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地主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郁雨竹
毕竟年轻,又是才入门的进士,在国子监里还不能讲学教书,只能在书馆里面帮忙编写书籍和整理一些东西,等过了两年才开始讲学。
一直有属于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个忠实的儒家思想家,他所追求的社会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一直认为达成这一切所需要的就是教育,因为政治使人牵扯利益,利益使人变,就只有教育,只要将理想的种子种下,总有一日会生根发芽,那些杰出的人才因为有所理想,以后走上仕途,会尽自己所能的一点一点改变这个社会。
所以他选择国内最优秀的学府国子监任教。
但他之猜到了开头,没有想到结尾。
进入国子监念书的,要么是家世出众的子弟,要么是考入的优秀举人,这两种人,不管是哪一种,年纪都不小了,足有十几二十岁,有的甚至三十多岁,他们的思想早就成型。
对于世家子弟来说,家族高于一切,在他们看来是家国,而不是国家,他们做什么,更多的是考虑家族的利益。
而对于考入国子监的非世家的子弟,他们也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多或少都与升官发财,光耀门楣有关。
他们的思想已经定型,想要改变几乎比登天还难。通过教育改变思想的路只是开始就夭折了。
痛苦了一段时间,当机立断的辞官回家办了一个学堂,他打算从幼儿开始教起。
但培养一个人成为官员,还能保持理想不变实在是太困难了,教了十多年的书,倒是培养了不少的举人进士,在江南一带也颇受追捧,只是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窄。
已经四十多岁了,他想要学生们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继续授业解惑,只是可惜,拜在下面的,多是冲着出人头地来的,就算有一二学生接受了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坚持下来的也少之又少,所以很灰心,从三年前起就开始闭门谢客,只带着老妻住在邺山,连儿女也不常见了。
木兰想要找一个不迂腐,与这个时代不同的学者,周大福打听了几个,但木兰仔细的调查过后都不太满意,那些人有的有真才实学,但太过傲气,反而有些名过其实,而且,木兰要开的也只是一个小学堂,她不认为对方愿意屈居在这里;而有的压根是只有名声,没有一点才学,根本就是名不副实。
周大福眼看着学堂都快要建好了,连学生都进了一半,先生们也都到位了,但院长还没找到,李石又写信来催,一急就跑到更远的地方打听了,就是这时候进入周大福的视线的。
周大福与木兰提起的时候并不觉得合适,在他看来,太过理想主义,他并没有隐瞒自己的理想,反而是大肆的宣扬开来,因此的事情并不难查,很多人愿意将孩子送去的学堂,看上的是的才学,而不是他的理想。
这样的理想太过不符实际了。
但木兰听了却心动了。
从春秋开始,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就被提出来,那时候百家思想争鸣,儒家还没有独大,那时候的生活水平虽然没有现在高,但那时候的思想却是空前的发展,君子之风盛行,每个读书人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反而不会像现在甚至是以后一样狭隘。
木兰并不反感这样的理想家,反而觉得社会有一部分是这样的人在推动,他们的作用并不亚于军队和经济。
而且并不是空有理想的人,他为他的理想奋斗了将近二十年,这样的人,不管失败还是成功,都值得尊敬。
木兰决定去试试,如果能请到自然好,就算不能,她也能到邺山附近寻找一番。
苏族长觉得很麻烦,道:在族里找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管理就是,何必还去请什么名士呢
我倒不是为了请名士只是我们的学院并不是单纯的教书,里面各项技能都有,随便找一个人并不能管理好。那位先生做过十几年的先生,教出了不少优秀的学子,如果能请到他,对我们苏氏只有好处。
苏族长欲言又止,看着木兰坚决的模样,到底没有再说反对的话。他和周大福一样,认为木兰能请到人的机会很渺茫,因为苏家庄太小了,这个学堂现在也只有五十多个学生入学,满打满算也就两百多人罢了,里面主要教的还不是科举的课程,反而是算术,匠,医,农等,那些名士怎么可能看得上
木兰抱着阳阳坐上了马车,朝邺山进发,临走前她给李石写了一封信,如果能请到,那么等熟悉了这边后她就会将事情全交给对方,如果请不到,那就只能回府城暂时聘请一位管理人员,正式的院长还要再找人。
才过两个月,阳阳又长大了不少,现在他已经会在母亲的帮助下颤颤巍巍的站起来,然后跌跌撞撞的走两步了。
这孩子胆子大,不喜欢人扶着,他会自己找了支点站起来,你要是伸手去扶他,他还会不开心的挥掉,然后就会重心不稳的坐倒在褥子上,每到这个时候,阳阳就很委屈的看着母亲,眼睛里都是控诉。
所以慢慢的,木兰虽然一直关注着他的动作,却不会再伸手去扶他,阳阳摔了几次,倒是能自己扶着墙壁走几步了,每次看到阳阳试探的伸出脚去走,木兰都开心得不行,现在在马车里,阳阳整个人都趴在窗户上看着外面。
木兰怕阳阳翻出去,就紧紧地抓住他的衣服,生怕他一个不小心就翻出去了。要不是觉得不方便,阳阳也不喜欢,她真想在车窗那里钉上木头,这样就不用担心孩子会翻出去了。
赶了两天路,木兰总算是到了邺山脚下,周大福租了一个农户家做落脚之处,指了山上道:太太,那位陈先生就住在上面,走路得半个时辰左右,现在天色已黑,我们不如明天再上山。
木兰点头。
.
农家小地主 第216章 陈蒙
.
陈蒙住在邺山的半山腰上,并不能行车,倒是可以骑马,不过木兰想想还是放弃了,古人讲究的是一个诚心,走着上去似乎更能给人好感。
所以木兰将阳阳背在身上,就带着周春和向全兄弟上山去了,周大福被留下来看东西。
阳阳对于山林很喜欢,一进到林子里他就要挣扎着下来,手啊啊的摆动着,木兰就轻轻地拍了他屁股,道:不许闹,再闹娘就把你放在山下了。
阳阳就委屈的蹦了两下,但见母亲没有放下自己的意思,也就乖乖的在木兰背上东张西望。
走了大半个时辰,木兰就看到了两间木屋,她将阳阳解下来交给周春,道:将他看紧来,这附近虽然没有猛兽,但也时有黄鼠狼出没。
周春不明白太太怎么就知道这儿有黄鼠狼,但她还是很听话的将阳阳抱紧。
向全已经上去投拜帖。
的书童出来,看见来拜访的是一位太太,心中就有些不悦,但还是道:太太稍后,我去禀过我家主子。
木兰点头,有劳小哥了。
木屋里只住着夫妻及一个书童一个丫头并一对老仆。
那对老仆却是从小伺候两人,后来又做了夫妻,避世到这山上后他们也跟着上来了,书童一说来访的是一位太太,陈夫人就扭头去看丈夫,微微睁开眼睛,笑道:倒是有趣,你去见一下吧,看看是什么事。
妾身这就去。陈夫人亲自迎出来,看到立在木屋前的木兰,眼里闪过惊艳,陈夫人随着丈夫见多识广,而且她儿子现在就是四品的知府,所以见的贵夫人也不少,木兰的相貌在那个阶层都算是上等,更何况在这平民阶级,想起刚才的拜帖,里面明明说了她丈夫不过是个秀才郎中
心思一闪而过,陈夫人已经笑道:这位是苏太太吧
木兰恭敬道:夫人叫木兰或是李娘子就好,大家都是这么称呼妾身的。木兰自称的时候微微有些不太习惯。
陈夫人点头,让身道:快进来吧。看了一眼阳阳,眼里闪过柔意,怎么还把孩子带上来了
木兰无奈,这孩子从小是我带的,若是一天不见就要闹,也是没有办法,倒叫夫人见笑了。
陈夫人脸上的笑容更深,孩子还是自己带着好。因为理想而忙碌,陈夫人的几个孩子都是她一手带大的,所以她觉得孩子就应该跟着自己长大才好。
进了客厅,并不在,大家入座之后,木兰就从向全手里拿过来两个盒子,贸然上山打扰,还请夫人见谅,这是今春新摘的龙井,还有木兰的一件绣品,还望夫人不要嫌弃。
龙井是苏定送来给李石喝的,苏家是江南一霸,西湖的龙井就算是御品那部分也有本事留下一些,苏定知道这个妹夫喜欢喝茶,就送了一些给李石。
李石知道木兰想要请一个能干的人管理书院,就分出来一些给她。
而绣品,则是木兰自己绣的。
陈夫人对龙井不感兴趣,直接将东西交给身后的丫头,倒是对木兰的绣品很感兴趣,不过也不好在这时候打开,只是找闲话道:李娘子还擅长刺绣
却不是擅长刺绣,只是擅长画一些花样子,有两分新颖罢了,也就看个新鲜,真要耐看,还得那些大家的绣品才好。
这是木兰的真心话,要不是她还没那么多的钱,说不定真的会花个几百两上前两去买一副绣品收藏。但她过过苦日子,现在李石兄弟几个都属于奋斗阶段,木兰自然不会这时候花大价钱买这些可能会贬值的绣品。
李娘子过谦了,不知李公子是在哪里高就陈夫人以为木兰和以往的人一样,是来请丈夫去教书的,毕竟丈夫教的学生多多少少都各有成就,在江南这边即使比不上那些大儒,但也有些名气。
但想到拜帖上的信息,陈夫人又对李石有些看不起,就算他现在是医匠,但也不必将自己的妻子推出来,若是有诚心,合该亲自上门求学才是。
木兰并不知道陈夫人和想差了,但她并不是会拐弯抹角的人,最喜欢的是直来直往,不过是因为对方是文化人,她才陪着多说了一会话。
寒暄过后,木兰就开口见。
陈夫人笑问,不知李娘子找他什么事他自从上山之后就不再过问世事了。
木兰微微一笑,我们生在红尘之中,又怎么可能不过问世事呢只不过在心是开始闭罢了,这次木兰过来的确有事要求陈先生。想了想,木兰觉得和陈夫人说也是一样的,就道:就怕先生和夫人怪罪木兰怠慢,木兰在我娘家那边开了一个学堂,想要请先生下去帮忙。我是从几位学子那里知道先生的,先生的礼乐让木兰敬佩。
陈夫人微微惊讶,是为学堂而来
木兰点头,那学堂先生都请了,只是少一院长,所以才想请先生下去帮忙。
陈夫人就沉默下来,丈夫的理想她是知道的,说真的,和所有人一样,陈夫人从心里不觉得丈夫能够实现,但她还是支持自己的丈夫。
学堂,丈夫不是没开过,他们两家的经济也还行,加上丈夫又不迂腐,只一幅画就够他们生活一年了,所以他们陈家也是开过学堂的,但时间并不长久。
丈夫太过重视礼乐,而现在的人却重科举,重四书五经,重八股,与丈夫可以说是格格不入,所以学堂才开了没多久就关了,最后丈夫是收了几个弟子在身边亲自教导,之后是每年收两个弟子
一直到五年前被学生伤了心,一怒之下这才上山居住
陈夫人见到丈夫郁郁寡欢的样子,也是心疼不已,最近又是瘦的厉害,若是能有一件事做,自然能转移他的注意力,说不定身体会好一些
陈夫人心动起来,就起身道:李娘子一路上来也累了,不如吃些东西休憩一番,我去问过我家老爷的意思再说。
木兰忙起身,这是应该的。
陈夫人就吩咐丫头摆上一些点心吃食,自己去隔壁见丈夫。
旁边满满的一屋子的书,看见妻子进来,抬眼看了一下,不在意的道:打发走了
没有。
很难打发微微皱眉,直接就说我没兴趣再教学生就是了,而且我看她丈夫年纪也不小了,又是医者,再学只怕学不到什么。最重要的是,他最重要的思想,对方未必会认同。他没必要再白交一个学生。
陈夫人将装了龙井的盒子交给他,她不是为她丈夫来的。
的眼睛微亮,那是为她儿子
木兰带上来的孩子他也看见了,圆圆的眼睛滴溜溜的转着,看着就很机灵,虽然说要从小培养,但那些孩子最小也有十岁了,这时候他又蠢蠢欲动起来,若是那孩子更小一些呢,从还没认字的时候就接受他的思想会不会好些
想想又摇头,那孩子没接触过外面就被他灌输那样的思想,那样就没了选择,对他是不公平的。
陈夫人不知道丈夫在想什么,见他又是兴奋,又是摇头的,就有些好笑,我还什么都没说呢,你就胡乱猜想,她是开办了一个学堂,想要请一个院长。
院长顿时泄气,挥手道:没兴趣,让她另请高明吧。
你总要听听她怎么说吧,陈夫人嘀咕道:不过也怪,好好的,她一个妇道人家怎么就开起学堂来了而且,也该是她丈夫上来请人才是
虽然贵为人师,又是四十好几的人了,但最易被人挑起好奇心,心里有了什么疑问就一定要弄清楚,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上次的打击,他有所灰心,但这旺盛的好奇心并没有收敛多少,听到妻子的嘀咕声,也不由的思索起来,不过转头间他就明白自己是中计了,他暗暗瞪了一眼老妻,但还是抑制不住的想要知道原因。
木兰喂了阳阳吃了奶,又吃了一些东西,见他困了,就抱在了怀里轻轻地哄着,阳阳眯着眼睛看了一会儿母亲,确认母亲不会离开后就放心的睡过去了。
进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一个慈母形象的木兰。
木兰忙将阳阳给周春抱着,恭敬的给行礼。
点头,看了阳阳一眼,也不由放低了声音,道:把孩子抱到客房去吧。
陈夫人的丫头忙带着周春离开。
就带了木兰进书房,书房后面有一个门通向后面的一个院子,院子里栽花种树,甚至还有一座堆砌的假山,木兰抽了抽嘴角,一看就知道那假山是人工搬上来的。
树底下放着席子,中间放着小桌子,竟是按照周礼布置的。
木兰看了一眼,心中又是敬佩,又是可怜,周至今已有将近千年,礼乐早就不复存在,竟然能坚持半辈子,所以木兰对他敬佩,但也可怜,随着社会阶级和经济的改变,周礼是不可能重现的,木兰也从不觉得周礼就适合这个时代,但不可否认,那个时代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至少,那种崇尚君子与守信重诺就是现在最为缺少的,甚至,会在将来更加的缺失,木兰从没有想过要匡正什么,她不过是想帮帮那些孩子,可既然已经做了,她自然希望那些孩子出来都是好的。
有一个崇尚周礼,重信守诺的君子教授他们总比一个伪君子要好上太多太多
.
农家小地主 第217章 辩
.
跪坐在主位上,请木兰坐下。
木兰就跪坐在对面。
看到木兰的动作,眼睛微微一闪,木兰的动作虽然有些生疏,但很显然,并没有做错。
木兰当然没有做错,这是跟李石学的。李石对什么都感兴趣,有时候读了书不算,还会去实践,当初苏文读了礼记,那熊孩子回家就和李石抱怨周礼太过繁琐,难怪会被丢弃。
李石就让苏文做一套完整的周礼下来。
苏文照着书本学了两三天也没弄出个所以然来,倒是李石照着书本一步一步的做了下来,然后教会了李江和苏文,让他们在院子里做了一整套,当时李江和苏文脸上有着震撼,还有着不可思议。
李石就只丢下一句话,这就是周礼内涵所在,而我们不过领略了十分之一。
当时木兰不知所以然,就缠着李石也教了她周礼,她不仅学了女子的周礼,还学了男子的周礼,当完全沉静下心来行一套周礼时,内心升腾而起的是一股自豪和自信,木兰顿时有所悟
给木兰倒了一杯茶,问道:你学过周礼
与我家老爷学过一段。
陈蒙微讶,这时候会周礼的少之又少,不知李公子是哪家门下
木兰就一笑,我们都出身农家,他倒是拜过两位先生,不过都是学医的。
皱眉,医者
木兰笑容微淡,心思一转,就改变了游说的方式,问道:陈先生以为医者如何
医者,匠也。
先生熟读诗书,应该知道,春秋时期,医为贵族,但为何不过千年,医者就变为匠了呢
嘴巴微张,他从未思索过这个问题,他想的做多的是如何让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是如何教导自己的学生
春秋时期,巫医为一家,巫为贵族,常为国师,行问卜吉凶,甚至主国家命运,巫医自然也收人尊敬,到后来,巫医之间因救人理念不和,这才将巫和医分开,从此,巫医之间又分为三种,一种为巫,一种为巫医,还有一种则是医了。但周灭,春秋战乱之后到了始皇帝那里,巫被废除,医也受到了牵连,到了汉朝,因文字已不是贵族所享,平民也有识字学医之人,所以医从贵族到士,及至儒家独尊,医者才遭贬低。
说到这里,木兰就是一肚子的心酸,你要说儒家不好,那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所在,甚至在今天成了最主流,但你要说它好,就因为它,许多的思想和文化被侵占掉,人们的思想也固化,大家渐渐的只是接受,并不再有新的思想出现,就是有,也多是在儒基础上。
而本来备受重视的医、工、商等,他们的地位一日不如一日,就连朝代都很少有超过五百年的,多是三四百年就灭亡
木兰所处于的时空就相当于前世的唐,前朝对医者并不看重,甚至贵族和皇族时常迁怒医者和其家人,当年钟先生之所以愤然从京城离开,就是受不了那些贵族的轻视和任意侮辱,回到江南之后才一切以钱为衡量。
上位者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世人的观点,所以在前朝的时候,医者的地位就从士下降到了工,甚至还隐隐被排在工的最后
李江和苏文每每想到这个都觉得对不起李石,觉得是他们害了李石
木兰虽然也心疼李石,但因为她对医者没有偏见,倒是没有什么异样,而木兰不知道,也正是木兰的这个态度才让李石好受不少。
两个弟弟内疚,让他恍惚时也不由的怀疑自己医者的身份地位,但木兰的态度是最好的治疗。
木兰不觉得医者地位低下,只是单纯的心疼他被世人所偏见,李石从那以后就不会再胡思乱想,认真的对待自己的这份职业。
木兰因为好奇医者的地位变化,曾经对这段历史重点研究过,比起虽然通读历史,但不关注这方面的来说更具优势。
就起了好强的心思,顿时与木兰辩论起来。
是引经据典,木兰背诵不出那些古文,但她读书从来是在脑海中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然后记住内容,因此她也不遑多让。
虽然觉得此人说话很白,但见识却还是士之上,比自己几个学生也不遑多让。
陈夫人准备好了午餐,见两人还没出来,好奇之下就过来看,就只见木兰板着脸冷冽的道:由此可见,世人对医者的偏见,儒家要付三分之一的责任,上位者付三分之一。
那还有三分之一呢。
木兰眼里闪过悲哀,自然是医者了,他们若能开馆教人,不藏私隐技,又哪里会步步被人紧逼
匠者多在乎手艺,民间都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民谚
木兰讽笑道:匠与士一样,士能广为传播知识,匠为何不行说到底是世人态度影响了匠的思想,这些技能都被隐藏起来,一旦所教之人稍显愚钝或是无后人传承,一门技艺就这么消失了。
沉默。
儒家重思想,认为学而优则仕,认为学得百般艺,货与帝王家,将出仕视为唯一正途,而其他则被归为旁门左道,但其实,这世上行业千万,难道所有人都能出仕为官那这样,这世界还能存在他们视治人为本,视治物为末,所以才一再的打压医,天文等工科木兰说到这里,想起自己来这儿的目的,就问道:先生推崇周礼,那么请问先生,先生觉得儒家独尊是否是好事
的心就跳起来,眼猛地看向木兰,看到对方眼里的坚持,心里犹如惊涛骇浪。
时至今日,儒家早就占据正统地位,当年道家还能与之一争,但道家向来主张无为而治又因种种因素,现在儒家独尊,木兰说出这句话来,幸亏这里只有他,若是传出去,只怕天下士林震动。
多年来,他心里何尝没有这样的疑问,但他推崇周礼,因为周礼向天子,当年孔圣人就是周礼的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大家虽然笑话他,虽然觉得他的理想不可能实现,但不会有人阻拦,因为儒家与周礼同出一处,可现在木兰的质疑却会激起天下士林的反击。
本身就是文人,再没有谁比他了解文人的性格手段了
看到眼里的担心,木兰微微一笑,抬头去看上面的花树,怅然道:先生放心,这些话也不过是在先生和我夫君面前说说罢了。
就感兴趣起来,令夫也是如此想的吗
想到李石,木兰笑容微柔,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只是到:他比我博学,见识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李石比她认识的还要深刻。
就不由心动起来,你怎么就想起开办学堂
木兰就将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
她是经历过灾难的人,因为站在府城看,所以知道的也就清楚些,苏家庄所在的地方算是比较穷的一个县城,而那块又算是整个县城中最穷的地方,因为那里土地肥沃,那里的地多半是大地主家的,比如府城苏家,而那里的村民就多是佃农,也就只有李家庄等少数几个庄子多半的地势自个家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