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一问三不知,要他何用?埋了填水坑去吧。领头的男人漫不经心地说道。随着他的话音,两名色目人士兵上来将他从腋下架起,然后朝大沽夹河旁边的沼泽泥地而去。
小人小人知道宁海州怎么走?小人愿带路!在求生本能的驱动下,这一刻的罗天生抛弃了所有幻想,他挣扎着跪在地上磕头,呜呜说着。
砰!硬底皮靴再次狠狠地踹在了他的胸口,将他直接踹出去了两米。刚才怎么不说?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给他收拾收拾,一会让他带路!老子这就去拆了宁海州城墙回来修要塞,当然若是城里还有活人,一并抓回来便是,这也是为了他们好。莫茗收回了脚,转身朝身后的参谋吩咐着。
此时第102连的士兵们已经荷枪实弹地在空地上集结完毕了,在军官们目光的扫视下,他们一个个都下意识地挺胸收腹,下巴抬高,双眼目视前方。前两天莫茗从被贬为奴隶的前旌义县官吏以及反抗大户的家人中,抽出了百来个还算年轻的女子,赏赐给前次作战中表现勇猛的官兵。这里面既有八旗兵,也有新近投靠的挺身队3中队官兵,当然也有少部分陆军第102连的士兵。
看到长官果然兑现了诺言,他们一个个顿时士气爆棚,纷纷表示愿意追随长官继续杀敌,再立新功。此番准备出击劫掠附近地区,他们一个个顿时打起了精神,准备好好施展一番身手,好让长官们能够给自己赏赐财物和女人。
小人知道附近宁海州福山文登诸县乡里很是有一些家底殷实佃户众多的缙绅,他们在去年的建奴之乱中走避得远远的,损失不是太大。军爷们若是现在去攻打,必能一股而破。反之,现在若是去打宁海州城,那城里很可能连个鬼影子都看不到。既如此,那还不如去掳掠那些乡下的土财主,他们有的是钱粮,乡下丁壮也不甚勇健,杀他们就跟杀只鸡一样。已经抛弃了所有节操的罗天生捂着隐隐作痛的胸口,轻声建议道。
你这杀才,倒有几分见识。莫茗轻轻笑了笑,你的提议甚好,不过这次就算了。我们先去把那几个刚被鞑子攻破的城池拆了,把残存的百姓迁移到烟台要塞这边来屯田耕种。其他的事情以后再说,好了,时间不早了,带路出发吧!
随着莫茗的一声令下,当先出发的是就地组装起来的三十辆四轮马车,每辆马车由两匹挽马拖曳,车上全是行军打仗的军资,如:粮食弹药饮水盔甲帐篷等。当然区区数百人行军打仗所需的物资自然用不了三十辆大车,这里面其实很多都是空车,出去拆城墙抢人嘛,带一些空车自然是为了装人装物资的。每辆大车由三名朝鲜夫子照料,一些诸如伙夫枪匠掌旗手鼓号手医官之类的后勤人员坐在大车上压阵。而作为征战主力的陆军第102连十个排的步兵,以及挺身队第3中队130名士兵则列队轻装步行在车队两侧。
莫茗萧曦等主官骑着从野人女真那里交易来的蒙古马走在队伍中间,身后跟着数名参谋以及勤务人员。新任的挺身队第3中队中队长库尔汉快步跟在莫茗等人身后,这个长得像棕熊一般的虬髯汉子身背一张步弓,腰间挎着一把莫茗送给他的东岸手工打制的高级军刀,背上还斜插着一把鱼叉——那是他以前的武器。
库尔汉来自库页岛北部最苦寒的奥哈地区,是一名基里亚克人,以渔猎为生。此人平日里独来独往,一次在大泊卖熊皮的时候遇到了东岸人,由于极其喜爱东岸人的烈酒和烟丝这两种商品,孑然一身的他干脆到东岸人这里投了军。后因其身材魁梧兼之勇猛无匹被莫名挑中成了挺身队中队长,并赐了一名朝鲜官吏小姐给他。
此番出征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获取修建要塞的物资和人口。毕竟,大家在这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主动出击去搜罗一些人口与建筑材料回来。鞑子两个月前刚刚蹂躏过登州府,并攻破了栖霞莱阳宁海文登数州县,后来还攻破了东边的成山卫城。整个登州府被闹得鸡飞狗跳,百姓牲畜粮食和金银被掠取甚多,几个被攻破的州县更是十室九空残破无比。此时东岸人过去,这几座刚遭劫难的州县根本无所抵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东岸人肆虐。
出征的大军出发后,烟台要塞工地暂时由率船抵达此地的李毅海军上尉负责。他除了一边督促这边约一千名朝鲜民夫加紧干活外,还在八旗一营的营寨旁设了个粥场。粥场内架起了许多大锅,锅内煮着红薯粥。考虑到清军在登州府肆虐长达一个多月,造成的破坏相当巨大,乡野之间应该有不少的流民。这些流民家园早已被焚毁,粮食多半也在战乱中丢失,因此如果此时东岸人派骑兵出去宣传一番,应当能够吸引不少饥饿的流民到烟台这边来就食。这些百姓都快饿死了,能有口吃食就感恩戴德了,难道还会在乎这吃食是谁施舍的吗?(未完待续索,!
第一百零九章 烟台(四)
莫茗率领的大军沿着明政府修建的驿道一路前行。道路情况还算不错,他们先向南,再折向东,行了小半天后,终于抵达了第一个目的地——奇山守御千户所城。而在抵达奇山所前,东岸人还一路拔除了两三个烟墩,这些烟墩沿着官道布设,用来传递重要军情。只不过到了崇祯十六年的今天,这些烟墩大部分只存在于纸面上了,很多墩堡里的军户已经逃亡一空,只有一个墩堡内还有一些老军汉在耕种戍守。而这些人,毫无意外地成了东岸人的俘虏。
奇山所于洪武三十一年设立,是一座城周二里的小城,城高二丈二尺,厚二丈。墙体内层为夯土,外层包砖——一座定型的明朝卫所城池。奇山所额兵七百余人,只是经过多年的战乱,尤其是两个月前的那场鞑子破关之战,奇山所城内原本就不多的兵丁更是逃散一空。如今鞑子退去已近两月,所城内又陆陆续续有了一些逃散的军士回来屯种。
由于鞑子三月才退走,而他们从外地返回又耽搁了些时日,当他们将藏起来的种粮拿出来准备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今年的春播时,其实已经有些误了农时了。不过一年不种地就一年没的吃,这些名义上为军户实则为农奴的卫所军士们依旧在城外几个屯田点内,进行着机械而又辛劳的耕作。因此,当行军速度极快的东岸军队突然出现在奇山千户所西门前时,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副农村田园景象。
而当他们出现时,那些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军户们先是愣了一下。待看清楚他们的面容后便猛地发一声喊。四散而逃。他们逃去的方向自然是奇山千户所城。而且这些人在逃跑时也没忘了带上农具——他们极为重要的财产之一。
接下来进行的便是无聊的追逐游戏,挺身队的一拨官兵先于他们抢占了大开的千户所城西门。而一些骑着马匹的军官则带着身强力壮训练有素的步兵们在外围拉开了一个大圈子,将这些四处逃散的军户们一一围拢起来,然后就地实施抓捕。由于莫茗下达了尽量不杀伤人命的命令,因此抓捕他们也着实费了一番力气。
而在陆军士兵们和这些军户在野外进行着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时,挺身队的主力已在库尔汉的带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了所城内,将意欲逃跑的一干卫所官员们当场堵住。在爆发了一场不甚激烈的短促战斗后,挺身队官兵以伤三人的轻微代价全体俘虏了这帮官员及其家属。
整场战斗在两个小时后终于划上了句号。东岸人顺利攻占了奇山千户所城。并俘虏了自副千户(千户不知所终)以下298人,外加少量粮食和牲畜。所城内的官仓中还存有数十枝老旧的鸟枪少量火药和铅子,以及少数锈迹斑斑的刀矛,看起来寒碜无比。
就这种武备这种训练这种士气,活该打不过鞑子!莫茗看了武库后大失所望,然后他又很快朝身后的一名年轻参谋吩咐道:这些垃圾武器都装车拉回去吧,返程的时候顺便拉些粮食和工具过来。另外,通知李毅,让他拨三百个朝鲜男丁过来拆城墙。这种老式城墙无法有效发挥我们的火力优势,留下来又难免资敌。还是拆了把材料运到芝罘岛去修我们的要塞和码头比较好。
奇山千户所墙高城厚,墙体外层城楼瞭望哨等全是用大块的青砖修建。而城门和地基则是用大块的条石砌成。那些历经风雨侵蚀的青砖也许以东岸人的标准来说没法再用来修城墙,但拿来修城内的房屋却不成问题;而那些打磨得极为平滑的大块青石则比较重要,这些材料用来修建棱堡的地基墙体城门或城楼均非常合适。
莫茗一声令下,很快,这些被俘虏的298名男女老少在东岸人刺刀的威逼下眼含热泪,甚至哭哭啼啼地拆起了奇山千户所城。他们先从城内建筑开始拆起,衙门武库官仓民居等建筑一概不留,拆完这些后再开始拆城墙上的望楼城楼,最后是墙体与地基。东岸人将铁锤铁镐铁钎等工具发放给男丁让他们方便干活,同时也将女人小孩都控制起来,让这帮人兴不起反抗的念头。
在留下一半(65名)挺身队3中队官兵留守后,莫茗又马不停蹄地带着主力部队向下一个目标——宁海州进发。部队主力依旧为陆军第102连,辅以六十多名挺身队官兵和数十名朝鲜夫子(25辆马车,已返回5辆),以一种不快不慢的速度朝宁海州城而去。这一段道路看起来不是很好走,由于近年来地方秩序的崩坏,道路年久失修,破烂得很,这严重制约了东岸人的行军速度。这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大型四轮马车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相当难行,要不是车轴部分加装了很多润滑油车厢下方安装了减震弹簧的话,怕是到现在已经有车辆损坏了。
也只有这个时候,莫茗才理解了为什么历史上有的部队喜欢用骡马驮运军资。比如日本人的驮马师团就是如此,实在是骡子驮运起货物来比马车快啊,虽然效率低了点,但在崎岖难行的路段还是非常实用的。嗯,可以把这一条记下来,以后呈文上交给军部,让他们自己改革去。
部队傍晚时分在辛安河畔休整。这个数百人的营地沿河搭设,士兵们熟练地从马车上拿下一捆捆的铁丝网木桩,然后开始扎营。在拉起两道铁丝网后,他们又把大车首尾相连在一起,作为一道内层防御设施。一切搞定后,他们才开始搭设帐篷烧水做饭,整个过程全部按照步兵操典来执行,显得井井有条,让旁边那些土包子挺身队员以及朝鲜夫子们看得一愣一愣的。
吃过晚饭后士兵们就立刻被驱赶进了各自的帐篷,军官们将带他们进行例行的政治学习,主要内容就是黑欧洲各国宣扬东岸优越论。而哨兵们在给铁丝网挂好铃铛和倒刺后,开始在营地内进行巡逻,狼犬也警惕地竖起了耳朵,在营地内跟着哨兵跑来跑去。
一夜无事。第二天,休整完毕的部队通过一座残破的石桥顺利跨越辛安河后,此时离宁海州城已经只有十余里了。罗天生这厮虽然贪生怕死,但到底久在外面走动,这带路的活还是很胜任的。既然目标在望,那么就不能再耽搁了。莫茗下令加快行军速度,很快,两个多小时后,宁海州那残破的州城就出现在众人的眼帘里了。
二月十二日(农历)的时候,宁海州州城被鞑子攻破,知州同知等官员死难,百姓财物被鞑子大量掠取,原本一座挺繁华的城市也遭到了致命的破坏。因此,此时的宁海州城内只有零零星星逃散回来的一些居民。这些居民在鞑子到来前星散到了乡下或者别的城池,鞑子退去后他们又陆陆续续跑了回来。不过就目前来说,敢跑回来的大多是一些底层小老百姓,他们为了生存可没法长期在外地流浪,特别是那些还薄有一些家产的自耕农小地主手工业者或小商人什么的。
城墙依旧残破不堪,城内连个主持事务的高级官员都没有。远在登州的诸位老爷们也只是在鞑子退去很久之后,才派了个幕僚模样的家伙跑过来看了看,询问了下情况,然后便匆匆离去,接下来便再无下文。不过不管上头委派的新知州啥时候过来,大家都得继续生活。每个人都默默地收拾着残破的家园,检点着自己不多的家产。
不过,他们的噩梦显然还没有结束,因为一支突然出现在城外的部队将这里所有人刚刚燃起的对生活的渴望再次打了个粉碎。这支带着大量马车拥有数百名装备精良的士兵的队伍,轻易冲进了尚没有任何防御力量的宁海州城,将整座城市控制在手。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一如在奇山千户所所发生过的一样。分散开来的东岸人开始四处抓捕城内的居民,不过他们区区三百多兵马显然无法无法控制偌大一座城池,特别是在他们分派数十名士兵控制几座城门后,兵力更显薄弱的他们显然没法在短时间内控制住城内的局势。一直忙乎到午后三点,在开枪杀散了两股聚众反抗的城内居民后,东岸人终于如愿控制住了这座不设防的城市,掌控住了城内尚存的一千三百多名居民的命运。
1643年5月26日,就在阿巴泰统率的满清大军,带着连绵30余里装满财物与掳掠来人口的车队刚刚离开北京近郊没多久的时候,远在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一支小小的部队带着二十多辆大车以及一千多名掳掠来的居民,也踏上了返程的路途。
所不同的是,阿巴泰的大军屁股后面跟着三十万围观的明军,而东岸人的部队后面则只有一片荒凉。(未完待续索,!
第一百十章 烟台(五)
1643年5月30日,小雨。
李毅百无聊赖地坐在码头边临时搭建的一处木板房内,看着一帮朝鲜民夫在几个本土农业部过来的技术员们指导下给红薯育秧。经过将近十天的忙碌,东岸人已经清理出了相当一片被当地明朝人放弃的荒地,准备复垦并种植上土豆红薯玉米等东方所没有的的高产作物。这些作物不挑地,适应性强,产量高,绝对适合当下的情形。
而在前方的八旗军队的营寨旁,已经聚拢起了大约数百名附近的流民。东岸人在此地支起了大片的粥棚,然后派出骑兵到远近地区宣传,以吸引附近地区的百姓聚拢到这边来。这些出去宣传的骑兵基本上都是从水手中挑选出来的明人朝鲜人出身,且会骑马的精干之士。他们一共十余人,分成三拨,一拨往东,前往宁海州威海卫成山卫等处;一拨往南,前往文登县靖海卫等处;最后一拨则是往西,前往福山县蓬莱县栖霞县等地。
这些东亚人出身的士兵和本地百姓在相貌上差别不大,由他们出去忽悠人比派那些欧洲人黑人出去强多了。登莱二府刚刚遭鞑子蹂躏没多久,失去了所有财产的佃农很多,他们成群结队地往那些没被鞑子攻破过的府县聚拢,期望能找到让自己一家老小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里活下去的吃食。
因此,当东岸人的骑兵在残破空旷的乡下野地里游荡时,便经常能遇到这些少则三五成群多侧几十上百人一群的难民队伍。每到这个时候。在确保自身安全后。他们总会从自己随身携带的干粮(麦饼咸鱼牛肉干)中拿出一部分施舍给这些饥饿的难民。然后连说带比划,劝说这些难民跟随自己回到芝罘岛烟台要塞。到了那边后他们可以在东岸人手底下干活,然后换取自己及家人的一日三餐。
很多自忖去了别的州县也很难混下去的人当场就跟了他们离去,也有少部分尝了他们提供的美味咸鱼和牛肉干的流民觉得跟他们混生活水平可能更好,也跟着去了。当然还有相当部分的难民,尤其是那些有村长族长之类的耆老带队的人就对东岸人的劝说理也不理,尤其是听说他们是来自外洋的某个国家时更是心生鄙夷和警惕,几乎将他们和鞑子等同对待了。令人遗憾的是。其实后面这一类人还要占了多数,他们宁愿去附近的文登县登州城黄县等地忍饥挨饿地碰运气,也不愿意跟这些可疑的短发外来者走。
这令很多明人出身的士兵们扼腕叹息,他们中大部分人也是流民出身,对这些可怜人的苦楚感同身受,非常希望他们能够到达人间天堂般的东岸去生活。无奈现实是残酷的,他们的满腔热情大多数时候换来的都是疑虑不解和敌视的目光,甚至有不少人怀疑他们是从辽海那边跨海过来的假鞑子,是来骗他们去辽东当包衣奴隶的。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大家也只能选择走避。因为再不走的话也许人家就把你当做鞑子绑起来送到官府去换钱了。反正种子已经在这些流民们的心里播下了,已经让他们知晓了在芝罘岛一带有东岸人开设的粥棚。那么等他们到了登州城等地发现自己依然活不下去的时候,他们记起今日之事,这时候不指望全部,至少有一部分人选择前来东岸人这边乞食那就全值了。
粥棚已经在外面设立了将近一个星期了,一个星期内总共来了八百多名登州府的难民,大部分都是佃户出身,他们在东岸人的指挥下开挖排水沟平整地基复垦荒田修建码头,忙得不亦乐乎。难民中还夹杂了少量匠户出身的手工业者,如木匠篾匠铁匠之类的工匠,甚至还有极少数落魄的读书人和郎中,这些人作为特殊人才可以不用参与那些繁重的体力劳动,转而从事与他们老本行相关的一些技术性工作,算是东岸人对他们能力的一种认可。
而令所有这些难民们都感到欣喜的是,这些自称东岸人的色目人每日给他们提供的竟然是一日三餐!即早中晚三餐,尤其是对一些明显营养不良的小孩他们还给予了优待,这些小孩每天都能吃到腥乎乎的牛奶和香喷喷的肉汤,在东岸人宰杀牲畜的时候他们甚至还能吃到一些肉。这种举措迅速收买了很多人的心,尤其是那些家有小孩的父母,看到这些东岸夷人并没有如同传说中的吃人心吃小孩,反而处事公正纪律严明——嗯,那些看起来黑漆漆的昆仑奴除外,行事颇有法度,一个个顿时都放下了心来。
管他们是谁呢,只要能给自己饭吃就行。特别是在看到自家小孩每日里跟在那些色目人军汉的屁股后面,不时讨得一些糖果肉干乃至闻所未闻的罐头时,他们是真的从内心开始有些接受这些人了。也许这些人并没有老爷们说得那么坏?他们跟那些到处烧杀抢掠的鞑子应该是不一样的吧?
罗天生前天就从奇山所那边回来了,作为对他甘当带路党的奖励,东岸人将目前芝罘岛这边全部约九百名明人都交给他管理,并将他带路的事迹在明人中广为宣扬,然后当众给予了大量的赏赐——这让罗天生的脸都白了。他当然明白东岸人是堂堂正正地摆了他一道,让他趁早断了某些首鼠两端的小心思,从此死心塌地为东岸人做事。不过东岸人也没亏待他,价值数百两银子的东岸银元在前天就已经交到了他的手上,同时还有数量不菲的各式花布。这让从没见识过如此多财物的罗天生差点瞪爆了眼珠子,心里对给东岸人做事隐隐也没那么抗拒了。
如今的罗天生身边也跟了几个帮闲,对于这几个帮闲的身份,东岸人也予以了确认,并和他们正式签订了工作合同,每人每月可领到薪饷二元或者等值的粮食,而罗天生的工资则达到了五元每月,算是对他管理者身份的肯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