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学习走上人生巅峰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七流
学术圈纯粹,你水平高就服你;怎么看水平高低?看你有什么奖,发过什么论文。
学术圈又不纯粹,得什么奖,拿什么论文,看起来公平,实际上很多都是可以操作的。
像是得了诺贝尔奖的屠呦呦,甚至都没评上院士。
但也不用太消极,有些光芒是权力的手压不住的。
吴志天一口闷了,问:“难道我就要干看着?我咽不下这口气啊。”
周慎行道:“审核要明年二月才批下来,不用着急,慢慢来。而且,这事你找同级的没用,你啊,得往上找。”
“最好呢,也不要你主动提出来。要让上面自己发话。要不然,这人情一欠,就麻烦大了。”
吴志天若有所思地点头。
周慎行见把人劝住了,这才放下心来:“不过,李东伟这事,你也不用憋着。多替他在你们燕大内部宣传一下,我看他一张老脸要往哪儿搁!谁不知道他花花肠子?”
吴志天恶狠狠道:“那自然不会让他好过的。谁还不是个院士了?我当初评院士为了啥,是为了舔那群老东西的脸的吗?不就是为了现在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
乔御是最早知道这件事的人一批人。
毕竟当初吴院长和他说的志得意满,颇有邀功的感觉,没想到却在审核的关头给卡住了。
吴院长怕这事儿最后没办下来,乔御心里拧巴。
乔御平静地听完了整个过程,反过来安慰他:“院长,没关系的。我现在的确太年轻,还需要熬资历。等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出国镀层金回来,到时候应该就好了。”
一听到出国,吴院长的心就“咯噔”了一下。
出国好吗,当然好。
国内,清北再怎么厉害,也改变不了如今欧美一代在科研体系上的霸权。
但问题是,很多人一出国,他就回不来了啊。
像李初杰这种傻啦吧唧的,有一个都是赚到了。
吴志天可不敢保证乔御也这样。
吴志天当即道:“你放宽心,一个万人计划不算什么,我们国内有好几个数学奖项,我帮你运作一下。无论如何,一个孪生素数猜想,得奖是够了的。”
一出办公室,乔御的嘴角边挂着的笑就收起来了。
他的确不在意这个什么“万人计划”的名单,但是自己不要,和别人不给,感官可是很不一样的。
他沉声道:“系统,把李东伟最近的研究方向发给我。”
系统心神一动:“你要进行科研竞争?”
科研竞争是学术圈内非常常见的行为。
知识的海洋广袤而没有边界,大部分人都是各搞各的。
但如果两名科学家,刚好踏足同一个研究领域,那就不得不比谁研究的速度快一步了。
科学家想要在科研竞争中胜出,需要不停地发表论文,需要申请更多的资金,这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
没有退路,赢的人鲜花簇拥,输的人一蹶不振——人们对失败者并没有那么多宽容。
不是所有投资人都愿意烧钱,让他们东山再起。
那不叫投资,那叫活菩萨。
世界上最著名的科研竞争,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医药行业的寡头企业和多个国家之间的竞争。
直接促使原定30年完成的基因组计划,缩短到了10年完成。
若非这该死的竞争,张开伟教授也不至于早早失业。
乔御道:“试试。”
系统顿时肃然起敬:“你比我想象中更加猛男。”
这是一国院士。哪怕再怎么水货,也不会菜到哪儿去。
如果把本科生比作刚刚踏入科研界的“倔强青铜”,院士这个级别的人物,段位已经是“荣耀王者”。
我靠学习走上人生巅峰 第168节
“倔强青铜”向各个机构、各个集团要钱,说自己要搞科研,无人理会。
“荣耀王者”站着不动,都有人上门主动送钱。
乔御回答:“我本来也想低调一点。毕竟我在生博士那里上课,也就刚从倒数前三变成倒数前二十。自认为和真正的天才还差很远。”
但是总有人要给他表现机会,真的好烦好烦。
-
李东伟感觉自己被背刺了。
不知道是哪个混账东西,把自己卡乔御档案的事儿放了出去。
他第一怀疑的,就是那天一直帮乔御说话的女教授,来自燕京理工大学,姓陈,名星河。但是他没证据。
流言蜚语的可怕性在于,你理会它,未免显得欲盖弥彰;不理它,又如鲠在喉。
他总不能站起来高呼,说自己没投反对票吧——毕竟他的确投了。
而且,这几天叶勤学天天往秦院长办公室跑,也不知道在嘀嘀咕咕什么劲。
李东伟很快知道了叶勤学在搞什么。
秦院长把他叫到了办公室,说话是一如既往的轻声细语。
“李院士,叶院士最近又提交了两个项目。需要校上分点钱,经过审核,叶院士的项目已经通过了。你上个月申请的拔款,可能要等一段时间了。”
李院士脸颊上的肉痉挛似的抖了抖。
气的。
“院长,您这事儿办的不地道。”
这完全就是先斩后奏,之前他一点风声都没听到。
秦院长叹息一声:“李老。并非我有意为之,叶院士最近火气很大,原因大家都知道……校上拨款也就八十来万,对您来说不算什么。你就当让他消消火吧,要不然两边都闹得不好看。”
李东伟冷哼一声:“我也是按规矩办事,他有什么好闹的?”
秦院长表情不甚赞同:“整个燕大,就乔御的档案被否。你这是一巴掌打了好几位同侪的脸啊。”
生科院的叶院士就不说了,数学院那边就差揭竿而起,和李东伟宣战。
李东伟的眼珠子转了转,大拇指扣住了尾戒。
“罢了,我就让他这次。”他道,“叶老年纪也大了,大家都是一个学院的,闹起来平白让别人看笑话。”
门一出,李东伟的表情就变了:“老不修的狗东西,分明是借着这件事朝我发难。”
只是他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把80万要回来,只好悻悻然作罢,权当被狗追着咬了口。
-
而此时,有一封新的国际邮件,躺进了乔御的信箱。
这是一封邀请函。
又过了几日,从美国数学学会寄来的包裹,抵达了燕大数学院。
李初杰打了个电话,让乔御来拿,一边忍不住在群里嘀咕:美国数学学会寄快递过来干啥?
田成:快年底了啊,估计是要召开年会。我也收到了。
田成所长虽然国籍不在美国,但却是美国数学学会内部推选的学士。
如今,整个学会也没超过三百人。但是这个学会,却掌握着数学界一项重头奖项的颁奖权,那就是柯尔奖。
田成:等等,乔御不是学士吧?
几个小时候,李初杰发来了消息:……现在是了。乔御说,希尔顿教授推选他为学士,已经内部通过了。
“草,我混的还不如一个本科生?!”
“说着说着又想去生科院给李东伟套麻袋。”
“我没记错的话,每次学会开会是不是都要颁奖?”
田成:当年没有特别突出的数学成果的话,学会宁愿空着,也不会颁奖。
李初杰:那今年该颁什么了?
柯尔奖分两种,一个叫柯尔数论奖,一个叫柯尔代数奖。
通常而言,两个奖项交替颁奖,从来不会一起颁奖。
田成翻了一下年历:数论奖。
李初杰:那今年数论界,还活着的学者里,有研究成果超过“孪生素数猜想”的吗?
田成又翻了一下期刊:没有。
教职工群顿时沉默了一下。
三分钟后。
吴志天:[语音消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或
吴志天:[语音消息]看看你们,一大把年纪了,整天就知道在工作群摸鱼划水,现在还是上班时间。真是的,什么时候也捧个奖回来啊?柯尔奖这种层次的,就不要求了。拿个第三世界学者奖也行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吴志天:咳咳,这种事还没盖棺定论,大家先不要宣传。把这口气憋着,等新闻出了再说。先不说了,我给周慎行截个图去。
数学院各教授:……
柯尔奖是含金量很重的大奖,整个华国目前还没人拿到过。
不管什么时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特别引人注目。
之前周慎行说的话,他是听进去了的。
吴志天琢磨了一下,如果乔御真的拿到了柯尔奖,那他找人办事,腰杆子就更直了。
甚至找谁,吴志天都想好了。
如今,某位新闻联播上天天见的实权人物,身边的秘书是他当年的学生。
虽然这关系拐了点,但是稍提一句,应该问题不大。领导是好领导,一句话比他说破嘴皮子都管用。
吴志天给周慎行发了条消息。
吴志天:乔御大概率能拿科尔数论奖,那个华国数学科学奖,不用急着运作了。虽然我们一把年纪了,也有人卖人情,但是人情欠多了烧得慌。
在原本的计划里,吴志天是打算让乔御得这个数学奖,然后暗箱操作一下,上上机关报,让那位学生在领导面前提一句。
但是如果有柯尔奖在身,这个奖项就显得十分野鸡且不重要了。
希尔顿教授简直是在瞌睡时送来枕头。
吴志天的老伴见他这么跑来跑去,嘴里难免嘀咕:“那个乔御是什么狐狸精,你对自己亲孙子都没这么好。”
吴志天因为最近心情好,不免摇头晃脑回答:“我亲孙子要是乔御,我做梦都能笑醒!”
说完,提着鸟笼子遛鸟去了。
吴志天亲孙子也是常青藤名校毕业,学的计算机,毕业后就进了硅谷,拿了绿卡。
每逢春节,亲孙子回家过年,吴院长看到他就来气,说他被洋墨水给喂成白眼狼。
他们这一代的老人家,是看着祖国怎么一步步起来的,走的特别心酸,特别累。
因此,老学者们最朴素的愿望,不过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然后看着自己的国家,更好,最好。
作者有话要说:2020年6月29日修改bug:希尔顿教授错打成米歇尔。
第132章
系统很快就把李东伟的资料整理了出来。
怪不得李院士对研究心肌干细胞的孙教授维护备至, 原来他自己也是研究干细胞起家的。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潜能细胞, 在合适的条件下或给予合适的信号, 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或者组织器官, 因此被称作“万用细胞”, 和精准医疗、基因治疗行业息息相关。
但凡研究领域沾点“医疗”气息, 那真是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也不怪世界各国的生物学家,都削尖脑袋想往医疗领域钻,也不看自己研究方向对不对口。
毕竟在诺贝尔奖里, 生物医学都不分家,叫诺贝尔医学奖。
李东伟的实验室, 最近一年来,研究课题都是体外扩增造血干细胞。
不少白血病患者等骨髓, 就是在等着合适的造血干细胞。
毕竟“骨髓移植”又叫做“造血干细胞移植”。
如果成功,通过移植能自我更新的造血干细胞, 可以让患者在无须化疗的情况下, 再生完整的血液系统。完全改变现有的骨髓移植与基因治疗方式。
当然, 以现在的医疗水平来说, 这个方案属于异想天开, 项目文件提交上去, 都不一定能通过。
因此, 李东伟在做的,也不过是前半截:完成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
这个研究如果成功,绝对能登上cns(及《细胞》《自然》《科学》), 无数诺贝尔奖学者都在上面刊登过自己的成名之作。
李东伟四舍五入都快60岁了,还没作为一作上去过,馋的不行,每次听说有华国学者在上面发表论文,都嫉妒的一双眼血红。
受限于现有技术,造血干细胞扩增只是理论上可行。
廉价有效的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方法,是目前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终极目标之一。
目前,李东伟领导的实验室,已经在国内外多个期刊上发表了12篇论文,大多围绕着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做的。
乔御把论文买下来一看,初步断定对方墨迹了一年,实验也不过刚刚起步,才发现血清蛋白是造血干细胞培育中主要的污染物来源。
乔御思考片刻,打了个电话给宋天宇。
“补考成绩出来了吗?”
宋天宇忙不迭点头:“出来了,最低61最高84。没有挂!”
没挂就好。要是挂了,乔御就打……算了,伤还没好,就再帮他补两天。
乔御继续询问:“后面半年我可能都会非常忙,你还有什么要求最好最近一周提出来,我尽量满足你。”
宋天宇沉默片刻,在被子里扭扭捏捏翻了个面:“乔乔,你知道现在几点吗?”
乔御瞟了眼时间:“晚上10点45。”
我靠学习走上人生巅峰 第169节
“对啊,大半夜问我这个问题,你会让我晚上睡不着的……”宋天宇的眼神湿漉漉的,声音也变的黏答答。
不仅晚上睡不着,说不定第二天还要起床洗裤衩。
乔御:“行,那我白天再来问你。”
说完,他挂断了电话。
宋天宇:“……”
等等,我不是这个意思。
系统再次发出一声冷笑:“呵,直男。”
-
第二天,乔御就开始阅读学习系统为他搜集来的资料,在学习的间隙,也在疯狂自学大一到大四的教材内容。
虽然在高中的时候,林枫就曾教过他一次,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大概是因为上辈子当过学渣,这辈子在生博士的教室内持续当学渣,乔御鲜少有骄傲自满的情绪。
他知道自己很强,但是也知道还有人比他更强,他满打满算,也不过才学三年半,而世界上多的是研究了三十年、五十年的老前辈。
天赋重要,努力也重要。没有任何成功是轻松的,哪怕是有系统也一样。
换个意志力不行的人捡到系统,哪怕是有系统督促,也未必能有现在乔御一半的成就。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将是乔御独立设计的第一个实验项目。
他在高中就做过生物酶钻井液,但那属于拾人牙慧。若没有路德维希在前面指路,给出大概方向,乔御可能都不知道要怎么去努力。
而后续一些实验,也有林枫的指导。
他目前能指挥的一共有三个实验室,一个是在天海,由王晨领导,另外两个在燕京。
在他高考结束后这么长一段时间里,王晨也没闲着,拿到了研究生毕业证,并且准备考燕大的博士生。等着早日和乔御汇合。
张开伟的基因实验室,目前由寻安生物制药投资,一共6个人。
拿到投资后,张教授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底下科研人员的工资翻了一倍。勉强安抚住了他们躁动的内心。
这样的话,乔御能用的人手大概是7.5个。还在考博士生的王晨算半个。
而李东伟的实验室在中西村高新区,临近华国科学院北京分院,旗下35名科研狗分工明确,品种优良,膘肥体壮。实验室大门正对着高分子蛋白国家实验室,走两步就能去其他院士家里串门。
怎么看都像是歪瓜裂枣对上正规军。
乔御把系统给他的学习资料也复制了几分,分别发给了这批人。
乔御:这是未来打算的实验方向,因为需要尝试的方向过多,我打算三个实验室同时进行实验。你们先看看。
一周后——
乔御:看完了吗?
微信群里静悄悄。
张开伟点开头像,和乔御私聊。
张开伟:乔啊,17篇论文,还都是英文原版,一周时间,大家是看不完的啊!
他们这,有些英语不好的,光是翻译就要一天一夜。
乔御陷入了沉默。
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一天两篇论文的学习速度。一开始有些累,需要不断磕精力药水,但是自从知识储备量到达一定程度后,他看论文的速度已经显著提升。
除非是那种特别深奥的数学难题,在专心学习的情况下,只需要三个小时,乔御就能阅读理解完一篇60页左右的论文。
智商是理解力、记忆力等能力的综合体现。
乔御对系统道:“把这批人智商也统计一下。”
片刻后,乔御得到了答案。平均112,只有王晨上了120,已经是普通人里极其聪明的那一类人。
其实,在系统的鉴定里,大部分人智商都在95-100左右。
乔御:行。那再给一周时间吧,剩下一周我带大家一起看。
-
乔御自己看完了论文。
现在白天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里,他都在自己的实验室内,研究那台冷冻电镜。
要说在国内,清大的生科院院长施文教授*绝对是冷冻电镜第一人。依靠冷冻电镜,他曾三次在《nature》上发表文章,在膜内蛋白酶与γ-分泌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施教授曾在国内撰写过论文综述,回顾了华国从上个世纪来冷冻电镜的发展史,并呼吁更多的学者进入这一领域。
要讨论的话,施教授绝对是首选。
而燕京大学和清光大学真的非常近。
所以乔御转着转着,就不小心到了清光大学校区。
乔御思考片刻,给还在清大上学的郑清华打了个电话。
十几分钟后,郑清华气喘吁吁地来了:“乔啊,你怎么来清大了?对了,我最近天天跑3000米,给你看看我的肌肉。”
说完,郑清华举起胳膊,秀出自己的肱二头肌。
郑清华从小就喜欢和乔御比较,如今在学习上是赶不上了,只好从其他方向找一点微弱的成就感。
乔御解开扣子,撸起了袖子:“你是说这个吗?”
郑清华:“……”
妈的,怎么好像比他的还大??
郑清华不动声色套上外套:“不是,大晚上的,你来我们学校干什么?总不可能是来看我的吧。”
乔御道:“的确不是。”
虽然早就知道这个答案,但是在听到的时候,郑清华心里依然被哽了一下。
“你们学校生科院办公室在哪?你说我能见到施文教授吗?”
郑清华:“……卧槽,我数学院的,我怎么知道!”
纵然如此,郑清华依旧询问了自己的学长,要到了地址。
清大校区挺大,两个人骑着共享单车朝目的地赶去。
郑清华问:“你找施教授干嘛?”
施文教授在他们院内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在十几年前还教书的时候,被人称为挂科狂魔,平生最烦沽名钓誉之辈,也不喜欢半灌水响叮当的人。
乔御:“有个研究项目,有些不确定。想得到施教授解答。”
晚上八点,早过了老师们的下课时间,但施文却依然在办公室没走。
作为清大生科院院长,在科研之余,总是要牺牲一些时间,来处理工作上的琐事。
成了晚上有课的,生科院其他教授都走的差不多了。
施文正在审核院内教授提交的科研项目。作为全国拿国家科研经费最多的大学,学校对每年发表论文的篇数,都是有硬性规定的。
这也导致学校内大部分教授,一年四季总没停过。往往一个项目完成,又展开新的课题。
就是这个情况下,办公室大门被敲响了。
施文头也不抬,道:“请进。”
木质的大门被推开又关上,发出一声轻响。
“施教授好。”说话的人态度十分尊敬。
施文抬起头,看了他一眼:“我认识你,乔御。”
国内做生物研究的,最近想不认识乔御都难,毕竟一张脸天天在相关公众号上刷屏。
有些人觉得乔御牛逼,但也有些人觉得,乔御就是运气好,背靠默克尔集团,换他他也行。
但是施文清楚,换这些人还真不行。
科研的敏锐度,不是说有就有的。孙瑞搞心肌干细胞搞了七八年,不也什么都没发现。
施院长嘿嘿一笑,放下了手里的钢笔:“是来办转校手续的吗?”
第133章
乔御沉默了一下:“不是。”
施文低下头, 伸手做了个“请”的姿势:“那你可以走了。”
乔御咳嗽了一声:“施教授, 其实这次来, 是我有一个实验项目和结构生物学有关, 希望您能帮忙掌一下眼。”
施文顿时双手抱胸, 哼哼唧唧道:“你怎么不找叶勤学。”
如果此时, 在施文面前的是个马屁精,那回答自然是“叶教授在结构生物方面比不过您”,好让施教授日后在酒桌上也能和别人吹吹牛。
但乔御虽远离职场许久,却依然深谙办公室斗争之精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