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地主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郁雨竹
明大人想了想,摇头道:苏定不是这样的人,这点眼光我还是有的。
可若是如此,他也太狠了那可是自己的家族啊,还是几百年的大世家,在这些世家之中,放在首位的一直不是君,而是家族
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为了家族,苏定怎么会舍得
苏定换坐到躺椅上,看着院门口发呆,他是提供了路子,也会为他们打开口子,可能做到哪一步就要看皇上自己的本事了。
皇帝能不能取缔大世家豪族就看他们各自的本事了。
苏定在这里悠哉悠哉,朝中已经闹翻了天,从苏定包庇苏远案,到苏家的各种犯罪证据,八百年前的事都给找出来了,就差找到第十八代祖宗那里了,但光靠这些罪证,苏家就够喝一壶的了
很简单,江南的世家想要拉下苏家,顺便将放在赋田之策上的目光转移到这儿来。
苏定在官署里不辩解,不出门,而苏老太爷则红着眼睛看那些弹劾的信息,冷笑一声,暗道:且叫他们再得意几天。
等定国公带着人悄悄到钱塘附近,而保定下来的人也只还有一天路程的时候,苏老太爷就将自己收集的江南各官员及世家罪证一并递交了朝廷,也给了苏定一份。
要说对江南最了解的是谁,莫过于当了四十多年家主的老太爷,他手中握着苏家的资源,又与各家斗了这么多年,也合作了这么多年,那些私底下的事他可能比他们自家人还了解。
他们怎么就以为苏家受到攻击会不反击怎么就以为他们苏家会没有反击之力
苏家就算是败落了,也绝不是谁都可以欺负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苏老太爷燃起熊熊斗志,他要他们看一看苏家的力量。
东西一送出去,苏定就下了命令给钱塘的知府邓茂,要他即刻抓捕苏远,苏家的大管家等苏家牵涉到赋田之策中的人。
钱塘知府邓茂从苏定来的时候就一直提着一颗心。
水至清则无鱼,江南的情况又复杂,就算他清廉,底下也依然乱糟糟的,他管得住府城这一亩三分地,却管不住出了府城范围的地方。
可苏定还没到,李石就告诉他底下李家庄出事了,邓茂只觉得浑身冒冷汗,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挣来的功绩全没了,一个不好可能连家也给搭进去了。
苏定一来,他是拼尽了全力辅佐他,因为李石透露过,苏定能给他一线生机。
苏定之前的表现一直很好,他心中也燃起了希望,可到了李家庄之后,他的一切行为他都看不懂了,但本着相信李石的想法,邓茂还是选择了观望。
现在收到苏定的公文,邓茂顿时觉得活了过来,他隐隐明白了些什么,却抓不住头绪,但这不妨碍他照着苏定的话去做。
.
农家小地主 第310章 自毁
.
苏家六房突然被围了起来,苏远惊慌失措,色厉内荏的对邓茂吼道:我可是苏家子弟,你们想干什么
邓茂面沉如水的道:不管是谁,犯法皆与庶民同罪,我们也不过是奉钦差大人的命令行事。
苏远一愣,继而吼道:这不可能苏定这么长时间不追究,又怎么会突然要抓他
邓茂懒得跟他解释,直接叫人将苏远绑了,而同时,苏家大宅里,苏老太爷也帮了苏家的大管家和好几个苏家子弟,静等邓茂的到来。
苏延年急的团团转,爹,父亲,现在将人交出去不是自毁城池吗
苏老太爷闭目休息,并不解释,他解释了,儿子也未必懂,懂了,他也未必赞同,所以就这样吧。
邓茂没想到抓人这么顺利,不过半天时间,在名单上的人全都抓回来了。
与此同时,江南震动,杨将军面沉如水,苏家想要做什么这时候将人交出来他心里有一股不详的预感。
就是,在引起圣上震怒的时候再向皇帝投诚上位者最讨厌左右摇摆的人了。
杨将军面色一沉,可若是他们一早就投诚了呢
这怎么可能,那他们应该一开始就以雷霆手段抓破坏赋田之策的人才是,怎么拖到这时候才动手
杨将军不说话。
难道是苏家觉得我们不守信,所以恼羞成怒才向皇帝投诚的
合作对抗破坏他们重大利益的政策是他们这些人不用宣之以口的约定,这一次,他们违背了这个约定,在苏家站在他们这边的时候在背后捅了苏家一刀,所以苏家恼羞成怒了
爹,就算苏家向朝廷投诚也不要紧,现在事情闹得这么大,也这么长时间了,只要苏定做了一个割脖子的动作,低声道:那这山高皇帝远的,还不是我们说了算。
杨将军眉眼一跳,没有赞同,但也没反对,只是道:给几家的家主写信,就说我在珍馐楼里备了酒席,请大家前去一饮。
但事情的发展总是让人措手不及,他们还没来得及聚会通消息,邓茂就带着人抓了不少人,其中有周家的,有杨家的,有刘家的,也有尚家的
监狱里一时间进入了不少世家公子哥,吵吵闹闹的好不热闹。
不少人家拿不准苏家的意思,但也有人隐约猜到了什么,脸上冒出冷汗来,顾不得避讳,连忙去找人商量,若苏家真的要鱼死网破,他们一定不会好受
其实他们没想将苏家怎样,只是想将他从江南第一世家上拉下来,苏家自然还会是世家,不过是损失一点利益罢了
有人在心中弱弱的想,谁能想到苏家就这么烈性呢,跟皇帝一块儿,以后只怕连世家都算不上了
只是他们在这边才聚头,那边苏定就走出了官署,带着人继续往下查,这一次却是大刀阔斧,凡是侵占公田的,不管是大地主还是小地主全都被揪出来,一点情面都不讲。
有与县衙或府城其他官员勾结的,甚至敢带着家丁护卫抵抗,此时,定国公分出来的一千人由一个参将带着,也已经到了苏定身边,有这些经过铁血训练和杀戮的士兵帮忙,无人能挡。
苏定还让人封锁了消息,设置关卡,凡是他走过的地方,一点消息都送不出去,至于私底下拐了好几道弯的消息,他想拦也拦不住,反而会将精力与兵力分散,所以苏定没有管,府城那边还有一道门槛,等他们过了那里,京城那边也应该有消息了,而郑参将带的五万兵马也早到了
柳大人看着被押走的人,微微蹙眉,没想到越往南走,竟然越严重,苏大人,这样一来,只怕监牢都不够用啊。
明大人冷哼道:邓茂当官还行,为人也算清廉,只是江南沉冗已久,对外的控制力难免下降,此次正是一个机会,若不趁此整顿江南官场及秩序,只怕以后江南更是得寸进尺。
只是,所拘押之人太多了。柳大人还是担心,所以他才暗示苏定可以像平阳侯一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拘押,震慑他人。
难道京郊山东等地只有那些人侵占公田吗
自然不是。
因为前朝皇帝对世家地主多有宽容,加上十年战乱,他们的心也养大了,加上各地官员更换的并不多,依然用的是前朝遗留下的官员,因此,稍有资产的地主商人就敢走关系侵占公田。
这些人抓是抓不完的,平阳侯只能抓最过分并且害死过贫民的人家,以此来震慑其他人。
那些人见朝廷态度坚决,把柄又落在别人手中,自然不得不将公田归还,甚至还要交一笔自赎金,柳大人已经能够预见,此事过后,国库不会再是赤字了。
明大人却很耿直,在他看来,这些人都是窃国之贼,因此怒道:监牢不够,不是还有寺庙暂时将其他犯人拘押在寺庙里吧。
柳大人皱眉看向苏定,若是拘押在寺庙,有心人一挑拨,只怕江南局势不稳。
苏定也想到了这条,但还是点头,依明大人的主意。顿了顿,道:只是让人放出风声,就说皇帝有意让他们自赎,抓的人太多,总不能全都砍了和流放吧。
这件事皇上已有了决断明大人很不喜欢自赎这条法规,在他看来,这简直就是对有钱人的特赦。
苏定没点头也没摇头,柳大人和明大人就知道,这事十有八九是准了。
自赎的规矩古来就有,现在应用倒也无可厚非,只是这赎金的额度,苏大人,这赎金只怕得仔细斟酌,既能给他们一个沉重的教训,又不至于他们家破人亡。
所以这事还得柳大人与各位大人商议一番,不仅是赎金的额度,包括赎金的收取及监督也要拿出一个章程来,我不希望再出现贪污受贿的现象。苏定眼里闪过厉色,等圣上的圣旨到了,我们就先杀一批贪官污吏吧。
贪官是禁不掉的,他却可以暂时让江南官场肃清一段时间。
柳大人和明大人都对苏定的狠辣果决刮目相看,此人若是能度过此难关,只怕前途不小。
京城中,朝廷还在为苏家的事吵吵嚷嚷,谁知一觉睡起来再去上早朝的时候,皇上却扔下一沓一沓的证据,全都是江南各地主豪族及世家的犯罪证据,从侵占公田,破坏赋田之策开始,到往年的杀人贿赂,侵占百姓田地,迫人家破人亡应有尽有,这些东西虽不能使他们灭族,却能使犯法之人掉十次脑袋,因此而被收回及罚没的财物不知凡几。
这些世家中有在朝为官的顿时都软了身子,扑通一声软跪在朝堂上。
这样的罪名,皇帝就是让人抄家也不过是一句话的功夫。
那些与这些地主豪强有过勾结的官员也后背湿透,大热的天,他们额头上冒出来的却是冷汗,而整个人更是像从水利捞出来的一样,偏偏还觉得通体生寒。
皇上冷哼一声,着刑部,大理寺一起调查,朕倒要看看,这鱼米之乡的江南到底藏了多少肮脏事,给苏定下令,让他彻查江南官场,让邓茂听从苏定命令,下令定国公,让他火速前往钱塘,全力辅助苏定,再让保定的郑参将带五万兵马前去助阵
皇帝一通的命令下来,在他的盛怒之下,无人刚反对。
最后,皇帝拂袖而去之后良久,左相和右相才从地上起来,右相看了一眼左相,慢悠悠的道:左相要忙一段时间了,老夫才看了一眼,发现那案卷可不少啊。
左相底下管着吏部及刑部。
左相笑道:我不过坐镇,底下的事自然还得刑部及大理寺去做,倒是右相,此次抄没财产,户部才更忙碌才是,要知道一个不慎,就会弄错,加之皇上今年恩赏各地百姓不少土地及财物,这些都要从户部而出。期间还要负责赋田之策
右相嘴角不可见的抽了抽,点点头离开了。
赋田之策本来是户部负责的,皇帝却派了吏部的苏定负责监察,这是信不过他
皇上的旨意传到江南,跟着传到江南的还有此事涉及到的家族,苏老太爷够狠,直接将江南半数家族都牵扯在内,就是李登才所在的李家都不能幸免,幸亏他们家只涉及到一个旁支子弟与民争利,抢夺了他们附近几户百姓五十多亩的土地。
李登才只觉得挂起的心重重的落地,这样的罪名虽然会被收监,但只要付得出赎金就好,只是,李登才发狠道:这事不能纵容,就让他们自己去走动,族里也该做出一些惩罚,不然以后给族里惹什么祸还不一定呢。
李父稍显安慰的看着儿子,在这读了几年书,的确有些进益了。
李家的罪名轻,甚至都不会牵连到家族,但其他的家族就不一样了,有些决定是家族里下的,而底下子弟闯祸后也是由家族出面抹平的,里面有的甚至还涉及到人命,现在都被一一的扯出来。
李父感叹:苏家这是要鱼死网破的节奏啊,也是他们逼迫太过的原因,不然,何至于如此。
.
农家小地主 第311章 矿区
.
父亲,皇上会怎么处置苏家听说杨家只怕要被抄家,苏家的问题可也不少。李登才对于苏家如此关注还是因为木兰与苏家的关系。
李父沉吟片刻道:此事是因苏家而起,苏定又是皇上的人,这次苏家在江南的动作可是送了皇上一个大礼,就算会被削弱,也不至于被抄家,不过,皇上若是真能趁此掌控江南,那以后江南地主豪强都不能做大,这对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
李登才就想起昨天去找李石时,偶尔听到木兰说的那句话,若皇帝圣明,哪怕是平庸,自然是百姓之福,可皇帝要是昏聩,江南没有牵制皇帝的势力,那百姓的日子只怕会更艰难。
李登才记得木兰那时候脸上的表情有些担忧及伤感,不过,谁又能肯定皇帝昏聩的时候,这江南的豪族不是更欺压百姓呢所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李石轻笑道:你说的纵然没错,但拔掉世家豪族,以后百姓至少能少去一层压迫,日子总算是能好过一些,不是吗
李父正凯凯而谈,转眼瞥见儿子在走神,顿时气得胡子都竖起来了,一巴掌拍在他的脑子上,怒道:难道你在书院里念书也是这样
爹,你怎么又打我脑袋我明年春闱若是不过就是给你打笨的。
李父只觉得额头青筋暴突,抄起手边的鸡毛掸子就揍他,李登才连忙跑路。
李父在这里教训儿子,而在杨家那边,气氛就不太美好了。
杨家低调了二十年,努力了将近五十年,三代人的努力,就是想取代苏家成为江南第一世家。
苏家不说,却不代表他们没察觉,何况,这几年,两家的关系越发的紧张,杨家更是在苏延年被贬好公开了自己的野心,很是吞并了苏家不少的势力。
俗话说,最了解你的就是你的敌人,这话放在苏杨两家的身上也很贴切。
先前送到朝廷里的苏家犯罪的证据多半是杨家提供的,而这次苏家送到朝廷里的各家证据中,杨家首当其冲,里头的各种证据更是详尽。
刑部和大理寺都不用再去找证据,只要核对那些证据的真实性就行了,就凭这些东西,杨家恐怕就得抄家。
在府城一向以慈善敦厚示人的杨家竟然私底下做了这么多的事。
杨家并没有牵扯到赋田之事中,但杨家的其他罪名也依然够抄家的了。
最引人注目的是,杨家名下竟然有一座铁矿和一座铜矿。
金银铁铜等金属都归国有,也一直是国家开采,死人开采一经发现就是死罪。
而杨家竟然斗胆包天的拥有一座铁矿及铜矿,至今为止,两座矿上都被杨家开采了二十多年,也就是说,在前朝时,杨家就握着两座矿山了。
难怪杨家底蕴比苏家少了近一半还能与苏家叫板,其中的财力可见一斑。
而苏家之所以能发现,还是因为杨家公开与苏家对上后,苏老太爷派人去查杨家,杨家的表面功夫做得很好,子弟也要求严格,至少就不像苏家子弟一样有抢夺天地的,有良家妇女的,他们在一般百姓面前都很自律,胡闹也是在家里。
而奴才的生死,苏家也只能攻歼他们不善不仁,却不会伤到他们的实际利益,而且,苏家在这方面的把柄不必杨家少。
苏老太爷不相信杨家这么干净,知道总是盯着他们也发现不了什么,就派人去找曾在杨家的老人及杨家以前的痕迹,他不相信杨家在以前就能这么干净。
这一查就查出不同来,杨家已经荣养的老总管总是喜欢四处走动,而他走动过的地方总是会莫名的少掉许多乞丐、青壮年及半大的孩子。
其中就有一部分是青壮年是失踪,家人报案却怎么也找不到人,最后都不了了之。
每一个地方失踪的人都有限,可这么多地方都失踪了一些人,加起来可就不少了,加上失踪的乞丐,这是很可观的数目。
苏老太爷发现失踪的人都是十二岁以上四十岁以下,因此心中有数,就让人特意注意这个年龄段的人,特别是二十几岁的青年。
这一注意,苏老太爷就吓了一跳,每年都有一批这个岁数的青年会出外打工,他们都是被过路的客商看中带走,留下的话都是去做个四五年就回来,在走之前,客商也都会提前预支他们一部分钱留给家里。
可那些青壮年离开之后就没再回来过,信也没有一封。
一开始家里人只当不方便或路上有事没收到信,但一两年后难免会托人一路往北打探,四五年后还不见回来,也就只能当时路上遇到了劫匪回不来了,从没人想过要报告官府。
苏老太爷的第一想法就是,杨家要造反
需要这么多的青壮年,杨家本身又有兵权,难道杨家想要造反
可十年战乱期间是最好的起义时候,杨家都没有动手,此时天下初定,百姓都不想打仗了,杨家又怎么还会造反
苏老太爷悄悄的使人盯着杨家的大总管,花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总算是摸到了铁矿和铜矿,当时苏老太爷并没有宣扬出去,他只是想握住这个证据,到时候也好拿捏杨家,只是没想到再一次拿出来的时候却是直接将杨家打下尘埃。
被骗去抓起的人大半都埋在了铁矿和铜矿底下,他们高强度的劳作,又一直被奴役,这里深山老林的,没有大夫,没有药材,吃穿又简陋,病了只能硬抗,因此死亡率特别的高,这也是杨家每年都要吸收新人的原因。
而没死的那些人,等邓茂和郑参将带着官兵过来救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大多不成了人样,二十多岁的青年,衣衫褴褛,近乎麻木的看着他们,面容却比五十岁的人还要年老,头发半百,看见郑参将和邓茂,呼啦啦的跪了一地,却很少有人哭泣流泪,只有那些才被送来,或是去年才被送来的人才哭喊的叫几声感谢青天大老爷。
看着这上前个面目麻木的人,邓茂只觉得眼睛发涩,这都是他的百姓,都是他治下的百姓
郑参将见邓茂的手指抖了抖,脸上煞白,忙安抚他道:邓大人不要自责,杨家做下此事将近二十多年,这些人更是杨家从各个地方搜罗来的,在江南之地掳掠的人倒是少,邓大人没有发觉也情有可原。
邓茂白着脸摇头,这铁矿与铜矿就在我眼皮子底下,这上万人就在我眼皮子底下一个一个没了性命
邓茂本来就心怀百姓,为官清廉,心有大志向,此时见到这人间地狱一般的情景,心中的愤懑与愧疚可想而知。
郑参将是武将,平时最看不惯唧唧歪歪的文臣,此时见邓茂这样,想安慰也不知该怎么安慰。
这几天的相处下来,他还是挺喜欢和欣赏邓茂这个人的。
邓大人,不如先将这些受害者安排好再说吧,我看有好多人身上都带着伤,甚至都已经发炎了,这样热的天气,若是再不救治,只怕
邓茂一激灵,强打起精神来去安排这些被掳掠来的百姓,受伤生病的放在一边,先清理伤口,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将人运送出去,找大夫救治,而留下来的百姓则先统计好,再统一安排送回乡,而已经死去的人,他们也需要找到名册,无论如何要告诉家属一声。
杨家对这些工人很苛刻,每天就只有几个夹杂着糠的杂面馒头和一些干菜青菜等,又要从事高强度的工作,一般被送进来的人都熬不过五年,有的人毅力强大,倒是有活过八年的,但身体也早被掏空了,穿的衣服空落落的,整个人就如同芦苇般,手上脚上背上都是鞭痕和挖矿造成的创伤。
这样的人出去后也是一身的伤病,邓茂看得眼睛通红,心中开始思虑起这些人的生计来。
除了最先送进来的和去年送进来的百姓外,其他人只怕出去了也种不了地了,身体根本就承受不住太过繁重的劳动了。
邓茂让人熬了粥,让他们先填饱肚子休整一番再上路,而郑参将去处理这个矿区的守卫。
杨家既然敢将这些人圈在这里,自然是做好了防卫工作的,所以这里的防卫力量都有七百多,手中的武器更是精良,四周设置了不少的屏障,若不是苏老太爷提供的证据里还有两个来过这里的人证,他们只怕不能躲过对方的眼睛到这里。
郑参将能这么快以最小的伤亡拿下这个矿区,苏家居首功。
而下面,他们还要去铜矿区看看。
与此同时,杨家也正在商议矿区的事,苏家那个老匹夫也不知道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矿区,为了保险起见,你现在马上出城,将那些人都藏起来,那是山林,只要进去,他们就找不到你们,将所有的账册证据全都毁掉,等我派人去通知你们,你们再回来。
爹,苏家要是知道早就拿这事来对付我们了我还是留在这里帮您吧。
废话少说,叫你去你就去,若杨家出事,你直接带着人往南边去,不要再回来了,好歹给我们杨家留一条血脉。
.
农家小地主 第312章 博弈
.
杨将军到底没能为杨家留下一条血脉,因为人还没走,就有人发现了隐藏在附近山林里的定国公和郑参将留给他的三万兵马。
杨将军只觉得通体生寒,皇上的圣旨不过刚到府城,定国公不是被困在湖南吗怎么可能就一夜之间带了几万兵马到这儿来了
杨将军当机立断的改变策略,让大儿子马上带着两个年纪较大的孙子从地道离开。
只要离开府城,人海茫茫,只要躲藏得当,朝廷是抓不到人的,而路引及户籍他也早就备好了。
杨将军看着族人,想到前几天还胜券在握,此时却被苏家打得无还手之力,杨将军眼里闪过阴霾。
爹,我们手上就有兵权,虽说皇帝在军队里安插了几个副将,但只要我们手快
杨将军沉思,想到了自己手上的铁矿,之前杨家一直是悄悄的售卖铁矿赚钱,想的不过是慢慢的吞食掉苏家的势力,取而代之,后来天下混乱,他就开始有意无意的留存一些炼好的铁,好打造成了武器,若是反起来,倒也不是没有胜算。但定国公就围在钱塘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