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教父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黑色贝斯
——这样的专辑,在历史上甚至都没有出现过,只存在于某个小群体的传说之中。
若是以那些经典名著来举例的话,大概要到贝多芬的《命运》那种程度才能算得上。
哪怕是披头士的《yesterday》,都要差了不少。
通俗点说,这样的专辑,在流行音乐市场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
例如某位评论家的评论就很能代表这群“专业人士”的普遍观点。
“这是一张毋庸置疑的、制作精良、品质卓越的专辑。但和《埃尔文斯(elvis)》这样的作品比起来,还远远不足以称为伟大。”
嗯,后者是普雷斯利kg的代表作,这位已经去世二十多年的巨星,和前世的猫王在乐坛的地位差不多,稳居第一,没有任何人可以撼动。
——这是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一支披头士这样伟大乐队的缘故,否则这个排名要降低一个名次。
事实上,乐坛的“专业人士”们和好莱坞的学院派一样,都是一个怀旧的群体,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永远认为过去的就是最好的。
很多伟大的歌手和乐队,都是到销声匿迹数年,甚至于数十年之后,才被人们正名。
开创了流行文化的猫王有多么伟大,这一点确实无可争议,但要说《大卫鲍伊》和猫王的作品之间的差距有天与地那么大,那就很过分了。
这也是为什么罗杰很少去看自己作品评价的原因。
因为这些评论家们很少给出真正完全公允的评价。
至于歌迷的评价……
清一色的“牛逼!”、“太好听了!”、“……”
诸如此类,有什么好看的吗
咳,好吧,偶尔看看还是挺爽的。
正这么想着,罗杰的手就不受控制的摸到鼠标上,点开一个摇滚乐迷的论坛。
作为北美目前最为流行的摇滚乐队,如今的各大摇滚论坛,基本上随处可见乐队的粉丝。
虽然远远达不到占领互联网的地步,但差得也不多了。
当然,就和前世一样,摇滚乐的粉丝永远是一个火药味很重的群体,有多少人喜欢乐队,就有多少人憎恨乐队,到处都可以看到乐队的粉丝和黑粉互喷。
随便打开一个推荐《大卫鲍伊》的贴子,就能看到有人在骂乐队做出的专辑是一坨翔。
罗杰本来还有点不高兴,但看着看着就乐了。
“darkness他们不是朋克乐队吗华丽摇滚是什么鬼”
很显然,这家伙对乐队的了解,仅限于早期的《怪胎》、《希望》等几张专辑。
“楼上的太落伍了,建议你去听听他们最近两年的作品。”
“《大卫鲍伊》算什么xx玩意《波西米亚狂想曲》才叫经典!”
“楼上傻x。”
……
画风又迅速转向不可描述的奇怪方向。
在罗杰的前世,大卫鲍伊和皇后乐队的几名成员,实际上是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
除了《压力之下》这首歌之外,还有过很多次的合作。
比如说皇后乐队在1982年的专辑《hotsace》中,大卫鲍伊就为这张专辑的《olcat》录制了和声,这也促成了《压力之下》的诞生。
因为歌手和乐队之间私交很好的缘故,双方的粉丝之间关系也都不错。
大多数人是两者共同的粉丝,即使不是,也很少和另一方的粉丝去争吵谁更出色这种问题。
不过在这个世界,随着罗杰的恶趣味发作,《大卫鲍伊》和《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粉丝,却是闹得不可开交。
——两张专辑的发布时间差不多,ad唱片又引导着媒体,分别站在对立的立场上,歌迷们也被媒体的做法给“带歪了”。
虽然时间才过去几个月,但在这个世界,罗杰三人的粉丝,和皇后乐队的粉丝之间,就好像仇人一样,见面就要开喷。
当然,这只是少数极端的情况,不过在知情人看来,却很有趣。
尤其是罗杰这个始作俑者,十分期待当真相揭开的时候,粉丝们会是什么表情。
“呃……会不会玩得太过了”
罗杰脑海中闪过一个画面,某位发现自己被耍了的粉丝,愤怒之下,端着一把4a1冲锋枪,冲进罗杰克里斯蒂安庄园中大开杀戒……
这简直太可怕了!
罗杰打了个冷颤,决定让ad唱片在《阿瓦隆幻想曲》上市之后,继续将话题往《摇滚圣经》系列上去引导。
一切以引战为目的!
事情闹大了,看起热闹来才更好玩。
至于后果……
谁在乎那玩意
第394章 直接用钱砸反而更省钱?
{汇报一下状况,嗯,电脑没修好,一咬牙直接买了台新的,除了硬盘和显示器别的全换了……
总之今天还好没断更,明天起恢复每天中午12点正常更新。}
米拉-劳伦斯和索尼之间的合作不是什么秘密,没费多大的功夫,罗杰很快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又约大卫-劳伦斯兄妹面谈了一次,很快就敲定了合作。
很多事情难以提前预知,再加上这毕竟不是什么好事,三人并没有签署任何的协议,仅仅只是做了口头上的约定。
约定主要在两个方面,投入和收益的分配比例。
前者没什么好说的,从即日起,有关这一“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均由三人平摊。
而在收益方面,由于罗杰已经为此事谋划了数年的时间,前期的投入虽然不多,但也少不到哪去。
罗杰当然不会蠢到告诉劳伦斯兄妹自己已经在约翰-布兰卡这个贪得无厌的律师身上砸进去了多少钱,两兄妹真正关心的事情也不在这上面。
重点在于罗杰前期有所投入,花费了不少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
至于这金钱的数字,到底是一百万美元,还是一亿美元,都影响不了什么大局。
三人默契地避开了这个话题,简单地约定,若是最终成功拿到这批版权,罗杰可以得到其中的百分之四十,作为对项目发起人,以及前期投入部分的补偿。
剩余的百分之六十,两兄妹之间如何分配,那就不关罗杰的事了。
在达成了约定之后,米拉-劳伦斯立刻告诉了罗杰一个消息。
“在索尼内部,关于这批版权,主要分成两派。”
米拉-劳伦斯拿起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一个名字:“霍华德-斯特林格是保守派的代表,在索尼内部也占据了上风。他现在的全部精力都在促成贝斯塔曼的收购上,没有多余的时间为争夺版权这样的小事分心。如果这起收购案成功,索尼将会超越环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
霍华德-斯特林格这个名字,任何一个在北美乐坛混的人都不会陌生。
他不是什么明星,但说他掌握着许多明星的命运,却一点都不夸张。
身为索尼集团在北美地区的最高负责人,同时身兼索尼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等多个高层职位,霍华德-斯特林格无论是在乐坛,还是在好莱坞,影响力都可以说非常恐怖。
贝斯塔曼就是bg唱片,本身就是五大巨头之一。
这两年来bg唱片近况不佳,德国传媒巨头贝斯塔曼集团有意将bg唱片出售,但这毕竟是一家庞大的商业巨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买得起的。
环球唱片从成立以来,各种大动作的收购持续不断,如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整合内部资源上,百代则和bg唱片没什么区别,都是自身难保的典型。
而华纳一向不喜欢大规模的并购,反而喜欢收购一些有潜力的小公司。
这样一来,索尼基本没有遇到什么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
即便如此,涉及数百亿,乃至于上千亿美元的并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变数。
在这样一笔“大生意”的面前,一系列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版权,确实只能算是小事。
反正已经浪费了十几年都没搞定那个难缠的黑人,岛国人也不介意多等几年,等到搞定了bg唱片,腾出手来,再慢慢对付索尼atv出版公司的另一位大股东也不迟。
毕竟,相较于一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版权而言,索尼唱片和bg唱片的并购案,对索尼要重要得多。
若是霍华德-斯特林格连这一点优势都抓不住,不借机抢占先机,那也不可能配得上索尼集团北美地区最高负责人这个位置。
要知道,在霍华德-斯特林格掌管之下的,可不仅仅只是一个索尼唱片,还有索尼-哥伦比亚影业、索尼-爱立信手机、索尼娱乐{s系列主机}等一系列索尼旗下的大型公司。
一个索尼唱片在五大之中确实垫底,但整个索尼集团,哪怕放到全北美,也是排的上号的超级商业帝国。
“等等……”
罗杰正在想着,突然反应过来,米拉-劳伦斯所说的单词是“收购”,而不是“合并”。
在罗杰的前世,索尼和bg的合并案对世界乐坛影响深远,说是直接改变了乐坛的格局也不为过。
哪怕是罗杰这个不怎么关心这些事的人,都知道这两家公司是重新分配股权之后合并为一,而不是bg被索尼买了下来。
事实上,以索尼集团的财力,除非背后的三井等财团全力支持,否则也几乎不太可能买得起。
资产和现金可是两码事,不是每一家商业帝国,都能像维旺迪-环球集团一样,连续几年做出大手笔的收购的。
不过再仔细想想,从收购变成合并,似乎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一个想低价买,另一个不愿意卖得太便宜,通常的结局要么是谈崩,要么是股权置换。
若是后者的话,实际上和合并的区别已经很小了。
不管是收购,还是合并,实际上对罗杰这些外人来说,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反正乐坛的格局肯定要被重新改写,一场大地震是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的。
如今的五大,差不多是环球一家独大,华纳稍逊一筹,索尼、bg和百代ei三家轮流垫底。
而在这起并购……姑且称之为并购吧。
在这起并购案成功,索尼和bg完成了资源整合之后,能不能超越独占全球音乐市场近四成的环球还不好说,但超过华纳和百代,却是不会存在任何问题的。
至于五大之外的小公司,例如ad唱片,就更没有和索尼-bg唱片抗衡的资本了。
但这对ad唱片的影响不会太大,两者本来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也不会产生太过直接的冲突。
无非是以后的资源更加紧缩,但有着《美国偶像》的签约权在手,将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说不定反而是更加高效的策略。
一场规模如此庞大的并购案,必然要牵扯索尼高层几乎全部的精力,在完成它之前,黑人天王相比都不会是索尼首先要对付的目标。
这对罗杰三人的计划当然会有影响。
无论前世那些阴谋论的说法是真是假,索尼对黑人天王手中的那批版权,必然是有着贪婪之心的。
而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挡箭牌,将所有人,尤其是黑人天王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索尼的身上,罗杰三人可以暗中行动。
若是索尼迟迟不出手,鬼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有动手的机会。
由于时间过去的太久,罗杰不记得前世索尼和bg合并完成的具体时间,只记得那时候自己在高中组建的乐队还没有分道扬镳。
大概推算一下,应该是2003到2005年之间。
也符合这一世的情况。
只不过,更具体的时间,罗杰就没办法回忆起来了,人脑毕竟不是电脑。
好在,几年的时间,还是等的起的。
而且许多事情,也需要时间去谋划、运作。
如果和前世一模一样的话,米迦勒-杰佛逊可是还有五六七年的生命。
罗杰如今才二十多岁,哪怕再等上十年,也就三十岁出头,根本无需着急。
不过,劳伦斯兄妹是否愿意等这么久,可就不好说了。
想到这里,罗杰看了一眼米拉-劳伦斯,转头对大卫-劳伦斯说道:“大卫,还记得我上次说的吗这件事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我希望你们不要太着急。记住,我们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
“我明白,五年而已,我等的起。”
北美的财团一向是矛盾的典型,一方面喜欢激进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短期投资,例如期货、外汇。
另一方面,在面对足够重要的大项目时,又有着足够的耐心,甚至愿意花费两代人以上的时间去布局,例如中东。
大卫-劳伦斯面色严肃地点了点头,又开玩笑一般地说道:“当初我的祖辈投资肯尼迪,可是用了将近一辈子的时间来做成这笔生意。”
“然后没过两年,那位总统先生就遇刺身亡了……”
罗杰差点用手捂住自己的嘴,才把这句话憋回了肚子里。
罗杰不清楚这件事情是否像是那些阴谋论里的说法一样,但对劳伦斯家族,乃至于整个波士顿财团来说,肯定是一个不愿提起的禁忌。
想想就知道,那位遇刺身亡的总统这么一死,背后的金主们必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