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初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果然,李世民让李牧给算准了,他抗拒不了对琉璃的好奇心,道:“朕能看看琉璃是怎么烧制的么?要是不方便,朕也不强求。”话虽这样说,但他脸上的表情却是,你敢说个不字儿,朕就收拾你。
李牧哪敢说个不字儿,而且也没有必要,他已经排演过流程,保证不会被看出纰漏。
“请陛下移步。”
李牧没有废话,带着李世民来到了他的工作室,由于窗户换成了琉璃,工作室显得明亮了很多,李世民这儿瞅瞅,那儿瞅瞅,眼神中充满了好奇。
“高公公,等会儿能搭把手么?”
还没等高公公说话,李世民便自告奋勇,道:“你要怎么帮忙,朕来帮你。”
“也没什么事。”李牧指了指桌子下面的箱子,道:“等会炉子火起来了,在我说‘放’的时候,把箱子里的银锭分批均匀的倒入炉子里头就行。”
李世民打开箱子,果然是一箱子银锭。都是十两一个的银元宝,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箱子里摆满了,目测也至少有两千贯以上,李世民瞅了瞅银锭,又瞅了瞅炉子,狐疑道:“李牧,这银锭,要扔进炉子里?”
“对!”李牧煞有介事道:“臣钻研许久,才掌握了这烧制琉璃的秘方。秘方不难,其实琉璃,也不过是砂石烧制的。关键在于火候的掌控,还有这白银。以往的工匠,为何找不到烧制琉璃的办法呀?一个字,钱!他们没有机会尝试啊,但臣有啊,偶然一次,臣在做实验的时候,袖子里的银锭掉进了炉子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炉子里烧得通红的砂石,竟然结晶,随后逐渐透明,成了琉璃了!所以说,臣也是阴差阳错,才得到了这秘法呀。”
“听你说的倒像是运气好,快些点燃炉子,让朕见识一下砂石是怎么变成琉璃的吧。”
“遵命。”
李牧把焦炭填进炉子里,一边填一边解释,焦炭与煤的不同之处,随后点燃炉子,等待炉子慢慢升温,然后拿来一个小筛子,把石英砂、长石敲碎,然后把碱石碾压成粉末,李世民也真没闲着,跟着李牧一起干,碾子推得飞快,虽然不会干,但也看得出是不惜力的。
“陛下,虽说是砂石,但砂石也有不同。”李牧拿起一块碱石给李世民看,道:“这种石头,长安城附近就很少有,臣在虞部查了卷宗,这种石头,在吐谷浑遍地都是,未来若是大量生产玻璃,保不齐得向吐谷浑买石头了。”
“买什么!”李世民‘呿’了一声,道:“吐谷浑两面三刀,自前朝就在吐蕃、中原,西突厥之间来回倒戈,朕早晚有一日要灭了它,找他们买石头?朕像傻子么?”
李牧在心里吐槽,这就是强盗的逻辑啊。看上人家矿产了,还不想拿钱买,连抢都越过去了,直接打算把人家给灭了。这等流氓思维,李牧还是服气的。
把基本原料都倒进了炉子,随着炉火的升温,炉子中的石块被加温到通红,像是烧红了的煤炭一样,但因为没有达到熔点,所以没有丝毫融化的迹象。
实质上,这种炉子是永远不会达到石英石的熔点的,所以必须有系统商店卖的‘玻璃辅助材料包’才行,这个东西就像是化学实验的催化剂,只许一点点,就能让原料融合。
而李牧把这个‘催化剂’藏在了银锭里。
第584章 联手阻击
当银锭投入炉子里,当银锭融化,“玻璃辅助材料包”会同时发生作用,看上去就像是白银起到的作用一样,而与此同时,李牧在使用系统的基础功能‘兑换’,让白银在炉中消失,这样便天衣无缝了。
事实也如李牧所料的一样,当李世民看到银锭一点一点融化,而玻璃随着银锭的融化而结晶的时候,这神奇的一幕,让他的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李牧,若不是朕亲眼所见,真是不敢相信,这世间竟有如此神奇的事情。银锭加上砂石,就能变成透明的琉璃!这岂非点石成金么?”
李牧刚想纠正李世民,忽然又一想,原本在大唐就是玻璃比白银要贵,相对廉价的白银,变成了相对贵重的琉璃,确实也算是一种点石成金了,李世民并没有说错。
“陛下,点石成金之说,臣从前以为是方士之言,不足为信。但自从掌握了这制作琉璃的方法,臣有点开始信了。臣在想,也许这世上本以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其实都是能够做到的,只是没有找对方法罢了。”
“朕也不得不信了。”李世民看着炉子里液体状态的玻璃,道:“还有办法把琉璃变成银锭么?”
李牧摇了摇头,道:“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但也许可逆,只是臣没找到方法。”
李世民皱起了眉头,道:“银乃流通的货币之一,若是大量用于制造琉璃上,百姓恐无钱可用。朕以为,这琉璃,还是不能多做。”
“陛下明鉴。”李牧正色道:“臣也是这样想,中原自古就缺少金银,现如今流通的金银,多从波斯等地流转过来,因其数量稀少,故而价值颇高,我们与西域诸国贸易,它们因此占了不少的便宜。不过陛下请放心,如今这烧制琉璃的方法,只有臣一人掌握而已,臣也没空一直烧琉璃,所以就是想多,也多不了哪儿去。”
李世民不信道:“李牧,朕刚刚看你也没有使用什么特殊的手段,同样的方式,难道换了人就不成了么?”
“陛下,臣刚才说了,烧制琉璃,重点有两个,一是白银,二是火候,这火候,尤在白银之上。火候这种东西,有点说不清,只能是凭感觉,再就是熟能生巧。只要找准了一回,往后就不难了。但是这头一回,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试出来,这就像是所谓的天资或者悟性,是教不来的。至少臣教过长孙冲,他到现在也是一回都没成。”
“唔……”李世民瞅瞅李牧,见他表情不似作伪,也就没有继续问了。他会这么容易相信,是因为他全程都在参与,而且李牧若是撒谎,也太容易拆穿了,只需要再找人按照他的步骤试一下就知道了。
但他哪里知道,李牧的这个秘法,跟什么火候,白银,一点关系都没有,重点在于系统商店出品的‘玻璃辅助材料包’,没有这个东西,凭现有的条件,想要量产玻璃,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世民跟着李牧一起,把玻璃液体倒入模具,等着它退热,然后变成固体的玻璃,又看着李牧用玻璃刀把毛边割掉,变成了整块的方玻璃,总算是把制作玻璃的全过程体验了一遍。这一批玻璃做完,天色也晚了,李世民必须得回宫去了。
李牧把剩下的半只牛腿给李世民带上了,一直送到了谷口。
“陛下,距离春闱的第一科,也就十几天的时间了,臣打算春闱之后,再回到内务府为君分忧。现在内务府的事情,长孙冲,许继他们都能应付得来,万一有应付不来的,臣也不会不管的。等臣金榜题名,还请陛下不要忘了答应臣的事情。”
“朕记着呢,你若真能考了双状元,朕许你处置之权,还有额外的惊喜给你。不过朕得提醒你,考状元是没那么容易的,朕已经听到信儿了,礼部上下,为了阻止你考中状元,召集了不少大儒,要专门针对你呢。”
李牧皱眉道:“陛下,他们如何针对臣,不是陛下您来出题么?”
“常科的题目是礼部来出,像是贴经,明算等,都是他们来出题。朕只出策论和制科的题目,你不要打朕的主意,朕是不可能给你透露题目的。”
李牧心道,这根自己在电视剧里头看到的科举有很大不同啊。不过想想也可以理解,毕竟这是唐朝,不是明清,科举刚刚形成,没有一定之规,考试的科目和方法都还很原始。
作为一个经历过高考,并且有系统傍身,过目不忘本领的人,他还真没感觉到怕。想到这儿,李牧自信满满道:“陛下放心,不管他们如何为难臣,臣也一定会让他们自食苦果,金榜题名的。大家考的是一样的题目,题目过难,他们的人也答不上,臣不才,还是有信心,比他们的人厉害那么一点点的。”
“呵,就这么自信?”
“当然自信。臣的对手,背靠的是门阀或者士族,而臣背靠的,是我大唐皇帝陛下,后台就比他们的硬,臣怕什么呀!”
李世民哈哈大笑,道:“你小子别的本事没看到长进,这溜须拍马的本事,却是与日俱增了。行了,朕这几日就不来打搅你了,好好的考,朕不会偏帮你,但你若技压群雄,朕也不会委屈了你,该是你的状元,朕会给你的。”
“臣谢过陛下了。”
“走了。”李世民摆了下手,同高公公一起上了马,李牧目送了一会儿,转身溜达回到了小院儿。白巧巧和李知恩进城都还没回来,李牧一个人,略微有些寂寞。
犀牛被他送给了李绩,做‘重甲骑兵’去了,并州紧挨着河套,有的是牧草,养活不成问题。有这些犀牛在,两军阵前,绝对是一股威慑力,没有人能顶得住一群犀牛的狂暴冲锋。
大象也不在了,被公孙康拉走修葺巷道去了,新铺的青石,刚打的地基,若是人力踩踏,十日也不一定压实,但是有了大象,走几个来回就解决了。大象也很聪明,稍加训练,就是一个好帮手,一头大象,至少也顶十个人。
第585章 科举改制
大象和犀牛都没了,李牧的动物园也就没戏了。山谷里显得安静不少,但也缺少了一些生气。
“看来是时候把猪崽儿抓进来了。”李牧路过猪圈的时候,心里琢磨着。
“恩师!”
李牧向猪圈里头巴望的时候,身后忽然想起了长孙冲的声音,李牧转过身,道:“你很闲么?没事儿少往我这儿跑。”
“恩师,学生听说一个消息,想来告知恩师。”
“又什么事儿?“
“据说今年科举大考,与从前大不相同,常科中有好几科都下放了,明算,明法等,都在其列。”
李牧挑挑眼眉,道:“下放是什么意思?不让考了?”
“不是不让考,而是不列为状元人选,也不授予官职了。”长孙冲把听来的消息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礼部正在议论,但似乎**不离十了。礼部的主张是,明算、明法等,只专精于一门,只合该授予‘吏’而非官。而且今年陛下准许恩师扩招明算之人,人数太多,也没法授官。”
“那剩下什么科能考状元?”
“只有明经和进士两科都出类拔萃者,才有进殿试的机会。”
“哈!”李牧笑了起来,道:“礼部这些混蛋,为了阻止我,真的是废心思了。他们知道我的明算天下无双,干脆就不算了。为了遏制改革,明法也在打压,这些人啊,心真是脏。”
长孙冲犹豫了一下,道:“恩师,要不我回家跟我父亲说一说,明日朝议的时候,反对礼部的提议,若是我父亲出面,陛下也不得不慎重考虑。”
“用不着,我要是混到求你帮忙的时候,我也不配你叫的这声恩师了。心放在肚子里,该干什么干什么,为师自有办法,让他们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
李牧都这样说了,长孙冲便也不再坚持,简单汇报了一些内务府发生的要事,便趁着城门还没关之前回去了。
送走了长孙冲,白巧巧和李知恩也回来了。李牧不由又是一阵抱怨,跟在白巧巧屁股后头撒娇,李知恩见状吃醋,又跟在他后头撒娇,白巧巧受不了李牧的磨叽劲儿,又去追着李知恩,让她把李牧领屋去,她累了要休息,一家三口人像是一条贪吃蛇似的追来追去,闹得不亦乐乎。
……
没有任何意外,在礼部的‘死谏’坚持之下,贞观朝的第一次科举采用了新规。如今朝野之间,‘改革’这个词儿已经不陌生了,李牧改革了工部,改革了均田制,礼部便要改革科举,李世民也不好就不答应,这样怎么也说不过去。
但消息一出,却打了学子们一个措手不及。要知道,以往的科举,即便是报了明算,也是有机会做官的,明算第一名,至少也能做个八品县丞之类的小官儿,但新的制度下,明算算是‘小科’,小科只能做吏。官吏,一字之差,便是天壤之别。再小的官也是官,光宗耀祖,而作为‘吏’,就像是不在编的公务员,徒有其表,还不如找个别的工作了。
一下子李牧的名声便急转直下,长安城的街头巷尾,尤其是大老远从各地赶来准备春闱的学子,对李牧颇有微词。当然碍于他的威势,没有人敢当他的面说,但就是私下里说,声势也不小,至少李牧是收到风声了。
作为李牧的大弟子,长孙冲有点受不住了。师徒之间的情谊,在这个时代便如同是父子一般。旁人议论李牧,到了长孙冲的耳朵里,就仿佛是在骂他爹一样,他若没有反应,他也会被议论的。
但事关李牧,他又不敢擅自做主。只好又跑来山谷跟李牧商量:“恩师,我打算在大唐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把礼部的阴谋拆穿,以正视听,不能让恩师背负这样的骂名。”
“骂名么?我倒是没觉得呀。”李牧正在做‘猪饲料’,一边搅和,一边跟长孙冲说话。在他的前世,猪饲料里头的主要成分是玉米,但是这个年代,没有玉米,颇为棘手。他总算明白,为啥大唐的猪长得都很苗条了,这些可怜的家伙入了冬就没吃的了,寻常百姓家,自己的口粮都不一定能够,哪有喂猪的东西。而猪还很‘挑食’,它不像是牛羊,秋天储备一些干草也能将就,它就不吃干草。
李牧就算是有的是钱,也不能把人吃的米面给猪吃吧,要是这样,成本太高了,养出来的猪多少钱一斤是啊?根本就推广不了,所以他在研究‘猪饲料’,看看能不能有什么替代物,又便宜又能把猪养胖的。这几天已经尝试了多个版本,效果都很一般。
看到李牧沉迷养猪,长孙冲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在心里头安慰自己,高人必有奇怪之处,恩师的每一个举动,都是有意义的,只是自己愚昧,参悟不透而已。
“恩师,您真的不在乎么?”
“在乎什么?”李牧把调配好的‘麸皮’倒进了猪食槽子,扑了扑手里的灰,对长孙冲道:“你对恩师的名声,还是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我,压根也不是一个好人。挨骂,很正常。咱们逍遥派做事情,最主要的是自己,懂吗?我想干什么,我把它干成了?至于什么结果,谁觉得好,谁觉得不好,随他们去。但是有一点,你要谨记,谁骂咱们,偷着骂,背着骂,都行。但是当面骂,你就得揍他,我问你,听到有人骂我,你揍了没呀?”
“呃……”长孙冲低下了头,道:“对不起恩师,我只是与他们争辩,没有动手。”
“为什么不动手呢?”李牧看向长孙冲,发出了直指灵魂的一问:“是因为脸面,或是怕失了我的脸面,或是怕失了你自己的脸面,心里头想着,不能与这样的人一般见识,丢了自己的身份,是吧?”
长孙冲沉默了一下,点了点头,道:“确实如此。”
“今儿恩师再给你上一课。”李牧招了招手,一个锦衣卫落在他面前,恭声道:“侯爷有何吩咐。”
“传我的话,谁再骂我一句,我就把他的三条腿都打折,让他彻底告别科举,不信的,可以试试。”
第586章 应对之法
“记住,对待这些杂碎,不需要跟他们讲道理,他们要是能听懂道理,也就不是杂碎了。”
长孙冲赶紧点头,连声称是,但心里却不禁疑惑,是不是杂碎,全是你说的,人家或许就不是杂碎,你非得叫人家杂碎,这又怎么说?
这个念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便不见了,毕竟是恩师,就算李牧说的是错的,做弟子的也只有听从的份儿,提出异议是万万不可能的。
就在长孙冲打算告辞的时候,二狗来了,看到长孙冲,二狗点了点头,他俩虽然认识,但不算太熟。但以二狗目前的身份,也不至于像是从前一样对长孙冲点头哈腰了。
“侯爷,已经按照您的吩咐,把消息通知了毕老三,毕老三回话说,保证不会误了侯爷的事,印务局上下加班加点,也会完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