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让你窝心
秦二世这时候高兴了,挨个问是造反还是小贼,凡是说是造反的,全让御史抓起来,罪名是“非所宜言”,就是不该你说你非说;说盗贼的呢砸饭碗,开除。只剩一个叔孙通立功受奖“帛二十匹,衣一袭”,回到住处,一群同道都损他,你怎么这么谄媚啊!叔孙通回答你们是不知道啊,哥险些落在虎口里。然后赶紧撒腿撤了。
汉景帝的时候一位辕固生的儒士,因为精研《诗经》在朝廷了当了博士,有一次在皇帝面前和一个叫黄生的黄老学派学者搞了场学术辩论,主题就是“汤武革命”对不对。而说起‘黄老之术’并非当前人们认为的清静无为尊奉皇帝和老子的道家,其实核心是居上驭下的帝王术,对于隐遁出尘的庄子、列子是不感冒的。
西汉初年治国的制度格局,与秦朝大同小异,号称尊奉黄老、清静无为的汉景帝,也和秦始皇一样,用萧何删减过后的《汉律九章》为基础治国。在汉景帝汤是发起的这场辩论中,大家都清楚商汤,周武王,一个是夏朝臣子推翻了夏桀,一个是商朝臣子推翻了商纣。
黄生说,汤、武是弑君造反,是错的。辕固生反驳桀、纣无道,天下人都归心于汤、武,汤、武以天下人心的支持诛杀桀、纣,自己也是被人心拥戴立国,当然顺应天命,是对的;黄生指出帽子再破,也得戴头上,鞋子再新,也要穿在脚上,这叫上下有别。桀、纣再无道胡搞是君;汤、武再伟大正确依然是臣。君主做错了事,臣子不谏言匡正以尊天子,反而以错误为理由弑君,改朝换代做君王,这不是造反是什么
在这场辩论中,辕固生持的就是儒家立场,君无道,当诛,而且还要理直气壮地诛。而黄生所持的观点是黄老一派,讲的是要区别上下,无条件尊君,这一点上,和法家也是契合的。说到底,法家和黄老都是既得利益派,谁是君主,他就站在谁一边。而辕固生所持的先秦儒家的传统立场,则是,君主不是东西,我也要弄你!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政坛老手的马廷鸾和王应麟如何不清楚秦始皇在政治上对儒家的敌视,绝不止是“封建”还是“郡县”的分歧,而是根本性的意识形态世界观的分歧。因此尽管在史书上既能看到淳于越这样哭着喊着要封建诸侯复古的的迂腐硬骨头,也能看到叔孙通这样投上所好的马屁软骨头在以博士的身份为秦始皇服务,但是,无论是软还是硬,统治者对他们的态度都不是倚重,而是“以倡优蓄之”,逗你玩。
所以说当年儒家士人在如此政治环境下,会混的、不会混的儒生,都是半截身体躺在虎口里,无非是看老虎要不要阖嘴罢了。而汉武之后的统治者之所以独尊儒术也是因为他们不得不适应形势,或是暗中修改典籍,或是以重注的方式对儒术进行革新,以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宋朝大力抬高士人的地位,当初也无外乎是两权相侵取其轻,防止武人擅权而已……
“临安失陷,陛下出城之时只有五岁,
第672章 妥协
网手机版最新章节阅读请访问的最新网址 mkenshucc 恋上你看书网 a ,最快更新重生宋末之山河动最新章节!
马廷鸾和王应麟两人在邓光荐的点拨下,猛然意识到昏君和明君之辩其实根本没有意义。唐太宗一直被历代士人推崇,以为其乃是不世明君,可其还是一个杀兄弑弟,逼自己父母退位的君王。而隋炀帝同样是弑父杀兄登上帝位的,在做皇子时统兵灭南陈,平定江南叛乱,世人称其为贤王。且继位后其主持修建了京杭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三征高句丽,开创科举。
不过两人的结局却是天地之差,李世民名垂青史,被后世崇拜。可杨广却成为万人唾弃的昏君,被当做反面典型批了一千多年。而造成两位都曾是有为的君主巨大差别的皆是因为他们各自所处的环境和国家情况的不同,从而让他们获得了不同的评价。
“陛下今日论起此事,是不是……”马廷鸾忽然想到小皇帝问何为明君,何为昏君,会不会亦有试探他们之意呢
“难道陛下是在向吾等提出警告”王应麟听了略一琢磨言道。
“孔子云友,君臣之道也。”邓光荐言道,“不过孔子仍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亚圣也曾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马、王两人听了心都是一紧,这两句话是诸多广为流传的‘儒家教义’,也是赵氏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论基础。意思是
君臣关系不是与父子一样的先天的、不可变的天伦,而是朋友关系一样,后天的、可变的、可选择的。君臣不相戴也,则可已;不悦,可去也;不义而加诸已,弗受也。臣对君可以自由决定去留,决定的标准是,君主的行为是否“义”,臣下对君主的行为是否“悦”,故而双方都要努力礼敬、忠信才能维持这种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合作,合则来,不合则去,这是非常完美的朋友关系。
而君主管理、使用臣下要有规矩,就是遵照礼法的原则,那么,臣子为君主做事就要讲忠诚。孟子不像孔夫子那么含蓄,直接说出了反之该如何,如果君主把臣下看做手足一样爱惜,则臣子把君主当做身体和心脏一样保护;如果君主把臣下当做犬马一样的玩物、工具,那么臣子把君主当做普通人;如果君主把臣下当做草芥一样无视,那么,臣子就把君主当敌人、盗匪。
大家都明白这是儒家为臣者的原则,也就是权力和责任的统一,而孔孟绝不想惯着君主肆无忌惮的毛病。但反之亦然,你多君王不忠,君自然也会将你抛弃。可秦汉之后被打折了脊梁骨的所谓“儒生”们依据法家、黄老的观念重新塑造的极权主义叙事,将这种‘朋友’之道变成了君臣父子,甚至主子奴仆的关系。不过说到底皇帝们喜欢的是什么说白了当然是奴才。当下他们若是仍然坚持,很可能就会被统治者抛弃,另选他人,想到此两人更觉心情沉重。
“陛下十分清楚士人们仍是朝堂上治理国家的中流砥柱,而当下大宋危如累卵,只凭借文臣和士人是难以击败鞑虏,恢复江山的。”邓光荐言道。
“陛下仍要坚持军改,实施文武同阶之策”马廷鸾言道。
“嗯,陛下常言文武就如同朝廷的两条腿,而现在的朝廷就如同一个跛脚的巨人想跑也跑不动,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而必须做出改动。”邓光荐点点头道。
自军改之事上了堂议之后,便在朝野上引发极大的震动,文臣们虽然不是一边倒的反对,但也暗流汹涌。而这些从内陆归朝的官员和士人身不由己的卷入其中,不过他们缺乏对朝廷现状的了解,自然倾向于维持扬文抑武的旧有国策,且在不适当的场合大举宣扬,从而引起不小的麻烦。
小皇帝获知后当然是不高兴,但是这些人是自己请来当典型的,公然指责他们自然不合本意。于是安排邓光荐领着他们打着考察地方情况的名义离开府城,暂时脱离这个舆论漩涡,希望他们能从中悟到自己的苦心。而邓光荐作为帝师,小皇帝权力核心圈的人物,自然不会旁观,在途中对他们百般开导,做正面的宣传。
但是考察团中的这些人不是当今名士,便是前朝重臣,资历和声明比自己都响的多,因此他不敢说的过于直白,只能潜移默化的施加影响。可效果看来并不太好,惹得小皇帝含沙射影的将这些人损了一顿。邓光荐当然也不能在沉默了,而王应麟和马廷鸾在朝中还是有着潜在的影响力的,所以他便直言不讳的指出了他们面临的危机,此事若是处理不当,他担心小皇帝会做出更为出格儿的事情。
“陛下有如此决心,甚至不惧众臣的反对吗”王应麟是当过吏部尚书的人,自然明白进行官制改革所面临的困难,不无忧虑地言道。
“伯厚先生,你对琼州朝局应有所了解了。”自己领着他们在琼州转悠了这么长的时间,以这些人的眼光看到的绝不止是表象。
“嗯,如今行朝中旧臣虽多,且多居高位,但是他们对陛下主政并无异议。而地方官员熟悉风土人情,十分得力!”王应麟言道。
“伯厚先生曾在朝中任职多年,看到的不会只是这些吧看来陛下要失望了。”邓光荐一听其就在跟自己打马虎眼、耍滑头,有些不悦地道。
“呵呵,老夫虽然老眼昏花,但还不至于走了眼。”马廷鸾摆手笑道,“当下朝中宰执除陆相之外皆以陛下有缘。各部尚书虽多为留用,对陛下的施政措施也能极力配合,但是他们不免抱残守缺,所以吏部和户部的侍郎皆是帅府旧人;而地方官员九成之上都是陛下赴琼后启用和征辟的本土有官身或是贬嫡官员,胥吏更是多出于本乡乡绅和士子。”
“另外侍卫亲军自上及下的将领皆是出自帅府旧将,对陛下命令绝对遵从;殿前禁军是以江家子弟为基编成,但在崖山之战时折损甚重,补入了诸多的义勇,且将淮军残部并入其中,如今皆以陛下号令为先。义勇尽管隶属于地方,但与陛下亲御并无不同。另外大宁寨与皇家通婚,陛下可以轻易调动数万俚兵,因此不是说他们支持陛下主政,而是陛下早已掌控了朝政!”
“还是翔仲先生对局势看的透彻!”邓光荐不得不对马廷鸾另眼相看,当过右相的人眼光就是犀利。
“翔仲是说陛下虽未亲政,却已然控制了朝中军政”王应麟有些惊讶地道。
“
第673章 风暴
网手机版最新章节阅读请访问的最新网址 mkenshucc 恋上你看书网 a ,最快更新重生宋末之山河动最新章节!
在邓光荐与马廷鸾和王应麟一夜长谈后,两人也心领神会开始转变思路,他们都是官场上厮混过的,自然清楚如何挽回局面。赵昺也没有打算让他们离开,而是留在行宫中陪自己一起度假,与他们煮酒言欢,烹茶论道,甚至一起出海畅游。
在此段时间中,府城的小报们也在轮番报道征北军的事迹,当然其中有许多是《琼台资讯》独家爆料,而各军也响应皇帝陛下的号召,积极投入到爱民运动中,帮助遭受水灾的百姓整固堤坝,修理房屋、道路,抢种农作物。同时派出医疗队深入各个居民点巡诊,义务诊病。
这些事件结合起来,加上各家报纸的造势,一时间朝野间对军队的态度大为改观,从过去的敌视趋向缓和,不再视军队如洪水猛兽。在军民关系好转的情形下,一些士人也开始发声,盛赞王师的转变,朝廷理应善待这些舍命卫国的军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待遇。
与此同时,《琼台资讯》也大篇幅的发表对琼州几位名士的专访文章,其中既有支持提高军人待遇的,也不乏反对的。而接着报纸又转发了大量的‘百姓来信’,他们皆是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朴素的看法,认为军人流血牺牲,肩负保家复国的重任,理应提高他们的待遇,而非处处受到挟制。
舆论汹汹之下,一些士人坐不住了,他们意识到再这样下去,陛下就能以顺应民意的方式推行军改。因此便以祖宗之法不能变为题在《琼台资讯》上发表文章,反对军改。而他们的言论立刻引发了一些支持军改士人的反对,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进行驳斥。
《琼州资讯》对两方的文章都是照登不误,还给他们发放稿费,于是乎双方士人便将它作为战场,以笔为刀枪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而《琼州资讯》也为此开辟专栏,还‘随机’采访街头百姓将他们的看法予以刊发,他们如此搅浑水,让双方都斗志昂扬,欲击败对方。
而参与进来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一些名士大儒,甚至朝中的一些官员也都按耐不住纷纷匿名提笔加入论战。不过作为朝廷喉舌的《帝国日报》却一直没有发声,一直置身于室外,但是下发的内参中却将一些文章和民间舆情录入,让相应级别的官员对这场论战有所了解。
“陛下,报纸上的论战已有越演越烈之事,是不是干预一下”马廷鸾言道。这些天他们和小皇帝相处的很愉快,前日陛下邀他们出海猎鲸,几个人从未由此经历,便欣然受邀上了社稷号,而他们也养成了每日读报的习惯,借以了解外边的事情。
“理越辨越明,让他们争论一下也无妨!”赵昺笑笑道。他作为事件的始作俑者,自然把握着尺度,不能超出自己的可控范围,而现在还没有到一锤定音的时候,吵吵也正好能荡浊留清,看清每个人的观点。
“陛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事已经是沸沸扬扬,且不可轻忽大意,以免引发朝野动荡!”王应麟也劝道。
“朕明白,但是此事朕大家公开讨论并没有什么不好,若是遮遮掩掩反而会引发各方猜忌,如今大家公开争论,将各自观点摊开到桌面上说清楚、辩明白,岂不更好!”赵昺笑笑言道。
“嗯,陛下言之有理。但在下以为若是因此导致士人的结党分裂岂不失策!”马廷鸾有些担忧地说道。
“群而不党,若只是因为观点和看法的不同就相互攻讦,进而结党对立,岂不失去君子之风!”赵昺摆手道。
“陛下,伯厚所忧不错,以在下看朝中臣僚也已有分流之势,只怕斗的火气便忘了君子之道,士子之风了!”王应麟说道。
“呵呵,咱们这船上集中了当朝名士和诸多年轻才俊,大家尽可也在报纸上发表看法,对他们的过激行为进行批评和裁定,以免引发党争!”赵昺笑道。
“陛下,我们也能写吗”舒岳祥插话问道。
“有何不可报纸就是为大家发表言论的平台,当然谁都可以写文阐述,当然若是为敌张目,意图颠覆朝廷是不行的。且一经发表,还是有钱可拿的!”赵昺笑嘻嘻地道。
“真的吗”舒岳祥有些惊讶地道。
“当然了!”不等陛下说话,一边的王德接话道,“这报上连载的《三国新说》便是陛下写的,每月都能收到二十贯的稿费,足够陛下的膳食钱了。”
“这……这是陛下写的可报上却用的是署名黄六啊!”邓文原惊诧地道。
“不得无礼,陛下的名姓也是你能直呼的!”马廷鸾冷哼一声道。
“在下失言了,还请陛下赎罪!”邓文原急忙施礼道。
“无妨,朕若是用真名在报上发表,他们岂敢刊登,不过朕的文笔生涩,不知被多少人指着骂,何在乎多你一人。”赵昺摆摆手道。
“陛下过谦了,在下看写的十分精彩,引人入胜,只是每日只刊登千字,吊人胃口,让人心焦啊!”邓文原摇头道。
“呵呵,素履先生过誉了,那只是当年朕在崖山闲时无聊之作!”赵昺笑笑道,其实这就是他在崖山给侍卫们讲的故事之一,被林之武整理出来,此次又被这帮小子翻出来登载在报纸上,果然吸引了不少观众。当然他们知道陛下贪财,因此稿费一文不少的按月送上。
“此文不仅故事精彩,且设计到谋略、战策及用兵治国之道。初时吾还以为是出自一位大儒之手,却没想到出自于陛下笔下!”王应麟言道,不过他也对小皇帝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心中也更加奇怪,这么个孩子怎么会对世事有如此深的领悟。
“各位不要取笑朕的了,不被人骂已经很高兴了。若是诸君不想透露身份,也自可匿名发表,只需交给往来的信使就可!”赵昺知道自己的水平,若不是几位手下帮忙润色,肯定是惨不忍睹,赶紧抱拳岔开话题。
“哈哈,看来咱们来琼州是来对了,若是无以谋生,大可舆文为生!”马廷鸾听了大笑道。
“诶,诸君都是高才,朕怎能如此啊!”赵昺笑笑道。
“陛下,哨船已经搜遍了周围二十里海域未见鲸鱼出没!”这时郑永过来禀告道。
“哦,真是邪门,怎么会一只也遇不到!”赵昺皱皱眉道。
“陛下,何必为此烦忧,咱们就在海上停留一夜,明日再寻找便罢了!”马廷鸾
第674章 取而代之
网手机版最新章节阅读请访问的最新网址 mkenshucc 恋上你看书网 a ,最快更新重生宋末之山河动最新章节!
赵昺明明知道当前自己应该像前世的一位伟人一样,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先将最主要的敌人干掉。但是如今的状况让他十分尴尬,自己就像‘光头’一样顶着元首的帽子,那就成了国无二主,天无二日的形势,即便不能前去征剿,也绝不会对其提供援助,否则就视同其为一国之主。
其实赵昺内心中视陈吊眼为平等的主权国家,联合其抗元也未尝不可,毕竟人家占据的地盘是被你自己弄丢的,而非从你手里拿去的,人家能抢过去是其的本事。而你仍然腆着脸去跟人家说,那地盘本是我的,还是还给我吧!那你不是傻子也会被人当成疯子。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招抚,让其接受自己的敕封变成大宋的臣属。不过赵昺觉得成功的可能性不大,除非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时刻,迫不得已才会归顺朝廷,寻找一个安身之地。不过以其曾称王闹独立的前科,能保全性命就不错了,而想要在朝中谋个好差事几乎不可能,因而存在愤而出走却是有着极大的可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