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当然了,地方局势陷入混乱可能对短期内的商业贸易不利,让周河生这种商贸老手们非常痛恨。但对于姚同姚上尉这种军人和野心家来说,却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了。之前就有地方军阀前来洽谈采购武器的事情,果阿的葡萄牙人也告诉东岸人,有来自德干高原的商人向他们订购了两千枝步枪,这一切的种种都让姚同敏锐的感觉到了印度次大陆局势的风云变幻。他估摸着,如今莫卧儿王朝中央政府正在逐步失去对地方上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各地总督将军们的军阀化已经在所难免。另外,原本未彻底军事征服的地区(靠拉拢完成统治)的贵人头领酋长们也会慢慢起了心思,开始转变对中央政府的态度,变得不再那么恭顺,甚至未来反戈一击也不无可能。

    总之,莫卧儿帝国皇帝奥朗则布在德干高原战事的久拖不决,已经严重动摇到了帝国的根基。地方上原本被武力强行压下的杂音要再度响起,如果奥朗则布一个处理不好,大概就要面对处处烽烟的艰难局面了。这种局面以往可能没什么,但在大量海外殖民者观望觊觎的当下,未来印度次大陆会走向何方,可就很难说了。

    周站长,这次一跑两个月,收获如何啊?甫一进商站大门,周河生便看到了东葡联合舰队司令黄建东上尉正对着他笑。

    黄司令啊,好久不见了。将外套交给仆人之后,周河生坐到了黄建东对面,看着正指挥人点验海军军需物资的他,说道:做了几笔生意,抓了一群盗匪,没什么可说的。唯一有意思的,大概就是那个盗匪还是个著名商人,酒商巴吉,化名库特普,指挥着我们附近最大一股盗匪,当然现在已经覆灭了。

    话说酒商巴吉确实是第乌岛这边熟知的一个拉杰普特商人,常年向东岸人这边贩卖棕榈酒,生意不大不小。说实话,周河生是真没想到这个家伙还会是一个比较大的盗匪集团的首领,记得当初难以置信的他当场审问巴吉时,那个已成阶下囚的男人振振有词地说道:当酒商提取棕榈树汁时,他有卖酒的人制造棕榈酒,有编篮子的人编刀篮,做罐子的人做瓦罐,难道这样的人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头目?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话是巴吉用歌谣的曲调唱出来的,让人很是无语。当然他说的这些也有一定的道理,酿酒的编篮子的做瓦罐的等等,这些人分属于不同的阶层和种姓,要与他们打交道并将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确实需要一定的威望和协调能力。巴吉自夸自己适合当领导或掌握大权,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虽然这在周河生看来仍然儿戏了一些。

    巴吉这个人我知道。我们的船曾经在底舱里放满了他运来的棕榈酒,运到塞拉莱去出售给当地的拉杰普特人,印度人非常喜欢这个,是大众消费。黄建东上尉点了点头,说道:只是我也没想到这个人竟然胆大包天,做起了劫匪。嗯,做劫匪本来也没什么,可居然抢到了我们东岸人头上,那就是找死了。我估计,过两天他就会被姚司令送上绞刑架了?

    未必。周河生想了想后,说道:我怎么觉得,按照姚司令最近的意图,这个巴吉很可能不会死呢?最大的可能,大概是他被我们控制住,然后再送回到对岸的印度大陆上,让他在地方上搞风搞雨,伺机扩大力量和影响力,为我们将触角延伸进去打好基础。

    这个还真有可能啊!黄建东吸了一口气,觉得以姚同那厮的性格,还真有可能干出这种事来。这可真是不把莫卧儿帝国放眼里了啊,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奥朗则布大势已去,很难恢复对地方的强力控制了呢?

    介入印度大陆的内部事务,这是一步好棋,同时也是一步险棋。我们在第乌和浅岛的力量,足够支撑这样大的谋划了吗?会不会有点冒险?黄建东摇了摇头,对这个决定微微觉得有点不靠谱:莫卧儿这个老大帝国,还没到分食的最佳时候啊。

    走一步看一步。周河生说道:仅仅是拉杰普特地区的部分对外贸易,就已经让我们赚得盆满钵满,获得了巨额利润。印度这么富饶的市场,没有谁会不动心。因此,即便是这会采取一些相对激进和冒险的行动,上层还是有很多人支持的。

    黄建东闻言顿时陷入了沉默。扶持代理人搅乱局势,浑水摸鱼,果然是陆军一贯的做法,同时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问题在于,真这样搞了的话,和他们海军有什么关系?将来叙功的时候,更是不会让他们海军捞到一毛钱的好处。当初被姚同抢了第乌管委会主任的职务就已经闹得自己很不愉快了,现在如果在印度渗透的事情上又被陆军抢了先这几乎是必然的那是何等的卧草啊!

    迁移登莱军户充实第乌浅岛两地的计划执行得怎么样了?没有足够的自己人,这样大手笔的干涉行动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这些登莱军户的质量说实话都是很不错的,敢打敢拼,不惧艰险,应该多弄一些过来。想了想后,黄建东转移了话题,问道。

    正在进行中,但不是很乐观。那些登莱军户太抢手了,很多地方都在伸手用。莱帝力拉包尔大溪地,还有我们,都需要人啊!周河生回答道:不过登莱那么多要裁撤的军户,多少也能给我们分一些。就是第乌和浅岛的面积太小了,可能无法容纳太多的人口。我听说姚司令还在想办法给第乌浅岛两地展界,不知道能不能成功,需要付出什么代价。总之先把人弄来,人多了力量才大,未来展拓新界时也能更有底气不是?北界河对面的那片比较荒凉,森林众多,定居的拉杰普特人也不算太多,阻力应该不会太大。




第三百七十章 南北新政(一)
    1690年12月底,山东莱州府,胡志刚刚刚结束了一次疲惫的旅程。

    这趟旅程的起点是海州港,终点则是东岸重要商港胶州港。这趟旅程表面上看起来无甚出奇之处,毕竟现在东国与清国已经开放边境,展开互市贸易,一个清国人前往东岸境内也没什么,只要有路引就行。但如果这个人此番前往东岸境内并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为了考察世情,并顺带带回一些受控的书籍呢?那样事情可就有点意思了哦。

    胡志刚是胡庸的堂侄,跟在他身边很多年了,一贯精明伶俐。因此这次冯瑜起意要派人到登莱,胡庸便推荐了他的这个堂侄,让他带了两个人,携了一些银两,乘坐一艘经海州前往胶州的荷兰商船,最终抵达了东岸境内。

    胡爷,您要的书都在这里了。放心,这些书报都是东国公开出版,可以随意看,不会有人来干涉。至于您要的那批,小人也已经准备好了,就在码头那边,只待您离开时取走了。胡志刚坐在软塌上,刚刚喝完一杯茶,略略解了些疲乏,闻言立刻嘉许道:老陈,辛苦了。胡某回去后定然会禀明师爷,不会薄了你的功劳的。

    那小人谢谢胡爷了。一位贼眉鼠眼的中年人听后立刻笑着说道:小的就不打搅您了,码头那边还有一批货要清点下,您慢慢看,小人先告辞了。

    胡志刚含笑将此人送出去后,便伸手拿过了一些书报,翻看了起来。他是读过书的,而且还读过不少年,只不过因为无法取得功名,不得不离开老家投奔族叔混口饭吃。这些年他跟在胡庸身边东奔西跑,京里待过,地方上也去过,人情世故磨炼得比较出色,对万事万物也有自己的看法,因此这会在拿到下面人提供的书报后,立刻津津有味的翻看了起来。

    唔,这段有些意思。‘旧制度就像保存在密闭古墓里的腐朽尸体,一旦接触外界新鲜空气,就必然要解体’胡志刚一边喝茶,一边对这些书报上的内容评头论足:这话怎么越读越像是在影射我大清国呢。旧制度的消亡,唉,很多东国书籍里都在谈这东西啊。不过,咱大清国不也是在改么?不合适的,改一改,总会合适的。

    清国之茶厂管理不善,产量低下。各厂之官方督办与私人股东之间矛盾甚深,时常争斗,此谓旧体制不适应新生产力关系读到这里,胡志刚一下子精神了起来,待读完后,他又显得很是泄气。

    作为胡庸胡师爷的得力干将,胡志刚也参与过一些经济事务,对邻近州县的一些事情也有所耳闻。这篇报道应该说的是响水茶叶公所利用官督商办模式,搞茶叶生茶包装运输销售,与东国茶叶展开竞争的事情。

    这大概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当时一度搞得红红火火,与东国茶叶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商战,吸引了很多荷兰商人跑过来拿货,很是挤占了不少东国茶叶的市场份额。只是好景不长,在看到这些厂子红红火火,企业日进斗金之后,一些人就眼红了,然后开始了激烈的内部倾轧,如同历史上上演过无数遍的同类曲目一样。

    另外,遭到了重击的东国人迅速调整了过来,他们一方面加强企业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用更好的产品质量以及更稳定的交货能力赢得了客户的青睐;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利益交换的方式,重新签订了稳定的商业合同,甚至于,他们还拉拢了一些英格兰商业到宁波去看货,一下子就将市场主导权再度抢了过去。

    就这样,外部需求降低,内部人事撕逼不断,清国茶叶公所的官员也换了一整茬,曾经商站的豪言壮语成了一个笑柄。现在响水的茶叶加工厂们,基本上是低调了很多。新上任的茶叶公所官员们频繁拜访几个大商人,与他们一同商讨对策,看看该怎样才能重振声势,毕竟现在大清国非常需要白银啊。

    管理不善技术落后品质参差不齐,唉,怪不得斗不过东国人,这差距确实不可以道里计。看到东国人的报纸上洋洋自得地数落清国茶产业的不是后,胡志刚的心里顿时有些不是滋味了,但却也觉得人家说得有道理。如此看来,冯大人在海州大力推行并以身作则的新的工作作风是很有必要的,很多事情,就是管理不行,就是给那些庸官劣吏给坏掉的。

    襄阳堤路长,草碧柳枝黄。谁家女儿临夜妆,红罗帐里有灯光。雀钗翠羽动明珰,欲出不出脂粉香。同居女伴正衣裳,中庭寒月白如霜。贾生十八称才子,空得门前一断肠。嗯,好词,好字,词意境美丽,字也是难得一见的佳作。李大哥,这幅《襄阳曲可务必要送给我,好回家裱起来,细细赏玩。武昌黄鹤楼上,活跃在顺国湖广地区的两位大买办李难先张绍宗二人又相聚了,只听张绍宗又说道:浪漫率真纯情,如诗如画,荡漾着一股青春的美丽。李大哥写这首词,是很欣赏湖北的民气喽?

    嗯。李难先丢下了手里的毛笔,点了点头,道:湖北民智直好义,不事夸张。人好鬼神,尚劲悍,知耻负气。户尚诗书,士安诵读。衣冠薮泽,琵琶多余饭甑,名士多余鲫鱼。此等上好天府之地,我等若不抓住机会,做出一番事业,岂不可惜了?

    说实话,李难先刚才那番话对湖北的评价那是相当之高了。他赞扬湖北人民聪明直爽,急公好义,知耻后勇,同时也坚韧能战。而在文化方面,作为继承楚文化核心的湖北又书香遍地,文化繁荣,名人雅士甚多。这话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同时也清晰地体现了已经在湖北投入巨资的李难先对这方水土和人民的看好,他觉得以湖北的基础,未来如果能够好好经营发展的话,那么是可能成为大顺的经济重镇的。

    东国人强于技术强于管理强于制度,这些东西,难道湖北人民无法学习了解吗?李难先很显然不这么认为,他固执地认为,只要朝廷支持,地方官员不捣乱,他又能得到一些实权人物的保驾护航的话,是肯定可以做出一番大事业的。而这番大事业,同样也可以倒过来继续推动顺国思想的解放,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大顺有两千余万民众,带甲之士数十万,若是武装了东岸人的轮船火枪大炮,这世上难道还能有谁可以撼动他们吗?大顺是志在统一天下的,李难先固然是东岸人的买办,但从内心深处的倾向来说,他还是希望顺国能够定鼎中原,然后把东国人赶下海,统一汉地,恢复盛世中华。

    而这,就要靠他们一手一脚做起了!大发永航运字号目前已经渐渐走上正轨,从黑水订购的几条船也已经陆续到货。李难先给自己定下的第一个小目标就是,抢夺部分被东岸人把持的长江航运业务。大顺的货由大顺自己人来运,这样能节省宝贵的金银硬通货,同时还能发展自己的运力,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像李难先张绍宗这种曾在东岸长期生活的买办们,对于像制茶纺织之类的新技术也比较了解,从东岸人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术。因此,他们现在在湖北湖北等地开办自己的茶厂纺织厂后,就开始把这些新技术慢慢应用了起来,以提高生产效率。应该说,他们的这种尝试还是挺有效果的,李难先在羊楼洞的焙茶厂张绍宗在巴陵县的纺织厂,都发展得相当不错,单就管理水平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来看,也许不如东岸人开办在宁波登莱的许多工厂,但比起北面清国同行们开办的那种所谓的官督商办类企业来说,是要强上一大截的。

    而李张二人的举动,也带动了顺国境内其他一些商人的效仿。如今民间风气愈来愈开放,保守势力的声音受到了极大的抑制,顺国江西湖南等地效仿东岸人开办的缫丝厂(使用半机械化技术)蛋粉厂(从东岸进口打蛋机,然后开始仿制)砖窑厂(采用新式轮窑技术)以及制烟厂碾米厂食品厂木材厂等等,慢慢变得随处可见,这些无疑都极大提升了顺国的经济实力。

    另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李张二人慢慢发现,随着东国远东这边的官员换了几轮,他们现在对于花费巨大代价干涉中国局势越来越没耐心。尤其是那些年轻的新锐官员们,他们对于攫取经济利益更感兴趣,而不是会花钱的战争或阴谋。李难先原先没想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后来通过与一些东岸官员的接触,渐渐知道这个国家如今竟然已经有了七百多万人口,对东方人口的需求已经不是那么迫切的,这似乎是他们的政策出现松动的最主要原因。

    李张二人一致认为,这或许就是顺国的一大机会了!如果他们把远东那几个比较好战的官员召回国,换成熟悉经济事务的官员,那样可就更好了!



第三百七十一章 南北新政(二)
    冯先生,我非常明白您想要得到新式机器的迫切心情。在此我可以向您保证,只要您保持耐心,并预先向我支付三千镑的定金的话,那么我会尽最大努力将您所需要的机器采买并运输过来,而且还会附赠您一批零件和工具。豪克斯·克利福德坐在海州州府衙门的后院,信心满满地说道:我是东印度公司旗下排名靠前的二级代理人,同时也在贵国的响水港进行了多年的贸易,至今仍然开办了一家收购茶叶生丝的商行。如果那我失约,您大可以报告贵国的司法机关,查封我的财产,我不会有任何不满。

    三千镑折合大约一万两库平雪花纹银,这一点冯瑜还是知晓的。一万两白银,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冯瑜给得起,但挥霍不起。也就是说,如果克利福德这个英吉利商人骗了他,拿了钱再也不出现的话,他可就惨了。即便像他所说的那样,让响水方面查封他在岸上的资产,那样他冯瑜的脸也丢干净了,对以后的仕途负面影响不小。

    不过这同样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克利福德这个英格兰人商人冯瑜也有所了解,唯利是图,善于钻营。只要钱给得足够,他甚至连绞死他自己的绳子都能卖,更别说其他的了!因此,出于对蒸汽机设备的极端渴望,冯瑜最终还是决定相信克利福德一回,让他带着钱返回英格兰买设备。

    是的,没错!冯瑜这会向克利福德求购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蒸汽机(含附属的传动系统)。他打算采购两台回来,试用下,看看效果怎么样。如果效果好的话,那么就立刻上报朝廷,让吵朝廷出资建立仿造蒸汽机的工厂,开始规模化地生产这种玩意儿。

    当然冯瑜也知道英国人的蒸汽机并不怎么样,零部件通用性不高,机器本身的可靠性也很成问题,实在不是什么好的选择。但问题在于,东岸人根本不可能将他们手头那些较为不错的蒸汽机出售到清国,因此他们基本上注定了只能找海外商人想办法解决。而蒸汽机制造技术较为不错的北德意志地区又没有商人跑来中国进行贸易,那么冯瑜其实没有选择,只能找克利福德想办法,而这也是他在一系列的谈判中主动舍弃了一些次要利益的关键因素。

    蒸汽机的重要性,现在知道的人真是越来越多了!清国人通过自己派人侦查以及外国商人介绍,了解到东岸人可以用蒸汽机驱动磨坊磨面驱动锻锤锻铁驱动吊杆吊重物。当然还有最主要的,驱动船只在江河湖海上航行。尤其是这最后一点,非常令清国人羡慕,必欲得之而后快。只可惜英国人的此项技术也不成熟,至今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仍然不是很可靠,因此无法向清国转让出售技术说真的,以如今在英国说了算的国会老爷们的德行,只要你给钱给够了,他们才不管什么防止技术外流呢,只要有钱赚,他们是没下限的。

    冯瑜也是通过他的意大利幕僚了解到这其中的一些事情的。不过这位幕僚的信息目前看来有些落后,他已经在北京和海州住了好几年了,不再出海的他接触不到最新的欧洲科技情况,一切都只能按以前的印象来,幸好目前看来影响不大。

    冯知州订购的两台蒸汽机组是用来驱动纺织机械的。为此,他还从英国人那里引进了一部分纺织技术。不用多说,英国人卖的基本都将是本国的主流技术,不太可能藏着掖着,因为冯瑜给的钱足够,克利福德回到英国后只需找来几个纺织厂的资深工程师,就一切都解决了,成本很低,利润空间很大。

    而说到英国的纺织技术,这二三十年来的进步确实非常大。他们通过自己研究,以及从东岸搜罗来的碎片般的技术信息,最终整合出了自己的东西,突破长期横亘在他们前面的技术瓶颈,国内棉布呢绒的产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而且,目前那些在这上面赚了钱的企业主们,仍然在加大投资,钻研技术,不断改进机械构造和生产工艺,以期获得更大的回报。

    可以说,新纺织技术的突破极大加强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影响力。国内用工需求增加,对外出口兴盛,海量的白银被吸收进了英格兰国内,甚至还趁着东岸与某些国家关系不睦的良机,吞食了一些原本东岸纺织品的市场,确实非常厉害了。

    东岸人纺织技术这些年当然也没停下脚步,而且国家依然没有放弃这个产业,继续从国家层面拨款,资助几大国营纺织企业搞技术和工艺的改进。而且执委会还一致同意成立了纺织部,这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单一商品的部级主管机构(另一个是煤炭部),可见其重视程度。

    另外,在这次从西班牙人手里获得拉普拉塔之后,执委会还授意政务院在查科平原上规划大面积的棉花种植区,提高本地的棉花产量,就近兴建纺织业主导的城市,改变原来棉纺织工业两头在外的产业困局,减少物流运输方面的成本。
1...10631064106510661067...1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