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府天
“谢他一声,就说此事我记住了。”
打发了一个心腹宦官去传信,这位从武后当权一直屹立不倒的内侍省第一号人物,不禁在宽敞的直房中来来回回踱起了步子。杨思勖去安南平叛,前时战报回来说是战功斐然,不下于王毛仲那两手花架子。可杨思勖建功立业,他在宫里就没有别的够分量的人好支使了。现如今这节骨眼上,岿然不动是可以明哲保身,可问题在于,这时候需要打破僵局的人而且在他看来,此次的这一场风波,固然看上去此消彼长,可事后只要天子醒悟过来,自作聪明的人便会玩火
“将军,将军”
一个年轻的内侍匆匆进了屋子,见高力士有些恼怒地挑了挑眉,他便慌忙说道:“柳婕妤往陛下的贞观殿去了。”
柳婕妤?第一个坐不住的不是王皇后,不是武惠妃,而是柳婕妤?
高力士在最初的诧异过后,立时眉开眼笑了起来,当机立断地说道:“去尚书省,请他们立时把今日奏疏节略送陛下御览你亲自去,对人这般说……”
对那年轻内侍严密嘱咐了好一通话,高力士这才回座,支撑着脑袋沉吟了起来。虽没有一定的把握,但横竖不是他亲自出马,死活就看天命了
贞观殿中,尽管天子面沉如水,但柳婕妤还是端着得体的笑容,行礼过后便送上了几样精致的点心,末了才说道:“妾身知道陛下如今心绪不佳,可若是为了那些流言蜚语便伤了御体,岂不是令天下臣民全都心怀忧切?这几日皇后殿下也好,惠妃也好,再加上妾身和其他嫔御,人人都生怕陛下气坏了身体。一二无知小人作祟,无伤大雅,还请陛下珍视身体,莫要因为外人之言,错怪了人。”
“哦?你说朕错怪了谁?”
见李隆基面色倏然转厉,柳婕妤便不慌不忙地说道:“妾身惶恐,只怕陛下因人言错怪了皇后殿下和惠妃。流言起自宫外,陛下却不见嫔御,岂不叫宫中人心惶惶?妾身今日斗胆请见,只请陛下见一见皇后和惠妃,如此后宫上下自然安心。”
按照嗣滕王所奏,废后之言起自姜皎,李隆基自然最疑心的便是武惠妃。然而,时隔数日再细细思量,他却越想越觉得王皇后亦是嫌疑极大,因而索性谁都不见。此刻柳婕妤如此说,他不禁陷入了踌躇。见自己所言仿佛有效,柳婕妤心中暗喜,这才不动声色地又添了一句话。
“不过,听说今日清河崔氏与京兆杜氏联姻,听说是黄门侍郎裴璀亲自充当地大媒,外头好大的热闹。”
李隆基正因为柳婕妤这若有所指的话而眉头紧皱,外间便传来了一个声音:“大家,尚书省送了今日一应表笺奏疏的节略来。”
“卿之言朕已皆知,你且退。”等到柳婕妤退下,李隆基令外间进来,等展开那长长一卷节略一扫,当头一连数份奏疏的标题就让他一时面露严霜。
谏门下省左拾遗杜士仪封还制书事
〖
.全部章节
盛唐风月 第三百三十四章 御前激辩,针尖对麦芒
. .
尽管杜士仪如今已遭贬斥,可裴璀作为大媒,亲自往观德坊杜宅走过一趟提亲,送去的定亲礼物却是丝毫不马虎,原就是赵国夫人李氏在此前口头订约之后,提早为儿子置办下的。.而杜士仪早先就打算拿出两万贯来给杜十三娘置办嫁妆,因而尽管这一次看上去有些仓促,但家奴部曲当日便悉数出动,从前那些早就定好的东西纷纷从南市各大商肆中送了过来,一时间把前头院子里的几间屋子堆得满满当当。
而同在观德坊的官宦人家也好,平民百姓也罢,很快都从杜氏家人口中打探得知杜士仪此次要赶在南下岭南前,把嫡亲妹妹嫁入清河崔氏,因而婚期可说是赶得无以复加。当得知清河崔氏竟对此并不在意,虽有人暗中讥嘲,但更多的人都是感慨于杜士仪爱护妹妹,崔家亦体恤杜氏兄妹之情。
于是,当天行过纳彩和问名,次日竟立时就是纳吉和纳征之礼。当永丰里崔家按照古礼,送来了大雁和几乎塞满了巷子的聘礼时,围观的人群竟是把附近几条十字街都给堵得严严实实。
然而,在这种热闹喜庆之中,人群却只听得后头好一阵大声喧哗,紧跟着便是一阵扯破喉咙的嚷嚷:“让开,快让开陛下宣召”
这时候竟然天子宣召?宣召的是谁?杜十九郎不是已经被贬了吗?
尽管人群一下子为之炸了开来,但众人还是纷纷往两旁退避让路,总算是堪堪腾出了一条足够一人通行的路来,让了那一身内侍服色的宦官和两个随从通过。这一行三人策马小跑到了杜家门口,头前那个宦官便纵身跃下马背,大声说道:“陛下宣召,快请杜郎君立时随我等入宫”
家中平日都是杜十三娘主持家务,可现如今她都要出嫁了,杜士仪当然得亲自出面替妹妹操持,所幸秋娘和竹影如今都能独当一面,月影虽年纪小些,可也能帮上手,而赤毕等人在前头招呼那些崔家送聘礼的人,他则是亲自接待崔俭玄的长兄崔承训丨两人虽则早就相识,但并没有太多的深交,可今后就是姻亲了,崔承训丨最关切的是杜士仪此次遭贬的事,一来二去还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外间的动静就被人报了上来。
尽管今日是崔家下聘的大日子,可崔承训知!道,天子宣召比什么都重要,更不要说兴许还关乎杜士仪的前程命运。因而,他立刻站起身来,满脸凝重地说道:“杜十九郎,此处的事情有我即可,你立时入宫去吧君前容不得半点失误,你千万小心”
“那就容我失礼了”
这会儿宫中来人,杜士仪心知肚明,不外乎就是因为自己一个遭贬之人的动静实在太大。然而,他也是被这一次的突发事件逼得不得不豁出去赌一赌,否则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因而,他向崔承训丨拱了拱手后就立时出了正堂。他也不忙着先去见那宣见的宦官,而是紧赶着回房换上官服,这才来到了前院。
甫一照面,他便立时认出,此时此刻前来宣召自己入宫面圣的这个宦官,依稀竟有几分面熟。微微一沉吟,他便笑了起来。竟是当日探花筵时之人
“李静忠,原来是你。”
见杜士仪还认得出自己,李静忠目光闪烁,却只是微微颔首没有说话,等到杜士仪身边随从牵来了马,他待其上马后,自己也跃上了马背。直到进了洛阳宫,刚刚两个随从都垂手退下,他引着杜士仪一路往宣政殿方向行去,觑着四下人都离得远,这才用极低的声音说道:“杜郎君,陛下今天心绪很不好,还请你千万小心些。惠妃让奴婢捎话给杜郎君,多谢杜郎君能够为楚国公说一句公道话。”
上次这李静忠在探花筵上陪侍自己,就曾经坦陈是武惠妃的人,如今又提醒了这么一句,更代武惠妃致谢,杜士仪顿时暗自苦笑。他如今在朝中还只是微不足道的人物,原本根本不想卷入后妃之争中。倘若不是蓝田县主之案他恶了王皇后,此次张嘉贞又明显公报私仇,单单姜皎党羽就陷进去多人不说,更是以杖刑上公卿,他还不至于胆大到封还制书的地步。如今武惠妃这空口白话的感激,对他来说并不能解燃眉之急
接下来这一关能否安然度过,便是生死荣辱两重天
心中豁出去的他踏入宣政殿之际,已是把所有顾虑都排遣一空,换上了一张从容镇定的面孔。作为常朝以及朝会之后接见大臣的地方,自然是空旷宽阔,人少时更有一种冷寂寥落的滋味,此时此刻御座上的天子沉着一张脸,左右内侍宦官无不是低垂着头,仿佛连呼吸都摒止了一般,那气氛何止凝肃在这种僵硬得仿佛连空气流动都为之停止的环境中,他不禁感觉到了一股深深的压力。
“杜士仪,你很好。”李隆基终于开口打破了沉寂,可第一句话便是语带双关,紧跟着又哂然冷笑道,“你从门下省左拾遗出为衡州司户参军,结果官民送行,又是紧赶着嫁妹,看着你这大张旗鼓的架势,恐怕别人还以为你不是贬斥,而是荣升一般”
“臣不敢欺瞒陛下,臣和崔十一郎是同门师兄弟,交情莫逆,因而去岁他丧服期满后,臣就已经为幼妹十三娘和清河崔氏口头定下了婚姻之约,崔十一郎河南府明经科解送之后,便行完婚。前几日他得了解送出场回来后,得知臣即将前往衡州上任,崔家知道十三娘只有臣这唯一一个至亲兄长,所以方才打算立时完婚。臣本不想委屈了妹妹,可却拗不过他们,因而所能做的不过倾其所有置办嫁妆而已。毕竟如今一别,不知多久方才能够相见。”
李隆基已经让人去打探过,所奏都是崔家聘礼如何丰厚,杜家置办嫁妆如何豪气,再有就是给杜士仪送程仪的里头有多少达官显贵豪门世家,可此时杜士仪的回答也着实中肯。而短短一两日,上书为杜士仪求情的官员就已经有十数人,他的怒火历经几日,也已经渐渐平复了许多,当初没想过的那些关节,眼下却已经另有考量。
“至于陛下说臣大张旗鼓,犹如荣升,臣不敢苟同,虽贬犹门庭若市,其如公心民意也。臣封还制书,乃是身为谏官的职责。陛下不以臣微末,自万年尉半岁有余便超迁左拾遗,臣铭感五内律者,纲也,此次楚国公之案付中书门下究其状,然未得人证物证诸多实据,便奏其罪断其刑,民间非议本就不少。更何况纵得其罪,其刑亦当依律而行。楚国公昔日煊赫,今朝得罪,明正典刑方才昭显陛下之明。中书门下不以常刑断罪,而责以非刑,臣身为谏官,自应不当则谏”
李隆基尚未说话,原本静悄悄的大殿中,突然传来了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好一个不当则谏然则杜士仪,你扪心自问,就真的并无分毫私心?昔日你能得京兆府解头,楚国公姜家便曾经在县试府试一再打过招呼,姜皎之子姜度更屡次出入你之门庭,安知你不是以私谊废公事?”
这是……张嘉贞的声音?真真没想到,今日李隆基这天子竟不止召见自己,还有一个中书令张嘉贞在,而且堂堂宰相藏着听壁角,君臣二人着实还真是想得出来
窥见李隆基并没有多少表情变化,杜士仪便大胆地往声音来处看去。却只见张嘉贞从大殿上一根廊柱后大步走了过来,随即看也不看他一眼,径直越过后深深向天子施礼道:“陛下,杜士仪不但妄议国事,而且分明因私废公”
能够和宰相当面打擂台,杜士仪何止提起了七分精神。他也顾不上自己和张嘉贞之前的品级资历无不差着十万八千里,当即朗声说道:“昔日夫子曾赞祁黄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祁黄羊可谓公矣,。举贤如此,断事同样如此,不分亲仇,只论对错臣闻古语云刑不上大夫,何也?因士大夫近于君,所以养廉耻。故士可杀不可辱,何况楚国公昔乃近臣?张相国为宰相之尊,领旨断事之际却不思律法,不近人情,只求杀一儆百,众所战栗,莫非这便不是因私废公?”
张嘉贞为宰相之后素来说一不二,哪怕资历年纪全都比他更长的源乾曜尚且不放在眼中,哪里瞧得起杜士仪这初出茅庐的乳臭小儿?然而,此刻对方面对他这指斥,不慌不忙,反倒把同样的因私废公四个字砸了回来,他登时气得几乎吐血。
可就在这时候,外间却还偏偏传来了一个通报声:“陛下,开府仪同三司宋憬,门下省侍中源乾曜求见。”
李隆基见杜士仪竟然敢和张嘉贞公然质辩,还把张嘉贞说得面红耳赤,他不禁挑了挑眉,此刻听到宋憬和源乾曜都来了,他方才淡淡地吩咐道:“让他们进来”
一听到宋憬和源乾曜竟是来了,杜士仪登时心头大振,面上却露出了讶异的表情。他封还制书之前没见过宋憬,封还制书之后也没有见过宋憬,再加上这位赫赫有名的铁面宰相素来无人敢疑其私至于源乾曜,他可一贯没怎么指望这个老好人果然,当他用眼角余光瞥见宋憬和源乾曜入殿后从自己身侧走过,继而来到和张嘉贞平齐的地方站定之后,双双行礼拜见。
当次之际,面色肃然的宋憬当先开口说道:“陛下,臣听闻就在昨日,楚国公姜皎已经决杖了?
〖
.全部章节
盛唐风月 第三百三十五章 直谏的艺术
. .
这还真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杜士仪从前领教过宋憬这般性格,可此时此刻见宋憬面君之际依旧如此,他不禁叹为观止。.再悄悄打量张嘉贞和源乾曜时,他便发现这两人一个满脸始料不及,一个则是老神在在,一下子分出了某种程度上的高下来。至于御座上的天子,他固然不能在这种时刻直接行注目礼,可他站着的位置就靠后,前头有三位宰相级别的大佬扛着,少不得迅速瞥了一眼,待发现李隆基脸上委实有些不自在,他的心中便有了几分猜测。
见天子并不回答,宋憬却又沉声说道:“姜皎之罪,中书门下虽已经细究定罪,陛下业已圣裁,然按律严惩也好,按情宽大也罢,既然由门下省过,杜士仪身为左拾遗,上封劝谏属应当。中书令所言妄议国事四个字,有违当年置左右拾遗补阙的意
正如拾遗补阙之名,此等谏官,就是为陛下拾遗补阙。便犹如御史奏事,不因言治罪,是为恤言官;而拾遗补阙封还,不因谏加罪,是为重谏官倘若谏官身为天子近臣,尚且不能议国事,那朝堂百官天下诸官,还有谁能议国事?”
宋憬的年纪只比张嘉贞年长两岁,却还比源乾曜小一岁,可他是当年武后尚且嘉赏的大臣,早在睿宗之初便以不到五十的年纪官拜宰相,再加上他是出了名的廷诤第一,此刻张嘉贞固然给噎得心头大怒,却不敢立时三刻出来争辩。
而他这犹疑,却是让宋憬气势一时更甚。他长揖之后再次踏上前一步,郑重其事地说道:“臣从前便曾经因姜皎权宠太甚,谏劝过陛下,请稍加抑损,以免太过,陛下从谏如流,因而一时姜氏富贵安闲。而如今姜皎之案朝野沸沸扬扬,不在措置,而在中书门下领旨断罪不辨公私,陷陛下于情理两难
若有罪,以姜皎之微功,或死或流,官民皆能见陛下公心,王侯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必定罪笞辱,而使官民言谈之间,常涉陛下与姜皎私谊?陛下一国之君,大唐天子,国器之重,姜皎既位居秘书监,既非闲人,何来私谊?此其一也。”
这还只是其一
杜士仪听到宋憬三言两语,已经把整件事情都归在了中书门下,实则是真正主导此事的张嘉贞身上,而对方气得面红脖子粗,却还只能暂时忍着,他心中顿时钦服更甚。他瞥了一眼依旧沉吟不语,眼神却有些不同变化的源乾曜,自然更加专注地打算听宋憬接下来说些什么。
“其二,姜皎及其弟乃至于有涉此事的官员或流或贬,此固然快刀斩乱麻。可妄言者不止官场,更有民间不明就里的寻常百姓。姜皎妄谈休咎,虽殿堂行杖,可于民间来说却又是多了一桩谈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百姓常喜家长里短,若要抚民,但使其恢复原的生活即可。
臣听说尚书省今日刚刚令河南府,将此前于东都一时蔚为流行的马球赛暂时严禁?既是前时以陛下观瞻决胜赛为名,令官民趋之若鹜,今陡然严禁,岂不是让人生疑?如今不借着这机会,让百姓有其他更津津乐道的事,反而剥夺百姓少有的乐趣,这岂不是因噎废食?”
马球赛被陡然勒令停办的事,就这么被宋憬一下子揭了出来,杜士仪即便此刻才知情,已经完全佩服得五体投地。而这等小事,李隆基显然并不知情,皱了皱眉后便不悦地问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姜四郎窦十郎崔十一郎三个把马球赛办得好好的,朕还听说其中多有身手杰出之士,缘何突然就停了?”
陡然之间转到了这么一个话题,就连源乾曜都有些意外。见张嘉贞竟有些狼狈,他便恭恭敬敬地说道:“回禀陛下,仿佛是尚书省觉得此等三教九流齐聚东都,很容易惹出事情来……”
“朕记得窦十郎对朕说过,所有参赛的人若非东都洛阳地人,便有各地官给过所公验,验明无误方才给参赛堪合,临场仍需再验。”李隆基一下子就想到了三个主办人之一的姜度如今已经成了犯官之子,面色陡然之间一沉,心绪不知怎的便为之大坏,竟是冷冷说道,“朕当日金口玉言答允了他们,若是这项赛事办得好,日后决出最终两队之际,朕会亲自临场观一场龙争虎斗。尚书省日理万机,竟有空管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
张嘉贞知道崔泰之也不满意侄儿崔俭玄不务正业,因而方才授意崔泰之让河南府叫停这一项赛事,可谁曾想宋憬吃饱了撑着,竟是连这一条都奏到了御前。
此时此刻,要说杜士仪和宋憬没有眉来眼去的关系,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信事到如今,他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能掣出了王守一私底下对他透露的最大的一项砝码。
“陛下,尚书省那边,正是臣知会的。臣也是未雨绸缪,因长安那边近来有人奏称,道是陛下不在长安期间,军中小卒固然常有各式骚乱,且民间闲汉游侠儿亦常常在街头闹事,而如今东都这马球赛人多眼杂,异日御前决胜之际,万一混入一二宵小,恐有不测之祸……”
“防微杜渐为善意,可民间百姓之中,多有捕风捉影的人,无事都要说成有事,更何况如今旨在平息流言之际,何必多此一举?”
宋憬这一正经的驳斥,听在李隆基耳中自然觉得有道理,而前头那些话刺耳的固然有,总体来说,却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于是,他摆了摆手示意张嘉贞不必再辩,目光就越过前头三位宰臣,落在了杜士仪身上。
“宋卿忠心体国,尤其所谏一二尽皆有理,朕已经尽知。”李隆基仔细想了一想,决定还是收回此前的成命,免得背一个迁怒谏官的名头,当即似笑非笑地说道,“杜士仪从前便依朕之言去拜见过你,闻听对你也颇为敬服。眼下你就把他带回去,好好训丨诫一下这个愣头青,让他知道何为谏官不是耿着脖子和朕和宰相打擂台,那就是拾遗补阙”
杜士仪都已经出为衡州司户参军了,还要了解什么是谏官于嘛?
源乾曜心中一面嘀咕,一面长舒一口气,见宋憬长揖领命,而杜士仪也随之行礼,他便笑道:“也是陛下从谏如流,容人雅量,方才能容杜十九郎这少年狂妄。”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讽刺自己没有容人之量?
张嘉贞被气得险些又是一口血吐出来,可眼见得天子微微一摆手,杜士仪竟是随宋憬先行退下,他更觉得喉咙口堵得慌。偏偏等到他好容易迅速打点好了进一步解释自己苦心的言辞,御座上的李隆基却淡淡地说道:“中书省事情多,张卿不能分身太久,先回去吧。”
说完这话,见张嘉贞呆若木鸡,好一阵子方才有些不情愿地告退,李隆基瞥了一眼面露振奋之色的源乾曜,又漫不经心地说道:“门下省亦是不可一时无人,源卿也且回去理事。等宋憬好好训丨诫了杜士仪那榆木脑袋,就让他立时回门下省当他的左拾遗”
他可以不在乎宰相私心太重,只要他们在政略上能够游刃有余,所以他包容了姚崇多年。可如今这对搭档,实在有些不合适
当杜士仪随着宋憬一路一声不吭地出了洛阳宫,等过了天津三桥,随从们牵马过来,他见宋憬就连牵马的小奚奴竟也犹如闷嘴葫芦似的,一直都没机会说话的他终于讷讷说道:“宋开府今日殿上风采,着实让人心折。”
“哦,你想学么?”
宋憬这反问让杜士仪一时招架不住,等发现宋憬径直拨马而行,他愣了一愣连忙追了上去。宋憬位于东都的私宅不比其在长安城那座御赐宅邸一般靠近大明宫,而是位于洛阳城南紧挨着南边定鼎门的明教坊。当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杜士仪跟着宋憬来到其书斋时,他还在悄悄留意四处的陈设,就只听得前头人头也不回问了他一句。
“你之前封还制书的时候,可想到我会出面?”
果然不愧是开元名相,真不好招架
“宋开府明鉴,只是转过这念头。其实只因为在那道流姜皎于岭外的制书之前,姜四郎姜度曾经把他在马球赛的一应产业和收益都转给了崔十一郎,又捎话令我等无需替楚国公奔走,因而我心中有些踌躇。
倘若制书是死罪抑或流刑也就罢了,可我实在不曾想到竟是杖刑之后再行流配楚国公在当年窦怀贞之乱中毕竟是有功的,更何况若国之大臣皆可笞辱,日后别人呢?张相国身为宰相却如此不体恤同僚,是而我一时义愤……”
听到杜士仪说到这里就暂时停住了,宋憬方才倏然转过身来,盯着杜士仪看了好一会儿,这才露出了一个难得的微笑:“听得出来,你倒是说了实话。后头你那条理由,正是我适才面圣的理由。至于前头的……我就当没听见了。”
他说着便在主位上坐了下来,抬手示意杜士仪在下首坐了,他便淡淡地说道:“前时罢相之后,我也想了许多。陛下能纳谏,然则如何谏,却至关重要。从前我只知一味用强,如今方才觉得,倘若一味用强,忠直则忠直,若一旦陛下拂袖不听,则前功尽弃。所以,才有今天那些话。”
直到此刻,杜士仪方才恍然大悟,心中竟是佩服更甚。罢相至今已经两年有余,宋憬这位赫赫有名的梅花宰相,已经更加炉火纯青了
.全部章节
盛唐风月 第三百三十六章 死则死尔!
. .
看着趴在床榻上气若游丝的父亲,饶是姜度从前自诩天不怕地不怕,此刻却也是双眼通红心中悲痛交加。.
谁都没想到一切来得这么快,叔父姜晦在贬斥之前,只来得及用了手段,把几个当初趋炎附势如今却避如蛇蝎的人打成阿附父亲的姜氏党羽,甚至连这几个人是否会被贬官去职都没机会看见,更没能和父亲见上一面,便被贬为春州司马,而且是即刻上路。
春州远在广东,这一路山高地远,而父亲的贬所更远在广西钦州,远比春州更属于蛮荒之地。更何况,挨了那样六十杖,已经五十开外的父亲如何撑得下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