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逆水行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米糕羊

    但姑婆那么挑剔,她担心空调太吵,让姑婆成日里絮絮叨叨,所以有些纠结。

    然而正如暖气对于富贵之家已经必不可少那样,窦氏觉得空调日后也必然是富贵之家要有的装置,若唐国公府里没这玩意,会显得很寒酸的。

    窦氏不是想炫富斗富,只是想让夫君在别人面前有面子,毕竟作为当年的八柱国之一,唐国公这块金字牌匾可不能掉色。

    但空调一但装了,必然不能落下太夫人,否则就是不孝,问题是万一老人家发脾气不愿用,那其他人该怎么办呢?

    窦氏正纠结间,见皇后来到面前,赶紧起身敬酒,随后和皇后交谈起来。

    天子当年尚在潜邸时,窦氏和尉迟炽繁就有交情,所以算是熟人,一转眼十余年过去,窦氏每次见到尉迟炽繁时,都会有些小羡慕。

    本就有沉鱼落雁之貌的皇后,依旧明艳动人,加上皇后的威仪,更是让尉迟炽繁显得风姿绰约,窦氏同为女人,真的很羡慕对方。

    在京的外命妇们,不仅逢年过节,每月按例都要入宫觐见皇后,而每一次在命妇院举办的酒宴上,内外命妇之中,皇后总会是那朵最美丽的花。

    或者之一。

    天子的妃嫔,同样明艳动人,皇后之妹淑妃尉迟氏就不说了,德妃萧氏同样有倾国倾城之貌,所以大家觉得天子登基之后,后宫未增一人,真的是理所当然。

    交谈片刻,尉迟炽繁转到别处,但窦氏却没休息多久,因为贵妃来到席前。

    身为贵妃,当然和寻常妃嫔不同,皇后在命妇院设宴款待外命妇,一个人招待忙不过来,所以需要有人帮忙,帮忙招呼宾客们,所以妃嫔们自然就会陪同皇后出席酒宴。

    然而,当前几年从未出现在外命妇面前的贵妃杨氏现身时,许多年长的外命妇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窦氏不算年长,但她看见杨氏的面容时,同样愣住了。

    窦氏的母亲是皇朝公主,武帝宇文邕是她的舅舅,太子是她的表兄,年幼的窦氏在宫里长大,所以对于当年的太子妃很熟悉。

    当年的太子妃天元皇后太后杨丽华,大象二年时就已经病逝,结果竟然还活着。

    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成了皇朝贵妃,而燕王宇文维翰,是杨坚的外孙。

    如此真相,让窦氏和当年见过杨丽华的外命妇们震惊得不知所措,但既然尚书令都不介意孙女嫁给杨坚的外孙,旁人也就只能保持沉默,装聋作哑。

    此事如此令人震惊,却没有谁会到处传,也不敢到处传,更不敢公开议论,因为激怒天子的后果,光是想都让人害怕。

    贵妃杨氏的身份,实际上并没有公开,杨丽华只是在外命妇面前露脸,没有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也没人当面说她就是当年的天元皇后太后。

    只要天子不承认,就没人可以说贵妃杨氏是当年天元皇后太后杨丽华,也就只是长得像罢了。

    但认识杨丽华的人,心里都明白得很。

    这是公开的秘密,外命妇之中,知道的人不会说破,不知道的人更是无从说起,而窦氏现在面对当年的表嫂皇后太后,真的有些尴尬。

    杨丽华见着窦氏,丝毫没有尴尬的表情,和她说了一会儿场面话,面色平静的转到下一席,仿佛两人是刚认识不久那般。

    窦氏见着杨丽华的背影,心中暗道幸亏她提前将这秘密透露给姑婆,不然万一独孤氏见着了杨丽华,怕不是要当场哭起来。

    自从燕王成婚之后,渐渐就有一种说法,说燕王生母一直藏头露尾的贵妃杨氏,就是当年的太后杨丽华。

    窦氏本来是不信的,但当她见着贵妃本人后,惊得坐立不安,纠结了许久,才决定将这一秘密告诉独孤氏。

    独孤氏知道后激动万分,曾想过入宫,亲眼见见外甥女,后来却选择装做不知。

    若两人真的见面了,那场面要多尴尬有多尴尬,更别说杨丽华独孤氏两人身份的敏感性,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从那时起,独孤氏就一直称病,没有如其她外命妇般循例入宫,不然真的在席间碰到了杨丽华,很容易失态。

    想到这里,窦氏觉得现实有些荒诞,她是聪明人,能想到一个事实:

    按照杨丽华病逝的时间推算,在大象二年时,尚在潜邸的天子就把太后拐走了,当时朝廷搞不清怎么回事,只知道太后失踪,于是对外宣称太后病逝。

    窦氏真想知道,天子当年这么胆大妄为,老杞王在世时知道这个秘密么?




第二百四十八章 解决办法
    夜,皇宫,夏初新落成的清凉殿前,宇文温驻足不前,看着自己精心设计的消暑神器,只觉怎么都看不够。

    殿侧硕大的十余个装置发出哗啦啦的流水声,一个个通风管入口处,抽风风扇隔着正方形的蒸发箱,将室外空气抽入管道。

    蒸发箱顶部不透气,四面有布帘,抽水机抽出的冰凉地下水,不停淋到蒸发箱上的布帘,当布帘上的水蒸发时,使得穿过布帘的空气温度降低。

    降温的空气经由通风管,进入相对密封的室内,给室内带来一阵清凉。

    又有抽风机在清凉殿顶部抽风,将受热上升聚集于顶部的热气抽出去,并且使得室内的空气流动,不会让人有憋闷的感觉。

    这一套复杂的室内降温装置名为水冷蒸发式空调,简称空调,降温效果对于个人来说,虽然比不上直接坐在冰鉴旁凉爽,但整个房间的降温效果不错,身处其间十分惬意。

    宇文温发明的这套空调,实际上是抄的,原型就是后世已经很常见的蒸发式空调,这种空调不需要制冷剂,纯粹靠水蒸发时带走热量的原理对空气进行降温。

    正是因为不需要制冷剂,所以能够在这个时代被他发明出来,成为装逼必备之用具。

    宇文温进入清凉殿,经过双重保温门进入室内,只觉迎面一阵清凉,看了看挂在门口的温度计,此时室温是二十七度。

    而室外温度是三十度,内外温差只是三度而已,但在这个没有真正空调的时代,能够实现这个温差,宇文温真的很满意。

    室内,两位美人已经就绪,身着秘书套装的尉迟明月和陈媗,见他入内,赶紧迎上前来,为他宽衣解带。

    换上居家便服:短衫(t恤),七分裤,再穿上拖鞋。

    这就是宇文温的居家生活服饰,按照这个时代的观点,他的穿着就是奇装异服,简称服妖。

    宇文温在家里时,怎么舒服怎么来,当然,为了避免上梁不正下梁歪,他在儿女面前的衣着还是很正常的。

    但他有自己的坚持,要按着自己的想法过日子,不然这个皇帝就做得太憋屈了。

    作为皇帝,宇文温当然有更好的消暑方式,那就是选一处山地建离宫(行宫),一如后世承德避暑山庄那样,避暑效果肯定不错,还环保。

    但皇帝出行牵一发动全身,不仅嫔妃皇子公主要随行,文武百官也要跟着去行宫,如此一来,护卫及随从必不可少,浩浩荡荡几万人的队伍,入驻的行宫和一个城池没区别。

    这么多人的饮食起居,所需物资都要额外从京城运输,运输成本不会低,而行宫和道路每年都要维护,都是不小的开支。

    宇文温觉得纯粹为了避暑就如此折腾,太劳民伤财,解决办法就是在宫里装空调,这样比较省钱。

    还有逼格。

    更衣完毕,宇文温开始办正事,来到硕大的战术棋盘边,在两名秘书的协助下开始加班

    战术棋盘上分布着丘陵河流旷野还有红蓝两军的兵马,宇文温手持战报,对前不久的萨水之战进行复盘,从另一个角度来感受当时激战的情景。

    他看着战术棋盘,尉迟明月和陈媗从旁协助,她俩根据战谱,对敌我双方的兵棋进行操作,让宇文温可以专心关注于战场变化。

    之前,身在长安的宇文温收到的只是捷报,而过了将近一个月后的今天,才拿到了详细的战谱,随着战谱一同回来的,还有东征军最新的情况。

    海上风暴不断,陆上阴雨连绵,位于萨水畔的大军形同孤军,现在已经回撤至鸭绿水一线,以此缩短粮道,并摆出姿态,迷惑高句丽君臣。

    让对方以为,今年周军也就真的是春来秋走。

    前线如何操作,宇文温无需操心,他现在关注的是萨水之战官军是怎么赢的。

    这一战,两军对垒,排开堂堂之阵,军阵绵延十余里,步骑结合,若按传统的打法,那就是步兵对撼骑兵伺机穿插,从侧翼突破,然后来个左勾拳或者右勾拳定胜负。

    但因为火炮的投入使用,此战官军实行侧翼突破的重任就由火炮承担,而重量轻易于机动的轻炮,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

    宇文温看着高句丽军的南翼被轻炮击溃,看着绵延十余里的军阵就这么崩了,对轻炮的战场表现很满意,对行军元帅长史王頍的表现很满意。

    燕王宇文维翰虽为主帅,但实际指挥权是在王頍手中,王頍自称熟读兵书,胸中有韬略,但即便真的是兵法大家,却未必会正确使用火炮。

    火炮是跨时代的兵器,未见于任何兵书记载,所以火炮该怎么用,是传统军事家要解决的问题,宇文温觉得王頍也不例外。

    现在,萨水之战的结果表明,王頍对于火炮的运用,至少达到了物尽其用的效果,因为轻炮的设计初衷,就是用于战场迂回,从侧翼而不是正面击破敌军军阵。

    这种战法,适用于步阵对战,在与突厥交战时很难有机会验证轻炮侧击的效果,所以萨水之战是一个很好的战例,而辽东战场,正适合火炮发威。

    高句丽这个国家,宇文温觉得其国内体制很像古典,依靠大大小小的山城,维持统治的同时,对外扩张。

    一旦有强敌来犯,就依靠坚城防守反击。

    若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在没有配重投石机的时代,无论是隋军还是唐军,想要啃下一座座坚固的高句丽山城,都要花费大量的兵力和时间,所以半年时间根本就不够。

    高昂的运输成本,不利的气候条件,使得中原王朝在春天出击的军队,到了秋末,就只能撤军。

    敌前撤退很考验主帅的本领,以及各部兵马的配合,这个时候,一不留神就会被追击的高句丽军搞出个歼灭战,正是因为如此,妄图毕其功于一役来收复辽东的战略,都会落得铩羽而归的结局。

    宇文温一直一直引以为戒。

    但现在,周军不止有配重投石机,还有更先进的火炮,高句丽的堡垒战术失效,防守反击连防守都做不到,更别说反击。

    即便如此,宇文温也没有掉以轻心,他没有打算今年就必须把高句丽灭掉,但辽东是必须收回来的。

    不然,对不住三十万人东征的大阵容。

    战斗复盘结束,宇文温坐在一旁思考问题,尉迟明月和陈媗开始收拾棋盘,两人身着秘书套装,曲线尽显,诱惑非常,但宇文温的关注点不在这上面。

    按照作战方案,夏末以前,东征大军第一第二批次的主攻方向是在鸭绿水两端,将高句丽国土腰斩,而第三批次十万人投入作战之后,主战场才在辽东。

    目标,是歼灭高句丽的辽东驻军主力,按照之前的估计,对方在辽东能够拼凑起至少十五万的大军,其中包括靺鞨各部骑兵。

    高句丽立国数百年,生命力很顽强,而且立国之初,和辽北地区的扶余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今居住在扶余故地的靺鞨各部,对于高句丽来说,就是很好的盟友。

    即便最近几年,周国行疲兵之计,甚至还故意释放天花病毒,让辽东高句丽军民伤亡不小,助战的靺鞨各部同样损失巨大,但对方依旧能够垂死挣扎,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宇文温身处长安,前线战事想操心也操心不了,如今儿子宇文维翰率军在鸭绿水畔静候时机,负责对付高句丽的本土军团,身在辽东的行军总管杨济,就要负责对付高句丽的辽东军团。

    这是杨济第一次独力承担战略方面的重任,官军能否在辽东取得关键性胜利,就要看杨济的指挥能力如何,宇文温对此颇为期待。

    杨济在营州总管任上,连年对边境番族用兵,整合了辽西地区部分契丹奚(库莫奚)部落,然后以靺鞨八旗军为骨干,组建了一支番族骑兵队伍。

    今年是这支军队第一次投入大规模作战,效果如何,决定了这支军队的后续发展方向。

    可以说,这是一支模范军,和历史上的城傍不同,如果效果不错,将来朝廷经略辽东草原,就要以此作为模板进行推广。

    让那些愿意亲近中原王朝的游牧渔猎部落,成为大周官军的马前卒。

    边境番族是杀不完的,但边患又要解决,所以宇文温想出来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城傍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尝试建立东方版的哥萨克。

    这种尝试能否成功,需要时间来验证,但最关键的第一步必须走好,所以,一切就看项目负责人杨济的表现如何。

    辽东战事是关键,宇文温想着想着,忽然说道:摆棋盘,按辽东地形来摆!



第二百四十九章 鹰视狼顾
    秋风萧瑟,吹黄遍地草木,旷野里,周军大营,行军总管杨济正在巡视营区,此次出征,军中兵员组成复杂,除了靺鞨兵,多有契丹奚等胡族士兵,他为了以防万一,经常巡营,发现问题立刻解决,不留后患。

    不同部族的士兵,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交流起来有障碍,很容易因为误会产生矛盾进而引发冲突,杨济作为主帅,不希望打仗的时候自己军中有人临阵倒戈,所以不敢掉以轻心。

    人心隔肚皮,杨济无法预测谁会心怀不满谁会笑里藏刀谁会临阵倒戈或者里应外合,除了布置了该有的预防手段,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一视同仁,避免不满的情绪在军中蔓延。,

    所谓一视同仁,就是既然打仗,无论胡汉士兵,该有的待遇就该有,不能厚此薄彼。

    扎营时,不能老是让胡兵在不好的位置扎营(潮湿迎风等),平日里埋锅做饭,伙食要一样,不能汉兵吃的是好米,胡兵吃的是陈粮。

    既然都是大周官军,那么装备要一致,马匹的分配也要合理,同样不能厚此薄彼。

    简而言之,要把靺鞨契丹奚族士兵当自己人,否则人家不是傻瓜,见着自己被区别对待,上战场会出力才怪。

    而一视同仁,在军法上也有体现,不能为了收拢人心,就对胡兵放宽要求,违反同样的军纪,不能汉兵打二十鞭,胡兵就可以法外开恩只打十鞭。

    杨济要做到的就是一碗水端平,但即便如此,他也不确定这些胡兵到底能有多可靠。

    自朝廷发兵东征以来,辽东烽火遍地,但截止夏末,实际上没有什么恶战,因为按照既定作战方案,夏季的主战场是鸭绿水一带,而辽东地区,是官军以疑兵牵制高句丽军队。
1...10681069107010711072...1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