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三国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马月猴年
原本斐潜是想要一步到胃,呸,一步到位的,毕竟手榴弹的最佳模式,或者说相对来说杀伤力比较大的款式,就是卵形手榴弹,可是在实际的过程当中,卵形的手榴弹却因为生产技术的原因,有很多的麻烦,并且也受到了限制。
一方面是卵形手榴弹需求较高,也更费铁,另外一方面,在点火上并没有后世的那种稳定可靠的雷管啊,点火药啊,延迟引信啊等等,所以掷弹兵原先在点燃手榴弹之前,都必须要先点燃自己,嗯,点燃自己携带的火绳,然后再用火绳去点燃手榴弹的引火药。
黑火药的手榴弹杀伤力极其有限,但是对于当下的步兵密集战阵有着非常大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不是说直接对于肉体杀伤,而是对于其阵列的破坏,没有多少人可以在掷弹手的手榴弹之下,还能保持钢铁意志,顽强不屈的,在多次的战斗报告当中,往往只有一轮, 最多两轮, 对方步卒阵线便是完全崩坏。
因此斐潜认为, 尽管是手榴弹的杀伤力有限,但是也应该尽可能的加大研究,持续开发, 可是斐潜万万没有想到,当从事这种杀伤力武器的黄氏工匠呈上来的最新款式的手榴弹, 却像是一种倒退。
因为这个新款的手榴弹, 是带着一个长木柄的。
又丑, 又怪,说不出的难看。
斐潜之下的手榴弹其实有好多个版本, 一直以来都没有完全定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始终无法达到斐潜理想,或是暂且符合理想模式的版本。
最开始的时候是类似于燃烧弹的火药瓶, 掺杂了火油的, 爆炸的力度小的可怜, 就是嘭那么一下子有些吓人, 等同于后世比较大号的鞭炮,不是靠得很近, 杀伤力几乎等于没有,听个响吓一跳倒是效果不错。
后来就发展成为了瓦罐装的黑火药炸弹,用浸染了火油的绳索点燃, 杀伤力和震撼力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投掷出去在没爆炸之前就破损的, 点了火绳烧了一半熄灭的,燃烧速度不一致导致爆炸时间差别很大的, 甚至有因为不好拿捏反而扔到自己屁股后面的
所幸这些黑火药投掷弹,在装药量上较小, 即便是发生了投掷事故,也不会有太大杀伤,算是不幸当中的万幸。
再往后,斐潜就逐渐明白了在大汉的现阶段的工业和化学水平,并不足够制造出类似,或是接近后世的手榴弹,只能是指引了方向, 让黄氏工房的大工匠继续去研究。结果斐潜没想到黄氏大工匠拿过来的,和斐潜幼年时期残留下来的那种老式手榴弹印象完全一样,不,甚至比那种老式木柄手榴弹还要更难看。
不过, 改成这样之后,投掷距离会增加一些罢?
记得好像能投掷到五六十米?
斐潜手中的手榴弹只有外观,并没有灌药,是空心的。加了黑火药之后可能重量会上升一些,但是还不是太重,可以接受。
木柄太长了,若是不知道这玩意是手榴弹的,都像是
想想,像什么呢?
斐潜总觉得有些眼熟,拿在手中琢磨了半天,忽然想起来了,就像是后世西洋乐器里面有两个抖起来沙沙作响的木锤子,应该叫做啥来着?沙锤?大概比那个玩意小一圈,然后木柄更长一些,颜色么也没有任何的装饰,铁黑和木青。
还不如老式的木柄手榴弹呢,至少木柄手榴弹还大小一致,看起来还像是工业化的产物。
而这手里的, 更像是娱乐工具
可是在听了黄氏大工匠的讲解之后,斐潜就渐渐的收了轻视,或是蔑视的心理,对这个丑陋的小家伙开始认真起来。
确实改进到现在这样的形态,呃,好吧,算是改进,是针对解决了之前的那一些问题。比如有了木柄之后,相对来说就更加容易投掷,虽然也有脱手的可能性,但是确实大大的降低了投掷的难度,木柄的持握感也更好。
另外因为引火药的化学基础缺失,导致一些化合物,要么是制造不出来,要么是并不纯,或许一两次能达成理想的效果,但是要大批量的生产却有很大的难度。
斐潜看着木柄手榴弹,微不可查的叹了一口气。
制造理想当中的手榴弹,需多种不同的化学品。
火药作为爆炸药,雷汞作为雷管起爆药,氯酸钾作为拉火药,红磷作为摩擦药。这就是斐潜所能知道的极限了,而具体雷汞成分是什么,氯酸钾要怎么制作,红磷怎么提纯,斐潜就无能为力了。
最麻烦的或许就是氯酸钾。
类似于氯酸钾这样的混合有机物,不管是从毒性还是从稳定性来说,都是相当可怕的。毕竟中学化学的底子还在,斐潜知晓氯酸和钾这两个东西,都不是什么乖宝宝,或许对于后世来说,要制造出氯酸钾的难度并不大,但是对于汉代当下来说,什么电解啊,化合啊,统统不要想。
真要做,还要先建立发电系统,直流电交流电什么的,然后直流电交流电的基础又是高品质的材料,至少是能够耐高温高压的,要不然就像是手摇发电机那样,无法稳定。
所以像是当下这样,将导火绳藏在木柄里面,外面再加上蜡封,就相对来说可以保证了导火绳不易受潮,燃烧也相对稳定,不会出现不小心将导火绳砸在地面上,然后熄灭了的情况。
手榴弹的弹体,采用了无法继续炼钢的熟铁,直接铸造而成,外壳上面挫出了一些纹路
斐潜指点着那些纹路说道,不要用锉刀,看看能不能制造比较精细的模具,直接灌注成型
真要大批量生产,哪还有锉刀一个个挫的功夫?
还有这个木柄斐潜继续说道,这是用木钻制取的罢?太费工夫了,看看可不可以用竹代替
木头太费功夫了,竹子会不会好一些?先试试再说罢。
此外,这个柄太长了,要短一些,引火绳看看可不可以再细一些,就可以盘在其中斐潜干脆就按照他之前对于木柄手榴弹的印象说着,用蜡纸封住,再加个木盖子,需要点火之时,打开木盖,破了蜡纸就可以拉出火绳点燃了
没有引火药真是麻烦啊,可这基础工业又这么弱
还有,外观不需要再雕刻花纹了
简单,实用,少纰漏,便是最佳
先行制作一批,试一试效果怎样,再进行改制
黄氏大工匠捧着新款的手榴弹走了,
斐潜却是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黑火药。
品质实在是难以保证。
有的时候很有疗效,但是有的时候么,就一言难尽了。
这种痛苦,甚至到了后世抗战时期。土制的黑火药手榴弹,还经常出现一分两半的现象,直至援朝期间,大米兵还戏称我们的手榴弹是震撼弹,而非杀伤手榴弹
所以当下爆炸的效果,就不像是什么电影电视那样惊天动地,飞沙走石的模样,更像是十八世纪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那种排队枪毙的浓厚硝烟。
看着爽,效果差。
也正是如此,使得斐潜对于火炮的发展欲望一直不是很高。
因为效果确实不好。
只不过就像是手榴弹一样,不能因为难看就不做了。
青铜炮还在试验和改进,但是效果么
在最初的青铜炮的版本当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要不是斐潜持续的鼓励和指引,说不得早早就废弃了研究,或者像是木柄手榴弹一样,拐到什么木质滑膛炮的稀奇古怪的路线上去了,毕竟后世之中也有用树木做的土炮,比青铜炮可是便宜轻便多了。
在北曲军事工房靶场里面展现的青铜炮,实在是太短,装药量也不好控制,少了射程短,多了对于炮体形成压力,开不了几次就会报废,并且火炮也没有准星,只是大概的一个射击方向,并且最开始铸造的时候没有把握好青铜的成分比例,导致火炮在火药高温高压之下产生了变形
至于像是青铜炮的炮膛外口宽,内部小,比例不协调,不能有效的引燃黑火药,不能有效的聚集火药气体,炮膛内部也无法做到合格的圆形,炮膛内没有镗光
还有像是炮弹尺寸乃至形状随心所欲,大小不一,而且缝隙过大,气密性不好
青铜炮起初没有炮耳,而且有头重脚轻的毛病,如果装药太过密实,就会在开炮的时候颠倒自行炸裂
技术的进步,便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然后从失败当中爬起来,总结再总结出来的,当然在这个环节当中,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工匠试验的记录。没有斐潜在早期提出的工匠试验的记录,就不可能有当下比较完善的工匠体系,也不可能支撑起青铜炮的研制。
其实在历史上,在明朝的时候,传入的一些所谓红夷大炮,从本质上说和明军制造装备的各种传统火炮并无两样,都是滑膛前装炮,使用的也同样是黑火药和实心炮弹。
但是受惠于西方当时比较标准的制造工艺,以及对于某些事项的细节要求,不是大概、少许、若干等等的模糊量化,使得西方的火炮从设计到实用,都比明朝自己研制的要更好。比如当时的红夷大炮,炮身管壁较厚,火炮倍径大,炮身也是从前至后渐粗,还带有些炮锢加固炮身,因此在射程、杀伤力和安全性方面都有优势。
同时这些红夷大炮上基本上都有准星和照门,炮身上铸有炮耳,便于架设在炮车上,调整射击角度和移动方便。
作为穿越者,得益于幼年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博物展览,还有一些影视的印象补充,斐潜对于所需要的制造的青铜滑膛炮,多少有一些大体上的构想,也是按照类似于后世的红夷大炮的形体来仿制的,只不过可能在材质或是细微结构上会有一些差别。
斐潜并不清楚他现在所制造的青铜炮,应该归纳为几磅的炮,反正当下也根本就没有所谓几磅炮的概念,只是大体上知道眼下青铜炮的射程应该是在千步左右,远远超出了一般弓箭的射程数倍。
青铜炮,这种带火字旁的,不愧是未来的战场之神,即便是当下这种粗浅的形态,射击精度和射击距离也都远远的超出了投石车。
最重要的是青铜炮可以用来直接轰门!
这一点,是投石车所无法比拟的。
虽然说青铜炮的准头其实也非常差,远距离射击的杀伤效果并不比投石车要好多少,但是青铜炮比投石车更好用的在于,可以利用炮架抵近到了百步之内去轰城门!
在比较近的距离上,基本上还是能保证命中的。
投石机就不成了,别说投石车的结构使得其能不能投掷近处的目标,即便是可以,也未必能够命中。
也正是这明显的优势,才使得斐潜推动研制青铜炮,没有人背后嘀咕说骠骑将军昏头了,拿青铜不去铸造钱币,而是在败家
毕竟铸造青铜炮的,可以说都是小钱钱啊!
毕竟当下斐潜治理的地盘不断的扩大,商业贸易也日益繁荣,对于铜矿的需求也在扩大。在货币流通上若不是斐潜早早的就推出了金币银币的系统的话,恐怕现在已经是难以仅仅靠铜币来支撑商品流通交易的需求了。
当然,飞钱的也帮助了斐潜不必生产大量的货币,在很多时候,以大汉商会背书的交易平台,使得商人们都比较放心的采用飞钱的模式,节省了货币的领用和结算的环节
毕竟连大商家都开始使用金银币,还有飞钱了,小商户小商队什么的自然也就跟着用了,就像是后世里面炒作一些纪念金银币,未必是金银币实际价值有那么高,而是有人承认其价格,就有好像有那么多价值一样。
就像是现在,斐潜认为青铜炮已经有了一些价值,才开始继续往下研究,而碰到的难题,不仅仅是复装和制退,还有重新瞄准
原本改变俯仰角度,只能靠着挪动炮架来解决,但是对于沉重的青铜炮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如果有方向机构来代替人力来调整炮口方向,自然是会使得许多事情简便不少。
为了打造结实的炮架,斐潜又搭上了一批钢材,使得青铜炮整体的重量飙升,估摸着应该是超过了半吨,恐怕有后世一辆小qq的分量。
安装了全新炮架的青铜炮随即进行了靶场测试,证明方向机构的作用确实是有一些效果的,但是方向机构之中缺少方向锁定和复进装置,导致射击的时候身管会在后坐力下产生偏移,然后每一次也都需要重新调整一下,当然比起人力来说要轻便许多了。
随后又进行了百里的行军拖拽测试,证明四匹马拉新炮架,就可以在比较平整的道路上新进,在灵活性上还是牵引性能上,都还算是比较可以接受,但是劣质滚珠轴承造成了好几次中途修理。
炮车支架分为前后两截,主要是青铜炮的重量很大,在拖动的时候很不容易掌握平衡,稍有不慎重就会出现倒栽葱的场面,分出前后车就可以分担重量,并且保证在牵引的同时平衡重心。在进行攻击的时候则是拆除牵引尾部的车架,然后架上放置因为后坐力而制退的装置
又经过再次的改良,使得青铜炮勉强的通过了靶场测试和行军测试,不再掉链子成为累赘,最终也让斐潜批准可以试着小量的生产一些,然后组建炮兵连。
当下的青铜炮,当然只能使用实心弹。
斐潜之前一直以为只要材料上去了,就能制作滑膛枪,但是实际上他想的太理想了。即便是有相对来说比较坚韧的钢材,用土法敲出枪管来,也不能保证枪管上下管壁是均匀的,炸膛这个事情么,也就在所难免,在射击的过程当中说不得没能杀死对方,反而会杀死自己。
而相对比较成熟一些的青铜浇灌技术,毕竟是从先秦持续到了汉代的,而且傻大黑粗的结构,也比滑膛枪要更实用一些。
同时滑膛枪在初期技术较差的年代,甚至不如弓箭好用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当下滑膛枪的研制,也就是做个样子,或者说先搭个基石,等待后续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而这些在斐潜领地上的各种新奇的装备,先进的技术,也迎来了属于它们的考验,或者说是对于它们的保护者的考验。
对于玄武池的最新战舰技术的盗窃的奸细,渐渐的浮上了水面
诡三国 第2447章奇怪的袭击
太兴六年,仲夏。
玄武池左近,突然爆发了一场不大不小旳疫症。
原本在玄武池左近的工地被中止了工作,所有的劳役和工匠,都被安排陆续集中前往在秦岭一处山坳之中的防疫站进行检查和观察。
病疫来得十分的突然甚至凶猛,以至于在长安之中的民众也多有耳闻,一时间议论纷纷。幸好的是,疫病暂时只在玄武池左近发生。至于疫病的原因么,一种说法是说因为新的战舰触怒了河伯;另外一种说法是表示初夏食物不好放,怕是吃坏了肚子;还有一种说法则是有人在玄武池的伙房之内混进了不良的食材
反正各有各自的说法,老百姓往往只是听个乐呵,只要疫病不传染到长安其他地方,也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了。
但是有些人清楚,这确实是虫子闹腾的。
防疫站位于秦岭山脚下,距离秦岭的劳工营地有那么一段的距离。建于一个类似于盆地的山坳之中。
因为之前斐潜收容荆州流民的时候,即便是在武关左近做了一些防疫的工作,进行了一部分的清洗和治疗,但是依旧避免不了潜伏期的病毒,亦或是在转移的过程当中再次感染上了疫病,所以在这里又建了一个防疫站,专门来容纳和诊治一些可能感染了疫病的患者,以及针对疫病隔离。
在玄武池的工匠一共有一百七十五人,负责值守兵卒有五百人,还有长期待在玄武池负责各种粗重工作的劳役两百多人,这就是近千人的数量了,好在说防疫站建设的时候就是为了收治流民的病患,所以也建的大了一些,否则还真不一定能容纳这么多人。
前两天,最先前往防疫站的,当然就是大小工匠。在确定了只有一小部分的工匠患有一定程度的拉肚子以及呕吐症状,其他大部分的工匠都是比较健康之后,才陆陆续续轮到其余的劳役和兵卒。
因为本身防疫站本身有一些兵卒,再加上玄武池也有一些值守的兵卒,而且重要的工匠都已经在防疫站先行安顿好了,接下来的这些都是一些劳役,也自然不需要调配兵卒额外护卫。
对于大部分的玄武池的劳役和工匠来说, 虽然觉得这个事情有些突然, 但是也没有往其他的地方去联想, 再加上玄武池的战舰研制和制造工作的任务之前基本已经完成了,很多人觉得有这个机会休息一下也不算多差。
今天便是最后一批前往防疫站,也是人数最多的一批, 主要是劳役,还有少部分染病的兵卒, 等待这些人都走了之后, 玄武池会被暂时关闭一段时间, 按照之前骠骑将军颁布的防御瘟疫的标准,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 直至等到将玄武池住宿生活区域的安全之后,才会重新恢复。
因为人数众多,所以队伍被拉的很长。
在队列进入了秦岭范围之后, 视野一下子就变得有些压抑起来, 连绵的山峦就像是要直接拍到脸上来一样, 起伏不定的山岭更是像是一个个的巨人, 在嘲笑着人类这些小不点沿着山道缓慢的蠕动。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就像是虫子, 但是有的选择在阳光之下生活,而有的只想着躲藏在阴影之中。
因为通往防疫站的道路并不像是官道那么好走,盘山之中颇有些险峻, 所以原本骑马的护卫兵卒到了山脚下之后,也不得不下马, 牵着马徒步前行。
两百多的劳役和一小部分染病的兵卒,排成了常常的队列, 而身体还算是健康的少量兵卒则是在队列的两侧。
队列要绕过一个不大不小的山岭,然后走过一小节的吊桥, 最后才能进入有溪水的山坳,也就是防疫站的所在。
若是后世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地方简直就是天然的氧吧,肯定有不少大官贵族在城市里面待烦了,要搞个不大不小的房子来住一住,以求延年益寿,以便于自己可以更健康, 在位更长久,以便于更好的掏老百姓的心窝子来为老百姓服务。
但是现在么,这一个小小的吊桥就像是隔离着生和死,病痛和健康, 让所有抵达这里的人都有些心中不安。
因为据说要在防疫站里面隔离审查
队伍在半山腰行进了一个多时辰,便是到了吊桥左近,渐渐的便是慢下来了。
吊桥是建在一个天然的断崖上的,虽然说断崖两边距离并不大,却很陡峭,控制了吊桥,也就等同于控制了出入口。
带路的兵卒护卫领队谨慎地喝令整个队伍停止前进,然后先派了两名士兵过去交涉,等两名兵卒重新回来之后,才开始陆续的让队列缓缓通过吊桥。
吊桥本身并不宽,也没有像是后世的那种防护措施,要是不小心摔下山崖,肯定就是一命呜呼
队列缓缓前进,有序通过。在走了大概半个时辰左右,当队列大部分的人都已经到达了对面,而吊桥一头仅剩下少量的兵卒和劳役的时候,忽然有兵卒发现后方之处的山沟之中,猛然间就出现出现了一些陌生的身影!
旋即这些身影朝着队列里面仅有的几名兵卒展开了攻击!
几人嚎叫着扑上前来,不管挡在前面的是兵卒还是劳役,反正见人就砍见人就杀,还有几人跟在后面, 朝着留在吊桥这边的几名兵卒开弓就射!
敌袭!
负责护卫或是叫做押送的兵卒只是携带了一般的战刀和长枪,并没有像是野战的精锐那样全身上下都是武器,因此在受到了袭击的时候,并没有办法对远程的那几个弓手进行压制或是反击,再加上还停留在吊桥这一边的劳役在遇到突袭之后本能的开始奔逃,甚至有些劳役在抢着过吊桥的时候相互推搡着,从桥面上直落山崖之下,更是让场面混乱无比
等到在防疫站里面的兵卒赶来,牢牢控制了吊桥之后,袭击者和之前的那些残留在吊桥那一头的劳役都已经不见了,再等兵卒谨慎的列阵通过吊桥前往对面收缩的时候,另外一边已经是只剩下了一些尸首
原本在后面的劳役,除了当场死的一些之外,其余的很多则是逃跑了。虽说玄武池的劳役当中大部分是有报酬的,只有一小部分是纯粹的奴隶,但是当有劳役率先逃跑的时候,在死亡和慌乱的情绪之下,这在后面的劳役也根本没多想,跟着无脑逃亡了。
消息很快传到了长安,这样一场莫名其妙的袭击,顿时让整个长安的局势陷入了紧张之中。
巡检和士兵增多了,不少行人和商队接受盘问,一些平日里面跳脱之人,则是被抓捕了起来,同时阚泽将闻到气味的猎犬,都散发了出去,循着痕迹查找下去
(?)
潼关。
范聪摸了摸自己的胸口,感觉了一下心脏的跳动。
最近他觉得很不舒服,就像是有一些事情即将发生一样,而且还是不好的事情。
这两三年来,范聪已经在关中这一片的区域生活习惯了。这种习惯是平静的,安逸的,甚至可以说是幸福的。他原本以为他只要小心的潜藏在关中,就像是砖石上面的附着的砂砾一样,不起眼,也不会引人注意,要么是在做到一定时间之后,便是悄无声息的离开关中,回到自己家乡,要么是自己引导了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从此告别间谍生涯,走上人生的另外一个高度。
为此,他不动声色的在潼关新城之中,扮演着一名普通且平凡的中低层的官吏,一直以来,这样的生活四平八稳,似乎他已经忘却了他原本的职责。
但是最近,他发现了周围的环境似乎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改变。
范聪说不出来究竟是什么变化,就像是梦里面似乎见到了谁,可是看不清楚面容一样。又像是当时在骠骑将军亲临潼关之后,在城头下面在风中所闻到的那种血腥的气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