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奋斗在红楼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九悟
这时,外头小丫鬟快步跑进来,气喘吁吁的道:“法师,三爷来了。”
“啊…”秦可卿惊喜的从椅子上站起来,然后,小快步的往外迎着去。带起一阵香风。衣袂飘飘。
庵堂中的布局,还是四合院布局。秦可卿从达摩庵后堂的寝室里出来,正迎着贾环在佛堂中,看着贾环挺拔的身姿,不知怎么的,她眼泪就禁不住流出来,“环叔…”
秦可卿一头乌黑的长发,一身素色的道袍,有着别样的风韵。二十七岁的女人,依旧是娇媚的如同鲜花。国色天资。那细腻的温柔,如同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在这一声呼喊,两行清泪中流泻出来。
贾环看着微微光亮中的秦可卿,内心里都忍不住颤动了一下,走上前两步,温声道:“可卿,别哭。”轻轻的将她搂在怀中。拍拍她的背,安抚着她的情绪。
秦可卿呜咽着道:“环叔,你别去西域。我时常做噩梦。梦到你满身插着刀剑,很可怕。”本来秦可卿的性子,是一句话,都要在心里过三遍。唯恐行差踏错。但这是时隔半年多的相见。而贾环又即将去西域。她心中的情绪,便这么涌出来。真情流露!情难自已!
贾环听的一笑,“可卿,那是戏文上的。现在都是火炮,火铳,一下子就死了。那里有满身刀剑的可能?况且,我是军需官,转运使,不用上前线…”
话没说完,嘴被一只绵软的玉手捂住。秦可卿抬头,泪眼婆娑,哀愁的道:“环叔,别胡说。”她是真的梦到了!
贾环看着她的眼睛,听着这话语,还会有什么不明白的呢?一个美丽的女人为你哭泣,为你担忧,为你做梦,这是什么?其实,两个人心里都知道。
只是,他给不了秦可卿任何承诺、未来。他一直避免来她这里。但每次总会在不自觉间过来。比如,他明天早晨就要离开京城,晚上还是到她这里来道别。
凝视着,贾环又想起潇郡主、妹妹的遭遇,轻轻的叹一口气。将秦可卿抱的紧了些。
秦可卿俏脸绯红,泪痕未干,垂下头。


清晨的鸟鸣声啾啾。美人横卧。正在熟睡总。书桌上留有一张书签,飘逸的柳体小楷。贾环的亲笔。词牌名曰,相见欢:
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此时,贾环已经离开贾府,带着庞泽、张四水、钱槐、胡小四、黄总旗,家将五十人,与胡炽在城南的崇文门汇合,出发前往西域。送行者有二十多人。
周史贾环列传记载:雍治十八年,环从齐公出西域,多奇谋…





奋斗在红楼 第七百七十三章 西行漫记(上)
五月二十五日,贾环、胡炽一行出京,往西行。五月二十七日,众人快马抵达保定府。
从京中往西,路途一共有三条。第一条路:出大同,走草原,沿九边至榆林。
第二条路:南下至涿州,马头关进入晋地,南下雁门关至太原府。往西行。
第三条路。直下保定府,进中原,快马向西行。贾环等人就是采取这条线路。准备从洛阳过潼关入长安。经陇右,河西走廊,去往敦煌。
国朝的官道延续了明朝的标准配置。官道上杨柳依依,驿站不绝。盛夏的傍晚,杨柳、槐树枝叶茂盛。保定城外二十里的驿站中,在傍晚时热闹起来。
王驿丞带着二十几名属下,殷勤的,端茶倒水。居中的小院中,人流穿梭。
验过勘合,王驿丞自是知道眼前的青年是谁?天下闻名的贾探花起复为西域左参议,负责西征大军粮草的消息,刊登在真理报上,早就传遍天下。
贾环正在客厅中,和胡炽商量着西征大军供应的事情。夕阳带着霞光落在字画、木质窗户上。艾叶的味道飘散,用以驱蚊。白瓷茶碗中盛着清茶,略涩口。
庞泽、张四水和胡炽的侄儿等四人都在,参与讨论。户部只是象征性的调拨了5万银元。而这用于4万大军的行军开销,实在是杯水车薪。更别提抵达敦煌之后的军资。西征大军前期的军需、补给,都是胡炽以家资垫付的。
西南钱王胡炽的个人资产在2千万银元之上。所能调动的资金在1亿银元左右。这是周朝超级富商第一梯队的实力。相当于后世的首富们。要知道,国朝雍治十七年,核算全国赋税约3亿5千万银元。其财力之雄厚,可见一斑。
需要注意,雍治十七年的税收3500万两白银,比雍治十五年3752万两白银更少。这还是在发行银元,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由此可见大周的实力,正在逐步的衰退!
西域债券共计募集资金3千万银元。这笔银子,优先归还500万给胡钱王。
贾环、胡炽两人现在所面临的难题有两个:第一,如何将银元兑到手中,并能及时的购买到粮食等军需。第二,后续供应西域十五万大军的银子如何筹措?
胡炽一身灰袍,塌鼻黄须。五十多岁。坐在酸枣木的官帽椅中,沉吟着轻叹道:“日升昌在长安有分店,可以兑换银元,运往敦煌。此事晋商答应承办。倒是在敦煌能否购买到大军所需的粮草?”
若论筹措钱粮,供应军需,调度全局,胡炽并不认为他的能力比贾环差。这些事,他在西南做过。而且,在齐总督心中,自是长久以来追随他的胡炽更受信任。但,贾环是官员,而且确实有真材实学。这就决定了胡炽和贾环的相处中,是以贾环为主。当然,事情是商量着办。
贾环喝着茶,自嘲的一笑,道:“兴斋兄,件件都是难事啊!都难办。”
几人正讨论着问题时,突然,钱槐进来,弯腰行礼道:“三爷,沈二爷来了。”
“他怎么来了?请他进来。”贾环惊讶的从椅中站起来。沈二爷,就是庆国公的嫡次子沈迁沈。他未来的三姐夫。在保定城外,突然听到沈迁的消息,如何不然他感到意外?
沈迁是今年的二甲进士,在京中兵部观政(实习),六个月后才转正。而且,沈迁十几日前在京中找过他,想要去西域参战,但他拒绝了。沈迁的长兄就是数年前随着牛继宗战死在西域。沈迁现在是沈家的独苗。
胡炽笑笑,没说话。
钱槐领命出去,片刻后,就见沈迁穿着一袭干净的青色文士衫进来,容貌英俊,翩翩青年公子,从容的拱手,道:“子玉,我在保定府等候多时!”又和胡炽、庞泽等人打着招呼。
贾环等人的行进路线,并非什么机密。他们两个负责后勤,信使来往不绝。并且,早早的告知齐总督。不然,人在途中,消息怎么及时传递?沈迁人在兵部,自是打听得到。
贾环什么人?听到这话,再看沈迁的神情,就知道怎么回事。必定是提前在保定府等着的。叹口气,劝道:“沈兄,战争不儿戏。我如何同意你去西域?不说庆国公哪里我怎么交代?我亦不想我三姐姐成为望门寡!再者,你身为朝廷命官,官位岂是轻易可以变动的?你还要不要前程?”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沈迁苦笑一声,坚决的拒绝,道:“子玉,谢谢你的好意。但我已经想好了。不管你同不同意,我都将去西域。”
其实,那日在贾府中,他和贾环谈的比较透彻。贾环刚才不过是老调重弹!而他也不必用想要为兄长复仇这样的理由去蒙贾环。真正的理由是:他喜欢兵事。当文官,从来都不是他的想法。
贾环想一想,对胡炽道:“兴斋兄,你带人先走。我劝劝他。稍后两天就会赶上来。”
胡炽笑着点点头。这种事情,他当然要通融。沈二公子和贾环的亲姐姐订婚了。


傍晚过后,夜幕渐沉。小小的驿站,很快就恢复了平静。盛夏赶路,自然是昼伏夜出。他们停留的时间并不长。
贾环要奉承着他的王驿丞上了一壶酒,几盘简单的小菜:油炸花生米、拍黄瓜、白糖拌番茄、皮蛋豆腐。
贾环和沈迁坐在小院厅中小酌。月光从简陋的窗户、土墙缝隙中透进来。
贾环举杯,和沈迁碰了碰,虽然贾环的年纪要比沈迁小几岁,虽然三年后沈迁必然是他的姐夫,但谈话自是贾环主导。坦诚的道:“沈兄为何一定要去西域?我作为军需官,都未必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你上战阵可以?”
这是贾环第一次透漏心声:他对去西域的看法,担忧。他肩负着太多的责任,他要活着回来,凯旋回来。但,战争中,谁知道?或许,一枪就将夺去他的生命!
两日前,他在离京前,和可卿有一席之欢。感情上水到渠成,他和可卿一起经历那么多的事情啊!到雍治十八年时,早就知道彼此内心中有着对方的位置。但看似很突然。
然而,细想下,除开他喝了酒,除开妹妹、潇郡主给他的感慨,除开临别前的离愁,未尝没有生死压力所带来的放纵!那晚,令他回味。
沈迁时年20岁,英姿勃勃,很英俊的青年,轻轻的抿一抿嘴,脸上露出追忆的神色,道:“子玉,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等贾环回答,接着道:“
我家是勋贵世家!我自小打熬胫骨。自幼受到的教育是:男儿功名马上取!我大兄学习兵事时,我就跟在他身边。我并不喜欢舞文弄墨。我渴望的是漫漫黄沙,或者草原中,纵马奔驰!
所以,你不要阻拦我。我想好了的。我或许会死。但大丈夫立于世间,要博一个功名,封妻荫子。带三尺剑,纵横天下!”
贾环看着沈迁的眼睛。看了很久。重新认识自己的这位“姐夫”。感受着他内心的决心。忍不住长叹一口气!
贾环的性格,很少去勉强别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走,自己负责。你自己要作死,我该说的都说了,难道还要拦着?
然而,眼前的青年,是三姐姐的夫婿啊!望门寡,很悲催的!妹妹的哀伤,他看得到!以三姐姐的脾气,八成的概率,会选择守节。之前,纪时春、蜀王闹出的动静太大!
沈迁没说话,等着贾环的决定。事实上,他并非需要贾环的同意。只是尊重贾环的意见!
贾环沉默了许久,缓缓的道:“好吧。你给京中写信:安抚好你家中,同时请缨去西域。以你兵部主事的履历,只要兵部批了,问题不大。我会给孟尚书写信。”
兵部尚书孟何与旧武勋集团交好。他这些天,兵部、吏部、户部都跑遍。孟尚书的公房,他进去坐了好几回。
彭大将军的案例,他不知道会不会出现。但,他肯定得给沈迁安排一个好的位置。不管怎么说,军官伤亡的概率比士兵小。
沈迁大喜,举杯敬贾环,“谢子玉!”
有贾环的支持,他的后顾之忧(父亲、家中、贾府、朝廷),要小很多。




奋斗在红楼 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行漫记(中)
五月底,金陵城中忽而下起暴雨。雨滴如帘,垂落在天地间。秦淮河畔,烟雨凄迷。
武定桥上无人。一艘精美的乌篷小船,徐徐的从桥洞中穿过。尖尖的船头,流线型的船身,缓缓的露出来。
船中传来一个柔和的女子声音:“姑娘,雨太大了。别下去吧。看看就好。”
“嗯。”黛玉轻轻的点头,眺望着雨帘中的和安街,那座宅院,承载着她生命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雍治十二年,金陵的那段日子啊!深深的铭刻在她的记忆中。
而此时,环哥已经远去西域。宝姐姐亦相思成疾,缠绵病榻。她心中闷闷的。出来散心。不意遇到暴雨。
“哎…!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这嗟呀的感叹声,并非林黛玉的叹声。而是她养的那只鹦鹉。鹦鹉学舌,和林妹妹素日的感叹声,竟然差别不大。雪雁提着鹦鹉的笼子,掩嘴噗嗤笑道:“姑娘,你看它…”
紫鹃手里端着茶碗,侍奉在一旁,嘴角微微扬起。
黛玉虽然成婚。那场御赐的婚礼,天下瞩目!但她房中的丫鬟们都还没有改口。还是称她为“姑娘”。
苏诗诗禁不住莞尔一笑。气氛是伤感、遣怀。但鹦鹉这么一闹,她亦笑出声。明眸落在穿着一袭青衫的黛玉身上。十七岁的黛玉,出落的极其美丽。静坐时如娇花照月。自有一股灵秀的才气点缀着她身上带着江南烟雨般的妩媚、风流的风姿。
世外仙姝寂寞林!
苏诗诗已经是绝美的美人,大眼睛,雪白的肌肤,窈窕的身姿,气质清丽娴静。但此时自感比黛玉还要逊色半筹。伸手指着窗外,介绍道:“林姐姐,我当日便是住在武定桥对面。”
她曾在金陵住了两年多,等着贾环前来找她。和黛玉的感情之路不同,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
黛玉同样给鹦鹉逗的展颜一笑,刹那间如同清泉涌出,幽静宜人,美丽无端。她本是“愁绪满怀无释处”,此刻稍解,细声道:“难为你了。”声若清萧,悦耳动听。
说话间,精美的乌篷小船缓缓的驶过,逐渐的消失在雨幕中。


江南的烟雨,北地如何得知?
如贾环所料,他和沈迁的书信送至京中,三日后便收到回信。信使往返,可驿站换马,速度较快。兵部尚书孟何同意沈迁以兵部主事的身份前往西域军中效力。
而沈家的太太无法将沈迁从保定府绑回京中,派了沈府中最后剩余的20名家将到沈迁身边,保护他的周全。
保定城外,小小的驿站,如同一颗麦穗点在平原上。天际边,袅袅炊烟升起。淡淡的夜色在略显空旷的平原中弥漫开来。
在这北方的夏季傍晚风景画中,贾环驻马在小山坡上,眺望着南方。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思念!
伴随着京中的消息传来的,还有自金陵而来的家信。烽火连三月,家书值万金。在前往西域的旅途中,收到家信,他如何不高兴?然而,信中的内容却让他升起忧思。
林妹妹替宝姐姐代笔的家信中写道:她近日思念成疾!江南距离北地千里之遥,这封信是四月底写的。辗转到他手中。已经一个月过去,宝姐姐病好些了吗?她在病中,谁在为她煎药?可又瘦了些?
他妻妾不少。但于国朝的士大夫来说,并不算多。要说她们每一个人在他心中的份量都是相同,那是骗人的假话。宝钗在他心中,份量很重。
他如何能忘记那个雨后的黄昏,她那明丽娴雅的微笑;他如何能忘记她戏虐的和他射覆;他如何能忘记婚后平淡、真切、相伴的日常生活…,这一切的种种,在他心中浮起,仿佛星空闪耀的繁星。一颗一颗…
贾环在小山坡上驻马许久。身后,黄副千总带着十几骑等候着。半里远的驿站中,沈迁、家将们正在准备启程。张四水打马前来,低声道:“子玉,我们可以走了!”
“嗯。”贾环不舍的看了南方一眼,调转马头,扬鞭抽着胯下的骏马,“驾!”纵马前行,追上大队。
雍治十八年五月末,于保定城外,得内子病中札:
同检红梅玉镜前,如何小别便经年?飞鸿呼偶音常苦,栖凤将雏瘦可怜。
梦远枕偏叶髻,寄愁买贵雁头笺。开缄泪涴销魂句,药饵香浓手自煎。


五月底,贾环、沈迁、张四水、黄观等人还在保定府。庞泽随着胡炽、胡族侄等人先行一步。一路上同样是快马加鞭,赶往西域。
而此时,齐驰所率领的西征大军早就进入河西走廊。
贾环落后胡炽一行三日的行程,一直都没有追上。众人一路迤逦向西,换马前行。信使往返,前线的消息不断的传来。在枯燥、繁忙的旅途中,时间飞快的流逝。
六月中旬,贾环一行,行程数千里,在长安城中,和胡炽等人汇合。此时,长安城中已充满秋季的气息。
胡炽坐镇长安,安排将随军携带的日升昌银票通兑银钱——这在京中,早就和晋商财团谈好。并购买米面、草料、食盐等军需物资,安排转运至敦煌。
河西走廊夹在祁连山、北山之间。仿佛一条古道穿梭在祁连山麓和冲积的平原上。全长两三千里。粮食转运损耗很大。好在雍治十四年,朝廷大军征讨西域,官道修缮一下,时隔四年,依旧可以使用。
贾环和胡炽见面后,作出决定,连夜带人赶往嘉峪关,在此设立物资中转点。
嘉峪关地势险要,背靠黑山,南临祁连。连陲锁钥,卡在河西走廊的最后一处隘口中,被称为河西咽喉。这里曾是明朝西北重镇,沿丝路前行六百多里,即是西征大军此行的终点,亦是起点:敦煌。
河西走廊到西北部,已全是荒漠。边塞之外,戈壁滩随处可见。到处是光秃秃的沙地。只有稀疏的各种沙漠植物:胡杨、红柳等。而敦煌、瓜州,是戈壁滩中有名的大绿洲。所以能建立城镇,汇聚百姓、物产。
此时,前线的消息早就传到长安城中。雍治十八年春,大周西域总兵,五军都督府左都督牛继宗,继会战失败后,兵败龟兹城。至此,拔野古部大军威振西域全境,各地纷纷叛乱,大周丧师失地!安西四镇尽失!
但,西域参将苗骐接应了自龟兹撤下来的周军和文官们,积极联络周围的吐谷浑部,打退了拔野古部的先锋,维持住敦煌、瓜州一线的局面。守到夏末齐驰率西征大军来援。
秋高气爽,马骠正肥。前线大战将起!“消化”了三个多月时间的拔野古部,重新纠集胡骑,准备一鼓作气占领西域全境。将周军赶回到嘉峪关。从而在西域,漠北与察哈尔、仆骨、喀尔喀等部族争夺霸权。
在这样的局势下,贾环一行八十多人,于七月中旬抵达嘉峪关。随行的是一批粮车。西域总督齐驰麾下的核心幕僚曾季高早在嘉峪关中,等候多时。
漫漫的小雨浸润在天地间。天气渐凉。雄伟的关城卡在咽喉要道中。雄关屹立!贾环等人骑着在马上,各自带着斗笠,缓缓的走在官道上。队伍蜿蜒。斜斜的小雨将众人的衣衫打湿小半。
关城上,守城的士卒拿着长枪树立,眺望着这支进城的队伍。自安西四镇丢失以来,商旅断绝。本来自海贸兴起后,丝路便逐渐的没落。商旅不多。而西域战乱更是令这里商业环境雪上加霜。这时来嘉峪关的队伍,只能是军中的运粮队伍。
城门口处,此地的守将商游击和曾季高带着五六名亲随迎着。




奋斗在红楼 第七百七十五章 西行漫记(下)
“大帅令你在一个月之内,转运25万石粮食至敦煌。由商游击配合你…”
曾季高一身皱巴巴的蓝布长衫,四十多岁,微矮的身材,身上带着沉重的压力。他作为西域总督齐驰的核心幕僚,等在嘉峪关,是为了向贾环传令。至于,粮草过期未至,或者数量不足,后果是什么,不问可知:军法从事!
这是齐总督对贾环的重视的一种形势。
传话毕,曾季高便急急忙忙的冒雨赶回敦煌。连商游击在游击将军府中给贾环举行的接风宴都没有参加。从这个举动看,敦煌一线的形势很紧张。
而敦煌前线的情况,贾环依旧还只能从传递的书信,公文中了解一些:拔野古族的军队正在逼近敦煌一线。绿洲之外,斥候的交战,正在日益密集!
剑拔弩张的气氛,弥漫在整个河西走廊中!生活在沿线地区、城市、村落中的汉人们,都感受到大战即将来临的气息。
“贾大人,这…”商游击站在府门口,目送曾季高带着两名随从离开,神情略显尴尬。
商游击面相很显老,宛若五十岁的老农,脸上沟壑纵横。西北风沙催老。穿着一身半旧的铠甲,一看便知是上阵过的将军。
自雍治十三年,京营参将乐白跪拜大学士何朔之后,国朝武将中的潜规则,便是流行跪拜上官。而随着,总督、巡抚这些非常设的官职开始增多,文官集团开始压制着武将。
这其中有很深刻的历史原因!非三言两语可以说的清楚。而周朝此时,以文官统御武将,正在逐步的形成制度。
贾环是从四品的西域布政司左参议,商游击执下官礼。当然,除开大势,更重要的是:第一,贾环贾环是总督齐驰的幕僚。第二,贾环是都转运使,负责大军后勤。
贾环并不在意,宽慰道:“商将军,曾兄有要事在身,接风宴便改日吧!”搞政治,那确实要认认真真走形式。但在战争中,还注重走形式,那是自取灭亡。一切以战事为先!
曾季高,精熟方舆,晓畅兵略,恃才傲物,矜功自伐。对他的认可,只限于舆论方面。要说多重视他,那真未必!
以贾环沉稳的性情,自不会因为别人轻忽他,心里就很不爽。要想别人重视,得作出事情来!


稍后几日,贾环在嘉峪关中游击将军府旁的院落中,安顿下来,着手处理军需调度。
庞泽,张四水,黄观(黄总旗,现为副千总职位),沈迁几人协助着贾环。商游击亦调了十个精通钱粮、笔墨娴熟的小吏、书手过来帮忙。
随后,信使往来于此,络绎不绝,连通着敦煌、长安两地。
自秦以来,军队的口粮组成,一直都是变化的。而且,具备很强的地域性。从粟,小米,变成大米,面粉。周朝军队的军粮,以容易保存的干粮为主。干粮主要是烧饼、大饼、馒头、干米饭。每名士兵按量配给茶、盐、大酱和腌菜。
贾环作为军需官、都转运使首先要保证军粮充足。其次,要保障士兵的武器、铠甲,各种战争器材。最后,还要保证棉衣,靴子,雨衣等物。
繁重的工作,从七月十八日开始,便没有停止下来。贾环所在的院落中,通宵达旦的亮着灯。宛若一台机器的发动机,首先启动,并逐步的开始提速,飞速的运转!
1...326327328329330...4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