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诡三国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马月猴年
不过, 崔琰所吸引的关注,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过了片刻之后, 又有另外一人的到来,让众人的注意力再次转移。
这一位新到的, 让众人赶到吃惊的人,就是火热新出炉的徐州刺史臧霸。
臧霸的面容神色, 略微是有一些的憔悴,眉眼之间也隐隐暗结着一点疲态, 未着戎装,而是像是文官一样穿了一身黑红色的朝服。
臧霸平常也是甚少参加,嗯,严格来说他根本就没有参加过几次朝会,现在出现在这里,感觉就像是川建国同志公开出面参加某大会一样,让人感觉既有些惊讶, 又有些恍然,还带着一些不敢置信的疑惑。
见到臧霸到来,崔琰心中也是微微一跳,旋即意识到若是他若是不同意前来的话, 没有向曹操表示屈服的话,恐怕结果就会像是臧霸一样,要被曹操针对了。或者说现在冀州已经在曹操的计算之中?
崔琰左右看了看,感觉在颍川那帮子人里面,在郭嘉的笑容之中,似乎藏着这一种说不出的可恶。
臧霸的当下的举动,其实表示的态度和崔琰相同,就是对于曹操的屈服。一直以来,泰山军都游离在朝堂之外,虽然名义上接受曹操的控制,但是实际上只是听从泰山军臧霸等人自己的调配而已,现如今不仅是昌豨被斩杀,臧霸也从将军改成了刺史,明升暗降之下被剥夺了一部分的军权,还要臧霸亲自到场跪下唱征服
嗯, 虽然崔琰当然不清楚征服应该怎么唱,但是他清楚的知晓这样的情形的含义。
曹操挟持着青徐之战的声势, 做出这样的一個局面来让崔琰、臧霸等人低头,当然这样也是正常操作,毕竟每一次的杀戮,曹操自身也要承担不小的政治风险,若是能够协商解决争端,当然是最好。
就像是泰山军若是愿意早些低头,曹操也未必会对昌豨下重手,毕竟留下一个蠢货让其在泰山军内部乱搞,也是一个相对不错的选择。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曹操对于泰山军动手,或许也代表了曹操当下已经到了不得不动手的境地?
崔琰表面上镇定自若,但是目光微动,心中在短时间内已经翻滚过无数的念头。
过了片刻之后,荆州长水校尉蔡瑁也到了,本来想要直接站在队列末尾,却被钟繇笑呵呵的拉到了颍川队列之中,左一句右一句低声畅谈,显得十分的融洽。
崔琰忽然觉得有些牙疼。
这样子,是故意做给谁看?
你个种元常,莫非是准备娶蔡氏女不成?
崔琰肚内腹诽,干脆目光低垂,眼不见心不乱。
再过了片刻,曹操踩着节点到了,在广场上的大小官吏连忙躬身而礼。
曹操前脚到,后脚卤簿乐声就响起了,群臣便是班次登殿。
相比较于全员参加的那种大朝会,当下的朝会只有相对比较重要的官吏才参加,一般的小官吏,以及赋闲的官职,比如光禄勋屁股下面一大堆的什么郎,就没有资格了参加了。而选择这样普通的朝会,并非望朔的大朝会,自然也是有其目的。
当众官吏依次进殿的时候,天色便是刚好大亮。阳光从大殿一侧照耀进来,将红的照得更红,黑的显得更黑,金色的纹路和五彩的丝绢,在阳光之下散发着绚丽的光彩,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美好。
仅仅是似乎而已
崔琰跟在队列之中,步步趋进,登殿之后,天子还暂时没来,便是侧头微微瞄了一眼位于百官之首的曹操。
这一眼打量之下,崔琰不免又是略有些感慨,这权柄果然是能够让人精神焕发,青春再现的好东西,看看当下的曹操,似乎比在邺城的时候还要更加的精神,两眼精光投射,自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似乎是察觉到了崔琰的目光,曹操微微回首,瞄了崔琰一眼,并且还对崔琰微微点了点头,以示亲切。
曹操的举动自然也落入到了一些不明白究竟会发生什么的中层官吏眼中,于是望向了崔琰的目光又比之前略有不同
崔琰吸了一口气,默然垂下头。
几名黄门宦官走进了大殿,然后高声宣唱天子驾临。
一般常朝的礼仪相对简单,不多时天子刘协就在百官的恭拜之中坐上了大殿当中的宝座。
负责尚书令的荀彧先一步出列,面无表情的诵读起一些章奏。这些章奏基本上都是一些流水账,比如发生什么事情,做了什么事情,还有什么事情等等,一般来说就像是整点新闻一样,告知天子百官一下当下的情况而已,也不需要天子刘协做出什么指令。
在例行惯例的章奏之后,很多人都立刻精神起来。若是这些人都是有狗耳朵的话,想必现在便是竖立起了一大片!
天子刘协也意识到了一些什么,脸色微微有些阴沉,将目光在曹操身上穿进穿出,然后又瞄向了其他的官吏,尤其是在崔琰,臧霸,蔡瑁等不经常出现的人员身上停留得时间最长。
微臣崔琰,有本起奏。
崔琰缓缓的吸了一口气,走出了队列,大礼而拜。
天子沉默了少许,目光却投向了曹操。
大殿之中的气氛顿时沉闷且紧张起来。
曹操垂目,八风不动,似乎身边之时一概与他无关。
站在刘协旁边的黄门宦官,拿眼瞄着刘协,见刘协没有丝毫的表示,他也憋着不敢出声,额头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了一颗汗珠,沿着脸庞滚滚而落
似乎过了许久,或许也就过去几息,刘协放在宝座扶手上的手臂,微微抬起,动了动手指头。
准奏黄门宦官连忙拖着长音喊道。不知道是不是有些喊得匆忙,到了最后声音虽尖,但是不免有些颤抖起来。
谢陛下!崔琰的声音平淡且有力,自建宁始,艰祸多兴,中平之际,氛厉弥昏,星辰失所,丑裔猖狂,群凶豪起,颠越跋扈,国家之危,倾覆在即。臣每览史籍,观之前载,厄运之极,古今未有,苟在食土之毛,含气之类,莫不叩心绝气,行号巷哭。幸得陛下即位,既得宗庙灵佑,又有忠臣贤才,封秩辅佐,褒功赏德,四海愿中兴之美,八荒怀复振之望。
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历数有归。社稷靡安,必将有以扶其危,黔首几绝,必将有以继其绪。今有曹公孟德,奋身克难,灭黄巾贼乱于先,诛二袁篡盗于后,抚宁冀豫,奄有青徐,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殄夷首逆,芟拨荒秽,威摄不类,顺肃宇内。此乃光武以来,未有之大功是也。
是以臣敢考天地之心,虑社稷之望,举曹公迁任丞相,以定国邦,以安将校,上可得圣朝欢心,下可获冠带至望,继辅弼陛下之大业,续镇靖社稷之朝纲。愿陛下存舜禹至公之情,以社稷为务,不以小行为先,以黔首为忧,不以克让为事。上以慰宗庙乃顾之怀,下以释普天倾首之望。正所谓生繁华于枯荑,育丰肌于朽骨,神人获安,无不幸甚。
臣泣零上情,皆为肺腑,言之惶恐,百叩以首。还请陛下恩准!
崔琰朗朗而声,而坐在宝座之上的刘协,却忍不住将扶手越抓越紧,甚至手背上都露出了一些青筋。
崔琰上奏完毕,大殿之中便是一片寂静。
只是听闻到一些急促呼吸之声,任何人都没有开口说话。
丞相!
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
汉代起初是有丞相的,但是自从汉武帝在位期间,搞死了十一位丞相之后,这个职位就渐渐的衰败下去,不复汉初之时的荣光了。
曹操迎了汉帝,打败了袁术之后,职位是司空,而这个司空并非是曹操拍着脑袋,像是菜市场那样,看那个顺眼就捡那个,或是那个便宜就买那个,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考量之后才定下来的位置。
在汉武帝时期,皇权和相权的斗争非常的激烈。
对于野心勃勃的汉武帝来说,他自然想要一个完全听从他指令的政治集团,而不是时时和他唱对台戏的外朝丞相官署。
在汉武帝时期,中朝官员多数都是一些品级较为低下的官吏,主要是郎官,大夫,博士等执掌谏议的官吏,或是皇帝身边的近侍之臣担任,没有太高的身世和政治背景,大多数是寒门或是布衣之家,这就使得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官和外朝官,有了先天上的对立。
结果自然就是得到了汉武帝怂恿的中朝官,前仆后继的用上去,最终将外朝官踩在了脚下
但在汉武帝这个家伙将丞相搞成了高危职业之后,丞相就日益萧条,甚至在汉武帝时期,一些丞相根本就不管事情,全心全意的保命,为了维持朝堂之中的正常运作,汉武帝就开创的搞出了一些中朝的官职,正大光明的将原本属于外朝官的事项拿到了中朝来运作,一方面继续架空丞相的权柄,一方面则是让汉武帝自己活动的空间更加的扩大。
因此来说,中朝官,或者被称内朝官,基本上就是皇帝的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平日里面也是距离皇帝更近,可以说是代表了皇帝的意志在行使权利,这和当时曹操的地位是相匹配的。
这是一方面的因素,而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则是袁绍当时是自表为车骑将军,在汉代惯例里面,属于是开府建牙的外朝官,因此曹操当时选择担任司空,也是为了向袁绍表示说小弟还是辅佐大哥的
大哥你在外朝奋勇杀敌,小弟在内朝辅佐,夫妻,呃,兄弟双双齐心协力,一起发财!大哥你看,那边有个姓斐的一直拿眼瞪你呢
袁绍便嗯的一声将视线暂时转向了西方。
毕竟当时刚刚将袁术按在地上好一顿摩擦的曹操,体力消耗确实是太大,还需要一个喘息的时间,态度不好一点,袁绍一块肥皂丢出来,曹操便是菊花难保。而且曹操的出身是宦官系列,原本就是内朝官,所以曹操当时担任内朝官也自然是情理之中,并没有什么突兀之处。
后来斐潜一路崛起,袁绍打又打不下来,损兵折将之下才反应过来是中了小老弟的奸计,便是自己从车骑将军改成了大将军,将车骑将军扔给曹操。
大汉原本将军类的职务,都是外朝官,除了原本定义上就是为了拱卫京畿的前后左右四将军,其余的将军基本上都是在外征讨,自然就是外朝官。
但在昭帝和宣帝时期,位任大将军的霍光,同时也担任了大司马,所有朝堂上下的事情,在给皇帝之前,必须先给霍光过目,才能转给皇帝。之后这个大将军的头衔就和前后左右四将军一样,成为了内朝官。因此袁绍当时自认大将军的意思,也就自然是很微妙了起来
若是真说起来,袁绍改为大将军的时候,多少也有一些让刘协搬家到邺城去的心思,可最终袁绍的选择恐惧症还是犯病了,以至于最终袁绍的这个大将军只是空壳一个,并没有真正获得内朝的权柄,也就谈不上对于曹操产生什么压制力了。
曹操在击败了袁绍之后,成功的走到了内朝官的尽头,也就是大将军。然而在曹操结果了袁绍这个权柄,并且是真真正正建立起一个偏向于内朝官的政治体系的时候,曹操猛然才发现,这一套的系统已经不像是之前那么好用了,别说像霍光那个时段,就连一般大将军的权柄都是不如,不仅对内压制力不够,在外面还有一个斐潜蹦跶得很是欢畅。
在这一次对于斐潜封赏的过程之中,这种东西矛盾就越发的明显,荀彧的建议是将斐潜继续往外推,绝对不能给与斐潜参与内朝的权柄,所以才有了所谓骠骑大将军的这种称号,位列三公之上,也就代表了是位在三公之外
这样曹操和斐潜之间,就自然难以调和,而曹操就要被迫将注意力像是当年的大将军袁绍一样,主要放在了西面,放在长安三辅之处,然后自然而然的就不可以继续和豫州冀州的地方豪强较劲了。
大家都是皇军,呃,皇帝之下的内朝军,枪口应该一致对外!
老曹同学就别再拆自家的台柱子了!
可是这样做,曹操心中不痛快。
郭嘉原本不想要参与此事,但是为了弥补荀彧的问题,一方面给曹操献上了带有挑拨离间味道的计策,另外一方面也建议曹操不再担任大将军,而是改任丞相!
毕竟这个大将军还比骠骑大将军少了两个字,要是普通人还有不知道这两个将军到底那个大的尴尬。
除了上面的一点名号的相争之外,对于曹操来说,改任丞相,还有额外的不少好处





诡三国 第2454章敕封的手段
华夏当然要讲究一个谦虚,所以曹操也不可能像是董卓那样,当天宣布自己身为相国,然后就是相国了,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因此曹操在早朝旳时候站出来表示『才疏学浅』、『难堪大任』,恐怕是『有负众望』云云,让众人多少有了一个缓冲,也让天子的颜面不至于当场就落到了地上。
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事情十有八九就已经定下来了,除非天子准备要和曹操翻脸,否则老曹同学这个丞相也就基本上坐稳了,只不过早一天晚一天而已。
乱纷纷的早朝散会之后,天子自然是回了后殿,但是崔琰觉得天子在走回去的时候脚步略有一些浮动,想必是多少有些情绪上难以控制。
崔琰设身处地的为天子考虑了一下,觉得这个事情么,其实也不算是什么坏事,毕竟天子即便是不承认曹操是丞相,难道曹操现在不是外朝中朝一把抓?
没错吧?
当然,给与了曹操丞相的名头,会使得曹操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更加名正言顺,以及代表着皇权的衰落和丧失了更多的话语权,可问题是这样做对于当下的大汉,对于冀州豫州,以及曹操控制的其他区域,可以近乎于立竿见影的免除一些人心动荡,对于大汉社稷整体而言,是有一定益处的。
嗯,这里的『大汉社稷』,其实已经隐隐的将关中那一片给划拉出去了……
不过么,自从光武帝开始,山东山西之间就是矛盾重重,现在只不过是彻底的摆在表面上了而已,所以也不算是什么不能接受的大事。
一件事情,必然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这对于天子来说或许也是一个契机,就看天子刘协能不能抓得住了!
同样的一个契机,有人连抓都抓不住,有人却能将之利用到极致,这或许就是庸人和能人之间的区别罢。
老曹同学虽然一开始被斐潜的一系列黑手操作,搞得自家地盘之中多少显得有些焦头烂额之态,地方势力和天子刘协都和曹操面和心离,经济上的窘迫更是让曹操无能为力,可是一旦回到他所擅长的领域中来,那操作真是骚得飞起。
丞相一个职称,不仅仅只是名号上面的区别,还代表了丞相之下的大量新出现的萝卜坑,而这些萝卜坑会大大的缓解冀州豫州,以及其他州郡因为职位紧张而产生出来的冲突,并且也会使得曹操治下这些原本有一些矛盾的内部人员,重新变得在某些程度上的『服服帖帖』。
比如崔琰。
冀州士族子弟之前和曹操最大的矛盾冲突点,不就是利益分配不均么,或者严格说起来是给冀州的这一帮子人的位置不够,而现在如果说曹操当上了丞相,那么多出来的位置自然有崔琰一份,别的不说什么,至少一个丞相府内的曹掾还是有的。
崔琰也不会担心曹操会过河拆桥,因为这毕竟是规矩。崔琰率先出声替曹操打出旗帜,难不成曹操转脸就将崔琰扔掉?若是真的如此短视,将来曹操还怎么服众,还怎样用人?
所以冀州士族等人在知晓了此事之后,很快就达成了共识,推举曹操登上丞相职位,而相同的,臧霸和蔡瑁也是差不多相似的心思。
在这个事件之中,曹操退让了一步,但在某种程度上获利了。毕竟曹操也不想要将破罐子完全打破,还是寄希望于能够多存留一些汤水的。之前之所以和冀州豫州的地方豪强发生了矛盾,产生了争执,其实还不是因为原本的『蛋糕』小了,腾挪施展不开,大家能吃的那么多,而现在几乎等同于是将『蛋糕』扩大了,自然矛盾就减少,或者说减缓了。
荀彧或许早也看到了这一步,但是他迟迟都没有说,也没有做,只不过是因为荀彧对于天子刘协,心中多少还有一份大汉的忠诚。可对于郭嘉来说,他就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和负担了,当然是怎样更有利,就选择做什么。
虽然说郭嘉的这个计谋,其实在某些方面上也并不能说尽善尽美,甚至可能有点治标不治本的嫌疑,然而在当下已经渐渐走到了死角里面的时候,唯一的道路也就自然是最好的道路了……
荀彧知道刘协在做什么,郭嘉也知道,只不过是荀彧在乎,而郭嘉不在乎而已。
曹操在之前的荆州之战当中,先胜再败后和,虽有功勋,但是谈不上什么大胜,而这一次的青徐之战,先败而胜,不仅有斩获,而且还除了一部分隐患,自然可谓是『大胜』。反正不要和骠骑那家伙比就行了。
再这样的前提之下,曹操借势登上丞相之位也就有了比较充分的理由,也更容易让普通人接受一些……
而这些普通人里面,显然并不包含天子刘协。
刘协回到了后殿中,只是摘下了沉重的冕冠,连衣服都没有换,便是将大小宦官全数都哄赶了出去。
后殿暖阁并不大,雕花的碧纱隔又将其分成了内外两处。
在外面有一张桌案和锦垫。一排书架立在一侧,放着一些闲散的书卷。正儿八经的书籍或是奏章,是在另外一件书房内,这里大多数都是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书籍而已。桌案上搁着一只狼毫笔,笔尖上还有些墨色。
在碧纱隔后面的则是可以临时歇息的卧塌,在内间的一角点着熏香,淡雅幽香,正是西域而来的上等香料。
可是这些平常人难以获取的东西,并不能给刘协带来心灵上的平静。
刘协坐在桌案之后,眉头紧锁。
他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这一段时间的动作,所引起的曹操反扑,还是因为曹操原本就有这方面的意思,然后等到了现在这个的机会。
这一次,刘协已经是自觉得非常小心了。
毕竟董承的死,他依稀还能记得,而有时候夜里也会因为有女子的悲泣之声而惊醒,然后翻身坐起之后才发现那只不过是风吹过了树梢。
刘协一直处心积虑,嗯,小心翼翼的在积攒着自己的力量,他渴望着外面的世界,憧憬着那未来的大汉,想象着那碧蓝的苍穹和广阔的土地……
刚好刘协又知道曹操在前一段时间过得并不好。
和骠骑抗衡,曹操在很多地方都吃了亏。
曹操去了邺城,夏侯诸子又是要忙着防备骠骑,另外一边还要对付江东,一时之间谁也顾不上刘协,也不会有什么心思来刁难他,刘协正在准备好好的安排一些他自己的小日子,动着一些小心思,结果没想到这才多久,就迎来了惊天霹雳,然后瓢泼大雨加上冰雹砸在了脸上。
痛在心间!
即便是刘协没有多少和相权相争的经验,但是他本能的知晓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
今日朝会上虽然没有敲定曹操登上丞相之位的事情,然而刘协知晓,这绝对只是一个开始,后面还会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上表启奏,直至曹操『众望所归』的登上丞相之位为止!
刘协忍不住拿起了桌面上的狼毫笔,然后在桌案上的纸张上运笔如飞,写下了『其心可诛』四字,尤其是那个『誅』字,力透纸背,长长的一捺犹如刀锋般尖锐!
刘协长长的呼出一口气,然后将笔一掷,浑然不顾沾染的笔墨在桌案上溅出了大块的墨色,站起身来,在狭小的后殿房间之内,背着手来回转了两圈。
然后又转了两圈。
等到转到第三个两圈的时候,刘协的情绪终于略微平缓了下来。
他有这个能力阻止曹操登上丞相之位么?
他倒是想要有,而且还在努力的积攒,可是很遗憾,刘协自己心中很清楚,他当下的力量,并不足以和曹操抗衡。
那么……
刘协微微叹了一口气,沉默了片刻,抬头就要往外走,可是走到门口的时候忽然停住了脚步,然后转头回到了桌案边,一把抓起方才写了字的那张纸,揉成了一团,目光左右看了看,最后塞在了自己的袖子里,这才转身而出,往皇后之处而去。
刘协走后,一名打扫的宦官低眉顺目的进来了,不久之后便是发现了桌案上面的墨迹,连忙凑过去,又伸出一根手指,在桌案上残留的印记上空虚虚比划,只可惜虽说有些墨色透过了纸张留在了桌案上,但仅有那一捺似乎比较明显,其余的字都相对含糊,并不能确定写的是什么。
宦官抬眼望向门外,目光一闪,但是很快又是低下头去……
对于刘协来说,只是在宫殿之中无奈的心理挣扎,而对于大多数的官吏来说,则是掩饰不住的心中欢喜了。
在早朝之后,崔琰便是随着人流到了尚书台之处。
尚书台,似乎永远都是在忙碌,人员进进出出,忙得几乎是要足不沾地一般,但即便是如此,在见到了崔琰之后,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是不惜奉上最为灿烂的笑脸,就像是三月里面的桃花。
甚至还有亲自给崔琰引路的,站在拐角道旁,弯着腰等崔琰走过去之后才肯离开的,那客气劲,让崔琰多少也有点受宠若惊。
『季珪清忠高亮,雅识经远,绝非碌碌之人,今庄美于前,推方直道,真乃吾辈楷模是也!』尚书台行走,卫尉寺丞卢洪,笑眯眯的直行几步到了崔琰面前,开口就是一阵夸赞,然后引请崔琰进门登堂。
崔琰客气了一下,然后便和卢洪走进了堂中,之后便是拜受敕书。
让崔琰有些意外的是,这一次除了将他的别驾换成了刺史之外,还额外给他加了一个侍中的官职,虽然说这个侍中的官职是加官,也不算是什么多么显贵的职位,但是这个所谓的不大,也是相对而言的。
1...12201221122212231224...14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