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第二百五十二章 铁路时代(二)
车轴有轻微的裂纹,估计再走一趟就要断裂了,建议及时更换。随车抵达罗洽港的南方车辆厂高级工程师梅内德斯仔细检视着车体,然后说道:右侧的气缸运作情况不是很好,也许里面密封用的石墨环出了问题,最好还是拆开仔细检查一下。滚动轴承真是不错,用起来比以前那种老式的滑动轴承强多了,不过也许我们真的需要提高一下磨床的加工精度,你看这枚轴承,球体打磨得还是有问题。算了,这是老问题了,也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解决的。总的来说,我们的这个蒸汽机车的试运行还是相当完美的,不是么?
那是当然的了。周围一帮子南车厂的技术人员以及司乘人员的脸上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是啊,这是他们奋斗了好多年,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才成功研发出来的划时代交通利器,虽然问题多多,但它总有一天会臻于完善的。想想由南方车辆厂生产的蒸汽机车奔驰在横贯东岸国土的铁路大动脉上,这是一副多么激动人心的画面啊。
西岭地区专员邵树德也带着自己的一家老小坐在修缮一新的罗洽火车站候车室内,他的秘书殷勤地端来了手工制作的鲸油奶油烤得恰到好处的小牛排新鲜的拉普拉塔深海鳕鱼以及从须鲸港运回来的五香鲸肉干。
在制止了秘书给他开一瓶法国进口白兰地的建议后,邵树德拿了一瓶河中大曲,笑着说道:支持国货。从我做起。
已经把家安在罗洽港的海军上尉李毅闻言轻轻一笑。然后也给自己开了瓶香山干红。又捡起一片五香鲸肉干扔进嘴里,嚼了嚼后说道:味道貌似还不错,应该是调料用得好的缘故。鲸肉投放市场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吧,市场反响还是很热烈的嘛。至少在罗洽市场,少量投放的那些鲸肉基本都是销售一空,让那些花大价钱进口拉普拉塔牛肉的贸易公司和分销小贩们是欲哭无泪啊。
话说自从一年多前出现牛肉危机并价格全线暴涨后,政务院一方面加大了对北方牧草岭地区养殖肉牛的农户们的支持力度,西北垦殖银行的信贷员走村串巷。与农技站的农技员们一起为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其中驻村信贷员解决养殖户的资金困难,农技员们则为农户解决牲畜的各种疾病,以及推广人工授精技术(用鲸鱼肠制作的套子,按摩公牛的前列腺,你懂的),这些都有效保障了幼畜的繁殖率和成活率。
另外一方面,政务院决定往市场上投放大量鲸肉,同时勒令南非河中殖民地将每年解送中央的肉牛数量增加20,至于如何解决自己想办法。当初政务院决议往国内市场大量投放鲸肉的时候,曾经遭到了以白斯文为首的自由主义分子的强烈抵制。不过好在执委会政务院的主要领导人在这件事上脑子还是很清醒的,他们排除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坚决推行了这项惠民措施。
虽然民众们没有吃鲸肉的习惯。但架不住这种肉廉价啊,因此陆陆续续还是有不少人买了回去食用。而且随着南半球去年年中时分南大洋封冻,大量鲸鱼向北游动寻求暖水海域,这令以张云为首的捕鲸船队(2艘捕鲸船1艘运输船改装的补给船)大发利市。在长达五个月的黄金捕鲸季节里捕获处理了超过10条鲸鱼,且都体型硕大脂厚肉多。
国家从捕鲸这种活动中获取了大量的鲸油鲸皮鲸鱼肠鱼肝油鲸肉等宝贵的物资,东岸人的鲸油除了工业用途外,还将用不掉的多余鲸油制成奶油高级肥皂等奢侈品在国内以及邻近的拉普拉塔巴西销售,获取了可观的利润。除了鲸油外,由鲸须制成的蓬蓬裙胸衣在国内市场上风靡一时,无数女穿越众军官夫人等不差钱的主几乎将其抢购一空。
已经正式将总部和加工车间全部迁到罗洽港的南海渔业公司仅仅依靠捕鲸就赚了个盆满钵满,给国家财政上缴了大量红利。目前原猎杀者1号捕鲸船的船长张云已经不再承担出海捕鲸的任务,转而任职南海渔业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由一名年老穿越众担任)。这个臭屁的家伙曾经在去年率领猎杀者1号进入了漂浮着冰山的威德尔海猎杀鲸鱼,并将这片此时尚未有人发现的海域命名为张云海。此君现在已经脱下了船长服,穿上了白衬衫,正式坐进了明亮的办公室内,专门负责公司产品的加工销售,同时向现代特种船舶厂订购新的捕鲸船,以尽快扩大捕鲸船队的规模。
大前天从马岛须鲸港开回来了一艘运输船,并带回来了一百多吨五香鲸肉干腌鲸肉。这些鲸肉今天晚上就会连夜装车,然后通过火车将这些廉价肉运往火车沿线的七八个人烟稠密的乡镇,然后分发销售出去。邵树德也夹了一块鲸肉,一边吃一边说道:以前的鲸肉或者说其他进口商品都是直接运到港口,然后通过陆路或水路分销到内陆地区。由于运力的不足,很多商品在码头仓库内要等待很长时间,仓储费用就已经很不菲了。然后再加上运费更不便宜的陆路或水路运输,这些商品的价格往往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50以上。现在有了火车就方便多了,咱们以大量到港的鲸肉为例,现有的这种火车能以30多公里的平均时速一次拉个六七十吨肉,然后分发给铁路沿线的各个定居点。所消耗的无非就是一些煤炭罢了,唔,或许还应该再加上一些机械部件的损耗和人员薪资,但肯定比你用马车费劲地运输方便多了。
邵树德所说的火车优势其实在交通方便的沿海地区或许还不是特别明显。但如果是往内陆地区的定居点运输商品的话,那么火车的优势就能极大地显现出来。因为任何一个火车站都是直接修在人烟稠密的城镇边上的,可以很方便地将大量商品直接输送到最终的消费者手里,且成本低廉,运输便捷,优势极大。
交通部在伊河两湖运河煤河大鱼河等人工挖掘疏浚的运河河段上设置了一些收税关卡,向往来的船只征收通行税,为拓宽疏浚河道修建提水站和水闸筹集资金。李毅听邵树德说完后,也说起了一个自己听来的小道消息:我听说交通部运河处的一帮家伙对国家铁道总局可是怨念颇深啊,因为处于他们管辖下的运河终于出现竞争者了,以至于他们都在开会论证有无必要下调运河通行税了。毕竟,谁也没听说过铁道上能设关卡收税,哈哈,铁路真是个大杀器,运河处的那帮官僚们可要直面竞争了,以前那种坐地数钱的好日子要一去不复返了啊。
目前交通部运河处在煤河上设了一处税卡在雅库伊河上设了一处税卡在两湖运河上设了两处税卡(单向收费)在大鱼河上设了两处税卡在伊河上设了两处税卡在梅林河上设了一处税卡,每日里能收到的通行税可不是小数目。虽然收的大多是国营内河运输公司内河汽船的税,但这些税可是会转嫁到其所运输的商品上的,并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所收上来的税除了用于拓宽疏浚现有运河河道外,还用于修建新的提水站水闸以及支付维护这些提水站的工人薪资。虽然每年剩余下来的钱不多,但多少是一笔收入,现在被铁路这么一搞,从长期来看下调运河通行税就成了必然,这对交通部运河处的人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毕竟流入自己部门的钱要少了许多不是么?
当然了,他们短期内也大可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按照现有的国家规划,铁路线公路线以及运河线都是错开的,即有运河的地方暂时不修铁路,有公路的地方也暂时不开挖新的运河或者修铁路。铁路只会优先修建在最迫切需要的地方,比如现阶段执委会和政务院全力支持的西北铁路计划。只有在这些地方的铁路饱和之后,执委会才会考虑在运河——比如伊河——沿线修建铁路,以便扩大这条交通动脉的运输能力。因此,短期内运河还能有一段美好时光,但从长期来看必然要面临铁路加入竞争后所面对利润率下降的威胁。
1646年1月1日,东岸史上第一列列车检修完毕,罗洽火车站机修班的工人们为火车更换了许多不堪用的零部件,然后又给其加足了煤水。当夜,码头工人们(火车站建在码头旁边)连夜往火车上装载了60多吨鲸肉,并于第二天清晨装运完毕。
1月2日早晨七点,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声,满载客货的7节车厢(客运车厢内坐了一批前往镇海港实习的海员进修专门学校的学员)在蒸汽机车的拉动下缓缓加速,驶出了罗洽火车站。列车中途将在兵团站荣军农场站定远站棉农站镇远站依次停靠,并卸载大量鲸肉。终点站是梅林站,由于全长150公里的罗梅线铁路中途每个站都要停靠卸货,预计火车将于第二天上午抵达梅林港火车站进行检修。
第二百五十三章 变幻的风云
1646年1月15日,晴,镇海港。
镇海造船厂旧船坞内,两艘巨大的船只正在铺设龙骨。从外观上来看,这两艘船只的差别不大,其中一艘的尺寸船型比另一艘略大一些而已,但看得出来这两艘船应当属于同一型号无疑。
是的,这两艘船确实属于同一型号——八月十日级战列舰,一艘是纯风帆动力,而另一艘是机帆混合动力。经过奥斯曼帝国派驻东方港特使与东岸人之间进行的冗长谈判磋商,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执委会终于原则上同意向奥斯曼帝国出售拥有66门火炮的强大战列舰。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向西班牙人表示强烈不满的信号,就看西班牙人怎么接招了。
常驻东方港的奥斯曼帝国代表闻讯后欣喜若狂,立刻通过东岸前往士麦那的货船往国内寄了一封紧急外交信件,而东岸共和国外交部也同时往伊斯坦布尔寄了一封信件,要求莫三尽快与奥斯曼帝国谈判落实由出售战列舰而带来的一系列商业协议。东岸人出售这种强大的战舰给奥斯曼帝国,可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若是再不能在商业上面找补一点利益回来,那实在是亏大发了。
如果从最初奥斯曼人试探提议购买战列舰的时候算起,双方在这件事情上的谈判和磋商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了。而且双方各自往对方首都派遣了全权代表,分别进行谈判,以尽快达成协议。在艰苦的谈判持续了两年之后。随着东岸本土安全形势的变化。东岸共和国第三届执委会终于同意了向奥斯曼帝国出售这种强大的战舰。即巴耶济德号战列舰。
巴耶济德号战列舰售价为惊人的37万元,若是加上备用火炮弹药帆布木桶绳索等物件,全价接近40万元。这个价格是极为坑人的,因为东岸自己的建造成本即便算上备品备件也不到10万元,这里面的利润竟然达到了300。更夸张的是,奥斯曼人竟然毫不迟疑地点头表示确认,同时表示会尽快支付首款,令人不得不感叹战争的魔力。
而为了博得奥斯曼人的好感。执委会海军部也表示可以在没有收到首付款的情况下先期开工建造,这令奥斯曼人更是满意。
这单生意既然如此赚钱,那么海军部怎么可能不盯着这块肥肉呢。这不,贸易部从巴西以及新格拉纳达地区进口了大量的巴西苏木,同时开工两艘战列舰——即出售给奥斯曼帝国的风帆战列舰巴耶济德号以及自用的机帆混合动力战列舰控制东方号。
巴耶济德号不但没有蒸汽动力,就连船上配备的火炮从倍径比寿命上来说都没法和控制东方号相比,就是一个简略版战列舰。说起来,控制东方号已经是东岸海军的第五艘八月十日级战列舰了。这艘船入役后,五艘机帆混合动力战列舰(330门大小火炮),再配上一些机帆混合动力的大型补给船修理船医疗船。组成一个特混舰队巡弋在敌国外海或重要航线上,肯定能让敌人寝食难安。
可以想象一下。5艘拥有大量大口径重炮的舰队出现在从新华夏岛到巴达维亚的航线上,那么荷兰人的贸易船还想有活路吗?这支特混舰队的海上生存能力以及持续作战能力都是相当强悍的,不是荷兰东印度公司那种每艘船只有几门小炮的商船可比。而且就连速度也都要快上很多,甚至可以部分无视洋流和风向,转弯奇快,荷兰人西班牙人的商船乃至专业战舰遇上了都断无幸存之理。
时间进入1月份以来,湖西丘陵地区的小规模战斗越来越频繁,新柯尼斯堡牧草岭堡甚至大丰堡西湖堡河口堡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骚扰,虽然东岸人的伤亡极其有限,但往内陆地区的拓展行动却是被无限拖延了。为了对抗这种频繁的袭扰性攻击行动,陆军部已经将第1连第103连以及部分骑兵调往了北方鸭子湖流域,同时开始在镇海平安两县进行局部动员,大量民兵被编入预备役加强训练,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国内各方面的生产建设。
执委会曾经就此事质询过目前已经返回拉普拉塔的布拉沃男爵,以及拉普拉塔新上任的督办(将军)加西亚,请他们就耶稣会等传教团体控制下的武装力量频繁越境袭击东岸人的村镇一事做出解释,而对方竟然傲慢地表示无可奉告。至于东岸人提出的严厉约束拉普拉塔的教民进入东岸境内一事,对方自然也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且声称东岸人正在进行的是非法越界屯垦,希望东岸人立刻拆毁非法定居点,撤回丘陵地区以东地界,以免爆发任何影响双边关系的不愉快事件。
执委会和政务院的一干大员们始终都无法想通,西班牙人对东岸的态度为何会冷淡到如此地步。因为前几年双方的关系还一度回暖了呢,当时东岸人还给几乎遭受灭顶之灾的西班牙海军建造了一些护卫炮舰和缉私用的快速巡洋舰,使得他们的港口不至于空空荡荡。
但是在这两年,双方的关系可谓是步步走低,西班牙人不断就越界屯垦以及宗教问题指责东岸政府,并且其措辞越来越严厉。虽然拉普拉塔乃至利马的一干西班牙殖民地官员们都不是很情愿与东岸人交恶,因为他们很清楚如今东岸共和国在新大陆的实力和影响力。但也许是来自本土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他们已经无法再对东岸人的一些行为听之任之,因此便造成了现如今双方之间微妙而又紧张的关系。
细究下来,这其实是一个长期的量变导致质变的过程。首先,东岸人肆无忌惮地在双方约定的边界以外或者协议规定的模糊地界进行屯垦,且还有继续深入之势,这些让西班牙人感受到了危机,并开始往东岸大草原的西半部分移民,以充实这些荒凉的地区,使其不被东岸人轻易蚕食。
其次便是东岸人在开拓行动中对原住民们所执行的灭绝政策。他们对原住民的警惕和仇恨甚至就连西班牙人看了都感觉诧异,所到之处片甲不留,甚至就连归附了他们的土著部落也要被流放到一个叫什么澳洲的地方,可谓凶残至极。
而更麻烦的是,这些原住民们一般来说都已经集体入了天主教,在巴拉那河以及乌拉圭河流域辛苦传教的耶稣会圣方济会等传教团体对这些归化了的野蛮人比较上心,不但授予他们农具种子牲畜,同时也教给他们一些来自文明世界的制度规矩等等。因此,东岸人对这些原住民进行的屠杀和流放在传教士们看来,不啻于是向教廷公然宣战。
向教廷公然宣战其实没什么,君不见葡萄牙人就一直在捕捉瓜拉尼人当奴隶么,所到之处也是腥风血雨,这难道不是在打教廷的脸?不过有些事葡萄牙人做得,东岸人却做不得!毕竟,谁让你们都是令人憎恨必欲灭之而后快的异教徒呢?异教徒可是没人人权的!
西班牙人的态度转变,东岸人是很清晰地感受到了。最初那个布拉沃男爵来兴师问罪的时候,执委会诸君在沟通了利马当局之后还能把他当做一个小丑来看待。但事情发展到了今天,在原本和东岸人关系暧昧的前任拉普拉塔督办被调离巴拉那河流域的瓜拉尼教民大量进入湖西丘陵地区的情况下,任何巧言令色的掩饰举动都显得是那样的苍白。事情已经很清楚了,西班牙人出于种种原因,对东岸人展现出了恶意。
西班牙王国在旧大陆本土还在与法国进行着似乎没有尽头的战争,在这个时候对东岸人发难,看起来不是一个明智的统治者会做出的事情。但问题是,谁告诉你西班牙的最高统治者腓力四世陛下是一个睿智的国王了?谁告诉你这个自大的家伙不会为了宗教问题而向东岸人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了?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所发生的事情就是这么不可理喻啊。
平心而论,东岸人这些年来埋头发展抢运人口,基本就是在夹着尾巴做人。不但与葡萄牙人交好,还部分缓和了与荷兰人的关系。在基督世界众大国中,除去内战的英国不论,也就在商业上与法国人交恶了一番,做人低调到这份上,居然还被人惦记上,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难道真的是因为自己太低调了?所以导致法国人向东岸纺织品随意征收高额关税?所以导致西班牙人因为宗教政策以及越界屯垦问题指责东岸人?所以导致荷兰人始终拒绝东岸船只通过马六甲海峡?那么,是不是应该适时地亮一下肌肉了,省得总有人认不清形势,觉得东岸人软弱可欺!
1646年1月25日,东岸共和国海军第一舰队主力离开镇海港海军基地,然后向南直接开进了拉普拉塔河,布宜诺斯艾利斯顿时为之震动。
第二百五十四章 “访问”(一)
微风轻拂,海天一线。站在第一舰队旗舰八月十日号战列舰的艉楼二层围栏内,海军中校陆铭放下了挂在胸前的望远镜。
拉普拉塔河,被人称做淡水海,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这条也许是世界上最宽广的河道内,东岸海军第一舰队的主力齐聚,计有战列舰三艘快速巡航舰三艘护卫炮舰六艘,高高耸立的桅杆与密密麻麻的炮窗让每个见到的人都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
先前他们在访问科洛尼亚港的时候,就已经让聚集于那里的各路商人们惊诧莫名了,当地的拉普拉塔商人甚至惊恐地以为发生了战争。而当此时他们这支在新大陆极为庞大的舰队驶抵拉普拉塔河时,布宜诺斯艾利斯城的西班牙人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从秘鲁舰队调往新组建没几年的拉普拉塔舰队担任旗舰的加的斯岩石号战舰,此刻也只能窝囊地躲在港口炮台的庇护下,充当存在舰队。在没有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之前,只有区区四五艘大小不一的战舰的拉普拉塔舰队还不宜贸然冲出港口与敌交战,那样也许会发生一些令人唏嘘的惨剧。
转舵调整帆桁,按计划行驶!陆铭给舰队下达了最新的指令,然后水手们便四散忙碌了开来。示威完毕,他们接下来将顺着拉普拉塔海岸南下,并一路访问海岸线上的各个西班牙殖民点。话说这些年来西班牙人从旧大陆弄了相当多的中南欧移民到拉普拉塔,虽然其中不少人又流失到了东岸,但剩下的人还是在拉普拉塔殖民地当局的组织下开拓了一些新的定居点,又或者极大地充实了老定居点的人口。
鉴于拉普拉塔的交通现状,这些殖民城镇一般都是修建在海边。居民们也多半以种地放牧或打渔为生,其中一些渔民甚至还经常去东岸港口兜售渔获。这些小型定居点的人口从几十到几百不等,以拉普拉塔河沿岸最为密集;然后顺着大西洋海岸线南下,在越过马德普拉塔(意为银海)后则越来越稀疏,并最终在布兰卡湾附近消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