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米糕羊
张丽华坐在一旁,为宇文温斟茶:二郎若不许,谁敢贸然遣使求亲?
嗯,说的也是。
宇文温揉了揉太阳穴,开始看报纸,报纸内新闻标题一如既往的震惊:
会试中选的豫州学子,竟然在返乡半路遇到这种事!
冀州乡试三五事,这件事不得不知!
震惊,荆州考试场地下,竟然发现了这个东西!
归乡考生,于客栈外发现不明包裹,打开一看,毫不犹豫报官!
各种引人注目的标题,让宇文温一眼扫过去只觉心惊肉跳,要不是他知道报社震惊部的编辑是什么德行,还真就着了道。
明德年科举的第一次乡试,不久前圆满结束,没有闹出什么科举弊案,也没有发生大规模**,这让宇文温松了口气。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不需要他操心,而此次乡试,各总管府的考试结果已经汇总上报,宇文温最关心的一个数字,也已统计出来。
此次乡试,新科举人之中,出身名门望族(士族)的考生,占比为百分五十五左右。
也就是说,榜上有名的总人数上,士族子弟占简单优势。
考虑到参考总人数之中,士族子弟人数明显居于劣势,这个数字,更加彰显了士族子弟在学问上的优势。
再进一步推演,会试中选的人当中,士族子弟所占比例可能还会扩大,到了殿试,搞不好明德年科举第一个状元,是士族子弟。
对此,宇文温不觉得意外,他费尽心机准备了十几年,举办的第一次科举,按说要有个寒族出身的状元,如此才是个好彩头。
但宇文温愿意面对现实,知道士族多年来积累的知识差距,不是寒族靠着十来年的突击学习就能消除的。
单靠科举来瓦解世家门阀政治,那是痴心妄想。
后世许多人一提起科举,就认为是科举断了世家门阀的根,其实这是误会,因为仅就考试而言,世家子弟(士族子弟)根本就不怕。
在这个时代,关于儒家典籍的学问和知识,总体来说是被士族垄断的,其中尤以一流士族(世家门阀)为甚,五姓七望的子弟,有渊源家学,考明经科和史传科,考出好成绩的把握很大。
所以,即便宇文温花了将近二十年,弄出了《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推行应试教育,以削弱士族的知识优势,缩短寒族子弟和士族子弟的实力差距。
但这种差距,不是靠十来年的学习就能真正缩短的。
对此,宇文温有心理准备,他没指望第一次科举考试,就出现寒族考生力压士族考生的局面。
他不打算暗中运作,让明德年第一次殿试的状元是寒族子弟,一切就看考生们自己拼搏出什么结果。
朝廷办的科举,既然强调公平公正,那就不会有歧视性的规定,不会特意压制某些群体的考生,既然是考试选拔,那考生就必须凭真才实学较个高下。
明经史传明算这三科的相关教材书籍和习题集都是公开发售,谁都可以购买学习,对于士族寒族都是如此。
想要挖世家门阀政治的根,光靠科举当然不行,但有了个公平公正的考试选拔制度,受益最多的,实际上是寒族学子。
比起让人(寒族)绝望的九品中正制,科举要公平得多,只要科举能够顺利推行,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寒族学子投入这个战场。
公平的入仕途径,让士族和寒族子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想当官,就要好好读书,考个好成绩,争取榜上有名。
自古国人不患贫患不均,朝廷定下一个公平的选拔制度,再当不上官,不能怪自己投错胎,只能怪自己读书读不过别人。
这就是宇文温举办科举的目的,要让中小地主们(寒族)看到希望,开通一个稳定且相对通畅的上升渠道,让大家倾向于按照规则在体制内升官发财,而不是想着当土皇帝,等时局不稳就造反。
他要尽可能吸引更多的寒族人才进入体制内,从政治上对抗世家门阀,所以只能靠科举。
为了体现公平,宇文温吸取了历史教训,唐代科举,学子要参加考试,其参考资格需要官员推荐,而且试卷不糊名,这些影响公平性的做法,不会出现在这个时代的科举上。
当然,他知道科举制度并不是没有弊病,历史上科举一个严重的弊病,那就是为了优待读书人,考取功名的学子(譬如举人),享有免税免役的特权。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有大规模投献的现象发生,许多人带着田产投到举人名下,由此产生的土地兼并税收流失问题,随着时间流逝会越来越严重。
问题出在哪里?
不是免租,而是免役(徭役)。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缴田租和各种税最多只算是被扒皮,服徭役的话一不留神可是要死人的。
不怀好意的贪官污吏,借着服徭役为手段,可以将一个富足之家活生生弄垮。
所以,既要优待考取功名的人,又要防止大量投献造成土地兼并税收流失的情况发生,宇文温觉得必须对症下药,那就是免劳役仅限于举人本身。
免租庸的田亩数有限制,还有期限,让投献的好处不那么明显。
既然没太多好处,那么投献的情况就不会大量发生。
制度设计是这样,效果如何有待观察,对于国家来说,毫无疑问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要先进,靠考试当官,总比靠投胎当官要好得多公平得多。
凡事有利有弊,科举制也有弊病,科举自隋唐诞生的,到了明清,其弊病越来越明显,譬如:
靠考试当官明显比靠立军功当官安全,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整个国家重文轻武,良家子选择读书参加科举做官,投笔从戎的现象渐渐绝迹。
最后演变成文贵武贱,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士兵沦为赤佬。
科举会让读书这一行为变味,变成为当官而读书,又因为考试内容偏重文科内容逐渐僵化,长此以往,会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禁锢读书人的思想。
开科取士,定期考试,慢慢就会因为取士过多导致供大于求,累积下来就会出现大量冗官,加重财政负担。
这些弊病,不能怪科举本身,只能怪科举主办者(统治者)操作不当,如果不想办法在制度初创前就打好补丁,尽可能消除隐患,日后,科举就只会走上老路。
虽然这个过程可能要数百年,但宇文温觉得既然自己选择了做事,那就得把事做好,否则还不如不做。
如果本着只管生前逍遥快活,哪管死后洪水滔天的心态当皇帝,他何苦这么劳心劳力的折腾,三年一考,还不如三年一选美。
选得后宫佳丽上百人,每天只管坐着羊车在后宫随机播种,可劲的生儿子,玩尽天下美人,岂不快哉?
第二百九十八章 世间安得两全法
夜,华灯初上,明亮的煤气灯旁,宇文温翻看着奏章,时不时提笔写着什么,一旁,充做秘书的陈整理文档,将一份份奏章排好,并做好登记。
另一边,张丽华也在挑灯夜读,她看的是账簿,事关矿业,每月都要整理,以便及时向皇后汇报。
后妃当中,目前就只有新人陈任务较轻,只需作为秘书为宇文温打下手,其她几人全都有任用,分管一部分产业(管账对账),亦或是管理禁中内务,谁都不例外。
除此之外,大家平日还要轮值,陪着小皇子小公主们游玩做功课锻炼,戏称三陪。
然后,后妃们每到月初月中月末都要开小会,名为通风会,向皇后汇报各项事务,聆听皇后的指示,除此之外,每季度还得开季会,反正不得闲。
就连孕妇也不例外!
张丽华抬头看了一眼陈,去年秋天跻身妃嫔之列的陈,得宇文温无比宠爱,此时有孕在身,腹部已微微隆起。
却因为月份不大所以不得休养,照样给宇文温做秘书,还要帮陈管事。
陈如今分管部分禁中内务,还得监厨,同样忙得很,后妃们按着做五休二的节奏上班,感觉不像是妃嫔,而是给东主做事的掌柜。
因为是上班,所以每月还有工钱。
张丽华是过来人,作为当年的陈国贵妃,对于宫廷事务颇为熟悉,本来皇宫产业及财物管理都是由少府来负责,结果宇文温倒好,把产业都交给皇后和妃嫔来管理(管账)。
之所以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张丽华知道是因为当年潜邸时就是如此,各产业刚开始创立,便由潜邸女眷来分管(管账),故而延续至今。
想着想着,张丽华想到了自己,她一直未能给宇文温生下皇子,所以随着岁月流逝,失宠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以色事人者,色衰则爱驰,后宫诸妃,她最年长,虽然这些年保养得当,又坚持健身,无论是形体还是容貌,依旧维持着较高水准,但要和其她妃嫔比,依旧力不从心。
更别说年轻貌美的新人陈,张丽华觉得其容颜大概得同龄时的自己才能一较高下。
所幸,宇文温把一项重要的产业交给她管理(管账),往后的日子,就不会那么毫无指望了。
煤炭,黑乎乎的玩意,不值什么钱,但大量出煤的煤矿就像一眼喷钱的泉眼,每月都给东主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只是数年时间,隶属皇宫名下的商社,通过直接开矿或入股各煤矿,去年的收入,已经比第一年翻了五倍。
随着各地煤炭开采规模的爆发性增长,未来这项产业的收入还会暴涨,不止皇家,其他办有矿业的官宦人家亦是如此,张丽华手握如此重要的产业,心中的不安,已经渐渐消散。
她没能为宇文温生下皇子,却一样对宇文温有用,如今分管矿业,表现一直不错,每次开会,皇后那边都挑不出什么毛病。
所以,她既然是个有用之人,就不是多余的人,即便将来色衰,也不会被宇文温遗忘在哪个角落,生病了也没人嘘寒问暖。
想着想着,张丽华要做优秀掌柜的心思更强烈了。
张丽华所想,宇文温当然不知道,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在奏章上,随着科举考试的第一炮(乡试)顺利打响,那么一些有识之士预言之中的冗官时代,其帷幕也缓缓拉开。
科举选拔人才,需要定期举办考试,故而随着时间流逝,官多缺少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萝卜出现,但坑却不够了,于是白拿俸禄不干事的冗官就多了。
这个情况,大概要数十年后才会变得严重,但宇文温不会坐视不理。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限制每次殿试中选的进士人数,做到有多少空缺,就有多少进士。
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行,因为官职缺额肯定不会多,但想当官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若是每次科举中选的进士人数过少,会导致考试难度过大,这样一来,不利于朝廷收买人心。
人心的人,当然指的是寒族(中小地主),这是朝廷的统治基础阶级,不收买是不行的。
即便会造成冗官,也得尽可能让跟多的人进入体制内,所以进士的人数限制不能太严。
然而收买人心得花钱,钱花多了,财政撑不住,到时候想裁员或者停科举,根本不可能。
所以,如何在收买人心冗官情况严重导致财政破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是宇文温必须考虑的事情。
因为即便没有科举,如今的周国,官多缺少的问题就已经有了。
自大象二年以来,历经十余年动荡和战乱,周国终于统一中原,却因为这十几年间的动荡和战乱,造就大量的勋臣旧人,空有散秩,却没有合适的职事官官位安排。
平定杨逆尉迟逆,一征陈国(尉迟主政)二征陈国(宇文明主政),都产生了大量的有功之臣,得封爵,有散秩。
不仅如此,梁国撤藩陈国灭亡,大量故梁和故陈的官员入周国为官,加上宇文温登基后,平南中复辽东击突厥,同样涌现出大量有功之臣和将士。
这些人同样有爵位散秩,却因为空缺不足,许多人还在等着任用。
如此一来,周国官场官多缺少的情况开始凸显,许多官员空有散秩却无实际任用,成了散官。
即便宇文温之前设市舶司诸道织造司诸转运司等新官署,以及在南中辽东设州郡,吸纳了许多官员就业,但这些就业岗位,依旧满足不了庞大的就业需求。
如今朝廷又开科举,大量新人冲进官场抢工作,可想而知等着任用的老人们会是如何的怨声载道。
本来,官员的俸禄是和职务(职事官位)挂钩的,没有任用当然就没有俸禄,散官们只能靠封爵食邑(虚封)的收入,但为了稳定人心,朝廷还是给这些散官适当发放禄米。
人家不缺这点禄米,就是要荣誉要安慰要说法,不给?
行,万一某日有老杞王故旧闹出哭太庙的事情来,那场面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说白了就是花钱维稳,然而花钱养闲人这种事情,让宇文温心疼得不行,冗官的问题虽然现在还不是很严重,但他若不解决,到了儿子孙子就更加没办法解决。
所以要未雨绸缪,即便无法根治,也得想办法缓解。
办法当然要政事堂诸公来想,大家吵了数年,如今总算是吵出个方案,然后根据这个方案,各自拟定草案,上呈御览。
宇文温此时看的奏章,其上就是相关内容,然而他看着看着,觉得哪里不对劲。
随后想起一首诗。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负文武不负卿
次日,宇文温在宫中接见中书令王頍,王頍见着天子有倦容,不由得关心起来:陛下,还请保重身体,莫要操劳太过。
嗯,朕知道分寸
宇文温含糊的答道,他可不操劳,昨晚看了奏章之后虽然心中有疑惑,百思不得其解,却按时睡觉。
因为张丽华的表现不错,苦短,所以差点睡过头。
仅此而已。
至于心中的疑问,现在就等王頍来解答。
宇文温捋了捋思路,开口问道:关于这冗官,朕有一事不明,还请王卿剖析一二。
陛下请讲。
嗯,朕前几日看《魏书,看到张彝父子死事,不知王卿有何看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