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1628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茶头
飞机降落在沈阳以后,李明和宋涛直接来到了郊外的侦察兵训练中心。这里经过几个月的建设,已经全部竣工。他们俩走进崭新的营区。在里面四处转了转,对营区情况都比较满意。
李明看了眼兴冲冲的宋涛,笑着道:“接下来,你就有的忙了。你可不能再像以前那么不着调了,争取在两年之内把骨干建立起来,兵也要给我训出来。你也说说你的想法吧。”
宋涛撇了下嘴,然后满不在乎的说道:“我别的不行,但是干这个,公司可能就没有比我再专业的了。我在国外做雇佣军的那几年。认识很多其他国家特种部队退役的官兵,像英国sas特别空勤团、美国三角洲突击队和德国第九边境防卫队等部队都有,我当年和他们没少交流。你就放心吧,这里交给我准没错。”
他说到这里,又想了一下道:“第一步就是在各部队选苗子,然后对他们进行第一次考核。标准是:15公斤负重长跑22分钟内跑完5公里;单双杠一二练习各一百个以上;800米障碍不超过4分钟;投掷手榴弹数百次,每次须超过50米;一分钟内,俯卧撑100个或70斤杠铃手推60下。
只要通过以上这些考核。就有机会留下在这里接受三个月的魔鬼训练。然后就是第二阶段考核,淘汰其中的百分之六十。剩下的留下进行六个专业训练。进行第三次考核,淘汰其中的百分之八十,但这一批被淘汰的人,就可以回到原部队担任基层侦察兵。
最后留下的人,才是我需要的人才,我会和特战队对他们再进行几个月的雕琢。就应该差不多了。以后他们就是侦察兵训练中心的第一批骨干教官,涵盖特种部队各个专业,未来他们也将是中央警卫团的基层骨干。我们特战队也终于可以开枝散叶了。”
李明听了宋涛的话,皱着眉头说道:“哥们,你这标准有点高吧。在这个时代。用得着吗”
宋涛一瞪眼道:“越是这个时代,越得高标准严要求。他们以后可不会像我们那个时候,能得到各种途径的庞大补给,还有完善的卫星、无人机的侦察支援,还有各种门类的战术支援分队的全方位支持。他们全得凭借自己的一身本事来完成任务。
野外生存、袭扰破坏、敌后侦察、窃取情报、紧急解救、心战宣传这些不能没有吧。而且他们以后是作为中央警卫团基层骨干做储备的,像什么特种警卫、反颠覆、反特工、反偷袭、反恐怖和反劫持也得有吧。这么一套下来,没有几年的积累,和大量的实战经历,根本训不出来,只能弄一堆样子货出来。”
李明听了他的话,被逗乐了。
“我们小宋同志,还是挺上心的吗。哈哈你心里有数,那我就放心了。对了,政审这一块,必须要慎重。最后考核的那一批,必须经过的严格的政治审查,而且要经过我们董事局几个常委的面试考核,方能批准通过。他们必须要绝对忠诚于我们远东公司,如果出现异常情绪,必须要有所准备。不管哪方面出了问题,你都要负主要责任,这个马虎不得。”
宋涛点了点头,脸色凝重的说道:“这个你放心,我会注意的,必要时我会和情报部进行沟通,确保队伍的纯洁性,绝对保证他们的忠诚。”
中央警卫团的建立,是远东公司九人团集体研究决定的。未来他们不但是远东对外战争的一把利剑,也是公司内部员工的主要安保力量。随着远东公司的不断扩张,以后公司员工势必会更加的分散,这就需要一支绝对忠诚于公司的警卫安保力量,对公司员工及其家属子女进行全方位保护。
他们的编制将直属于董事局委员会,也是确保公司内部稳定的重要威慑力量。
宋涛想了下道:“其实我还有个想法,我想让情报部,在日本招募一些日本的忍者,单独成立一支秘密的特殊部队。作为特种部队的重要补充,毕竟特战部队如果想要完成任务,也需要各方面的支持。而且传说中的忍者,各方面的技能非常诡异,挺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
李明点了点头道:“这个我们再研究,你先把侦察兵训练中心抓起来。等第一批训出来,我们在考虑招募日本忍者吧。你把标准定得那么高,能通过的可能没几个。”未完待续。。
ps: 感谢白云过隙01、巡航a的月票支持。
.
远东1628 第六百二十六章 李老根的新生活(一)
.
侦察兵训练中心竣工后,军委会就在各部队开始大规模选拔兵员。特战队在远东各部队的官兵心中,那绝对是最牛逼的存在。
所以刚刚传来选拔的消息,各个部队就炸了。大家开始摩拳擦掌,准备接受选拔考核。考核的标准以及公布,各部队单独考核,然后将人员送至侦察兵训练中心。
李明和宋涛以及所有的特战队员,也全程参与到各个部队的选拔考核之中,足足忙了一个多月,才算是忙活完。主要是监督各部队考核,顺便也考察一下各地驻军的训练情况。
虽然官兵们的热情很高,但最终完成考核标准的毕竟是少数,很多时候先天的身体素质,根本不是努力训练就能够弥补的,尤其是这个时代的人,身体素质和现代社会根本无法相比。
最后,只有近千名官兵达到了考核标准,进入了侦察兵训练中心,成为了一名预备特种兵。宋涛也结束了闲散的日子,开始用心忙碌了起来。
忙完了侦察兵训练中心的考核工作,李明回到了沈阳。目前公司各方面的工作非常的繁重,今年光是大明的移民和归附的蒙古牧民就有近百,万,各种工作千头万绪,物资保障也非常的紧张。
好在粮食还比较充足,经过远东公司几个月的大规模采购,远东各地的战备粮仓,又一次堆满了粮食。至于其他的物资,拖一拖也无所谓。
尤其是对那些苦逼的蒙古牧民,吃饱了比什么都满足。他们现在天天起早贪黑的忙碌。远东北上计划的第一阶段战役技术后,缴获了无数的牛羊战马,辽河两岸遍布着牧场和马场,到处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牛羊马群。
远东这两年大规模种植优良牧草。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种植方法以撒播为主,辽东各地的主要河流两岸,以及北方草原的边缘地带,都种满了各种优良牧草。
随着牧草的大范围种植,一个个饲料牧草加工基地也应运而生。此时正值初秋,正是牧草大面积刈割的季节。每天都有大批的蒙古牧民在各个河流两岸辛勤的工作。还有更多的身影忙碌在一个个饲料牧草加工中心,大批加工出来的越冬干草和青储饲料,堆满了沿河的仓库里。
去年冬天草原的白灾,让无数的牛羊被冻死,也饿死了很多的老弱妇孺。所以今年入冬前,远东也做了积极的准备,储存了大批的干草和青储饲料,尽最大的努力保障众多牛羊马群的草料供应。
来到远东几个月的时间,所有的蒙古牧民在远东也逐渐安定了下来。虽然天天都是起早天黑的忙碌。而且白天还有学习汉语、训练队列,这一天下来真的很辛苦。
但是在这里每天都供三顿饭,每顿都能分到两个大个的玉米面饼子,还有咸菜和满是油花的菜汤,赶上首长们说的什么节日,还能吃上一顿手把羊肉,喝上一茶缸子苞米秸秆酒。
他们来这里几个月了天天如此,就从没断过一天吃食。如果被首长们招进骑兵部队。那就美死了,他们天天不用起早天黑的干活不说。据说天天都能吃到肉。哪怕是做了民兵也不错,赶上动员打仗的那段日子,民兵吃得一点都不比骑兵差。
这样的日子,这些草原上苦逼破落户还有什么不满足。而且有家有口的牧民,他们的老婆孩子,天天也饿不着。只是每天也得干活,但和吃饱饭相比,就算是再累又算得了什么。
但是他们心里也一直在担心,冬天就要来了,那就没什么活干了。不知道远东还会不会每天给他们三顿饱饭。如果远东部落每天供他们一顿饱饭。那他们一家人挺一挺也就扛过来了。
归附远东的蒙古牧民,虽然一直在为冬天的吃食担忧,但他们的情绪总体还算是稳定。他们见识了远东部落的强大,也看到了远东部落的富足,所以也都安心了,把自己当做了这个部落的一份子。
毕竟草原环境恶劣,单靠个体根本无法生存,千百年来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都是抱团取暖,依附的部落越强大,他们活下来的机会也就越大。草原上的牧民,根本不在乎别的,生存永远是第一位。
相比蒙古牧民的安分认命,来自大明的移民就幸福多了。这几年来到远东的大明移民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山陕一带的流民,他们都是远东从死亡线上抢回来的,有过这样凄惨经历的人,除了吃饱已经没什么别的念想了。
他们的要求不高,只要每天能有碗粥就行。可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来到了辽东这个苦寒之地,不但每天都能吃饱,而且熬过了一个艰苦的冬天,东家还给他们每人分了房子和土地。
虽然他们要负担一笔贷款,但是东家仁义,把他们需要的农具、种子、耕牛、大车,以及大批的生活用品都先交到了他们的手里,大伙可以分十年慢慢的还清。而且东家这笔贷款和这个时代的那些高利贷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利息。
李老根站在自家的地里卖力的忙活着,看着地里长势良好的庄稼,他天天的干劲儿就别提多足了。他直起身不甘心的看了眼已经渐黑的天色,无奈的扛起了锄头,慢慢的向家里走去。
自从他分到了这几亩土地,李老根起早天黑的在地里忙活,就像侍候自家的孩子似的,就别提多精心了。辛辛苦苦的忙活到秋收,他做梦也没想到,地里种的土豆和苞米,足足打了几千斤粮食。就算是交了东家的租子,再交上东家今年的还款,他家里还剩了两三千斤粮。
李老根看着粮仓里堆得满满当当的粮食,三十几岁的汉子哭的像个孩子。农户家的人朴实,受了别人恩惠,他们若是不做点什么,连觉都睡不踏实。
家里要什么没什么,除了两三千斤的粗粮,就只有一头已经养肥了的猪了。李老根在小年的那天就把猪杀了,然后把猪头剁了下来,特意找了个讲究的袋子装了起来。
李老根在大年三十儿起了个大早,然后扛着二十多斤的猪头,走几十里路去了沈阳。把这个猪头送给了东家,他还冲着东家的大衙门狠狠的磕了三个响头。未完待续。。
ps: 感谢llke、输名字烦的月票支持。感谢小小书虫壹、jjhk2006的打赏。感谢热血汉唐的评价票。
.
远东1628 第六百二十七章 李老根的新生活(二)
.
ds_d_x();
ds_d2_x();
小说软件已经开发完毕,请大家访问..网站底部就可下载安装安卓以及苹果的
天色已经有些昏暗,李老根扛着锄头兴冲冲的往家走。去年冬天他娶了个十几岁的朝鲜女人,虽说不漂亮,但却很持家也很能干。每天操持家务,屋里屋外收拾的一尘不染。
最让李老根满意的是,在家里他就像是天,朝鲜婆娘对他百依百顺,连个不字都不敢说,使得他觉得自己特像个爷们。
家里的婆娘清早天不亮就起床,为他做好早饭。他吃过早饭就扛着锄头下田,去侍候地里的那些庄稼。田地是农户家的命根子,李老根像侍候孩子似的照顾那些庄稼,每天几乎长在了地里,就算没什么活的日子,他也会坐在田间地头,幸福的看着庄稼慢慢的长高长大。
婆娘中午会把饭给他送过来,两口子都是坐在地头吃午饭。他们刚在一起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彼此都闹出了不少的笑话,如今两人虽说相互也能用简单的华语交流,但更多的还是靠彼此的默契,往往一个动作或是一个眼神,两人就会心照不宣。
今年夏天朝鲜婆娘为他生了个儿子,李老根乐得跟什么似的。当年在山西老家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快三十了的李老根连个媳妇儿都没有,紧接着就是连年的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他和家人跟着村子里的老老少少一路逃到了河南,整个村子活下来的人没剩下几个,他老爹、老娘、哥哥、嫂子和侄子侄女,一大家子都死在了路上。若不是他命大赶上了远东收拢流民,恐怕他也活不下来。
李老根扛着锄头回到了家,刚一进院子,就听见了儿子的哭声。他放下锄头,紧着几步来到屋后。就看到女人正背着儿子在猪圈喂猪。
女人把猪食倒进槽子里,拿着棍子使劲儿抽了一下抢食的猪,还用朝鲜话还骂了几句。
自从家里多了个女人,李老根屋后的猪圈里不但多了几头猪,屋前屋后还养了不少的鸡鸭,女人会把鸡蛋攒起来。去村子附近的集市上换油盐酱醋什么的。
原本李老根一个人的时候,屋里屋外乱七八糟的,身上穿的衣服一个月也未见得洗一次,连每天吃饭都是对付着吃一口。自从这个朝鲜女人进了门,家里不但被收拾的利利索索,女人还用家里的粮食在集市上换了些鸡崽儿、猪崽儿养了起来。
她还在集市上换了一些菜种,在屋前屋后开了块地,种上了各种青菜。还用自家地里产的青菜、大白菜和萝卜,阉了很多泡菜和酸菜。
她真的很能干。每天收拾屋子、做饭、侍候菜园、喂鸡养猪、洗洗涮涮,李老根除了每天下地,回到家就像个大爷似的什么也不用干,连脚都是朝鲜娘们帮他洗。
对了,到了晚上朝鲜娘们还得受他蹂躏,可能是这些年憋得狠了,李老根火力很强劲,天一黑就趴在朝鲜娘们的身上忙活。彻夜的啪啪啪啪……
孩子生下来以后,朝鲜娘们就更辛苦了。可是她还是背着孩子从早忙到晚。整天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她是被外东北土著从朝鲜抢回来的,最后被送到了辽东。一路上担惊受怕,是战战兢兢的过来的。可从她进了李老根家的门,看到堆得满满当当的粮仓,还有院子里的那头牛,心就踏实下来了。
粮仓里堆着几千斤粮食。这在朝鲜都能赶上小地主了。而且家里还有几亩旱田,一头牛,一挂大车,带院子的两间草房,能嫁给这样的人家。够牛逼的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虽然家里的男人岁数比她大很多,但看着也算是老实憨厚,从进了这个门,就没打骂过她。而且每天都是扑在自家的田里忙活,和这样的男人过一辈子不亏。
她从几岁就开始在家里起早贪黑的干活,父亲就从来没给过她好脸色,家里粮食不够的时候,都是可着父亲和哥哥弟弟先吃饱,母亲和她总是要饿肚子。
这个时代的朝鲜,女人地位非常低,不但在家里被爷们打骂,还得受婆婆的刁难。反正女人生在朝鲜,那就是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家里的男人虽然沉默寡言,但对她也算是关心,家里的事情也都是任她折腾,哪怕出了错也没有斥责过她。
女人看到了李老根,就把孩子从后背解下来,送到李老根的手里。每天他从田里回来,进了院子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抱着孩子逗弄一番,然后用胡子把儿子扎得哇哇大哭。每天都是这样,乐此不疲。
等李老根逗弄够了,女人也把饭端上了桌子。她把孩子接过来绑在身后,接了水侍候李老根洗漱一番。然后两口子就坐在粗糙的桌子边吃晚饭。
桌子上摆着几个粗瓷的大碗,几个黄灿灿的玉米面饼子,两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碴子粥,几碟子泡菜、咸菜,一大碗炖土豆。还有一个剥好的鸡蛋,放在李老根的面前。
李老根拿起鸡蛋递给了女人,对方不断的摇着头,死活也不吃。李老根一瞪眼,把鸡蛋塞在了她的手上,然后拿起一个玉米面饼子,狠狠的咬了一口。
女人被李老根吓得低下了头,但心里却喜滋滋的,眼睛里也莫名的蓄满了泪水。她小口的咬着鸡蛋,吃了几口就把剩下的一大半放在了李老根的粥碗里。李老根看了她一眼,然后用筷子夹起了鸡蛋塞进嘴里,几口就咽进了肚子。
两口子吃完了饭,女人就开始收拾碗筷,这时她后背的孩子哭闹了起来。女人麻利的解下孩子,然后撩开褂子,露出了雪白的乃子,开始喂孩子吃奶。
李老根坐在床头,看到女人胸前白花花的一片,眼睛顿时就直了。他死死的盯着女人的胸前,身体也起了反应,变得燥热的起来。
女人转过头,看着李老根火辣辣的眼神,脸上瞬间就红了。她看了李老根一眼,眼里满满的春情。女人转过头继续喂着孩子吃奶,可是炕头的李老根已经坐立不安了,黑灿灿的老脸上堆满了笑意,但怎么看怎么淫%荡。(未完待续。。)
s感谢一面倒、(稻草人)、啊丹有才、头疼也不行的月票支持。
.
远东1628 第六百二十八章 李老根的新生活(三)
.
ds_d_x();
ds_d2_x();
小说软件已经开发完毕,请大家访问..网站底部就可下载安装安卓以及苹果的
第二天清晨,李老根睁开惺忪的睡眼,披了一件衣服从炕上下来。↗然后走到旁边的木床,捏了捏儿子的小胖脸,小家伙睡得正香,被李老根骚扰得扭动了几下身子,把手指从嘴里拿出来,翻过身接着睡了。
李老根笑了笑,然后穿好了衣服走出了屋子。此时天色已经大亮,宁静的小村,家家户户冒起了炊烟,不时的传来嘈杂的鸡鸣狗吠声。
女人挑着水从外面走进院子,冲李老根羞涩的笑了下,然后来到水缸的旁边。李老根走过去,拿起装满水的木桶,把水倒进水缸,然后挑起木桶走出院子,而女人则是来到灶台前,掀开盖子把锅里热气腾腾的早饭,端在屋里的桌子上。
两口子吃完了早饭,李老根就扛起了锄头走出院子,开始了他新的一天。女人把家务活忙活完,也背着孩子,然后用脑袋着一个巨大的木盆走出了院子。
朝鲜到处都可以看到妇女们头着瓦瓮送水,或搬运其它物品。他们虽然头负重物,但却个个脚下生风,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她们不论什么东西,都很少用手来把着,但却很少有掉下来的。因为她们从小练就了极好的平衡能力。
女人来到村口,这里早已等着几个头木盆的朝鲜妇女。每隔几天她们就聚在一起,拿着家里的土产,一般都是鸡蛋、泡菜什么的。到附近的集市上换取一些家里日常所需的用品。
辽东地区每个支队部附近都有一个集市,都是公司为了方便周围的农户相互交易而建立的。其实就是一块平整的土地,用木栅栏围起来的简陋场所。
每个集市里都有一个公司供销社,里面售卖远东的各种日杂商品。虽然铺子不大,但东西可挺全。从针头线脑、剪刀菜刀,到铁锅水缸、油盐酱醋。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辽东的农户们在这里,很少有用工分票消费的,一般都是用自家的粮食、鸡蛋,以及各种土特产品,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易。公司在各地开设这种日杂供销社的目的,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满足农户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当然农户们也可以拿着他们各自土特产品,和其他农户们进行交易。集市里划出一个个摊位,农户们把自己家里的土产摆在地上,农户们在这里可以自由的交易,通常都是以物易物,很少出现远东法定的货币工分票。
农户们在这里摆摊交易是不用交税的,但为了保障农户们的利益不被侵犯,任何人也不能在这里进行倒买倒卖,而且必须要遵守这里的各项规章制度。有专门的城管人员,在这里维持秩序。
这几个朝鲜女人,也是被外东北土著从朝鲜抢过来的,都嫁到了这个村子的辽东移民。几个女人一边往村外走,一边欢快的聊着。这帮背井离乡的女人,用彼此熟悉的乡音,分别讲述着家里的男人和孩子,或是谈论各家田里的庄稼。以及院子里的鸡鸭等琐事。
任谁都看得出来,她们对自己的目前的生活很满足。大家都刻意忽略了曾经所经历过的磨难,努力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她们希望和自己的男人多生几个,然后盼望着孩子们慢慢长大,等她们老了的时候,也能享受下子孙满堂的日子。
随着大批大明流民被运送到辽东各地,男多女少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公司。享受包产到户政策的农户们,在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以后,就都开始盼望着能娶一个女人,在生一大堆孩子,尽情享受着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美好生活。
大明各地的移民,普遍存在男多女少的问题。把公司逼得最后只能从朝鲜和日本想办法,而且还把大批单身的蒙古妇女,也都找来嫁给了众多的辽东农户。就连南洋的年轻土著妇女,都运来了不少。最后总算是解决了一批辽东移民农户的单身问题。
但还是有相当多的移民农户,面临娶不到媳妇儿的窘境。远东正在抓紧准备,从大明、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移民妇女,甚至以后还会在锡兰、印度和中东等几个地区想办法。争取在几年之内,彻底解决远东移民男女失调的问题。
秋天,是农家收获的时节,辽东各地都开始紧张的忙碌了起来。每到这个时候,所有的农户都全家动员。辛劳了一年,所有农户们都在盼着秋收的到来,地里打出来的粮食,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天还没亮,李老根两口子就起来了,他们简单的吃了早饭,就赶着牛车出了村子,向他们家的玉米地走去。此时村子里家家户户的都冒起了炊烟,甚至很多农户已经在地里忙活了。
每到这个季节,辽东各地的玉米已经进入了完熟期,到处都是成片成片的玉米地,一眼都望不到边。粗壮的玉米秆瘦削了下来,肥厚的玉米叶耷拉了下来,那葱葱郁郁的墨绿色也变得焦干枯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