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教父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黑色贝斯
但是,任何从业者都能看得清楚,即使他们的对手不是《月之暗面》,也不会有任何的机会。%∷八%∷八%∷读%∷书,≮o
毕竟,除了分蛋糕以外,格莱美最引人诟病的一点,就是排资论辈。
没有足够的资历,想得到三大通奖
除非你是一个女性黑人同性恋。
唯一的竞争对手存在着资历严重不足的重大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罗杰三人还会在颁奖典礼上空手而归,那只会是一个可能。
格莱美的主办方为了所谓的“出人意料”,而故意让罗杰三人落选。
这种先例并非没有出现过,但每一次出现,都会让格莱美的声誉蒙受巨大的影响。
因而,罗杰三人的心态很稳,一点患得患失的迹象都没有。
如果格莱美真的已经沦落到为了博眼球,而刻意地去营造出人意料的获奖结果,对乐队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有时候,失败者反而比成功者更加容易让人记住。
比如1994年的罗伯特-巴乔,比如1998年的罗纳尔多,比如2006年的齐达内。
想到这些,罗杰都有些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希望《月之暗面》如愿以偿地横扫格莱美,还是在最重要的几座奖杯上接连爆出冷门。
……
“喂,别看你那破小说了!我在跟你说话呢!”
安妮气呼呼地抢过罗杰的ad,大声道:“要是格莱美搞黑幕,黑掉我们,那怎么办!”
“黑掉就黑掉呗,找媒体炒作一波,造成的影响说不定比我们获奖还大,反正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亏。”
罗杰毫不在意,伸出手,说道:“别闹了,快点把ad还给我,刚更新的剧情我还没看完呢,让我先看完这段。”
“《亵渎》什么奇怪的名字。”
安妮看了几眼,顿时失去了兴趣,把ad还给罗杰,问道:“你怎么不看那个什么《罪恶之城》了”
“已经完本了,你不知道吗”
罗杰指了指ad上的页面,说道:“这就是《罪恶之城》的作者写的。”
前世的同一个作者,作品的顺序却是反了过来。
虽然感觉好像哪里不对的样子,但罗杰并没有多想,在接受了这个设定之后,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之处。
和前世的那个地球对比起来,这个世界的不正常之处实在是太多了。
也不差这一件半件的。
“最近太忙了,没时间看。”
安妮的借口一点都不走心,随意敷衍了一句,立刻转移话题:“明年的专辑,你准备好了吗我觉得我们要趁现在正当红的时候,多赚点钱。”
这个话题的跳跃性有点大,罗杰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超级碗、格莱美、欧洲巡演,在这一系列的工作结束之后,才会有时间去筹备新的专辑。
如果在欧洲巡演之后休假一段时间的话,等到新专辑的工作开始,少说也是半年之后的事情了。
“这可不像你的性格啊。”
胖子在一旁低着头玩了半天的手机,没有丝毫存在感。
此时却突然开口,插话道:“你什么时候会关心乐队的工作了不是脑子里只有派对吗”
“胖子,你要挑事儿是吧”
安妮立刻就炸毛了,双眼瞪得滚圆。
胖子秒怂,立刻选择了从心:“我不是,我没有,当我没说。”
“别欺负胖子了。”
罗杰连忙打圆场,说道:“明年的专辑,我大概有些想法,不过还需要一点时间来完善。”
“什么类型”
安妮的注意力果然被成功转移,追问道:“要不要我设计几段超炫酷的solo!”
“呃……”
罗杰顿时语塞,总不能说我其实一点头绪也没有,纯粹是为了让你别再欺负胖子,故意岔开话题吧
毕竟是“久经考验”的人,罗杰脑海中很快就浮现出一个想法,开口道:“先不说吉他solo的事,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有思路的方向太多了,我不知道该选哪个好。”
这倒是一句实话。
脑海中的那几千首摇滚,既是罗杰的优势,却也让罗杰总会面临选择困难。
哪怕仅仅只选择其中最为经典的一小部分,数量也很庞大。
单就罗杰已经列入未来计划的歌曲,就涵盖了超过十种摇滚流派,上百首歌。
而这些经典作品要如何组合、发行的先后次序如何,也足够让罗杰感到头痛万分。
乐队如今已经发行的作品确实很多,也算得上涵盖了大部分的摇滚领域。
但没有涉及到的部分,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例如民谣摇滚、哥特金属、厄运金属,乃至于各种在摇滚中都可以称之为小众的摇滚流派。
在罗杰看来,这些都是有价值的。
小众,并不意味着不够经典。
许多小众的类别中,反而更容易诞生出传世之作。
而且,在罗杰的心底,始终有一个想法。
除了将前世那些经典摇滚搬运到这个世界之外,罗杰同样希望,在摇滚音乐的历史上,留下真正属于自己的痕迹。
不是简单的改编、调整,而是彻彻底底的原创。
但直到目前为止,罗杰都无法写出一首让自己感到惊艳的作品。
“都有什么类型说说看”
安妮的追问声,将走神的罗杰惊醒。
“你记不记得我们录过一首《敲开天堂之门》就是和《天堂的阶梯》一起录的那首歌。”
罗杰想了想,开口道:“我们可以继续完成这张民谣摇滚专辑,又或者是推出一张偏短一点,时长大概在十六七分钟的哥特金属摇滚,曲谱你们也看过,就是那首《时光大道》。”
这两首歌,都算是乐队的“半成品”作品。
《敲开天堂之门》早在几年前,就被确定为《摇滚圣经:民谣摇滚篇》的核心曲目。
而瑞典哥特金属乐队的《时光大道{die}》,则是一首德语作品。
要将歌词翻译成英文,还要确保原作的韵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不过几年过去,罗杰在词曲功底上的进步,倒也勉强能够驾驭这项工作。
“再或者,主流金属,厄运金属,垃圾摇滚,后朋克摇滚,这些类型都是《摇滚圣经》还没有涉及到的,大致的思路我都有,但是要真正完成一张专辑,最少也要几个月的时间。”
罗杰所说的,并非是制作完一张专辑的时间,而是整理出一张专辑所需歌单的时间。
在外人的眼里,这几个月,就是罗杰所需要的“写歌”时间。
呃,事实上也没什么差别,虽然不是从头到尾的原创,但罗杰确实要对歌曲做出很大程度的修改,以符合自己乐队的风格。
那种照搬原版的做法,随着乐队的磨合,早已渐渐被抛弃。
毕竟,每一支摇滚乐队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
罗杰既没有兴趣,也做不到在这个世界复制出一支、,又或者是乐队。
他们只能是,不会,也不可能成为其他乐队的替代品。
“你不说我都快忘了,我们还有一首录了没发行的歌……”
安妮小声嘀咕了一句,又加大了音量,大声道:“浪费是很可耻的行为!怎么可以录了歌不发行你对得起歌迷,对得起粉丝嘛”
罗杰:“……”
胖子:“……”
事实上,对于许多乐队和歌手而言,并不是每一首录音室作品,都会被推入到发行阶段。
那些因为成曲效果不够出色,而被放弃掉的作品,数量绝对不少。
一首歌从创作,到进入录音室,再到后期制作完成,这个过程所花费的金钱就不提了,对于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也绝对是不可忽视的。
如果到了最后才发现,成曲的效果不如预想得那么出色,不得不丢进垃圾堆里,哪怕是大牌明星,也会感到心疼。
不是心疼歌曲本身,或者心疼钱,而是心疼自己花费的时间。
越是大牌的明星,时间就越是值钱。
如果接连十几首录好的歌丢进垃圾堆里,相同的时间,说不定都够赚到上千万,乃至于数千万美元了。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这么做。
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格如此的“浪费”。
以乐队现在的地位、收入,以及表现出的“格调”而言,若是真的录出了什么辣眼睛……啊呸,辣耳朵的作品,肯定是不会为了发行而发行。
只不过乐队背靠着一整个世界,所挑选出来,拿进录音室的,都是在另一个世界被证明过的作品,自然不会存在成曲效果达不到预期,不得不“忍痛”抛弃的事情来。
“那……就听安妮的”
在安妮面前,胖子永远都会选择从心,试探着提议道:“明年出民谣摇滚你那边会不会有困难”
“那就民谣摇滚。”
同样是《摇滚圣经》的一部分,民谣摇滚的选歌难度要低得多。
毕竟,在这个领域当中,称得上传奇的只有一个名字,鲍勃-迪伦。
而且这个以全能而著称的鬼才,无论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别说凑够一张“精选专辑”,就算是七八张,也一点问题都没有。
罗杰考虑片刻,很快点就做出了决定,开口道:“给我两三个月的时间,欧洲巡演开始之前,我会准备好这张专辑需要的所有曲目。”11
第517章 选择困难症
他变化无常、特立独行。
他深刻地改变了音乐的面貌,成为北美文化的一个符号。
他就是鲍勃-迪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家、艺术家,和文学家。
——马丁-斯科塞斯。
……
鲍勃-迪伦的原名,是罗伯特-艾伦-齐默曼。
在大学时期,由于童年受到家乡那座矿业小镇的影响,他开始组建乐队,并寻求演出的机会。
五十年代的北美可不像现在一样,到处都是号召民族平等的圣母。
很快,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就发现,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在几乎任何地方都会遭到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
于是,他改掉了这个有着鲜明犹太特征的名字,为自己取了一个艺名,鲍勃-迪伦。
这个名字来源于明尼苏达一位叫做迪伦-托马斯的人,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纵观全球的历史,从未有过哪个人像鲍勃-迪伦这样不务正业,而且还什么都能做到最好的。
一开始,鲍勃-迪伦只喜欢唱歌。
如果你对北美四五十年代的音乐市场有所了解,在鲍勃-迪伦的早期作品中,有着很清晰的痕迹证明,鲍勃-迪伦和其它任何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都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同样会受到前辈们的影响。
例如,一支名为的乐队,就深刻影响了鲍勃-迪伦早期的摇滚风格。
六十年代,鲍勃-迪伦在北美乐坛崭露头角的那段时期,穿着打扮方面也很明显地是在模仿披头士乐队。
而在鲍勃-迪伦的第一张专辑《鲍勃-迪伦(bob-dyn)》中,你也可以看到四十年代的民谣歌手汉克-威廉斯,和出生于十九世纪的乡村音乐大师约翰-奈尔留下的痕迹。
有趣的是,尽管鲍勃-迪伦早在高中时期就组过摇滚乐队,并在当地进行演出。
但在签约了cbs唱片公司之后,头几年里,鲍勃-迪伦的“人设”是一个纯粹的民谣偶像。
木吉他、风琴、口琴,就是他的音乐的全部。
一直到披头士乐队所引领的英伦入侵风潮,几乎摧毁了北美的唱片业。
鲍勃-迪伦意识到,北美的乐坛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
于是他放下了木吉他,重新操起电吉他,用时髦的西装代替了皱巴巴的牛仔服。
这种“背叛”的行为,让鲍勃-迪伦受到了来自歌迷的抵制,并为他取了一个“犹大”的绰号。
当时民谣界的领袖皮特-西格尔,甚至在鲍勃-迪伦的演唱会上,用斧头砍断了扩音器的电缆,强制中断了这场“离经叛道”的演出。
然而,无论外界的看法是什么,鲍勃-迪伦永远都是我行我素。
甚至于,到了七十年代初期,鲍勃-迪伦不再满足于唱歌、练团,开始尝试更多的可能。
演电影,写诗集,出版小说。
如果说仅仅只是玩票也就罢了,偏偏这个堪称全能的鬼才,做什么都能做到最好。
诺贝尔文学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奖、普利策奖(新闻类奖项)、法国艺术勋章奖、金球奖、奥斯卡……
至于在鲍勃-迪伦的“本职工作”上,单单只是入选格莱美名人堂的次数,就高达六次,其它的奖项更是不计其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