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地主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郁雨竹
李登才心中虽然还冒着汹汹怒火,但还是压低了声音,满含着怒气问道:我发怒与他们何干
郑致德就冷哼一声,难道苏文和李江会看着你被人欺负吗到时你被叉出去也就算了,大不了三年后再来,只是李江和苏文身后无权无势,只怕一辈子就这么完了,桃子妹妹要恨死你了。
李登才胸中的一口气就泄了。
郑致德这才暗地里松了一口气,他还真怕阻止不了李登才,到时他们几个都讨不了好。
李登才气汹汹的坐在凳子上,看向桌子上的试卷,冷哼一声,拿起笔就在末尾写了一首讽刺考场考官的诗,写罢,将毛笔丢在桌子上,胡乱的收拾了一下自己的东西,就等着考官放人,对于没做完的策论,他看都不看一眼。
.
农家小地主 第135章 王泽
.
这个时代还不像后世的清朝一样朝纲混乱,皇帝一言堂。
在这个时代,也许是因为前朝留下的传统,百姓可以议论政事,言官可以指着皇帝的鼻子骂娘,所以李登才在考卷的末尾写上一手讽刺考官和考场的诗真心算不上什么大事。
可是,李登才是骂皇帝还好,那些考官一定会很乐意将他的试卷上达天听,然后就此事讨论皇帝失德之类的问题,偏他讽刺的是王泽。
王泽这人是个读书人,还是个小肚鸡肠的读书人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也是为什么李石不愿意听到苏文和李江讨论吴家,因为在当时,苏文说皇帝,顶多被人说一句狂妄,就是先帝都有心胸容忍人骂他,更何况当今
可吴家却不可能,也不会有那个心胸,他们不会允许有人侵犯他们的权威,所以当时若是传出去,苏文和李江一定不好过就是了。
现在也一样,李登才那个小傻子还喜滋滋的想,当那考官看到那诗时会不会气得七窍生烟。
隔壁考区的混乱被镇压下来,李江和苏文总算是赶在最后两刻钟写完,并抓紧检查错误,等考官收了试卷,俩人都感觉有些虚脱,最后这半个时辰是他们从未经历过的紧张。
苏文还好一点,神经有些粗,瘫软了一下,就起来收拾东西,等东西收拾好了,也就恢复的差不多了。苏文边把装笔墨纸砚的盒子塞进包里,边低声抱怨着考官,突然想到李江,忙将东西捆好,跑到李江的隔间。
李江坐在椅子上抬头看他,扯了一个笑容,自嘲道:我就知道得叫你过来接。
苏文就忙上前倒了一杯水给他,抱怨道:那你也不会喊一声,我就在你隔壁
你不是还要收拾东西吗李江不在意的道,而且,我也想多休息一下。一语毕,衙役已经拿着棍子敲击着棚屋大声喊道:考试结束了,赶紧出去了,赶紧出去了。
李江的眉头就狠狠的皱起来,苏文眼神里也流露出担心,郑致德正拉了李登才过来,俩人的脚下都有些发虚,见状也有些担忧,今年的科考情况何至于如此
李江垂下眼眸,想起之前大哥和他说的话,皇上想要阻止圈地,现在除了跟皇上一路下来的文臣武将,大部分的官员都是反对的,特别是其中的文臣权贵,此次科举的人数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二,我看,好几个书香世家的子弟都没有参加,往年,这样人家的人可不少,所以这次开科取士,就相当于一次站队了。虽然有些狂妄,但我依然要告诫你,不可将试题答得太好,这次枪打出头鸟,皇上肯定会重用前面的几位,但一样的,他们也最容易夭折。因为皇上的对立面就是那些权贵。
皇上对付一个吴家还可以,如今想要对付整个权贵集团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李石不希望李江太过牵扯进去。
我们的目的只是外放县令做个小官,不是在京中风云起伏。
这些话,李石同样与苏文说了,他曾经找了这届传说最有望的考生以往的试卷来看,觉得李江他们要考中似乎也并不是特别难,实在是这次少的那三分之一多半是那些文臣权贵和世家的子弟。
往年,这些人都是科举的主力军,每次一甲二甲的前面几名都是他们,而且,中举的一大半也是他们,只有一小半是贫民子弟和其他读书人家的子弟。
所以,这一次他们不参考给了李江和苏文很大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李石支持他们现在考试的原因,以俩人的成绩,只怕再努力三年也是二甲末等和三甲的成绩。
而李石从不认为,考得好的人就能做好官,也不认为李江和苏文不能成为好官。
苏文和李江对视一眼,都有些担心,郑致德也沉着脸,只有李登才和旁边的几个考生气恼的说着:真是有辱斯文
李江见李登才有说下去的趋势,忙打断他道:行了,我们快走吧,我大哥他们估计要等急了。
李登才只好停下抱怨,上前帮忙收拾东西,四人互相搀扶着走出去。
大门一打开,考生就呼啦着走出去,苏文扶着李江,微微抬头看了一下天际,微眯起眼睛,等适应了这个光线,才抬头四处去找李石他们。
今天郑致佑也特意请假过来接弟弟,他长得人高马大,相貌又俊朗,郑致德一眼就看到了他,自然也看到了在他身边从容儒秀的李石。
郑致德就拉了四人过去,郑致佑担心的看着他苍白的脸色,忙上前一步扶住他,怎么样了我怎么听着里面有喧哗的声音刚才还有两个考生被赶了出来
郑致德心情微沉,回去再说吧。郑家已经够艰难了,大哥独自在宫中更是处处被排挤,若是他再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这些话,那些人现在暂时找不了他的麻烦,却会找大哥的麻烦。
郑致佑只好点头,他也知道现在不是说话的好时候。
李石也看向李江苏文,从马车上拿下食盒,手摸了摸,见还温热,就倒了四碗汤水给他们,这是媛媛和桃子熬的,赶紧喝了吧。这是他特意去抓了药材和买了一些食材回来让媛媛和桃子熬的,就是担心四人出了考场身体虚弱。
几人感激的一笑,接过来一饮而尽,一股暖气就从胸腹中上升,四人头脑一清,感觉满身的沉重感去了一些,李登才就感叹,李大哥的医术这样好了,只是一碗汤我就感觉活过来了。
李石不由笑开,既如此,回了钱塘不要忘了帮我多多宣传。
李登才脸一红,连忙点头应下。
李石不过是玩笑,见他如此,倒是有些楞。
苏文见状就翻了一个白眼,大爪子拍了他一下,实在是太丢脸了,都不好意思说他认识他。
好了,我们回去吧。
几人扶着四人慢慢的挤了出去,马车停在路口处,钱舅舅正担心的在马车前走来走去,赖五也伸长了脖子看,见钱舅舅这样着急,赖五就安慰道:没事的,没事的,几个孩子都身强力壮的,估计是有什么事耽搁了。
可刚才怎么有人被拉出来别是里面出了什么事吧
这倒不至于,天子脚下,谁敢在考区里面胡闹赖五眼底发沉,脸上却笑眯眯的道:衙役不是说了吗是那两个考生觉得考试无望,疯魔了才这样的,而且,我看他们年纪也不小了,估计也是受不了那个打击吧。
钱舅舅点头,想到李江和苏文年纪都还小,就算这次考不上,再多考几次也就行了,顿时心情好了些。
六个人挤出来,赖家的下人和郑家的下人忙上前接住人,钱舅舅看着苏文肥嘟嘟的婴儿脸瘦了一圈,就有些心疼的道:怎么才进去三天就变成这样了
苏文就嘟着嘴抱怨道:舅舅你是没进去过,不知道里面有多惨,考棚里的那张床这么小,加上还要留出一角来给我们活动,我晚上睡觉都是卷着身子睡的,那考棚上头漏了好几个洞,亏得这三天都没下雨,不然我们死定了。
有一些考生不会做饭,做出来的东西不是生的就是放多了水,菜更不用说了,也难得有不少人来之前都找好了人做好干粮带来,不然没有累死在里面,也会饿死在里面。只是他们好受了,但生的火烟火缭绕的,把我的眼睛都熏疼了。
钱舅舅更加心疼了。
李江瞥了他一眼,闭上眼睛坐在车厢里,只当没听见。
李石失笑的摇头,也支起了耳朵听苏文说里面的趣事,心里那股潜藏的惋惜好像就随着苏文的诉说远去,直到消失不见。
郑致佑则带着郑致德和李登才直接告辞回了郑家。
郑致德梳洗了一番,又吃了一点东西,顾不上休息,急忙去书房找大哥。
郑致佑沉着脸坐在书桌后面,看向脸上疲惫的弟弟,叹道:你先回去休息吧,这事我知道了,会和皇上说一声的。
郑致德勉强清醒的点头,那大哥我先走了。
郑致佑更加的心疼,郑家没有纳妾的传统,所以他们郑家就只有两个儿子,和前面几代的相比,实在是少得多,也因此,在弟弟表示不喜欢武艺,想要读书时,一向要求子弟习武上战场的父亲才会默认了弟弟的做法,甚至一直纵容着他自己玩自己的。
而他从小也被母亲教的要承担起家族的重任,友爱兄弟,可现在郑致佑垂下眼睛,他一向捧在手心的弟弟竟然已经开始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了,本来应该高兴的郑致佑却觉得心又酸又疼,对于已经覆灭的吴家更是恼恨。
从吴家开始,郑家就开始正式站在皇上这边,因为只有跟着皇上,郑家才有出头之日。
想到那些人如此不给皇上面子,郑致佑有些头疼的扶额,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活着见到皇上完全掌控朝居。
.
农家小地主 第136章 渊源
.
皇上敲了敲桌子,看着郑致佑紧张的样子嗤笑一声,道:这事本与你无关,你紧张什么
郑致佑羞愧的低下头,朝纲混乱,臣惭愧
皇上挥挥手,行了,下去吧,这事朕知道了。
郑致佑见皇上似乎早就预料到一般,心中微松,事情至少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困难。
郑致佑行礼退下,他却不知道,他人一退下,皇上就沉了脸,军师就从屏风后出来,皇上问他,你如何看
皇上,此是人的本性。军师没有说的是,他觉得皇上的动作太快,也太过激烈,那些人担忧是难免的,所以他劝道:当务之急是掌握朝政,到时再慢慢地渗透其中
皇上沉着脸点头,如今也只有这个办法了,他能做到这个位置上,自然不可能是什么威武不能屈的人,他能伸能屈,暂时的服软在他看来并没有什么,只是这次的学子不管怎么说,那些都是他的臣民,甚至一定程度上算是他的学生,如果他这个做皇帝的不说话,他们的下场只有一个。
军师就微微一笑,皇上是否还记得赖五进京时曾与王家的子弟发生过纠纷
皇上眼睛微眯,他自然记得,赖五是他一把手带出来的大将,不像其他的将军,手下都有属于自己的势力,对于赖五,皇上不敢说十分信任,却也有八分,可以说,他是他嫡系的嫡系。
谁知道赖五一进京就抽了王家两个子弟,据说到现在都没下床,当时因为吴家,他并没有放在心上,王家也识趣的没有往上凑现在却好像要为那俩人讨回公道。
军师就说道:文武之争才是历来朝堂上的矛盾,皇上,若要保下那些读书人,只要保好赖五即可,您是武将出身,这事做得也无可厚非,再过个几年,慢慢将文官的身份提高就是,有些事情是不能下定论的。
皇上点头,前朝几个朝代,或是因为重武,疏忽了对百姓的管理,所以朝堂覆灭,而前朝则是因为重文轻武可见,这两者是不能太过侧重一边,可若是齐头并进,朝堂必定会将更多精力用于文武之争上,皇上暗暗头疼,这政事怎么比领兵打仗还难
说完了政事,可以说些小话了,这一直是皇上调节自身的一个方法,郑致佑倒是挺疼他那个弟弟的。
军师点头,郑致佑比他弟弟大了五岁,郑将军时常镇守边关,郑夫人有时候要随军,听说都是郑致佑照顾的他弟弟。
皇上就略微思索了一下,笑道:那看来郑致德是不能留在京城了。
军师也微微一笑,赞同的点头,脑海中闪过几个人,想到皇上一向对苏木兰的事很感兴趣,就当说闲话一样说道:皇上,这郑致德还是拿苏木兰的妹婿呢,这一次,李江和苏家的那两个孩子都参加了科举。
哦皇上身子微微前倾,成绩如何
皇上果然很感兴趣,军师摇头道:臣没有看过他们的试卷,不过臣查过这次参考的考生,他们算得上是中上之资,若是平常发挥,应该不差什么。但考试有时候靠的就是运气,更何况,这次考场之中还发生了这样的事,谁知道他们最后发挥如何要知道,写得完,写不完可是很重要的。
军师见皇上沉默,就提议道:不如臣将他们的试卷找来给皇上看看
不用了,皇上摇头,等他们批阅出来,朕再一起看吧,此时太过刻意。而宫里到底有多少他们的人,他还没查清楚,他不愿就此多做什么。
想到这里,皇上倒是失笑,说来,他们一家都或多或少与我们有些关系而且,还都巧合的站在他这边。
苏家的苏定,郑家,赖五,都是他的人,赖五是嫡系,苏定虽比不上赖五,但也是在他艰难时候就出现的,算来也算心腹,郑致佑在宫中当差,以后若是不行差踏错,也会是他的得力下属,只有她,偏偏除了两个要参加科举的弟弟,再与他无关。
皇上想到当年那个能沉着提议毁尸灭迹的李石,微微有些可惜,在他看来,李石比他两个弟弟要适合当官得多,只是可惜了
军师自然知道皇上在惋惜什么,只是很不解。
李石的才华他们都有目共睹,这些年明面上虽然看着是木兰支撑起了整个家庭,但其实内里的根基却是李石。
许多事情都需要李石调配,他能小小年纪就安排好一切,该念书的念书,该赚钱的赚钱,还总能抽出合适的资产来购买田地,从无到有,就可见他的才华。
而且,最让人佩服的却是他对家里四个孩子的教育。
这世上,最难琢磨的就是人心,升米恩斗米仇,李苏本是两家,孩子的心性又不定,外人只要挑拨几句,两家就会分崩离析。
在军队之中,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走到今天,还能真正交心的有几个当年恨不得替对方去世,现在却
李苏两家的孩子看着彼此的感情也就一般,平时还打打闹闹的,可一旦出事,家人就异常的团结。
当初因为苏定,他难免关注他们多一些,何况,他的主公对苏木兰等人还很感兴趣,因此,他能知道一些连苏木兰都不知道的事。
苏木兰除了进林子就是在家里做衣服,几乎一整天都在忙碌,不忙的时候也是看书,对孩子们都是放养政策,可鸣凤村临近府城,里面诱惑太多,加上村里也有刻意引导挑拨的人
若不是有李石在,他可以肯定,如今的李苏两家在苏木兰出嫁的那一刻就会为财产吵得不可开交。
那些事都是在苏木兰不了解的情况发生
对于皇上和军师这样的管理者来说,赚钱并不是最困难的,木兰纵然难得,可到底是女孩子,大局观不够,可李石不一样,在那样的环境下,作为一个别人嘴里靠着未婚媳妇的男人,他竟然没有过分的自尊,也没有过分的自卑,反而长得更加凌厉,手段更加狠辣,对家人,特别是对苏木兰更好
而对四个孩子的教养,从暗卫那里传回来的信息看,李石可谓是付出了大半的心血,养孩子向来都是世上最艰难的。
已经有了几个熊孩子的皇上和军师同时表示。打得恨了,不说孩子能否改过来,他们就心疼,而且打了以后也未必有用,说不定那孩子更加叛逆,不然就是打过之后没过几天就忘了疼,不然就是变得畏手畏脚,连带着他们也不敢怎么打孩子了;若是不打,那更不好,岂不是在告诉孩子,你们做得没错吗
而且,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都是学问。
像李石,有一次抽的李江和苏文面色发白,连路都差点走不了,两个孩子却依然咬紧牙关不敢告诉苏木兰,也不敢露出一点异状,第二天老老实实地去书院上学
所以军师很惋惜,以李石的才华,若是真的放弃某些东西,赚到的钱不会低于木兰,幸好,他还没有走到那一步。可真的走到那一步了,说不定此时他就站在他的身边了,皇上身边不仅需要谋士,也需要像李石这样的人。
皇上却觉得庆幸,对于苏木兰和李石,他的感情要复杂得多。
当年他对那个孩子动了杀心,他总是觉得苏木兰似乎知道些什么,那时候差一点就杀了她,更何况,他能有今天的成就还要赖当年苏家的刺激和苏木兰无意中说的一句话。
当年他和下属不过是属意起兵割据一方,并没有想要追逐天下。
他虽然有雄心壮志,但他也有自知之明,他虽然是大将军,但背后没有家族,妻族在权贵满天飞的京城里更是不起眼,他还没有狂妄到认为天下唯我独尊的地步。
让他有这个心思的,却是苏家的刺激和沿途灾民的惨状激发的,他这才十年如一日的算计,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所以,他关注苏木兰,却不愿意她出现在他面前,他并不想时刻回忆那些事,只是在疲劳,或者老了以后没事的时候回忆一下,间儿惋惜一下李石的才华,苏木兰的才情。
明知道李石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依然不愿意破格录用对方,只要这样就好,他能远远的看着对方,对方却不知道他的存在。
很显然,军师虽然不明白皇上的心思,却也猜出了皇上不愿意李石出仕的想法,但似乎对李家和苏家都很照顾不然,苏定的那件事不会这么容易就过去,苏延年就是不死,也要脱三层皮,可现在,不过是被撸了官职,申斥一番罢了。
军师想了想,觉得他得提前找几个南边的小县,既不出彩,但也不特别差,容易出功绩的地方给几人备着,皇上很显然不想用李石,却会培养李江和苏文。
他们两个都是李石的弟弟,以他们现在的情况来看,用他们俩人,跟用李石也差不多了。
.
农家小地主 第137章 心动
.
李石翻着赖五的邸报,旁边放的是李江和苏文考试的答卷,这是他们昨天写出来的,如今离放榜还有六天呢,李石总要做一些准备。
考取秀才之后他虽然没有继续去学院念书,但他平时也看一些科举的书,加上李江和苏文的试卷都是他在检查,他不说能做这些试卷,但眼力见还是有的,但真要批改还得找那些书院经验丰富的先生。
李石打算明天拿着试卷去找人问问,若是有机会,他们就留下,也要为走官做准备,若是机会渺茫,还是赶紧收拾东西回钱塘。
木兰的肚子一天大似一天,不管是木兰还是李石都不愿意多呆在京城,更别说在这里生孩子了,所以还是赶紧收拾东西,等榜单下来,若是考中就赶紧选官走人,若是没考中,也赶紧收拾东西走人。
李石和木兰并不多担心李江和苏文考中后选官的问题,若是一般的贫民子弟,自然担心没有门路,考中了也找不到好的官当。
但李石他们的要求本来就不高,而且,赖五和苏定可都在京城呢赖五在武,苏定在文,俩人在皇上面前还算说得上话,这次李江他们过来的时候也带了不少的银子,加上前段时间过年去收的红包,想要走官并不困难,至少选一个合适的县令当不困难。
所以现在的关键点就是李江和苏文到底考中了没有
而如今,国子监里,几位先生也正拿着李江的文章争论,虽才情不错,但到底太过激烈,不宜采用。
我倒觉得贴切得很,可见是个务实之人。一个胡子花白的老大人微微眯起眼睛,坚定的投了肯定票。
几人就看向还没表态的傅鹏和金大人,金大人颌首道:不错,我也觉得此人文笔和思路都相当不错,最要紧的是,此人才十八九岁,正是可塑年纪
这个时代,年轻进士不是没有,只不过对方多是世家子弟,贫寒子弟最少也要熬到二十多才能考中进士,这样的已经算是非常的年轻了,而且一般成绩最好的也就是在二甲里。
金大人一表态,双方就持平了,所有人都一致看向傅鹏,现在就看他的这一票了,大家想到傅鹏的为人,都微微眯起了眼睛,若是傅鹏弃权,那他们相持不下的结果就是去找王泽了。
几人心中很是不情愿。
和王泽不一样,他们都只是想要为官,教书育人罢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政治心,所以对以王家为首的世家与皇上相斗的事很是不支持。
但他们人微言轻,也就不多过问。
但前两天王泽在考场那里闹了一场,几位老大人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还是很不满的。他们是读书人,自然最是看重读书人。
读书人要考试进举本来就难,那俩人一路从童生考到进士可见艰难,两个人也都有三十多将近四十岁了,只是王泽的一句话就毁了他们的一生。
傅鹏微微垂下眼眸,思索了一下,摇头道:到底是太过年轻,还当多历练一下才好,我看就下一等,放在二甲里面吧。
支持李江的人顿时有些惋惜,但胜负已分,大家也就不多纠结,继续拿出另一份有争议的试卷。
一甲本就不是他们能做主的,他们不过是负责将最优秀的前十名找出来交给主考官王泽选择,再排出一甲和二甲的前七名
只有金大人微微诧异,要知道他可是和他特别提过这个李江的,当时傅鹏也流露出惜才的意思,怎么
傅鹏朝金大人看了一眼,金大人顿时明了,这是有话想要私底下和他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