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宋当大佬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祝家大郎
扎里合皱眉又道:“窝可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不救了吗到时候辽人来问罪,你们一个个,谁担待得起”
契丹人在草原上的威势,是杀出来的,杀出来的威势,才让人记得住,也记得久远!这些草原部落,虽然各怀鬼胎,但是似乎还真没有人敢轻易忤逆契丹人的命令。
窝可真,就是刚才最先反对扎里合的那个汉子,来自草原最西边的乃蛮部,乃蛮部住在阿尔泰山以南,是草原西边最强的部落。这个乃蛮部,在史书上篇幅不短,后来成吉思汗铁木真崛起之时,乃蛮部就是他统一草原的大敌。
窝可真显然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却也在犹豫要不要直接说出来,扎里合等着他说话,他却并不急着说话,而是用一种阴森森的眼神看了在场所有人,才慢慢说道:“你们,真的想契丹人胜吗”
这句话一出,在场所有人皆是倒吸一口凉气。
窝可真,真的敢说,真的不怕死,说出来的话真的吓人!
扎里合心中大惊,连忙问道:“窝可真,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窝可真眼神凌厉,直接又问:“扎里合,你的达密里部,已经被辽人的西北路招讨司驯服成了一条牧羊之犬”
“窝可真,有话你直白说,你可知道你今日说出这话,传到辽人耳中,会是个什么下场”扎里合是真有些怕,他怕契丹人,怕契丹人的西北路招讨司,因为辽国西北路招讨司就在达密里部的附近,那里还有辽人在草原上建立的城池,镇州,镇压之镇!
窝可真笑了笑:“哼哼,我只知道辽人如今失了燕云之地,所以举国之力南征,若是契丹人再败了,契丹人也就成了一个笑话。什么西北路招讨司,我若是你,我就占了他西北路
第五百零一章 辽国内外,甘奇布局!
人会不会怒气攻心,一口老血吐出,就真的立马死了
不会。
至少耶律乙辛并没有就这么死了,他睁开了眼睛,看到了甘奇。
但是他并不认得这个年轻人。
只听得这个年轻人把头凑到床前,用沙哑的声音说道:“在下甘奇,幸会!”
耶律乙辛闻言稍稍有些惊讶,轻声问了一句:“你当真是甘奇”
甘奇笑了笑:“有道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枢密使是觉得在下过于年少了一些”
甘奇的意思是说辽国朝廷真的没有做好情报工作,显然辽国朝廷知道甘奇年纪不大,却也没有想到甘奇会这么年轻。兴许是因为甘奇崛起得实在太快,快到辽国朝廷都来不及注意大宋忽然就出了这么一个人。也是因为真正见过甘奇的辽国官员只有一个,那就是萧扈,却又死在了甘奇的手下。
什么河北两路制置使与枢密使这种官名,听起来就不会让人往年轻的方向去想。
耶律乙辛不答话语,而是大量了一下甘奇,甘奇虽然有二十三四岁了,却因为日子过得太好,过于养尊处优了,面色白皙滑嫩,除了颌下的一缕小胡须,从外表实在看不出一点饱经岁月的稳重多谋。
耶律乙辛又打量起了周遭环境,门窗外有花香鸟叫,屋内屏风雅致,床榻周遭都有雕刻,显然是一间富贵人家的大宅厢房。
甘奇直接说道:“枢密使不必多看,你已在大同城内了,你败了。”
耶律乙辛面色转悲,双眼一闭,他显然是不愿意面对这般场景,口中说道:“但求一死!”
“死哈哈……这是何必呢在下为大宋枢密院使,你乃是大辽枢密院使,宋辽又本是兄弟之国,枢密使您又是足智多谋之辈,你我二人本该惺惺相惜才是!”甘奇笑着,笑出了阴谋的味道。
耶律乙辛微微睁眼,答道:“败军之将,何谈智谋,但求速死!”
“圣人教诲,仁义于心,枢密使不必如此悲戚,战场胜负,一时之得失而已,来日方长。”甘奇在劝耶律乙辛,便也是不想耶律乙辛心如死灰成了行尸走肉。
耶律乙辛得活着,活着回辽国。就如甘奇所言,耶律乙辛是个手段高明之人,也是个相当有智慧的人。这样的人,得活着回去,回去了才能发挥作用。
倒也不是要让耶律乙辛做什么奸细内应之类。而是甘奇知道皇后太子本就不喜欢耶律乙辛,这里面的历史争夺还得继续,如今耶律乙辛打败而回,那更是授人以柄,更会受到太子打压。
只要耶律乙辛还想活着,就得拼命挣扎,就得反击。
这么一出辽国朝廷权力争夺的大戏,岂能不让他继续发生
所以耶律乙辛必须活着。
耶律乙辛活着,也能让甘奇过几天好日子,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准备一些事情,能在汴梁那种享受人生的地方多住一些日子。
耶律乙辛一向自信自负,面对什么造反之事,他都能沉着应对,面对什么太子皇后的,他也是智计百出。但是今日一败,还真让他以往的那些自信崩溃了。
耶律乙辛有气无力说道:“我既然已落入你手,你便处置就是,何必在此惺惺作态若是要辱我,你便来辱,若是要杀我,你便来杀。”
甘奇闻言,竟然转身拱手一礼:“这是哪里话,这仗总有一个结束的时候,兄弟之国,也总有和好如初之日,燕云本是故土,我拿回来了,便也就拿回来了,如此便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枢密使此番一败,不过一招不慎,只算是运道有差。那些草原人也实不堪用,枢密使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下对枢密使仰慕多时,何谈辱字”
耶律乙辛看着甘奇模样恭敬有礼,面色真诚,不似作伪,想得一想,问道:“你真要放我回去你不怕来日我再卷土重来”
“此战一结,只愿重修于好!如此大战,实在有伤天和,涂炭生灵,百姓受苦。”甘奇此时看起来,真像是一个读书读多了的年轻士子。
耶律乙辛还是不信,想甘奇是不是要转着弯来折辱自己,便也不知说什么。
甘奇又道:“此番送枢密使出城,便是想着以表心中诚意,来日若是和谈,枢密使便也知道在下语出真心,不是作伪。”
甘奇这一战,真的赚大发了,便是马就超过了十万匹。但并不代表甘奇现在立马就实力大增,哪怕有这么多马,甘奇在这大宋境内都找不到这么多能骑马飞奔的人,更别说骑兵了。
这些东西都要慢慢消化,甘奇也需要一段日子真正来让自己实力发展起来。与辽国的战争也要有告一段路的时候,如今只要古北能守住,辽国坚持不下去撤军了,甘奇就该回汴梁了。
回汴梁也有大事,别看甘奇现在有了一个枢密使的官职,但是真实的权柄还只是空中楼阁,甘奇要回汴梁去让自己真正变成一个权柄在握之人,这里面的布局与争夺,还只是一个开始。
放耶律乙辛回去搅乱辽国朝廷,甘奇也要回去搅乱大宋的朝廷。
待得来日羽翼丰满了,便是甘奇放开手脚的时候。
敢放耶律乙辛回去,也是甘奇心中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
耶律乙辛却实在想不通甘奇有什么理由放他走,为了两国的和平这种话甘奇说得出口,但是耶律乙辛相信不了,若果耶律乙辛是甘奇,必然不会放一个有智谋有手段的人回敌国。
所以耶律乙辛看着甘奇,又道:“甘相公,你到底要怎么样”
甘奇也懒得多说,抬手一招:“来人呐,备车备粮,礼送耶律枢密使回去。另选一些契丹兄弟作护卫,随枢密使一同归国。”
耶律乙辛脸上写满了不相信。
只是没想到不得多久,车架备好了,护卫也备好了,甘奇真的就这么把耶律乙辛放回去了。
把耶律乙辛一放走,甘奇便开始整备人马,要急着赶往燕京那边,各处关口的战事,得熬。
那边与大同不一样,那边情况简单,敌人在关口之外强攻,己方在关口之上苦守。并没有多少运筹帷幄的余地,要么出关大战,要么就守着。连偷袭的余地都没有,崇山峻岭之间,除了关口,大批人马并没有其他的路可走,而敌人就堵在关口之外。
出关决战是冒险之举,守住关口才是重点。
走之前,甘奇还有许多事情要安排。六七万草原人俘虏,十多万匹马,还有许多伤兵的救治,以及阵亡的抚恤。
俘虏倒是好说,先分批关押在燕云各地,一个县关两三百人,如今燕云每个县都有好几百的禁军驻防,虽然这些禁军打仗不堪用,但是当狱卒是绰绰有余的。这些俘虏,往后还有用处,比如给完颜乌古鲁当奴隶。
十几万匹马,暂时而言不好处理,甘奇自己会带两三万匹在身边,一来可以当作车架畜力,二来也要训练步卒的马术,大多数步卒一辈子都没有骑过马,把骑术练一练,也是为了将来组建大规模的骑兵做打算。
剩余的马,甘奇的安排是先赶到延芳淀去,那里湿地极广,虽然几个月前经历过一场大火,如今已然是春日,早已再次茂盛起来,让这些马吃一段日子再说。
往后,还可以再赶到沧州东北,沧州东北如今也有大片的湿地草原。白洋淀也是一个去处,那里也有大片的湿地草原。
这么兜兜转转吃着再说,不然十几万匹马的草料,都能把甘奇吃得愁眉不展,没有真正养马之地,马多了也让甘奇蛋疼。甘奇甚至也想过要不要发卖一些,这也是能赚钱的事情,大宋朝的达官贵人多的是,马是稀缺之物,马就是这个时代的法拉利、兰博基尼。
不是人们不想骑马,也不是人们没有钱买马,而是买不到好马。只要甘奇愿意卖,市场是极大的,一匹马几十上百贯的价格不在话下,也能赚得盆满钵满,还能解决甘奇此时马匹草料的压力。
&nb
第五百零二章 皇帝成了皇帝
这段时间里,汴梁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街道上依旧熙熙攘攘人流如织,百姓们倒是也都知道北方在打仗,辽人不甘心失了燕云,所以大军压境卷土重来。
不过似乎没有一个人在担心北方战事胜负的事情,一来是因为燕云可能真的有些远,至少在心理上远到普通的百姓对于北方的战争并没有危险敢,人们都觉得胜一仗败一仗,都不会影响汴梁百姓的日常生活。
战争很遥远,这是汴梁人普遍的心理感受。
二来也是因为民间舆论一边倒,都倒向了甘奇,都知道是甘奇甘相公在北方领兵,便都说甘相公百战百胜,这一仗必然稳稳妥妥,辽人在甘相公面前不值一提。
这种舆论,最先是在甘奇的那些好友与学生之中流传的,慢慢的也就流传到了整个民间。
对于甘奇而言,这种舆论也许是好的,就好像立起来了一个人设,得到了所有百姓的信任,既是口碑,也是威势。
当然也还有不好的一面,人设立得太高,终究不一定是好事,一旦哪天人设有一点点小小的崩塌,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都说甘奇文武无双,百战百胜,谁都不是对手。人生百年,甘奇才二十出头,这一辈子要保持这个人设,自然是压力山大。
百姓中的舆论,与朝廷上的议论是不一样的,皇帝大臣们每天担忧着急,胜败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他们是有见识的人,知道胜利了会带来多大的好处,更知道一旦战败了会有怎么样的后果。
但是这个朝廷,从甘奇进入燕云开始,就被绑架了,战争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是任何人可以阻拦得住的。这也是甘奇谋划出来的结果,战争一旦开始,便只能全力以赴,想停都停不下来,以致于整个朝廷都只能祈祷甘奇打胜仗。
哪怕是富弼,也只能这么想。
整个国家北方的军队几乎都压了上去,等于在赌桌子上把所有的筹码都梭哈了。
一旦败了,便真有可能是一泻千里,敌军骑兵快马而下,十几日内便可兵围汴梁。
皇帝赵曙,每天等战报,每天看战报,夜里睡觉都会惊醒,起床就到祖宗牌位上跪着上香祈祷,乞求祖宗保佑,如此能获得片刻的内心安宁。
燕云来的战报,永远是十几天前的消息,这是没有办法的。
赵曙每天苦等,苦等一份捷报,整个朝廷也在苦等一份捷报。
辽国皇帝御驾亲征,十几万人猛攻古北关口,狄青的奏报里尽量不使用那些让人焦虑的词句,但是整个朝廷依旧焦虑无比。
大同那边,草原轻骑也是十几万,甘奇以五万兵马驻防大同,便是光凭这个纸面上的数据,也足够让人焦虑无比。
这还不止,西北也传来了让人焦虑的消息,党项人也开始在频繁调动人马了,边境之上,党项人的骑兵到处奔跑刺探,也到了黑云压城的地步。
所有人都知道,只要燕云传来一点不利的消息,西北那边必然就会开战,党项人立马就会举兵南下。
哪怕是燕云战事胶着时间一久,党项人十有**也会大军来攻。
三国之势,便是如此,永远都有人想坐收渔翁之利,永远都有人想占便宜。
可见这场仗一旦落败,后果会是如何惨重。
如此也可以理解那些想保持现状不愿开战的人心中所想,他们所想并非是没有道理的,只是一个事情的两面,都有道理,都是对的。
也可见当初甘奇为何要用那种方法去发动战争,某种层面上来说,甘奇是有些偏激的。
甘奇其实还有一条更稳妥的道路可以走,比如慢慢当官,慢慢立功,在朝堂上慢慢争权夺利,赵曙死了还有赵仲针,慢慢熬上去,熬个二十年左右,把权柄真正握在手,然后再用自己的知识见识慢慢改变这个国家,改革内政,改革军事,积攒实力,甚至改革社会生产力,引进一些科学技术方面的改革。
也许再过一二十年,等甘奇五六十岁了,一切准备好了,再来开战,稳稳妥妥。
但甘奇还是走了这条捷径,其中也有甘奇自己的考量,一来是甘奇真的不想多等,人有旦夕祸福,谁知道甘奇这一辈子会不会发生意外政治斗争也是一个未知数,谁又知道甘奇这一辈子在政治上真的能平步青云
几十年太久,只争朝夕。甘奇想避开那些无聊的政治斗争,想一步登天,战争是唯一的渠道。
还有一点,那就是甘奇对于自己的身份有些担忧,若是不能快速掌握权柄,他这个外戚身份,皇帝的妹夫,未来皇帝的姨父,很有可能因为一句话,就彻底与权柄无缘了。只有快速把权柄掌握在手,一切才是稳妥的。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未知数。
所以甘奇拿命去拼,自己穿着金甲站在阵前,这个国家,得向前,这个民族得向前,活在这个时代,就得做这些事情。
捷报终于来了,甘相公在大同,以五万大军大破十几万辽军骑兵,俘虏就有六万多,得马匹十余万。
捷报还未到皇宫,报捷之人就沿路大喊。整个汴梁立马陷入了一片欢腾之中,百姓们奔走相告,喜出望外,甚至也多了一个出门喝顿大酒的借口。
人人都说自己早就知道甘相公会大胜了,果不其然,辽人对于甘相公而言,不过宵小之辈,不值一提。
然后喝酒喝酒,浮一大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