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技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哎呀,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我夫人的丫鬟,与我这么……啊,大家都懂的。”李牧露出一个男人都明白的笑意,咧咧嘴,道:“我这人啊,天生的重感情。总得给一个名分,这是私事嘛,也就没想当人说,也是低调的办,没打算大排宴宴,也就是家里人一起热闹热闹,赶着上元节那天,呵呵,你们别多心,不用你们破费。”
不用破费你说得那么清楚干嘛!
众掌柜齐刷刷脸色一僵,随即又都堆起笑脸来,都道,人不来叨扰,礼金一定到。李牧连道不用,众掌柜也连道必须,一时间还僵持住了。
“唉!”李牧重重一叹,道:“真是犟不过你们啊,你们这不是陷我于不义么好吧,大家都是朋友,我若严词拒绝,也寒了朋友的交情,罢了罢了,你们非得要表示,那我就收下,反正日后你们家里办事儿,我也能还回去,只当是在我这儿放着了。不过话可说得明白,礼金可不能超过一千贯啊,要是超过一千贯,该有御史弹劾我受贿了。”
众掌柜脸色又是一僵,谁要随你一千贯的礼金啊!我们都是打算意思意思而已,一千贯,你怎么不去抢啊!
众人不禁埋怨地看向程钱,心里暗道,都怪你撺掇,要是没这事儿,也就躲过去了,连着今天再加上上元节的随礼,一千五百贯又飞走了,这不是祸害人么!
“要是有人心疼啊,那就只当没说,我这个人啊,从来都是公事归公事,私事归私事……”
众掌柜听到这话,都赶紧收敛表情,又恢复了笑呵呵的样子。
在李牧的想法里,事情到此应该是完事儿了。拜年也拜过了,送礼也送过了,上元节成亲的事儿也都知道了,还不走干嘛但对于掌柜们来说,却是极为不甘心。花了这么多的钱,
第470章 设计师的思维
对田地下手,是李牧一直以来都在琢磨的事情。为此,他还查阅了不少的古籍。对有记载一来的田地制度,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中国最早的田地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的开创者,是神话中治水的大禹。
远古时代,气候湿热,百川横溢,大大小小的河流山溪相互冲击流淌,在山原大地上搅成遍地汪洋。舜帝命令大禹担负起治水的使命,以当时秦人部落首领大费为禹的辅佐。大禹历经十三年,不负众望,洪水被制服了。洪水消退后,冲击出大片平原土地,一望无际,平平展展。
争夺肥美的土地和水源滋生了争斗,人们厮杀拼打,乱的不可收拾。面对混乱,大禹发明了井田制。
所谓“井田”,是在广袤平坦的肥沃平原上,将土地划分成无数个“井”字形的大方块,每八家一“井”,中间一块是公田,由八家合力耕种,收获物上缴国家。八家唯一的水井,在公田中央位置。人们每天清晨前来打水,顺便就在井边交换剩余的物品。八家田地的周围,是灌溉的水渠和道路。十井一里,十里一社,这个度量衡,放在几千年后的时代,仍有所沿用。
人们在平展展的田野里组成了互不侵犯的相望里社。那时人口不多,大大小小的冲积平原划出的方方正正的井田,足够当时的人口居住耕耘了。
但随着人口的发展,“井田制”变得不再适用。随着原始社会的消亡,进入到了封建社会。君权占据了顶峰,土地就成了君主手中的一项重要资源和争夺目标。为了得到土地,各国厮杀不止。为了赢得战争,各诸侯国的君主,发起了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即:奖励军功。
而后秦朝一统天下,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当初把土地用作奖励军功,是为了赢得战争。现在战争结束了,秦一统天下。土地全都是秦的了,土地的争夺也就告一段落。对于君主来说,土地也不是最重要的资源了,那么,什么变成最重要的资源了呢
答案是人口,因为土地,得人来种。尤其是秦统一天下之后,发现因为战乱而死了很多男丁,导致无数良田没有人耕种,进而意识到,人丁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自秦之后的几个朝代,无一不对人丁进行了越发严格的管控。他们把田地税赋上面的压力,分担到了人的身上,开始征收”人头税”,从税地,变成了税人。这样的好处在于,对百姓控制的力度加大,但同时也导致了弊端。有土地的人,越发的拥有财力和权势,他们可以依仗这部分的资源,聚拢没有土地的流民,进而形成了门阀。而没有土地的流民,则很难再出头,成为形式意义上的奴隶。所以陈胜吴广在造反的时候,才会喊出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汉朝灭亡,也根源于此。土地私有后,各大门阀对于土地的控制力超过了国家,导致国家空虚,豪强并起,进入混乱的时代。但混乱的时代,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它一定程度打破了旧有的藩篱,让底层的百姓,有了上升的通道。
在汉朝灭亡之后,中国几乎没有过长时间的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之间,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国祚没有超过百年者,这个时期的国家,虽然意识到了土地私有制带来的弊端,但由于君主的权力,极大地受到了门阀的牵制,因此田地制度的改革,一直没能成行。这也是门阀势力最为耀眼的时代,也是五姓七望形成的时代,最为怀念的时代。这个时期的门阀,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拥有了“废立”的能力。其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手中掌握的土地。
而到了隋朝再度一统天下,隋文帝立刻着手做的两件事,便是改革土地制度和抑制门阀势力。他想出的办法,是综合了南北朝时期的政策,而形成的“三位一体”式办法。
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
首先是均田制。田地国有,丁男二十岁以上,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後还田。这样的举措是为了避免瞒报人口现象的发生,如果百姓想得到田地,就要申报,否则没有。这样可以确保户籍制度得到完善,国家会依据授田纪录而向人民征收租庸调,不论贫富,一律缴纳定额的租庸调。这样百姓的压力也不会很大,再就是,户籍制度的完善,也会有助于府兵和徭役的完成,因此
称之为“三位一体”。
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但是其隐患也颇大,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这个办法施行到了中唐时期,就已经不奏效了。原因是,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土地的存量,导致百姓无地可分,却仍然要按人头交租庸调,必然会滋生矛盾。
还有一个根本的
第471章 牧有一计
“侯爷,这地……到底怎么了”
“哎呀……”李牧长叹了一声,道:“我也猜呀,话可说在前头,关于土地的事情,一切以朝廷的公告为准,我这儿都是听话听音儿的瞎琢磨。”
众人明白李牧是不想担责任,都纷纷道:“侯爷放心,咱们也都是闲聊天。”
“对对对,闲聊天,不作数,不作数的啊!”李牧附和一声,笑道:“说起这事儿,跟前几天粮价上涨也有点关系。”
他扫了眼山东商人那边,道:“陛下暴怒呀,虽说,这事儿在我的劝导下,没酿成什么血光之灾,糊弄过去了。但这件事儿,却好像是给陛下提了个醒似的。后来陛下又找了我几次,询问了我很多的事情。其中有一回,陛下问我,流民有几何,流民之中,是否有劳力,能不能耕种土地,若使用贞观犁,没有耕牛,能不能种,等等一些与土地、耕种相关的事情。”
“我一一作答,但却不禁产生很多联想啊。大家想想看,陛下为何在这个关头问起此事呢我胡乱猜呀,陛下大概是给山东士族气着了。大家想想,现如今大唐的土地政策,其实大家都明白怎么回事儿。说是均田制,但实际上呢各门阀,各家族,尤其是人口稠密的山东,谁家里的地不多呢”
李牧痛心疾首道:“你们手里的地呀,都多啦!若是按规矩来,你们能有手里的十分之一的地,那就算多的啦!”
“陛下仁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来也不说什么。但是你们看看山东士族干的这些事儿,他们做了什么人神共愤呐!他们种着不属于他们的地得到了粮食,跑来我大唐的国都哄抬物价啦!要以此为凭,跟内务府谈判啦!要以此为要挟,想搞一搞我李某人啦!想给陛下一点难看啦!想跟陛下谈判,让他们那些滚出长安的狗屁大儒回来啦!”
“我的天……”李牧无语问苍天,道:“何其愚蠢呐,朋友们!”
“你们当陛下是什么人昏君吗陛下英明神武,杀伐果决,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他……”李牧一个大喘气,道:“今年是不是灭了突厥了”
他是这么说,众人听在耳朵里,可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
李牧这个大喘气,妙之毫巅,听在众人的耳朵里,分明是他想说的是另一件事,话到嘴边临时改成这样的。那么让他没说出来的事情是什么呢远的不说,说进的,又不是灭突厥的事情,那就只能是那件不能提的事情了。
玄武门!
众人这才恍然李牧是什么意思,当今陛下杀伐果决,顺者昌,逆者亡,这话绝不是说说而已。为了当上皇帝,他连亲兄弟都干死了!一个亲兄弟都能杀的人,会在意区区商贾,区区门阀吗
众人不寒而栗,那两个坐在角落的山东商人,更是已经僵住了,仿佛刀斧加身一般,大气都不敢出。
“所以说,蠢,无药可救啊!这些人也不想想,这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敢造反吗不敢,你造反能成吗如今大唐带甲百万,肯定成不了啊。既然成不了,那就得老老实实的,你跟陛下玩心机,你跟陛下玩手段,你能占到便宜吗”
“陛下因此事而生气,自然就要出这口气。这气怎么出当然是在土地上出。根据我被陛下叫过去这几次听到的一些话音儿,我判断,陛下可能是要对土地下手了。”
“至于手段么,也无外乎是几种。先查地,大唐是均田制,每个人多少地那是有数的。多出来,怎么算自然是收回嘛!还有就是,流民开荒,增加土地。别的我是不知道啊,反正若陛下真要这么做,有贞观犁在,肯定是能成的。到了明年,土地倍增,粮食也倍增。不缺粮了,自然也就没人能哄抬得了粮价了。”
“瞧见没,这就是天子一怒啊!何其可怕陛下是没有杀了那些捣乱的商人,但用这个办法,直接就把他们给逼死了……唉,真是可怜啊。”
说着,李牧叹了口气,站起身道:“我说这些呀,也算不得准儿,毕竟这是民部的事情,我道听途说,瞎猜一番,各位也别往心里头去,时候不早了,都散了吧,谢各位的礼啊,改日必还。”
众人听到这么劲爆的消息,哪还有心情关心什么必还不必还的了,一个个浑浑噩噩起身与李牧告别,魂不守舍地走了出去。尤其是那两个山东商人,他们就是靠贩卖粮食吃饭的,如今听说李世民要清查土地,这还得了在山东地界,根本就不用查,没有一家的地是不多的,李世民要是拿这件事开导,可谓是一开一个准儿!
虽说,他们也明白。这事儿牵扯根本,若李世民真的这样做了,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山东各族,说不定真的会扯旗造反。但事儿也得分两头,李牧已经把话撂下了。
造反,能成么
肯定是成不了啊!
隋末大乱的时候,山东豪杰并起,在那个年代,要人有人,要钱粮有钱粮,在这样的情况下,都让李唐一统江山了。而如今,李唐百万雄兵,刚灭突厥,士气正盛,根本就没有赢的可能。
 
第472章 天机不可泄露
干什么。
这可就说来话长了,要从李牧出给李世民出了个损招,让六部搞“预算”开始说起。
在李牧出这个损主意之前,大唐对于财政的规划,六部之间的优先级是非常明显的,大体上是这样,兵部、民部、礼部、吏部、刑部、工部。到了工部这儿,基本上也没啥了,不耽误发俸禄,就已经算是最大的仁慈了。这样的划分是有讲究的,大体上还是处于“军事优先”,然后民生社稷优先,礼部掌管外交,不能失了天朝上国的脸面,没钱也得撑起来。吏部掌管升迁考评,谁也不敢跟着抢。至于刑部和工部,其实本来差不多,但是工部的根基没人家硬,排在最后也是在所难免了。
而在李牧来到长安之后,六部的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工部从一个朝廷搭钱的部门,一跃而成了金娃娃。现在工部辖下的工厂,生产的是贞观犁和轴承这种独一份的东西,赚钱的速度跟弯腰捡钱的速度差不了多少,地位自然要上升。而兵部则截然相反,灭突厥的大战已经打完了,周边虽有宵小之国在觊觎大唐,但都是疥癣之患,大唐不主动动它们,基本上他们是不敢对大唐动手的。所以,短时间内,不会有大仗。
没有大仗,对兵部的投入自然就要少。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做预算的时候,六部的其他五部不可能不提。但实际上,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兵部的主要开销,是士卒的兵饷。战事虽然没有,但是兵不能不养着吧即便少了军功奖励的部分,但大头仍然还在。所以削减了兵部的预算,实际上是不可行的。
若是李靖还在做兵部尚书,肯定会据理力争,说得条条是道。但现在的兵部尚书换成了侯君集,侯君集是一个什么人,这是一个早年不学无术,还夸夸其谈,号称自己勇武的莽夫。他能说明白什么道理在看他的对手们,都是文官出身,玩的就是嘴皮子,怎么可能让他占了便宜。
最终的结果就是,兵部的预算,比往年少了四成。这四成分别加到了礼部。刑部,民部,吏部的上头。而工部,由于捧着一个金娃娃,加是不可能加了,勉强保住了原本的垫底预算,已经是看在李牧的面上,各部没敢下刀的结果了。
预算之争,基本上就是这样落下了帷幕。兵部吃了大亏,工部保本,其余四部血赚。除了兵部之外,其他人都挺高兴,大家其乐融融,只有侯君集一个苦逼。
侯君集因此憋气又窝火,这倒也是其次。若是预算够用,即便少了些,也不是不能对付。但问题是,少了四成的预算,是真的不够啊。兵部内部算了一下,就算是减少预算,也至少得往年的八成,才能养活府兵,若是减少四成,就意味着得缩小府兵的规模。
其实对于侯君集来说,缩小府兵的规模,对他来说也无所谓。反正江山也不是他的,少点兵而已,也出不了大乱子。但问题是李世民不干啊,他还想休养生息几年,清扫四邻,做到前隋两帝都没能做到的不世之功,平高句丽呢。
现在的大唐府兵,都是经历过战事的老兵,若是把他们解散了,到时候临时招募,全都是新兵蛋子,如何作战
因此,缩减是绝不可能缩减的,这关乎到根本,容不得商量。
压力又回到了侯君集这里,他傻掉了。这也太难为人了,作为一个莽夫,他只会花钱和贪污,根本就不会赚钱啊,让他想办法搞钱,那就只能是硬抢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憋了半个月的侯君集,眼看着就过了年,到正式实行预算的时候了。实在是再也熬不住,找到了李世民。仗着做李世民护卫队长的资历,耍起了无赖,跪在李世民面前,放赖似的一躺,也不委婉了,直接了当地表示,这点钱他玩不转,实在不行,兵部尚书不当了。
若是换个人在李世民面前这副嘴脸,少不得也得是申斥蹲几天大牢了。但侯君集毕竟不同,他虽然是个莽夫,但也是跟随李世民征战沙场,守护在李世民身边最后一道屏障,是那种“为大哥挡刀”的小弟,乃是心腹之人,自然不同。李世民虽狠辣,但对自己身边的人,他还是有几分情义的,况且他也是行伍出身,深知军队里头的事儿,侯君集说得一点也不差,削减了四成预算,肯定是不可能够的。
但如今预算已经做完了,若是更改,牵扯太大。其他四部也绝对不会答应,必然又是闹闹吵吵,年都过不好。
李世民琢磨了半晌,忽然一拍脑袋,想起了工部。
工部现在挣钱呐,李牧这小子挣的钱,虽然账目细致得让人挑不出毛病来,但李世民总是觉得,哪里必然有些问题,只是他看不出来。他的直觉告诉他,李牧肯定是有钱,工厂肯定赚钱,而且比他知道的赚的多的多。
莫不如,兵部的缺口,就让工部来承担
念头一旦产生,就遏制不住了。李世民于是对侯君集面授机宜,君臣二人约好,侯君集先打头阵,随后李世民就到,二人一唱一和,挖坑让李牧跳,让他稀里糊涂地就把这事儿应承下来。
有李世民在场,若李牧应承了,那就是板上钉钉。若他答应了却做不到,那就是欺君的罪过,可是要杀头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