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在毛纺织方面,他们的努力要更早,羊毛运输专线铁路就是这种努力的具现化成果。虽然因为资金不足以及政治派系倾轧等因素的影响,羊毛运输专线铁路命运多舛。但在有心人不懈的推动下,两条起点不一样但终点一样的运输南锥地区羊毛资源的铁路依然坚定地修建了起来,并可以预见在未来一定会为东岸的经济发挥重要的作用。

    纺织工业,确实是国之命脉,必须不断精益求精,发展壮大!如今,看来清国也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冯瑜买蒸汽机和纺织技术,难道索额图就不知道吗?康熙就不知道吗?如今满清财政都那么吃紧了,依然愿意在这方面花费资金,可见其重视程度!

    无独有偶。就在冯瑜与豪克斯·克利福德商讨引进蒸汽机及纺织技术的时候,在南边大顺国的贸易重镇巴陵县,大买办张绍宗正站在裕大昌纱厂面前评头论足,状极欢快。而在他旁边,是裕大昌布行东家,开风气之先创办商学院的商人黄伯超。

    张黄二人,合作也已经很多年了,彼此都十分信任。作为定海纺织厂的大买办,张绍宗常年在黄伯超这里采购棉花土布。棉纱是宁波的纺织厂需要的中间品,耐磨耐穿的土布在劳动人民群体中非常受欢迎,尤其是那样体力劳动者,根本不愿意买宁波当地机器产的布,而是买价廉物美的大顺或清国土布。张绍宗作为买办,没做成一笔生意都能领到5的佣金,资金增幅非常迅速,以至于他都可以一掷千金,与黄伯超合办裕大昌纱厂,开始机器纺纱了。

    但与清国不同的是,裕大昌纱厂的机器较为传统,顶多是参照了一点宁波定海纺织厂的设计做了些改进罢了,就这还是张绍宗这个定海纺织厂挂名采购经理提供的。但出于技术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改进都无法实施,因为定海纺织厂现在已经采用全蒸汽动力了,机械传动部分的机器也是从本土进口的,就顺国的工业水平,怕是还无法仿制。或者即便可以仿制,其精度和耐用性也不行,还不如放弃。

    所以说,裕大昌纱厂的技术水平并不高,未来可能还没有冯瑜正在筹建的海州纺织局的技术水平高。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你顺国没有出海口呢?英国荷兰法国的商人确实想来和你做生意,但东岸人霸占了崇明沙,在上面架起了大炮,天天小炮艇巡逻着,人家想来也不敢啊!说穿了,这事的根子还是在东岸人身上,他们将长江视为禁脔,不准其他人进来贸易,独享超额垄断利润。

    顺国现在要想引进技术,来源除了东岸一家之外,还真没什么别的渠道了。所以,当初人家拼了命地想在广西广东那一片捞个出海口,也是有原因的。没有出海口,那就永远受制于人,永远是被东岸势力包围着的可怜虫。外国的先进武器先进战法先进技术先进思想无法引进,发展前途自然大大受限。在这一点上,他们甚至还不如死敌满清政权,想想还真是挺让人懊恼的。

    张绍宗最近也在想办法。他在裕大昌里投资了不少钱,大概占了三成股份的样子,因此这事由不得他不上心。他想到的突破口是,利用自己在宁波和定海纺织厂相对不错的影响力,说服他们出口一些较为先进的纺纱设备给裕大昌。哪怕是库页岛生产的木铁混合的落后设备也没关系,他们都需要!

    张绍宗给出的理由是裕大昌是纱厂,生产出来的纱锭可以出售给定海纺织厂,且大家之前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裕大昌纱厂的产量和效率提高了,那么定海纺织厂的产量也能随之提高。以如今的市场形势,这是可以赚更多的钱的,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

    张绍宗不确定东岸人会不会接受他的这个说法,但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他在当地还有不少朋友,使点钱让他们帮忙说和一下,应该也是有可能的吧?裕大昌纱厂,实在是太需要现金的纺织技术与设备了,不然就仍然是一个乡下作坊的水平,大号的作坊!

    而如果张绍宗成功说服东岸人,引进一整套的纺纱设备与技术哪怕是落后一两代的也没关系,在中国足够先进了那么裕大昌纱厂便可以一飞冲天,成为大顺乃至整个天下最成功的现代化机器纺纱厂。当然了,这是因为张绍宗不知道满清的海州知州冯瑜也在与英国人洽谈引进全套纺织设备,而且还是蒸汽动力的,比大顺的高级多了,不然的话他怕是不会这么乐观。

    不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大陆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清国和顺国,几乎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大规模的针对传统产业的大规模现代化改造。制茶业航运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建筑材料业等等,是这些资本第一轮投资的重点对象。双方之间的区别是,清国方面政府显得更为重视,并挤出了一定的资源,投入到了这些新产业之中,而顺国官方却对此不管不顾,几乎没投入任何资金,这或许和他们的财政状况远较清国更为糟糕有关。

    张绍宗最近一年内多次往返宁波和湖广,因此通过东岸人的渠道也隐隐约约知道一点清国那边的状况。尤其是前些年声势浩大的茶叶商战,一度让东岸人也有些吃惊,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却也给清国留下了一点现代化工业制茶的基础。毕竟,那些焙茶厂的厂房设备和工人们都在,茶叶公所换了一波老爷们之后,总还是要把这些东西继续运转起来的,因此还是有一些好处的。

    不过张绍宗受东岸人影响,对清国这种操作工业化的模式不是很看好。清国的那些企业在起步阶段能得到朝廷的资金固然好,而且朝廷可能还会通过外交途径帮忙解决技术引进的难题,但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外行指挥内行,瞎胡搞,最后指不定就把厂子搞黄了。

    而且,企业的很多权力被把持在官员手里,私人股东们出于种种原因,不敢过分得罪,最后往往导致厂子里被塞了一堆不学无术之辈,偏偏这些人很多时候还把持着实权部门,结果便是贪污**盛行,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顺国这边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私人投资建成的。官府没钱,也不会搞厂子,因此只能放手,任商人们自己去折腾,反正只要能让他们收到税费就行。撑死了有一些军头们看着厂子生意不错,想进来分一杯羹,但好的一点是他们只要钱,并不实际参与厂子的日常运营与决策,这就给了像黄伯超张绍宗这类专业人士以极大的自由度,让他们不用被外行掣肘,可以专心于企业的经营,将厂子做大做强。

    清顺两国的不同模式基本上是各有利弊,谁能做得更好,还得看各自实际中的操作谁更出色了。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无论是哪种模式,高效也好,低效也罢,其实都是在扎扎实实提高两国的工业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财富生产能力。只要他们不怕失败,长期坚持下去的话,是肯定会出效果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第三百七十二章 地方意志(一)
    1690年12月31日,小雪。

    南一民踩在咯吱作响的雪地上,听着旁边火车汽笛发出的声音,颇为满足。

    这是桃村火车站,整个登莱最繁忙的地区之一,各色货物在这里汇集,人员在这里集会,思想在这里交融,使得桃村这么一个原本开满桃花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充满了生气,一种勃勃向上的生气!

    如今的桃村,基本上可以说是火车拉来的!在火车站两侧,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分别称为铁东街和铁西街。两条街上各有许多店铺,店铺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客栈饭馆妓院百货商店等之外,还分布着大量的诸如铁匠铺之类的手工业作坊。很明显,这些作坊主要以加工机械零部件为生,提供给铁路采购部门。当然随着商业的繁荣与发展,现在这儿做普通手工商品的人也越来越多,毕竟做完了就有人过来收购,然后通过桃村四通八达的交通渠道销售到外地,生意还是很不错的。

    也就是说,桃村的工人数量还是相当多的,这其中只有一少部分是从烟台这种工业城市过来的,绝大部分还是吸收的本地固有的劳动力其实就是各村的农民他们构成了桃村已经初具规模的产业工人群体,并居住在附近由政府提供的公租房里。

    公允地说,登莱开拓队在两条大街背后建起的一溜四层公寓楼,还是挺有想象力和超前眼光的。据说是参照了本土工业城市的一些设计,这些公寓楼每栋楼都有2030套住宅,提供给一名工人及其家属居住,人均居民面积大概在15平方米的样子,还算不错。

    这些公寓房,其租金无疑是十分低廉的,算是政府为工人们提供的福利,同时也是为工业化提供的必须条件,姑且算是一种基础设施吧。

    当然政府提供的公寓房其数量肯定是有所不足的,而且由于资金的问题,他们最近已经停止了此类住宅工程建设。不过政府停止了建设,却不代表私人也停了建设。事实上,在比公寓楼更远的地方,还有一些私人投资建设的平房或两三层小楼,这是供几个家庭合租的住所,同样非常廉价,虽然人均居住面积有些小。

    公寓楼合租房附近有一些生活设施,如商店饭馆药铺等等,都是近些年陆续出现的,对居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很是方便。

    听说桃村最近要被提升为开拓队直管的镇,上头也会拨资金在这里修建屠宰场供水厂煤气灯系统运动操场(为新军准备)医院学校轨道街车公园图书馆等建筑,完全是将这个小村当做一座城市来搞的。毕竟这里不但是胶烟线和平荣线(该线尚未修建)的交汇点,枢纽要道,同时也是新军的师部,人员众多,未来不要说镇,就是进一步升格为县都是有可能的。

    南一民在火车上时就仔细观察了这座布局略显凌乱的城镇,对其从一个小村发展至如今这个规模也深感自豪,这都是铁路都是他们南铁公司的功劳啊!铁路带来了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可以将一个偏远的内陆小村发展为举世皆知的新兴城市。

    南一民这次带了十来个人,都是在烟台等车出发的。抵达桃村火车站后,他们没有休息的打算,而是直接在车站附近加价雇了一些马车,然后冒雪向西前往平度州方向。在那里,他们将参加一场由地方政府举办的洽谈会,谈谈有没有可能将平荣线铁路给搞起来。

    老实说,南一民对这个洽谈会并不抱太大期望,原因也很简单,没钱!胶烟线是公司花费巨大代价建设起来的,当地地方政府乃至开拓队政府也动用了很多人力帮忙(这些都是免费或半免费的),这才将这条纵贯整个半岛的交通干线修建起来。自此,胶州与烟台两个登莱最重要的城市之间,有了直接连通的快速线路,人员和物资在此流动。如果调度合适,中间停靠少的话,两天之内就能从一头到另一头。

    这种效率,无疑是公路海运都无法比拟的。更何况,一到寒冬腊月的话,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不但海面结冰(主要是渤海及黄海部分地区)无法通航,就连陆路交通运输都极为困难,成本巨增。在这个时候,铁路的优势无疑是非常亮眼的,所以平度州等地的政府对于修建平荣线(平度州—荣成县)非常积极,认为这对于发展本地经济十分关键。

    但问题在于,南铁公司为了修建胶烟线不但卖掉了许多资产,还发了不少债,贷了不少款。目前虽然胶烟铁路稳定盈利了,但公司却也进入了集中偿债期,资金压力很大。要不然的话,你以为上定铁路他们不想自己独立修建以便牢牢掌握在手里么?还不是没钱了!

    所以,当1月上旬他们抵达平度州与当地政府展开洽谈后,很快就又无果而终了。平度州是产量大县,人口众多,确实有很迫切的修建铁路的愿望。但他们目前还在承担胶莱新河的修建任务是的,你没看错,胶莱新河修建很多年了,至今仍未通航,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成本巨大,技术难点多,以及本土的船闸升船机等设备供应缓慢根本没多余的精力补贴平荣线铁路,因此南一民在敷衍了一番后,便带人离开了。

    而在离开平度州后,他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在城内的一处旅馆内,接待了一个来自西面清国的使团。使团的规模不小,但行为低调,似是不想为人所知。他们从胶莱新河北端的海仓口过关,然后在一小队东岸警察的引领下,秘密来到了平度州,与南铁公司的人会面。

    现在登莱与清国和平了,两国商人来往较为密切,这些年其贸易金额也稳步扩大,让两地的商人都十分欣喜。这次清国使团是隶属于山东总督因为地近东岸的关系,满清山东的地方主官为军政一把抓的总督他们来到平度州,还特别指名道姓要找南锥铁路公司的人,倒让南一民这个公司副总裁十分惊讶了。

    而在听到对方的要求后,他就更惊讶了,原来满清想采购大量四轮重型货运马车。他们也不知道从哪里听说的,东国造马车的和造火车的是一家人,因此便找到了南铁公司头上,希望采购一些此类交通工具,以提高满清的运输能力去年的时候,清国将北京到张家口的道路重点整修了一下,现在十分宽阔平整,路面硬化也弄得不错,已经可以走这种重型货运马车了。

    南一民听到满清使者的要求后有些踌躇。严格来说,人家清国人也没说错。目前东岸国内造马车最好产量最大的仍然是梅林县的南方车辆厂,这家厂与梅林铁路机械加工厂毗邻而居,互相扶持,既造马车,又生产铁路机车,与南铁公司一样,确实都属于铁路系统的企业,因此清国人说是一伙的倒也不算大错。

    而且清国人给的价格相当不错,15吨的重载马车愿意付出一千两库平雪花纹银,这就相当于1200东岸银元了目前,东岸元与中国市面上流通的普通白银大致是1:1兑换,高纯度的库平银则有一定程度溢价简直就是暴利!南铁公司在烟台和胶州有维修中心,最近又在桃村搞了个铁路机械加工厂,未来都会有一定的维修加工和组装能力。他琢磨着,若是能把清国的这单生意吃下来,然后通过内部关系从南方车辆厂低价进口零部件,运到登莱来进行组装卖给清国人,这生意不要太好做,而且未来如果做成长期生意,就可以为登莱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及税收,对于繁荣地方经济的意义极大。

    南一民已经把自家的家人都搬到了登莱,东岸老家的家产变卖的变卖,送人的送人,基本上是啥也没有了。因此,他现在把登莱看做自己的家,对于发展登莱地方经济非常上心,从内心来说他是愿意促成与满清的这笔交易的。

    只是这里面还有一些政治方面的风险,让他踌躇不已。这重型货运马车虽然不是什么管制出口商品,现在与满清也处于贸易稳步发展阶段,可就这么卖给他们一百辆之多的货运马车,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更何况,高层的政治风向也是说变就变的,现在正是本土执委会换届选举的时候,万一新上来的领导们对此不满意,否决这笔生意呢?

    想到这里,南一民的心就有些冷了下来,同时也更加愤懑,这本土对登莱的限制可真多啊!这不能那不许的,还让不让人好好发展了?他们从来就没真正考虑过登莱的利益,只知道一味索取!前阵子甚至还强迫那些不愿意出海定居的军户们走人,甚至弄出了一些小乱子,让地方上的官员们颇有些兔死狐悲之感为了东岸的全球布武大业,登莱的百姓官员军户们真是付出太多了!

    当然本土那边也有理由。比如你登莱的技术基本都是我们转移的,很多武器装备也是本土廉价售卖的。还有最重要的,整个远东五藩的海上防务,都是本土海军部负责的,且在远东服役的所有海军舰船的费用都是由本土来开支的,这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小!

    大家都有自己的理由,都有自己的苦衷,那么就只能进行对话,互相妥协了。南一民觉得理想的方式,还是仿效黑水等地,改开拓队体制为管委会体制,吸收部分本地官员进入管委会,给予地方一定的政治权力和发声渠道,如此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才是避免仆从师军人闹事的唯一手段。



第三百七十三章 地方意志(二)
    胶县最近的空气有些紧张。

    紧张的原因是最近驻守在城外的一支仆从军部队发生了骚乱。骚乱的部队冲进了城内,占领了粮仓,打开了军火库,并将师长杜氏一家老小扣为人质,一时间影响极为恶劣。

    骚乱发生后,驻守在胶莱新河防线的仆从军及新军立即出动,赶往事发地点。此外,登莱重镇胶州港的一个陆军混成营也奉命出动,前往胶县平乱。

    胶县位于胶莱新河东岸,是从西岸原址整体搬迁过来的(满清在胶县原址上重新建立了新县,即莱州目前有两个胶县,双方各据其一)。当年东岸人拆毁了那里的城墙,将民众集体迁移到了河东岸安置,目前已经渐渐发展成了一个拥有七八万人口的县份了,也算是不错。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胶县可谓是河防重镇,运河锁钥,重要性无论怎么拔高都不为过。因此,当骚乱的士兵冲进城内,囚禁了他们的师长,打开了军火库之后,周围的驻军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向胶县围去。

    骚乱的部队是仆从军第七师杜大伟部,一共约3500人,是当年莫大帅在西四府收编的骡子军杜冲所部(杜大伟是其子),多为骑兵。这支部队多年来为东岸南征北战,参与过在宁波的多次战役,也参加过著名的淮安府之战,更别提他们在山东与清军那数不清次数的战斗了,堪称是一支劲旅。

    此番仆从军裁撤整编的大浪潮中,这支老牌部队也受到了波及。他们被烟台方面告知,部队将在1691年中被整体裁撤,届时除少数人外,大部分都将被强制迁移到印度的两块小殖民地上去,这一下子就引燃了士兵们的怒火:大家在胶县生活得好好的,多年来也为大东岸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意却遭到如此恶劣对待,竟然要将他们流放到那天涯海角的瘴疠之地,这如何不让人愤怒?

    于是,怒火万丈的士兵们哗变了,他们冲进城内四处放枪,警察们不敢也无力进行阻止,只能目视他们在城内占领各个要点,尽全力保护住县政府不被乱军攻占,同时派出精干人员外出报信,仅此而已了。

    好在这些乱军也很节制,他们并不想烧杀抢掠,毕竟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下不去手。他们闹事,更多的还是想表达一个诉求,那就是自己不想受上头随意摆布,不愿意去鸟不拉屎的印度,只愿意留在家乡。

    3500人大概只有不到2000人参加了哗变,剩下的人则被军官拦在营房内,并未出门参与。再加上他们更多地是出于一腔义愤,闹事前并未想过该怎么办,更没有周密的计划,因此很快就被闻讯赶来的军队镇压了都没等到蓝衣军赶到,从胶莱新河那里开来的新军就把这股乱军打散缴械了,事态在两天之内迅速平定。
1...10641065106610671068...1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