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帝国的朝阳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所谓的借鉴实际是充分借鉴了德国义务教育,确定了以义务教育法规为保障的《义务教育案》,根据法案的要求,父母应送其6-16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就是强迫适龄少年儿童的父母将子女送入学校。
在法案制定的同时,教育官员又依据考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一整套的现代教育体制,制定了以四年初级小学为基础的义务教育,这一阶段实施的是强迫教育。根据政令的要求,每一个16岁以下的少年都必须接受初小教育。而且女子也与男子一样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凡拒绝送子女入学的父母,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由警察负责监督实施,以保障强迫教育的顺利实施。
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又设有两年高级小学,与初级小学不同,其实施的是半义务教育,高小设立于县、镇,通过升学考试者非特殊情况必须入学就读。其费以及学杂费与初级小学一般由政府承担,但并不强制所有学生必须就读。
相比于初小、高小,中学则设立于县,相比于前两者的近乎免费的“义务教育”,中学却是需要支付学费,同时政府以提供奖学金方式对寒门子弟加以资助,从而保证寒门子弟仍可以顺利求学。
不过尽管当时驻朝统监府批准了这一政令,但这一政令却只停留在纸面上。其原因无外三点,一是教师不足,二是资金不足。这两者固然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那里是朝鲜,尽管在统监府的宣传中,朝鲜是中华的一部分,许多朝鲜人亦赞同这一观点,但于统监府内部。依然将其视为“藩国”,而非中国的一部分。在这一情况下,统监府自然不可能将大量的财力应用于对朝鲜的教育投资。最终于统监储于朝鲜建立的。不过只是一个“阉割”版的中小学教育,至于所谓的“义务教育”只不过停留于名义上罢了,实际上设立于朝鲜的中小学,不过只是出于培养亲华情绪的需要,至于校中的学生大多也是官绅子弟而非普通百姓。
但东北却与朝鲜不同,东北是中国的领土,东北的百姓是中国民众,在这一情况下,总督府自然雄心勃勃的意欲于东北开创一个划时代的义务教育体系,但即便有此雄心,但至今政令仍然只存在于纸面上——推广教育面临太多的困难,首先是教师的严重不足,尽管早在统监府时期,就设立师范学校,但却只培养了不到一千名小学教员,即便是将设于朝鲜的教员抽调至东北,也仅只能于少数城市建立相应的新式小学,于是如何在短期内提供足够的教师,便成为了建立义务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内招生、速成师范便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些童生、秀才或许无法教授高等数学,但通过适当的培训以教材替代,却勉强能够将现代科学常识教授给小学生。大力建设师范学校培养急需的教员,则成为总督府创办后的当务之急。
当总督府把大量的资金、精力用于师范学校建设的同时,其它高等学校的建设,毕竟总督府需要于东北建立的是一个从小学至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而不像于朝鲜一般需要的仅仅只是实业学堂和一所高校重生金融王朝。
而这一系列的可以说是极为完备的教育体系构建,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总督府,更准确的来说是身为总督的唐浩然个人对教育的重视,不过相比于统监府时期,似乎现在总督府并不怎么注重高等教育——大学的建设。尽管创办重点大学,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科学技术人才的基础,但在《东北总督府五年教育规划》却只中一所东北大学,甚至就是这一所东北大学,居然只有一所预科学校,虽是如此,这却也是东北高等教育的基础了。
与师范学校对年龄几乎没有限制不同,东北大学预科学校尽管同样面对全国招生,但其却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制——24岁,24岁以下的童生、秀才以及举人,皆可报考东北大学预科学校。不过让许多人失望的是,这所预科学校并不会因为投考者是举人在考试时给予特殊的优待,不过但凡是24岁以下的举人,也无心报考这东北大学预科,甚至就连24岁以下的秀才愿意报考者亦不多,在这预科学校中的2300余名学生中。80%以上都是童生,即便是有少数秀才、举人,恐怕其也有亲人与府中或者公司任职,自然深知这大学的重要性,更准确的来说是深知。读大学将直接决定他们的未来,至少在东北的未来。
傍晚时分,奉天城外那座上万劳工在三个月间建成的校园中,尽是一片“呕哑嘲哳难为听”的“蛮语”。尽管在课堂上,这里学生学习外语时,都是发音规则学起、循序渐进。但实际上这些学生们在认、读、写英文字像认、读、写汉文方块字一样,往往选择他们更为习惯的硬记,天天默写单词,天天背课文,以学习外语。
浓浓的外语气氛。使得任何人进入东北大学预科学校时,顿时会生出一种错觉,置身国外的错觉——眼睛所看到的是译成英语以及德语儒家经典名言,身边听到的是英语或德语会话声,虽然那些发音显得有些生硬,置身其中,会让人很难相信,这些学生入校不过只有一个月!
“我好像就是学不好英语!”
听着耳边传来的或是生硬。或是流利的英语,王裕的便发出一声悲鸣。实际上,对于像他一样的学生来说最困难的就是学英语。而在考入这所预科学校之后,同学曾偷偷地告诉给他一个单词,
“judicature。”
从judge这个单词引申出来的司法或者是法官的意思,王裕实在看不懂,就轻声的向旁边的同学求助,
“法—官”
那个人轻声说道。他说的是法官。但是那一口的广东话传到王裕的耳中,却理解成了“发官”也就是上任的意思。于是他就写了上去。如此一来这法官变成了上任的了。而这种英语完全不合格的现实,直接让王裕陷入了困境。
与仁川的东亚同文学院一样。东北大学的教授80%都是从欧美等国聘请,教材亦是沿用欧美教材,而作为东北大学的预科学校,学校必须保证毕业生考进的东北大学后,能够顺利地适应大学中全外语环境的学习。因此,与国内的同文学校一般,预科学校的外语教学直接采用欧美模式,学校实行严格的考试和淘汰制,定期举行期考、月考,每日都有口试,口试成绩也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如果学生国学不及格,西学及格,仍然可以毕业,如果西学没有及格,国学即使分数再高也毕不了业。同时,预科学校内还非常注重外语氛围的营造,校园内的演讲会、辩论会、戏剧、演出等大多数都是用英文以及德语进行,各类告示与刊物也全用英文书写,甚至在校医院看病时,他们所面对的也是说着德语或者英语的外国医生,以至于就连同唱校歌都得使用英语。
这也是当然的。预科学校的教材都是直接从国外进口的,教材都是英语或者德语的,考试题目自然也是英语或德语的。而王裕在进入学校后,一连几科都考了不及格,连英语课本都看不懂更不要提什么学习。
“在这个学校里,像我这样的人也是独一无二了……”
王裕经常这样摇着头自嘲道,而在自嘲之余却又不得不努力学习起英语天才都市。与他相比,虽说大多数人都是和他们一样,进校之后才学习“abc”,但那些学生英语都还可以,他们凭着死记硬背居然都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而最让他吃惊的是在月试时,坐在他身边的一个同学居然用英语在写答卷。
对于这种人只能甘拜下风了,王裕这样想到。那是地理之类的考试,没必要用英语写答案的,不过那个人用英语的书写速度比王裕的汉字写的还快。和这样的人又有什么可比的呢?
可无论比与不比,英语总需要的学的,这次月考他已经挂红线了,要是到这学期结束时还不能正常听课,那恐怕就要被淘汰出校了。
“这个又要麻烦您了!”
王裕在客气之余,见伍朝勋似有些不解,顿时变得垂头丧气状,他说的英语别人还是听不懂啊。
“我说过,你要把汉字注音扔掉,你这样,肯定学不会英语!”
尽管伍朝勋的国语说的并不流利,但英语却说的极为标准,这同他于广州的教会学堂读书有很大的关系,或许教会学堂并未教会他其它,但至少教会了他英语,从而使得他迅速适应了这里的学习。
“我知道……”
可若是真丢掉汉字注意,那该怎么学英语,只觉一阵头大的王裕,见伍朝勋摊开了课本,连忙坐下来,打开课本随着伍朝勋的讲解学习起英语来,英语不能不学,至少在这所学校之中,这是必学的。
学习英语的过程很枯燥,尽管王裕可以将论语倒背如流,但他的记忆力碰到英语就变得不太灵光了,以至于只能如开蒙的小孩一般,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背诵着单词。
“济民兄,你想过,如若有一天毕业之后想要干什么?”
补了两个小时的课后,休息时伍朝勋随口问了一声。
“哎!”
王裕先是沉默片刻,而后看着面前的英语教材,突然大声说道。
“我要编写汉语教材,这可真是的,我们这里可是中国的东北大学,用的教材居然是英国的,这怎么能行,一定要编写汉语教材……”
对于深受外语教材“其害”的王裕来说,在这一刻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编写中国人自己的大学教材。
“这样的话,那你要先成为教授,我们用外语教材,是因为学校里没有说汉语的教授!”
虽说比王裕小上几岁,但伍朝勋似乎更了解这所学校。即便是有那么十几位日裔教授,又有什么意义呢?在这所大学中,依然是以西洋教授为主。
“济民兄,你的这个想法很好,中国的大学不能永远用英语和德语上课,总需要自己的教材!但是,要实现这个愿望,你还是得先学好英语,要是有可能的话,还要去国外留学……”
去国外留学,在伍朝勋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正途,毕竟相比于初建的东北大学,国外的大学底子更好,而且名师云集,在那里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
“然后,咱们才有可能把外国大学里最好的东西都带回中国!”
(“你看书,我买单”,没错,你没看错就是“你看书,我买单”。四天后,一次任性到底!群里每天派红包……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150536833你看书,我买单……倒记时第四天!欢迎加入抢红包哈哈快快抢起……)(未完待续)





帝国的朝阳 第35章 强国之道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帝国的朝阳最新章节!
幕色渐沉,天空虽是布满阴云,全不见星月,但总督府行辕却被电灯照的通亮——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一个月前,这奉天中央发电厂终于投入使用,除去城中的路灯之外,各官厅自然也随之通了电装上了电灯。而总督府更是理所当然装上了电灯,告别了油灯进入了电气时代。
在明亮的灯光下,唐浩然翻看着刚刚确立的名单——这是一份留学生名单,一份多达千人的留学生名单,这将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留学生派出,不仅数倍于自鸦片战争以来满清所派出的留学生数量,也超过明治维新前十年所派出留学生数量。
相比于前两者,这些学生并非仅仅只有数量上的优势,他们还是于同文学校以及同文学院中几经考试筛选出来的“精英”,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有英语或德语基础,且又有着一定专业基础,而随后的两个月中,他们将会被送到欧美各知名大学留学。
与后世的大学需要考取不同,这个时代的欧美知名大学完全无需考取,而这则为中国的留学生派出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方便——只要能拿得出学费,便能的进入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学学习。
“赴英国留学,月给费为16英镑,赴法国留学者,月给费为400法郎,德国为320马克,美国为80美元,赴俄国为135马克……”
在容尚勤提及赴俄国的留学生时,唐浩然的眉头微微一跳,如果所猜不错的赴俄留学者应该是情报局派出的几名学生,毕竟在军令部的假想敌排序上。俄国已经当仁不让的超越关内满清成为第一假想敌,无论是陆海军的建设,亦或是后备役的建设,以及列入议程的“机动警察建设”,都是针对一假想敌。
见大帅沉默不语。作为曾经的留美幼童容尚勤生怕其惜财而少派留学生似的,连忙解释道。
“大帅,这派出国不同,月给费自然不同,以英国为例,这年给费虽说有192英镑之巨。扣除相应学费之外,每人每月生活费,不过五英镑左右,虽每年60英镑生活费于英国足够普通家庭养家糊口,但考虑到学生需要购买书籍。旅行以及试验等各方面的支出,每年60英镑已经颇为紧张了!”
在制定留学经费的问题上,容尚勤先后对多个国家进行了仔细的调查,每一个派出国的月给费,都是极为准确的,虽说学费一般都是由相关的管理机构与留学生所在学校直接结算,但因需要对留学经费实施预算,所以就对留学各国制定了统一的给费标准。这一标准中包括有学费,而各校之间的学费或者有多少,但学生的生活费却是一致的。
“鹤兰。留学本来就是一个耗费颇多的事业,自然就不能省钱,更不能为了省钱,而千方百的压缩开支,毕竟,对于他们来说。专心致志的学习,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瞧着这位有过留美经历的教育部长那副紧张模样。先前思索着俄罗斯问题的唐浩然则笑着说道。
“我看,这份预算罗列的还不够详细。比如学生的治装费问题,嗯,还有给予学生的体恤费,留学海外的学生众多,难免有生病或病故海外的情况发生,生病的治疗费如何负担?如若留学生于海外病故,相应安葬或者运柩回国的费用,这些都要有相应的方案……”
话声稍顿,对于花钱唐浩然并不担心,在这个时代,欲实现“富国强兵”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求知识于世界,必须要向海外派出留学生,在历史上,如果没有日本数十年如一日的向欧美派出数以万计的留学生,又岂有日本从列强口中的肥肉摇身一变成为列强之一。
正因为早在两年前,唐浩然便制定了相应的留学计划,但因为资金,尤其是人员的制约,使得直到现在,在十余所同文院校的努力下,才筛选出这么千人的留学队伍,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有相对扎实的外语基础以及数学基础。
“既然我们要办留学,就不要害怕花钱,很多事情都要考虑周全,毕竟……”
看着容尚勤,唐浩然把话峰一转进化的四十六亿重奏。
“我们不是满清,不是只把一批人送到国外留学,然后便停下了,现在我们的大学正在的草创之中,包括同文学院在内,与其说是大学,倒不如说是专科学校,即是如此也是不合格的专科学校,正因为高等人才的不足,我们每年才要花费数百万元聘请海外的教授、学者,就像同文学院的经费,60%是教授和学者的工资!”
感叹着引进“外国智力”昂贵之余,唐浩然又继续说道。
“所以,我们才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我们的大学尚有不足,那么就把人派出去,派到欧美的大学中去留学,今年我们派出的是1032人,明年我们可能要派出两千人,后年可能会是三千人,几年后,我们甚至会上万人的派出……”
历史告诉唐浩然智力资源能够自给直接决定了的国家的未来,而欲解决智力不足这一困扰中国近代百年的问题,只有一个解决之道,那就是不断的派出留学生,通过大量派出留学生在短时间内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对于留学生的派出,唐浩然正是意欲通过大规模派出留学生,以尽快实现智力上“自给”,而不像现在这样,智力严重依赖“外援”。
“五六年后,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就能取代一部分雇佣的外籍人员,十年后,现代智力匮乏的局面将会得到缓解,健全的自我培养体系将会建立,到那时,我们才真正为成为强国打下第一块坚固的基石,至于所谓的工厂……相比于人才。不过只是辅助罢了!”
这个时代所有的西方资本家都是逐利的,他们会把最优秀的设备以至专利卖给外国,因此工厂只要有钱就能建起来。但是没有人才,谁来建设工厂、管理工厂呢?
而这正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培养出自己的人才,以至于工厂管理像是衙门。工厂生产则完全依赖西洋技师,甚至即便是那些西洋技师亦大都是外行技师,生产出来产品完全不甚适用。
即便如此,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几十年间所裱糊的那点窗户纸,在百年后竟然让许多不明就理的人感叹“我大清的开化”,“我大清的文明”以及“工业发达”。
可实际上那不过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甚至就连城堡都谈不上。只不过是无根之萍罢了,所造出的那些证明着“我大清工业发达”的武器,不过只是劣质而又无法标准化的“作坊货”,正如某个特殊时期那些所谓的“献礼车”、“献礼飞机”一般,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而“我大清”的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等局厂制造的“争气炮”、“争气枪”。甚至连他的创办者——李鸿章自己都不用,北洋陆水师更是全用洋货,而那些所谓的“争气炮”、“争气枪”往往只是用来打发穷省防军,纵是如此因枪炮不堪使用,退货亦是经常之事。甚至为穷省所拒。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是机器不够先进,所以生产不出性能优良的武器?当然不是,实际上无论是江南制造局也好,金陵制造局也罢。以及汉阳兵工厂,他们的生产设备至少在当时使用的都是英国或德国制造的先进设备,可就是这些使用着先进设备的工厂。却生产不出合格的武器。甚至完全是在浪费生产原料,生产许多价格昂贵、质量低下,且不适应现代战争的武器。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正是人才,正是人才的匮乏导致了直至江南制造局建成半个世纪后,其仍然未能发展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兵工厂,仍只是一个“工厂式的作坊”。也正是人才制约了洋务工厂的发展。无念经是江南制造局也好,亦或是规模庞大的汉阳兵工厂。人才是其发展的瓶颈,即便是少数几名技术人员。亦无法改变其整体上的人才匮乏。
在许多情况里,各个工厂里的领班和工人都不了解进料和生产机具的正常运作速度,因此机具常常没有被利用到极至。连最基本的技术工人尚不合格,更何况是其它人才灵武逆天最新章节!
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
深知在过去的两年间公司以及府中的发展一直制约于智力资源不足的唐浩然,自然将如何培养人才作为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现在自然也不例外,甚至相比于过去又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因为现在他不需要再去考虑是培养朝鲜人还是中国人的问题。
“现在……”
话声稍稍一顿,从思绪中回复过来的唐浩然,从窗上的雪茄烟盒中取出一根雪茄烟,然后把烟头切掉,现在唐浩然已经将吸烟的习惯改为抽雪茄,在雪茄烟点着之后,房间内顿时弥漫起一阵雪茄的香味。品味着雪茄的香味,唐浩然将视线投向窗外,
“鹤兰,有一些人看不清教育部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今后每年总督府的财政支出的20%用于教育,实在太多了……”
视线始终在窗外的唐浩然唇角微扬,确实有些太多了,以明年的预算为例,教育经费足有700万之多,以东北的人口计算,平均每人多达一元以上,而这仅仅只是总督府提供的经费,如果叠加省级30%,市县乡50%的地方支出,人均教育经费将超过1.5元,这无疑是许多人无法理解,尤其是在总督府财力本身就不宽欲的情况下,支出上千万元的教育经费是否适当。
但无论他们是否理解,他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人才资源的匮乏制约着政治经济军事工业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所以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支持,而在支持之余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留学计划,军令部有向德法英美派出军事留学生的计划,至于总务、民政等各个部门也都有类似的专业留学进修计划。
在中国被满清奴役两百余年后,相比于西方,中国的落后是全方面的,非但要向西方学习军事、科学,甚至就连最基本的民政市政管理都需要向西方去学习,以改变中国官府以百姓为鱼肉的传统施政方式,并将现代市政管理理念引入中国。
全面的学习导致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大量派出留学生的必然,至于在未来的十几年间这些留学生会把中国带往何处,并不是唐浩然所需要考虑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那些对留学国充满好感的留学生把持政局是一个后世国家在近现代社会崛起时,不可避免的需要面对的事情,至于会带来什么后果,不是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在中国需要的是抓住最后的机会把历史欠帐找回来!
“可他们并不知道,我们在教育上的历史欠帐,足有两百年之多,还记得东亚日报的《临床建议》一文吗?”
面对大帅的询问,容尚勤立即想到了那篇轰动一时的文章,自然也知道大帅所指的答案。
“求知识于世界,挽文明之沦丧以为正道,正规学校之教育最大量、补习教育最大量、幼儿园最大量、图书馆最大量、读报社最大量。”
不过没有人知道那篇《临床建议》是何人所作,而以容尚勤看来十之八九是大帅所做,因为即便如他一般有过留美经验的,亦难以理解大帅对教育的那种近乎偏执的重视,而在这一方面那些日裔学者官员反倒能与大人取得共识。
“对,表面上这一《临床建议》,是为了恢复民族元气,可实际上,却是残酷的现实要求,现在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各国之间激烈地位角逐,表面上看似军事实力的竞争,但实际上军事实力又是建立在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基础上,而归根到底又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可以说……”
1...156157158159160...34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