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阿母还养蜜蜂”

    “她有的是时间,尽钻研些稀奇东西,尤其是花草,家里这些花都是她弄的。哦,对了,有言在先,以她蔡家那小气劲儿,茶不是白喝的,待会儿还有事要找大王帮忙。”

    “能为阿母效劳,求之不得。”孙策笑着应道。他知道蔡珏不是蔡瑁、蔡珂,对财富没什么兴趣,不会是找他要好处。“究竟是什么事阿翁说说,我也好有个准备。”

    “前些日子,她设计了几个梅瓶,就是用来插梅花的瓶子,想请豫章的师傅定制,什么都准备好了,就是上面的题字找不到人写,想来想去,就想到大王了。知道大王忙,原本准备等年后再说,偏巧大王就来了。”

    孙策一口答应。他的字是不错,但蔡珏放着那么多书家不请,偏要留着让他写,怕是要的就是独一无二。放眼天下,能请他在梅瓶上题字的能有几个蔡珏并不是无欲无求,只是她求的比较高雅而已。

    见孙策答应得爽快,黄承彦也松了一口气。他命人拿来梅瓶图纸,请孙策赏鉴。孙策看着那个细颈大腹的梅瓶,暗自称奇。蔡珏的审美还真不是一般的高,这梅瓶看起来就雅致,前世他就在某个博物馆里看过类似的,被称为镇馆之宝

    。说实话,这样的梅瓶应该由蔡琰那样的书画名家题字才够格,由他来题着实有些可惜了。

    不过他也没说什么,蔡珏如果想请蔡琰题字,蔡琰也不会推辞,请他题自然有她的想法,于自己也不过是举手之劳,满足她的这点虚荣心便是了。趁着黄承彦烧水的功夫,他命人取来纸笔,先练习了一下,找找手感,又问道:“题什么字”

    “随便写几个字就行了,没那么多讲究。”

    “谁




第2104章 有机可乘
    笔趣阁 ,最快更新策行三国最新章节!

    蔡瑁只关心钱,不太关心朝政,对凉茂是何许人一无所知,很快就将这个名字抛在脑后了。他现在头疼的是利润五五分成能不能让其他人满意,又能不能拉到足够的合伙人。

    七三分成是不可能的,他也没指望,只是提出来让孙策还价,比如还个六四,或者再让一点,五五比四五,出海风险大,就算找到金矿还要花本钱开采,如果没有足够的利润,谁愿意去只不过大姊一副随时可能赶人的模样让他不敢太计较,五五就五五吧,以孙策做事的谨慎周密,这件事的风险也许没那么大。

    女人就是女人,胳膊肘往外拐,以前是拐黄家,现在更好,直接拐到女婿家去了。她也不想想,孙策是什么人,什么时候吃过亏,还需要她护着说到底还是头发长,见识短,被孙策几句阿母骗了。

    蔡瑁心中委屈,吃起饭来就格外的狠,堂邑黑山猪肉只有一盘,饭却着实添了两回,又喝了一大杯蜜酒,这才平衡些,脸上总算看到了笑意。

    孙策说,等蔡瑁找到了海中的大洲,绘就了地图,就请蔡珏设计一些金瓶,将地图刻在瓶上,再刻上出海的人姓名,一些留在国史馆,供后人瞻仰,一些赏给出海的人,供子孙保存。还想请黄承彦打造一些玉具剑,颁给有功之人,以示鼓励。

    蔡珏听了,斜睨着蔡瑁说道,这可是无上荣光,也不知道谁有这个荣幸。

    蔡瑁心领神会,连忙拍着胸脯表示,不管别人怎么说,蔡家肯定会全力以赴。他随即又问,海商会为国分忧,能不能也有所表示海商们赚了不少钱,现在缺的是面子。虽说吴国重商,商人也被称为士,可是毕竟积习难改,看不起商人的不在少数。如果吴王能引领一下风气,那就再好不过了。

    孙策告诉蔡瑁,新年将近,他想在新年大飨时邀请一些百姓代表,文士、武士、农士、商士、工士,但凡正经行当都有一定的名额,到时候与官员及各郡县上计人员一起参加大飨,并在年后参与郊祭等一系列礼仪,发放一些纪念品,以示对他们一年来辛苦的鼓励,商界有哪些人适合做商界代表,不仅要是纳税大户,还要人品好,唯利是图、为富不仁的人可不能出现在这样的场合,捐资助学、修桥铺路的会优先考虑。

    蔡瑁大喜。这趟没白来,得到这个消息,他就有时间做准备了,无论如何要争取几个名额。

    在黄承彦、蔡珏面前,孙策姿态放得很低,完全是女婿上门的感觉,不摆半点谱,他的低调赢得了蔡珏的极大满意,一头堂邑黑山猪倒有三分之一进了他的肚子,亏得这年头的山猪不大,蔡珏挑的又是一头乳猪,要不然真吃不下。即使如此,他也有点撑,没坐车,拉着黄月英的手步行消食。

    汤山有温泉,是达官贵人的聚集区,占据了大半的风景和温泉。即使孙策坚持要留一部分给普通百姓,让百姓也有机会享受这天地恩赐,最后也只是在山脚下保留了几个面积较大的温泉,远离汤山中心。因为来泡温泉的人多,便有商贩或者附近的百姓在此售卖吃食、玩具或者山货,自然形成了一个小集市,倒也热闹。走在山道上,远远地看着山脚下如蚂蚁一般的人群,油然生起一种俯视众生的优越感。

    为了保持这种优越感,避免被普通百姓打扰自己的清静,山脚下设了关卡,凡是上山的人都会进行检查。关卡本无名,甚至不是官方设立,但大家都默认了它的存在,因为在温泉附近,久而久之,便得了个温泉关的名字。

    孙策听人提起过这温泉关,但他一直忙于政务,也没时间看。入冬后移营汤山时,他也没看到这座关卡,想必是知道他来,不想让他看见,主动撤了。他不喜欢这个温泉关,但他也清楚不能没有关,社会阶层的分化无法避免,与民同乐永远只是做秀,能为百姓保留一片区域已经是他目前能做的极限。

    阶层不可怕,上升的通道堵塞才可怕。旧的世家还没清除,新的世家已经在形成,年前抓了一批,砍了几个,其中不乏吴会大族,好在有陆康、谢煚等人鼎力支持,再加上沈友、朱桓这些军中大将主动约束家人,这股歪风总算刹住了些。

    但这只是暂时的,迟早还会有人跳出来。直到这时候,孙策才明白太祖为什么说运动要隔几年就来一趟,方式方法也许可以商榷,客观需要却是存在的。移风易俗绝非易事,任重而道远。

    见孙策情绪有些低落,黄月英歪着头看了看他。“怎么了心里委屈”

    “委屈什么”孙策收回心神,笑了一声,牵着黄月英的手,沿着石板砌成的山路,缓步而行。“要说委屈,也是你阿舅委屈,我才不委屈呢。”

    想到蔡瑁在阿母面前的模样,黄月英咯咯笑出声来。“他才不会呢,我阿母看起来对他凶,其实最疼他了,谁让他是这一房的独子,又是个老幺呢。你看着吧,他这会儿肯定大包小包的往回带呢。”

    “金谷园什么没有,还要从你家带”

    “你可别提金谷园了,我阿母嫌这个名字俗,都不愿意去。所以也就是你说做金瓶,换了别人,我阿母才懒得理你呢。依她的心情,怎么也得是玉瓶才雅致。”

    &



第2105章 不是对手
    “合情合理”荀彧用尾指挠了挠鼻翼,沉吟道:“如果……他不想讲理,陛下奈何”

    天子微怔,随即说道:“那岂不是证明他满口谎言,根本没有为百姓着想之心”

    “陛下能将诏书传遍荆豫,让两州的百姓知道此事吗”

    天子脸上的笑容散去,绞着手指,沉默不语。荀彧说得对,别说在行军途中,就算是在关中,他也没有办法将诏书印刷成报纸,并散发到荆豫两州。一是他没有快速印刷的技术,二是他没有散布的渠道。靠细作慢慢传播至少需要几个月,还要冒着损失大量细作的风险,到了那时候,兖州早就易手了。

    打舆论战,争取中原民心,他连和孙策对阵的资格都没有。

    荀彧心中不忍,又缓了语气,说道:“陛下想以兖州换河南,收董昭之兵退守冀州,将兖州世家留给孙策,缚其手脚,不能说没有用,可是陛下想过没有,孙策为什么不直接以大军征服兖州,迫使兖州世家低头,非要和他们讲什么条件”

    “这不是……还没攻下么,若能弭兵,他可不战而胜,想来……”

    在荀彧的注视下,天子的声音越来越低,直到消失。他自嘲地笑了笑。“令君说得对,我现在的确没什么资格谈判,或战或和,皆不由我做主。”

    “臣并没有说不能讲和。”荀彧摇摇头,伸手轻拍天子的手。“臣只是说,想以河南换兖州不太可行。子扬此计重点在河南,不在旧都。得河南,守八关,进可东出兖州,南下南阳,退可屏护河内、河东,的确是好计,可是他能想到,孙策就想不到退一步说,就算孙策同意,那也绝非幸事,只会是他欲擒故纵,布好了陷阱等陛下往里跳。”

    天子打了个激零,脸色有些难看,嘴唇动了动,却什么也没说。他想起了徐荣。

    “弭兵是好计,河南也可以提,但是别抱什么希望,只当是讨价还价吧。依臣看来,孙策可能也需要时间调整一下。他走得太快了,现在也许有点乱,能慢一点也未尝不可。”

    天子狐疑地打量着荀彧,不知道荀彧是安慰他还是真作如此想。荀彧看着天子,忽然笑了起来。“陛下,拔苗助长,过犹不及,孙策兴工商,钱荒加剧,陛下应该有所知晓吧”

    天子恍然,连连点头。他收到关中传来的消息,司徒掾刘巴设计,将长安城外建章宫里的一些铜凤铜钟消融,铸成小钱,到南阳购买物资。因为南阳货多钱少,导致物价低,钱币不足,明知这些小钱份量不足也争相交易,让刘巴占了不少便宜,居然暂时解决了关中的物资紧张。

    “刘巴通经济,是个难得的人才。”

    “这种事可一不可再,逼急了孙策,就不仅仅是中山靖王的王陵被盗掘的事了。”荀彧幽幽地说道:“陛下,事有可为,有不可为,事关朝廷体面,适可而止,可不能被世人笑话了。”

    天子讪讪地点了点头,又问道:“那用足额的钱交易,总没问题吧。”

    “这当然没问题,不过也只能救一时之急,时间长了,孙策总会找到解决办法的。有王莽的大泉在前,他不是没有办法,只是谨慎起见,以免留下后患罢了。”他顿了顿,又一声轻叹。“陛下,孙策志向高远,又难得的自律,非常人可及。败给他,陛下无须自责。”

    天子眼神闪烁,欲言又止。他随即岔开了话题,和荀彧商量谈判的使者。

    荀彧说道:“臣倒是有个建议,只是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令君说的是谁”

    “刘令君。”

    天子眉心微蹙,不置可否。荀彧笑笑。“陛下担心他一去不返”

    天子不置可否,看着荀彧。“朕有更合适的人选,只是担心车马劳顿。”

    荀彧无奈地点点头。“陛下若是觉得合适,臣可以走一趟。”

    天子也笑了,只是有些勉强。“以令君的智慧,必能看出孙策的虚实。一晃几年不见姊姊,我想她了,令君代我看看她。”

    ——

    时隔数月,纪灵卷土重来,形势却大不相同。

    他让臧霸留守任城,自己率领孙观、吴敦等人逼向昌邑,主力是新征召的一万豫州兵和跟随他多年的数千旧部。豫州兵虽然不如孙观等人的部下经验丰富,却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他们原本都是兖州人,家乡就在山阳、任城之间,熟悉地形,又刚刚分到了土地,打完这一仗,他们就可以安居乐来,故而士气高昂,纪律也远比泰山贼严谨。指挥这样的将士征战,纪灵充满信心。

    董昭收到消息,亲率大军出城迎战,双方再次在金乡山西麓相遇,列阵而战。纪灵背山列阵,双方互有攻防,董昭悲哀的发现,这些新兵的战斗力远超他的预计,要想取胜绝非易事。为了避免腹背受敌,昌邑有失,他迅速撤回城中,看着纪灵大张旗鼓地从昌



第2106章 夺志
    孙策第一次与袁谭争兖州时,在任城大战,朱桓率部突破李乾的阵地,并亲手斩杀李乾父子。从那时起,李进就厉兵秣马,精练士卒,甚至不惜变卖家产,花费重金到南阳、汝南黑市购买军械,准备报仇,至今已经六年有余。得知朱桓是统兵大将时,他还觉得是上苍垂怜,给了他一个报仇机会,现在才知道这根本不是垂青,而是戏弄。

    巨型抛石机,油弹,在手握重器的朱桓面前,他根本没有叫阵的资格。城门被击破,城楼被焚毁,定陶城就是朱桓用来演练战术的试验品,不论他如何努力,做了多少准备,在这样的重器面前都没有什么意义,最后的结果不会有任何改变。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意义,那就是让朱桓准备得更充分,将来攻打昌邑或其他城池时更有把握。

    为什么会是这样李进想不明白。可是他清楚,定陶是守不住了,什么时候破取决于朱桓,不取决于他。他叫来从弟李典,让他带着一些部曲出城,赶到昌邑去求援。

    “从现在开始,你跟着董将军,不要回定陶来了。”李进对李典说道。

    李典一下子明白了,拜倒在地,抱着李进的腿号陶大哭。李进俯下身子,拉起李典,扶正他的头盔。“曼成,天地不仁,命孙策虎步山东,却以我李氏为牺牲。有仇不报,巨野李氏无颜立于天地之间。后继无人,巨野李氏亦不能立足于士林。天下虽乱,太平可期,将来终究还是读书人的时代,你读书多,巨野李氏的希望就在你了,努力。”

    李典再拜,挥泪而去。他集结了两百多匹战马,养精蓄锐,入夜之后悄悄地出了西门,绕道乘氏,辗转奔昌邑而去。

    朱桓很快收到了斥候的报告,知道有骑兵出了城,却不紧张,只是通告满宠和纪灵,让他们留心昌邑方向的董昭来援,并将斥候放到百里之外,防止有骑兵奔袭。虽说太史慈重创了刘备,幽州骑兵大规模南下的可能性不大,但天子、袁谭都有骑兵,总数过万,尤其是天子手中的并凉骑兵甚是精锐,不能小觑。

    朱桓按兵就班的攻城,演练战术。李进却没有多作纠缠,很快又放弃了大城,退守西北角的小城。不仅如此,他还解散了除李家部曲以外的郡兵,让他们自谋生路,免于无辜牺牲,至于城中的百姓,则由他们自行选择,但他几乎将城中的粮食搜刮一净,全部存在小城里,决心死守到底,玉石俱焚。

    兵临城下,城中百姓早就不想留在城中了,粮食又被搜刮走了,除了出城,别无选择。

    定陶是大城,原本城中户口过两万,十万余人,即使连年征战,城中犹有数千户,三四万人,尤以大户为多,普通百姓大半都跑了。因为舍不得田产,不想投降孙策,以为依附袁谭还有希望,结果袁谭来了又走,李进又夺了他们所有的粮食,不再管他们的生死,气急败坏,大骂董昭、李进缺德,专坑乡党。

    然而骂人解决不了问题,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向朱桓投降,否则连饭都吃不上。他们当然可以向北逃,投奔亲属,可是这么做的人非常少,但凡有点理智的都清楚,就算向北逃也只能逃一时,逃不了一世,除非他们能逃过黄河,逃到山里去,否则迟早还是会被孙策追上。与其到那时候再降,不如现在就降了。

    天下姓什么,没人说得清,但山东肯定要姓孙了。

    因为是半主动投降,朱桓网开一面,没有将各家家主的首级挂在官道上,也没有将他们没为官奴婢,只是没收到他们的田产、庄园,命他们组织青壮,为大军服务,表现好的,将来可以考虑发还一些产业。有了朱桓这个承诺,又有满宠从中斡旋,这些定陶大族总算安下心来,男子转输、服役,女子浆洗做饭,有些



第2107章 逆转
    大谷关。

    辛毗几乎将半个身子探出了城墙,盯着护城河边的荀彧看了又看,又惊又喜,片刻之后,他扬起手臂,大声叫道:“文若,文若。”

    荀彧闻声仰头,温暖的冬日阳光照在他脸上,让他眯起了眼睛,见是辛毗,也不禁笑了起来,挥手致意。辛毗叫了一声“等着”,匆匆下了城,飞奔而出,正在查验荀彧路传的士卒见了,连忙让在一旁,躬身行礼。辛毗快步走到荀彧面前,握着他的手,上下打量了两回,哈哈大笑。

    “真是你啊,文若,我还以为看错了。你怎么来了想通了”

1...479480481482483...7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