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开普之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鲇鱼头

    相对来说,科威特的石油价格就非常低廉,每一桶的成本仅仅只有一个先令,还大多都是运输费用,不过短时间内南部非洲的石油价格也不会快速下降,毕竟科威特的石油要达到一定规模,也需要一个过程。

    其实现在科威特的石油产量已经不小了,如果按照二十一世纪的标准计算,第一口油井的日产量达到25万吨,如果按照这个数值计算,即便是这一口油井,每天开采出来的石油,也足够满足整个南部非洲的需求。

    所以罗克根本没有扩大产量的打算,反正罗克也不靠这个赚钱,伊丽莎白港石油的日产量,完全就取决于南部非洲对石油的需求量,用多少采多少,多一点也不浪费。

    这种行为,当然又招致鲁道夫狄赛尔的反对。

    鲁道夫狄赛尔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汽油的价格下降,那么会更有利于尼亚萨兰汽车厂的发展,汽车的增多,反过来又会增加对石油的需求,所以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罗克也确实考虑过这个问题,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罗克不准备扩大伊丽莎白港的石油产量,这会导致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在奥斯曼帝国灭亡之前,罗克都不会主动暴露伊丽莎白港的石油储量。

    小心驶得万年船。




462 直男
    其实罗克这段时间的关注点没有在汽车上,自从去年莱特兄弟在巴黎进行飞行表演之后,欧洲掀起一股航空热,各国政府也终于开始正视飞机这一新生事物,莱特兄弟也因此获利颇丰。

    和莱特兄弟的飞机相比,尼亚萨兰的飞机更加稳定,航程更远,飞得更高也更快,所以是时候展开对莱特兄弟的竞争了。

    就在一个月前,《每日邮报》就开始造势,希望有人能架势飞机穿越英吉利海峡,《每日邮报》愿意为第一个做到这一壮举的人提供1000英镑奖金。

    这是很大一笔钱,英国现在的中产阶级,每年的收入也就是一百镑多点,所以很多人被这个奖励吸引,带着自己制造的飞机来到英吉利海峡,准备挑战这一记录。

    不过其他人赢得这个奖励的机会并不大,《每日邮报》之所以设置这个奖励,其实目的就是在为尼亚萨兰的飞机走出国门做准备。

    五月中,尼亚萨兰航空研究所派出的飞行团队抵达法国佳莱,准备从佳莱出发飞跃英吉利海峡。

    飞行团队使用的是尼亚萨兰去年测试的“强风”式飞机,当时射击协调器还没有研发成功,飞机上要安装机枪还要增加一个射手,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但是航空研究所依然使用去年的机型进行挑战。

    没办法,“强风”式飞机挑战飞跃英吉利海峡,是为了争取来自欧洲各国的订单,航空研究所肯定不会把所有压舱底的技术都拿出来,“强风”式飞机的表现,只要比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三号”更好就行了。

    团队的带队负责人叫斯图尔特科菲,他本来就是法裔,这一次回到法国,也算是荣归故里。

    不过法国对待斯图尔特科菲却并不友好。

    此时的佳莱,已经有数个来自世界各国的飞行团队,准备挑战飞跃英吉利海峡,其中就包括莱特兄弟的妹妹凯瑟琳莱特。

    其实和莱特兄弟相比,凯瑟琳莱特的名声丝毫不逊,女性身份更是为凯瑟琳莱特带来了更多噱头,这一次凯瑟琳莱特来到欧洲还是为了兜售莱特兄弟研发的“飞行者三号”,为了制造更大的影响力,凯瑟琳莱特甚至雇佣了一支摄影队伍,多家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媒体也终日围绕在凯瑟琳莱特的身边,甚至还包括英国的《每日邮报》。

    这让斯图尔特科菲非常不满意。

    “不要逼我找勋爵,你们在报道的时候,多多少少也应该关注一下我们自己的团队吧!”斯图尔特科菲找到《每日邮报》的记者埃迪约翰斯顿,直接向埃迪约翰斯顿表达自己的不满。

    “斯特尔特先生,你该知道,读者并不愿意知道来自遥远南部非洲的飞机有多神秘,更愿意看到一位女士驾驶着飞机翱翔蓝天,所以不能怪我们不关注你的团队,而是读者喜欢看到和凯瑟琳莱特有关的消息——或者,你也可以找一个女性驾驶员,我保证,明天就会有无数的媒体来采访你。”埃迪约翰斯顿也没办法,很多读者根本不关心南部非洲是在世界的那个角落,凯瑟琳莱特这样的女性才是媒体的宠儿。

    “能不能飞过英吉利海峡,还是要靠技术说话,而不是在镜头前搔首弄姿——”斯图尔特科菲很生气,所以就有点口不择言。

    就在不远处,凯瑟琳莱特正被一大群记者团团围在中间。

    能看得出来,凯瑟琳莱特对于应付媒体很有心得,和记者们相谈甚欢,不时有阵阵笑声传来,这和尼亚萨兰飞行团队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

    其实尼亚萨兰的飞行团队是刚刚抵达佳莱,飞机都还被蒙皮包裹着看不清真容,所以被媒体忽视也是理所当然。

    “哇,看样子这位先生对于飞跃英吉利海峡很有信心——”旁边传来一个带着调侃的轻浮声音,是同样准备飞跃英吉利海峡的飞行员休伯斯莱瑟姆。

    “我当然对我的团队很有信心,你有什么意见吗”斯图尔特科菲表情冷漠,对于不想干的人,斯图尔特科菲从来都缺乏耐心。

    “哈哈哈哈,真好笑,我都不知道你们的自信是从哪里来的,甚至我都怀疑你们是准备怎样飞跃英吉利海峡,听说南部非洲有很多华人,你们不是想坐着风筝飞过英吉利海峡吧——”休伯斯莱瑟姆哈哈大笑,好像是听到了最好笑的笑话。

    “现在笑声有多大,倒时候你的脸就会有多疼!”斯图尔特科菲不废话,抬手叫过来两名保护伞公司的保安人员。

    航空实验室的飞行团队来到法国,负责安保工作的当然就是保护伞公司。

    在欧洲,保护伞公司使用的雇员就是清一色的白人,其中有很多都是来自俄罗斯帝国的哥萨克人,这些哥萨克人身体强壮,不畏生死,虽然纪律性稍差,但是不喝酒的时候还是挺靠谱的。

    和哥萨克相对的,是自律性最强的德国人,别看在非洲,南部非洲和坦葛尼喀之间冲突频繁,但是在欧洲,保护伞公司还是雇佣了很多德国人。

    德国人也并不介意为保护伞公司效力,在德意志联邦统一之前,日耳曼人就是最好的雇佣兵,欧洲爆发的很多次战争,都有日耳曼雇佣兵的身影。

    保护伞公司为飞行团队配备的安保队伍,德国人和哥萨克人各半,在执勤的时候,也多是德国人和哥萨克人相互配合,这样能最大程度培养雇佣兵们之间的默契。

    “先生,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人高马大的哥萨克雇佣兵瓮声瓮气,满是刺青的光头令人望而生畏。

    “请这位先生离开这儿,这里不欢迎他!”斯图尔特科菲没耐心,他是尼亚萨兰航空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在尼亚萨兰,就连鲁道夫狄赛尔都要给几分面子,所以根本不在乎休伯斯莱瑟姆这样的路人甲。

    “混蛋,你真是太无礼了!”休伯斯莱瑟姆脸色涨红,作为一名受人追捧的飞行员,休伯斯莱瑟姆以前从来没有遭受过这种待遇。

    “先生,请你马上离开这里。”制服整齐的日耳曼雇佣兵彬彬有礼,不给休伯斯莱瑟姆发作的机会,宽大的身板挡在休伯斯莱瑟姆和斯图尔特科菲之间,手就按在腰间的枪柄上。

    “这里是公众场所,我有权利待在这里——”休伯斯莱瑟姆据理力争。

    日耳曼雇佣兵不废话,和身旁虎视眈眈的哥萨克雇佣兵交换了个眼神,然后一人一个胳膊架起休伯斯莱瑟姆就走。

    “混蛋——”休伯斯莱瑟姆用力挣扎,然后就被哥萨克雇佣兵用胳膊夹住头。

    天知道休伯斯莱瑟姆感受到什么,反正休伯斯莱瑟姆马上就悄无声息。

    埃迪约翰斯顿还不习惯尼亚萨兰人的霸道,所以被眼前的事惊得目瞪口呆,居然下意识的抬手想叫摄影记者过来。

    “打住吧,我找你可不是让你报道这种糟心事!”斯图尔特科菲简直愤怒,埃迪约翰斯顿的行为实在是太不职业了。

    一点都没有兄弟单位的友好感情。

    “哦哦哦,抱歉,休伯斯莱瑟姆可是一位著名的飞行家——”埃迪约翰斯顿好心提醒,就算《每日邮报》不报道休伯斯莱瑟姆遭到的粗暴待遇,也肯定会有其他媒体大肆炒作。

    “呵呵,没关系,明天就不是了——”斯图尔特科菲冷笑,休伯斯莱瑟姆这种水平,在尼亚萨兰最多就是个试飞员,连飞行员都算不上。

    这一次飞行团队来到佳莱,一共带了三名试飞员,个个都有丰富经验,每个人都已经积累了近百个小时的飞行经验。

    考虑到这个时期的飞机性能,所以这三名试飞员,个个都比休伯斯莱瑟姆更有资格被称为“飞行家”。

    当然了,要飞跃英吉利海峡,一名飞行员就够了,之所以带三个人过来也是为了保障万无一失,其他准备飞跃英吉利海峡的团队,最多就是十几个人,一名飞行员一架飞机,尼亚萨兰航空研究所的团队却有足足近百人,飞机都带了两架,还携带了备用发动机。

    所以尼亚萨兰航空研究所这边的动静就有点大,当工作人员准备去除“强风”身上的蒙皮时,连凯瑟琳莱特的目光都情不自禁被吸引。

    “强风”式飞机还是双翼机,当看到“强风式”飞机的真容时,连埃迪约翰斯顿都下意识有个叹息。

    这一次来试图飞跃英吉利海峡的飞机,全部都是单翼机,单纯从外表上看,确实是比“强风”更漂亮。

    “强风是我们尼亚萨兰目前最先进的飞机,航程超过五百公里,最大飞行速度两百公里每小时,不用说从佳莱飞到坎特伯雷,从巴黎飞到伦敦都够了——”斯图尔特科菲得意洋洋的介绍“强风”的具体性能,根本就没在意埃迪约翰斯顿是否感兴趣。

    标准的直男思维。



463 草台班子
    按照《每日邮报》的要求,飞跃英吉利海峡要从佳莱飞到坎特伯雷,全程大约60公里。

    这个距离对于“强风”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巴黎和伦敦之间的直线距离也才300公里,“强风”如果加装副油箱的话,可以一次性飞一个来回。

    所以这个挑战对于“强风”来说真的就是小儿科,连热身都算不上。

    埃迪约翰斯顿对于“强风”不敢兴趣,有人感兴趣,斯图尔特科菲的话音刚落,旁边就有人惊讶:“你们的飞机真的能飞500公里”

    凯瑟琳莱特身后还是围着一大群记者,人家也确实是有被媒体追捧的资本,“女飞行家”的光环先不说,得体的服饰,随和的态度,甜美的笑容,甚至惊讶的时候用手掩住嘴的动作都恰到好处。

    这个动作也实在是好看,旁边的摄影记者马上又是一阵“嘭、嘭、嘭”,斯图尔特科菲都下意识到停止了腰板。

    不过没用,在人家大美女身边,斯图尔特科菲就算是努力表现,可是看上去还是不是一个级别。

    实在是外形方面的差距有点大,斯图尔特科菲今年已经四十多岁,他的身高不超过一米六,体重肯定超过200,还有严重的谢顶——

    不能怪人家埃迪约翰斯顿嫌弃,这要是把斯图尔特科菲的照片刊登在《每日邮报》上,估计会对南部非洲的形象造成影响。

    他这个身材,怎么看都不像是造飞机的,倒像是个厨师。

    “当然能,去年我们的飞机航程就已经超过500公里——”斯图尔特科菲并没有意识到,他这话有泄密的嫌疑。

    凯瑟琳莱特还没有来得及进一步套话,一直跟在斯图尔特科菲身边的里奇惠勒就剧烈咳嗽起来。

    里奇惠勒是尼亚萨兰州政府内政部官员,同时还是布拉德成员,在航空研究所派出的飞行团队中,里奇惠勒负责安保工作,保密工作当然也是安保工作的一部分。

    斯图尔特科菲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还略带愤怒的瞪了里奇惠勒一眼,似乎是责怪里奇惠勒打扰了他和凯瑟琳莱特的交流。

    看看,他这个直男也喜欢和美女打交道,所以真不能怪记者们势利眼。

    “这么说,南部非洲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研究飞行器”埃迪约翰斯顿终于开始干正事。

    “不是南部非洲,而是尼亚萨兰,南部非洲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尼亚萨兰就已经开始研究飞行器,这要感谢尼亚萨兰勋爵的重视,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航空研究所。”斯图尔特科菲这段话还是有泄密的嫌疑,不过里奇惠勒皱了皱眉头,并没有打断斯图尔特科菲。

    “航空研究所,这是个什么部门”凯瑟琳莱特插话,迷茫的小表情真是让人我见犹怜。

    “航空研究所——”斯图尔特科菲眉飞色舞,但是这一次里奇惠勒没有犹豫。

    “先生们,女士们,我们还是来看一看这一次我们要用来飞跃英吉利海峡的飞机吧,在我们尼亚萨兰,这一型号的飞机叫做‘强风’——”里奇惠勒果断接管,不让斯图尔特科菲继续说下去。

    “这一型号,那么就是说,南部非洲——不,是你们尼亚萨兰还有其他型号的飞机——”凯瑟琳莱特真的是不好对付,里奇惠勒发现自己也应付不了。

    这也不能怪里奇惠勒,对于欧洲来说,尼亚萨兰实在是太遥远了,遥远到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有尼亚萨兰这个地方,所以对尼亚萨兰有兴趣的人多得很。

    尼亚萨兰本身的秘密也太多了点,对于里奇惠勒和斯图尔特科菲来说,很多事都已经是习以为常,但是对于欧洲这些以“世界文明中心”自诩的人们来说,尼亚萨兰的很多东西都有点超前,所以里奇惠勒和斯图尔特科菲随便聊聊都有可能泄密。

    “抱歉,我们现在只说‘强风’——”里奇惠勒不想聊其他问题,只想介绍“强风”。

    或者说,里奇惠勒是只想推销“强风”。

    尼亚萨兰的飞机,之前是按照风速等级为飞机命名,既然有“强风”,那么就应该有“阵风”和“劲风”,未来还会有“暴风”和“飓风”,不过这些机型都不在里奇惠勒的讨论范围内。

    就在里奇惠勒和凯瑟琳莱特友好交流的时候,地勤人员终于去掉“强风”外层所有的蒙皮,“强风”终于完整的出现在世人面前。

    经过多次修改的“强风”,机身长856米,翼展米,高285米,空重625公斤。

    和包括“飞行者三号”的这一时代飞机相比,“强风”最大的特点是密封式的机舱。

    这一时期的飞机,并没有关于人机功效方面的考虑,飞行员驾驶飞机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任何保护,所以飞行员都要穿着厚厚的防寒服,还要带上头盔和眼睛才能飞上蓝天。

    即便是这样,飞行员也不能坚持太长时间,如果飞行时间过长,飞行员就会被冻僵。

    这种情况对于女性来说尤为难受,比如每一次进行飞行表演,对凯瑟琳莱特的形象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所以凯瑟琳莱特宁愿待在地面上和记者聊天,也不愿意坐进飞机自毁形象。

    在“强风”这里就没有这个问题。

    其实给飞行员驾驶舱安装一个玻璃外罩,并不会给飞机增加多少成本,但是带来的好处却非常多,不仅可以有效保护飞行员,而且还可以凭借流畅的外形最大程度降低风阻,为飞机带来更多的稳定性和更快的速度。

    所以凯瑟琳莱特看到“强风”的第一时间就眼睛发亮,作为全世界最知名的“女飞行家”,凯瑟琳莱特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个玻璃罩的好处。
1...225226227228229...3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