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蓝白社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魔性沧月

    这种言论,在西汉是终极不和谐,在之后也基本是**,唯有现在我们才能自由地百度到它。

    毕竟该言论直接推翻儒家根基了,孔子一辈子都在呼吁回到三代以前,疯狂吹捧尧舜禹圣君盛世的美好。

    你山海经倘若跟竹书纪年一样,传播什么舜流放尧,大禹挟功劳逼死舜帝,那刘歆删个十四篇很正常。

    不过有些东西再怎么禁,还是会流传的,譬如就有竹书纪年这种古书留下一家之言。譬如就有李白作诗《远别离》:……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李白这诗说明,在风气开放的唐代,还是有少数典籍或只言片语,有流传关于上古历史颠覆三观的另一种说法的。

    至此,以上论述……

    通过刘歆的人品,刘歆的作为,以及他校书的初衷和私心。

    我个人姑且认为山海经中,隐藏有大量上古历史,其中主要的部分,被删除。留下一些地理、动物、植物、神怪和宗教风俗等内容。

    其中,还留下了少量的,刘歆认为没什么问题的,无伤大雅的‘历史’,而那些历史,则是我们所认为的,不现实的神话传说!

    我认为,山海经,必然包含了大量的历史真相!

    刘歆用自己的方法,隐藏埋没了那真正历史文本,制造了上古空白的千年。

    要知道司马迁当年,本来就是在写一本史书,山海经如果只是百科杂书,那他不写就不写,为何要提山海经为何要来一句‘禹本纪、山海经,余不敢言也’

    他到底是怎样的立场,怎样的复杂的心态写下这样的话我不知道。

    但至少,司马迁自己都认为,山海经包含了历史,并且是有资格列入史记,至少影响史记内容的东西!否则他提都不用提。

    他在写史记时,参考禹本纪,参考山海经,最后决定不敢言。

    或许,那违背了他的世界观。

    要知道司马迁与董仲舒有一层师徒关系,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就选择了儒家主流的说法。

    如果山海经记载的各种传说,与其相悖,他自然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而对另一个‘不敢言’。

    司马迁说这句话的目的,就是因为山海经与他要写的史书相关,他是在对自己把五帝本纪那么写,而进行一个解释。

    山海经,其未删减版本,或许是另一种历史真相。

    ……

    为了让大家看懂,或许啰嗦了一些。我也没写过论文,见谅。

    但我必须要啰嗦这些,因为我对山海经的一切个人理解,都将建立在以上的中心思想下。

    我对山海经的所有解读,都将以此‘先入为主’!

    今天有限于篇幅,暂时只谈一个故事《夸父逐日》。

    该故事最早就出自山海经,山海经有人说在战国时期才成书,我认为更早一些,至少其中几篇更早。

    我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列子也讲了这个故事。

    在《列子汤问》之中的第三篇写了:‘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那么山海经是怎么写的呢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谁引用谁,一目了然。

    山海经言辞简略,没有对于夸父心态的描写,没有过分细节的东西。有的只是冷静的文字,且没有任何主观思想的陈述。

    相比起来,列子却写了‘夸父不自量力’,写了‘夸父追到了隅谷’,写了‘石膏肉所浸’、‘邓林弥广数千里焉’这种细节。

    众所周知,《列子汤问》是一本成于战国时期的寓言书,偃师献技、愚公移山、扁鹊换心、杞人忧天、孔子见两小儿辩日……都出自其中。

    列御寇这个人,特别喜欢将一些看到的东西拿来,改编一下,表达自己的看法,做成寓言,传播一些思想感情。

    当然,他也写了很多隐蔽的真相,因为他绝对看过完整版山海经,并且和老子一样,读了很多周王宫室的藏书。

    关于列子的一些东西,这个篇幅不够,暂且不说。

    只是移山、换心还有孔子那个明显都是寓言。

    他写的夸父逐日,就是典型的包含思想感情的那种,是他加了主观的。

    但是山海经不是,山海经用冷漠的文字,淡淡地陈述了夸父的事。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山海经大荒北经》写了:‘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同样是山海经,这里却提到了夸父心里的目的性,他想抓太阳。

    对比列子的汤问,我可以断言,大荒北经的这句话,是伪作。或者说,是刘歆在整理时,把列子的这个说法,擅自加进了这一经中。

    理由有二,第一,重复了。海外北经精简至极,没有主观评论。到了大荒北经,同一件事,出现了‘不量力’、‘欲追日景’这种主观评论。

    第二,出现的这种主观评论,跟列子汤问一模一样,属于纯抄袭。

    列子汤问,整篇都是经典,充满了原创性,怎么会几乎不差地抄袭山海经呢

    那么有没有可能列子先写,当时山海经还没成书,后人看到列子这个故事,加进了山海经呢

    在我看来,没可能。

    至少先秦时期,山海经真正的作者,没有这么做。

    因为海外北经,那理智不加载丝毫主观的,对同一件事的描述摆在那。绝不是有人看了列子带有主观文字的故事后,会去写出来的东西。

    只有看了理智的文字,再去联想复杂的主观故事。

    不可能看了复杂的主观故事,写下来了,然后又在另一经写下理智冷静的说辞。

    我始终相信,在真正版本的山海经里,那些后世夸父逐日神话中,所描写的种种细节和思想感情,统统不存在!

    是后人,把本来不是神话的东西,加以神话了。通过艺术加工的手法,丰满了这短短一句话的记载。

    而列子这位寓言家,就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他调侃了孔子,调侃了扁鹊,狂黑宋人、杞人,不介意再黑一下夸父的智商。

    现今广为流传的,我们所熟知的夸父逐日神话,都源于列子的寓言,源于列子有目的性的,教育人的说法。

    而非山海经的真实记载。

    山海经的真实记载,只有非常简单的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基本上不用翻译,初中生都看得懂。其中‘逐走’是赛跑的意思,或者说追着跑的意思。邓林就是桃林。

    所以不掺杂任何情绪地翻译一下,那就是:夸父追着太阳走,太阳落山;口渴了,想要喝水,喝了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向北去喝大湖的水。还没到,半路上渴死了。手杖掉下来,化为桃林。

    何等平淡的文字,山海经的记载其实都是如实记录,极少想象发挥。

    只是表达方式限于词汇量,很模糊,所以很容易误解。

    首先我们可以认为,山海经的作者,至少是写这句话的作者,他是了解整部山海经所表达内容的。

    他至少,没有像列子那样,也没有像《大荒北经》里那句话一样,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夸父。

    少了几个字,少了主观思想,宽泛地看,这不还是跟神话一样吗

    实则不然,首先神话说他追到了太阳的地方,然而那不现实。

    原文只写了‘入日’,这可不是进入太阳的意思,他要进入太阳了,上哪喝黄河、渭水去难不成黄河在太阳里

    ‘入日’指的是时间。自古都是日出代表白天,日入代表晚上。入放在前面,就是到了晚上的意思。同理,出日就是太阳来了的意思,也就是到了白天。

    山海经从没写夸父口渴是因为太阳,也没有写太阳有多晒,更没有写夸父把水河干。

    如果把第一句‘与日逐走’去掉,直接夸父入日,渴,欲得饮……也是可以的。

    列子一样可以从中联想出:哇,夸父进入太阳了,然后好渴,想喝水……

    但是山海经没那么写,因为山海经从来就没想说夸父进入太阳这种不可能的事。

    整个后面的行为,就和太阳没有关系。

    与日逐走是表示夸父往西边走,入日则是到了晚上。

    可能有人要说:为什么要说‘与日逐走’呢不直接写往西走呢

    很简单,它包含巨大的信息量。

    与日逐走,不光表达了方向,还表达了时间,也就是‘白天走’!

    晚上没有太阳,怎么逐日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夸父白天跟着太阳走,晚上休息罢了。

    这就是非常简单而带有上古习惯的一种状态描述,包括后来人们依旧有这种描述习惯:‘你跟着太阳走’、‘你跟着北极星走’之类的。

    现代人困到了沙漠中,也是依靠太阳来定位的。

    古人更是如此。

    而山海经这么记载,这么描述,还让我看出了夸父在进行一场长途跋涉,甚至背井离乡。他在日夜交替的进行一项活动。

    否则他没有必要,沿着大河朝太阳走的方向走,那一定是远离了他的家乡,远离了他熟悉的地方。

    我个人认为,夸父,或者夸父族,在进行一场迁徙。

    夸父白天赶路,晚上休息。那晚上的时候自然口渴。

    古代远行,必不能远离水源,皆是逐水草而定,如果在远离水源的地方休息,必然会下场凄惨。

    氏族迁徙,更是如此,一定是寻找有水源的地方。毕竟这是连动物迁徙都知道的事!

    但是最终,夸父还是犯了这样的大忌。

    他们白天赶路,晚上休息喝水,沿着黄河向西,到了上游的渭水。

    之后竟然还要走,向北去大泽。

    沿着河走也就罢了,一路都能喝到水。可却非要远离母亲河,跨越陌生的地区,寻找大湖。

    最后可不就渴死了么

    死后,他们带的桃枝拐杖,跟着他们一路跋涉,都没有‘渴死’,反而在他们的尸体旁长成了桃树,桃树结果落种又长大,终究化为一片桃林。

    桃枝的生命力都比夸父族顽强啊。

    海外北经的这段话,就只是说了这么多而已。

    简而言之,就是夸父或夸父族,白天往西走,晚上休息补充水源,白天继续走,一路喝了黄河水和渭水,之后要想往北去找大湖,结果半路渴死,遗留的拐杖后来长成了桃林。

    就是如此简单,就是如此朴素的一件事。

    海外北经的描述,十分的理智,它只是在描述简单的事实。

    但是这件事的背后,却有诸多谜团。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大迁徙呢

    沿着黄河走到了渭水,脱离渭水又向北。

    也就是从大约可能是河南的地方,走到了陕西,然后向北进入了甘肃

    为什么‘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绝不是后人想象的巨人把黄河、渭水都喝干了,还觉得口渴的意思。

    夸父要是这么能喝,请问他是怎么活到那么大的黄河流域无数氏族都不活了这比大洪水弱不到哪里去啊,大禹不用治水了,请夸父氏来喝啊。

    要是这么解释,五个字就可以表达:‘饮干河、渭,渴’,或者‘河渭涸,亦欲饮’。

    怎么都行,但山海经并没有表示黄河被喝干了。

    所以事实绝非如此,河渭不足的意思,应该是黄河、渭水,都不能作为他们夸父氏代代生存的水源。

    迁徙必然要在有水源的地方定居,夸父氏找过了黄河中下游沿岸,又走过了渭水沿岸,天下依旧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继而无奈脱离母亲河,北上打算寻大湖定居。

    夸父氏不能待在黄河流域,跑到了渭水流域,还是不能待,只能向北。

    他们是被迫的,他们被整个黄河流域的势力排挤,他们在被追杀。

    不是夸父想逐日,而是他被迫逐日,有人在逐夸父。

    值得庆幸的是,证据就在山海经中。

    刘歆没有删掉这个事件中,另一个势力的视角所留下的文字。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曰凶犁土丘。应龙出南极,杀蚩尤与夸父。’

    而之前说《大荒北经》中伪作的那句话也没发完,全文应该是:‘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看到这,恐怕应该有人能理解我为何说北经这句是伪篇了。

    这是瞎凑数到了何等的程度,它里面既有列子对海外北经的艺术表达,又有大荒东经里的说法。

    这怎么看,都像是刘歆在‘成都载天有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这一段本该只是介绍夸父来历的文字后面,总结性地加上了夸父的归宿,也就是后来怎么死的。
1...482483484485486...6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