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工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任怨
绝对平面的制作,一般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用铲刀一刀一刀的把粗加工的平面铲平,同时还要铲出一块对照平面。在对照平面上涂上颜色,把加工平面在对照平面上滑动,加工平面上沾上颜色的部分和对照平面上掉颜色的部分分别就是两个平面上高出来的部分。把高出来的这部分铲平,然后继续滑动。这样的过程反复循环进行,一直到两个平面靠上去的颜色完全均一为止。
不过,这样做出来的平面还不是绝对平面,为了防止两个面形成相同的弧度也能达到同样效果,所以还需要另外一个参照平面。通常加工绝对平面的时候,需要同时加工三个平面,只有当三个平面中的任意两个都达到了一致的时候,才算做出了绝对平面。
技术管理人员说的就是这点。一次三个平面,坏了肯定不止是坏一块,而是三块。
另外,小面积平面的粗加工,目前我们虽然还没有那个尺寸的磨床,但改造起来并不是特别的投入大。技术管理人员侃侃而谈道:但如果换成大面积磨床,那更改的就多了,虽然只是粗加工磨床,可巨大的面积改变带来的是质变。投资大不说,还需要极长的时间。
再有,面积越大,重量越大,由此带来的平板形变也越大。技术管理人员还是做了一番思考的,说的语重心长:为了双双研磨,肯定要多次起吊,必然带来精度的降低。除非特别为此再研发一个大型双平板研磨机械,这又涉及到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
小郭,我不是针对你。技术管理人员的确是没想别的,只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但是上手就是三米乘三米的大板,风险太大。还是从小的开始,一步一步来吧!
从正常的加工制造角度来说,这个技术管理人员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也符合循序渐进的发展思维,经验都是从一次次的成功或者失败中积累的,而且还得是从有可能实现的过程中积累。要是上来就放一个大火箭,明知道不可能而为之,那还能积累什么经验,除了教训,不会有别的。
可从郭泰来的角度来说,他担心的这些完全不会发生啊!郭泰来肯定不会用三块平面互相参照来制作绝对平面,他现在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5纳米,加工精度50纳米,比芯片里的加工精度还要高啊。只要用目测就能测出平面上哪块高哪块低,而且误差不会超过50纳米,别说基本上不太可能失败,就算是失败了,也真就是一块铸铁平板的损失而已。问
题是郭泰来自己的加工手段不能说啊!至少不能完全说出来,他可以说自己加工精度很高,可以说自己手工独特,可以说自己加工时间短速度快,可纳米机器人的事情,他是一句话都不会说的。
这就成了一个矛盾点。这边技术管理人员不敢彻底信任郭泰来的技术,生怕因此而耽搁项目并带来损失,另一边郭泰来又无法证明自己的技术实力,所以双方有了分歧。
要不这样,我只要两块释放好应力的铸铁平板。郭泰来没办法一下子说服技术管理人员,只能拿出自己对付员工们的办法:给我一周的时间,我做两块你们测量一下。在此期间,该做的准备工作还可以继续做,不会耽搁,怎么样?
学校的人从上到下肯定是力挺郭泰来的,现在是部委的技术管理人员相对谨慎一些。不能说人家事情办得不对,他那么考虑也有他那么考虑的道理。郭泰来这么说,已经算是给足了面子,王教授和系领导二话不说,立刻支持。
相对来说,这个倒是勉强可以接受的。不耽搁准备工作,最多也就是两块铸铁平板和一周的时间,而且时间完全可以不算,技术管理人员在权衡了一番之后,终于点了头。
第二百三十七章 又一个被震住的(下)
能得到这个结果,郭泰来也算是相对满意了那么一点点。
不能怪别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因为郭泰来以前从来没有表现出过这样的能力。这和刘老王教授他们看待郭泰来不同,刘老是深知郭泰来有这个功底的,王教授也是知道郭泰来自己做过高精度车床手艺越来越精湛的,但技术管理人员并不知道。哪
怕别人给他讲了郭泰来之前做过这些,做过高精密陀螺,可他依然还是觉得谨慎一点,按部就班的提升并没有错误。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知道这个项目的人的想法,真正支持郭泰来的,也只有学校里这寥寥几个人而已。这
样也好,郭泰来也不用在众人眼皮子底下一下一下的铲出绝对平面,自己找地方做就可以。不
过,这个地址的选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郭泰来想要做到50纳米的精度,就不得不考虑恒温无震动的环境。这和给公司那些人做编织球灯罩以及做芯片不一样。
编织球灯罩,又没有图纸,这个纤维偏差一点,那个缠绕角度大小有些变化,谁也看不出来。芯片更是如此,两个晶体管距离近了点,另外两个远了点,谁会那么精确的测量?可
绝对平面不一样,郭泰来要做到平面度不超过50纳米,而且要做这么大的面积,有些东西是不得不考虑的。温度变化几度,恐怕在未完成的平板上高度差就会超出50纳米。重力影响也要考虑,这是要做高精度绝对平面,是之后数控加工中心的最基准的基础,这个要是精度出了问题,造出来的加工中心绝对精度会被影响,而且还是放大的影响。基准都出了问题,加工出来的工件要能有精度才怪。
震动不用说,虽然厚厚的铸铁板震动的影响不会太大,但是郭泰来这家伙比较追求极致,他期待的是极致的产品。有一点点的瑕疵郭泰来都浑身不舒服,特别这次要追求50纳米平面度的极限,郭泰来要把影响因素降到最低。所
以,在国外回来之前,郭泰来就和赵向北打电话,让他找一个足够合适的地方,恒温恒湿,土地要足够结实平整,最好是精心平整过并且强化过不会因为重量太大而下陷的,另外一个就是要做防震动处理。
赵向北并不觉得郭泰来小题大做,他知道郭泰来要做什么,十分支持,很认真的帮郭泰来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操作间在京郊一个湖里的岛上,周围本来就没有什么公路,汽车地铁的震动基本上不会影响到。恒温处理,清理的干干净净,只等郭泰来去干活了。
房间里经过了黄伟国他们的检查,没有任何问题,灯光也是选择的手术室级别的大面积无影灯,灯光明亮又柔和,不会晃眼。温度恒定在二十摄氏度,误差正负一度。地面都是经过特殊强化处理,一块铸铁大板放上去不会看到变化。
工作间足够大,能让特别设计的叉车配合上方的起吊装置平稳的从四个方向托举,不会因为重力影响到精度。而且铸铁大板也不是正好三米乘三米的尺寸,而是三米五乘三米五,边缘部分就是考虑到运输可能的磕碰多出来的。总之,一切影响因素都考虑到了极致。光
是把铸铁板拉到这边来,就耗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两个工作台面平平的放在间隔不远的地方,只等郭泰来干活了。
郭泰来把所有人都赶了出去,反锁了工作间的门,让黄伟国他们盯着,任何人不要干扰他,然后操持着家伙开始干活。为
了不至于因为自己的体重站在大板上影响到精度,郭泰来甚至还搭建了一个能活动还能固定的可移动工作台,自己趴在这个比大板高出五厘米的工作台上来处理大板中心的位置。
铸铁大板已经经过粗加工,但因为板材太大,所以加工出来的精度不是特别高,差不多精度能到十分之一毫米。郭泰来从边缘开始,所有的纳米机器人齐上,一点一点的开始制作绝对平面。
这个要求的精度太高,郭泰来甚至害怕自己的身体接触大板以至于身体温度改变了平面的尺寸,他是隔着一厘米左右,如同给铸铁大板针灸一样的加工平面的。
每加工出十厘米乘十厘米的尺寸,郭泰来会把上方那些被切削下来的铁屑加工一下,做出一种刮削的假象,然后用气吹吹下来,手根本不接触大板。哪怕在加工到大板中间的时候,郭泰来也是直接趴在那个可移动工作台上,一点一点处理的。完全不和铸铁大板接触。整
整五天的时间,郭泰来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就没有离开过这个工作间,连睡觉都在里面。为了最好的精度,郭泰来可以说是时时刻刻都集中着精神,五天之内,郭泰来整整瘦了二十斤,大家就可以想象出,他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辛苦。
不过,看着两块刮削花纹十分整齐,平面度不超过50纳米的三米五乘三米五的铸铁大板,郭泰来脸上还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终于完成了!
郭泰来分别给王教授给刘老给赵向北都打了电话,让他们过来检测。剩下的麻烦,恐怕还有运到合适的地方,不过那已经不是郭泰来要操心的事情了,他的工作已经做完。
电话后不到一个小时,王教授刘老和赵向北就陆续赶来。同行的还有那个技术管理人员,不过郭泰来并没有他的电话,是王教授通知他一起赶过来检测验收的。很
明显,技术管理人员还是有些惊讶的,不过想想也就是两块铸铁大板,还损失的起,所以没多说什么。可他赶到这边一看到工作间的布置,脸色就变了。这个工作间,恐怕没有大几十万,根本就布置不出来。如果郭泰来测试不合格的话,恐怕损失就大了去了。
漂亮!和技术管理人员的紧张完全不同,刘老看着上面均匀无比的刮削纹路,满脸的笑容,由衷的赞了一句。
怎么可能?当技术管理人员用光学平板测微仪检测了几个点的时候,竟然没发现误差,技术管理人员当场惊叫了起来。
第二百三十八章 测不出来(上)
带过来的光学平板测微仪测量精度只有0.1毫米,可以估读到0.01毫米,本来技术管理人员没把郭泰来当回事,所以并没有带特别精准的测量仪器。在
他看来,那么大的平板,郭泰来的加工技术再高,可尺寸超过了某个极限,总会有大偏差。不看日本德国只能做一米二乘一米二的吗?这么大,两边和中间的位置一测,基本上就能测出来高度差了。这
次大平板绝对平面是要做高精度加工中心的,设计精度是要求平面度能够达到2微米,连平板测微仪都能测出来的误差,肯定是不合格的。也
就是说,从内心来说,技术管理人员还是觉得郭泰来是不可能成功的。能够制作高精度车床和高精密陀螺是一回事,但能制作大面积平板又是另一回事。可
现在,他带过来的测量工具竟然测不出误差,这说明什么?说明郭泰来的加工水准,远高于这个平板测微仪的测量精度了。
技术管理人员不信邪,在两块平板数十个点上都测了一遍,整整耗费了两个小时,也没有测出来一点误差。
你自己用的测量工具呢?用的是什么?激光干涉吗?技术管理人员已经被震惊到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只能冲着郭泰来要求道:把你的测量工具拿出来,我要重新测量。
我没用什么测量工具。郭泰来笑了笑,双指叉开,指了指自己的双眼:这就是我的测量工具。
目测?技术管理人员已经要愤怒了:开什么玩笑?
目测要是能有这个精度的话,那还要那么多的测量工具生产厂家做什么?就因为自己曾经阻挠过郭泰来制作大平板绝对平面,所以在这里给自己难堪吗?
小郭一直就是目测。刘老慢慢吞吞的开了口,算是替郭泰来解释道:从我第一次见他,到后来制作高精度车床,制作高精度陀螺,都是目测,从来没用过测量工具。
给我那边装配机床也是。王教授也笑着接口道:连扭矩扳手都不用,手感绝对准。赵
向北在旁边都不说话,他可是知道这个技术管理人员干了什么,虽然不是因为私心,可胖子都那么保证了,这家伙都不信任,活该你没有工具测量。
真的?技术管理人员半信半疑的看着刘老和王教授。两人都很肯定的点头,刘老更是笑呵呵的回答道: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看到的,不然你以为我们学校里的所有人都支持小郭是因为什么?
我需要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技术管理人员也明白之前那么否定郭泰来有点过分,但还是飞快的说道。
正在运来的路上。赵向北平静的说了一句。目光转向两块大平板的时候,目光也是一阵的灼热。这次要是真的能实现高精度加工中心,以后集团的加工生产会多轻松?
半个小时之后,南方集团的一批高精度测量工具运了过来。一番校准归零之后,飞快的开始了测量。尴
尬的事情出现了,这次带过来的最精密的最高精度能够测到1微米的测量仪,依旧还是没能测出来郭泰来的平面度有多大的误差,简而言之,所有地方的读数都一样,这是纯平的。
王教授已经开始惊喜万分了。1微米的测量仪没能测出来,他已经相当满意了。之前他拜托刘老问的时候,就是问的能不能实现1微米的平面度,但那是一米五的尺寸,而且还是夸大了设计要求,放大到三米还是这个平面度,已经精确了不知道几倍了。现在看样子,这是超额完成了,而且还超额完成了许多。也就是说,他设计的高精度加工中心的绝对基准平面已经不用担心了。刘
老笑的脸上褶子都快要变成两倍深了。有生之年他看到了这么大面积的绝对基准平面,绝对可以瞑目了。有这个基准平面,再往更高精度制作加工中心,已经不是梦了。所
有人都很开心,包括那个技术管理人员。他的确没有私心,出于谨慎的目的让郭泰来从小面积做起,但现在大面积已经实现,而且还是四倍于小面积,精度还这么高,他完全没有理由不开心啊!
唯一有点不爽的地方,就是郭泰来这次做出来的平面度到底有多高,现在大家竟然不知道。也就是说,无法标注。标1微米,显然不合适,可具体应该标多少呢?
我要说到了0.05微米,估计你们也不信。郭泰来面对这个问题,很无语的说道:那我也就不说了,找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测吧!
他这么一说,王教授也好,刘老也好,赵向北也罢,马上就明白,这肯定是达到0.05微米了。但
问题是,技术管理人员他完全不敢按照郭泰来说的标注啊!他对郭泰来,毕竟还是没有那么的完全信任,虽然现在已经看到了成品,可也不能国泰来说多少就是多少吧?0
.05微米?日本德国最好的高精度加工中心的精度才多高?手工是能做到很精准,可也没可能到那种地步吧?
那你慢慢找测量仪器测呗!刘老对此完全不在意,既然不相信,那就自己找仪器测呗。反正赵向北这里没有更精准的测量仪器了,看技术管理人员所在单位这边还有没有可能找到更精准的仪器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两块大面积基准平面肯定是超额完成任务了,皆大欢喜。现在王教授可以放心大胆的往下一步走了,开始我国最高精度的数控加工中心的下一步工作了。当然,眼前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把这两块大面积铸铁基准平面运到装配中心去。因
为之前不同意郭泰来直接上大平板,所以郭泰来没办法只能在这个地方制作,而不是条件更好的装配中心。现在,该技术管理人员头疼,这两块精准到了这种地步的大平板,怎么才能不损伤精度的运到装配中心去。
接下来的零配件的加工,交给你了。王教授这次面对郭泰来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反对了。唯一一个可能会反对的人,现在还在发愁怎么运输,甚至还要发愁怎么测量,头疼啊!
第二百三十八章 测不出来(下)
运输的事郭泰来不用太操心,平板都已经做出来了,还怕运不过来?本
来接下来该是郭泰来到装配中心那边,继续做加工中心剩余的零部件了。结果,又一桩尴尬的事情发生了。
之前技术管理人员以为郭泰来不可能做出来大面积平板,所以装配中心这里的所有准备工作,都是配套另一套小面积方案的,忽然间大面积平板做出来了,可准备工作却是白做了,不适合。技
术管理人员红着脸道歉,然后马上指示那边开始重新准备。说起来,虽然王教授是设计的主导人员,但是在方案审核和选择上,还是部委的人员说了算。
没办法,郭泰来也只能等。正好,这几天补一补身体,然后把天后的那个推荐也做了,让人家从春节等到现在一个多月了,特别不好意思。这
边一打电话,结果接起来的人不是田菲,而是她的经纪人何姐。田菲正在录制一个节目,需要等一会才结束。何
姐郭泰来也见过,随便寒暄了两句,然后告诉何姐,就说自己有空了,最近在京城,田姐要是带人过来,就提前打电话说一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