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三国小霸王 第2400章 许劭上山
许劭、刘先倚栏而观,只见两岸人流熙熙,其中有不少十多岁的少年少女,有卖花的,有卖报,还有散发各种传单的,一个个脚步轻快,在人群中穿来穿去,不时惹来一声笑骂。
许劭甚是不解。“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少年,不是说江东学堂多,这么大的孩子都应该去读书么?”
“学堂再多,也不可能人人读书。郡学招生不过五百人,县学招生不过三百人,乡学、里学的规模也有限,哪能供让所有的孩子都读书。”孙翊说道,眼神变得凝重起来。“要想实现我王兄人人有书读的愿望,至少还要两个五年计划,或者还要更久一些。”
许劭话刚出口,便有些后悔。建业城如此繁华,少说有万户,就算一家有一个适龄儿童,那也是近万人,怎么可能有这么多学堂。想当年,太学最盛时也不过三万太学生。建业作为都城也不过五六年时间,要求建业城的每个儿童都去读书,未免苛责贤者。
可是听了孙翊的话,他又觉得不太可能。要在十年内达到每个孩子都有读书的机会,这要建多少学堂?除非真如典籍上所言,每个乡里都有庠序。这是儒门一直以来的梦想,但始终是梦想,实际上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
原因很简单,哪来那么多先生?普通百姓是请不起的,官府也没有这么多钱。就算有钱,也没有那么多可以充任教师的读书人。一个人最多能管二三十个学生,一万个学生就需要五百人,一个郡的郡学规模才多大?除非把所有的郡学生都派出去做教师,否则根本不够用。
可是许劭转念一想,又觉得并非如此。以前读书人不愿意做教师,是因为他们都想当官。可是孙策推行新政,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拓宽了读书人的出路,让他们不要只盯着做官一条路。既然可以去做工匠,去做商人,为什么不能做教师?如果让他选,他宁愿去做教师。
看来孙策早就有这样的打算,并非空头许诺啊。也许在他那什么五年计划里就有这方面的内容。此人施政一向步步为营,谋定而动,有这样的宏愿也不足为怪,说不定真能实现呢。
既然四民皆士,那每个人都识字又有什么不可能?士当然要读书识礼嘛。
许劭出神的时候,刘先和孙翊交谈了起来。孙翊这几年没在孙策身边,但是他坐镇襄阳,熟悉南阳、南郡的政务,知道大致的情况。这些少年少女倒未必是读不起书的,里面有些人可能家境还很不错,他们来卖花、卖报并不完全是为了钱,还有熟悉事务,接触民生的意思。孙策说过,士不仅要知道,更要能行道,了解世事就是为将来行道做准备,毕竟潜心学问,不问民生的人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要从事实业的。
“你别小看卖报、卖花,和行军作战一样,很有讲究的。”孙翊伸手一指那些蝴蝶般穿梭的少年少女。“就拿卖报来说,什么人喜欢什么报,一般什么时辰买报,不同的地段大概能卖多少报,会有哪些竞争对手,这都需要事先了解,妥善安排,要不然的话,不是报纸不够卖,就是报纸卖不出去,或者竞争太多,不得不降价,少赚了钱……”
“将军对经商也这么熟悉?”刘先笑道。
“我家是商人出身嘛,家父从小就随我大父出去做生意。我王兄也常说,商场如战场,含糊不得。战场如商场,必须精打细算才能不亏本。”
刘先忍俊不禁。“怪不得吴王战无不胜,如此是不肯做亏本生意。”
孙翊也笑了起来,丝毫不以为忤。刘先见了,倒是有些惭愧,自己这心胸还不如一个未弱冠的少年。
他们一边欣赏秦淮水两岸的风景,一边溯水而上,赶往汤山。出了城,过了紫金山,两岸的人烟稀疏了不少,放眼看去,到处是浅绿的麦田,直到汤山附近,村庄才渐渐多起来,又出现了大片大片的花田,不时有一艘艘载满鲜花的船只驶过。
刘先很是惊讶,许劭倒是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里靠近汤山,地温要比他处高上一些,稍加改造,便能利用地下的泉水来提高温度,种出冬季本不该有的鲜花来。他只是没想到汤山附近会有这么多花田。按理说,这一大片都应该是禁苑,百姓不准靠近才是,怎么可能让他们种花。
破坏了风水怎么办?混杂了细作怎么办?许劭多少有些不以为然。
到了汤山脚下,弃舟登岸,许劭便看到了一群百姓,男女老少都有,手里提着各式各样的小篮小筐,里面有的是衣服,有的是吃食,有的只是一些简单的洗漱用品,有说有笑,沿着山脚而去,在他们的前方有一座院子,雾汽蒸腾,隐约有笑声传来。还有一些人迎面而来,散着头发,面色红润,一副刚沐浴完的样子。
“那边……就是温泉?”许劭心中狐疑。
“那边是供百姓泡的温泉。”孙翊知道许劭想说什么,笑笑。“先生若是想与民同乐,可以去试一试。若是要清静,还是上山比较好。以钟相的级别,别苑里自然有温泉可用。”
许劭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半天没说出话来。这时,钟演迎了上来,他奉钟繇之命,接许劭上山。许劭便与孙翊、刘先告别,跟着钟演上山去了。
上了半山腰,在禁苑入口处接受检查时,一个年约三旬的儒生气冲冲的从里面走出来,脸色涨得通红,一边走一边舞着着双臂,大声咆哮,经过许劭身边时险些撞翻了许劭。许劭沉了脸,刚准备发怒,交接完公文的钟演赶了过来,一把拽住许劭,连连摇手,示意他不要多事。
“这是哪来的狂生,如此冒失?”许劭很不高兴,一路的好心情全被搅了。
“先生说得没错,此人的的确确是个狂生,而且这两天狂病发作得特别严重,最好别惹他。”
“谁啊?”
“平原人祢衡。”
“原来是他。”许劭没有再问。他也听过祢衡的名声,还读过祢衡的文章,没想到会在这里见着。他自己还有一身麻烦,不想惹祢衡这种人。
上了山,果然清静了许多,山林掩映之间,一座座小院错落而居,虽不甚大,却很精致。山上温暖如春,绿树成荫,开了不少花,树梢间有鸟儿鸣唱,极是幽静。山脚下的欢声笑语听起来若有若无,既有烟火气,又不受打扰。
许劭的心情一下子好了很多。他问起钟繇入相的事,钟演大致说了一下。钟繇到建业时间不长,这两天又忙着搬家,还没正式接触公务。等安定下来,估计就要忙了。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许劭的到来非常关注,希望能早点解决这个隐患。
许劭有点惭愧。
等候许劭的不仅有钟繇,还有荀彧。算起来,他们有十五六年没见了,见对方都添了不少白发,尤其是许劭,两鬓已经斑白,比钟繇看起来还要老态,不免唏嘘。
“这两天大王很忙,暂时不太可能见你。你可以去拜访一下吴太后。”荀彧说道。
“吴太后?”许劭立刻听出了荀彧的言外之意。
“钟相委托其妹,经由王后之口,在吴太后面前提及子将。吴太后想请你看一个人。”
许劭皱起了眉头。“看谁?”
“孙权。”
许劭打量着荀彧、钟繇,沉吟不语。他被孙策怼得吐血,就是因为鉴别人物,流浪十年归来,他们还让他看人,而且是孙策的弟弟孙权,这不是往刀口上撞吗?
钟繇抚着胡须,缓缓说道:“子将,这是我和文若商量的主意。你想必也知道,吴王对几个弟妹着力栽培,成绩显著,唯独二弟孙权不如意。他认为孙权可以从政,不宜从军,孙权偏偏对用兵情有独钟。吴太后怜惜他,一直想帮他,吴王也是无奈。你若能劝得吴太后放弃这个想法,也能助吴王一臂之力。”
“我说的还有人信吗?”
“其他人信不信,不重要,吴太后信就好。吴王登基在即,届时必然要加封几个弟妹,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总之不美。”
许劭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麻烦有了解决之道,许劭的心情轻松了许多,他想起路上遇见的祢衡,便问是怎么回事。钟繇、荀彧听了,相视而笑。
“文若,这件事你最清楚,你说说吧。”
荀彧应了一声,把事情的大致经过说了一番,最后说,孙策问了祢衡三个什么问题,没人知道,但祢衡接连几日上山请见,都被孙策拒绝了,却是人人皆知的事。祢衡每次被拒绝,都会回去若思冥想一夜,次日又兴冲冲的来,自以为回答能让孙策满意,有机会面对面的辩难,但每次都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祢衡脾气原本就不好,这么一来,更是狂性大发,甚至在禁苑中大呼小叫。若非孙策大度,恐怕早就砍了他了。所有的人都知道他这两天不好惹,离他八丈远,只有许劭初来乍到,不知究竟,挡了他的道。
“什么问题,这么难解?”许劭好奇不已。
“子将有兴趣?”钟繇笑眯眯地问道。
许劭一愣,一口否决。“没有。”




三国小霸王 第2401章 老朽与神童
钟繇、荀彧相视而笑。这许劭真是被吴王怼怕了,连对阵的勇气都没有。人还是那个人,精气神却是一点也没有了。
许劭心知肚明,也自嘲地笑了两声。“败军之将,岂敢言勇。且余日无多,不想再作意气之争了。”
钟繇微微颌首。“子将游历十年,辛苦自是辛苦的,却也开了眼界,宽了心胸,诚然难得。文若啊,这一点,你可要学着点。”
荀彧含糊着应了两声,许劭诧异,盯着钟繇、荀彧看了又看,荀彧却只是笑,不敢解释。许劭无奈,只得暂时放下。钟繇随即说起今晚的接风宴,告诉许劭有哪些人会参加,让许劭有个心理准备。许劭听了一回,没听到郭嘉的名字,忍不住问了一句。
“军情处最近是不是很忙?”
钟繇虽不知究竟,多少听到一些风声。只是军情处的事务属于机密,他不能轻易透露,就连荀彧都没特意提及。“军情处一直很忙。”
“恐怕不然。”许劭摇摇头,抚着胡须,若有所思。“我途经豫章时,家兄本打算于柴桑相聚,中途却爽了约,只说有事,不及其详。行经溧口,又遇军情处的楼船匆匆南行,看方向,应该是去丹阳。劭估摸着,当是江东有变。”
钟繇、荀彧屏住了呼吸,交换了一个眼神,心情复杂。吴王登基在即,江东却有可能出事,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江东如此出事,其中必然有世家、豪强的影子,孙策很可能大怒,对江东世家、豪强进行打击。可是如此一来,新朝气象难免受到影响。再说了,汝颍系也未必就能完全置身事外。
在江东三郡任太守、尉、监及各县令长的有不少是汝颍系,比如豫章太守许虔、丹阳太守杜袭。如果江东出事,他们多少会受些影响。
怪不得郭嘉这两天忙得连影子都看不到。
孙翊上山,在半路上也遇到了祢衡,有随身侍从保护,祢衡没能冲到他的面前,张着双臂,从一旁呼啸而过,引得众人侧目。
孙翊也觉得尴尬。堂堂大吴禁苑,吴王和重臣休养之地,居然出现了一个疯子,实在丢脸。
刘先、周不疑很好奇,却不好多问,装作没看见。
一起上了山,来到孙策处理公务、接见群臣的殿前,有郎官上前接洽,将孙翊引了进去,刘先、周不疑被安排在旁边的一个长廊中暂息。天色将晚,夜幕低垂,远处的余晖为建业城笼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被山下蒸腾的雾汽一折射,更添几分迷离,宛若仙境。想着刚刚一路所见的繁华,刘先沉默不语,周不疑却有些兴奋。
“阿舅,天下的名城都是这样吗?”周不疑低声问道。
刘先摸摸周不疑的头。“不,这座城独一无二。”
“为何,难道建业城比洛阳城还要繁华?”
“我一时也说不上来。”刘先微微的眯着眼睛,回想着年轻时在洛阳游学时的所见所闻。那时候的洛阳城的确繁华,可是却与眼前的建业城不同,具体有什么不同,他却说不清楚。
“阿舅,刚才那疯子是谁啊?”
“我也不认识。不过此人在禁苑奔行,却无人阻拦,想是常客,应该不难打听。”
周不疑歪着脑袋,眼神闪烁。“阿舅,你知道我想到了谁?我想到了楚狂接舆。当年他从夫子车前佯狂高歌,夫子安坐不动。如今此人又在吴王禁苑内长啸而行,禁苑内同样安静,可见吴王有圣人胸怀。”
刘先惊讶地打量着外甥,忍不住笑了,却又提醒道:“小子,接舆那几句歌可不合时,引喻失义,非智者所为。”
周不疑乖巧地嗯了一声,没有再说什么,眼神却格外的清澈。
孙翊进了大殿,正看到郭嘉从里面匆匆出来。孙翊停住脚步,躬身施礼。他当年在孙策身边时,多蒙郭嘉指点,算是半师半友。郭嘉放慢脚步,笑着点点头,便走了过去。孙翊很意外,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叔弼,快进来。”孙策叫道。
“喏。”孙弼快步走到孙策面前,深施一礼。“右都护,臣翊,拜见大王。”
孙策扬了扬眉,嘴角微挑。“甚好。叔弼,你虽未弱冠,却已经有大将气度,将来坐镇一方是没什么问题了。说说看,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大王,臣虽小胜,却是机缘凑巧,群臣之功,不敢自诩。要想坐镇一方,还需多多历练才行。”
“真的?”
“臣心如鉴,绝无隐瞒。”
“胜不骄,败不馁,是好事。”孙策走到孙翊身边,伸手揽住孙翊的肩膀,轻轻拍了拍。“不过有时候太谦虚了,也不一定是好事。真正的智者知道你是谦逊,愚者却以为你无能。所以啊,你该露锋芒的时候还要露,不能令人生觊觎之心。”
孙翊茫然地看着孙策,不知道他究竟想说什么。
孙策松开孙翊,从案上取过一份文书。孙翊看了一眼,知道是自己奏捷的军报。孙策在手中抖了抖。“你擢诸葛亮为谋功第一,又多有赞语,是不是希望将诸葛亮召至麾下?”
“大王,诸葛亮当年与陆逊并称,如今陆逊为小妹军师,诸葛亮为我的军师……”
“小妹毕竟是女子,要面对的不仅是有形的敌人,更有无形的质疑,所以能胜不能败。陆逊不仅是臣,更是她的夫君,助她一臂之力,天经地义。诸葛亮不然,他只是臣。他和你之间,只能有君臣之义,不能有别的,明白吗?”
孙翊顿时红了脸。“大王,你说什么呢?”
孙策微怔,随即反应过来,不禁笑了一声。“你别多想,我没别的意思。”他随即又收起笑容,神情严肃。“你若能以诸葛亮为臣,王兄不反对,只会为你高兴。但是你要清楚,诸葛亮的才智心性皆是上上之选,出类拔萃。若遇明主,他自是名臣。若是中庸之辈,君弱臣强,则难得强臣欺主。你确定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吗?”
在孙策的逼视下,孙翊不敢掉以轻心,仔细想了想,露出一丝沮丧。“臣弟不及王兄万一,超过诸葛亮的可能性也不大,怕是驾驭不了他。”
孙策点点头,再次拍拍孙翊的肩膀。“知不足,方能有所进。能有这样的心性,你还有进步的空间。不要急,慢慢来。”他将军报丢在案上。“暂时先将诸葛亮留在你的麾下,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驾驭不了,说一声,王兄就将他调回来,安排一个更合适的位置,不辜负了他就是。”
孙翊大喜过望。“多谢王兄。”
孙策从案上拿起一叠文书,交给孙翊。“这两天事情多,你帮着处理一部分。看看没有了诸葛亮辅佐,你还有几分成色。”
孙翊乐不可支,连声答应。孙策转身,命人传刘先、周不疑进殿。孙翊心领神会,连忙收起文书,站在一旁观察。孙策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他将来是要外放,镇守一方,甚至可能有自己独立的封国,如何与群臣相处是他现在最需要学习的能力,在孙策身边观摩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孙策站在殿中,面带微笑,看着小步急趋而入的刘先、周不疑。
他对刘先的兴趣不怎么浓。有文才,有口才,是个做尚书的合格人选,将来资历够了,升做尚书令也没什么问题。但他的成就也就这样了,实际政务能力的欠缺,让他凭政绩做到二千石,甚至拜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他观望得太久,来得太迟,机会已经错过了。
周不疑则不然,他还年轻,十岁到二十岁,正是好时候,他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跟上吴国的腾飞。
孙策和刘先聊了几句,问了一路的辛苦,感谢刘先对孙翊的帮助,又问他的志向,邀请他入朝。刘先也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初来乍到,吴国朝堂上人才济济,不可能一步登天,占据高位,便谦虚了几句,将功劳推给诸葛亮等人,又自责不识时务,未能及时投效,不死已经是幸运,愿戴罪立功云云。
孙策聘刘先为尚书郎,留在身边,近距离观察。
话题随即转到了周不疑身上。这时,孙策蹲了下来,与周不疑面对面。
孙策与刘先说话时,周不疑低着头,神态恭谨,却一直凝神倾听孙策说话。见孙策蹲下与他说话,大感意外,连忙撩起衣摆,跪倒在地。
“泉陵布衣,周氏子不疑,见过大王。”
孙策笑笑,伸手将周不疑抚起,轻拍他的肩膀,笑盈盈地说道:“听人说,你是神童。”
周不疑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圣人面前,不敢自称神童,不过早慧些罢了。泉陵偏僻,乡人无知,以讹传讹,以一当十,不足为训。”
“百闻不如一见。”孙策指指自己的腿。“你猜猜,孤这是何意?”
周不疑打量了孙策一眼,略作思索,再次拱手。“小子妄测,大王当是效燕昭王故事。”




三国小霸王 第2402章 兄弟之间
何以见得?”
“燕昭王为求贤,筑黄金台以待四方贤者,又纳郭隗之言,以千金市马骨,故得贤才良将,平辽东,破齐七十余城。如今大王半有天下,屈王者之膝,临布衣小子,天下贤士自当云从影响,齐聚大吴。平蜀定天下,横绝四海,指日可待。小子不才,愿大王赐笔墨,为赋一篇,以壮大王之意。”
文章可以提前准备,临时应变却是实实在在的考验。孙策不按套路出牌,周不疑却能应答如流,典故也用得贴切,可见是真聪明,绝不是以讹传讹,或者互相吹捧。
难怪曹冲死后,曹操要把周不疑杀掉。这样的人才,绝不是普通人能驾驭得了的。
孙策命人备笔墨,看着周不疑作赋。
赋是汉人眼中的大文章,地位绝不是诗能相提并论的,能做赋,那才是真正的文采。
孙策不懂赋,但他身边懂赋的人太多了。周不疑这篇赋作出来,落在纸上,自然逃不过他们苛刻的目光检视。如果是事先准备的,自然无所遁形。
从这一点上来说,周不疑敢于主动作赋,本身就是一个自信。
刘先沉默不语。事出突然,他想拦都来不及。周不疑毕竟太年轻,不知道藏拙,锋芒毕露,这篇赋写出来,传播出去,不知道要引起多少人注意。
吴王这是要将他架在火上烤啊。
孙翊站在一旁,见刘先神情无奈,略作思索,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禁暗自佩服孙策手段高明。这么一来,孙策既表现了求贤若渴的态度,又将刘先、周不疑逼到了绝处,他们想在大吴的朝堂上立足,就不得不依靠孙策了。
时间不长,周不疑的赋写完,洋洋洒洒,三百余字,一挥而就,看不到一字涂改。周不疑的书法很不错,端正而不失灵动,赏心悦目。
孙策赞道:“好书法,这是始宗亲传吧?”
刘先连忙谦虚。“论书道,大王才是真正的圣手,臣不足以论。此子从臣习书,久无大进,从诸葛军师处观大王手迹,这才有所进益。”
孙策笑着摇摇头。“始宗不必如此。若论文章,孤是一窍不通,看不出好坏。论书道,孤略知一二。他这书法与孤不同。”他顿了顿,又道:“孤理解始宗的担忧,拔苗助力,非用人之道。今日之事,不宜过于张扬,免生是非。”
刘先长出一口气,连忙谢过。
孙策打量着周不疑,又道:“少年天才,宜好自护养,为国蓄才。小子,你不是马骨,你是真正的千里马,宜戒骄戒躁,磨砺身心,以期大成。”
刘先拉过周不疑,大礼参拜。有了孙策这句话,周不疑的前程就不用担心了。
又说了几句闲话,刘先带着周不疑告退,孙策命甄像带他们去安排住处。甄像刚才看到了孙策对周不疑的器重,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亲近的好机会,一边走,一边热情地介绍附近的建筑。
汤山行宫依山而建,因泉筑苑。吴王办公的这座殿是最大的,刘先、周不疑都是近臣,就住在附近的庐舍中,虽然受限于地形,不是很宽敞,却还算清静,各种设施也很齐全。甄像带他们一一参观,然后又带他们去住处。
见甄像热情,周不疑便说起路遇狂生的事。甄像一听就笑了,把祢衡的事大致介绍了一下。周不疑对祢衡其人不甚关心,倒是关心那三个问题究竟是什么。
甄像看了周不疑片刻,笑道:“这三个问题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这是大王口述,杨德祖手书,交与祢衡的,除了这三人之外,也许只有孔文举知道,别人一概不知。你若有兴趣,不妨问问这四人之一。”
周不疑好奇心大起,却无可奈何,只得暂时作罢。
——
“仲谋可曾来?”孙翊问道。
孙策背着手,站在门口,沉默了片刻才说道:“昨天就到了。听说住在阿母处,待会儿你去见阿母,自然会看到他。”
1...10101011101210131014...10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