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一念至此,王稚心灰意冷。他还剑入鞘,拱拱手,转身就走。

    “道长。”

    “不知胡君还有什么指教?”王稚停住脚步,转头看着胡综。

    胡综扬声道“若是天师道诚心称臣,就不要心存侥幸,你们没有谈判的资格。天下将定,巴蜀难以独安,天师道若想生存下去,还是早点认清形势为好。”

    王稚眉头紧皱,沉默了片刻,转过身来,客客气气地向胡综拱手施礼。“多谢胡君指点,贫道一定转告系师。”

    胡综拱手还礼。“道长慢走,不送。”

    ——

    孙策站在将台之上,看着正在操练的中军将士,扭了扭脖子。

    “大王技痒了?”郭武笑道。

    孙策笑笑。“是啊,看到将士们操练,忽然有些手痒。”他顿了片刻。“官渡之后,我就没与人交过手了。”

    “岂止是大王,臣等也有好几年没上阵了。”

    “想上阵吗?”

    “想,跟着大王上阵最痛快了。”谢广隆凑了过来。“大王,秋后的冀州攻势,你会上阵吗?”

    “上阵,上阵,匹夫之勇,岂是王者所宜?”刘晔走了过来,没好气的喝了一声。谢广隆的脸抽了抽,刚准备反唇相讥,刘晔说道“要不我再陪你打一场?”说着,手便按上了腰间的刀环。

    谢广隆嘀咕了一句,阴着脸,悻悻地走开了。孙策看得真切,有些好奇。“怎么,子扬和他打过?”

    “稍微切磋了几回,小胜一招。”刘晔漫不经心地说道。

    “什么稍微切磋,你就是个疯子。”谢广隆站在远处,急赤白脸的反驳道。“说好点到为止,你却不要命的死缠烂打,自己想死就自己想死,何必害我?”

    刘晔懒得理他,对孙策说道“大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你如今身为王者,负天下之重,不宜再像以前一样摧锋折锐,身先士卒。”

    “且!当时怎么不劝劝关西天子……”谢广隆嘀咕了一句,见孙策看过去,连忙闭上了嘴巴。刘晔面不改色,充耳不闻,只是目光炯炯地看着孙策,丝毫没有退让之意。

    孙策看看他,咧嘴一笑。“看来子扬放下心结了,可喜可贺。”






第2210章 忠与诚
    


    刘晔的眼神闪了闪,柔软了几分。他垂下眼皮,转过头,看着正在演练战法的中军将士。

    “先帝之所以战败,就是练得太少。”刘晔突然说道。“大王却是练得太多,战得太少。”

    “嗯?”

    刘晔沉默良久,一声轻叹。“大王如何看练与战?”

    孙策莞尔而笑。“子扬如何看?”

    “大王多练少战,为的是减少伤亡,减少消耗,自然有理。不过从全局而言,中军久不出战,必生惰性,好逸恶劳,将来欲战而不可得。边军日重,太阿倒持,非长治久安之计。”

    孙策笑而不语,心里却是赞同的。中军是根基,久不出战,战斗力必然下降。秋后的冀州攻势,他准备亲自上阵,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即使有事,他不能亲征,也会安排中军轮流上阵,以实战检验练兵效果,证明中军的强大战力。

    军队是最重要的暴力基础,不能旁落。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太多太深。

    “子扬还是坚持速取冀州?”

    刘晔点点头,又道“大王分心内政,欲缓缓攻之,也有道理。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不失师之本意。”

    孙策瞥了刘晔一眼,心想这人虽然恢复了不少,心里还是没完全服气,话里带刺啊。什么叫毒天下?说得真难听。他正想着怎么反驳,孙皎一身戎装,左手按剑,右手拿着一封公文,快步走了上来,见刘晔也在,他有些意外,点头致意,赶到孙策面前。

    “大王,幽州急报。”

    孙策接过军报,一边问孙皎有没有归档,一边迅速浏览了一遍军报。军报是太史慈发来的,简雍发现刘备的安排有异常,关羽不知去向,有可能对冀州或者并州采取行动,太史慈希望水师能够协助,威胁涿郡,牵制刘备的主力。

    孙策看完,眼角的余光扫向刘晔。刘晔很自觉,走到一旁去了,不知是看将士演练,还是欣赏太湖风光,只是他扶在栏杆上的手却不自觉的轻叩着,笃笃有声。孙策笑了笑,叫道“子扬。”

    “大王?”

    “随军月余,还习惯吗?”

    刘晔笑了笑。“比起先帝军中,大王的军营虽然俭朴,却还是很舒适的,温饱有余。”

    “那你也不能只吃饭不干活啊。”孙策扬扬手中的军报。“先做个军师,如何?”

    刘晔眼睛眨了眨。孙策的军师处分四个等级。军师祭酒是军师处的最高负责人,眼下由郭嘉担任。其次是各督军师,比如周瑜身边的荀攸、鲁肃身边的辛毗,以及左军师诸葛亮、右军师陆逊。再然后就是各领数人不等的军师,最后是参军。军师这个等级不高,但郭嘉、陆逊等人都在汝南,孙策身边只有军师、参军,他虽然只是军师,除了孙策之外,并无其他领导他的人,他是直接向孙策汇报的。

    或许,这是吴王特意挑选的时机,就像委任荀彧为谏议大夫,虽然官职不高,却独领一事,有机会展露才华,又不至于引起其他人的敌意和排斥。

    刘晔迅速权衡了一下,躬身领命。“愿为大王效劳。”

    孙策点点头。“叔朗,你向刘军师介绍一下情况。刘军师足智多谋,经验丰富,你要多向他请教。”

    孙皎躬身领命,又向刘晔行礼。刘晔心中欢喜。孙皎是宗室,是孙策着意培养的将领,将来有可能像陆逊、朱然一样独领一军。孙策将孙皎交给他,这是对他的考验,也是为他创造机会。

    刘晔与孙皎见礼。孙皎随即将最近收到的一些情报说了一遍。他虽然年少,做事却很用心,到孙策身边做侍从后,处处留意,凡是经手的情报都有印象。刘晔认真的听完,又参照太史慈的分析,对冀州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

    他的观点与孟建类似,刘备通过逢纪联合袁熙,里应外合袭取冀州的可能性很大。不过以他对刘备的了解,他不觉得刘备夺取冀州后就能控制冀州。刘备虽然号称中山王之后,但他不好读书,游侠习气很重,和世家子弟很难合作。就算他夺取冀州,也很难在冀州站稳脚跟,迟早会和冀州世家产生矛盾,结果可能还不如袁绍父子。

    因为,刘晔建议做好出战的准备,却毋须心急,等刘备的主力进入冀州腹地,僵持不下,再派兵袭取幽州、并州,断其后路。冀州虽然有户口、耕地,却无险可守,远不如幽州、并州。先取幽并,对冀州形成合围之势,刘备插翅难飞。

    孙策觉得刘晔这一计很有新意,立意甚高。但他没有立刻表达自己的意见,按照规定,刘晔作为一个普通的军师,他的提议要通过军师处的质询才能成为正式的意见。

    “子扬,你随叔朗去查阅一下与冀州相关的军报,尽量准备得全面些,届时提交军师处质询。叔朗,你全力配合刘军师,不得耽误。”

    “喏。”刘晔与孙皎齐声答应。

    ——

    刘晔随着孙皎走进军师处的档案室,惊呆了。

    整整一屋舱室,分门别类,摆满了档案,即使是曾主持长安朝廷秘书台的刘晔也叹为观止。别的不说,仅是那些用樟木打造的柜子就让人眼馋。这么多的上好樟木,成本不菲。

    “这些樟木都是从豫章深山里采出来的,这样的档案室,整个吴国只有三个一个在首相府,一个在计相府,一个在中军。中军这个最大,首相、计相随行时,他们的档案也会寄存在这里。”孙皎指了指远处的一扇门。“不同部门的档案是隔开的,以免互相干扰。”

    刘晔惊叹不已。孙皎领着他,将档案室的布局大致说了一遍,中途遇到几个正在查阅档案的军师、参军,不免停下来打招呼,听说刘晔刚被委任为军师,那些军师、参军的眼神都有些异样,有人表示祝贺,有人表示怀疑,有人表示不以为然。刘晔也不在意,随孙皎一一看过去。

    “军师是不是也有分工?”经过关中档案区时,刘晔停住了脚步,目光扫过一个个的格子。

    “是的。”孙皎笑道“军师是想看看与你有关的情报吗?”

    “可以吗?”

    “你想看什么时候的,我去填个表,申请一下。”

    刘晔歪了歪嘴。“这么麻烦啊,那就再等等,先处理了冀州的事再说。”他又向前走了一段,发现前面标识着交州的档案区大部分柜子都空着,不免有些惊讶。孙皎解释说,交州之前由骠骑将军负责,中军基本不予干涉,所以收集到的情报比较少。现有的情报大多是从别的渠道收集来的,比较杂,不够系统,准确性也有限。

    刘晔若有所思。

    参观完了档案室,刘晔回到冀州区,就站在档案柜前,一份份的翻看相关的记录。旁边有专供抄写的书案,案上有准备好的笔墨纸张,他也不用,只是一页页地看过去。

    冀州的档案收集得很多,时间也早,最早的是初平三年,那时候孙策刚刚接管豫州,这艘楼船可能还没建。刘晔站在那里看了大半天,然后又去了幽州区。出乎他的意料,幽州区的档案也很多,比冀州区有过之而无不及,仅是辽东就有好几个柜子。仔细再看,还有高句丽、三韩、倭国等类别,有的刘晔听都没听过。

    “这些蛮夷小国,如何也用这么多心思?”

    “大王说,正因为他们是蛮夷,更需要我华夏衣冠文明的教化,所以需要多花些心思。”孙皎捏着指关节,发出清脆的响声。“这还不算多,大王眼下最关注的还是西域,那里是最有可能威胁我华夏的所在,将来必先征服之。”

    刘晔愣了一下。“你说的是罗马吗?”

    “刘军师也知道?”

    “听人说起来,听说这罗马原本也是个撮尔小国,好战成性,几百年间,竟成东西万里之大国。安息之所以衰落,就是因为与罗马的战争所致。”刘晔淡淡地说道“长安有不少西域来的胡商,我们也收集了一些情报。不过这些事情还是荀令君最熟悉,他麾下的鲍出等人很得力。秘书台的主要任务还是收集中原的情报。”

    “那你们收集到的情报多吗?”

    “多?”刘晔转过头,看着远处那些他暂时还无权调阅的关中档案,苦笑一声。“原本以为不少,现在看来,仅是情报而言,胜负即已判然。有如此雄厚的财力支撑,郭奉孝焉能不胜。”

    孙皎笑了,看看四周,见附近无人,低声说道“郭祭酒虽然聪明绝顶,精力过人,如今却也分身乏术,这才引诸葛亮、陆逊为左右军师,襄赞军事。依我看,用不了多久,前中后三军师也会陆续委任,刘军师必居其一。”

    刘晔笑着摇摇头,谦虚了几句。“岂敢,岂敢。晔乃降臣,吴王不杀我已是开恩,岂敢得陇望蜀。”

    孙皎笑了。“刘军师,太史子义也曾是降臣,他还袭击过大王呢,现在不照样高居九督三甲?大王胸怀,古之圣君不能及。只要军师待之以忠,他必待军师以诚。”

    刘晔目光微闪,低头看档案。“多谢叔朗提醒,感激不尽。”





第2211章 土豪
    


    华灯初上,孙策与蔡瑁对面而坐,谈笑风生。

    蔡瑁黑了很多,说话声音也大了不少,开始还有些拘谨,说着说着,声音便大了起来,还伴有强劲有力的手势。陪他来的黄月英本想提醒,却被孙策阻止了。孙策一点也不介意,笑眯眯地看蔡瑁吹嘘此行的成果。蔡瑁心情好,说明夷洲之行有收获,至少没有亏本。

    二十名皮肤黝黑、身材矮小,身材比例却很完美的夷女站在门外,两双黑白分明的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四周。她们是蔡瑁献给孙策的昆仑奴。蔡瑁夸赞说,别看她们黑不溜秋的,皮肤却细腻如丝绸,手感极佳,而且身材凹凸有致,与中原女子大有不同。像这样的极品昆仑奴,在胡市上价值百金,可遇不可求。

    黄月英本来很生气,不过看孙策淡淡地扫了一眼便没什么兴趣之后,勉强忍住了,没有当场发作。蔡瑁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犯了错,依然兴高采烈地向孙策介绍此行成果。

    他组织船队出海,有陈矫收集的信息为基础,再加上招募的一些夷人做向导,很快就找到了夷洲。夷洲在会稽东南,顺西北风南行,不过十余日便到。登陆之后,他没有急着去找黄金,虽然有夷人言之凿凿,说知道金矿所在,但他还是稳扎稳打,先命人寻找合适的地点扎营,安排屯垦,再派人随夷人进山寻矿。

    蔡瑁说得唾沫横飞,孙策听得眉开眼笑,心里却是一点也不信。以他对蔡瑁的了解,这厮肯定是恨不得将船直接开到矿山挖金子,哪有心情扎营、屯垦啊。这些应该都是凉茂的主意。凉茂有些书生气,但做事能力还是有的,在首相府又见习了一段时间,做事很有章程。当初安排他做蔡瑁的副手,就是为了弥补蔡瑁在这方面的不足。

    但他没有必要当面戳穿蔡瑁。

    “大王,夷洲土地肥活,水也方便,稍微收拾一下,就是上好的耕地,亩产至少五石以上。就是人少,如果有足够的人手,再安排几个通晓水利的掾吏,用一两年时间,垦出百万亩良田,每年能百万石稻米是一点问题没有,不仅自给有余,还能为沿途经过的水师粮食。夷洲中部有大山,横贯南北,山上有上好的野茶树,滋味醇厚,与中原茶树不同,如果用心栽培,也是一项收入……”

    孙策抬起手,打断了蔡瑁。“你要多少人?”

    “多多益善。”

    孙策想了想。“我倒是有几万人,正愁没地方安排。你如果愿意接收,我一并给你。”

    “什么人?我要,我要。”

    “董昭率领的冀州兵。”孙策挪了挪身子,让自己坐得更舒服一些。黄月英取过一个靠枕,塞在孙策后面,自己也靠了过来。“两万多青壮,杀又不能杀,放又不能放,上阵不放心,养着又浪费粮食。你如果愿要,索性送到夷洲去,让他们去垦荒种地,还能作战。他们虽然不是我江东兵的对手,对付夷洲土著的骚扰还是绰绰有余的。另外还有一些兖州兵,也有一万多人。”

    蔡瑁一拍大腿。“好啊,冀州人、兖州人都能种地,我全要了。什么时候能到位?我安排船,把他们全部运走。大王,以后这些俘虏都别杀,全给我,有多少我要多少。”

    “美得你。”黄月英翻了个白眼。“拿钱来买,一个一万。”

    “咦,阿楚,你怎么能这么说呢?”蔡瑁严肃起来,一本正经地说道“我是大王之臣,理当为大王分忧,安排几万俘虏是份内的事,怎么能收钱呢?”

    黄月英没好气的说道“收什么钱?是你给大王钱。”
1...869870871872873...10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