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将血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河边草
说实话,那些封疆大吏们的姿态,远比现在朝堂上闹的正欢的那些人要来的重要的多。
大秦在扩张过程中,还远远达不到各地归心,天下太平的时节,那些封疆大吏,军中将领们,一旦察觉出皇权有了软弱的迹象,生出什么旁的心思,真的是再正常不过了。
所以,将要成行的太子巡游之举,好像一下便有了别的味道。
...
.全部章节





将血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推心
. .
实际上,杜橓卿心底那丝火热,赵石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杜橓卿回京述职,以户部右侍郎之尊,兼任国武监祭酒,但他这个户部右侍郎,却是常驻于国武监,无论资历还是政局,都让他无法坐实户部右侍郎的位子。
但现在又有不同,户部很乱,户部尚书彭为年随后将出任河洛布政使,相当于贬斥出京,因其为长安李氏门下,之前于河南战事上对河洛大军屡有掣肘。
在河南战事过后,前户部尚书李吉更是旗帜鲜明的主张调大将军张培贤回京,户部和兵部的官司一直打到御前。
所以说,如今这位户部尚书大人出任河洛布政使,在河洛将处于怎样一个境地,也是不问可知。
不过杜橓卿关心的肯定不是这个,而是户部尚书离职,信任户部尚书杜橓卿还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回京。
户部左侍郎的位置一直空缺,今次将有河洛布政使韩聪接任,韩聪出身河间韩氏,当初大军东出,曾经任职大军转运使兼潼关镇守副使。
此人出身河间豪门,又为官多年,资历非是杜橓卿可比,而且已经尘埃落定,杜橓卿也没有跟韩聪争位的打算。
只是如今户部很快就将群龙无首,虽然时间很短暂,但只有他这个挂着户部右侍郎之职的国武监祭酒还在京师。
若是抓紧一些,在其他两位上官未曾到任的时候,主理一部。虽说时间太短。不至于让局面有所改观。但主理一部的资历,对他而言,还是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的。
他这点心思,瞒不过赵石,赵石如今已经见过了太多这样的人,太多这样的事情,上进之心,人皆有之嘛。所以,没什么好责怪的。
当然,若是搁在当年,就不好说了,要不怎么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呢,这不是说当了宰相的人气度真有这般恢弘,而是这个职位决定了,他必须把船撑下去,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之人。在这个职位上,呆不久不说。人头落地也是早晚间事罢了。
这样的心思,杜橓卿不会明言,对于京中诸事,屡有关注,就是一个姿态,也可以说是一种试探。
毕竟,身为大将军心腹,没有他这位晋国公的鼎力支持,是万万不成的。
赵石可以不加理会,几次下来,对方肯定也就心知肚明了,这就是正常的官场规则,讳莫如深间,已是心照不宣。
但赵石所谋深大,不安于位的国武监祭酒,不是他想要的,在离京之前,他觉得必须把国武监这里弄个明白。
屡屡出京公干,却又非是领兵作战,这其实让他也有些郁闷,但身在官场,身不由己之处,他体会的已经极为深刻,而且,在没有大的变故之下,重新得领兵权之事,也是遥遥无期。
而他又极为不愿搀和朝堂上的倾轧,这般一来,其实剩下能办的事情,也就很明了了,国武监这里,极可以稍稍避开朝堂上的纷争,又能让他有所作为。
所以说啊,其他人根本意识不到,国武监在权威显赫的晋国公心目中,份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什么枢密副使之类的官职。
于是,在灯火明暗不定间,他只是稍稍斟酌了一下,便道:“如今户部那里很乱,人心浮动的,你这个户部右侍郎到是悠闲。。。。。。。等彭大人离京,户部更是群龙无首,你有没有想着以户部右侍郎暂时主理户部一段日子?”
杜橓卿身体一下就僵住了,他等的其实就是这个话题,但当这个话题突然从赵石嘴里冒出来,几乎是本能的,一丝恐惧却瞬间就抓住了他的心。
不过,多年的军旅生涯,还是让他很快稳住了心神,心念电转间,已经想了很多,又偷眼看了看赵石的神色。
这才斟酌着来回答这个突然冒出来,却是自己期望已久的话题,“学生可能心思太急了,所以多有妄想。。。。。。。。还请老师指点迷津。”
他还是了解这位老师的心性,所以顺势就坦然承认了下来,并请求赵石的支持。
果然,赵石注意到了这一点,笑了笑,“算不得妄想,有上进之心,是好事。。。。。。。。。”
杜橓卿心里一松,却随后又是一紧。
也如他所料,赵石这里话题一转,“但你要想清楚了,这和之前不一样,入户部主理部务,国武监祭酒之职,便不可能兼任了,你顾不过来,而且,我也不在京师,所以,必须找个合适的人选过来接任,到是不很急,但你既有心上进,国武监这里的天地就小了。。。。。。嗯,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学生明白。”
“明白就好,你随我多年,所以今天话就能说的明白些,其实无非两条路,一条,去户部上任,我可以在离京之前在陛下那里荐一下,户部确实也要有人管一下,中书的大人们,不如你来的合适,所以事情八成能成。。。。。。。。。”
“但我也只能把你送到这里了,你从军多年,应该明白,别看兵部户部闹的很凶,都想着从对方碗里弄点肉出来,但真正伸手的人,却不多,像李吉,就是前车之鉴。”
没必要说的太透彻了,只看了看杜橓卿的脸色,赵石就明白,眼前这位学生,最终的选择不会出乎他意料之外了。
所以,他一边饮着酒,一边自顾自的接着道:“第二条路,不用我说,你也应该知道,那就是留在国武监,看上去天地小一些,晋身之路也要窄的多,但胜在安稳,你在这儿安心把国武监操典编出来,不定就另有一番天地。”
“而且,有我在一天,不管身在何处,旁人就别想染指此处。。。。。。朝中纷乱,我已不想过多插手,但正是因为乱,所以机遇才多,你容自持才高,想去闯一闯,我也不能说什么,阻了你大好前程,只能尽心送你一程罢了。。。。。。。。”
有许多话没说,但这已经算是推心置腹之言了,而对杜橓卿来说,用仁至义尽来形容,也不为过的。
这个选择其实很简单,也可以说根本没留下什么选择的余地,其中利弊,说的已经非常明了。
杜橓卿有些失望,这个在所难免,因为他对此事期望很高,他以伐夏诸路兵马转运使回京述职,得户部右侍郎之位,如果抓住时机的话,很可能在户部会因这个资历而如鱼得水。。。。。。。。
但和失去赵石支持相比,那些对未来的美好畅想,就都不足道了,没有赵石的支持,他一个新晋京官,无根无基之下,在户部厮混,很可能就是羊进了狼群,最终被人撕的粉碎。。。。。。。
回京一年多,京中之事,他只能说是雾里看花,但那其中种种,却也已让他心惊胆战,对朝堂上的纷争有了个大概的印象,所以说,没有赵石点头,他断不会冒冒然一步踏进去。
此刻,他已经明白了赵石的意思,虽然失望在所难免,但没有什么怨恨,却还有着感激,因为话说的足够明白了。
他能理解赵石这里的忌惮,不说这些年来的恩遇,只说这样涉及仕途的指点,旁人又怎能如此透彻的跟他言及?
心中有了计较,杜橓卿立即起身,深施一礼,“多谢老师教诲,学生愿意安心留在国武监任职。”
赵石随意的摆了摆手,示意他重新坐下,“不算什么大事,而且,还不用重新寻人来作这个没滋没味的国武监祭酒,也省事不少。”
气氛顿时松缓了下来,杜橓卿顺手斟酒,缓了缓心情,也笑道:“老师说的过了,没滋没味可谈不上,事情多着呢,五月间又要招募生员了,而且,咱们这里名气越来越大,请托的人今年也格外的多,都想着做您门生的人,哪怕只是一个名号,费再大的劲儿,也有人愿意。”
“这个你不用糊弄我,今年退学的人还少了?”
“学生说的可没半点虚言,今年退学的人,除了有志于文举的那些,就剩下些没志气的人了。。。。。。。。别说学生这里,如今国武监各科教授教头那里,送来的请柬都能当柴来烧,也就是您这里,还清净一些罢了。”
赵石不由一笑,心道,你怎么就知道清净了,晋国公府那边,妻妾们的怨言都来到城外了,她们那儿可是被各种人情骚扰的不轻。
他这里抿了口酒,道:“不要顾忌这些人情,国武监能立于长安城外,得享大名至今,靠的可不是晋国公这个虚名。。。。。。。。今年招收的生员,还是按照说好的来,你盯好了就是,中间出了什么差错,只管下手,不怕狠了,就怕让这些风气进了国武监,弄的这里乌烟瘴气。。。。。。”
(雾霾,雾霾,天天雾霾,阿草之前还晨练着来呢,现在也不敢出去了,郁闷啊。。。。。。。。。。)
...
.全部章节




将血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大夫
. .
说是这么说,其实两人都明白,人情肯定免不了。.。。。。。。。。。。。
这里是天子脚下,人情牵扯最多最杂的地方,想躲也躲不开。
不说旁人,就说赵石这里,秦州赵氏如果开口,他总要给些颜面,加上秦州李家那边,还有种氏这头,隔三差五都会送子弟入国武监进学,根本不可能真的来个铁面无私,将这些人情都推拒开来。
所以,最终也只是把握一个度,你别送来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废物,国武监到底不是享福的地方,别在之后弄的大家脸上太过难看罢了,这就是官场上的学问,谁也避免不了。
至于国武监生员的招募,其实已经分为了两部分。
一部分就不用说了,这么多年下来,国武监童子科已经成型,其实这也正是国武监生员最稳定也最省心的来源。。。。。。。。。。。。。
童子科童子入国武监进学数载,经过一定的甄别,转为国武监生员,无论对于童子们还是国武监而言,都有着莫大的好处。
至于好处有多大,只看国武监教授教头们平日里的表现就知道了,往往,他们都更加青睐于从童子科升上来的生员,因为这些生员,经过在国武监呆了几年之后,更符合国武监的风格,教导起来,学的也更快,更好。
实际上,国武监已经完全不用从外间招手生员,童子科童子的数量,完全能够保证国武监的正常延续了。
但事实上。从国武监开创至今。从未停止从外间招收生员。
这里面有很多的因素让国武监不得不如此。而无论是赵石还是齐子平,或者是杜橓卿,也都没有任何要改变这种情况的意思。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因为各种人情难以退却,或者说国武监会从中得到多大的收益,而是他们都心知肚明的明白,治学这事,需要更加的开放。而一个越来越封闭的国武监,是谁都不想看到的。
所以,如今国武监招收生员,已经算是有了一定之规,这是在齐子平主掌国武监的时候形成的。
赵石重掌国武监之后,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但大框架却没有变更。
齐子平在时,招收生员的规矩已经订立的很是完善,无论童子科还是外间想要入国武监进学之人,都要经过监门试。比对人数,进行筛选。
这是国武监声名越来越盛之下。必然会做出的举措。
而齐子平的出身和心性,也决定了监门试更着重于文试,如此一来,当年赵石创立国武监时,订立的各处军伍选送国武监的名额必然会受到影响,确实也是如此,这些年离的最近的京军各部选送国武监的名额,就逐年在减少,照这样下去,国武监中早晚不会出现真正的军汉在其中厮混的情形了。
等到赵石回转,规矩自然也就有了变化,监门试自不会撤除,只是文试一条已经改为只要认字并会书写就成,其他的一概不理。
当然,这只是针对外间欲进入国武监修习课业之人的,童子科这边,却还要严格上许多,毕竟这些童子已经在国武监就读数载,什么都没学会,只学会了写字怎么成?
不过,相对而言,门槛还是降低了不少。
这一条降低了要求,自然有其他补足,如今国武监可不是那么好进的了。
身体上的要求,自然而然的相对提高,相比之前国武监招收生员的情形,这次与其说是招收生员,其实不如说是征兵。。。。。。。。。
不过国武监这里的征兵和外间可是不同,没有分寸,不成方圆的意味很重,不像外间征兵那么随意。
拿射手打个比方,外间射手一般都是从普通军兵转变而来,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会是猎户,这其实也就决定了,很少有新兵一入军伍便成为射手的情形。
但搁在国武监这里,步军科下面,专门设有射手这个门类,招收生员的时候,对于生员的身高臂长,以及筋骨,视力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有的放矢之下,培养起来,会分外的便捷,无需像军中那般,通过自然而然的筛选,才成就射手这个队伍。
其实,这也正是系统化和非系统化最鲜明的区别所在。。。。。。。。。。。
总的来说,在国武监进学的门槛正在拔高,按照现在的条件,如今声名显赫的国武监三雄,当年可是没一个人能入国武监进学的了,不过却也证明,国武监是越办越红火了。
当然,今年想进国武监的人格外的多,也不是杜橓卿的吹嘘之言。
这里面的原因两人其实都心知肚明,除了杜橓卿说的那点儿,却还有朝堂情势渐转分明关系在里面。
毕竟国武监就建在长安城外,又有着这样那样的特殊之处,受到朝堂政局影响也是情理中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所以,只今年招收生员这件事,就够国武监上下忙碌的了,而身为国武监祭酒的杜橓卿却还在为他的前程分心,只能说啊,他这人真的很有上进之心了。
听赵石这么一说,杜橓卿点头便笑,“有您这句话,学生身上的担子可就轻的多了。”
赵石则微微摇头,道:“本来就不用畏首畏尾,国武监这里,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拿出你在军中时的气魄来,这些京官啊,也就披着一身虎皮,看着光鲜,动其真格的来,十个到有八个不怎么中用。。。。。。。。。。。。。。”
“你就瞧着吧,从外面回来的人越来越多,到时候准挤兑的他们没了着落,他们求人的时候还在后面呢。”
杜橓卿呵呵一笑,也不怎么把这话当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到最后,京官还是京官,换了些人罢了,再说京中大大小小的衙门府邸那么多,还真的能上上下下都换一茬怎的?
就像国武监这里,一年多以来,进进出出的人可着实不少了,但总归不会空下来,不知什么时候,国武监祭酒和山长一换,说不定就又变了个样子。
世间之事,又有谁能说的准呢?
从想的这些就能看的出来,这位的低落劲儿还没过去呢。
不过国武监现在的事情确实多的很,陪着赵石又饮了几杯,话题就又变了,“国武监一些教授年纪大了,身上毛病也多,总是请大夫进国武监医治,不太妥当。。。。。。而监内几个医术精深的教授,却又端着架子,不给这个瞧,不给那个看的,弄的有些不堪,老师您看。。。。。在此事上,是不是立个规矩什么的?”
赵石眉梢轻扬,这事到是头一次听说。。。。。。。。。。。。
不过虽说他在国武监这来来去去的,没有长时间坐镇于此的时候,所以,有些事情便顾不上理会,但毕竟国武监在他治下,他的精力也很大程度上都铺在国武监这里,所以稍一思忖,就明白了其中关节。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大夫在这个时代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尊贵的一个职业了,换句话说,除了当官儿的,就要数到他们了。
读书人不去当官,就做个大夫,不当大夫,就耕读传家,这是读书人们除了当官这个终极目标之外,给自己选的几个退路。
这么说吧,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多多少少都会学些医术傍身,能坐馆问病的大夫,十有都是读书人出身,不然的话,你连个方子都不会写,还当的什么大夫?
广靠着口口相传,这个职业是不成的。
至于国武监中的医术教授,当初,赵石请的就是一些军中退下来的大夫,凑合着教一下,不过后来,香侯府那边很是找了几个好大夫到国武监教授医术。
直到现在,香侯府那边越加上心,请来的大夫医术也越加精湛,但陈规陋习,也越来越多,开堂授业的时候,多数讲的都是些皮毛,真本事见不到多少,最后,却又有人在国武监生员中挑起了亲传弟子。
这样的事情,在国武监中并不是医术一科所独有,其他门类,也多少存在着这样的情形。
所以说啊,杜橓卿口中所谓的不堪,其实是另有所指。
到底是文人出身,听上去是告状,说到底不过是试探罢了,他在为国武监操典的编修之事,在做准备,选来选去,想拿这些大夫们开刀而已。
因为工匠们认死理儿,老大夫们却读过书,讲道理外加权势逼迫,很可能会在他们这里打开缺口。
这么深刻的语言艺术,就不是赵石能把握的了,所以,他这里只是就事论事。
“嗯,这事到是能好好利用一下。。。。。。。。这样,从太医院,找两位御医过来给瞧瞧。。。。。。以后呢,找几位良医,把医馆就开在国武监这里,不用他们授业,身份薪俸皆与国武监教授等同,就给国武监中人诊治。。。。。。。。”
...
.全部章节




将血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学说
. .
“大帅,学生在想,即欲彰显其不同,到不用这般费心费力,华屋豪宅,娇妻美妾足矣,国武监地界已经极为宽广,早晚与长安联为一体。.”
“如今许多出去甚为空旷,不如择其一二,兴土木之事,有功者,赠其屋宅,安其家业,其人如何不感大恩,竭诚以报?”
“而旁人听闻,也可传我国武监慷慨之名。。。。。。。大帅的深意,学生也明白一些,但千年已降,文尊武卑,除农人等外,其余皆为贱业,此等格局,早已蔚然成风,且已深入人心,大帅有心于此。。。。。。。怕是碍难重重啊。。。。。”
本就是读书人出身的杜橓卿其实看的很清楚,这话呢,以劝说居多,但也算是秉公而论,并无多少偏颇之处。
而在他看来,赵石做的这些,无非还是朝堂上的文武之争的延续,如今若做的太过偏激,怕是日后难以有个了局,无论是对大将军还是对他而言,都不是什么好事。
但赵石这里,却没有半点听劝的意思,只是微微点头道:“你明白就好,就照你说的来办。。。。。。。。。”
说到这里,赵石把玩着酒撰,嘿嘿一笑道:“文尊武卑。。。。。要说孔夫子已经故去千多年了,就算他活着的时候,也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现在可好,除了圣人门下,好像其他的都要矮上一头。”
“这么下去啊,早晚有一天,武人得成了读书人的奴仆。除了供读书人吃饭。又老实听话的农人。其他人都成了低三下四的所谓贱业。。。。。。。。。。。。。”
“就拿如今来说吧,天下未定,大秦才刚刚算是有了起色,就要争权夺利一番,想让我等武人既上阵杀敌,又听话好用,这他娘的是个狗屁道理?谁定的?孔圣人?”
话语中虽颇有慷慨之意,但赵石脸上却没什么过多的表情。“我呢,也不须做的太多,我就是想试试,告诉这些所谓的读书人,有这么些人,既读过书,也习过字,却非是圣人门下,而他们更有才干,也更有用处。”
“要我说。那就从他们所谓的奇技淫巧开始。。。。。。你呢,读过不少圣贤文章。应该最是明白,那些圣人书本上的东西大多都是些当官儿的本事,于世人而言,也是有利有弊,并非如一些人所说,圣人之言,不可轻违,并奉为金科玉律。”
“我也读过一些,觉得挺有道理的,修身齐家治天下,说的一点都不错,但在我这里,只认一条,有用的就是有用的,工匠们造出来的投炮,制出来的刀枪,能让我秦军将士少受伤亡,可以克敌制胜,就是好的,凭什么就是贱业了?”
“所以说啊,不管如今天下人如何看,在我国武监这里,凡有用的东西,我就要推崇,凡有用之人,我就要重用,咱们也不说什么唯才是举,我只是给了这些人一个公道。”
“我跟你说一句实话吧,如果可行,将来国武监未必不能遍行天下,成一派之学,我赵石自认也没那个本事,能保住荣华富贵,又能领兵征战,还能自成一派,所以,需要你们这些有学识,有眼界的人帮衬。。。。。。。。”
“其实,如今外间局面,千变万化,战乱远未到休止之时,而我大秦内里,从君王,到臣下,皆有鼎革之心,机会已经摆在了咱们面前,就看咱们怎么想,又怎么做了。”
杜橓卿听着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话,虽然早已有所预料,但心中之震惊,也是可想而知,不过稍后,便也有些释然。
大帅还是以前的大帅,和他心目中的印象一般无二,果敢陈毅,志气恢弘,远非自己等人所能企及。。。。。。。。。
1...676677678679680...7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