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父王再见。”大双、小双乖巧的捏捏小手,含糊不清的说道,小双还做了个飞吻。
孙策还以飞吻,笑眯眯地看两个女儿离开。麋兰笑道:“你宠她们,我做恶人,将来她们不亲我,你可要说句公道话。”
“她们不亲你”孙策张开双臂,由麋兰服侍更衣。
“反正不如你亲,几天不见,就嘀咕着父王、父王的。”
“那是,我是会飞的蝠王嘛。”想到女儿学说话,口齿不清,常将父王二字说成蝠王,孙策就忍不住想笑。蝠字通福,倒也不犯忌,不过他想到的却是那个好吸人血的青翼蝠王,便常将女儿吊在手臂上,模仿飞行,逗女儿开心。他臂力过人,提起两个小人儿轻松自如,两个女儿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游戏,每次来都要飞两圈才过瘾。
两人一边说着闲话,一边脱了外衣,孙策先洗了澡,坐在床边等麋兰,又不禁想起保险的事,反复盘算起来。要想扩大出海规模,保险势在必行,但全由资本运作似乎又不妥,如果由官府操作,他又担心效率不高,滋生**。守着那么多钱,手里握着那么大的权,又没有足够的监管技术,这保险肯定会成为贪官的摇篮,到时候出现亏空,却要由他来背锅。
不能自己操作,又不能放任自流,以目前的技术条件的确是一个不太容易实现的事,难怪很多古代政治家都强调重农抑商,商业兴旺带来的隐患实在太多。
麋兰洗完操,披了一身纱衣出来,见孙策坐在床边出神,不禁一笑。“还有担心商人失控,侵蚀根本”
孙策点了点头,把自己的担心说了一遍。麋兰面前,他毋须掩饰,而且正需要麋兰的经商经验做参考。麋兰听完,深有体会。“细说起来,这保险其实有些像子钱(高利贷),赌的就是运气。收钱的时候好收,赔钱的时候就难说了,赔多少,怎么赔,这船翻了是天灾还是**,是不是有意骗保,说不尽的麻烦。别的不说,一艘海船连船带货,至少值一两千金,早付一个月,迟付一个月,里面的利息就足以让很多人铤而走险。为了能及时得到赔付,说不得还要先拿钱贿赂主事者。”
“是啊,越想想复杂,简直是自找麻烦。”
“做事总有麻烦的,什么也不做,倒是不麻烦,可那
第2089章 谣言
所谓祥瑞是一方玉印,一寸见方,覆斗钮,玉质温润,形状完整,印面有四个缪篆字:中山王玺。
刘备翻来覆去地看了好一会儿,有些拿捏不准,派人请国相逢纪来。逢纪连日奔波,身体不佳,没有参加今天的宴会。在等逢纪的时候,刘备盯着献祥瑞的人看了又看。献祥的是三个面色黝黑的汉子,神情怯怯,一看就是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人,领头的一个穿着官服,比其他两人稍微从容些,但神色拘谨,也很紧张,应该是做过官,但身份不高。
刘备问了他们的姓名籍贯,是北平县的百姓,发现玉印的地点是县城外的顺水,他们在河边歇脚,发现了玉印,开始还以为是一块石头,后来发现上面有字,才觉得这可能是个宝贝,就到城里请人查验,发现这是一枚玉印,而且是中山王所用,立刻想到了刚刚封王的刘备,便赶来献宝。
领头的汉子叫徐安,是北平县的县丞,就是他负责查验这件玉印的。不过他学识有限,也只认出中山王三个字,剩下的一个字太复杂,又是篆字,他也没什么把握。
刘备觉得没什么问题,这三人的描述应该都是实情,不禁心中喜悦。天子来得匆忙,册封之礼也有些仓促,到现在还没有正式的印绶给他。上苍赐了一枚玉印,玉能通神,这可能是个好兆头。
这时,赴宴的宾客们也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有性子急的便上前祝贺,说些吉祥话,刘备听得开心,笑容已经有些抑制不住,考虑着是不是借着这个机会摊派筹饷,招募兵马,这可是他请客的真正目的。正想着怎么开口,逢纪匆匆赶来,从刘备手中接过印信,看了一眼,立刻变了脸色,附在刘备耳边说了几句。
刘备吃了一惊。“明器盗墓”随即变了脸色,恶狠狠地看向献宝的三人,脸上青一阵红一阵。他挥了挥手,叫来郎卫。“将这三人拿下,关入大牢,严加审问。”
郎卫上前,将三人拿下。三人不明所以,大声叫屈。刘备却是不理,喝令将他们带下去,严加审问。刚刚上前祝贺的人见形势不对,灰溜溜的回到座位上,再也不敢吱一声,堂上热闹的气氛顿时冷了,变得有些诡异。盗墓二字意味着这枚玉印很可能是出自中山靖王刘胜之墓。如果情况属实,那事情就严重了。刘备一直声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又刚刚被封为中山王,大有绍袭祖先,复兴中山的意思,结果他刚刚封王,刘胜的墓就被人盗了,无疑是往他脸上抽了一个又响又脆的大耳光。
这是赤果果的挑衅。
刘备充满怒火的目光扫过堂上众人,看谁都像是盗墓贼,嫌疑最大的非甄俨莫属。他摩挲着腰间的剑柄,考虑着是不是要当庭将甄俨拿下。逢纪也追随刘备多时,对他的性格有所了解,生怕他一怒之中做出冲动的决定,连忙扯了扯刘备的袖子。刘备虽然不忿,却还是听从了逢纪的意见,托言不胜酒力,暂时退席。逢纪命刘修主持宴会,不准任何人离开王府,更不准离城。
回到后院,刘备看着那枚玉印,怒不可遏,破口大骂。“欺人太甚!欺人太甚!这些中山人想干什么,以为老子的刀不利么,他们怎么敢这么做”
逢纪皱着眉,沉吟不语。这件事很大,必须妥善处理,否则刘备在中山很难站稳脚跟。
刘备突然停住,恶狠狠地说道:“先生,不用猜,就是甄家干的。”
逢纪说道:“我也觉得甄家的嫌疑很大,可是大王有证据么”
“我现在就将甄俨抓起来,严加审讯,肯定能审出结果。”
“审出结果以后呢”逢纪抬起眼皮,淡淡地问道:“大王,甄家的人不是去了江东,就是去了辽东,留在中山的人曲指可数,钱粮也有限,你就算杀了他们全家,又能有什么收获”
“那……那怎么办”刘备愣住了。他没想到逢纪会是这个态度。
“当务之急是确认中山靖王之墓被盗掘的情况,掩埋尸骨,然后追捕盗盗者。如果能找到确切的证据,再杀人,自能服众。”逢纪走到案前,拿起案上的玉印看了又看。“这枚玉印出现在北平县北的河中,不管是无意失落,还是有意让人发现,都说明盗墓者向涿郡去了。要盗这么大的墓,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带着大量的珍宝,也很难轻松通过关禁,派人去查,应该能查出一些线索。如果这些人藏在涿郡,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那些人怎么办”
“暂时关押起来,等查清楚再说。”逢纪拢着手,嘴角微挑。“各家的家主在这里,又涉嫌盗墓,大王还怕那些人不出钱粮不瞒大王说,我正想着用什么理由留下他们呢,没想到出了这么一件事。”
刘备恍然大悟。不管盗墓的是不是甄家,甄家的嫌疑都最大,他明白,其他人也明
第2091章 无路可走(随野∮星痕打赏加更)
不出步骘所料,青州沿岸的海贼又多了不少,除了原来被打散后的溃卒,更多的是躲避战事的青州百姓。世家有庄园可守,有部曲可用,普通百姓没人保护,又不甘心依附世家,被他们连累,索性逃到海边,做了海贼。
对于他们来说,打渔为生虽然不如种地来得稳当,毕竟是一时辛苦,袁谭不是吴王对手,迟早要走的,青州终究还是吴王的治下。当初逃到豫州的乡党都说吴王对百姓很好,事实证明,沈使君也做了不少对百姓有益的事,只是青州世家贪心不足,不肯交出土地,还勾结袁谭,这次死定了,傻子才跟着他们走。
这些百姓的到来还影响了之前的海贼,包括不少黄巾旧部。他们一直藏在这里,靠海为生,不与外界交通,对外面的消息知之甚少。有些人倒是和甘宁交战过,印象却不好,只知道甘宁好杀,战船又大又快,遇到他非死即伤,最好是离他远一点。遇到新入伙的百姓,才知道甘宁背后还有吴王。
当甘宁派人来联系,约他们一起进攻青州,并承诺成功之后优势分配土地时,海贼们大多欣然响应,即使不愿意听甘宁命令,看到那些高大雄壮的战船后,也没人愚蠢到主动去挑衅。
经过仔细挑选,甘宁很快征集到了一万多人,根据江东军的习惯,从中挑选了三千多精锐成为作战人员,剩下的充当后勤和预备役。他挑选了几个海岛作为基地,将这些将士的家属安置在上面,并分给他们几条大船,教他们到海中捕鱼,在岛上设立水产加工作坊,对捕回来的鱼进行加工,除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外,还可以供应大军消耗。
有步骘的协助,这些事处理得井井有条。甘宁暗自佩服,自己尽可能的参与,还安排了几个机灵的部下配合步骘,学习相关事务。
基本准备完毕后,甘宁率领大军,溯济水而上,进入乐安。他将新征召来的海贼当作前锋,掩人耳目,自己跟在后面。乐安的世家、豪强听说海贼来了,也没太当回事,按照之前的习惯闭门自守,等待郡兵救援。这些海盗来去如风,防是很难防的,但他们攻击能力有限,只要守住城池或庄园,秋收已经结束,地里什么都没有,损失也不会大到哪儿去。
但这一次,他们失算了。这次来的海贼不仅全是青壮,而且换了新装备,其中还有装备了抛石机的战船,攻势力大大增强,几个小庄园根本没能挡住他们,迅速被攻克。海贼们拥入庄园,将庄园内抢劫一空,男人杀死,女人劫走。
初战得胜,海贼们士气高昂,像野火般向前挺进,所过无不歼灭,直抵乐安城下。
——
郡治临济,太守何夔坐在堂上,看着两岁的儿子何曾在庭中玩水,脸色阴沉。
这两天不断传来消息,海贼入境,已经劫掠了好几个庄园,有趁胜向乐安的可能,让他忧心忡忡。
他当年去见孙策,相看两厌,不仅没能得到孙策的尊重,还被孙策软禁了好久,并因此引发了对陈国世家的清算,因此对孙策深恶痛绝,坚决不肯向孙策俯首,这些年一直在家闲居。虽说满宠清算土地,给他留了一百多亩地,可他又岂是会种地的人,租给别人种田租有限,雇人种又要多养几个人,总之过得紧紧巴巴。如果不是陈逸、袁遗等亲朋接济,他大概早就饿死了。
这种日子当然不是他愿意接受的,袁谭再入兖州,他就赶到昌邑,被袁谭任命为乐安太守。
他因此高兴了一阵子,可是没能高兴多久,袁谭撤出兖州,退守冀州。青州暂时还没有放弃,几万大军还驻扎在高唐附近,但进取的可能性也不大,乐安成了前线,随时可能遭到沈友、徐琨的围攻。他现在是寝食难安,不顾诸家多次暗示,一直没有解散郡兵,也不打算向沈友投降。他总觉得袁谭应该不会轻易放弃乐安,再坚持一下,也许就有转机。
收到海贼入境的消息,何夔很恼火。这群刁民以为袁谭退了,青州就是他们的了居然敢趁火打劫。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定要好好教训他们一下,免得迎战沈友、徐琨时腹背受敌。
“府君,刚收到的消息,海贼进入乐安县境了。”何恪走了进来,轻声说道。
何夔点点头,手在膝盖上轻轻敲了两下。“季恭,你怎么看这些海贼仅仅是上岸劫掠吗,会不会是受沈友蛊惑”
何恪面露苦笑。“府君,你是担心海贼是诱饵,沈友有可能偷袭临济”
“你觉得
有可能吗”
“有没有可能,其实并不重要,青州不比兖州,很多人都和吴国君臣有过接触,对吴国新政也不陌生。他们只是不甘心放弃手中的土地,这才坚持到今。如果袁谭放弃了青州,沈友迟早会出兵收复郡县,仅凭他们的部曲是守不住的,与其像兖州世家一样被血洗,不如早点投降,至少能保住命。”
何夔没吭声。他听得懂何恪的言外之意。朱桓、满宠等人率部进入兖州,兖州世家遭到清洗,家破人
第2093章 青州定
诸少之中,庞统是最早跟着吴王的。他在吴王身边的时间不是很长,但他的基础是在吴王身边立下的,行事风格很像吴王,尤其是早期的吴王。
吴王是杀过人,灭过门,但亲自动手却是在襄阳时,后来就君子远庖厨了,豫州、兖州世家的死都和他没有直接关系,他本人没有杀过人。许劭多次和他发生冲突,被他气得吐血,离开平舆的时候,去送的人却是他。
庞统拿吴王在襄阳的事为甘宁开脱,是囿于他自己的见解,还是得到了吴王的授意沈友不太清楚。但他知道一点,江东世家贪心不足,不断试探吴王的底线,吴王最近有对江东世家动手的迹象,一方面朱桓得到重用,一方面扬州刺史高柔正加紧监察,软硬兼施,恩威并用,再用庞统、甘宁这样的外州人来牵制江东人,也不是不可能。
沈家就是吴郡大族。沈友本人没有侵占土地,不代表沈家没有类似的恶行。
如果这是吴王对我的试探呢
沈友想了半晌,还是决定保持沉默。屠城是恶行,不能纵容,他单独上书吴王,弹劾甘宁。当然,庞统有一点说得对,在上书之前必须先查证清楚,屠城是否属实,是甘宁下的命令还是部下自行其事,这里面的区别很大。他与甘宁同列九督,如果没有证据就弹劾,会让人以为他中伤同僚。再加上他和甘宁的不同出身,很容易被人引申为江东打压外地将领,世家歧视寒门。虽说沈家也只是江东本地世家,而且武风甚烈,算不上真正的经学世家,也是半个武门,可是在有心人的眼里,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沈友与庞统商议,先写一封信给甘宁,询问情况。事关青州得失,他又通知了徐琨、朱然,请他们一起商议,面对青州可能的变局。
——
徐琨接到沈友的通报,勃然大怒,立刻传书质问甘宁:屠城是否属实,谁下的命令,如果是你下的命令,请你立刻向吴王请罪。如果是你的部下擅自行动,请立刻处决这些禽兽,以平众怒。滥杀无辜,影响吴王声誉,你必须有个明确的交待,否则我将上书弹劾你。
甘宁接到徐琨的书信,很不高兴。他觉得徐琨是仗势欺人,借题发挥,仗吴王的势,借他抢功的题。他徐琨有什么功劳能位列九督,不就是仗着他母亲是吴王的姑母么。到了青州,寸功未立,现在我拿下了乐安,他嫉妒我,觉得我抢了他的功劳,故意要整我。
按照甘宁本人的意思,他就不想理徐琨,你上书弹劾就是了,看吴王什么反应。步骘劝住了他。他对甘宁说,屠城这种事就算做了也不能承认,更何况你也没做,人是杀了不少,但杀的是大族,不是普通百姓,而且杀人的主要是海贼出身的将士。海贼是什么人是青州失地的百姓,他们的土地被大族侵占了,现在要报仇,天经地义,有什么不对你为此背负恶名,不值得。
再退一步说,打下乐安就够了我们还要继续战斗,继续立功,但只有水师是不够的,需要徐琨、沈友的配合。你现在和徐琨闹翻,互相内讧,还怎么立功个人立不了功是小事,影响了青州大局,吴王怪罪下来,谁来承担责任
甘宁被步骘的两个理由劝住了。他让步骘执笔,给沈友、徐琨回复,说明情况,提议协同作战。鉴于黄河即将断流,水师无法入河,但是可以进入济水,他建议以济水为战线,坚守紧临济水的历城、梁邹、临济等城,阻止可能到来的冀州、幽州军进入青州腹地。
步骘文章写得不错,不卑不亢,条理清晰,既说清了事情的原委,又提醒徐琨不要听信谣言,中了敌人的离间之计,耽误了大事。两军交战,各种消息真真假假,岂能全信
接到甘宁的回复,徐琨将信将疑,却也不好再说,毕竟他也没有真凭实据,只能暂时搁置,以后再说。他们随即将重心放在了协同作战上。考虑到袁谭征发二十万大军出战,无功而返,伤了元气,出兵援助青州的可能性不大,他们决定由徐琨、朱然负责阻击冀州方向的来敌,沈友、甘宁协同作战,平定青州世家的叛乱。不管是因为甘宁屠城,还是青州世家不甘心失败,总之不能让他们继续拥兵自守,与袁谭相呼应。
在庞统的建议下,甘宁与沈友见了面,商定了作战方案,先对济水沿线进行清扫。两人合兵共计水陆三万余人,再加上水师拥有的船载巨型抛石机,足以对付任何一个县城、郡治。
在甘宁、沈友的联合攻击下,济水沿线的梁邹、台县迅速易手,沿途的庄园被击破,负隅顽抗的世家或是临阵被杀,或是被俘。沈友按照既定的原则进行处理,家主斩首示众,家属没为官奴婢,钱粮财物充公,补充军用,赏赐战士。田产则统一管理,按口计田,凡是参加战斗的青州籍百姓,可以优先分配良田,战死者另加抚恤,传与子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