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县衙里也没追究,毕竟人口增长是知县很重要的一项政绩。
但这个好转没能维持多长时间,在官僚乡绅的压榨下,又出现了逃籍现象。
金祖德很明白,一个常年饿肚子的人突然过上了吃饱饭的日子,再让他过回以前的穷苦日子,心里会产生多大的怨恨。
金祖德就是要利用这个怨恨,掀起一场民变,彻底摧毁永定河岸边大片的蒸汽工厂。
金祖德从荒凉的小集市上路过,以前热闹的茶馆酒铺,全部破破烂烂。
小集市上没有一个人影子,走到一半才看见几只野猫,饿的皮包骨头,瞪着一双凸出来的大眼睛,很是瘆人。
要不是土路旁边的野猫,饿的连爬的力气都没有了,但凡是有一点力气,这些野猫绝对敢扑上来撕咬轿夫。
从荒凉的小集市过去,一直在街尾才看见一名同样瘦的皮包骨头的老妪。
老妪瘦小的身上胡乱穿着一些破布,坐在门口的榆树下,拿着一个石杵,杵着一些白色树根。
金祖德看见这名老妪还没死,对于心里的算计更有把握了。
这名老妪是陈集村年纪最长的一名老人,娘家是陈集村第二大宗族,人数多达一百多人。
夫家更是陈集村的第一大宗族,人数多达二百人,儿子还是卫所的一名小旗。
白羊口所这么多的村子,金祖德挑选了很长时间,偏偏挑中了这名老妪,除了娘家和夫家的原因。
还在于这名老妪,在还是个年轻姑娘的时候,就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巧娘,织布又快,质地又好。
就算是没有土豆面粉,老妪单凭织布,足够养活家里的小孙子。
现在嘛。
只能指望儿子被层层剥削的粮饷了。
金祖德走下轿子,换上一副笑脸说道:“老夫人,本员外又来买你的棉布了。”
从一年前,金祖德找了一个慕名而来的理由,开始亲自买走老妪的棉布。
老妪看见穿着大团绸缎的金祖德,慌忙在身上抹了一把手,施了一个万福:“金老爷这次恐怕又要失望了。”
“金老爷给的银子,已经比市面上多五厘了,但那些钱还不够买棉花的,哪里还会有棉布。”
金祖德立刻摆出了义愤填膺的愤慨模样,声音拔高了很多:“都怪该死的朱舜。”
“要不是朱舜建造的蒸汽工厂把棉布的价格压的那么低,老百姓好歹也有一条活路,哪里会像现在这样,活生生摧毁了老百姓的活路,这不是把老百姓往绝路上逼吗!”
老妪的娘家和夫家都是挨在一起住,金祖德的声音很大,坐在家里土墙内的两家人,很清楚的听到了金祖德的话。
本来见了金员外诚惶诚恐的老妪,瞬间变了脸色,坐在树墩上,不再搭理金祖德。
金祖德以为达到了效果,满意的离开这里。
在乡野间奔波劳累的转了三四天,金祖德的嗓子喊的都沙哑了,终于把类似的话说了一遍。
可是当他等了三天,那些军户们始终没有动静。
就在第四天,一名亲信管家跑进了垂花门,神色慌张的说道:“老爷不好了,家门口来了一群乱民。”
金祖德站在院子里,正在给泥釉大缸里的鲤鱼喂食,全是白晶晶的上等无锡稻米。
听到管家说门口来了一群乱民,金祖德不怎么好的心情,总算是放晴了,笑道:“应该是不认识路,希望本老爷指明去往永定河的路。”
“走,咱们出去看看。”
金祖德拿着泡上胖大海的紫砂壶,迈开双腿,走出了垂花门,来到了紧闭的大门口。
让守在门口的家丁打开大门,笑容和善的走了出去。
“就是他侮辱恩公?”
“没错,就是他!”
“你确定他是金祖德?”
“确定,我以前在他家干过短工。”
金祖德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一根木耙子抡倒在地上,很快一些别的农具,劈头盖脸的砸了过去。
自以为阴谋得逞的金祖德,不明不白的死在了一群愤怒的老百姓手里。
第二百二十四章 东林党卖棉花
打死了金祖德可不是一件小事,这可是一条人命,又是一位在卫所关系复杂的乡绅。
老妪站了出来,看了一眼血肉模糊的金祖德,主动去投官了。
老妪不知道的是,像她这样的老人有很多,主动投官说是自己杀了金祖德。
只有一个两个,可能还会关进大牢,等着秋后问斩。
地方治理同样是复杂的,这么多老人,还都是一些地方宗族里颇有威望的老人。
虽然说都是一些穷苦宗族,但是杀了他们的老爹爷爷,能不报仇?
再者说了,这些穷苦宗族的族人,可是世代当兵,一个个凶悍的很。
处理不了,只能上报了顺天府,交给知府宋应晶处理这件事。
知府宋应晶得知了这件涉及人命的大案,第一时间放下手里的案牍,亲自去了一趟白羊口所。
经过详细的调查,知道这名乡绅心肠歹毒的想要用民变掀翻蒸汽工厂,心里不舒服的同时,但他还是秉公执法。
金祖德死于宗族械斗,参与的宗族,每家罚没百石粮食,一共是一千多石粮食,交给金家。
百石粮食放在过去,可是一笔不少的数目。
现在嘛,一亩地就能出产二十石土豆,不就是五亩地的土豆,所有宗族爽快的把土豆面粉交了出去。
金祖德的长子看着堆积如山的土豆面粉,差点没气晕过去,但又找不到什么理。
毕竟,做出这样处罚的人可是顺天府的知府大人,金祖德长子平时在乡里作威作福,见了知府大人,战战兢兢的连话都说不出来。
只能哑巴吃黄连,捏着鼻子认下了这件事的最后结果。
卫所的老百姓很快因为自己的善举,获得回报。
北沙河岸边建造的第二座蒸汽工厂,不仅招募了不少的壮劳力,让没有田地的卫所百姓有了一碗饭吃,还开始售卖棉条。
一担只需要一两三钱银子。
一担棉花算上损耗的话,大致可以纺出八匹多棉布。
按照现在的二钱一匹的市价,八匹棉布就是一两六钱银子。
老百姓纺出一担棉花,就能从中赚取三钱银子。
顺天府的老百姓瞬间沸腾了,拿出全部身家去梳棉蒸汽工厂采买棉条,棉条买回去以后,男女老幼一起上阵,拼命的纺织纱线,再把纱线纺成棉布。
几天以后,整个顺天府遍地都是一家家的小手工作坊,受到冲击的手工业经济,得到了极其蓬勃旺盛的发展。
估计今年去黄村磕头的人更多了。
没过多久,棉条蒸汽工厂再次出现了一个问题,棉花不够用了。
工厂主们纷纷去找朱舜诉苦,希望会长能够想出点办法,从北直隶的其他地方调来一批棉花。
朱舜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也有些束手无策,毕竟现在还没建立便捷的道路系统,顺天府其他地方的棉花运到这里,成本可是提高了很多。
不过有人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是东林党。
一方古韵十足的四角亭内。
一老一中,两名身穿官服的官员,对面而坐。
坐在一张石桌的两侧,右手边放着旗盒。
顾侍郎捻起一颗白子,‘啪’的一声落在棋盘上。
执黑子的贾汉复,先是给香炉里换上新的沉香,捻起一颗黑子落在了棋盘上:“恩师,崇祯二年就开始从各地运来的原棉,各大仓库都快放不下了,还继续运?”
顾侍郎没有说话,招了招手,在旁边伺候的丫鬟们全部退了下去:“继续。”
贾汉复有些摸不准恩师这么做的原因,又不敢多问,落子的时候不免分了神,很快就被恩师屠掉了大龙。
顾侍郎没有继续复盘,开始为弟子解答心里的疑惑:“汉复,早在去年为师就让你去顺天府各地访查一件事,对吧。”
提起这件事,贾汉复也是满头的雾水:“恩师,那些下贱老百姓的死活,与我们这些贵人何干。”
“不就是因为朱舜建造的那个什么蒸汽工厂,这什么鬼名字,这么绕口。”
“造成了老百姓就算是织出来棉布,全部都是赔钱,也就没人愿意织布了,本来就很穷的家里,更加吃不饱饭了。”
贾汉复在众多门生里能被堂堂的正三品侍郎所看重,有机会坐在这里下棋,本身的干才很出彩。
只是因为过于轻视老百姓,没有往深处去想,现在恩师提起了这件事,贾汉复突然挺直了身子,想通了其中的关键。
恩师,这是想用民变摧毁朱舜。
可是有一点却又让他不明白了,用民变摧毁朱舜不难,只是先把朱舜施加给老百姓的恩给消耗光了,就可以了。
这也是东林党这四年来,一直没有使用过激手段的原因。
等到永定河岸边的蒸汽工厂扩张到一定规模,都不用东林党亲自出手,愤怒的老百姓会亲自砸了那些蒸汽工厂,让朱舜四年来的心血毁于一旦。
但是东林党从各地运来大批量的棉花,这是为何?
很快,才思敏捷的贾汉复想起来另外一件事,朱舜似是看穿了东林党的庙算,开始用很低的价格售卖棉条,平息老百姓心里的怨恨。
贾汉复家里过去也有几处不小的棉布作坊,可惜都在蒸汽工厂的冲击下,全部冲垮了。
倒是也知道一担原棉梳理成干净棉花的成本,大致在一两六钱左右,而朱舜卖的棉条却是只有一两三钱银子。
最少赔了三钱银子。
难道恩师是想用消耗的办法,耗死所有的什么工厂主,又是一个绕口的名讳。
顾侍郎看到门生突然抬起脸来,脸上露出了讶然,似是没想到他这个恩师,考虑的这么长远。
早在四年前,就看到了今天。
毕竟这里面涉及的可变因素太多了,朱舜突然倒台了,或者不去经营织布厂,改去经营其他的赚钱行当,或者被东林党和晋商狠狠的打压。
这里面可变的因素太多,怎么就能肯定朱舜在四年以后,会大规模的扩张蒸汽工厂,还能对老百姓造成极大的冲击。
顾侍郎这一次亲自复盘,看着面前干干净净的棋盘,说出了一句足以摧毁朱舜的话。
“汉复,棉花可以出手了。”
第二百二十五章 挖的一手好坑
????贾汉复想到各大仓库储存的海量原棉,默默的为朱舜念了一声佛号,希望朱舜别倒下的太快,要不然就太无趣了。
主要是希望朱舜千万别突然停止了棉条的买卖,只是消耗银子,估计能撑上一年两年。
倘若是停止了棉条的买卖,相当于给了老百姓活路,又断了他们的活路。
东林党可是玩弄人心的祖宗,有的是办法煽风点火,扇动老百姓去砸了永定河岸边一排排的蒸汽工厂。
贾汉复走出恩师的府邸,坐在一定绸缎苏绣轿子里,默默的开始复盘恩师的庙算。
越是复盘,越是心惊。
朱舜早在四年前就被恩师逼入了绝境!
四年后,也就是今年的崇祯六年,朱舜倘若是不买卖棉条的话,消耗完各种恩情以后,肯定是会被愤怒的老百姓砸烂蒸汽工厂。
就是蒸汽工厂摧毁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手工业。
买卖的棉条的话,只能用一个低廉的价格,这个低廉价格还要能让老百姓在二钱一匹的顺天大幅布面前赚钱。
棉条的价格,就不能高于一两六钱银子一担,一担棉花可以纺八匹布,二钱一匹。
一担棉花纺出来的棉布,最多可以卖一两六钱银子。
而一担梳理好的棉花,成本已经在一两六钱银子了。
所以要想让老百姓赚钱,就得降低棉花的成本,一两六钱银子就是一条界限。
低于一两六钱,老百姓才能赚钱。
高于一两六钱,老百姓还是继续赔钱。
但棉花的成本价已经在一两六钱了,要想让老百姓赚钱,朱舜只能不停的赔钱。
顺天府在黄册上的老百姓,一共是七十万六千八百六十一口,需要的棉花不是一担二担,需要的是以万计的棉花。
只是一钱银子的差价,就足够耗死朱舜了,何况差价足足有三钱银子。
不卖,会激起民变。
卖,耗死自己。
中途停止,则会死的更快。
贾汉复突然笑了,民变,现在是谁都不敢触碰的东西,只能耗死自己了。
想到朱舜要亲手把自己毁了,还要眼睁睁的看着,贾汉复没来由的开怀大笑起来。
真以为把持朝政的东林党是酒囊饭袋?
早就给你算好的结局!
缺少棉花这件事,确实是一个难题,没了原料纺织厂和手工业全部都要停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