重生农门小福妻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风十里
在田婶她们看来,只有要考功名做官老爷的人,才会去读书。
顾锦里道:“识字的好处很多,不考功名一样可以学认字。要是不识字,那坏人随便拿张契约来给你按手印,你不知道里面写的是啥,觉得这人是你认识的,熟人啊,你就给按了手印,结果却赔上全部家当,甚至连你这个人都给卖了。”
“咱们在河安府郊外的时候,有不少人家被人牙子诓骗,说是可以签活契,做满五年十年的能赎身回家,结果被骗签了死契,是五百文钱就把一个人给卖了。”
那时候的灾民说多,人不值钱,卖人签死契能卖一两银子一个,签活契只能卖五百文钱一个人。
“对对对,咱们几家人得认字,这可是能救命的东西。”三奶奶他们记得这事儿,如今想来还后怕着,纷纷同意让几家人学认字。
“可要怎么学?每个人去上私塾?还是把先生请到家里来?”田婶担忧的道:“咱们几家的人可不少,要是都去上学,得花老多钱呢,还耽误活计。”
顾锦里早就想好了:“我姑姑家的两个表哥都识字,让他们教我们几家人就成,不费钱。”
“小鱼的主意不错,就这么定了吧。”三爷爷点头之后,几家人学认字的事情算是定下了,决定每晚算完日账之后,到作坊去学半个时辰的字。
这是几家男丁去学认字,姑娘家想要认字的话,可以去跟戚康乐学,也可以去跟顾锦绣学。
顾大丫一家知道这事儿后,很是感激顾锦里,让康明、康平教几家人认字,能加深她家跟几家人的关系。
第二天晚上,戚康明就开始教几家的男丁认字。
戚康明也说了想读书考功名的心思:“家里忙,需要人手,我不必像安哥儿那般天天去上学,在李家的时候,我跟着李君平念过书,四书五经都学过,如今在家温习便可,要是有不懂的,再去请教尚秀才。”
“这样成吗?”三爷爷觉得,想要考功名的话,还是该找个私塾,拜个先生,天天苦读的好。
戚康明笑道:“三姥爷别担心,这只是目前的折中之法,等家里的日子过起来后,我再去拜个先生,或者干脆去府城书院读书。”
如今他是不能离家的,得帮着家里做买卖。
三爷爷想想也是:“那成,先这么着吧,等把铺子开起来再说。”
镇上的那片荒地在清理一个月后,已经很是能看,没有垃圾,杂草荆棘也被米老翁给烧掉了。
只是镇上的人很好奇……
“听说门楼外的荒地有主了,谁家买的?咋没听到风声啊?”
“昌发婶,你知道不?”有人好奇的问着门楼左边的茶寮主人。
“这我哪知道,反正孔差爷说了,再过不久那家人就会来这里建铺子,等人来了你们不就知道啦。”昌发婶不耐烦地挥挥手,道:“别问了,不喝茶不吃饼的赶紧走人,我家茶寮就这么大,你们光坐着不吃东西,白白占我家的地方,再不走,一个坐位收你们五文钱。”
重生农门小福妻 第307章 轰动
甘昌发家的茶寮是在自家大门搭个棚子建起来的,只摆着五张桌子跟几个木桩,做着给过路的人、车马歇脚吃茶的买卖,小本生意,那里乐意这些人来白白占着坐位不花钱。
“昌发婶,你真是小气,乡里乡亲的,在你家茶寮歇歇脚咋了?”有人抱怨着,却知道昌发婶的暴脾气,识趣的起身离开,没有再赖着不走。
甘昌发的脾气比昌发婶好,冲着那些人的背影喊道:“倒夜香的米老翁应该知道,你们可以去问问他。”
那几个人回头嚷道:“问他?我们还不如等主人家来建铺子再说。”
米老翁可是头倔驴,只要是他不想说的,你烧他屋子他都不会说。且他是绝户,比他们豁得出去,根本不带怕的。
正在茶寮里喝茶的客人不乐意了:“掌柜的,我们正喝着呢,你说啥夜香,倒胃口。”
昌发婶瞪了甘昌发一眼,赶忙给客人赔不是:“客人莫怪,他就是个嘴欠的,你们的烧饼好了,我给你们拿烧饼去,挑最大馅料最多的给你们。”
客人们这才罢休。
镇上的人没有好奇多久,秦顾罗田几家的当家男人就带着家伙什去丈量荒地,划了两块两亩半的地出来。
昌发婶见了,赶忙跑过来问:“顾老爷子,这块地是你们买的?诶哟,你们真是发了,能买下这么大块地。”
又指着身后的茶寮道:“那是我家,你们都知道的,以后咱们就是对门邻居啦,得互相照应照应啊。”
三爷爷道:“那能买下这么大块地,只买了靠近路边的十来亩,后面的那一大片不是我们的,我们可买不起这么多的地。”
买十几亩就招人眼了,要是再传出他们买下整片荒地的话,不知道要招来什么歹人对付他们几家,得解释清楚咯。
昌发婶听了笑道:“能在镇上买十来亩地也是本事啦,瞧瞧镇上那些自以为有钱的人家,那家能一下子在镇上买十几亩地的?”
镇上的人一直好奇这块地是谁家买的,在秦顾罗田几家男人来划地的时候,有不少镇上的人收到消息,立刻往这边赶来,听到这话,凑上来道:“顾老爷子,你们瞒得也太死了,我们猜了一个月,愣是没猜出来是你们顾家豆腐摊买的地。”
三爷爷道:“只买了十几亩,不是啥值得宣扬的大事。”
那些围上来的人听了,啧啧叹道:“您老也太谦虚了,在镇上能买到十几亩地,那可不少啦。”
“是啊,这可是十几亩地,能建十个铺子呢!”麻老七穿着一身脏得发油的灰布衣服,酸溜溜的说着,一双上扬的三白眼看着三爷爷,眼里都带着酸气。
顾大丫家也要建铺子,戚康明跟着来了,听到这话,看向说话的人,不善的道:“这位大哥要是羡慕,可以下死力做几年活,只要不是个懒的,几年后定能买上几亩地。这片荒地大得很,我们几家是买不完的,您什么时候想买都成。”
世上就是有这种人,看见你买点好东西就心里不舒服,说些酸话。
“臭小子,你咋说话的?敢嘲笑老子是个懒货,知道老子是谁不?”麻老七被戚康明回怼,恼怒起来,扯着嗓子冲戚康明吼道,一副要跟戚康明干架的样子。
麻老七的话刚说完,后衣领就被人拽住,啪一声,被人摔倒地上。
“麻老七,你是又想去县城挑粪了是吧。”老孔居高临下的盯着麻老七,脸上带着不耐烦的愠怒:“你他娘的再给老子找事,老子打折你的腿!”
麻老七赶忙爬起来,赔着笑脸道:“孔爷息怒,小的不敢,这不是路过看见有人买了这片荒地,好奇来瞧瞧热闹嘛。”
老孔冷笑:“瞧热闹?知道顾老爷子他们是谁护着的吗?是姜县尉,你要是想死,那就多来这里晃晃,老子保你过不了端午。”
“啥?”麻老七惊了,没想到顾家是县尉大人罩着的,赶忙对三爷爷道歉:“老爷子恕罪,是小的有眼不识泰山,是小的多事,您家先忙,小的先走啦,等你们铺子开张的时候,小的来捧场啊。”
麻老七边退边说,一个没注意,被顾锦里伸腿一绊,砰一声,摔了个狗啃泥,脸上还沾上几根青草碎。
麻老七抬头看向顾锦里:“你谁呀!”
娘的,真以为他麻老七是个怂货,连一个丫头片子也敢欺负他吗?
顾锦里笑得甜丝丝的,对他道:“我姓顾,救过县尉大人的外孙女。”
……麻老七被这话噎得脸色很精彩,又有些不大相信的看向老孔。
“看什么看,你以为县尉大人为啥要护着顾家,就是因为小鱼丫头救了县尉大人的外孙女。”老孔踹了麻老七一脚:“别在这里丢人现眼,赶紧滚。”
“诶诶诶,小的马上滚。”麻老七赶忙溜了,心里还嘀咕着,难道他今天走背运?
昌发婶他们见状,哈哈哈大笑:“麻老七,下回来的时候记得先打听打听镇上新来了啥人,免得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昌发婶见顾家是真的起来了,有心跟顾家交好,对顾锦里道:“小鱼丫头,你别担心麻老七会使坏,他就是个怂货,欺软怕硬的。”
接着,她麻溜的跟顾锦里说了麻老七的底细,把麻老七家的三代是抖了个干净。
“他家不在庆福镇,在前面的壶口镇,他就是个给人扛货送东西的脚夫,以前一个月会往咱们镇上跑个三五趟。去年的时候,有人给他说了个媳妇,他带着老娘去了隔壁县相看,月初才带着新媳妇回来的。”
还带了个便宜儿子回来。
但这事儿不好对个小姑娘说,昌发婶就给瞒下来了。
“反正你们不用怕他,赖馋怂的货,不敢惹你们的。”
顾锦里跟三爷爷他们听罢,放下心来。
经过这一朝,镇上的人都知道,这片荒地是顾家豆腐摊买的,还一口气买了十几亩,正要划地建铺子呢。
这事儿在镇上引起轰动,成为镇上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每每说起,镇上的人都是羡慕不已,夸上一句:“别看人家顾家豆腐摊的人是逃荒来的,可都是有本事的,才来半年就能在镇上买地建铺子。”
重生农门小福妻 第308章 建铺子
逃荒来的多了,有几家过得像顾家豆腐摊那么红火的,有不少逃荒来的为了活下去,还在卖儿卖女,甚至乞讨呢。
司吏坊的吕书吏跟张书吏此时才知道,那块地是顾家豆腐摊买的。
两人很是吃惊,吕书吏说了一句:“那几家确实有本事。”
而最近姜县尉跟许县令走得近,许县令是一夸再夸姜县尉,很多要紧的事儿,皆是交给姜县尉去办,对邹县丞冷了许多。
那几家可是姜县尉护着的。
吕张两位书吏权衡利弊后,觉得自己应该老实点,不要去找那几家的麻烦,免得卷进姜县尉跟邹县丞的互斗中去。
但两人的上峰毕竟是邹县丞,还是依照惯例,写了一封信,送到富贵楼给李大厨,让他派人送去邹府。
李大厨接到信,没说啥,派伙计送去邹府。
不过李大厨觉得,顾家豆腐摊买十几亩地的事儿,根本不值得特意告知县丞大人。顾家卖豆腐跟调味香料,一天就能赚上几十两银子,买十几亩荒地,有啥可特意禀告的?
邹县丞收到信,很是扼腕,那块荒地他早年也动过心思,毕竟是在镇上,买了建铺子能赚上一笔。
可他没能找到那块荒地的主人,多年过去,也就放下了。
此刻得知秦顾罗田几家买了荒地,虽然只是买了十几亩,他的心里也是不爽,很想派人去把那地给抢了。
可他还没动手,田福县跟临近的几个县就冒出一种更令他眼馋的东西——豆油!
那豆油也不知道是谁做的,突然就冒了出来,冒出来的地方还很特别,是几个县的各大道观跟庙宇。
第一批吃豆油的人,是道观庙宇里的师父,这些师父们又把豆油送给去上香的信众。
信众们觉得师父们赐的东西是有福气的,欢欢喜喜地收了,拿回家去做菜吃。
你还别说,那豆油的味道虽然没有荤油浓香,但做出来的菜也很好吃,有油香味,那油水也足,吃了身上有力气。
那些百姓吃完后,再去道观庙宇上香之时,便问师父们,可还有豆油?他们不用师父们送,他们乐意出钱买。
师父们跟他们说了个铺子,那些人就去铺子里问了,结果得知豆油卖得很便宜,一斤只要二十文钱,比荤油便宜了整整十文钱。
几个县的农人们都高兴疯了,不少买不起肥肉的人家开始买豆油吃。
邹县丞不傻,知道这豆油不但赚钱,还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东西,立刻让邵师爷亲自去查,务必查出豆油到底是谁家做出来的。
然而,府城的几家大族比他的动作还快,早就行动起来,想要找出做出豆油的人家,好分一杯羹。
可找来找去,竟是找到了中州!
在中州查了几天后,府城的几家大族纷纷收手,不再打豆油的主意,实在是一山比一山高,他们这种府城的大族,可比不上大楚的三大商行之一,以及京城的勋贵人家。
邵师爷有个同窗,在府城的一家大族里做门客,得知邵师爷在查豆油的主家时,提醒他:“别查了,赶紧收手吧,那是京城勋贵之家的东西,咱们别妄想去分一杯羹。”
什么县丞大人,什么府城大族,在京城勋贵的眼里,连个屁都不算,敢去打别人东西的主意,小心连命都会没了。
邵师爷听得一惊,赶忙回邹府,把自己查到的告知邹县丞。
邹县丞知道后,吓了一大跳,是再也不敢打豆油的主意。
……
在邹县丞他们肖想豆油的时候,顾锦里已经画好三张图纸,在几家大人来家里算日账的时候,拿去给他们看。
罗父看着图纸上的两个背靠背的院子,惊讶道:“小鱼,你这是要建两个院子?”
镇上的铺子都是前铺三间,外加后院四间厢房。
可小鱼画的这几张图纸除了有前铺三间,外加后院四间厢房以外,还在中间建了一面墙,墙的后面,又是一座样式相同的院子。
两座背靠背的院子,用一面墙隔开,各自有前门,又在隔开的墙壁旁开着一个小门,把两座院子相连,成了一座很深的大宅子。
顾锦里点头:“罗大伯说得没错,这就是两个院子。咱们的地大,多建一个院子也没啥。到时候,前铺进来的四间厢房给伙计们住,后面的院子给咱们自己人住,方便安全,还安静。”
“小鱼你说啥,咱们要请伙计?”陈氏叫起来,摇头不答应:“浪费那钱干啥,咱们有手有脚的,有啥活计咱们可以自己干。”
陈氏舍不得花钱请伙计,真要请,把钱给她,她下死力气干活。
顾锦里道:“不是一定要请伙计,只是先把屋子给预备下来,主要还是为了让前铺跟后宅真正隔开,不让前铺的人打扰到咱们的生活。”
三奶奶听得直点头:“确实该把前铺跟后宅隔开,后宅是咱们自己住的,有姑娘家在,前铺是做生意的,来的人多,隔开也好。”
田婶道:“这铺子多了一个院子,得花不少钱吧?”
家里虽然分到不少银子,可还要买田地、建房子、给二强攒钱娶媳妇,可是不能乱花。
顾锦安已经算过了:“如今建一座青砖瓦房要五十两银子,咱们多建一个院子,价钱翻倍,是一百两,再加上打水井的钱,一共要一百二十五两。”
三爷爷看着几家大人道:“跟咱们先前要去买铺子的预算差不多,你们要是没啥意见,大山跟大富明天就去找人,咱们赶紧把铺子给建起来。”
几家人历来听三爷爷的,自然不会反对:“诶,听您老的。”
第二天,顾大山忙完作坊的活计后,喊上顾大富,跟着何十六去了延福村。
何十六是找石料卖的,这些年来,很是跑过不少地方,去过几次延福村,又有心跟顾家交好,便自荐给他们带路。
路上,何十六对他们说:“咱们庆福镇,只有延福村有青砖卖,他们村里还有一支十几人的泥瓦匠工队,你们要建铺子,去延福村就对了。”
“延福村的袁老荣,那可是个能人,小时候家里穷得底掉,可他贼精,知道富户老太太们喜欢去道观庙宇上香,他就拿着个破碗去道观庙宇的路上跪着要饭。”
重生农门小福妻 第309章 看上袁家
“好家伙,他那哪是要饭?老太太们见他可怜,还会说吉祥话,碎银子是一块一块的给,他七岁开始在各大道观庙宇的路上要饭,不过五年,愣是要出一座青砖大瓦房来。”
“觉得他运气忒好吧?”
“还不止呢,他还在那条路上救了一对府城来的祖孙,诶哟,把那老太太给感激的,从那以后是过年过节都会派人给他家送东西。每次送来的东西都够他家几个月花用的。”
“可袁老荣是个上进的,没有就此坐吃山空,知道府城人建的房子都是青砖瓦房后,他靠着那富户的关系,跑去府城的砖窑做学徒。几年后,求娶老师傅的独女,还说生出儿子后,要让第二个儿子跟着老师傅姓,继老师傅家的香火。”
“那老师傅是高兴坏了,立刻答应下来。等袁老荣跟自家闺女成亲后,就跟着袁老荣回了延福村,建了砖窑坊。”
“因着砖窑坊,袁老荣家年年都有大进项,再加上那府城富户的关系,袁老荣家算是起来了,再来就是当上村长、里长。而这回县里要撤掉一半里长的事儿,他没有被撤,位置是做得稳稳当当。”
何十六是把袁老荣家的事,给顾大山、顾大富说了一遍,到午时末刻的时候,三人总算到了延福村。
延福村在庆福镇的前边,离他们大丰村较远,三人快步走了两个半时辰才到。
延福村很大,挺富裕的,跟尚家村算是庆福镇最富裕的两个村子。
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男人在袁老荣家的砖窑坊干活,如今正歇完午觉,开始去砖窑坊上工。
一个汉子看见何十六,眯着眼睛看了一会儿,笑道:“你是大丰村做石料生意的吧,这回咋带了生人来?他们是谁啊?来做啥?”
顾大山在作坊历练两个月,如今没有当初那么木纳,闻言笑道:“我家要建铺子,知道你们村里有砖窑坊,特意来找袁里长买青砖的。”
那人笑道:“是来给我们活计的啊,那你们跟我来,我带你们去见老荣哥。”
袁老荣家在村后头,是一座常见的青砖瓦房,那人把他们带到门口后,拍拍大门,冲着里面喊道:“三子,有客来了,赶紧开门。”
又对顾大山他们道:“等会儿你们跟着三子进去找老荣哥就成,我先上工去啦。”
说完,把外衫往肩上一耷拉,走了。
袁家的大门打开,一个微胖的十岁小子打开大门,冲着门外的顾大山三人道:“几位叔是来买青砖的?请进吧,我爹在家呢。”
小胖子刚把顾大山他们领进屋子,袁老荣跟二儿子就迎了上来。
袁老荣得知顾大山是大丰村顾氏作坊的东家之后,很是惊喜:“原来是顾氏作坊的东家,那咱们这买卖是做定了。”
袁老荣为人爽快,又有心跟顾大山他们交好,立刻给他们减了青砖的价钱,原本五文钱一块青砖,如今只要四文钱,瓦片也给他们便宜一文钱。
顾大山很不好意思,想要回绝,袁老荣道:“不必计较这些,就当咱们两家交个朋友。”
顾大山听到这话,心里一个咯噔,袁老荣不会在打他们作坊的主意吧?
不怪顾大山多想,实在是经过邹家陆家孙家之后,他有点怕了。
袁老荣何等聪明,看他脸色紧张,哈哈笑道:“顾兄弟莫慌,老哥没啥意思,就是佩服你们几家,想跟你们几家交好罢了。”
袁老荣的二儿子是个聪明的,在旁边解释道:“顾叔莫要担心,我爹说的是实话,他很是佩服你们顾氏作坊的东家们。常说你们有本事,来了半年就做起买卖,开起作坊,是了不得的本事人家。像你们这样本事的人家,遇见了不交好,那就是傻子。”
更重要的是,顾家跟姜县尉的关系不错,几家更有三个小子在县衙、司兵所当差,这样有本事有靠山的人家上门来,他爹傻了才会动其他心思。
袁老荣的二儿子要继姥爷家的香火,因此姓常,叫常二瑞,今年十八,长得高高壮壮不说,还很会说话,见人先是三分笑,却不让人觉得谄媚,听他说话,顾大山跟顾大富很是舒坦。
特别是顾大富,看了常二瑞好几眼。
顾大山闻言,放下心来,继续跟袁老荣说事儿。
因着袁老荣有意交好,他们这一趟很是顺利,很快就把要买多少青砖、多少瓦片的事情给谈妥。
袁老荣还把村里的泥瓦匠工头请来,跟他们见了一面,谈好工钱,定好挖地基跟送青砖的日子后,顾大山三人欢欢喜喜地回了村。
晚上的时候,顾大山对几家人道:“青砖只要四文钱一块,新瓦是一文钱一块,可给咱们省了不少银子。”
顾锦安已经在算账,少顷说道:“足足给咱们省了二十两银子。”
他们要建三间铺子,要的青砖跟瓦片数量巨大,别看只少个一文两文的,三间铺子算下来,可是省了二十两银子。
“诶哟,这袁里长可真够豪爽的,咱们也不能太抠门,等他们送青砖来的时候,得给他们拿点卤味、烤鸭、调味香料回去。”
比起袁老荣,顾大富对常二瑞更感兴趣。
他等几家的人走后,特地留下来,跟三爷爷三奶奶说道:“常二瑞那后生看着是个好的,懂事、会办事、还稳重,虽说要继姥爷家的香火,不能姓袁,可这对梅姐儿有好处。”
“梅姐儿那个脾气,要是跟婆婆妯娌住在一个屋檐下,非得天天闹腾不可,那袁家已经给常二瑞建了一座青砖瓦房,说是等他成亲后,小夫妻俩就搬到新宅子去,正式继常家的香火,不用给袁老荣夫妻养老。”
“常老头早在三年前就过世,梅姐儿要是能跟常二瑞结亲,以后想过啥日子都是她自己说了算,是不用受婆婆妯娌的气。”
顾大富越说越兴奋,恨不得舍下脸面,找媒婆去袁家说亲。
而常二瑞十八岁还没定亲,也是因为要给常老头守孝,如今刚刚出孝两个月,袁老荣家正打算给常二瑞相看媳妇呢。
顾大富觉得,这就是缘分,要不怎么他刚要给梅姐儿寻亲事,就去了袁家,遇见常二瑞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