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月旦评”徐岳抚着胡须,沉吟片刻,忽然说道:“大王,是不是有人在你面前提过此事”

    孙策一愣。“大师何出此言”

    “每月初一开讲,称为月旦评,这件事有人向臣提起过。臣就此事与蔡伯喈商量过,蔡伯喈觉得此名不妥。一来月旦评是当年许子将所立,许子将虽然遁谈,却还没死,以月旦评为名,只怕被人误会我大吴无人,连个名字都不会起,还要借用许子将的旧名。”

    孙策不置可否。他不在乎这些评价,但他知道徐岳等人不会愿意被人看轻,不愿意用月旦评这个旧名也情有可原。

    “此外,这月旦评以月为名,怕是容易引起歧义,难免有人从中”徐岳说到此处,阚泽咳嗽了两声,徐岳恍然,哦哦了两声,没有再往下说。孙策瞅了阚泽一眼,歪歪嘴角。“怎么,有话说不得”

    阚泽很尴尬,拱手请罪。“大王,大祭酒精于学问,不问世事,他”

    “他不懂,你懂。你说说,究竟是怎么回事。”孙策的语气虽然不严厉,但脸上的笑容已经不见了。借用月旦评这个名字的确不是他自己想的,是有人向他建议。现在看来,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而且争议不少,只是有人借着近水楼台的机会,率先向他进言,希望能造成既定事实。

    阚泽思索片刻,再次拱手。“大王垂询,臣不能不答。荒唐之处,还请大王恕罪。”

    孙策一言不发。

    “大王可曾听说,大师提倡的椭圆形轨道理论引发的争议”

    “什么争议”

    “大师提倡椭圆形轨道,说日行轨道并非只有一个圆心,而是有两个,却没有说这两个圆心有什么阴阳之分,而且明言这是日行轨迹,并非绕日而行,更与月无关。月行轨道是另外的方式,与此毫不相干。可是却有人牵强附会,将这两者混为一谈,非说这椭圆轨道的两个圆心一个是日,一个是月,天意如此,正应大王平等男女之意,又引发出一套歪理邪说,荒唐之处,但凡稍知学理之人都不愿置喙。可偏偏有人以此为论,大肆宣讲,乐此不疲。”

    孙策听着,眉心渐渐蹙起。




第2328章 风起青萍之末
    大吴六年,三月三,建业,紫金山。

    孙策与徐岳并肩站在一起,看着面前一片平坦的凹地,说道:“大师,此地如何”

    徐岳抚着花白的胡须,连连点头,圆团团的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笑容。身为学院大祭酒,他知道孙策重视学术,一定会给他安排一个好地方建观象台,却没想到这个好地方会是紫金山上的风水宝地。紫金山又名钟山,是为了避孙钟之名才改名的,可以算是孙氏祖山。能在这座山上建观象台,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此地藏风聚水,好固然是好,只是……”

    “既然大师说好,那就这么定了。”孙策摆摆手,礼貌地打断了徐岳。他知道徐岳早就看中了这个地方,只是不敢说。不得不说,徐岳那套风水理念还是有点科学成份的,后世紫金山天文台就建在这个位置,现在不过是提前一千七百多年而已。

    这一千七百多年,就是他为华夏争取到的先机,建起这座观象台,这座只为研究天文,却无须为皇权服务的天文台,就是抬头看宇宙的第一步,自然要挑一个好地方。以数理为基础的现代为科学最初就是从天文学起步,而徐岳现在的研究已经看到了门槛,他的椭圆性轨道假说已经得以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他的宏愿一步步成为现实,区区一座观象台又何足道哉。就算是徐岳看中了太初宫,他也会让出来。

    “大师,人处天地之间,要想真正的天人合一,首先就要认识天地。”孙策轻声说道:“大师醉心学术,孤是极为钦佩的,不过还是要向大师提点建议。”

    徐岳还沉浸在未来的观象台之中不可自拔,下意识地点头答应,却没往心里去。孙策知道他激动,也没催他,静静地等着。一旁的阚泽见了,悄悄的扯了扯徐岳的袖子,又咳嗽了一声,徐岳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行礼。

    “请大王直言,请大王直言。”

    孙策笑笑,看了阚泽一眼,微微颌首。“大师,学术传承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一个人登不上一座山,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征服一座又一座的高峰。你说呢”

    徐岳眨眨眼睛,有些茫然,回头看看阚泽。阚泽知道他一心学术,不明白孙策的意思,只好代答。“大王,大祭酒最近有几个难题要解,将教学的任务交给了我们几人。我们学术不精,又不够勤奋,可能引起了一些学生的意见,这都是我们的责任。今后我们会加倍努力的,绝不会再让大王听到类似的投诉。”

    孙策笑了。“祭酒太谦虚了,你们的辛勤孤是知道的,你们的才华也是有目共睹。不过也怨不得学子们抱怨。他们不远千里,从八方而来,会聚建业,恨不得将诸位胸中所学都挑捡一番,岂能看着大祭酒这座高山在前却不能当面请益。”

    阚泽连声答应,又向徐岳使眼色。徐岳也明白过来了。这段时间他全力研究椭圆形轨道的计算,耽误了教学,引起了学子们的抱怨,到太初宫告状去了。阚泽、赵婴已经向他提过建议,他的儿子徐数也因此从学院赶回山上,和他谈过这件事,希望他能平衡一下,抽出点时间来教授学生,没想到孙策又当面提起。

    “臣……疏懒,累及大王,罪该万死。”

    “大师言重了。”孙策哈哈一笑。“大师醉心学术,不问其余,这份赤子之心难得。孤也不敢太劳累你,只是希望你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向学生们讲讲你最近的研究成果。如果有人有兴趣,说不定还能助你一臂之力,岂不更好”

    “喏,喏。”

    “不如这样吧。之前在豫州时,许子将有月旦评,于每月初一登堂开讲,点评当世人物。如今许子将远遁交州,月旦评自然没了。我们将这个名字取来,设月旦评,不过不讲人物,只讲学问,请几位大师登堂开讲,以飨诸位学子,如何”

    “月旦评”徐岳抚着胡须,沉吟片刻,忽然说道:“大王,是不是有人在你面前提过此事”

    孙策一愣。“大师何出此言”

    “每月初一开讲,称为月旦评,这件事有人向臣提起过。臣就此事与蔡伯喈商量过,蔡伯喈觉得此名不妥。一来月旦评是当年许子将所立,许子将虽然遁谈,却还没死,以月旦评为名,只怕被人误会我大吴无人,连个名字都不会起,还要借用许子将的旧名。”

    孙策不置可否。他不在乎这些评价,但他知道徐岳等人不会愿意被人看轻,不愿意用月旦评这个旧名也情有可原。

    “此外,这月旦评以月为名,怕是容易引起歧义,难免有人从中……”徐岳说到此处,阚泽咳嗽了两声,徐岳恍然,哦哦了两声,没有再往下说。孙策瞅了阚泽一眼,歪歪嘴角。“怎么,有话说不得”

    阚泽很尴尬,拱手请罪。“大王,大祭酒精于学问,不问世事,他……”

    “他不懂,你懂。你说说,究竟是怎么回事。”孙策的语气虽然不严厉,但脸上的笑容已经不见了。借用月旦评这个名字的确不是他自己想的,是有人向他建议。现在看来,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而且争议不少,只是有人借着近水楼台的机会,率先向他进言,希望能造成既定事实。

    阚泽思索片刻,再次拱手。“大王垂询,臣不能不答。荒唐之处,还请大王恕罪。”

    孙策一言不发。

    “大王可曾听说,大师提倡的椭圆形轨道理论引发的争议”

    “什么争议”

    “大师提倡椭圆形轨道,说日行轨道并非只有一个圆心,而是有两个,却没有说这两个圆心有什么阴阳之分,而且明言这是日行轨迹,并非绕日而行,更与月无关。月行轨道是另外的方式,与此毫不相干。可是却有人牵强附会,将这两者混为一谈,非说这椭圆轨道的两个圆心一个是日,一个是月,天意如此,正应大王平等男女之意,又引发出一套歪理邪说,荒唐之处,但凡稍知学理之人都不愿置喙。可偏偏有人以此为论,大肆宣讲,乐此不疲。”

    孙策听着,眉心渐渐蹙起。



第2329章 百炼钢,绕指柔
    言语如风,无从捕捉,偏偏又伤人于无形。

    孙策深受其扰,却又无可奈何。他固然可以让郭嘉派人去查,但那样既解决不了问题,又可能正中对方下怀,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可能引起更多的猜疑,搞得人人自危。

    他可不想锦衣卫这种组织提前出场。

    当然,原本这个时代虽然没有锦衣卫,却出现了锦衣卫的雏形校事。这个制度由曹操创立,孙权也依样画葫芦,最后都搞得声名狼藉,草草收场。如今时空改变,历史却在延续,已经有人向他提过类似的建议,而且名字也是校事,仿佛要向他证明历史的惯性有多强大一般。

    孙策很头疼。

    见孙策脸色不善,徐岳、阚泽都闭上了嘴巴。阚泽还好一些,徐岳却有些忐忑,生怕孙策一生气,这观象台择址的事又起波澜,几次想开口,却终于没说。

    孙策缓了一阵,自嘲道:“终究还是做不到不动心啊,让大师见笑了。如果大师没什么其他意见,观象台的事就这么定了,届时让将作寺与你们接洽,具体怎么做,先拟个方案出来。”

    徐岳如释重负,忍不住咧着嘴乐了,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的。

    孙策沿着山路走了一阵,和徐岳、阚泽等人商量了一下大致的事情,尤其是提到了千里镜的事。随着琉璃的大面积推广,望远镜这种观星利器已经呼之欲出,不少人都在这上面用心思,只是望远镜的制作绝非易事,不仅需要纯净均匀的材料,还需要高超的磨制技巧,并非一蹴可就。

    孙策只是建议徐岳不要太急,等一等,也许哪一天就能制出真正的望远镜,足以弥补浪费的时间。徐岳深以为然。有利可图的事从来不缺人做,虽说真正能用的千里镜还没出现,可是很多人已经预见到了其中的机会,不少作坊都投入了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合格成品的出现是迟早的事。

    与徐岳商量完了观象台的定址问题,孙策请徐岳自便,一个人沿着山路向上走,直到最高处,在一块大石上坐了很久。

    登高望远,满眼春色,令人心旷神怡,烦恼顿消,飘飘然有出尘之感。

    可惜这种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孙策刚刚坐下一会儿,就听到了轻而急的脚步声。脚步声在数十步外停下,应该是随侍的关羽挡住了来人。

    想到关羽,孙策的嘴角忍不住挑起一抹浅笑。关羽也是中了邪,那么多的世家女子中意他,他却一个也看不上,偏偏盯上了有夫之妇杜夫人。杜夫人天生丽质,可是年过三旬,又在军营里厮混了十余年,没条件也没心情保养,和年龄相近的袁权比要老气很多,一点也不出彩,奈何关羽就是喜欢。好在秦谊与杜夫人也没什么感情,到了足够的补偿后,爽快的同意了杜夫人和离的要求,再这几天,关羽就要成亲了。

    看着九尺高的中年汉子像情窦初开的中二少年一样说话带笑,走路带跳,孙策也是很无语。不过好处也是有的,有杜夫人时时耳提面命,关羽就像是上了笼头的烈马,进步明显。

    “云长,让他们过来吧。”孙策扬声叫道。

    “你看你,大王难得清闲片刻,又被你们搅了。”关羽压着嗓子,愤愤不平的说道。来送消息的参军辛韬没理他,快步走到孙策面前,躬身一拜,双手递上刚收到的军报。

    “大王,河东捷报。”

    孙策接了过来,取出军报。军报已经拆封,在军谋处留了档。“胜了”

    “大胜。”辛韬悄悄地回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关羽。“中山王刘备临阵战殁,前将军张飞投降,偏将军张郃伤重被俘,河东世家都降了。”

    孙策有些诧异,看了辛韬一眼,欲言又止,一丝笑意却跃上眉梢。河东大捷,这可是去了一个心病。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河东战事僵持不下,甚至又让刘备遁入并州。既然刘备死了,那大河以北就不会再有大战了,并州世家还没有割据一方的实力。

    孙策打开军报,迅速浏览了一遍,满意地点点头。鲁肃任务调配得当,高顺骁勇善战,吕蒙敢打敢冲,庞德、张辽的配合也很默契,可圈可点,这一战几乎没给刘备什么机会,出现这个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由此可见,鲁肃、辛毗这个组合已经具备指挥大战的能力,可以大用。

    “大王,家叔还有一封私信。”辛韬从袖子里抽出一封书信,呈给孙策。

    孙策接过一看,忍不住笑了。看来此战最大的意外不是鲁肃,而是庞德。他不仅击杀了刘备,还救了张郃,更重要的是他不贪功,为了大局,宁愿放弃这个战功。

    这一点很难得。辛毗若非赞赏他的行为,也不会专门写一封私信来说明情况。

    “甚好。”孙策很欣慰,将军报还给辛韬。得了孙策一句赞,辛韬心满意足,转身退去。当面确认了孙策的态度,这一趟山路跑得再累也值了。

    孙策又坐了一会,将关羽叫了过来,告诉他这个消息。不过他没有说刘备战死时的惨状,只是告诉他刘备死了,张飞降了。关羽听完,这才明白辛韬刚才为什么坚持要见孙策,不让他转达。他愣了半晌,转过身,用袖子拭了拭眼角,重新转过身来。

    “恭贺大王,河北已平。”

    “还有一个消息,以前一直没有告诉你,现在可以告诉你了。毛嫱为玄德生了一个儿子,大耳猿臂,与玄德酷似,当是他的血脉无疑。益德归降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这个孩子。但是这个孩子在河内,也许已经去了并州,如何安全的夺回来是个问题。”

    关羽的卧蚕眉慢慢拧了起来,有些不敢置信。“玄德有后”

    孙策点点头。他相信张飞不会说谎,更何况这件事已经得到了张郃的确认,中山军降卒也都知道这件事,瞒是瞒不住的,不如爽快一点。如果封阿斗为侯能稳定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之心,这个侯值得封。

    “大王,某愿去并州作战,将这个孩子救回来。”

    “救是要救的,不过你相貌出奇,做不了暗事,必须秦谊等人配合。”

    关羽扬了扬眉,明白了孙策的意思。他这模样太惹人注意,很难瞒过逢纪手下的斥候耳目,只能为明,不能为暗,暗事只能依靠秦谊等人。秦谊等人配合贾诩,虎口夺食,不仅从法正手中救出了杨修,还劫走了卞夫人和曹彰、曹植,反咬了曹操一口,这份执行能力堪称一流。

    要请秦谊出手,安全的救出阿斗,他就不能不有所表示,至少不能太狂妄。

    “大王放心,某会注意。”关羽顿了顿,又道:“只要能安全救回阿斗,某愿配合他行动,听他指挥。”

    孙策颌首。能让关羽说出这样的话,也是不容易。

    河东的迅速平定,让枢密院突然间忙碌起来,尤其是军谋处。即使最乐观的郭嘉也没想到战事会结束得这么快,一时竟有些措手不及。

    孙策回到太初宫的时候,朱儁和郭嘉联袂而来,一边走一边争论。虽说笑容满面,客客气气,态度却很坚决,寸步不让。

    刚刚入座,还没坐定,朱儁就迫不及待的说道:“大王,臣以为当先定关中,关中乃是京畿所在,腹心之重,稳定关中,便能稳定天下。并州不过是疥癣之疾,大可缓一步处理。”

    朱儁话音未落,郭嘉便笑道:“大王,臣并非反对朱公的意见,只是觉得并州离洛阳太近,有俯冲之势,不解决并州,洛阳不稳。且大军已经就位,理当一鼓作气,四路围攻,不让并州世家有喘息之机。若是先取关中,待并州稳定,再攻怕是不易。”

    孙策摆摆手,示意他们不要急。收到军报之时,他就知道会有争论,否则郭嘉不会这么急,连等他回来都等不及,派辛韬去送信也是不动声色的提醒。鲁肃迅速平定河东,已经足以周瑜、太史慈相提并论,比沈友的战绩还要更耀眼一眼。如果围攻并州,鲁肃不仅可以独当一面,取胜后更是进军关中的不二人选。
1...571572573574575...7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