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宋当大佬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祝家大郎
这还得说皇帝,其中也许还有皇帝的原因,连皇帝平常也穿红色,这就导致了别人更不好意思穿紫色了,徽宗时期,连枢密使、广阳郡王大太监童贯见皇帝,还穿着青绿色。
李定出使辽军大营,甘奇自然交代了一番,既然要和谈,那就没什么好说了,钱可以给,给个几万贯表示一下,这玩意是面子,辽国的面子,有时候得了便宜还是得卖一点乖的。
这仗要是这么继续打下去,胜负还真有些难料,甘奇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真的一定守得住关口,辽人越来越疯狂,军械也越来越多,万一要是真是没守住,那真的就前功尽弃了。
理子有了,面子可以稍微舍弃一点。
甘奇也自信,时间一定会站在他这边,辽宋的争端拖得越久,对辽国越不利。
还有一点就是甘奇可不会让辽人好过,他们要转头进军草原,甘奇就得资助草原部落,比如说突厥话的乃蛮人,就是甘奇主要的资助对象。
刀枪剑戟,弓弩甲胄,卖!
就这一条,足够让辽人满头是包。
还有更北方的女真人,该稍微资助一下的,还得继续。
有这两样,燕云基本就暂时彻底安宁了。
李定带着甘奇的命令,出关而去,心中紧张不已,但是表面却还要装作镇定自若,这也许是考验,将来也会是他的晋升之资。两军大战之际,冒险出使,这种事情若是在汴梁说起来,那自然是大功一件,好似为国捐躯了一回一般。虽然真正的事实并非如此,但是这种经历但凡拿到汴梁去说,那就是为国死过一回的人了。
这也是甘奇的考量在内的事情,以后再有什么情况要推荐李定担当重任的时候,这就是甘奇推荐李定最重要的理由,谁也比不上的。
甘奇这也算是谋划深远了。
李定显然也懂得这些,面对辽人铁甲,他是面不改色,脚步沉着,在中军大帐见得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是不卑不亢。
要订盟约,商谈之事很多,双方自然都想拿到更多的好处。但是甘奇早已有过底线,那就是可以给点小钱。
至于这钱到底是个什么名头,双方各说各话就行,甘奇这边的意思是给辽国一些失地之补。辽国那边自然要说这是大宋俯首乞求的岁币。
甘奇是个务实的人,都行。反正各自的公文给各自的百姓去看。
但是这场谈判显然也是拉锯战,来来回回许多趟,谈判桌上互相指责谩骂的,甚至拔刀相向的,也属正常。
辽人要吓唬李定,李定倒是有心理准备的。谁都知道,辽人显然不会真把使节给杀了。
这玩意,还得说圣贤书有用,读多了圣贤书的辽人,道德观念上早已与宋人无异了。
谈判一边谈着,甘奇也开始安排许多事情。
晚间备下小酒,请来狄家父子长谈。
酒过三巡,开始说起了正事,甘奇很直白:“狄相公,我是想让狄咏回延州去,此事想来你也知晓了。”
狄青看了看狄咏,答道:“嗯,咏儿与老夫说过,倒也是个好去处,老夫也知道道坚心中所想,而今大宋啊,兵将不少,奈何没有几部堪用之军,咏儿回了延州,必然会再给朝廷练出一部精锐之军,如此东西两边的战事,也都有了倚仗,如今了结了辽国之事,老夫知道坚你心中所谋甚大,来日若是真的一雪好水川之耻,老夫便是死也瞑目了。”
甘奇点头:“以往我是想让狄咏留在燕京的,执掌燕京大局,防备辽人。后来一想,多少还是觉得他经验有缺,一方军政要务,说起来也是繁琐得紧,这燕云之地初得,暗流涌动,心怀不轨者众,想来想去,还是想让相公您再此主持一段时间。”
“我?”狄青面带疑虑,再道:“燕云而今为边镇,十几万大军汇聚之地,就怕朝廷……”
“无妨,这都由我去说,而今不比当初了。当初您老是大宋第一猛将,无人能与你比肩,所以矛头所向皆在你,而今不一样了。”甘奇笑了笑。
狄咏下意识问道:“什么不一样了?”
狄青倒是反应过来了,哈哈一语:“哈哈……也是,而今这大宋出了个甘道坚,百战百胜,连辽国都不在话下,连燕云都收得回来,老夫这点战功就不谈什么威势了。有道坚在朝,谁人还会怕我一把老骨头会造反啊?”
“哦,原道是这般意思……”狄咏立马就明白过来。
“还是读书好啊,读了圣贤书,受了圣人教诲,便不会造反了。”狄咏自嘲一语,倒是不悲戚,只是开玩笑。
甘奇笑容慢慢止住了,他此时陡然多想了一些,想了一个深入的问题。
是不是真的读了圣贤书,就不会被人防备着?
这个问题,在狄青理解,那是一定的,那些进士出身的相公们手握重兵,从来没有一个人觉得他们会造反。这是狄青这一辈子的经验。
但是甘奇自己是当事人,由不得他不多想。而今他这般威势,大权在握,重兵在手,在军中的威势无人能及,可以说真的做到了一呼百应,真的没有人会防备他吗?
甘奇陷入了沉思,如今只要甘奇一回汴梁,几乎就是人生巅峰了,越是这般时候,兴许越该谨小慎微一些。
甘奇正在反思,反思自己一路走来的那些收买人心的举动,是否早已落入许多有心人的眼中?
打仗的时候一心求胜,而今仗暂时打完了,要面对政治问题了,甘奇心思有些沉。
“道坚,你莫不是在想……”狄青对这种问题很敏感,他也许是这大宋朝唯一能与甘奇谈论这种事情的人了,因为狄青有别人都没有的切身体会。
甘奇点点头:“嗯。”
“道坚不用多想,你与我不同,你是状元郎,又是陛下的妹夫,不比我这牢囚出身,你还是当世的名士大儒,必不会落得我那般下场。”狄青如此一语。
“陛下的妹夫……”甘奇念叨了一下,似有所思,随后抬杯:“且吃酒。”
谈判在拉锯几日之后,终于有了磋商结果。双方订下了《古北之盟》,依旧以兄弟之国相称,至于谁兄谁弟,并无纠纷,甘奇得每年继续给辽国送八万贯钱作为失地之补,辽国收到钱,自然当做岁币供奉。
李定立了大功,盟约也是他亲自起草的。
辽人开始退兵了,兴许也等着甘奇派兵尾随掩杀,也做好了一应准备。
甘奇当然不至于傻到真的去追杀,辽宋军事能力的对比,其实依旧还与原来差不多。只要甘奇敢派军出城去追,辽军必然会给甘奇上节野战课。
城池关口,真是个好东西。还得感谢老祖宗,燕云这里,从春秋战国开始,就修长城,古燕长城就绵延好几百里,后来历朝历代,多多少少都有修葺。而今甘奇用的这一段,基本是北齐修建的雏形,后来由后唐之类皆有修葺。乃至于后世,依旧能依稀看到遗迹。
还得感谢老祖宗留下的这个关口,若不是这关口,也没有甘奇今日的胜利。
甘奇极为清醒,真要打败辽国,还得需要大规模的骑兵。
所以练骑兵就是重中之重,这个重中之重,暂时都交付到狄青手中,狄咏那边甘奇也会让他多带马匹去,没有骑兵,永远都是被动的。
万胜军驻防沿线关口城池,威武军驻防在燕京城南就粮。也还招兵,威武军而今差员两万多,先从万胜军与禁军里选优,也继续从西北招良家子入伍。万胜军也从禁军里选一部分,再招一部分。万胜军十万,威武军五万,这是要补齐的。
大同那边,收羊放人的事情已经结束了,卖粮的事情,陈翰已然在开始沟通。甘奇也去了一封上万字的长信给陈翰,让他接着与谟葛失人谈卖粮之事。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其中还有一件更加隐秘之事,那就是要让谟葛失人帮着联系乃蛮人,这才是重点,乃蛮人处于草原最西边,他们是比较富裕的部落,甘奇要卖军备给他们,这事情得尽快做。
其实乃蛮人也被摆了一道,他们敢临阵而走,便是算定了辽宋会不死不休,在他们亲眼所见中,宋人能打,他们也知道辽人也能打,一山不容二虎,肯定会打个你死我活。
乃蛮人是要坐收渔翁之利的,他们甚至想取代契丹人在草原上的统治地位,所以乃蛮人如何也不会想到宋辽会罢战言和。罢战言和了,乃蛮人便悲剧了,真正坐收渔翁之利的人,显然不可能是乃蛮人,应该是甘奇与大宋。
历史到这里,本该是达旦九部在作乱的,耶律仁先还会亲自带兵北院之兵去平达旦九部之乱。
而今一切都拐了一个弯,达旦人没有能力作乱了,乃蛮人想崛起,却要面对十几万辽军。
甘奇,恐成最大赢家。
安排好一应事务之后,甘奇已然起身南下,思乡心切了,身边带着补满七千的骑兵,甘奇也知道,到时候这七千骑兵还得有个凯旋仪式,得当一当仪仗队,让汴梁百姓欢呼雀跃一番。
沿路之上,甘奇又见了好几个人,姗姗来迟的苏轼苏辙,一个知滦州事,一个知檀州事,还有冯子鱼与孔子祥,一个知涿州,一个知易州。也在燕京城见了见蔡确,蔡确是判官。
不过也都只是匆匆一面,一顿小酒而已。人生便是这样,年纪越大了,所谓正事越多了,自然而然亲朋好友就越来越难聚了。
唯有待得他们一个个都往汴梁各个衙署里升迁了,才是重聚之日。
自从甘奇再过巨马河,就换了一个世界,只听说大军要凯旋了,沿路就聚满了人,都等着要看甘相公。
雄州城内的百姓,更是倾巢而出,都聚到了城外来看甘相公凯旋之威武。
“甘相公长什么样子啊?莫不是真如茶楼里所说的青面獠牙三头六臂的?”
“那都是胡说八道的,这你也信,甘相公是状元郎,是白面书生,听说俊俏得紧。”
“不对不对,我听我大姐夫家的堂兄的侄子的朋友说,说甘相公一身金甲,脸上带着铜面,夜叉一般,威武不凡。”
“那个什么什么侄子的朋友说话能信吗?”
“自然能信,他本就是军汉,以往驻在雄州的,他在军中见过甘相公,如今随赵滋将军去燕京驻防了,他亲眼所见。”
“那看来是真,看谁穿金甲,便是甘相公了。”
“来了来了,快看快看,好多马,都是铁甲骑。”
“好生威武。”
“金甲呢?看到金甲了吗?”
“没看到啊!”
“头前是个穿儒衫的士子,你们看看。”
“真是,我就说吧,甘相公是个白面书生,你们还不信。”
“甘相公,甘相公,甘相公威武,威武!”
“甘相公凯旋威武,天下无敌!”
……
甘奇一边骑着马摇着头,一边左右挥手示意,这天下之大,想来再也无人不闻甘奇甘道坚了。
“好好好,乡亲们好,乡亲们辛苦。”
“甘相公辛苦。”
“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甘奇脱口而出,却又觉得有些不对劲,到底是哪里差了?
甘奇得捋一捋,回汴梁说不定还得再来一次,得捋顺了。甘奇就是觉得自己怎么的,也不该是说为人民服务的那个人。
第五百零九章 道坚,快快头前来坐
甘奇在雄州住了一夜,第二天立马就开拔了,归乡心切用来形容甘奇再合适不过,天气又再一次转暖,彻底到了夏季,越往南走,便越热。
甘相公的甲胄也不穿了,厚厚的衣服也成了单薄的儒衫,细细算来,五六年了,甘奇实打实二十四岁了。
从相扑场到邕州,从邕州到考场,从考场到商税监,从商税监到泉州,又从泉州回京城到了谏院,后来去河北,又到了燕京,再转回来筹备开战,开战到如今凯旋。
甘奇在大宋的土地上兜兜转转,做着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平步青云也不在话下,一步登天也差不得多少,二十四岁的枢密相公,而今又携如此大功归京。
人生到了巅峰,大名传遍天下,也取了老婆,养了妾室,却独独就生了一个女儿,有些归乡之心,大概也在这里了。
说起女儿,甘奇甚至都对自己女儿的模样有些模糊了,想来那个两岁多的女儿对他也没有什么记忆,只有生份。
甘奇是想过点自在日子了,大宋这么好的时代,一天到位疲于奔命,实在活得有些可惜。
再入汴梁之日,已然是炎炎夏日。
七千骑兵停在了汴梁二三十里之外,早已有官员来此等候,不仅是迎接甘奇,而且还是要与甘奇沟通一些入城事宜。
百姓已经沿路十几里列队等候了,皇帝也在城头之上等着,文武百官都与皇帝一起等候。
这就是一场盛大的仪式活动,举城欢庆的活动。
甘奇这边也要做准备,比如旌旗都得洗一洗晾干,甲胄也要擦拭一下,兵刃也要磨一磨,如此才能发亮。
一切瓶瓶罐罐、零零碎碎的东西,都要取下来放入后方的辎重车中,至于那些辎重车,得等到甘奇彻底进城了,才会偷偷摸摸进城,为何呢?因为卖相不好看。
士卒们的脸也要洗一洗,发髻也要重新弄一弄,连马匹都得洗刷一番。
形象很重要,这是凯旋之军的形象,也是朝廷的形象,更是整个大宋的形象。
时辰差不多了,甘相公重新上马。
倒是那迎接的官员有些疑虑,恭敬一礼,开口说道:“甘相公,您这一身……是不是?”
甘奇看了看自己身上的衣服,说道:“如此即可,无妨的。”
“下官是说,甘相公身为主帅,要么一身靓丽的戎装,如此显得威武,要么把官服换上,如此显得庄重。这一身素色儒衫,多少还是有些不符身份。”
“如此轻便,走吧。”甘奇只是笑了笑,催马就往前走。显然也没有谁能懂得此时甘奇心中所想,他如今知道自己该谨小慎微了。
穿一身金甲,给人的印象过于有侵略感,也过于强势,还显得有些骚包。穿一身官袍,不论是那些老头看了心中不爽,也在时时刻刻提醒皇帝甘奇如今位高权重。
唯有穿一身儒衫,显得甘奇是一个读书人,时时刻刻提醒别人甘奇是一个读书人,再配合上比较有礼节的行为举止,这种心理暗示,是很有作用的。
兴许这也是一种立人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