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武夫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特别白
太子呆了片刻,不过很快就恢复了镇定。“金议政倒是深明大义,有金议政秉持国政,高丽才会有如今的平稳,还请议政以后继续为国分忧。”
接着,他又看向了李珂,“李大使,今后你暂时就要担当大任了,还请以后一如往常,继续兢兢业业,既让我朝大业得成,也让高丽能够多一方太平。”
“臣谢殿下!”李珂一边道谢,一边突然又重新跪倒在了地上。
而这时候,金荩国也离开了座位,跪倒在了地上,两个人以头贴地,诚惶诚恐。
这一幕让太子更加惊讶了,他闹不懂对方两人到底想些什么。一瞬间他想要叫人进来,但是很快还是又压下了这个念头。
“你们,要做什么?”他略微严厉地俯视着两人。
“臣等有要事要禀告殿下,还请殿下明鉴!”两个人之中胆子更大的金荩国开口了。
“有什么事情?”太子更加惊讶了。
“臣等所为的是高丽的国事,而且是最紧要的国事。”金荩国缓缓地抬起头来,“如今国主年事已高,但是高丽一直都未立嗣子,臣等一直都在为此时烦忧,还请殿下为高丽择一嗣子,延续我国国祚。”
“嗯……?”这突如其来的要求,让原本就十分惊异的太子更加弄不清楚了。“嗣子……?这是贵国国内的事吧,又何须我参与其中?”
为高丽国主立嗣子替代李珲一事,之前的使团团长施高艺就曾经往国内提过,不过太子觉得这样明目张胆地废立国君恐怕会激起高丽朝野的反对声浪,而且对大汉本身也没有多少好处,所以对这个提议采取了搁置的态度。他没有想到,现在居然是高丽的领议政大臣主动来跟自己提及此事。
“原本确实这是弊国的国内之事,只是……”金荩国的脸色变得阴晴不定,最后才痛下决心,“只是现在时势纷繁,国主迟迟不肯早立嗣子,再加上国主在国内声望不昌,所以只好请殿下来作出裁断了。”
居然当着我的面指责主上?太子只觉得令自己惊讶的事情一件跟着一件。
“金议政,你……你可知道你今天说的是什么话吗?”
“臣当然知道,臣这是冒着身家倾覆的危险来跟殿下建言的。若是传了出去,臣必将受到万众唾骂。”金荩国满面的慷慨激昂,“可是臣身为高丽领相,若是在社稷倾微的时候还不能挺身而出,那怎么能对得起国恩?殿下若是不管此事,眼见……眼见高丽就要面临大祸了!”
接着,他一脸沉痛地跟太子说起目前的形势,李珲是中途复国并无子嗣,又迟迟不立嗣子,国中宗室都已经蠢蠢欲动,都想谋夺大位,眼见就要大乱了。为了取信于太子,他故意将形势更加说得严重了几分。“殿下身为****太子,本来就是高丽的上主,殿下若能作出一个裁断,想必境内无人敢于不服,纵使有一二宗室心怀不满,也绝无可能闹出大乱来。”
接着,李珂也抬起头来发言,痛陈利害,恳切地请求太子为高丽消弭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还请殿下为弊国做主!”
两个人一说完,又同时磕下了头,好像是在静待太子拿定决定。
看到这两个人这么富有默契的样子,太子心里明白这两个人一定是私下里沟通好了,想要借自己来为高丽选定嗣子,虽然他们都说自己是为国家着想,但是太子知道这种话也只是说说而已,他们主要的出发点一定还是为了自己。
那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太子陷入到了犹豫当中。





大明武夫 第1573章 上国就是天意
如果答应他们的意见,那么接下来肯定会在高丽、甚至在国内引发震动,似乎动作有些太大了;可是如果拒绝他们的意见,似乎又有些可惜
太子看着跪在地上的两个人,一下子竟然有些拿不定主意了。虽然从小就是受着最高水平的教育,但是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少年人。
不若把他们叫过来,大家参研一下吧。最后太子做出了决定。
“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了。”接着,他以不带任何倾向的表情看着两个人,“你们先下去吧,在外面等着,我要好好想想。”
“还请殿下以高丽苍生为念!”金荩国再度叩首,然后站起来和李珂一起离开了房间。
等到侍从把他们带去别的房间之后,太子再将刚才还在和他商谈的赵松、施高艺等人重新叫了来,然后跟他们说了方才这两位高丽大臣们的提议。
如果太子一样,他们也是十分惊诧。
“我想问问,以诸位之见,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好?”太子说完了之后,十分诚恳地向这几位大臣征询了意见。
“兹事体大,殿下最好修一封带国内,问问内阁和陛下的意见吧。”这几个人当中,赵松和高丽最没有瓜葛,而且他并非文官,不想就此发表意见,所以干脆先发言。
而与赵松想必,大汉使团的正副团长神色却要复杂得多。
荥阳伯的意见乃是正论,此事不报备给国内是绝对不行的。”沉吟了片刻之后,施高艺赞同了赵松的意见,“不过关山阻绝,两国行动不便,如果只是等候国内的指令的话,这来来不知道要耗上多少时间?恐怕恐怕于大事不利。”
“此言甚是。”上司一发话,副使张道彦马上附和。“今天虽然是金议政私下拜会,但是此事用不了多久就会传遍高丽,到时候恐怕会引发更多事端,事不宜迟,臣窃以为应该早些做决定,殿下。”
“陛下在出京之前,已经将高丽之事都托付给了殿下,现在就算发函国询问,恐怕也还是同样的结果”赵松听出了对方话中有话,显然极力在鼓动太子,但是这件事并不是他的主管,所以他也并不想要干涉。“所以,此事还应该以殿下来权衡,臣但有听命而已。”
“父皇确实说过高丽之事都托付给我的话”太子只感觉有些如坐针毡,再难有刚才的从容。但是他不想在几位大臣们面前露怯,所以还是表面上维持着镇定。“只是,话虽如此,我也不能任意妄为,辜负了父皇的信任。”
几个人也看得出殿下的心烦意乱,所以一下子没人说话,只是静静地等待太子恢复镇定。
时间一点点地流逝,太子原本略微粗重的呼吸慢慢平复了下来,自幼所受的教育终于完全发挥了作用,他按照记忆中父亲的样子沉下了脸,也让脑中恢复了清明。他知道,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做重大的决定。
“施大使,你觉得应该怎么办?”他先转头看向了施高艺,征求这位官员的意见,“你在高丽多年,就你看来,这件事是该做还是不该做呢?”
因为之前的争执,施高艺老早就想要报复一下李珲了,如今逮住了这样一个好机会,哪里还有放开的道理。
“臣以为,应该应金议政之议,为高丽国主立一嗣子!”
“为什么?”太子对他的答毫不惊讶,但是还是追问。
“诚如金议政所言,高丽如今确实面临着王嗣未定的危机,****身为上国,理应未雨绸缪,让高丽可以避免类似的危机。”施高艺昂然答,“另外如今我国在高丽拥有极大的利益,决不能坐视高丽陷入乱局,否则高丽若是生乱,我国的利益必将受损。更何况,殿下现在即将坐镇高丽筹划对日本的作战,更加容不得高丽有任何不稳定的迹象。”
“可是若是强行给国主立一个嗣子的话,高丽难道就不会乱?”太子有些迟疑地反问。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已经意动了,施高艺这样的人自然看得更加清楚。
“臣觉得不会生乱。”施高艺马上答,“其一,高丽国主之前在位的时候就倒行逆施,在国中毫无威望,如今虽然被我国拥立复位,但是这些年来还是没有赢得民心,不会有多少死忠会为他效力,殿下您看,就连他一手提拔的领议政大臣都想要背叛他了;其二,我们并不是废立高丽君主,只是为其立一个元子而已,这是为高丽着想,也是顺应高丽的民心之举,不会惹起太大的非议。”
“臣也觉得不会生乱。”副使张道彦也马上附和,“臣等之前和高丽多位大臣和宗室来往过,他们也有过类似的动议,只是不敢明确说出口而已。若是太子殿下主持道义,想来绝不会有人反对。”
这倒不是虚言,之前他们两个就曾经谋划过强行为李珲立嗣子,暗地里和许多高丽宗室和大臣沟通过,只是后来被暂停了而已。
眼见使团正副使两个人同时都支持这个动议,太子的心里也就愈发倾向于此了。高丽的大臣和自己这边的使团成员都有这个意向,如果让他们得偿所愿,他们应该就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为自己所用。而且给高丽立一个嗣子的话,这就相当于自己给高丽的新君又施了一次大恩,自己也更加能够在对日本作战期间号令高丽,保证自己的权威。
而李珲,在立了嗣子之后肯定会被金荩国等人架空。没错,这个老人说起来是可怜,但是为了大汉的利益,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天下的可怜人多的是,他又能管得住几个?大汉让他重登王位,已经够对得起这个老人了。
他沉下视线继续沉吟了一下,然后再问。
“那那如果要立嗣子的话,现在可有合适的人选?”
当看到太子如此问的时候,两个使臣几乎同时在心里笑了出来,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得偿所愿了。
“殿下,高丽宗室人口繁盛,几代先王都有旁支子嗣遗存。虽然想要名正言顺继承嗣位所需的条件十分苛刻,但是精挑细选,总还是有几个人选的。”施高艺不慌不忙地说,“既然是要选嗣子,那就要在国主的侄子当中寻找而且这个侄子年纪不能太大,以免惹人物议。”
选幼子来继嗣,主要是为了方便继续干涉高丽国政,这个大家都心照不宣,太子也没有就此纠缠。
“圈定了年纪范围之后,臣等又考较了这些合适人选们的身体状况,以及他们本生父的性格等等,最后选定了几个人选。其一是庆平君李玏的幼子李倞,以及仁兴君李瑛的幼子李僡,另外还有宁城君李的幼子李俽”他絮絮叨叨说了几个人选,全都是他们之前私下里商定的人选。
“看来你们真是早有所备啊。”太子微微笑了起来,也不知道是赞许还是嘲讽,“他们的父亲都愿意让儿子承嗣吗?”
“这是自然。”施高艺点了点头,“臣等之前已经跟这几位宗室商量好了,他们都心忧国事,只恨不能一展心中报复,如果有机会的话,想来想来他们都是会肯的。”
虽然让儿子承嗣,从宗法上来说就变成了国主的儿子,但是大利当前,总有人趋之若鹜,想要尝一尝身为嗣君本生父的滋味。
“那你们到底属意谁?”太子继续追问。
“臣等”
“都到了现在,别藏着了!”太子加重了语气,“这三个人当中,你们肯定之前就已经有了最属意的人选吧?”
“殿下明见臣等之前详细参考了很久,仔细斟酌,最后觉得立仁兴君李瑛的幼子李僡对两国都最为有利。”这下施高艺不敢再拖延了,马上答,“仁兴君性格端方,而且对我朝十分仰慕亲近,如果让他的儿子成为嗣子,那他肯定会比现在的国主要更加亲近我国,也更加愿意同我国保持步调。”
“怕是他给你们许诺的好处最多吧。”太子冷笑了一下,施高艺等人则尴尬地垂下了头。
在无声的静默当中,太子又沉吟了许久,最后抬起头来。“把金荩国他们给叫过来!”
一直在外面等候的金荩国和李珂这次又被重新叫来了,当看到房间里面多了的这几个人时,两个人都有些惊诧,不过两人很快就恢复了镇定,在太子的示意下再度坐了下来。
“不瞒两位了,刚才施大使和张副使都在我这里,我也把你们带过来的请求跟他们两国说了一下。”太子也不打算再拖延,直接跟他们两个说明了情况,“两位使臣都很钦佩你们的拳拳报国之心。”
“谢太子殿下!”两个人都大喜过望。
“先不要喧哗!”太子举起手来,止住了他们的话,“我叫两位过来,就是想要问一下,你们心中属意谁,来继承嗣子之位?”
“立谁为嗣子,是****才能裁断的事情,绝非我等可以置喙的事情”金荩国先给自己下了一个台阶,然后再小心翼翼地看着太子,“不过,臣等以为,最好还是按照宗法来确定继承之君为好”
“请明说吧,议政,我对贵国的宗亲可是不大清楚。”太子不为所动,继续询问。
“谢殿下。如今国主膝下无嗣,从宗法来看,应该让长弟来承继,如今国主在世的最大的弟弟就是义昌君李珖,当然,由于是要给国主立嗣子,那义昌君当然就不能作为人选来考虑。不过,也可以找他的儿子来承继国祚,这样于情于理,都是最能够服人心的。”
李珲的父亲是上一代的国主宣祖李昖,他有十三个儿子,不过多年来不少儿子已经去世,早夭的没有留下子嗣,而第五子定远君李琈的儿子李倧甚至还发动过宫变一度篡位,后被全族处死,所以经过各种变故,除了李珲之外,现在留存的年纪最大的就是第七子仁城君李珙,所以金荩国从宗法上宣称要立他的儿子为嗣子。
听完了金荩国的解释之后,太子一时没有说话。
“仁城君虽然是现在除国主之外年纪最大的先王之子,但是并不需要因此而非立他的儿子承嗣不可。”眼见太子居然在考虑对方的方案,施高艺连忙出言反对,“殿下,所谓过继承嗣,是要为国主延续香火,得享天伦之乐,因此最好是找年纪尚幼的承嗣为好,以免日后新的国主为了本生父闹出乱子来,前明就有类似的教训”
为了反驳对方的意见,施高艺口不择言,把前明的大礼议也给拉了出来,不过太子也从中听出了弦外之音。
“不瞒议政,之前施大使已经为我推荐了几个人选,他说这些人选对两国最为有利。”太子仍旧不动声色,将刚才施高艺推荐给自己的几个人选都说给了对方听,“不知道议政怎么看?”
被太子这么一说,金荩国原本高昂的兴致一下子也被打了下来。他没有想到,就趁着刚才的功夫,施高艺等人就已经将自己的人选推荐给了太子,而且看上去殿下更加倾向于那些人选。他心里知道,今天想要大获全胜已经很难了,只能退而求其次。
“臣心忧国事,不过可能思虑不大周全,所以只是按照臣自己的想法推荐了一位人选而已。”他马上改变了口风,“只有殿下才能裁断人选,臣唯命是从。”
他和仁城君李珙关系极好,之前向李珲建言立嗣子的时候最为属意的也就是他的儿子,不过现在看来大概是不能如愿了。不过只要能够紧跟中朝太子,一份拥立之功还是跑不掉的。再者说来,从太子说出的人选来看,大汉倾向于立幼子继嗣,虽然他们肯定是出于私心,但是对自己这个领议政大臣来说也是很好的结果。
“唯命是从?好看来今天大事就可以定下来了啊。”太子笑了笑,“我觉得施大使说得最为有理,那就按大使说得办法来办吧。”
施高艺和张道彦两个人大喜过望,隐秘地对望了一眼,眼中都是难以言喻的喜色。
“那就立庆平君李玏的幼子李倞为嗣子吧!”
然后,当后面一句话传到了他们的耳中时,他们原本的喜色顿时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惊愕。
他们跟太子着重推荐的是仁兴君李瑛的幼子李僡,这位仁兴君之前跟他们的关系很好,一直都十分奉承巴结使团,而且对他们的承诺也最多不仅仅是对大汉,而且还是对他们个人。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有意借着这个机会大力推荐。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太子居然在最后一刻改变了主意,没有按照他们的心意选择李僡,反而在三个人选当中选择了庆平君李玏的幼子李倞。这突如其来的结果,让他们两个一下子没办法接受。
“殿下?”他们几乎同时发问。
然后,迎面而来的,却是太子微皱着眉头的面庞,在这个少年人面前,他们都马上选择了噤声。
“我已经决定了,就立这个李倞吧。”太子一字一顿地说。
就在刚才,他已经下定了决心,虽然可以为高丽选择嗣子,但是既不能按照金荩国的想法去做,但是也不能完全按照使团的想法去做。中枢权威,绝对不能轻易就被人冒用,他要让这群人明白,能够真正作出决定的,只有代表大汉皇权的自己而已,他们也决不能以为自己可以轻易地就哄骗摆布自己。
而且,这也不是他任性赌气的胡闹之举,既然身为推荐的人选之一,那庆平君李玏对大汉应该是十分忠心的,可以在他身上继续延续对高丽的控制,顶多只是让使团继续多花些力气来维护而已,他们这些年在高丽作威作福惯了,这点事应该做得来。
在他沉默的注视当中,一时间没有人说出话来,金荩国和李珂两个人在思索怎么撞了大运的是庆平君,而施高艺和张道彦两个人则还没有从最初的震惊当中恢复过来。
“臣遵命!”在这奇怪的静谧当中,赵松突然大声喊了出来,“既然陛下已经托付给了殿下,那臣等就应该按殿下之意来行事,不得有丝毫有违!”
他这一声喊,犹如是振聋发聩,让各怀心意的几个人都清醒了过来。他们都明白,既然太子殿下已经作出了决定,那么就只能遵从了。
“臣遵命!”他们次第喊了出来。
“很好,那诸位就按照这个来准备吧。”看到自己的决定这么轻易地就被通过了,太子暗暗松了口气。“金议政,你是高丽领议政大臣,那想来你应该是能够控制朝议的吧?李大使,你是宗室,想来不方便在朝堂上论争,但是其他宗亲当中,麻烦你也要说项几句,安抚一下众议。”




大明武夫 第1574章 对大名的暗示
“臣遵命。”金荩国躬了躬身,“臣觍居领相,与臣志同道合的朝臣也有不少,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想来应该不会激起什么动乱。”
“话说如此,但还是不得不防。”太子点了点头,然后看向了赵松,“赵旅正,看来你还是要晚几天再走了我不习兵事,到时候就由你来负责汉城当中的戒备吧。”
“臣遵命。”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的赵松,马上也躬身领命,“大汉使馆在高丽城内外驻兵千余人,都是辽东军的精锐,有些还是臣的旧部,指挥起来是十分顺畅的,弹压汉城应该也够了。只是不知道这些年来他们在高丽驻扎,是不是颓坏了风气,还需要去实际核查一下,好生操练。”
“这个旅正请放心,多年来虽然我们处在恭顺太平的高丽,但是驻军一直都没有懈怠,两位营正都是久经沙场,他们操练士兵每天都没有断过。而且最近因为因为李珲和我国关系紧张,为了防备万一,官兵们更是整日警戒,已经到了枕戈待旦的地步了。旅正身为我国名将,而且是辽东军出身,这些官兵都会十分膺服旅正,只需要旅正一声令下,区区汉城不过掌中之物而已。”
为了弥补因为刚才的表现而失去的印象分,施高艺着意讨好赵松,赵松也十分受用,脸上也浮现出了笑容。
“来的路上,我看高丽那些兵士孱弱不堪,而且操练极少,想来也不过是土鸡瓦狗罢了,大汉军有千人,够用了。”
“还是要注意动静。”太子突然插言了,“我们这是为了高丽挑选嗣子,是为了高丽的国祚着想,不是要发动宫变废立国主,之所以调兵也只是为了以防万一,而不是为了炫耀兵威,到时候只要控制住了景福宫就够了,没必要在城中活动,以免乱了人心!”
“是!”太子严肃的样子,让这群人不敢怠慢,同时应了下来。
“好了,你们先去吧,该做的准备现在就做,不要拖延时日了。”太子挥了挥手,示意他们离开。
“殿下要不殿下还是跟着臣一起使馆吧”赵松突然建言,“殿下身居景福宫当中,若是国主知道了风声,怕是会对殿下不利啊到时候若是有个闪失,谁能担待得起?”
“我若是突然离开,于礼不合,而且也容易让外面物议纷纷,更显得我们心虚了。”太子却马上否决了赵松的提议,“现在国主哪里会知道我们在准备做什么。再说了,就算他知道了,又能指使得动几个人?而且这里有那么多国中随我过来的侍卫,都是精挑细选的精锐禁卫,护卫我的安全难道还不够吗?谅他们也不敢如何。”
赵松还是在犹豫,但是太子却不想再多说了,又挥手示意他们离开,最后这些人只好纷纷离开了。
等到他们离开之后,房间里又是空荡荡的,只剩下了太子一个人。他默不作声,走到了窗前,然后拉开了窗帘,外面白昼的光扫到了他的面前,让还未习惯的他感到一阵刺眼,好不容易才适应下来。
接着,他抬头,迎着微风看向了窗外。
放眼望去,庆会楼外的池子在朝阳的照耀下碧波荡漾,假山顽石在池水当中摇曳光影,虽然各处顾影绰绰当中的残迹略显得有几分萧索,但是倒是有些湖光山色的自然之美。
山水都寂静,唯有风穿过窗棱的时候才会刮出一些声响来,太子站在窗前,看得外面一阵出神。原本读的时候,他在繁重的学业之余,经常还能静坐,看看外面的风景,但是自从他出京以来,能够这么做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这些楼阁顽石又怎么会理解世俗的纷繁呢。
庆平君李玏和他的幼子李倞,这两个人他到现在都没有见过,但是凭借几句话就能够让他成为未来的国君,统领万千子民,权力的威力确实让人震颤不已。
而这似乎只是一个开始而已,等到后来,他就将南下,成为一支大军后方的首要维护者,再等到后来,也许他会在更加重要的行动当中担当大任,直到最后,他要承继父皇创下的大业,并且将它发扬光大。
这一切对一个少年人来说确实有些难以承受,然而他却以莫大的意志忍受了下来,并且开始按照需要来扮演自己的角色。他真的担心自己演不好,但是只能硬着头皮迎上去,因为父皇的期许和群臣的期待,容不得他不演。
高丽是父皇交给他来办的,而且明确说了无论怎么摆布都可以,只要自己不闹出特别大的乱子,哪怕是指定了嗣子,京城里也只会欣然确认。但是,他也自己不会永远都可以随心所欲。
1...640641642643644...7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