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武夫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特别白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对群臣如此激烈的争执,皇上并没有如同他们各自期待的那样给出一个“圣断”,也没有恼怒或者焦急地斥责他们御前争吵有失体统,反而大笑了起来。
“看看你们,看看你们!一个个是国家大臣,仗还没有开始打呢,就想着打完之后怎么分人家的财了。你们个个都想要为国家分忧,这心是好,不过是不是太急了点?想要分浮财,那也得先把浮财弄到手里再说吧?现在就争个面红耳赤,传出去了岂不是让人笑话?都先喝口茶,歇息下!”
在一片沉寂的大厅当中,只有皇上豪迈的笑声回荡,一时间气氛变得十分诡异。不过,刚才两边大臣那种突然兴起的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态势,也被这笑声不经意之间给消减了。
在争辩当中升腾起来的敌意慢慢消褪之后,大臣们总算回归了原本的冷静。这时候他们的面上都有些尴尬,尤其是刚才那几位说话言辞最为激烈的重臣。
这些重臣,彼此之间都是共事了多年的老兄弟,相互之间的感情也十分深厚,回过神来之后都后悔刚才跟对方说出那么难听的话来,被皇上嘲笑为面红耳赤,更加让他们心里尴尬至极。
“皇上……请皇上恕罪。”丞相定了定神,然后跟皇上告罪,“臣等失仪,有坠朝廷体统,罪该万死……”
“请皇上恕罪!”其他文武大臣们也同时向皇上告罪。
“不用,你们为国家大事操心劳力,有什么罪啊?不就是说话大声了点吗?为国为君分忧,就该是这样,不然个个都像好好先生,打打哈哈就敷衍了事,这朝廷还怎么维持下去?”皇上挥了挥手,示意他们重新坐好,“我明白你们的苦心,只是说这个问题现在就要讨论出个结果来实在太早了,缓缓吧,等到拿下了日本,再重新讨论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皇上的表态,让太子更加迷糊了,他发现父皇虽然打断了群臣们的争论,但是既不责备群臣各自攻讦,也不展示皇权的威严,更加没有临机应变作出一个裁断,反而是将这个争议敷衍了下来,准备日后再慢慢商议——可是大臣们立场已经如此分裂了,如果以后再商议,不还是会没结果,反而继续互相争论吗?
从小到大,父皇教导给自己的都是要沉稳,要能做决断,要表现出魄力来,而今天父皇的表现,却好像完全与过去父皇的教导不相符合,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太子心里实在难以接受。
他不敢说话,但是他昂起头来仰望着旁边御座上的父皇,想要用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疑惑不解来。
皇上也发现了太子的举动,但是他脸上仍旧挂着笑容,然后手指微微动了一下,对太子做出了一个要他先噤声的手势。
“好了,这项议题放到以后谈吧,还有别的什么议题要谈吗?”接着,皇上再问丞相。
“回皇上,没有了。”犹豫了片刻之后,丞相回答。
虽然他还是很希望皇上能够做出一个有利于内阁的圣断,但是看着皇上的表现,丞相也知道今天是不大可能的了,而且皇上明显已经不想再就日本问题再谈下去了。
既然皇上这么想,那今天也没有必要再讨论下去了,反正该谈的都已经谈了,剩下的只是涉事的文武大臣们按照会议的众论来一条条执行而已。丞相除了日本的事情之外,其他的天下大事还有不知道多少在等着他去办,他也不想把所有时间都耗在这个问题上面。
“遵皇上口谕,今天的会议就到此为止吧。”略带着一点心不甘情不愿的情绪,丞相低声对群臣们说。
随着他这句话,各个角落所坐的书记官们也聚在了一起,然后对照了各自的笔记——每逢重大的会议,为了避免会议记录有所疏漏,所以在散会之前都会让书记官们来核对记录。而大臣们则各自喝茶的喝茶,闲谈的闲谈,等待着散会时间的到来。
过了一会儿之后,书记官们各自确认会议记录无误,然后其中一个书记官禀告了皇上,皇上也就点了点头。
“诸位需牢记本次会议的精神,另切不可将国家要事泄露于外界!”丞相心领神会,先叮嘱了群臣一番之后,再次向群臣们大喊了一声。“散会!”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早已经在会议当中有些疲惫,等待着的群臣,听到了丞相的话之后,都次第站了起来,再度向皇上施了跪礼,然后他们次第离开了会议大厅,这些文武大臣将会把他们在本次会议当中所听到针对各自部门的指令,再向自己的同僚或者下属进行下达,将整个大汉的官僚和军事体系向皇上所指定的方向运转下去。
这正是皇上在多年的起家过程当中给大汉朝廷所确立的政治运行模式。尽管和之前的各个王朝相比,这套运行模式很多地方都显得不伦不类——比如御前会议的次数就超过了之前前明的朝会朝议,但是却一直运行有效,也成为了大汉在短短几年当中就创下了如此功业的最大保障。
皇上能够自出心裁,给大汉朝廷确立各种体制并且一直能够操作它行之有效地运行,确实让文臣武将们都心悦诚服。
然而,这些文武大臣们并没有全部走完,丞相王兆靖、财相陈宏、元帅石满强和征日主将赵松都在即将离开议事大厅的时候,被不期而至的侍从武官给拦了下来。这些侍从武官暗中告诉他们,皇上要留见他们。
在之前参加国事会议时,这群人都有被皇上在会议后留下来继续详谈的经历,但是没有任何一次能够给他们带来像这次这么大的震动。因为久经世故的重臣们,暗中都已经猜到了皇上是因为什么原因留见他们的。
他们很快就跟着侍从武官们的脚步,各自来到了之前见面时的小偏厅当中,而让他们微微有些惊愕的是,皇上和太子居然已经等在了这里。
他们下意识地想要再行礼,但是马上被皇上阻止住了。
“好了,现在外人都已经走了,留在这里的都是老人,还要那么多礼节干什么?坐坐坐!”
“臣参见皇上!”这几位重臣只得跟皇上轻轻点了点头,然后就各自落座。
等他们坐下之后,皇上还是笑容满面,好像心情挺不错的样子。
“嘿,你们今天吵得真是厉害啊,可把太子都吓坏了!他第一次列席会议就撞上了这样的大场面,实在走了大运了啊,哈哈哈哈。”
虽然皇上笑得貌似十分欢畅,但是群臣们仍旧心里十分忐忑,他们弄不清皇上这是真高兴还是暗自在讽刺自己。不过,从皇上的角度来看,他应该也不会愿意朝堂上吵成那样吧……
“几位叔叔……”眼见皇上如此说,太子大起胆子来插了话,劝起了几位重臣,“既然大家都心怀国家,都是一片赤忱之心为国效劳,那又何必为一些小事起了争执,伤了大家的和气,也伤了国家的体面……”
太子是在徐州出生的,也是这些徐州老兄弟看着长大的,他对这些叔叔们也充满了感情,所以没人比他更不愿意看到这些叔叔们在朝堂上公然起了争执,更不愿意看到他们互相对峙的样子。
太子这番话,让重臣们心里更加尴尬,甚至有些惶恐了。
“臣等有过,还请太子恕罪。”他们连连向太子告罪。
“叔叔们心怀国家,为国事如此操劳奔忙,何过之有?孤只是不愿意叔叔们如此争执而已。”太子连连摇头,表示他心里对叔叔们毫无芥蒂,“这天下就是靠着父皇和叔叔们精诚一心打下来的,也得要大家精诚一心才能维持,有什么大事不能好好商量?孤觉得叔叔们不用争论,大家各让一步,也就够了……”
各让一步,说得容易,但是这个哪里这么容易让步啊……四位重臣同时在心里苦笑,不过他们嘴上还是连连称罪,向太子保证不再争执。
“太子说得对,这天下还得靠大家精诚团结来维持着,有什么争执还是各退一步为好。”就在这时,皇上也突然开口了,“都是老兄弟,国事上意见不同,起了点争执,这很正常,谁也不能避免,但是吵成那样就不必了……”
当皇上这么说的时候,大臣们心里就不再那么平静了,他们都微微有些紧张,低着头仔细揣摩皇上这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们都想着怎么分配日本的那些金银矿,这个本来没错,朝廷不就是为了这些东西打过去日本的吗?有了意见分歧也正常,都是为了各自的考虑,不过你们啊,毕竟是在不同的地方一直干了好几年,所以都有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大明武夫 第1491章 统治的艺术

愛♂去÷小說→網,。
皇上的脸上仍旧布满了笑容,“怎么把那些金银楸处置好,我心里已经有了底了,今天把你们叫过来,就是为了提前跟你们说一声……本来还是打算晚点说的,不过今天既然你们已经吵成这样了,那就早点跟你们说了吧。”
原来皇上早已经对这些金银矿的处置有腹稿了?几位重臣心下大惊。
皇上刚才在会议上的表现,已经让他们微微有些迷惑不解了,更让人震动的是,皇上居然早就在不动声色之间已经有了决定,但是却没有在会上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每个人都在心中思索,但是却怎么也没有头绪。
不光是重臣们,就连太子也茫然不解,不知道父皇到底用意为何。但是不管怎么样,父皇有个处置意见总比没有要好,所以他反而放心下来了一些。
“敢问——敢问陛下,到底将要如何处置呢?”定了定神之后,带着一丝期待,丞相紧张地问。
“你们今天都吵成那样了,我再不给出了一个结果的话,恐怕这阵子你们都睡不好觉吧?不过,如果过于偏袒你们一方,恐怕你们心里会更加兴。”皇上并没有直接说,而是先叹了口气,“这个皇帝其实也难当啊。”
“臣等绝无此意,还请皇上明鉴!”怨望的罪名谁也担当不起,因此大臣们个个都连忙跟皇上告罪。
“别那么紧张,我随口说一句。”皇上并没有什么生气的意思,“不过,你们吵得那么厉害,我真的也不能不多想想啊……”
伴随着这一声长叹,他悠然抬起了头来,“你们都说要把这金银矿献给我,心意我是领了的,不过这大汉的天下本来就是我在坐,又何必多此一举,把金矿都揽在手里呢?难道我还要和前朝的万历皇帝一样,整天派着人去那里收矿税?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不妥,不妥!还是收归国家手里,才是名正言顺!”
皇上这话,引起了大臣们各自不同的反应,石满强和赵松是颇为忧虑的对望了一样,而丞相和财相则喜形于色,觉得自己的苦功终于还是有白费,皇上终归还是以大局为重,采纳了己方的意见。
然而,他们的喜色并没有持续多久,皇上很快就让他们重新陷入到了惶惑不解的境地当中。
“不过,诚如之前有人所言,把大权都归结到驻日使团或者外务司手里,确实不利于制衡,因此还得另外找个处置的办法来……”
这出乎意料的发展,让几位重臣都是面面相觑,不明白皇上到底做什么打算。
好在,皇上也没有卖关子。“你们两边,都是股肱之臣,让哪边吃亏我都不喜欢,所以干脆就只好另辟蹊径了。这次打下日本是为了什么呢?还不就是为了让那些金银弄到我们这里来,充实国家财计所用?而国家财计所用,最依赖的是什么机关呢?依我看莫过于大汉银行了,因此,干脆把它们划归到大汉银行手里,由大汉银行来独立进行管理使用吧。”
“大汉银行?”重臣们又是一怔。
这是一个他们没有想到过的办法。
大汉银行经过了多日的筹备,即将正是开办了,而在他们看来,这是大汉用来给国民铸钱和储蓄汇兑的地方,如何能插收到外国的矿上上面去?而且,就算是插手了,这体制又该如何架构呢?
所以,他们一下子都没有做声,而是继续等着皇上的下文。
“不过,既然要划归到大汉银行里面,那就要事前做好准备,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皇上继续说了下去,“大汉银行和内阁的财政部关系十分紧密,但是大汉银行的位置十分重要,不能就当做财政部的下属机构了。正好,有了日本金银矿矿务的监理权,我看干脆趁着这个事,在大汉银行里面设置一个监理会,然而日本矿务上设立一个下属的监理局。让监理局来负责日本矿务的监理,监理会在国内管理大汉银行,你们看如何?”
眼见大臣们还是有些懵懂的样子,皇上继续解释了自己的用意。
“日本的金银虽多,但是若不能活用的话,就不能富国富民,所以纳入大汉银行辖下是最好的。如果把他们仅仅只是搬到库房里面去存着,不管是存财政部的库房里还是存皇家内库的库房里面,那和埋在地下有什么区别?”
皇上的意思大家已经明白了,但是大臣们一时间却没有明白过来,他们仍旧在努力思索着,想要弄清楚皇上的意思。
之前大家都说日本孤悬海外,为了避免政出多门的局面,要加强当地的驻派机关的职权,结果现在皇上一句话,除了驻日使团和驻军之外,还要再加上一个直属于大汉银行的监理局,原本的双头局面变成了三头,这倒成什么事了?
还有,大汉银行异军突起,好像皇上十分看重这个机构,他到底打算怎么样?
这些问题,大臣们都想不出答案来。
石满强和赵松两位武将还好,他们都是带兵打仗的人,提出把日本金银矿务收归到皇家手下本来也就是为了讨好皇上而已,因此看到皇上有自己的意见,他们也就不再抵触了。
而丞相和财相的想法则不大一样,在皇上说要创立大汉银行的时候,他们原本是一直当做内阁财政部的下属机构,而这几年来,大汉银行的筹备工作也一直都是财相在亲自负责,正是在财相的悉心组织下,脱胎于云山行钱庄业务的大汉银行的筹备工作才会那么顺利,一开始就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
结果,现在皇上却说他对大汉银行另有打算?要把大汉银行独立出内阁的架构?
两位大臣都有一种失落感,尤其是财相陈宏,心里更加是一痛。从他手里夺走大汉银行,不说前期花费的心血,以后的职权岂不是也会受到大大影响?
现在国家的财计都掌握在财相手里,每年的铸币和预算也都是通过他来拍板决定,要是大汉银行被独立出了财政部,那他就没有办法独自来监理国家财政事务了,这种结果实在太让人难以接受。/p>
“皇上……大汉银行涉及国计民生,要加强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因为实在不忍心,即使看出皇上计议已定,财相仍旧忍不住插言了,“但是,若是直接独立出内阁,那……那我等怎生是好?大汉银行若是不归内阁统辖,以后势必会需要两边时常沟通以免龃龉,可是我等每年担负国家政务,已经是筋疲力尽,要是再为了一言可决的事情再和大汉银行三番两次沟通,岂不是横生枝节,耽误了其他大事?再说了,皇室和国家有多少财用支出,不可能事事全部先行预算,总有些突发的情况,如果财政部不能掌握全权的话,到时候如何速做决断?如果不能速做决断,那岂不是耽误了皇上的大事?种种情弊,还请皇上……还请皇上三思啊……”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越来越低,简直就像是跟皇上哀求似的了。
其他人也理解他不想要让自己的职权被削除侵蚀的心情,所以没有人在心里笑话他,反而心有戚戚,生出了一股同情之意。
然而,他如此恳切的话,却并没有让皇上收回成命,甚至连一丝犹豫都没有。
“财相所言确有道理,种种情弊确实需要多加考虑,不过,将大汉银行独立于内阁之外是势在必行的,这些情弊可以慢慢克服,还请财相日后多加努力!”皇上的语气斩钉截铁。
他的重臣们虽然都是一时人杰,而且在多年的理政带兵当中都已经被锻炼出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他们毕竟还是从大明那样一个旧时代走出来的,脑子里还没有多少近现代应有的思想,因此他们很多问题都转不过弯来,还停留在旧日的那一套思考范围以内。
正因为如此,他们就不太明白中央银行的重要性,也就不知道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有多么重要了。
不过,虽然不理解皇上的用意,但是这些大臣们毕竟还是十分忠心勤勉的,因此哪怕不情愿,丞相和财相还是垂首表示自己领会了皇上的意思。
“臣明白了,臣……回去就着手安排,让大汉银行的机构和财政部彻底分开。”丞相点了点头,然后他又想到了一个问题,“不过,请问皇上,这个监理会又该如何设置?也是要臣自行寻人吗?”
既然皇上亲自说要设置这个监理会,那么他肯定是极其重视的,所以丞相先问一下,免得自己乱作犯了皇上的忌讳。
果然如他所料,皇上对监理会早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
“这个监理会十分重要,挑选人选可不能草率从事,要谨慎一点来。”
“那皇上已经有了人选了吗?”丞相好奇地问。
他是今天才从皇上口中听到这个名词的,所以完全闹不明白,不过从“会”这个字眼来看,这应该是一个由很多人组成的机构吧。




大明武夫 第1492章 举重若轻
“人选嘛,还没有,需要慢慢挑,不过范围倒是已选好了。”皇上脸上的笑容慢慢地消失了,今天第一次显出了那种严厉的神情,“大汉银行事关国家根本,因此监理会人选至关重要,决不能所托非人。因此,我想了再想,还是觉得其中的人选需要在大汉的勋贵里面找。大汉的勋贵都是为国立过功流过血的人,都是经过了多年的考验的,忠心耿耿,他们来做大汉银行的监理会,合情合理。而且大汉的勋贵为国效劳多年,都是经验丰富老于世故的人,他们来监理大汉银行,一定是能够让我放心的!”
虽然皇上的语气并不激烈,但是重臣们都听出了其中的含义了。丞相和财相对视了一眼,眼睛里都有不可言传的意味。
虽然皇上没有直接明说,但是他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这个大汉银行的监理会,他是打算只让勋贵们来出任的。在他们看来,这也就是说,在未来,这将成为勋贵重臣们的荣养地。
他们都是文臣,虽然碍于文武分离的原则一直不敢对军队事务多加置喙,但是心里一直对军队势力一直膨胀,心里是犯嘀咕的。那么多的元帅大将,很多已经在外坐镇一方多年,而且立下的功勋已经赏无可赏,在古代的历史上,这种局面一般都会出现让人心寒的结局。
虽然他们并不相信皇上和这些宿将们之间会有什么了不得的矛盾爆发,但是他们心里一直都在担心,生怕两边最后会闹出问题来。
在他们看来,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仿照赵宋的例子,慢慢地让这些将帅勋贵们淡出统兵的第一线,然后用极高的待遇供养起来,以保全老兄弟们之间的情谊。可是现在大汉的顶级将帅,偏偏又太过于年轻,以至于他们都找不到好借口劝皇上将他们调回来,直言进谏的话又像是在离间皇上和老兄弟,只能带着这种担心干看着。
现在,情况就好办多了,皇上设立这个大汉银行监理会,不管皇上的初衷如何,都可以成为一个安养这些功臣宿将们的极好位置——大汉银行事关国计民生,肯定在未来是最重要的国家机关之一,既然如此,它的监理会用来安置这批开国元勋就实在方便不过了,绝不会有雪藏功臣之讥。
而且,虽然头上有一个监理会,但是下面负责执行具体事务的,肯定是内阁挑选出来的专门官员,绝对不会让他们再次形成尾大不掉的形势——这些将帅们打仗是十分在行,但是国家财计上面的事务他们肯定不太明白,到时候他们也没有办法干涉下面的具体事务。
一想到这里,两位文臣心里的不安渐渐地消失了,反而突然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原本被侵夺了职权的不安,也渐渐地消褪了。他们毕竟把大汉的安危看得高过自己的职权的。
丞相和财相对视了一眼,然后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马上心照不宣地达成了共识。
“皇上明见万里,臣等是万莫能及的,既然皇上如此安排了,那臣等就绝无怨言,一定执行到底。臣等会马上着手进行大汉银行的独立拆分事宜,并且将相关的官员也安置好。另外,诚如皇上所言,监理会职权责任都极为重大,必须使用最得皇上信任的重臣坐镇,所以从大汉勋贵当中挑选,应当也是自然之理,臣附议!”
“臣附议!”虽然心里还是有些许的遗憾,但是陈宏也马上躬身附议。
而在他们心照不宣的时候,石满强元帅和赵松也暗中对视了一眼。
两位文臣能够想到的事情,他们两个当然也马上就想到了。
而且,其实他们心里也没什么抵触,反而安心了不少。
诚如之前密会时石满强元帅所言,他们这些元帅宿将们立功已经够多了,虽然皇上十分倚重信任这些老兄弟,但是他们再继续带兵立功下去,恐怕也会惹得上下不安,慢慢地淡出第一线原本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办法。
而且,大汉银行是直接执掌铸币和金融大权的,未来肯定是金山银海的地方,这些将帅们进入监理会,也正了国家厚报勋臣的好意。另外,说到底,丞相和财相自己也是勋贵,等到他们老了退休了,不再想执掌具体事务了,不也一样能够进入监理会来颐养天年吗?
石满强元帅念叨了这么久的“勋贵一体”,在这个大汉银行监理会当中,就可以尽情实现了。
唯一需要忧虑的只有一点。
“皇上,我等身为臣子,皇上只要有命令,无论什么任务我等都会竭尽全力去做。不过……”石满强元帅将自己的顾虑说了出来,“大汉的勋贵们,大多数都是从行伍当中出身了,不少人还不太识字,更别说了解财计事务了,让他们去大汉银行的监理会的话,就怕耽误了皇上的正事啊……”
“都已经是勋贵了,难道自己不会还不知道找人帮忙问吗?叫勋贵去监理,又不是叫去具体经营,需要多高深的知识?我看不用,只要有一二专才作为顾问来供垂询就可以了!”皇上不以为然地笑了起来,“再说了,除了哭,天下有什么事是人生下来就会的?还不是要慢慢学?大汉的勋贵们都是一刀一枪从行伍中杀出来的,脑子有谁会比别人差?只要有忠心会办事,现在不会的,将来的,学也学会了嘛!”
1...602603604605606...7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