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三国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马月猴年
但是随着羌人号角的吹响,远处的马蹄声反倒是变小了,就像是远处奔驰过来的骑兵又转了一个圈子兜回去了一样……
这是要做什么?
从羌人的部落头人到一半的羌人兵卒,脑袋上都冒出了问号。
雷声大雨点小,轰隆隆气势汹汹而来,就这样结束了?
几个羌人头领面面相觑,然后才有人反应过来,派遣了斥候往前方去打探。
斥候飞快的奔了出去,过了片刻之后又重新奔了回来,说是十里左右都没有看见敌人,应该是已经退走了。
退走了?
要追击么?
几个羌人部落头人一合计,几乎是没有犹豫多久,就下达了解散休息的指令。没有人想要在黑夜里面去追击,要追击也要等天明了再说。
羌人们发出了或短或长的嘘声,就像是在嘲笑着汉人的无耻和胆怯,然后各部头人领着自己的兵卒回去休息,不久之后营地又重新安静下来,羌人们重新睡着了,鼾声和磨牙声再次在营地里面和虫豸的鸣叫声此起彼伏。
过了不知道多久,或许是一个时辰,或许只有一炷香,亦或是一合眼的时间,地面上的震动和凄厉的号角声,又再次将这些羌人从睡梦当中惊醒。
羌人的营地再次炸锅,士兵们狼奔豕突,惊惶失措,各部首领们手忙脚乱,声嘶力竭地叫喊着,指挥着。
羌人部落的头人愤怒的抓着值守的兵卒,劈头盖脸的打着耳光,质问这些家伙为什么再次被敌人靠近了却没有提前发出警报,然而值守的羌人兵卒也绝的很是冤枉,因为他们确实什么都没有发现……
羌人再次列队。
然后发现敌人的马蹄声又开始渐渐变小了,然后过了片刻之后就消失了……
『斥候!追出二十里!』羌人头人愤怒的吼叫着,『该死的,该死的!』谁都难免有起床气,尤其是当下是双倍的起床气……
『汉人这是要干什么?』
『我觉得他们是想要引诱我们追击!』
『嗯,有道理,恐怕他们在远处埋伏好了,就等着我们追过去!』
『那我们怎么办?不去追的话,要是汉人再来怎么办?』
『不要理会他们就是了,反正明天我们就可以进山了,汉人若是也想要进山,就轮到我们伏击他们了!』
『对!只要拖到我们进山之后,我们就赢了,汉人想要追击,就是自找死路!』
『那就在那个方向上多放些斥候,值守得远一些!』
『没错,就这么办!』
过了片刻之后,追出去的斥候回来了,表示确实是在十五里左右看到了一些战马的痕迹,但是继续往前之后,直至二十多里,都没有看见汉人的骑兵,可能是是汉人骑兵已经跑出二十里外了……
羌人头领看着浑身上下大汗淋漓的斥候,虽然不满,但是也没有说什么,挥挥手让其退下,然后下令解散部队,重新让羌人回去休息。
羌人兵卒这一次连嗤笑都懒得做了,垂头丧气的往回走。
太累了。
生产队的驴也不能不睡觉啊。
而且关键是当下这种情况和一般的熬夜不太一样。一般的熬夜只是仗着自己命还没绝的糟践,亦或是迫于生计的无奈透支,所以这种一般的熬夜是慢性自杀,动用不到肾上腺素的。
而这些羌人原本是有要在黑夜当中搏命的心理准备的,大脑应激之下,命令肾一上来就先给了一针的肾上腺,然后不仅是肾,其他被唤醒的,同时还加强和肌肉含氧量,血流通过量,心脏泵动也增加,增大了肺部呼吸量,几乎所有的器官都被迫超强度的996卷起来……
然后,左右一看,啥事没有。
这也就算了,结果还来了两次,这就不仅是996了,而且还是007!
这尼玛谁撑得住啊?
于是乎,这些羌人当然就像是撸多了前列腺发炎了一样,软塌塌的,吃十几粒安非爆血管都不好使,东倒西歪的回到了自己睡觉的地方,躺下去唉声叹气了片刻,又是呼噜声震天而起。
等到第三次示警声和马蹄声响起的时候,已经是接近黎明了。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黎明前是人体最为疲惫的时候,尤其是不仅是被扎了两针的肾上腺,还要强撑着值守不能睡觉的羌人兵卒,大脑已经难以清醒去感知外界的情况,做出一些动作全凭本能在支撑。
就像是听见了马蹄声就发出警报……
杨阜派遣了姚柯回和吐蕃降将赤利德赞两人,分率一千汉军骑兵和一千的义从胡骑,先是从东往西假意侵袭羌人营地,然后在惊动了羌人之后便是退走,然后到十五里外开始包裹马蹄,转行向南,贴着西海的湖边绕往了羌人的南面……
所以这一次的马蹄声,并不是在东面响起,而是在南面和偏东南面……
可问题是已经昏沉的羌人并没有发现这个差异,甚至在很多羌人挣扎着爬起来之后列队迎击的时候,依旧是习惯朝着东面而立,然后似乎觉得有些不对但是就是说不出来究竟是哪里不对了。
姚柯回原本是羌人,但是自从扒拉上了汉人之后,就开始抖起来了,不光是吃喝,还是兵卒装备,都因为汉人的原因产生了近乎于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至于姚柯回的部落上下几乎是铁了心要跟着汉人走。
啥?民族荣誉感?抱歉,就连后世的那些算是一流知识分子的某清某北,还不是一度沦为某国的附属中学?
为什么古今中外都对于那些有骨气的人进行讴歌?不就是因为大多数的都奉行有奶就是娘么!
吐蕃叛将赤利德赞也是如此,当年为了吐蕃所发出的誓言,最后变成了两个字,嗯,没错,就是『真香』。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当这些人改变了政治立场之后,对付其原先的同族之人的时候,手段会更加的残暴,更加的无所顾忌,更加的心狠手辣。因为这些人大抵上还是有那么一点的羞耻感的,但是问题是这些人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因为承认这个羞耻感,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走了一条错路,而为了证明自己没错,他们就会朝着自己人下死手,拼命的贬低打击甚至屠杀原本的同胞,来证明他们自己的正确性。
就像是当下,当姚柯回和赤利德赞分成两个方向杀入了羌人大营当中的时候,勇猛的便是像一只只的虎豹,疯狂的挥舞着战刀,朝着羌人的营地纵深突进。
这就是一场屠杀。一边是蓄谋已久,一边是疲惫不堪,战斗从一开始就一边倒,然后根本没有半点的波折或是反复。
由于之前的侵扰,在营地之中的羌人太疲倦了,虽然有一些羌人自发的组织起来进行反抗,但是对于队列齐整的汉军骑兵来说,这些抵抗根本就不能有任何的效用,而跟在汉军骑兵后面冲杀进来的义从胡骑,又在一定程度上搅乱了羌人的认知,他们不清楚如何分辨义从胡骑,还以为是自己人,等到这些羌人被义从胡骑砍翻了之后,混乱的羌人又把自己人也当成了敌人……
其实如果认真分辨,普通羌人和胡骑义从并不难区别,即便是不知道那些胡骑义从手臂上的白圈是标识,但看身上的装备,手中统一制式的战刀,大体上也能猜个七八分出来,但是很可惜的是,羌人大多数没有什么知识,在突然情况之下更加无法细致的去观察。
没有被完全照看看护好的战马,受到了惊吓之后在营地之中乱撞,它们四处奔逃,肆意践踏,不少羌人被这些战马撞死踩踏,死状非常的凄惨。
羌人大营里混乱之极。普通的羌人士卒找不到自己的首领,而首领们也找不到的他们自己的士兵,只好各自为战,相当多的羌人还迷迷糊糊的,就被撞破了帐篷,在睡梦中就被敌人砍下了头颅,割断了咽喉。
烈火燃烧了起来,四处都是火头,惨叫声此起彼伏,几个羌人头领刚刚聚集了一些人马企图反扑,然后就被淹没在了马蹄之下,使得越来越多的羌人失去了斗志,最终在天明来临之前,彻底崩溃,完全失去了抵抗的心思,羌人纷纷朝着各个方向逃亡,有的往山里逃去,有的则是逃向了西方。
诡三国 第2305章旧辙和重蹈旧辙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诡三国最新章节!
有时候斐潜觉得,历史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人重复历史,就像是旧辙存在的目的就是让人重蹈旧辙一样。
就像是眼前的河川之水,上一刻水流过,然后下一刻的水跟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走着重复的道路,然后要等到千百年之后,才会发现有那么一些的改变。
斐潜站在山岗高处,望着山下川流不息的黄河。
嗯,现在叫做大河。
这是黄河的『几』字弯的最后一个弯,此处便是潼关之处。
潼关之前叫做『桃林塞』。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就有《左传》所记『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瑕,见山西猗氏县,守桃林之塞。』
潼关整体就像是黄土高原的一块平台,而想要走上这一块平台,便是只有一条狭隘得能单车通行的斜坡,被称之为五里暗门。
关隘的主体便是修建在这一块平台之上,叫做麟趾塬。
斐潜看着潼关布防图,然后目光从图纸移动到了远处的关隘城墙,箭楼哨塔上。
当然,在历史当中最为难以攻伐的关隘并不是潼关,而是秦函谷关,汉代的函谷关已经没有像是秦代函谷关那么险要和难以攻伐了。
原因当然是水土流失,就像是眼前的潼关,在隋唐之后,因为黄河的侵蚀,泥沙的堆积,潼关最终成为了一个关隘体系,就像是装水的皮囊,在破了一个洞之后,便是越来越多的洞,打上了越来越多的补丁。
斐潜到潼关来,便是因为听闻了河洛之处的异常动静,并且上一次斐潜从河东回来的时候,走的是蒲坂津,并没有经过潼关,所以这一次来巡查一下潼关的建设和具体情况也是应有之意。
潼关的扩建工程,现在基本上差不多了,虽然说大体上还有一些细节需要继续施工,但是整体框架已经出来了。
整体上来说,潼关的防御体系就像是两条狭长的走廊再加上一个巨大的台阶。
第一道的防线,是在黄巷坂的中端。类似一个『【』的形状,有四座箭楼,两前两后的高耸在中间。
黄巷坂的南侧紧临高原,悬崖陡壁,北侧夹河之间有一高岸隆起,这就形成了南依高原、北临绝涧、中通一径的孤道,所以,黄巷坂成为潼关要塞的第一个天然屏障。(不清楚黄巷坂的位置的小伙伴可以看章节后面的本章说注)
第二道防线则是在黄巷坂之后的高地平垣的『五里暗门』之前。大体上就像是一个放大拉长的『 c 』字,比较有弧度的将『五里暗门』的下端入口之处遮掩得严严实实。同样也是有四个高耸的箭塔,相对来说比黄巷坂那边的箭塔要更大一些,或者应该称之为『箭楼』。
因为地形的限制,『五里暗门』这一道相对比较平缓的坡道,就成为了爬上麟趾塬,进入潼关主体的唯一途径。其余的地方基本上来说都是将近七八十度的斜坡,有的地方甚至是九十度或是超过九十度,即便是攀岩高手都未必能走,更不用说是普通小兵了。
在五里暗门的坡道之前,圆弧形的城墙和箭楼围起来的空地之中,分布着驿站和一些军事设备,还有一个小一些的兵营,大的兵营则是在麟趾塬上。这个小兵营是专门驻扎负责五里暗门和黄巷坂的兵卒,要不然更换值守的兵卒每天爬几个五里暗门,体力都消耗在了爬坡上了。
而斐潜当下,便是站在五里暗门的顶端,而潼关城的主体,便是在此处不远,不仅是护卫着五里暗门,也同样堵着通往潼水禁沟的道路。
禁沟之西,便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了。
而在斐潜对面,隔着滔滔的大河,便是后世略有名气的什么一见误终身的风陵渡……
只不过现在这个时代,风陵渡大部分还泡在大河里面,要等到几百年后的泥沙慢慢堆积之后,才能露出水面上来。
沧海桑田,一些变化往往会改变很多东西。
斐潜回头而望,便是巍峨秦岭,矗立在天边,而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蕨类灌木,则是充斥了整个的视野。这些蕨类植物,将在这一次,还有下一次的小冰河时期里面慢慢的死去,而麟趾塬和隔壁牛头塬的树木,也会渐渐的被砍伐一空,最终成为了后世那种光秃秃的旱田,亦或是退化成半荒漠的状态。
原因无他,人要吃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安并不适合成为一个巨型的人口城市。
人口越多,需求越多,庞大的人口会导致长安城变成一个需求的无底洞,无休止的吞噬着周边的一切资源,而一旦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整体供需比例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城中的百姓生活,进而导致生存条件的上下波动,这种波动就会导致人心的变化……
这也是斐潜为什么不修建长安新城墙的原因。
因为即便是修建了城墙,坚固得超过任何一个当今的城市,一旦被外敌侵入到了城市周边,也是一样顶不住,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这种顶不住的压力来源,并非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更多来自于城市内部。
在冷兵器时代,当防守方不得不依托城市进行防守的时候,说明防守方在实力上整体处于劣势。毫无疑问在冷兵器时代,城池的城墙在是极为有效的防御措施,但是绝对不能仅仅依靠城墙这一点来进行防御。
战争的目的是击败对手,或者击退对手,而对于统治者下辖的普通民众而言,无疑希望统治者尽早击败对手,而等待对方粮尽这种消极做法则会给辖区内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当进攻方意识到无法速胜的时候,一般来说都会对防守方城池之外的经济设施进行破坏,劫掠之类的行为更是常态。
至于像长安这样的巨型城市,往往都是区域经济的核心,人口众多、商业发达,像这种城市本身并不能供养自身,需要周边地区提供粮食等基本消耗品,一旦被被围困后,首先会造成极大的恐慌,这种恐慌下引发出来的混乱,往往比外敌还具备更大的破坏力。
同时城市防守需要对内部征发大量的物资,比如需要拆除城墙内侧的房屋、拆除大型房屋以获得滚木等。这种征发一定会从城市内持不同政见者,或是底层民众身上开始,而这种行为,也会使得民众失去对于防守方的信赖,让攻击方有了收买内奸的可能,越是大的城市,越难以防备这种从内的破坏。
所以简单来说,长安城应该御敌于外,而不是凭借长安城墙来进行防御,因此潼关武关散关等,就等同于长安的城墙了,至少应该保证敌人是在这些关隘的外面,才有可能确保长安乃至于关中不至于出现动荡。
而一个政权的稳定的基础,就是这个政权的错误尽可能的少,并且即便是出现了错误,也会很快的得到修正,如此一来在这个政权之下的民众,才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自豪感和归属感。
这种自豪感和归属感,千金不换!
就像是斐潜在年轻的时候,因为大量的『公知』、『砖家』、『叫兽』不遗余力的描绘华夏多丑陋,国外月亮多么圆,以至于包括年轻时的斐潜在内的很多人,都对于华夏没有什么自豪感和归属感。在哪一个混沌的年代当中,似乎华夏做出什么来,都是一片骂声,做出了什么成绩,都是不值一提,无论发展什么都是劳民伤财……
在那个颠倒黑白的岁月里面,只有大量借着机会涌进华夏的国际资本和被这些资本控制的力量,才是值得某些公知和媒体大力讴歌的,『商业是最大的慈善』、『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这是多精明的人才能用颠倒的关系做出的诡辩术?
直至当下,当斐潜自己身为骠骑将军,站在潼关之处,身后便是关中长安,千家万户,才更加的深刻的意识到,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防御体系,不光是在物质层面,也需要在精神层面。那种在一片叫骂声当中,坚定不移的向前,即便是被扎,被打,受伤受辱了,依旧不改初心,而不是像毛熊一样躺平,是多么难得的精神力量!
就像是汉代当下,也有汉代自己的精神力量,一汉顶五胡!
汉人有这个自豪感和归属感!
即便是当下已经被东汉折腾得摇摇欲坠了,可是在历史上曹操依旧是二话不说,打东胡,也打西羌,没有任何的妥协!
反观后世那些人,还没打就先跪下去……
『主公……』站在斐潜身后的许褚微微示意了一下,『那边……来人了……』
斐潜转过头一看,微微点了点头,掉头上马,返回潼关本城。
来的人,便是大汉当下还没打便是先跪下去,然后不仅是一边吃着饭,还要一边骂着娘的人……
弘农杨氏。
在后世之中,斐潜在看到杨修因为『鸡肋』二字而死之时,不免有些感慨,但是随着渐渐的年岁增长,尤其是在当下自己站在了统治者的角度上往下看的时候,却有另外的一番发现。
杨修的杨氏是弘农杨氏,是四世三公,是大汉朝堂之中唯一硕果仅存的高等衙内等等,林林总总的名头全数来开,可能足够铺开两三里的地,但是有一个现实杨修根本没有意识到,弘农杨氏已经在拖着时代的后退了。即便是在西晋之中杨氏有暂短的复起,也是属于回光返照的类型。
当斐潜在前面开道,带领着庞统等人,拖着韦端杨修等家伙一路向前的时候,韦端好歹还懂得乖乖跟着,不整什么幺蛾子,而杨修在干什么?
历史上也是如此。
曹操要杀杨修,比较公认的一个因素是杨修陷入了曹丕和曹植的相争,而且是站在鼓吹曹植的一方。
对于像是长安这么大的一个城市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的?
稳定。
那么对于一个政体而言,对于一个比长安城还要更大,更为复杂的一整个国家来说,什么是最关键的?
依旧是稳定。
只有百姓可以稳定的生活,否则再好的规划都落不到实处。立曹丕或是立曹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立嫡长子是一个稳定的标准,而立贤是一个不稳定的标准。在曹操没有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的时候,唯有立曹丕,才不会走上袁绍和刘表的老路。
那么杨修是真的觉得曹植是因为贤能才去辅佐和鼓吹的么?
未必。
因为别人给曹丕出主意,那是真的在出主意,而杨修给曹植的主意么,就是干脆写个答案让曹植抄……
这种行为,真的是为了曹植好?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杨修不仅是陷入了曹植的嗣子争夺当中,而且还可能和当时的魏讽谋反有所关联。若是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杨修是不是等同于端起碗吃饭,然后吃完了不仅是骂娘,还准备把碗给摔了?
就像是当下,杨修不仅是吃着山东山西交易的红利,而且偷偷的走私,可以说河洛大部分的利益来源是出于山西,但是杨修却还想要的更多,或是觉得杨氏应该得到得更多。
因此斐潜当下一方面是到了潼关视察城墙防御体修建的情况,另外一方面则是叫来了杨修……
斐潜的模式就是事情先说在前面,不教而诛,不是一个好习惯,至于说了之后还犯蠢的,那就谁也怨不得谁了。
之所以回潼关的主城,也是因为不想让杨修认为斐潜是在迎接他……
虽然说大概率杨修不敢这么想,但是万一给了这个家伙的一个什么错觉呢?就像是『鸡肋』之事一样。说不得当时得意洋洋说鸡肋的时候,杨修还觉得自己挺美……
杨修低头拜见,脸色虽然不变,手脚却有些抖,战战兢兢,又刚又怂。
知道一个事是错的,和不去做这个错事,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像是盗版。杨修知不知道他的一些事情是错的?知道,但是依旧去做了。
因为利益,因为情绪,因为一些杨修之前认为是他是正确的那些原因,去做了错事,然后站到了斐潜面前的时候,就难免有些面上沉稳,心中忐忑。
杨修早就听闻潼关在重新修建,但只是通过口耳相传,难以真切体会其中的险峻雄伟,当下自己一路走来,亲眼目睹之后,才发现他想象当中的潼关已经是很难攻克了,而现在觉得自己之前还是想的简单了,这哪里是什么关隘,简直就是天堑一般!
斐潜指了指一旁的坐席,让杨修坐下。
杨修谢过,然后坐了下来。
正坐。
如果说单从礼仪规范来说,这些士族子弟,尤其是大族的子弟,确实一个个都是极好的,不管是从仪态还是从举止,基本上来说就像是标准动作一样。
『德祖……』斐潜微微笑着,『这一路来,观潼关如何?』
杨修挺直了腰,拱手而道:『今一路而来,见潼关霞光,如元元之庭,又有山霞云冠,如飘飘之清。徐徐而进,将军之号,金鼓声声,三番六营。令行禁止,罔敢不谨,刀枪林林,长缨甡甡,其兵甚壮也。』
『观潼关地势,负秦岭之台,倚大河之风,带泾渭富流,挟终南寿山,重城累关,如虹如梁,御万于外,制阙于内,长安万年,关中明堂,蓝田左掎,金锁前张。圻连乎冯翊,疆接乎岐阳,其地甚利也。』
『潼关之稳,便如山川之固,修特此向骠骑贺!』
斐潜呵呵笑了笑。
如果按照做文章的能力来排序,杨修至少能排进当下大汉的前十名,但问题是很多时候事情是要看怎么做人,而不是怎么写表面的文章。
『今日唤德祖前来,可知何事?』斐潜说道。
杨修迟疑了一下,然后低头说道:『在下不知,请骠骑明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