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农家小地主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郁雨竹
翰墨说的调理清楚,最后道:所以公子还是忍忍,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将这事告诉老太太,让老太太拿主意,也让老太太有个准备,这样您一回到钱塘就可以回泉州,求老太太去说亲也容易。
李登才考虑了一下,就采纳了翰墨的建议。
一直以来,李登才都是自己在努力,很少有将家人扯出来的意思,但正如翰墨说的,婚事本来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开始就是他用错了方法。
翰墨却不知道,也正是因为李登才的努力,李石才会考虑李家,不然,那样的人家李石是不会给桃子考虑的。毕竟,李登才的家世的确比桃子的好太多,至于郑致德和媛媛,那是属于例外,当时定亲的时候,郑家是在危难之中,以郑家的品格,李石相信,以媛媛的聪明一定能过得好。自然这都是题外话了。
李登才是一刻也等不得,就让翰墨拿了笔墨来,咬着笔思索良久,才斟酌的将他的心思和李家的不太乐意写出来,然后就恳求祖母给他做主,回去以后帮他说说亲事什么的。
最后,李登才才将全家都问候了一遍,又嘱咐了老太太不少注意身体的话,这才停笔,他等纸上的墨干了,这才小心的叠起来递给翰墨,明天就寄出去。
翰墨应下,伺候李登才歇息了才出门。
回到自己的房间,翰墨也拿出一套笔墨,自己提笔想了想,就将在京城这段时间发生的事一一说了,重点放在了李登才身上,但侧面却反映了李江和苏文郑致德都考中了,而且名次都还不错,而苏家与平阳侯府是亲戚,最后寥寥几笔写了桃子的品性。
翰墨等信上的墨干了才收起来叠好,放在了李登才的家书里面,这里面的东西会和李登才的信一起被送到老太太的跟前。
如果说李登才的两个哥哥没有什么让李家的长辈担心的话,那么,李登才从小就是李家不省心的存在,一出生,他就比两个哥哥的身子要弱,不过他是老爷太太三十岁上才得的,自然比不上两个哥哥,因为是老来子,老太太和太太就当眼珠子一样护着。
李登才又比一般的男孩子娇气,这下不仅是老太太太太,就是一向严肃的老爷对他的要求都不太高,只要平安长大就行,两位公子也很疼爱这个比自己小了有十岁的弟弟。
可谁知道李登才越长越活泼,到最后在老太太和太太的努力下不仅将身子调理好了,还将活泼发展到了府外,不知听谁说松山书院好,就闹着要去念,老爷费了老大的劲儿将他弄进去,一开始的一年他还只是在书院里玩,纯属混日子的,李家的人也不在意,反正就是让孩子开心的。
谁知道,李江与苏文一出现,李登才会蹭蹭的往上窜,竟然就在班级的前面几名了。
李家的人在得知了李江和苏文之后,打听了俩人的人品,又打听到俩人的家世,就给翰墨下了命令,要让李登才与他们俩成为朋友,至少不能为敌。
翰墨是当做任务来做的,于是就在李登才生气的时候暗示几句,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三人竟然是不打不成好友了。
在翰墨看来,三人成为好友其实是迟早的事,李公子不说,但自家公子的性子倒是与苏公子挺相似,这样的人就算是不成为好友,也不会真的成为敌人的,而他,不过是在后头推了一把罢了。
翰墨作为李登才的贴身小厮,自然也是时常看见桃子的,在自家公子还没发现自己的心思前他就提前一步发现了,不过他并没有阻止,他觉得,苏姑娘那样的性格很适合自家的公子,比以前那些在他跟前晃,面上温和,眼里却带着矜持骄傲的姑娘要好得多。
而且,这样的姑娘做主母也比较好,翰墨这些年过得很好,和李登才相处的也不错,他希望这样的日子能够再这样下去。
但主母一般对男主人身边的小厮又是安抚又是打压,翰墨不否认,这些年日子过得太好了,好到他不愿意再经历这些勾心斗角,有公子的支持,他不觉得以后的主母能够拿捏他,但他不喜欢除了公子之外的人对他掌握生死,所以,翰墨宁愿选择苏姑娘这样与公子一样至情至性的人做主母。
所以,翰墨在信里虽然不偏不移,却暗示了老太太桃子的品性不错,甚至和公子很合适。
.





农家小地主 第152章 李家
.
李家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上百年来,李家的人对于权势都是反应淡淡,就是为官,也从不参加政党,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
而且,李家在江南一带还好,拿到京城来就不算什么了,因此也没什么人家注意,而且,李登才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就是支应门庭也是他们来。
李登才一直很自由,家里的人也一直宠着他,这就是老来子的好处了。
两个哥哥也并不怕也不介意父母的偏心,李家对于家产一类的分配早有规定,嫡长子是多少,嫡长子之下的孩子们又是多少,父母就算偏心,也不过是私底下给这个弟弟一些罢了,作为哥哥,他们并不是十分在意,反而也会给弟弟一些好东西
因此,李家也没有让李登才联姻的打算,他有喜欢的人自然好,没有老太太和太太也会给他选一个合适的。
李家这样的情况看着简单,却又有些复杂,毕竟,哥哥后面还有个嫂子。
家里的长辈偶尔偏心一下也就算了,要是经常偏心,就算是大了李登才十多岁的大嫂也难免有些意见,更何况,还有个只比他打了不到十岁的二嫂。
两个嫂子平时面上虽然和和气气的,见面三分笑,但李家的人都知道两位嫂子有些不和,所以李登才的妻子人选就显得有些重要了。
选一个厉害的,无疑是让李家的情况更复杂,选一个软和的,李登才又是这样的性子,以后就算有两个哥哥护着,只怕也会吃亏。
所以李家不是不想给年纪到的李登才说亲,而是李登才妻子的人选也很麻烦。
性情不能太过厉害,脾气也不能太和软
最后还是李家的老太太决定不着急,边找边等。
李登才心性长得慢,虽然十多岁的人了,还跟一个孩子似的本来就是孩子,一点都不像他两个哥哥,因此家里的人也就不逼着他这时候娶妻。
可再拖,这个岁数也够了。
因此翰墨的信一到,老太太就叫人去将儿子媳妇和两个孙子叫来了,李登才的婚事可是大事,她怎么也要和他们商量一下。
李老爷看了信,就递给妻子。
这是李登才第一次明确表示要家里给他提亲,但翰墨之前已经有几次暗示过李家的家长们,公子有了喜欢的人,对方还是个村姑。
一开始知道桃子的时候,不管是李家的老太太、太太还是李老爷,对这门亲事都不看好,他们是说了不要求身份,但不代表真的会一点都不要求。
倒不是因为利益还是面子之类的问题,而纯粹是一种习惯。
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的习惯,因为所受到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的不同都会有所差异,但不可否认,门第相仿的人更能说到一块儿去,因为他们的见识与阅历都差不多。
为什么大家都是回家与妻子商量事情,从未听说与妾商量的
妻子因为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和所处环境的见识还可以和丈夫说上话,妾一般都是农家出来的女子或是丫头或是身份地位更低的娼寮之地出来的女子,这些人一般是没有什么见识的。
但李家人深知李登才的性格,也没派人去阻止什么的,只是想着顺其自然,只是没想到顺其自然的结果竟然是李登才直接叫老太太去定亲了。
李老太太犹豫半响,道:我听说那李家一下子出了两个进士,那姑娘也是从小就读书识字的
李太太就笑道:娘,三子看上的是苏家的姑娘,而且那进士也是李家一个苏家一个
李老太太就摆手道:这个我知道,只是两家既然是当着一家存在的,几个孩子又都是那李相公及李娘子带大的,那也就与一家兄弟无异了,加上又有血缘牵绊,并不差什么。
古人最喜欢兄弟多,李家和苏家虽然只各有一个进士,但因为是从小一块儿当一家兄弟养,加上又有李石和苏木兰牵绊着,以后再官场上那就是与一家兄弟无异了。
李太太沉默下来,看来老太太是想同意这门亲事的。
说来也是,家里的想法就是让李登才照着自己的喜好来,以前这孩子小的时候都是想要什么就与他们开口,但也不知是何时,有谁在他面前说了不好的话,他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肆无忌惮,她和老太太几人都心疼的不得了,为了这事,还将李登才身边的几个人换了。
其实认真说起来,李登才已经很久没向他们提过要求了。
最后还是李老爷拍板,母亲不如到钱塘去住一段时间,也好打听那姑娘的人品相貌之类的,然后看了三子的反应再做打算。
李老太太想想也是,如今李家和苏家的人还没从京城回来,他们说这些还都为时过早了,既如此,我们就先到钱塘那儿去住一段时间。到时看情况再定。
李家的两个兄弟对视一眼,都没有说话,当初打探李苏两家情况的就是他们,所以他们对李苏两家的情况比对老太太们更加熟悉。
李苏两家的那两个姑娘虽然从小读书识字,但还要干农活,有时更是要出外摆摊,两兄弟就不是很情愿弟弟娶这样的弟妹。
最了解孩子的莫过于母亲,所以李太太一看就看出了两个儿子神色间的微微不赞同,留了心,等出了老太太的院子,就将两个儿子叫到跟前。
李老爷正疑惑,就听妻子问道:我问你们,你们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们
两个儿子对视一眼,只好无奈的将自己打探到的说了,道:他们家境艰难,倒也情有可原,但弟弟金贵,给他娶这样的妻子而且他若是一时喜欢呢,到时若是不喜欢了,岂不是害了人家的姑娘
李老爷和李太太对视一眼,就仔细的问他李家和苏家平时的生活常态。
两人要打听,总不可能只打听外头人的传说,自然要留意他们平时干了什么,怎么干的,只有从这些小事上才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
两个人的岁数都是过了而立和即将过而立,在官场上也混了好几年,自然知道这些弯弯道道,所以打听的很到位。
李老爷就满意的摸摸胡子,点头道:若果真如此,这门亲事倒是值得一结。
李太太也满意的点头,见两个儿子不解,就解释道:你们只看到他家贫苦,以为就算是读书识字,也养成一副小家子气,看不上眼,哪里看到她们的勤劳
李老爷点头,她们小小年纪就知道主动帮家人干活,之后也毫无怨言,可见是个识大体,懂轻重,又重亲情的;这是其一,其二,我们这样的人家又无心争个甲乙丙丁,所以选儿媳最要紧的还是看品性,品性好,才能将孩子教好,你现在看着我们家不错,可在官场上混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落下来了,到那时,没了华服美婢,你们只怕连穿衣吃饭都不会了
最要紧的是这两个姑娘并不慕权势富贵,这样的人就是到了我们家也不会显得小家子气。李太太听两个儿子说两个姑娘的教育也是李石主抓,心里就满意了八分,毕竟,一个能教出两个进士,自己也成为秀才的家长你能差到哪里去
不可否认,当时李太太还是微微介意木兰的。
木兰在外头的名声一向彪悍,在鸣凤村,他们之所以能这样安然无恙,全年没多少麻烦事,全靠的是木兰那一身彪悍的箭术。
聪明的李老爷和李太太自然知道,心里也有些赞赏,但这样的儿媳妇放在他们家里就不是很乐意了。
所以听说是苏木兰的妹妹,李太太最为担心的就是这一个,好在苏木兰同样因为年纪小的问题,两个女孩的教育竟然也是李石在做,苏木兰不过教他们一些女红之类的东西。
李老爷和李太太与两个儿子不一样,他们考虑的更多些。
现在三个儿子看着还和睦,现在他们还在也还好,可他们若是都不在了呢
老太太还在,他们还康健,老大媳妇和老二媳妇都能闹成那样,当初三子为什么慢慢地就变了性子还不是老二媳妇心中介意,多说了几句
他们还在的时候都这样,更别说他们不在的时候了。
可若是给三子娶一个厉害的媳妇回来,虽然可以保住三房的利益,但兄弟之间肯定有嫌隙,三子是个单纯直率的孩子,若是没有兄弟扶持,以后还不定怎么样呢。
而且,一个心思深沉的女子,他们也怕三子受委屈。
最重要的是,三个都是他们的孩子,他们自然希望他们的孩子都好。
可要是让三子退步,娶一个性子温婉一些的,他们又怕大儿媳和二儿媳亏待三房,三子也跟着受了委屈。
现在桃子的性格倒是不错,她和三子一样心思单纯,两个儿子也是调查过的,以后就算大儿媳和二儿媳在跟前说了什么,两人也会多站在三子夫妻那边想想,三子也不至于受委屈,最重要的是,桃子虽然单纯,但因为从小所生活的环境,心里还算有成算,定然不会叫人太过欺负。
而苏木兰不是吃亏的主儿,由此可见,她从小带大的孩子也不会是认怂。
李老爷和李太太对视一眼,心里都对这门亲事认真了几分。
.




农家小地主 第153章 离京
.
什么都不知道的李石正送傅鹏离开。李江和傅云芬的婚事算是定下来了。
李江和苏文参加完殿试,名次并没有什么变化,而李石对傅家了解的也够多了,他和木兰不一样,木兰不喜欢傅鹏,是觉得他太过功利,但李石知道,在这官场上混的都会想往上爬,就是他走入这个官场也会想方设法的往上走的,区别只是他不会像傅鹏一样这样利用家人罢了,但在外面他一定不是个好人。
因为李江和苏文年纪都大了,所以李石直接给傅家下定,算是将婚事定下了。
傅鹏倒是很想在京城将婚事办了,但傅夫人却不想如此委屈自己的女儿,李石也不想如此的草率,以后傅云芬是要随着李江去任上的。
所以两家最后议定婚事推迟到冬天,到那时李江已经去任上,他和木兰的孩子也出生了,他们都算是抽出空来,到那时,李江和苏文的婚事就一块儿给办了,媛媛和桃子也该学着处理一些事情了。
李石觉得这是一石三得的好事,傅夫人这才满意的点头,回头就对女儿道:你这大伯不简单,以后你万不可怠慢了大房。
傅云芬就笑着拉母亲的手,母亲说的什么话,他是大伯,我是弟媳,我能有什么可以怠慢他的
傅夫人看着女儿眉眼间的欢快,微微叹息,她是真的想给女儿找一个好婆婆,也叫她被教导个几年,可现在李家没有婆婆,苏木兰性子又太过直爽,这孩子要是一帆风顺,心性养成,以后只怕更难改过来了。
李石从御赐的东西里挑出了几样送到傅家,算是下定了。至于聘礼之类的只能等回到钱塘再置办,到时再送过来的时候就是迎亲了。
李江和苏文的官缺很快就定了下来,根本就不用李石怎么走动,苏定也没想到会这么顺利,他本来还想跟吏部的人打一声招呼的,但似乎两人的官职上面已经有了默契似的。
苏定向来不是一个会少想的人,所以他只思索了半天就大概猜到了是怎么回事。他虽然不知道为什么皇上宁愿重用李江和苏文,也不愿意就此赏李石一个官做,但这不妨碍他在后面推一把。
几个月的相处下来苏定也算是看明白了,李石是真的对官场没了心思,而且,随着对木兰这个妹妹的了解,苏定也知道,她不适合在官夫人之间走动,心里那股念头也就淡了下来。
李江定了南阳县的县令,苏文定了定远县的县令。南阳县离钱塘并不远,却不是隶属钱塘府,来回也不过四天的路程,但定远县就有些远了,已经临了海,那里多是未开化的渔民,因为贫穷,甚至还有不少上山落草为寇或是下海为匪的。李江的那个县虽然也穷,但比苏文的却好不少。
但两人却很满足。
这两个县看着不好,但其实与其他的县比起来还算是不错的,至少都有可取之处,而且,也正因为不好,他们才能做出政绩来,只要有了政绩,就不愁往上爬。
最关键的是,这两个县的位置都有些特殊,做出来的政绩想让人无视也不行,苏定不是找不出比这两个县更好的地方,但却都没有这么合适的。他和李江都默认了这个安排。
钱舅舅却觉得这两个地方都不怎么好,李石就解释道:若是去太过富庶的县,一来争斗太多,二来也不容易做出政绩,一言一行都被人盯着,稍不留心就会被人拉下,我们两家都不是什么有权势的人家,要是去了那样的地方难免招人嫉恨。这两个县看着不好,但民情都比其他的县要好一些,关键是容易出政绩,又能被人看见,江儿他们是要往上走的,总不能一直呆在一个县里。
虽然赖五和苏定也算是他们的人脉,但这些人情都是要用在关键的时候的,若是此时就不知节制,再多的情分也会磨掉的,还不如靠着自己的本事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上走。
李江和苏文从不缺少耐心。
官缺定下来,李江和苏文四月份的时候就要上任,因为时间急,木兰又挺着大肚子,从这里到钱塘,慢慢走也要一个月,回到钱塘就没有多少时间了。
因此,李石当机立断的让李江和苏文先回去,自己带了木兰和媛媛桃子慢慢地在后头往回走。
赖五本来想开口留人的,看了一眼李江和苏文,到底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李家和苏家若是还有长辈,他自然可以开口留下木兰,李江等人自有人去操心,可很显然,现在两家都指望着李石和木兰,怎么可能离得开两人
赖五想到他们才团聚不到半年,难免有些失落,以后还不知要何时才能见面。
李石就提醒道:赖五叔总要回乡祭祀,到时自然就能见到了。
赖家的牌位还在他们家供着,赖五要将赖奶奶等人的牌位请出来,自然要亲自去一趟钱塘,到时自然可以见到了,而且,以后的时间还长着,总有见面的一天。
木兰则是比较惋惜不能参加赖五的婚礼了。
当时赖五想娶媳妇,就进宫找了军师,军师就找了皇上,皇上当即就给赖五找了一个媳妇,婚期就定在三月末,离现在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木兰很显然是不能参加了。
木兰就从丫头的手里接过一个包袱,将它交给赖五,道:五叔叔,这是我给你做的几套衣服,你的婚礼我们怕是不能参加了,我和李石就备了一份礼物提前送给您。
赖五接过大大的一个包袱,眼眶微红的摸了又摸,你不是才给我做了两套怎么又做小心眼睛。
木兰就不在意的笑道:也就是前面几套是我做的,后面这几套都是媛媛和桃子的手艺。
媛媛和桃子就吐着舌头道:我们就会动一些针,但裁衣服还不怎么拿手,都是姐姐裁好了指点我们做的。
这也很好啊五叔叔很喜欢。赖五要的不过是哪一份心意,认真算起来,足有十多年没有人为他做过一件衣服了,木兰算是这么些年来的第一个。
赖五虽然不舍,但他本身就很忙,也不过伤感了两天,但钱舅舅却真的是伤心。
年轻的时候他一心想要做出一番成绩来,然后衣锦还乡,可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苦难,甚至还一度沦为最低等的奴仆,心中的那股气早就被磨光了,年老了,就越发想念家乡了。
加上钱母的坟墓还没有迁回家乡,那股念头就更加的强烈了,因此看着木兰离开,钱舅舅就有些受不了。
木兰也很难受,她压低了声音道:舅舅放心,等过个两年,我求五叔叔将你一家放出军籍,到时木兰亲自上京来接您。
钱舅舅心里流过暖流,好似就没这么难受了。他含笑摸了摸木兰的头发,你可别犯糊涂,这样的事怎么好去为难赖兄弟以后能不能出来就看你表哥表弟们的本事吧。
木兰摇头,不是我信不过表哥表弟,只是舅舅总要回家看一趟,我娘,木兰眼眶红了一圈,含着泪道:我娘肯定也想看看舅舅。
钱舅舅动了动嘴唇,到底没说话。
钱舅舅一直觉得很对不起妹妹。
因为幼年丧父,钱舅舅很早就背起了家里的重担,因此钱氏一直是被他当作女儿来养的,当年苏大壮这个妹夫还是他千挑万选才选出来的。就算是被流放到辽东,钱舅舅也一直以为妹妹能活着的,就算过得不算很好,但至少是活着的。
钱母临走时最担心的就是他们兄妹,他也答应过父亲和母亲一定会照顾好这个唯一的妹妹,只是没想到钱氏会走的这么早。
这几乎已经成了他的一个包袱,他一直想要回去亲眼看看妹妹的坟墓的。
但他是军籍,轻易不能离开自己服役的军营,违者按逃兵处置。
一人逃兵役,全家都要被牵连,钱舅舅不知道这辈子是否还能回去看一眼,他甚至都想将母亲的骨盒给木兰带回去
赖五虽然是将军,是侯爷,但现在皇上还没有大权在握,他是皇上的心腹,若是在平时,他别说只是想让钱家一家人脱离军籍,就算是多来几家也不是问题,但现在想要抓他把柄的人太多,就算是军师都有几分小心翼翼,更别说是赖五了。
这段时间,赖五可是被军师重点关注过的。
钱舅舅虽然不是很了解官场方面的事,但他又不蠢,这段时间来明里暗里有这么多人撺掇着他去求赖五帮忙脱籍,他自然也察觉到了一些,因此,他老早就和木兰说过,不要求赖五这些事。
李石也说过,此时并不是好时机。
1...6566676869...25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