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看到他一哭,穿着丧服坐在奥朗则布身边的妮莎公主,也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奥朗则布也拿出个手绢抹起了眼泪。宫殿当中还有许多乌兹别克将领,以阿里夫为首,也是人人痛哭,个个哀嚎......
大家哭了一会儿,就听见奥朗则布嗯咳了一声,所有的人马上停止了哭泣,全都看着这位大帝。
奥朗则布哀叹一声:“我要为阿努沙汗举行最隆重的葬礼!将他埋葬在帖木儿大帝的身边,让他永远陪伴大帝!”
好嘛,这就要风光大葬了!
而且还埋葬帖木儿大帝身边,阿努沙汗是金帐汗国的后裔,和帖木儿大帝是死对头,把他们俩埋一块合适吗?
不对,阿努沙汗根本没死呢,这就“活出丧”了,远在费尔干纳盆地的阿努沙汗知道这事儿一定气得吐血!
不过阿努沙汗吐不吐血的,都不能阻止自己的葬礼举行了......而他的葬礼,当然不是毫无意义的,这个葬礼解除了留在撒马尔罕的一万多乌兹别克战士对阿努沙汗的效忠。
就在葬礼举行的同时,准格尔大军攻破花剌子模绿洲的噩耗也传来了——当然也是子虚乌有的事儿,实际上这个时候僧格王才刚到布哈拉绿洲,连阿姆河都没到呢!
但是撒马尔罕城内的乌兹别克人不知道啊,一个个都以为家乡被准格尔人蹂躏,少不了又是一阵痛哭,还有不少人跑去向奥朗则布请战。
奥朗则布也不含糊,拍着胸脯保证要为乌兹别克人做主!
不过就在奥朗则布出兵花剌子模之前,又有一个噩耗传来了,撒马尔罕城的存粮已经见底!
就要没饭吃了!这可怎么办呢?
撒马尔罕的宫殿内,奥朗则布眉头紧皱,一言不发。而他的瓦齐尔谢斯塔.汗则在用最悲伤的语气说着撒马尔罕的粮荒。
“整个绿洲都在闹粮荒,撒马尔罕的粮食本来就不够吃,一直要从费尔干纳购买,可是购买粮食的商路早就断了。更糟糕的是还有大量的难民和军队集中在撒马尔罕,这就大大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紧张。但是最大危机还是万恶的准格尔魔鬼造成的,他们摧毁了绿洲中至少一半的麦田,使得粮食产量减少了一半以上,而运入撒马尔罕城的粮食则减少了九成以上!如果粮荒问题没有办法解决,今年冬天将会有几十万人活活饿死!而且军队也会因为饥饿而失去战斗力......”
奥朗则布问:“能买到粮食吗?我有的是卢比银币,要多少都有!”
有钱人啊!
在场的乌兹别克将军们个个都露出了贪婪的眼神。
“买不到啊!”谢斯塔.汗摇摇头,“这里不是印度,没有那么多的余粮!”
“那,那可怎么办?”奥朗则布焦急地问。
“只有放弃撒马尔罕了!”谢斯塔.汗道,“阿拉姆吉尔陛下,我们可以先退到泰尔梅兹和昆都士,那里还有一些粮食,能帮我们度过难熬的冬季,等到明年春天,阿富汗的山路可以通行的时候,我们再去喀布尔,然后就能回到盛产粮食的旁遮普了!”
他说的当然是一个早就制订好的撤离河中和征服阿富汗的方案!
奥朗则布的撒马尔罕之行已经功德圆满了......至少可以拉上几十万人回印度,而且还包括一万多来自花剌子模绿洲的乌兹别克骑兵!
有了他们的帮助,阿富汗的军阀们根本不堪一击!
所以在返回印度的途中,奥朗则布就打算把阿富汗给占下来。
这样他不仅能得到十万以上的河中精兵,还能从阿富汗招募勇士。有了河中和阿富汗的勇士,印度的那些大大小小的邦国,哪里还是伟大的阿拉姆吉尔陛下的对手?
奥朗则布的演技也是一流,明明盘算好了要走,偏偏绷着一脸铁血,“谢斯塔.汗,我已经宣布要为阿努沙汗复仇,现在因为粮食不足就撤兵,不是食言了吗?”
“这不是食言!”谢斯塔.汗正色道,“暂时的撤退是为了将来能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如果我们不撤回印度,就会饿死在撒马尔罕绿洲。而死人是没有办法为阿努沙汗复仇的,相信天堂之上的阿努沙汗也不希望我们全部饿死在撒马尔罕吧?”
“对,瓦齐尔说的对!”已故的阿利姆王子的大将阿里夫带头附和道,“阿拉姆吉尔陛下,我们还是先撤回印度,将来再找机会反攻河中吧!”
“是啊,还是先回印度吧!”
“饿死在撒马尔罕毫无意义,只会让准格尔人得意!”
“我们还是撤走吧!”
“请您带领我们去印度吧!”
“阿拉姆吉尔陛下,我们誓死追随您!”
果然没有人希望饿死在撒马尔罕,而且奥朗则布也是这群花剌子模绿洲出来的穷光蛋将军见到过的最慷慨的君主......





抢救大明朝 第1225章 海贼王
大顺共治十六年冬,阿拉干,吉大港。
宽阔的戈尔诺普利河上,上百艘大大小小的战舰依次停泊,首尾相连,从新落成的吉大军港一直排列到同样才建成不久的吉大炮台脚下。
这上百艘战舰都是西式帆船和西式桨帆船,其中最大的足有七八百载重吨,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座城堡!小型的桨帆船也有上百载重吨,舰体修长,桨帆并用,一看就非常适合在近海和内河当中冲锋陷阵!
如果仔细辨别这些西洋式战船上的旗帜,就能发现这些西洋式战船其实是属于两个国家的。其中的西式大帆船上都悬挂着尼德兰共和国的旗帜,而西式桨帆船上则悬挂着一面蓝色的“闯”字大旗——这是大顺帝国的旗帜!
不得了啦,大顺帝国现在已经有了一支真正的海军!从现在开始他们就不再是土得掉渣的流寇,而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海贼了!
而这支大顺海贼军的统帅,就是大顺帝国的皇太孙,“海贼王”李继成。
在吉大军港的码头上,“海贼王”李继成正和一个年纪和他相仿的青年武官信步而走。这青年武官是潼关侯世子罗可,就是昔日李自成的孩儿营首领罗虎的儿子。
罗可是从陕西前线调过来的,现在的官职是阿拉干节度副使,因为阿拉干节度使是原来的国王,现在已经被总督缅甸军务的太孙李继成迁去阿瓦安置了。所以罗可就是阿拉干的最高长官,吉大港和妙乌城都在他的统治之下。
虽然捞到了一个挺好的差遣,而且还可以远离北方那个阴云笼罩的战场,但是罗可的眉头却没有解开。
“罗可,你还担心陕西那边的战事?我这个太孙都不操心,你不过是个侯世子,瞎操什么心啊?”
李继成知道罗可的心还在陕西——实际上他刚从陕西过来的时候也一样!人虽然到了缅甸,但心还在陕西。每天眼睛一闭,入梦的就是祁山,就是仇池山,就是五丈原,就是和尚原,就是西汉水,就是白水江,就是两河口镇,就是西固城......每一个地名,都是李继成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他在那些地方战斗过,也在那些地方埋葬过自己的战友和敌人。他在那些地方享受过胜利的欢愉,也曾经因为失败而伤心落泪。
罗可苦苦一笑:“太孙要真不操心,又何必在缅甸折腾出那么多事情出来?连水师舰队都有了......”
被人说中了心事的李继成只是轻轻吐了口气,“罗可,你怎么看?我在缅甸的折腾可是徒劳?”
罗可也叹了口气,“徒劳不徒劳的,就看太孙想要什么了?”他压低了声音,“若是想在缅甸一隅为王,延续大顺血脉,当然不是徒劳。可太孙若是想要靠着经营缅甸的收入挽救整个国家......”
李继成眉头大皱,“形势真有那么严峻?”
罗可又是一叹:“陕西前线犹可支撑,毕竟打了那么多年,各处都已经遍布堡垒山寨隘口,谁想要突破都不容易。但是我大顺的国力却在渐渐枯竭啊!”
“不至于吧?”李继成似乎心有不甘,“朝廷都坚持那么多年了,不也挺过来了?现在缅甸这里已经有点收益了,应该可以填补一二吧?”
罗可摇摇头:“巴蜀云南的地要尽了!这几年授田越来越紧,而且朝廷还开始严厉限租,不让府兵户多收,听说还要实行公兵分租改革......现在许多府兵户就已经入不敷出,如果再分一份给公府,只怕要大量破产了!”
大顺毕竟是农民政权的根底,第一代的老人们都还在,对农民还是同情的,而且还有襄阳府、南阳府因为土地问题被颠覆的教训。所以入川后的大顺政权还是非常注意保护农民利益的,一开始的时候搞均田授田,还给农民留了七成左右的土地。因此在大顺入川的头十年中,还真有一点安乐小康的局面。
可是随着二代府兵渐渐长大和明顺长期拉锯战的开始,府兵对土地的需求日增,大顺朝廷不得不进行“再均田”,取百姓之田以养府兵——当然了,再均田并不是简单的掠夺,而是最大限度考虑了百姓承受能力的土地再分配。
通常的做法是有取有补,取民熟田,补民生地;取民平田,补民山地;取民川田,补民缅地。而且大顺朝廷还一再严旨限租,将府兵户所取之租的上限严格卡在土地产出的三成,同时还禁止驱佃。
由于大顺朝廷所收取的租调庸中的租大约也要占到土地产出的两成(不是朝廷实收,而是农民的实际负担),所以再均田对四川云南的普通百姓来说,还是可以承受的。
不过因为府兵田不给朝廷交租,所以府兵占田越多,朝廷的收入就越少。随着大顺的府兵户突破了60万,大顺朝廷的田租收入正在接近枯竭,而失去田租的大顺朝廷是没有办法支撑长期战争的,不得已之下大顺朝廷就想出了公兵分租。
当然了,这个公兵分租在名义上不是要去分府兵户的收入,而是向租种府兵土地的农民再收一份租,理论上是亩产的一成。三成再加一成就是四成,而且给朝廷纳租是要承担运费的,大顺的基层官吏们还要“吃”点,所以实际上的负担还要高一些......大顺朝治下的农民怕是要越来越苦了。
李继成皱眉道:“限租是为了养民,如果不限租,府兵户还不把小民吃干抹尽了?如果闹得兵逼民反,咱们大顺朝就要内忧外患了!
至于公兵分租也是没有办法的,那么大的朝廷要吃要用,前线各处还要供应军粮,工商所入又太少,朝廷只能向农民再收一份了......如果咱们这次天竺之行能有所获,情况应该会有好转。”
“难难难!”罗可连说了三个难。
李继成看着罗可,“难?难什么?你担心抢,不,不是抢,是天竺的地主和贪官不愿意助饷?”
“这倒不是,”罗可摇摇头道,“太孙这次一定可以满载而归,可是......现在朝廷缺少的不是黄白之物,而是实实在在的粮食和物资啊!
天竺距离川陕那么老远,天竺的地主和贪官所助之饷,也运不过去啊!”
李继成笑了起来:“额已经想好办法了,在天竺所获可以用来向荷兰人购买燧发枪,有了燧发枪,额们的府兵许就能打垮吴三桂了,若是能夺取陕西,额们大顺的局面就能开了!”
听李继成这么一说,罗可也只能点头了,不过他心里面却不是很认同李继成的想法。
现在陕西前线早就是堡垒遍布,根本不是几万支燧发枪可以打开局面的。
而且大顺现在遇到的主要问题并不在军事上,而在于四川云南的那点土地实在负担不起多达60万的府兵户和长期的明顺战争了!
现在大顺实行的府兵制的根底是以地养兵,如果能够通过战争夺到有经济价值的土地,那么府兵制就能良性循环。可现在的问题是大顺的敌人大明已经中兴成功,而且还采取保守的固守战略,把大顺堵死在四川云南的大山里面。而长期的战争,又让大顺的府兵恶性膨胀,这样下去,早晚要把自己给胀死!




抢救大明朝 第1226章 首陀罗们,迎闯王啦!
“迎闯王”号战舰的舰艏犁开一道雪白的浪花,航迹笔直向西。甲板上的水兵们正在两舷的炮位上进行操炮演习,随着荷兰教官一声声口令,来四川和云南的水兵们紧张的进行着模拟装填和击发。
李继成和宋耀文站在这条载重280吨的大型桨帆战船的艉楼甲板上面,饶有兴趣的观察着水兵们的训练,在舰舯部的主桅旁边,还有水手们在荷兰教官的指导下或是顺着桅杆爬上爬下,或是用力拉动绳索,试着收起或放下船帆。
不过此时孟加拉湾海上吹着西风,所以向西航行“迎闯王”号并不是依靠船帆提供动力,而是在靠船桨航行。在“迎闯王”号的上甲板下面还有一层船桨甲板,八十名来自阿拉干和吉大港的桨手,正努力摇动沉重的长桨,驱动着大顺海军的旗舰破浪西行。
眼前的孟加拉湾海面,涌浪起伏,海风呼啸。由五十五艘西洋式桨帆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正顶着海上突然刮起的西风,驶向吉大港西南1000里开外的印度帖木儿帝国的奥里萨省沿岸。
在这五十五艘战船当中,和“迎闯王”号一般大小的战船只有五艘,除了“迎闯王”号外,分别是“迎太子”号、“迎太孙”号、“迎秦王”号和“迎汉王”号。
这五艘船都在妙乌城外波基岛上被荷兰人“收购”的葡萄牙船厂内打造的,可以算得上是桨帆船的“顶配”了。船体坚固,载重较大,船帆面积也很大,船桨数量也多,可以提供较快的航速,而且火力也非常强悍,在上甲板上总共拥有28个炮位,最多可以安放24门6斤青铜炮或铸铁炮。
这五条“迎”字级的战船毫无疑问寄托了李继成这个大顺皇太孙的海军梦,所以船上的水手,除了桨手是阿拉干人,其余都是正经的大顺府兵,而且还请了荷兰教官负责训练并充当顾问(实际上负责指挥)。
而跟随着这五艘“迎”字级一起出海的其余五十条桨帆船则是从原本的阿拉干水军中挑选出来的较大较新的战船,船上的水手都是阿拉干人,不过也派了大顺的军官和护兵上去监督。
现在乘坐在这五十五条桨帆船上的,除了水兵水手和荷兰教官,还有5000精锐的长征府兵!
而这些长征府兵将要攻击的目标,则是印度东部属于帖木儿帝国统治的奥里萨省的贪官和地主!
大顺军嘛!总归还是比较同情劳动人民的,即便当了帝国主义,也是要打土豪、分田地的进步帝国主义。
所以这次印度之行,也会打出“迎闯王、不纳粮、分田地”的口号,哦,还有一个口号,就是“废种姓”!
提出“废种姓”的是被李继成派去印度考察的宋耀文,他本来想求见奥朗则布的,但是奥朗则布在撒马尔罕,所以他只能在孟加拉和病入膏肓的总督米尔.朱姆拉见面。米尔.朱姆拉因为病得快不行了,所以也没功夫和宋耀文折腾,很爽快的同意了大顺帝国吞并吉大港的要求。
在外交使命结束后,宋耀文就提出在印度帖木儿帝国境内游览和拜佛的要求。米尔.朱姆拉就给了他一张通行证,又派了几个信仰印度教的官吏陪着他到处溜达。
一番考察之后,宋耀文发现天竺这里的劳动人民比大明的劳动人民苦多了!
现在大明的劳动人民面对的最大不公就是一个——贫富不均!
而且大明的贫富不均也不是完全无解,穷人还是有很多出路的......如果他们肯吃苦又不是特别怕死的话。
至于生而不平等的问题,如果不算财富不平等的话,那么摆在17世纪的世界上,根本就不算什么。据说是农民起义的大顺,在这方面都比不过大明——现在大顺的府兵户多达60万户,数量比大明的贵族多了十几倍!
而且大明的贵族大多集中在应天府,在朱皇帝的看管下干不出太多的坏事儿,而他们享受的最大特权,就是可以接受到高标准和高水平的教育。
不过大明的老百姓也不是没有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机会,应天府最好的贵族学校也招收平民学生,只是名额有限,竞争激烈。不过大明国内现在也有了许多民办的新式学校,其中一些水平也不低,所以拥有一定财力和智力的平民接受新式教育的机会也很多。
而大顺那边的农工商民要成为“士”(府兵),可就困难多了!
当然了,困难归困难,但也不是不可能,要不然大顺的府兵户也不会有那么多了。
不过大顺这边的平富不均问题却不严重,都穷啊!农民交租交穷了,府兵们打仗打穷了......
而天竺这边的劳动人民则是把大明和大顺两朝老百姓的苦都吃下去了,而且还是翻倍的吃!
他们不仅穷,而且还贱,而且还子子孙孙都不给翻身!
天竺有个什么种姓制,人是有种的,种不好,子子孙孙都是贱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什么的,在他们那里是不允许的。
要翻身就只能修来世......可来世的事情谁知道啊?这也太欺负人了!
贱民都子子孙孙不能翻身了,当然也是穷的。大顺那边府兵地主收三成租已经让皇帝李过天天念叨要减租、限租了。而天竺这边帖木儿帝国的官府直接收三分之一的税,“种”好的地主至少还要再收三分之一的租,还有一些神棍和贪官污吏也会伸手收要钱!
最后能落在贱民手里的不知道有没有一成?真不知道这些贱民靠着这么一点食物是怎么活下来的?
“太孙,咱们这次要去的天竺奥里萨省的贱民特别多,而且特别的穷,全都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就快活不下去了!如果咱们不去,估计要不了多久,他们自己也该起义了!”
宋耀文看见甲板上水手们的训练告一段落,于是就和李继成说起了发动奥里萨省贱民造反的事儿。
李继成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宋耀文继续说道:“臣还在吉大港选了几百个精通天竺语言的番人,全都教会他们汉话了,等咱们到了奥里萨省,就让他们去发动天竺贱民迎闯王。”
“好,做得好!”
李继成对发动天竺贱民迎闯王的兴趣寥寥,因为他就想着抢一把跑路,根本没打算在天竺当流寇,贱民迎不迎闯王的,他也无所谓。
不过他还是对宋耀文的努力表示了赞许,因为“迎闯王”是大顺的政治正确!
李继成给李过的奏章上也是这么吹的——他可不敢说自己要求天竺当强盗,这事儿他不在乎,但是他爷爷却很忌讳,不让人说的。李继成要敢说当强盗的事儿,太孙的位子恐怕立马就没了......
所以李继成的奏章上通篇都是天竺贱民悲苦,遥望大顺天朝如婴儿盼父母一般,就等着闯王去拯救了。
李继成沉默了一会儿,又言道:“耀文,奥里萨省的天竺贪官多吗?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啊?是怎么当上官的?你都打听过了吗?他们在当地有没有势力?”
宋耀文笑道:“都打听过了,奥里萨省的贪官大多都是从天竺西北一个叫拉杰普特省的地方来的武士,都是外来户,没有势力的。”




抢救大明朝 第1227章 别害怕,这里是天竺!
“迎闯王、不纳粮、分田地、废种姓......”
在整齐嘹亮,还带着一点秦腔的口号声中,来自汉中府留坝县的二代府兵司马勇和他的十几个同袍一起,奋力摇动船桨,将一条舢板划向前方,穿过清晨海面的雾气,冲向印度帖木儿帝国统治下的奥里萨省的库塔克大区的帕拉得普分区的海滩。
宋耀文为大顺远征军选择的登陆地点是奥里萨省的默哈讷迪河河口三角洲——这可是一块富得流油的地盘!
通常来说,由一条大河所携带的泥沙冲击而成的河口三角洲都是非常富庶的,这里也不例外。自从一百多年前被阿克巴大帝征服以来,这里就是印度东部仅次于孟加拉地区的第二富庶之地。在默哈讷迪河河口三角洲一带,分布着两百余个贾吉尔和柴明达尔领地,每一个都是奥朗则布大帝的小钱包!
而司马勇和他的同袍们,不远千里泛海而来的目的,就是要抢走这些小钱包里面的钱。抢钱虽然是司马勇他们的祖传手艺,但这一次总归是头一回干,而且还是出国抢钱,多少还是有点紧张的。
毕竟天竺国从地图上看也蛮大的,而且派到司马勇所在的府兵队(连)中担任向导和宣教(不是向府兵宣教,而是向天竺的首陀罗贱民宣教)的番人艾哈迈德.贾拉里说,这个天竺帝国也算是国力鼎盛,兵强马壮,很不好打的。
所以最好还是偷偷的上岸,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李继成和宋耀文显然就是这么打算的,所以他们不敢大白天的发起登陆,更不敢听从军事顾问戴维.琼斯的意见,在大白天直接把战舰开进默哈讷迪河——戴维.琼斯的建议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五十五艘桨帆战舰和5000精兵足够打下整个库塔克大区了。
印度帖木儿帝国摆在整个奥里萨省的兵力根本不足以将他们击败,而要从孟加拉或是从贾布尔和戈尔孔达(位于德干高原)调集军队,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赶到的。
以印度帖木儿帝国的反应速度,一个月内都不会有军队赶来的!
不过做贼心虚的李继成和宋耀文还是命令舰队在默哈讷迪河河口附近的海面上漂了大半天,捱到半夜才摸黑靠近海滩,然后在临晨时候放下了五十五只舢板,将八百名装备了燧发枪和刺刀的敢死队员和十几名从吉大港招募来的番人宣教(同时也是向导和翻译)一起送上滩头。
随着“嘭”的一声闷响,司马勇所在的舢板最先撞上了滩头。舢板还在摇晃的时候,这位年轻的二代府兵已经大喝一声,举着上了刺刀,装好了弹药的燧发枪猛地从舢板上当先跳下,扑通一声就掉进齐腰深的海水里了!
1...405406407408409...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