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逍遥初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呵!”李世民冷笑一声,道:“旁的不说,诸位若不是眼瞎,退朝之后去东城看看,偌大一个工厂,全部都是李牧垫钱建设。将近二十万贯的投入,未来将会用于生产大唐军队所需的兵器甲胄,这种事情怎么不见你们谁站出来去做啊!”

    “李牧来到长安将近一年,修建工厂,修葺长安城巷道等等,已经为朕垫了超过五十万贯以上!朕要是多几个这样的臣子,还需要改制么?你们一个个赚得盆板钵满,却连一点赋税都要推搪,朕欲改制,你们拿前朝给朕举例,朕真是不知尔等是何居心!从今天开始,谁在说拖后腿的话,就给朕滚回家去反省,想明白自己的屁股坐在谁的板凳上,想明白自己是为了什么做官再回来,想不明白,就上个折子告老,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这样的话已经很重了,而且意有所指,按常理来说,首当其中的魏征若是要面子,此刻就应该提出告老,但魏征没有,他知道现在门阀的势力已经非常微弱了,若他再退了,朝中将一个能挺得住的人都没有了。王珪虽然算个人物,但他性格偏软,遇到硬茬就完蛋,王境泽虽是一个中坚力量,但他根基薄弱,遇到大事的时候,没有他说话的机会。

    魏征抿了抿嘴,道:“陛下既然如此决断,臣也无话可说,但臣想知道所谓新政的具体细节,是否可行,还需讨论。”

    李世民看向长孙冲,长孙冲道:“皇产局已准备好具体方案,请陛下御览。”

    说着从袖子里拿出准备好的奏折,便要呈给李世民,李世民摆了下手,道:“朕不必看,你直接当着百官的面讲,不妥之处,集思广益。”

    “这……”长孙冲犹豫了一下,应了下来。

    他把奏折打开,道:“新政第一条,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天下所有土地,皆归朝廷所有,皆归大唐皇帝陛下所有,大唐皇帝陛下拥有最终处置权。”

    这是李牧说过,群臣无人有异议。

    “新政第二条:废除均田制。改为承包制。土地分为三类,其一,口粮田,无分男女,出生即授田,人均十亩,死后还田,无需缴税,不可买卖。其二,租田。人均最高四十亩,收取所获一成为租,朝廷定价收购两成所获为‘公粮’,剩余可随意支配。租田可转租,需到官府备案,转租后,原租户不再享有租田优惠。其三,承包田。口粮田,租田之外可为承包田,需核定资格。要求一,承包之田只能用于耕种,不可做他用。要求二,承包之田有最低产量,达不到产量者,罚税。连续三年达不到产量者,撤销承包资格。要求三,承包田与赋税田不同,除收取所获成为税赋,朝廷定价收购二成为‘公粮’外,需多缴纳一成税赋,多收一成公粮。”

    这一段的信息量就比较大了,长孙冲话音刚落,魏征便提出了质疑:“原来的均田制乃是人均二十亩永业田,口分田八十亩,新政缩减了一半,这是对百姓好么?”

    长孙冲显然已经想到了可能出现的质疑,所以丝毫不见慌乱,从容答道:“从前的均田制,乃是在男丁二十岁后,官府才予以授田,之前二十年无着落。并且女子不受田,这样弊端很多,比如若一家没有生出男丁,就意味着这家人没有田地,若是户主死亡,剩下一个孤寡的老妇人和几个女儿,这几个人都面临着无地的窘境。甚至,很多百姓生出女儿来,因为不能分到田地,还要养活她们,而把这些女儿掐死。孤阴不长,孤阳不生,久而久之,男多而女少,如何繁衍后代?”

    “而恩师之新政,则极大改善了此类问题。如今经历了隋末大乱,连年的征战,再遇两河水患,民间人口达至低点。若想休养生息,没有人口一切都是空谈。那么,如何才能刺激人口增长呢?恩师给出了解决办法,凡人丁,无论男女,出生即授田,也就是说,只要多生出一个孩子,就有一份田地。虽只有十亩,但也足够口粮,不要忘了,这十亩田是不要任何赋税的。孩子在幼小的时候,是吃不了那么多粮食的,多出来的粮食,则可补贴成年人,富裕家庭。而在孩子长大之后,男丁租田,女子嫁人,也不用担心不够吃穿。”长孙冲说着,忍不住赞叹:“如此善政,也唯有我的恩师才能想出来了!”

    魏征又问:“那公粮是怎么回事?所谓一成税赋,又如何裁定?所种作物不同,又怎么说?”




第555章 对答如流
    “这些正是皇产局的工作,诸公请听此条款的附录。”长孙冲耐心解释道:“所谓公粮,是相对税赋来说的。税赋,等于地租。陛下牧养万民,已经给予了每个人不需要缴税的口粮田,保障了每个人的口粮,那么再多出来的田地,自然要缴税,收获的一成,这已经是极低的地租了。我在恩师的授意下,曾亲率皇产局同僚,也就是我的同学们,走访长安城附近的村落,走访得知,民间佃户租地主的地耕种,每年要缴收成的五到七成作为租子。”

    魏征皱眉打断道:“休要危言耸听,七成租子,怎么可能?”

    长孙冲正色道:“绝非虚言,甚至在场的某些前辈家的地,就是七成租出去的。”他目光一扫,不少人都回避了他的目光,长孙冲笑了笑,道:“在这里就不具体举例了,只说一下结果。以寻常粟米为例,长安城附近的土地,亩均产一百零三斤,佃户一年耕种二十亩地,所得不过六百斤粟米,家中一个劳力,一个妻子,再加上老人和孩子,温饱尚且捉襟见肘,若是有点病、灾、只能等死而束手无策。”

    长孙冲看向魏征,也看向李世民,道:“这便是长安城附近,百姓的真实生活。长安城乃是大唐之国都,长安城附近的百姓都如此,其他地方是什么样子,陛下与诸公当能想象得到。”

    李世民真的是第一次听说这等事情,皱眉道:“此是常例么?七成?”

    长孙冲摇头道:“七成的田地,大部分都是一等良田,索取七成,百姓也能勉强够糊口。均数来说,长安城附近大致是五成半,也就是收获的粮食,要交出去一半左右。”

    李世民叹道:“那也不少了。”

    “恩师形容此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之酒肉,正是剥夺百姓的口粮换取的。恩师说,正因此,他赚取‘朱门’的钱财时,从来都半点也没有过内疚。”

    百官咀嚼着这句诗,有一些人兀自满不在乎,但有一些人则露出了惭愧的神色,他们心知,李牧口中的朱门,说得就是他们这些人。

    “恩师把赋税定为所获一成,相比动辄五成以上的租子要少得多。对百姓来说,丰年,不值一提,灾年,也可能拿的出来,不会构成太大的压力。而魏公所关心的,如何裁定的问题,因每一个地方的作物种类,产量不同,皇产局会统计上一年当地产量的均数,取整作为下一年收税的考量,例如刚才说的长安城附近粟米亩产一百零三斤,则会认定一百斤为收税的标准,一成则是十斤,即一亩地收取十斤粟米为税。种谷收谷,种粟收粟,以多少论,而不以价值论。”

    “公粮,则是恩师的另一大创举了。”长孙冲又是一番慨叹之色,道:“恩师有感于年初山东粮商肆意之举,为陛下计,为社稷计,决定不能再把粮价的控制权,放任到粮商的手中。因为商人逐利而忘义,粮食却是国本,国本之策,必须得掌握在朝廷的手中。恩师夙夜苦思,终于想出了这个办法。”

    魏征忍不住道:“长孙冲,你说事儿就说事儿,能不能不要三句话就要夸耀一遍你的恩师,令人生厌。”

    不少人点头附和,长孙冲停了下来,凝眉看向魏征,沉默了一下,毫不客气地回击道:“魏公只会质疑,而毫无办法的样子,也同样令人生厌。恩师天赋奇才,想出诸多善政,夸赞几句又怎么了?”

    眼看着又要吵起来,李世民打断道:“长孙冲,说正事,无关的话题,退朝再说。”

    “陛下恕罪,臣知错了。”长孙冲不再看向魏征,继续道:“恩师的办法是,各地设置常平仓。常平仓的主要构成,一是收取当地的税赋,也就是刚才说的一成。再就是公粮,公粮不是强取豪夺。而是通过统算出大唐全境的粮食产量与价值,给出一个合理的收购价。用这个收购价,来买百姓的粮食。”

    “好处就太多了,譬如说,某地大灾,若在往常,需四处调集粮食,粮商会从中作梗,囤积居奇。而有了常平仓之后,朝廷则可以迅速地调集粮食。又譬如说,某地水涝,某位百姓的庄稼没了,常平仓可借给他粮食和种子,来年丰收归还即可。而且有了官府定下的收购价,粮贩在倒卖百姓的粮食的时候,也无法欺骗百姓了,因为常平仓给出了价格,若低于这个价格,百姓也不会卖。”

    “在土地肥沃,收成高的地方,每年常平仓富裕的粮食,则可以调拨到不富裕的地方,朝廷调控粮价的能力将会大大的提升,而遇到了灾年,黑心粮商囤积居奇的事情,也会大为减少。”

    李世民缓缓点头,道:“此计大妙,李牧考虑得果然周到,朕想不出什么疏漏之处,朕以为可行。”

    “等等!”魏征仍不甘心,道:“租田和承包田又是怎么回事?为何承包田比租田的赋税多?”

    长孙冲像是看一个傻子一样看向魏征,道:“魏公难道不明白么?因为占便宜应当适可而止啊!”

    “什么意思!”

    “土地分为三类,口粮田不要税赋,租田只要一成,这等好事哪儿找去?若都一成税赋,跟没收有什么区别?所以恩师才把前两类限量,口粮田保障口粮,一人十亩地没有税赋怎么也够吃了,租田每个人四十亩,一成税赋,生活也可以得到改善,虽只有五十亩,但相比从前二十岁男丁才能得到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所得的收益,按照每户人家来算,可要多得多。这其实都是朝廷的让渡,让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些。但凡事都是有限度的,朝廷让百姓有了口粮,改善了生活,难道还有责任让每个百姓都成为地主么?所以再授予了十亩地,外加极低的租种四十亩地之外,再想多得土地,种地赚钱,就必须得多交税赋和公粮,这有什么问题?”



第556章 尘埃落定
    魏征答不上来,事实上他对农事一无所知,想找出漏洞也是难事。

    “……所谓多,也不过是多了一成而已。两成的租子,天底下也找不出这样的地主来。公粮可不是白给的,朝廷是要花钱的,这不能算在租子里面。”长孙冲看着魏征的表情,笑了一下,道:“实不相瞒,恩师定的这一条,正是为了门阀大族准备的,往后有机会承包土地的门阀大族,相比从前,就要多出这两成的税赋和三成的公粮了。”

    魏征虽然不懂农事,但他能算过来账。明面的账是,门阀每年要为多出的土地,多交两成的租子,而实际上,还有三成的公粮,不再受他们的控制。也就是说,哪怕粮价看涨,他们也留不下这三成粮食,因为他们要缴纳公粮,送去常平仓受朝廷的控制。

    而且,即便这样,按照李牧的设计,门阀能不能‘承包’到他们现有的田地,也是一个未知数。真乃绝户计也!

    魏征咬牙道:“做得这么绝,就不怕地方上出现骚乱么?”

    长孙冲淡然道:“什么骚乱?魏公所言,我听不明白。恩师说,要相信陛下,想想朝廷,相信大唐百万雄兵。我们用得到的赋税养兵,才能保卫国家,稳定疆域。任何骚乱,在大唐无敌铁甲的面前,也必定如土鸡瓦狗一般,不值一晒。”

    “你要知道,现在大部分种地的人,是地方的门阀大族,而不是普通的百姓,若让他们损失太多,索性人家不种了,是他李牧能把这百万顷地种了,还是你我能?”

    “恩师又办法!”长孙冲越说越有自信了,之前听闻魏征的种种能言善辩,真正交起手来,他发现魏征带给他的压力远没有李牧带给他的大,他能面对李牧不结巴,面对魏征时就可以侃侃而谈:“恩师曾说,只要陛下信心坚定,他有一百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有困难,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妥协,若陛下想妥协,他就全盘不管了,新政一点也不要施行。”

    李世民皱眉道:“私下他真的这么说?”

    长孙冲点头,道:“恩师是这么说,因为这是关键,若陛下妥协,则久而久之,必功亏一篑。”

    “这混账小子!”李世民哼了一声,道:“那你先说说,他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恩师说,种地的人很容易找,某一些人就是地太多了给他们惯得,谁不种都可以,有想种地的人,譬如说,他听说陇右适于耕种的地就很少,不少百姓不得不以放牧为生,若把地给他们来种,肥沃的土地,相信一定能吸引不少人迁徙过去,成立农场,专门种地。若地方上有人违抗朝廷,暗中捣乱,那也好办。可派一部人马随行,就地屯田,顺便照顾迁徙的百姓。又可让百姓自发组织青壮护田,陇右人常年与突厥人、胡人打交道,想必不会吃亏。三五年过后,这些不配合的人想种地,恐怕也没有地给他们种了。”

    听到这话,长孙无忌等勋贵出身之人顿时高兴了。若真如此行事,五姓七望的格局必改,得到土地的勋贵们,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壮大自己的家族。门阀之所以昌盛,就是因为扎根在土地之上,而勋贵所缺少的,就是土地。为了土地,打一仗,这些军事贵族也在所不惜。

    而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员,则个个脸色煞白。他们当年被陇右军事贵族出身的李唐征服,心里知道肯定是打不过,当年打不过,现在就更别想了。战争的阴影还没消散,又要打么?还是别尝试了吧!

    魏征抿着嘴说不出话来,他以为长孙冲出阵不会是他的对手,但他现在明白了,这根谁出阵没有关系,而是李牧已经把这件事算计到了骨头里,哪怕是个七岁的蒙童,只要背下来他教的话,也能舌战群儒不落下风。

    李世民瞧着魏征吃瘪,心情大好。但就像李牧在山谷宴请时说的,帝王术,在于平衡。如今魏征这边落了下风,而长孙冲大胜,李世民也不能完全不顾忌,适时敲打道:“冲儿,言语冒失了。门阀士族也好,普通百姓也罢,都是朕的好子民,只要没有异心,朕都爱之如一。朕相信,各大门阀会像朕能谅解他们行刺朕一样,谅解朕的苦心,支持朕的新政的。”停顿了一下,他又问道:“魏爱卿,你说呢?”

    魏征脸颊抽了抽,道:“臣、臣的想法,与陛下一样。”

    “哈哈哈……”李世民大笑,道:“好啦,讨论就到这儿,冲儿你把折子呈上来,朕下朝再仔细的看看。许多细致的条款,还是得慢慢的商量。”高公公把折子呈上来,李世民翻了翻,看到落款处的几个名字,问道:“这篇奏折,真的是你们几个写的么?都是大唐技校的人?”

    “是,在恩师的指导下写的。”

    “真是句句不离你的恩师啊!”李世民笑了笑,道:“李牧口出狂言也罢,事实摆在这里,别管他怎么教的,教出来的学生确实都是人才,朕非常欣慰。”话锋一转,李世民又道:“此事明日再议,还有其他可议之事么?”

    “臣、臣有本奏。”

    李世民看过去,还是殿门口的绿袍,李世民微微蹙眉,道:“卿是哪个,站出来说话。”

    许继深吸了口气,站出队列,众人看到是个绿袍,心里便有数了,肯定又是内务府的人。

    “臣许继,在内务府工商局任六品处长。奉命处置关于突厥通商贸易之事,这里是工商局关于此事议定的章程,请陛下御览。”

    高公公去把奏折接了过来,李世民禁不住皱眉,一边翻一边抱怨,道:“李牧如今是什么也不干了么?怎么朕交给他一件事,他就推脱出去一件事,太不像话——”说了一半,忽然李世民看到了折子的内容,闭上了嘴巴,直到看完,他把折子递给高公公,道:“拿到中书省去,行文下旨吧。诸位爱卿若无事,也去看看,瞧一瞧这份章程,若朕没记错,这内务府的各司也就刚成立不到一个月,瞧瞧人家拿出来的东西!三省六部,朕都替你们汗颜!”

    “退朝!”



第557章 暴雨梨花针
    退朝。

    李世民刚刚消失于视野,许继就像是没了骨头似的,便要瘫在地上。他又不是长孙冲这等出身贵胄的人,从小就见过李世民不知多少次了。头一次与只在传说中的人在两仪殿相见,光是站在这儿,就让他的压力很大了。更不要说还目睹了长孙冲与魏征唇枪舌剑一个来时辰,对他的小心脏来说,着实是非一般的重负。

    长孙冲抢先一步把他扶助,许继看了看长孙冲,笑着道了谢,可这‘谢’字还没说完,就见长孙无忌来到了跟前,许继忙松开长孙冲,拘谨得不知如何自处了。

    长孙冲见到长孙无忌,也有些紧张,刚刚他侃侃而谈时,也故意不去看长孙无忌那边,就是怕自己说了什么,惹到长孙无忌不悦,父亲和恩师有矛盾时,他不知该如何自处。

    但出乎意料的,长孙无忌这回却很和善,他拍了拍长孙冲的肩膀,道:“做得不错,为父与有荣焉。”

    “父亲……”

    长孙无忌笑了笑。与长孙冲擦身而过,那边高公公在示意他过去,旁人无不艳羡,看来国舅的圣眷还是稳固啊,这不,又被陛下召去商议了。
1...393394395396397...5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