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逆水行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米糕羊

    第四,太子解决了吐谷浑的问题,又说得铁勒各部投靠周国,自然声望大涨。

    此即为一鱼多吃,比起与突厥合兵讨伐吐谷浑,好处要多得多,而周国也不需要大动干戈,坐享其成即可。

    王頍见宇文温沉吟着,若有所思的样子,自己继续说下去。

    西突厥如今内乱,治下铁勒各部又早有不臣之心,其莫何可汗实力雄劲,必然想要有一番作为。

    前些年,铁勒兵犯周国凉州总管府边境,被边军击退,随后厚着脸皮遣使求和,想要投靠,如今得了一个盼头,自然会倾向于动手。

    加上攻打吐谷浑能抢夺牲畜人口,扩充实力,甚至还能击杀昔日高高在上的达头可汗,以此震慑其他部族,可想而知莫何可汗会如何的尽心尽力。

    待得吐谷浑再次服软,周国可以借助铁勒各部,加速西突厥的瓦解,阻碍东突厥的启民可汗统一东西突厥,这也是不错的结果。

    中书令。杨济忽然发话,见着大家看向自己,便问:铁勒之于突厥,恐怕类似突厥之于柔然,皇朝扶持铁勒,就不怕养虎为患么?

    当年,柔然为锻奴突厥所灭,而新起的突厥要比柔然更加凶猛,若铁勒灭了突厥,即便只是灭了西突厥,恐怕其威胁也不会小。

    听得杨济质疑,王頍点点头:此是自然,养虎必为患,可皇朝有火铳火炮,还有火轮船支撑的黄河航运,在此前提下,养出来的就只会是一条脖子栓了铁链的猎犬,杨公以为如何?

    杨济想说些什么,但终究没说出口,史万岁思索片刻,也认可王頍的建议,许绍和宇文十五亦是如此。

    有了火轮船支撑起来的黄河航运,使得朝廷可以高效低成本的向河套地区输送人员物资,甚至可以直接驻扎重兵在阴山一线,随时出击草原,或者策应河西。

    有了火铳火炮,周国在河西的州郡城池,城中军民可以据城死守,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围攻都无所畏惧,耗上数月甚至大半年,等来援兵。

    周国的国力正在快速增长,再过数年,即便铁勒真的变成了中山狼,也不可能掀起什么风浪,因为到时候,周国会有更多的兵力可以投入到草原。

    所以,没什么好担心的。

    宇文温思索片刻,眼睛一亮,对于王頍的建议表示满意:此策甚妙,正合朕意!

    好个‘一鱼多吃’,这下我儿子的声望可得蹭蹭蹭往上涨了!




第二百八十七章 演变
    数日后,上午,长安顺风镖行分号,后院演武堂内,一场比试正在进行,再次到访的余东主,及其友人杨掌柜,在此进行比试,看看谁的手下武艺高强。[随_梦]ā

    余东主当然就是宇文温,杨掌柜则为杨济,两人的手下,一方是顺风镖行的镖师,一方是杨济的亲随,比的是白刃对抗。

    宇文温前几日到顺风镖行转了转,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于是找了个时间,让镖师和杨济的亲随切磋切磋,以便让杨济看看什么叫做时代的发展。

    此刻,正在对抗的红蓝双方均身着护具,手持未开刃的兵器,红方为顺风镖行的镖师,蓝方为杨济的亲随。

    蓝方所用兵器,当然是源自戚家刀的双手长刀,也就是改良过的倭刀,其人使的是杨济所传辛酉刀法(戚家刀刀法),刀法以劈砍为主,又因为不同的握法,演化出不同的套路。

    红方所用兵器有些特别,主武器是如今镖师们特有的兵器,名为迅剑,这种剑两侧开刃(练习剑不开刃)是以戳刺为主,劈砍为辅。

    副武器是一面小盾,洗脸盆大小,木制,中间为外凸的铁碗,内为盾牌的握把所在。

    红蓝双方对抗,红方居于上风,红方攻防兼备,让蓝方疲于招架,杨济在一旁观战,看着看着,注意力集中在红方手中那把迅剑上。

    这种剑的剑身笔直,剑头异常尖锐,更像是一根长刺,剑格很长,连剑身一起看,就像是个十字。

    而剑格处还有数根铁条弯曲,连接到剑首(剑柄的顶部),形成一个簸箕形的笼状物,护住持剑者握剑的那只手。

    这样的造型,更像是一根长刺,根本就不是中原剑的样式,迅剑剑身虽然两面都开刃(练习对打用的剑不开刃),但主要进攻方式是戳刺。

    杨济看着这种剑,让他想起了那个时代的西洋剑。

    刀剑,是就是杀人的工具,既然是工具,那就会随着用途的变化而变化宇文温缓缓说道,向杨济介绍起这种迅剑的来历。

    历代朝廷,基于现实考虑,大多会禁止民间拥有弩和铠甲,却不会禁弓箭,至于刀剑,管制也较为宽松。

    所以,镖行的镖师在走镖时,都会携带弓箭刀剑,盾牌长棍作为护身兵器,其中自然少不了刀。

    刀是什么刀?

    是自汉时起流传至今的环首刀,以及在环首刀基础上演变的横刀。

    环首刀/横刀的刀身笔直,单面开刃,小刀镡,单手或双手握持,刀尖为切尖,虽然也能刺,但主要以劈砍为主。

    无论是军中还是民间,只要说到刀,基本就是环首刀或者横刀,镖师的佩刀本该亦是如此。

    因为两个不正常人类的出现,弧形刀身的柳叶刀(即后世倭刀样式)出现了,这种单手/双手握持的柳叶刀,砍起人来更高效,已经部分取代了横刀的市场。

    所以,主要威胁对象是无甲或者轻甲敌人的镖师,纷纷换上了柳叶刀,使的是源自军中的辛酉刀法。

    因为走镖过程中,镖队遇袭的几率很高,拦路抢劫的强人,必然有弓箭,所以不能着甲的镖师,就得手持盾牌以之挡箭,那么,一手持盾一手持刀的格斗需求,使得镖师的刀法开始演变。

    军伍之中,本就有刀盾兵(刀牌手),对应的刀盾技法自然是有的,但这种战场技法不适用于夹杂着冷箭的零星对抗。

    而且军中所用盾牌太大,使用起来相对而言不灵活,所以镖师手中的盾牌适当缩小,刀盾的配合技法也随之改变。

    对于镖师来说,一旦走镖时遇伏,基本上意味着敌众我寡,真要开干,己方必须速战速决,尽快让敌人丧失战斗力(死或者断手断脚重伤),一来可以保存体力,二来降低己方的伤亡。

    如此一来,劈砍反倒成为低效的进攻手段,因为要持盾防箭矢,所以只能单手握刀,力度不够,对抗中除非砍中要害(脖子手腕等),不然对方即使被砍得血肉模糊,却都是皮肉伤,依旧有作战能力。

    敢拦截镖队的贼寇,基本上都是亡命之徒,不会被区区几道伤口吓跑,镖师又要拎着盾牌防冷箭,所以主要以单手握刀为主,如此一来,想要获得高效的杀伤手段,就只能是戳刺(捅)。

    当然,用长棍敲人脑袋也不错,但在许多情况下,长兵施展起来不便,所以,镖师手中的白刃战主武器,演变为以刺为主砍(割)为辅的刺剑,而不是一般的剑。

    这种刺剑,就像一根长针,剑身切面为菱形,宛若细铁锏,可以用剑面而不是剑刃格挡对方兵器。

    为了保护握剑之手,防止对方持刀顺着剑身滑下来削手指,刺剑有大剑格,连同剑身一起,看起来像十字。

    新兵器的出现,演变出了新剑法,经过实战不断地完善,又因为各家镖行经常内部切磋分享经验,所以这种刺剑的剑法发展很快。

    对于寻常武者来说,习惯了环首刀的对砍,碰到攻击方式诡异的刺剑,三两招下来就会被对方一剑刺中刺穿要害,当场不死也重伤。

    于是,各镖行的镖师们,纷纷换上了十字形的刺剑,配上小盾,行走于各地,以至于十字剑成了镖师的标志性兵器。

    这么好用的格斗兵器和技法,很快便被南北两洋贸易公司的水手们学去,在行船遇到人数众多的海寇时,靠着刺剑及相关技法快速杀伤敌人。

    在船上尤其是船仓这种狭小空间内格斗,相对戳刺动作对而言,劈砍动作受限颇多,所以刺剑深受水手们好评,而在南洋兴起的决斗之风,使得持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两个技艺精湛的剑客决斗时,一手持小盾格挡一手持剑对戳,戳来戳去戳半天都分不了胜负,简直是浪费时间,于是,戳(削)手就成了打破僵局的首选。

    形同一根铁棍的大剑格,挡得住刀,却挡不住刺剑,已经无法有效保护持剑者的手和手腕。

    随着决斗中,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手腕(手指)被戳而握不住武器,导致随后丧命,刺剑的护手开始演变。

    演变的结果,就是出现了碗状护手,还有笼形护手。

    碗状护手就是剑格变成碗状小盾,保护握剑之手的正面,能有效防戳刺,却不太好防兵器对手指的侧面切削。

    于是能把所有手指都保护的笼形护手成为新护手的主流,这种笼形护手是用数根铁条缠扰成簸箕状的小铁笼,将剑柄护住。

    因为笼形护手宛若花一般,故而有笼形护手的刺剑,称为花剑。

    又因为花字太娘娘腔,加上刺剑突刺时迅捷如闪电,故而改名迅剑。

    在南洋改良过后的迅剑,很快就传回中原,于是镖师们纷纷换上了迅剑,练习的是盾剑配合的技法,对付起一般劫匪,甚至武林中人,都十分轻松。

    宇文温洋洋洒洒说了一通,比武也分出结果,但让宇文温尴尬的是,手持迅剑的红方(镖师)败了。

    杨济的亲随,是跟着他上战场多年的老兵,杀过的人,可比镖师多许多,白刃战经验丰富,心态也很好,最主要是够狡诈,是以类似拖刀计的办法将红方阵斩,瞬间翻盘。

    候在一旁的镖行分号掌柜李新禾,还有其他镖师见状心中惴惴,宇文温却哈哈一笑无妨,切磋切磋,日后勤加训练即可杨掌柜的亲随,可是百战余生的老兵,你们打不过,没什么。

    他这么一说,大家松了口气,宇文温抽出一把迅剑,笑眯眯看向杨济不如

    杨济见状赶紧插话呃余东主,还是谈正事吧。

    好。宇文温将那剑收回剑鞘,交给李新禾,随后和杨济向外走,边走边低声说所以,你还是对铁勒部的薛延陀耿耿于怀么?

    杨济答道回陛下,微臣所虑,不是薛延陀,而是吐蕃。

    朝廷若以铁勒为鹰犬,攻打吐谷浑,万一局势演变并不如中书令所料那般吐谷浑君臣向皇朝请求主持公道,而是向西面的吐蕃姑且认为吐蕃已成势,若吐谷浑向吐蕃求援,这可就棘手了。

    。



第二百八十八章 忧患
    杨济所说吐蕃,在这个时候,对于朝中众多文武官员而言,还是个陌生的词汇,因为这一国家,现在还未与周国有任何联系。

    或者说,吐蕃作为一个国家,此刻甚至还未成形,也许要到松赞干布时期,吐蕃才会由一个部落变成一个国家。

    吐蕃松赞干布等词汇,在这个时代,也只有宇文温和杨济知道,也只有他俩才知道吐蕃崛起之后,其实力有多强。

    吐蕃是唐朝的强劲敌人,宛若昙花突然绽放在西北高原上,极盛时,不仅攻占唐朝的河西陇右之地,还数次兵犯关中,甚至攻破长安。

    当然,那时的唐朝,因为安史之乱的缘故,国力骤衰,自然无法抵抗吐蕃的侵袭。

    杨济现如今担心的,是朝廷以铁勒为鹰犬攻击吐谷浑后,吐谷浑不是向东请求周国主持公道,而是向西寻求吐蕃的支持。

    所以那日中书令王頍提出让铁勒攻打吐谷浑,迫使吐谷浑请求皇朝主持公道,杨济一开始想说的是要提防吐谷浑投向吐蕃,但他不可能说出来,所以最后只能保持沉默。

    现在,宇文温听了杨济的担心,倒不以为然,因为时代不一样了。

    世事变迁,今时不同往日,你是知道的,火铳火炮,还有火轮船

    有了火轮船,有了黄河航运,朝廷的刀,可以直接顶在草原可汗们的胸膛上。

    铁勒的薛延陀回纥,东西突厥,他们之所以能够威风一时无两,无非是仗着地利,进可长驱直入退可一撤千里,来去自如,可这地利,在火轮船支撑的航运面前已经削弱很多。

    他们的骁勇之士,在火铳和火炮面前不堪一击,即便俘虏了中原的火铳手炮手,没有火药,不知道如何制造火器,又有何用?

    中书令扶持铁勒的策略,若按以往来看,确实会养虎为患,可现在,威胁不会那么大,薛延陀是这般,吐蕃也是如此。

    吐蕃一词,要在唐初才出现于中原典籍,松赞干布其人,是在唐太宗执政时期出现,那么,在此之前,吐蕃可能尚处于部族到国家之间的转变阶段,也就是说,此刻,吐蕃可能还只是一个实力强劲的部族。

    说到这里,宇文温话锋一转:松赞干布此刻应该还未出生,其父朕不知其父姓甚名谁,也没兴趣知道,这位松赞干布之父,大概如今还年轻,正为了壮大吐蕃本部,和其他部落合纵连横。

    吐谷浑若遭铁勒攻击,确实有可能西窜而不是东逃,朕觉得,即便吐蕃的那位首领有想法,大概也鞭长莫及。

    宇文温所说,杨济当然知道,但如今朝廷对于乌斯藏地区的情况完全是两眼一抹黑,他就担心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吐蕃的成形,比历史上要早。

    乌斯藏,是明代中原对西藏地区的称呼,而宇文温,对于情报不利可能导致战略误判这一担心不以为然。

    自晋以来,中原和周边势力之间的科技差距,实际已经急剧缩小,铁制兵器铠甲的制作工艺,对于众多周边部落番邦而言,不再是什么高科技。

    所以,他们可以借助地利,不断蚕食中原朝廷的边疆州郡,慢慢壮大自己的实力。

    当中原的远征军抵达时,又可以借着各类坚固堡垒和险地据守,硬是耗得中原军队因为后勤撑不住而撤退,然后趁机追击,打出各种大捷。

    但是,火器的出现,让双方军事科技的差距陡然增大,装备火器的中原军队,即便只有数百人,也能在边疆孤城,硬抗蛮夷的围攻。

    此是防守,而说到进攻,诸如高句丽山城这类历史上难以短时间攻克的坚城,在火炮面前和纸糊的没区别。

    火器火药的制作,对于边疆蛮夷番邦而言就是难以理解的高科技,所以,军事科技的巨大差距,让中原和番邦之间的攻守之势再度易位。

    宇文温觉得,不能因为历史上吐蕃的凶猛表现,就为此束手束脚,周国只要抢先把吐谷浑搞定,控制住河湟谷地,控制住西海这一门户,吐蕃就算提前成形,想要东进也是白日做梦。

    而对于周国来说,如今正是一个绝佳的时间段,对南中的经营正在进行,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只要按照既定政策坚定不移的持续开发,数十年后,当吐蕃试图南下时,会发现同样无法打开局面。

    控制住西海和南中,就堵死了吐蕃东进和南犯的通道,所以,宇文温认为无论如今吐蕃发展成什么样子,都没有必要特意打听,也没有必要担心。

    宇文温说得头头是道,杨济却没这么乐观,因为明末时,拥有火炮的官军依旧无法遏制建虏的入寇,而本来渔猎出身的建虏,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制作火炮,并以此作为攻城利器。
1...10871088108910901091...1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