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远东1628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茶头
抗战时期,以吕梁山为根据地延着黄河屏障延安的吕梁根据地,就在这片地区。当年的八路军一一五师直属队,以及三四三旅,就曾在这里开展游击作战,创建根据地。
胜水河边的一处简易码头,无数内河机帆船密密麻麻的聚集在这里,每艘船上都装满了物资,大批民兵正在这里忙碌,将船上的物资搬运到岸边,然后用马车运往附近的根据地。
这里人烟稀少,交通环境更是极为恶劣,上山的山路非常的陡峭。根据地组织流民和民兵修建了一条上山的简易各路,做为根据地通往外界的通道。但是物资上山却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尤其是这次行动缴获的大批物资,运送到根据地所在的大山里,光凭着一万多人手挑肩扛,根本不现实。所以根据地在建设之初,李明就和大家集思广益,最后在这片陡峭的山地,建立了一条简易的索道,做为根据地运送物资的通道。
这条索道分三段,每段都配备了一套蒸汽机组。公司派来的工业小组的员工,将三组大型的蒸汽机组安置在陡峭的山地之间,用圆木搭成巨大的木架,利用蒸汽机组做为动力,采用钢丝绳和滑轮组,建设了这条运送物资进山的简易索道。
索道利用蒸汽动力,可以将装载五吨的载物平台,缓缓的输送到山上,在每段索道的终点都有负责搬运货物的民兵,往复三次就能将五吨物资运到山上的根据地。
当初为了建设几条进山的索道,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还调来了几艘飞艇进行支援。光是摔死在山下的流民,就达到了十几个。足足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一条简易的进山索道建设完毕。
ps:感谢初心如莲、、lniy、自比猫潇洒、远晰的月票支持。
...
.





远东1628 第七百四十三章 山西(十一)
.
这条进山的索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上运转还算平稳。. .. 工业小组还对三段索道进行了改进,消除了一些隐患,并加固了支撑索道的木架基座,保证了索道运转时的安全。
当然,这个进山索道也有着不少的缺点,运送货物的载物平台行动的速度比较慢,因为地理环境复杂的原因,索道为了适应地形,只能分三段建设,运送一次货物必须要经过三次转运,才能将货物最后送达到根据地。而且雨天风天雪天等恶劣气候的时候,索道也无法运转。
即便这样,有了这条进山索道,运送物资进入根据地的速度也大大的加快了。这条索道不光可以运送货物,还可以运送人员,一次最多可以装载二十余人上山。在根据地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将人员送至山上。
带动索道的蒸汽机组所需的燃料煤炭,都是从附近发现的一处煤矿运来的。山西这个地方就是不缺煤,吕梁山两侧就蕴藏着丰富的煤层。根据地工业小组的员工,很容易就在附近寻找到了一处煤层较浅的露天煤矿。
虽然这个露天煤矿的储量,并不是很丰富,但根据地对煤炭的需求也仅仅是冬季供暖使用。根据地的蒸汽机并不多,也没有什么大的企业,所以这个小型的露天煤炭,已经足以满足根据地近几年的使用需求了。
这个小型的露天煤矿就在吕梁根据地的附近,这里也建设了一条小型的索道,几千名流民正在这里日夜不停的忙碌,不断将煤炭运送到根据地,满足根据地的今冬的煤炭需求。
吕梁根据地经过几个月的建设,如今已经初具规模。这期间,李明和周林吕永仁等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好在根据地不缺劳工,民兵和流民都是最好的劳动力,为了每天能吃饱饭,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涨。
这些流民都经历了灾荒。极度饥饿的状态,令他们至今心有余悸。在这个大灾的年月,找到个能管饭的地方真的不容易,大家生怕因为偷懒被赶出根据地。
虽然根据地为流民提供一日两餐,但根据地的规矩也很多,条条框框加起来有几十条。只要违反了就会受罚,严重的会被赶出根据地。这个时候一旦离开了这里,结局只能是饿死。所以根据地的管理工作很好做。流民情绪也非常稳定,基本没有偷懒和怠工的现象发生。
马上就是冬天了,根据地今年两万多官兵和流民越冬的各项工作,必须要在冬天来临之前全部准备完毕。首先就是根据地越冬住房的建设,好在着山西地区,有着大面积的黄土层,根据地的越冬房屋都可以采用窑洞做为根据地越冬的房屋。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汉族劳动人民的象征,也是中华民居史上一个古老的建筑形式。被誉为“东方一绝”。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省,黄河流经大半个省境,沿岸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梁峁纵横。
深大一两百米的黄土层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为窑洞的建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自古以来,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因地就势,建造了许多别具风格的窑洞。
土窑曾经是黄土高原上最古老最简陋最常见的居所。严冬季节,窑洞里温度最低也在10c左右。而且施工简便造价低廉。窑洞的地下四周有厚实的土层,具有防火防风的功效。长期生活在窑洞里的人情绪常处于平静状态,常见病的发病率很低,因此当地人总结出一句话:地气养人。
李明带领大家组织根据地的流民,在根据地挖了大批的窑洞。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根据地的窑洞,大都采用靠崖式窑洞,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灶台设置在窑洞的外面,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公司运来了大批的棉帘子,可以遮挡在窑洞的大门里面,足以在最寒冷的冬天遮挡风雪。
每个窑洞里都是三层木架式的通铺,每个窑洞能安置四五十人,条件比较艰苦。但为了安置更多的流民,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公司建委基建处临时派来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移民员工,他们在流民中挑选了一批有过建房经验的流民,集中培训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带着他们进行了紧张的施工建设,在工作中边学习边积累经验。
窑洞中所需的木料,都是就地取材,这个时代的吕梁山区,林业资源非常的丰富,各种乔木梓木灌木和各种有性无性宿根木本草类蕨类繁殖的最佳生存环境和土壤选择区,几乎囊括了华北地区所有的植物品种。
根据地附近的山林里,百年以上,甚至数百年的树木比比皆是。根据地专门成立了林场,林场的砍伐组和木工组每天都在附近的山林里伐木,并将砍伐的原木,在林场的木材加工厂进行加工。
为了满足根据地的木材需要,公司支援了一批木工机械,并在木材加工厂安装了一组蒸汽动力机组和一套蒸汽发电机组,为林场提供必要的动力和电力资源。
周林带领着流民在附近山地大肆开荒,平整出了部分的土地,来年可以在在这些坡地种植玉米马铃薯和红薯。周林特意在农林部抽调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移民员工,教流民种植这三种高产农作物的知识。
他还从公司带来了大批的粮食蔬菜种子,争取明年春天在根据地开发农业资源,争取在不远的将来,做到根据地粮食自给自足。另外,以后他还将在根据地开展生态农业计划,建立菌类培植中心养鸡场养猪场和畜牧场。
ps:感谢风踪影46的月票支持。
...
.




远东1628 第七百四十四章 山西(十二)
.
此时胜水河边聚集着大批的内河机帆船,为了支持山西支队的这次行动,公司甚至将黄河水道运送流民的大半船只都调集了过来,这才算是解决了物资的运送问题。.
几个大队陆续回到了吕梁山区,沿途还都在流民中收拢了一批青壮男女。现在根据地的各项基础工程还都在收尾阶段,这次行动劫掠的大批物资还要清点入库,所以近期不宜收拢太多的流民。但是在入冬前,吕梁山根据地将根据粮食等物资的储备情况,再确定今年收拢流民的具体数量。
胜水河简易码头这几天非常的热闹,山西游击支队的官兵,以及大批的民兵和流民都在这里忙碌着。李明和宋涛等人也都和大家一起搬运船上的物资。
整个根据地的人都被动员了起来,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这次任务劫掠来的物资太多了,从船上卸下来的物资堆积如山,都被放在河边几个物资临时存放点里。然后用一辆辆马车再把物资运到山下,利用进山索道将物资送进根据地。
根据地的山下,进山索道正在全负荷运转,二十四小时日夜不停的向根据地运送着各种物资。几台蒸汽机组剧烈的咆哮着,根据地工业小组的员工紧张的守护在设备的旁边,紧张的观察着设备的运转情况。
因为物资太多,运送物资的进山索道速度,也无法在短时间把所有的物资运到山上。李明就命令将所有的战马,以及缴获的骡马和耕牛都利用了起来,驮运物资上山。
很多上山的民兵和流民,都会主动的要求背负一袋粮食,或是其他物资。虽然山路陡峭,但是他们真的是饿怕了,只要让他们背粮食,再沉他们也不怕。看到公司拉回来这么多的粮食,大家的心里都踏实了,就算再苦再累。他们也要把粮食背到山上去。
吕梁根据地现在一穷二白,虽然有公司支援的一些物资,但这里距离公司毕竟太过遥远,往返一次需要很长时间,如果光指着公司一味的支援,明显不现实。目前公司还能依靠运送流民往返的船只,不断的对根据地进行物资的补给,可一旦进入冬季,公司的物资补给就会大幅度减少。
所以吕梁根据地还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取做到自给自足,通过缴获等手段,满足根据地各种补给需求。也可以在吕梁山区大肆开荒造田,利用种植玉米、马铃薯和红薯等亩产较高的农作物,满足自身的粮食需求。
物资搬运的行动整整持续了十几天,才算是将河边上堆积的物资运到了根据地。当最后一组物资被索道送上山,根据地的所有人都大声的欢呼了起来。
看着如此之多的粮食等物资被送到了山上,根据地的流民都非常兴奋。这个年景说什么都没有用,有粮的才是娘。大家看着堆积如山的粮食。就别提多踏实了。
又经过几天的清点统计,在远东几十个员工的努力之下,所有的物资终于全部入库封存了起来。李明他们这些天也在跟着大家一起忙活,每天只睡几个小时,都非常的辛苦。看着堆积如山的物资,大家都很欣慰。如果不把这些物资统计完入库。他们真的睡不着。这可是根据地的根本,没有了这些粮食等物资,吕梁根据地根本熬不过这个冬天。
李明和根据地管委会的几名常委,也总算有时间坐在一起开个会了。根据地的仓储和物资统计工作,都由吕永仁负责。他首先对根据地的粮食等物资的仓储情况和这次行动劫掠的物资统计工作,向大家做了汇报。
“支队各个大队这次行动缴获的物资,基本统计完毕,物资现在都已经入库。其中白银一千五百余万两,黄金三十余万两,白面、杂面、稻米、小米、豆类等各种粮食总计两万余吨,骡马耕牛两千余头。另外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宝石翡翠、丝绸布匹、瓷器漆器、铁料铜料、农具炊具等物资,我们按照现在大明的市价估算了一下,总值大约八百余万两白银。”
大家听了他的汇报,都非常的振奋,其他物资倒还不算什么,主要是那两万多吨的粮食,这个太给力了。晋中盆地的几个县城的晋商、米店和官仓,估计都被远东扫干净了。
这个年景,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啊,关键是你就是有再多的银子,也买不来粮食。米店和各个大户都捂着粮食不卖,生生的将粮食炒成了天价,而且现在还买不到粮。
李明点了点头,转过头对旁边的林菁华问道:“老林,根据地的窑洞准备的怎么样了”
根据地的基建工作,目前由林菁华负责,听了李明的话,他笑着道:“根据地的各项基础建设,都是按照之前制定的规划建设的。这几个月,我们在附近寻找了几处合适的地点,共挖了近两千个窑洞。包括生活区、办公区、仓储区、工业区和军营等区域。我们建造的各个窑洞生活区,都是按照大队建制规划的,方便根据地对流民的管理。
因为时间比较紧,流民生活区窑洞的条件比较简陋,每间窑洞三层通铺,挤一挤可以睡五十个人,现在大部分窑洞已经可以入住,但越冬应该没问题。每个流民大队生活区,都建有公共厕所、食堂、饮水区、储煤点和仓库。
另外办公区、仓储区、工业区,以及部队营区的窑洞条件相对好一些,冬季取暖的情况也不错。我们正在抓紧施工,在入冬前争取把所有的窑洞都建造完毕。但冬季取暖用煤的需求比较大,我们在各个居住区建设的储煤点儿,目前还有很大的缺口,我们正在抓紧储运煤炭,保证各个生活区的冬季取暖用煤。”
周林想了下道:“这段时间我带领一批流民和民兵,在根据地周围的坡地,开垦了一些荒地,预计明年春天可以种植近万亩的玉米、土豆和红薯。但是这里的地下水资源情况一般,我们在各个地区打了很多水井,但只有六成的水井能够出水,明年农作物的引水灌溉工作,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我建议在入冬前,加大对农田灌溉设施的投入。这些天我也做了一个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计划,在附近山区的几个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建立水源地,用整齐机组做为抽水泵的动力,建立完善的农田灌溉系统,保证万亩农田的灌溉工作。这个计划一旦实施,也能解决未来根据地的工业用水和民用用水需求。”
ps:感谢天下好书、路边一狼1、放梦飞扬口n、云志、炎冰的月票支持。感谢郁闷的绅士、silentwoll的打赏。
...
.




远东1628 第七百四十五章 粮食(上)
.
山西吕梁山根据地管委会的几位常委,一连开了三天的会,确定了根据地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首先是要抓紧完成根据地的基础建设工作。
然后就是入冬前完成流民的收拢任务,根据地目前的准备情况,包括粮食等物资的仓储情况,以及根据地其他各项工作的准备情况,今年吕梁山根据地预计可以收拢五万余名流民。随着根据地各项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争取在三年内,未来的吕梁山根据地,最终收拢流民的数量将达到三十万人。
远东在陕西、山东、河南、南直隶、河北等地的游击支队,也在近期发动攻势,劫掠各地的一些县城和农村土堡,收集粮食等物资,在各地收拢流民,创建根据地。
但他们今年并没有建设根据地的时间,预计收拢流民的数量,都不会太大。各地的根据地将会在明年建设根据地,然后再加大收拢流民的数量。
因为大明北方各地的流民数量巨大,各支队收拢的流民,也有相应的标准,收拢的流民将以青壮和妇幼为主,对于老弱流民,各个游击支队就无能为力了,估计他们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
如今远东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公司几乎停止了所有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耗费了大量的资源,拼命的从大明收拢流民。预计在入冬前收拢流民的数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两百多万。
这些流民将安置在辽东、济州岛、外东北、台湾、吕宋、朝鲜、南洋和锡兰等地。两百多万流民的管理工作,对公司来讲,倒不算什么大问题,毕竟这几年公司培养了大批的基层管理干部,都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民委会各个部门对移民接收工作,经过几年的运转,更是得心应手。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这两百多万流民的温饱。这需要几十万吨的粮食,才能熬到明年的秋收。在这个时代,农业生产水平非常低。亩产一两百斤的地区比比皆是。
虽然远东公司为了应付崇祯大旱的流民潮,利用各种途径,购买了大量的粮食等物资,并在各地建造大量的仓储区,建立了完善的战备粮食储备机制,但面对汹涌而来的大明灾民,远东公司的战略储备也勉强能满足如此多的灾民近一年的粮食需求。
远东公司在现代社会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带到这个时代的各种农作物种子,都是成熟优质。具有抗寒能力的优良品种。经过这几年在辽东和海参崴地区的推广种植,效果确实不错,虽然和现代社会无法相比,但和这个时代的亩产相比,已经提高了几倍还多,这才让远东有了大批量收拢流民的底气。
但是这个时期,正是历史上著名的“小冰河时期”,气温偏低不说,还有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会造成重大的影响。谁也不敢保证,明年辽东还会和以往那样风调雨顺,万一辽东也遭受了自然灾害,远东公司将陷入到极为危险的境地。
为此远东也进行了动员,发动一切力量到各个国家和地区购粮,并不惜发动战争,试图通过战争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资源。救活大明北方各地的流民。
今年军委会发动了朝鲜战役,仅朝鲜一地就向辽东运回了二十余万吨的粮食。而且从明年开始,朝鲜将会成为远东公司另一个粮仓,公司在朝鲜实行了包产到户,每户农民每年的粮食收获,将上缴六成给远东。
今年冬天。军委会将继续发动日本战役,相比朝鲜,军委会在日本掠夺的粮食等物资,预计将远远多于朝鲜。到时候日本的老百姓,最后的归宿也将成为远东的矿工苦力和农奴。
明年,军委会还将远征印度,将南亚次大陆一口吞下。
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印度的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1.43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6公顷,约为我国的两倍。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69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期。北方气温最低为15c,南方气温高达27c,几乎全年都是无霜期,全年均可生长农作物,热量资源相当丰富。
未来公司将向印度大量的移民,依靠印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充分开发印度的农业资源。届时,印度将会成为远东公司最大的粮仓。
在不远的将来,南洋、中南半岛、澳大利亚也都将会被远东陆续征服,公司也将向上述地区大肆移民,那里也将会成为远东的农场和牧场。这将彻底扭转中原历代王朝,因为人口暴增造成千里饿殍,易子而食的惨剧。
但是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远东现在必须解决这两年的巨大粮食缺口。公司近几年,已经逐步增加了从奥斯曼帝国的粮食进口,与奥斯曼帝国的贸易,已经由原来的金银和粮食相结合的结算方式,改为专以粮食结算的模式。
公司还在南洋,向各地的土王施加了压力,要求他们各苏丹过向远东售卖大量的粮食,如果完不成远东规定的交易额,远东将不排除使用武力进行武装征粮。南洋各个苏丹国深知远东说到做到,这帮异教徒太凶残了,如果他们无法完成远东规定的交易量,远东真能灭了他们的国家。
所以南洋各国顿时一片鸡飞狗跳,各地的土王派出军队到各地大肆武装征粮。南洋各地的老百姓也遭了殃,很多人家里的粮食被抢了个精光,各个部落也都受到了苏丹的命令,那就是向远东卖粮,若是完不成交易的数量,将会遭到灭族的惩罚。反正完不成远东的要求,大家一起死。
这也在南洋各国造成了一定的饥荒,大批南洋的土著被饿死。但各地土王苏丹看着一艘艘装满粮食的船只相继驶往了马尼拉,心里也都松了口气。至于那些被饿死的土著,关他们鸟事。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




远东1628 第七百四十六章 粮食(中)
.
又是一年的秋收,辽东各地的农村也开始忙碌了起来。今年辽东也出现了旱灾。这还是自远东来到这个时代以来,遇到的第一次规模比较大的自然灾害。
虽然辽东的灾情,还无法与中原北方数省的大旱相比,但还是比较严重,整个辽东的夏天基本没下几场雨,很多地区的土地也都成片的干裂。
好在辽东地广人稀,远东公司农业人口相对较少,公司在辽东开垦的耕地,都在辽东的几条主要河流的沿岸地区。公司民委会农林部,调集了大量的蒸汽抽水泵,从各个河流里抽水,通过完善的农田灌溉系统,基本保证了耕地的灌溉,使得辽东的灾情得到了控制。
而且远东公司在辽东地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都是以抗旱能力较强的玉米、马铃薯和红薯为主,所以辽东今年农作物的收成,平均亩产仅下降了不到两成。
农林部在现代社会就有针对性的制定了规划,主要就是为了应对“小冰河时期”和“崇祯大旱”等恶劣气候和自然灾害,而做出的解决办法。不但选用了优质的高寒地区的良种,而且都是抗旱性相对较强的品种。
,农林部这几年,在辽东各地投入了大量资源,动员了大批农户,大肆进行农业基础建设。各地都建设里了大批应付旱灾灌溉系统和应付洪涝灾害的排水系统。事实证明,农林部的所有投入,都取得了回报,面对如此恶劣的旱灾,辽东的农作物损失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李老根和家里的朝鲜女人,赶着装满了玉米棒子的牛车。兴冲冲的向家里走去。每到秋收的这些天,辽东的农户就像过节了似的。
1...266267268269270...5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