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一是不能太严。太严了,动咎得罪,容易成为官员手中伤害百姓的工具,官逼民反。
二是要明确。什么样的事不能做,做了就有什么样的后果,要让百姓能够理解,不至于产生混淆,也不能让官员有太多的操作空间。立法的目的是规范百姓的行为,减少犯罪,而不是为执法而执法。
三是要有辩护。有罪无罪,不能只听官员一面之辞。
钟繇对前两点没什么意见,最后一点却是不明所以。孙策略微解释了一下。
在见钟繇之前,他也对相关制度做过一些了解,和张纮、虞翻以及高柔、伊籍等人都有过商讨。仅从制度而言,秦汉法律是很慎重的,尤其是涉及杀人的案子,通常都要经上级部门复核,杀人甚至要皇帝亲自批准。但案件审理还是由官员独立完成,并没有给当事人多少辩解的空间。会不会出现冤案错案,会不会出现判罚不准,取决于官员的人品。
但人品这种事往往是不可靠的。地方审理案件的都是本地人,太守、县令不可能脱离本地掾吏的协助独立审案,有没有人在太守府、县寺当差,就成了有罪无罪的关键,官吏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击报复异己的事屡见不鲜。
孙策希望能建立一种辩护的制度,让另一方也有发声的机会,以抑制执法中的循私舞弊,公器私用。
钟繇听完,眉头紧皱。“大王,如此一来,只怕官吏数量太多,朝廷供养不起啊。”
“公所言甚是。”孙策抚着额头,也有些头疼。管得细了,官员的数量就会增加,相关的支出也会暴增。别的不说,他将郡县的民政、军事、监察权分开之后,原本一郡只有一个太守,一县只有一个县令长,现在又多了郡尉、郡监、县尉、县监,俸禄开支也因此翻了一番。如果按照他的设想,对执法进行细化,初步估计,俸禄开支至少要增加三成。
古代官制大而化之有时候是不得已,一是技术无法实现,二是财政开支负担不起。
“所以只能挑最要紧的先做。不知钟公有没有听过一个二八论?”
钟繇欠身施礼。“臣愚陋,未曾听闻,敢请大王指点。”
“天下事,八成麻烦出于二成原因,另二成麻烦则出自八成原因。我们现在就要找出那二成原因,先解决八成麻烦,剩下的事再慢慢解决,不要指望着什么事都在掌握之中。真要如此,那就只能把事情极度简单化,比如百姓只能耕战,不及其余。真要那么干,孤会成为暴君,钟公也会被人骂为虎作伥。”
钟繇久经仕宦,一下子明白了孙策的意思,哑然失笑之余,又敬佩不己。“大王所言极是,合乎圣人治国之道。大道至简至易,简则能知,易则能行,以二制八,想来还是可行的。其实真正说起来,官也好,民也罢,真正作奸犯科的不足一成,处理好这一成,天下可安。”
孙策大笑,探身过去,拍拍钟繇的手背。“公此言,深合孤意。周武王有乱臣十人,灭商建周,开八百年基业。大吴若有大臣如公十人,孤可卧治天下矣,传国千秋。”
钟繇又兴奋又不安,觉得肩上沉甸甸的。他躬身再拜。“蒙陛下错爱,臣诚惶诚恐。”
孙策和钟繇谈了大半天,留钟繇用了一顿午饭,傍晚时分才送钟繇出宫。他本打算将钟繇送到宫门口,钟繇却再三推辞。他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孙策对他越是尊敬,他的压力越大,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看着他呢。
不出钟繇所料,他刚出太初宫,就被一群人围上了。清晨他入宫时受吴王礼遇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大半个建业城,不仅汝颍人士欢欣鼓舞,就连那些被迫赋闲的前朝老臣都有些心动。既然钟繇能得到吴王重用,他们也有机会啊,论仕宦经验,比钟繇丰富的人比比皆是,只是以前态度不端正,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才没入吴王青眼。
钟繇婉拒了无数宴请,径直来找荀彧。
荀彧听完钟繇的转述,沉吟良久。他也觉得这件事很棘手,涉及面太广。凡立新朝,必然会对律令进行变革,新朝不能用旧律,这是成例。就大吴而言,事情又要复杂很多,孙策推行新政十余年,变更了很多东西,当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律令,如今新朝肇立,自然要进行整理。
这个工作量可不小。即使是以孙策所言的二八论,抓大放小,这也是一项大工程。
荀彧反复想了想,建议钟繇和郭嘉通通气。论对吴王心思的把握,没有人能超过郭嘉。此外,钟繇还可以请求国是院协助,黄公琰那些老臣既有经验,又有时间,应该能帮得上忙。就算他们什么也不做,有这些老臣镇着,舆论压力也会小很多。
钟繇深以为然。他随即又说了孙策有意请他教导孙权的事。
荀彧瞅着钟繇看了半晌,忽然笑了。“元常,这是个机会,或许能让许子将脱困。”
“许子将?”
“是的,吴王对这个二弟一向有些成见,只是迫于太后之命,不能不有所顾忌。太后怜子,人之常情,但她毕竟是一妇人,见识有限,许子将若有所进言,她不可能不听。”
钟繇恍然,指指荀彧,放声大笑。
——
别人找郭嘉不易,钟繇却不难。见钟繇登门拜访,钟夫人设下盛宴,又派郭奕去军情处找郭嘉。
趁着这个机会,钟夫人和钟繇聊了几句。钟繇受吴王礼遇的消息,她也听到了,既为钟繇高兴,又为钟繇担心。身为郭嘉之妻,袁衡、袁权的闺蜜,她对吴王的了解远远超过一般大臣。
“兄长,吴王说的那个二成,至少有一成要落在官员身上,说不定更多。”
钟繇正为这事犯愁,见钟夫人有想法,自然不放过请教的机会。“怎么说?”
钟夫人含笑说道:“人皆言大王好孟子,却不知大王好孟子何处,依我看,大概可以归结为两句话:一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句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你看他的所作所为,有出于此二者吗?你变革律令,若从此二处着手,庶几无大错。”
钟繇若有所思,连连点头赞同。他对吴国新政不陌生,只是没有钟夫人想得这么透彻。仔细想来,这两句堪称要害。孙策夺世家土地,并不是敌视世家,而是要保证百姓有生存之本。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便安,纵有不臣,也掀不起什么风浪。百姓衣食无忧,谁愿意造反?
同样,对世家而言,失去了土地,并不代表他们的财富就没了,只是不能躺在产业上睡觉了。除了做官吃俸禄,他们还有很多生财之道,只是这些生财之道都需要他们付出努力,开工坊也罢,经商也好,都有竞争,不像田产那样稳定,如果不花心思,不仅赚不到钱,反而可能赔钱。
这就逼得他们不断的改进工艺、提高技术。这几年工商业发展迅猛,除了政策扶持之外,世家之间的竞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车,更新迭代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当初钟繇在长安时就已经深有体会,后来坐镇襄阳,近距离的考察南阳工坊,深知马车工坊对技术的重视,南阳木学堂的招生规模一年比一年大,还是供不应求。
马车如此,船也是如此,不管是战船还是商船、民船,几年间技术提升超过了之前几十年、几百年。南阳木学院甚至专门为此成立了一个分院,专门研究船舶的制造技术。
既然保护百姓是第一要义,那吴王的意思就很明白了,改革律法,就是要从根本上保护百姓免受官吏的盘剥侵害。因此,加强对官吏的管理就成了新律令的重中之重,也就是钟夫人所说,这二成中至少有一成要落在官吏管理上。
“小妹,你这几年进步很大啊,依我看,不弱于荀文若。”
“荀文若?”钟夫人嘴角微撇,笑了笑。“他现在一心学留侯张良,就差入山辟谷了。”





三国小霸王 第2396章 军情处的挑战
到建业数日,钟繇大部分时间都由荀彧陪同。他有时也觉得奇怪,荀彧这么闲?
荀彧有官职: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没有具体的职掌,主要就是提供建议,供君主咨询,得君主器重的可以兼一些其他职务,不得君主器重的就是个荣誉职务,去点个卯就行,或者请个病假,连点卯都免了。
荀彧天天陪着他,也看不到他到宫里当值,钟繇下意识地以为荀彧是不得孙策信任,只能如此,多少有些为荀彧惋惜。听钟夫人这一说,才知道是荀彧自己的问题,连忙追问详情。
钟夫人却不想多说这个话题,让钟繇等会儿问郭嘉。
郭嘉回来得有些迟,一入座就致歉,出了一些情况,刚刚向吴王汇报去了。
钟繇连忙说道:“奉孝,不会耽误你公事吧?”
“无妨,暂时还不会有事。”郭嘉笑道:“元常兄,你今天可算是为汝颍系挣了面子。在你之前,最得意的是贾文和、鲁子敬,如今又添了一个你。”
钟繇苦笑着连连摇手,直接说明来意。郭嘉说得轻松,但他负责军情处,既然出了意外情况,随时可能有后续消息,郭嘉今天未必能在家里过夜,他只能长话短说。
郭嘉听完关于律令改革的事,一点也不惊讶。孙策之前已经和他谈过。他也同意钟夫人的分析,吴王与其他君主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他对官民的看法,他是真心重视民本,希望能做点实事,实现四民皆士的理想。夺世家土地,开办工坊、学堂,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郭嘉主动提起了荀彧。“就此事而言,吴王对文若是有期待的,但是文若不知为何,只是写了几篇文章造势,后来就不了了之了。大王问过几次,也都没有下文。”
郭嘉让郭奕去书房,取来一摞报纸,交给钟繇。钟繇接过翻看了一下,上面有荀彧的署名文章,主题与礼制有关。他担心郭嘉随时会走,来不及细看,匆匆翻阅了一下标题,见除了荀彧的文章外,还有黄琬、杨彪、仲长统、荀悦的文章,大概有七八篇,内容涉及礼制、官制、教化,都是很大的题目,显然不是几篇文章能说得完的。
“我也问过文若,文若只说有难度,急不得,我也不好多问。既然你回来了,有机会不妨问问他。礼法礼法,有礼有法,本是相辅相成的事,他如果不用心,你这个律令改革也难推动。如果最后要靠强制推行,很难有什么好的结果。”
钟繇深以为然,决定有机会找荀彧问个明白。荀彧是聪明人,不可能不清楚这件事的意义,他不热心,肯定有他的道理。
不出钟繇所料,郭嘉坐了没一会儿,军情处便来人通知,又有新情况,需郭嘉回去处理。郭嘉匆匆向钟繇道歉,起身离席。
钟繇又坐了一会,和钟夫人聊了聊,了解了一些汝颍系的近况,这才起身告辞。
郭嘉回到军情处,国渊便迎了上来,躬身行礼。
“祭酒。”
郭嘉扬扬手。“莫作虚礼,赶紧说事。这么急着叫我回来,又出了什么大事?”
“刚刚收到消息,豫章那边也出现了类似的迹象。”国渊说着,将几分公文递给郭嘉。“属下估摸着,这次动静会很大,绝不仅仅是会稽、豫章,整个东南很可能都会牵涉其中,甚至江北的江夏也有可能。”
郭嘉看了国渊一眼,快步走进大厅尽头的公廨,站在整整一面墙的地图面前。
地图是新换上的,会稽郡的剡县、鄞县,豫章郡的鄱阳已经被红笔圈了出来,特别醒目。
郭嘉的目光来回扫了两遍,太阳穴处的青筋微微凸起。他知道国渊为什么这么急着请他回来。如果只是会稽一郡,那还可能是会稽本地人从中搞鬼,如今豫章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那就不是本地世家能搞得出来的了,至少有人从中串联,而且下了大本钱。
在吴王即将登基之际,如果江东出了事,哪怕只是小叛乱,也会产生极其严劣的影响。
“请虞相来。”郭嘉说道。
国渊转身挥了挥手,一个掾吏闪身而出。郭嘉低着头,背着手,来回踱步,眼神闪烁不停。国渊站在一旁,一言不安。他清楚这其中的利害,这可能是军情处成立以来最大的挑战。
过了大半个时辰,虞翻才匆匆赶来,脸色很不好看。沿途遇到的军情处员吏纷纷避让,免遭无妄之灾。听到脚步声,一直来回踱步的郭嘉停住,转头看了过去。虞翻快步进了门,一见郭嘉脸色,便自一凛,再看看墙上的地图,眉梢更是不由自主的跳了一下。
“奉孝,出了什么事?”
郭嘉也不搭话,伸手请虞翻入座。国渊命人上了热茶,又取了一些点心来。军情处常年有值夜勤的,这些都是必备之物。虞翻喝了一口热茶,提起精神,凝神着郭嘉、国渊。
国渊取来几份公文,摆在虞翻面前。“虞相,今晚早些时间,会稽太守府送来两份文书,看似没什么联系,一份是入山购茶的中山商人被杀,一份是入山采竹制纸的工匠被杀,却有一个共同点,从伤口、杀人方法以及现场遗留的足迹判断,杀人的都是山越。”
“山越?”虞翻眉头皱成了川字。这个字眼已经有很久没听到了,原因很简单,江南大面积种茶,百姓有谋生之技,衣食无忧,谁愿意住在深山里。就连真正的越人都主动往交通方便的地方搬迁,原本的编户自然各回原籍,山地种茶,水田种稻,过自己的安生日子。
这时候闹事的山越不太可能是真山越,除了极少数不愿生产的恶徒,就是贪婪的世家,前者很简单,郡县会派人追捕,不会轻易报到军情处。后者就有点麻烦了,郡县处理不了,需要调动地方驻军剿匪,必须上报,之所以报到军情处,而不是直接上报到吴王面前,自然是不希望一开始就定性为地方大族作乱,希望将这个黑锅栽到敌国势力身上。
会稽商人和中山商人因茶叶发生矛盾,已经惊动吴王,这时候如果出现会稽世家煽动山越闹事,会稽太守府自然要慎重。
虞翻迅速打开公文,浏览了一遍,然后又抬起头,看向墙上的地图。
“会稽、豫章都出现这样的事,你们怀疑的确有蜀国细作在里面兴风作浪?”
“就算有蜀国细作,没有本地人的配合,他们也兴不了风,作不了浪。”郭嘉开了口,提起案上的茶壶,为虞翻添了点茶。“虞相,大王登基在即,这时候不能出任何事。就算有什么矛盾、分歧,也可以摆在明面上谈,你说呢?”
虞翻目光微闪,沉吟片刻,说道:“奉孝,这个道理我懂,但是有没有人不懂,我不敢保证。你给我一点时间。”
“几天?”
“十天。”
郭嘉曲指轻叩案几。“就十天,我会同步安排人员到位。十天之后,你给我一个准话,免得误伤。”
虞翻紧紧地闭着嘴,郑重地点了点头。见郭嘉不再说话,他起身告辞,匆匆地走了。
郭嘉坐着不动。国渊送虞翻回来,在郭嘉对面坐下,自己倒了一杯茶,慢慢地呷着。“祭酒,会不会是蜀国觊觎我大吴的茶业,想从中破坏?”
“一切皆有可能。”郭嘉抬起头,看了国渊一眼,又道:“设立军情处就是备不虞,任何可能危及大吴的危险,都要扼杀在萌芽之中。子尼,你我肩上的担子很重啊。如果江南七郡都出现了问题,这可不是小纰漏。你立刻传书诸葛亮,让他小心防备。大战之后,溃兵窜逃,情况会更复杂。”
国渊想了想,又道:“祭酒,要不要我走一趟?”
郭嘉摇摇头。“不用,诸葛亮能处理。”他想了想,又道:“人多不办事,鸡多不下蛋。”
国渊没有再说什么。他到军师处、军情处时间不短了,听到了一些传言,说诸葛亮极有能力,却也专权,不喜欢别人插手他辖区内的事务。他之所以主动要求去荆南,是因为他是青州人,勉强和诸葛亮能搭上关系,诸葛亮应该不会那么敏感。
“子尼,你辛苦一下,去一趟泾县,泾县以北不能乱,以南不能大乱。”
“喏。我明天一早就起程。”
郭嘉动了动手指。国渊会意,起身出去,带上了门。他知道,郭嘉压力很大,要仔细谋划,明天天亮以后,他必须向吴王汇报,以什么形式汇报,如何定性已经收到的消息,需要他仔细斟酌。小题大作固然不好,大而化之也不可取,会影响吴王对他的信任,也会为军情处带来危机。
军情处的设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自成一体,不受诸府干涉,本来就招致了不少人的抵触,如果他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各种攻讦会如潮水般的涌来,他和郭嘉都将遭到弹劾。




三国小霸王 第2397章 王粲
孙策正和袁衡一起吃早餐的时候,郭嘉求见。
孙策有些意外。郭嘉虽可随时进入后宫,也时常来蹭饭,但是到袁衡殿里的机会不多。王后和夫人的区别,郭嘉比他本人还重视,不管他多放肆,在袁衡面前,他还是恪守礼节的。
袁衡也有些意外,随即命人为郭嘉准备餐具,请郭嘉就坐。
孙策打量了郭嘉一眼,见他眼圈发黑,衣服也有些皱巴巴的,知道他应该是一夜没睡,至少没有脱衣服。这倒是不多见的事,郭嘉常在军情处过宿,但一夜不睡,很可能是出了大事。
“先吃东西。”孙策说道。
郭嘉应了一声,捧起碗吃早饭,他吃得很快,几乎和孙策同时吃完。宫女收拾了餐具,奉上茶和点心,郭嘉才将昨晚收到的消息说了一遍。他既没有掩饰,也没有夸大,只是将事情原原本本的说来,就连自己的猜测分析都说了。虞翻要十天时间的事,他也没瞒着。
这是他考虑了半夜的结果。以他对孙策的了解,如实说是最稳妥的,任何一点隐瞒或者有意引导都有可能引发无穷后患。
孙策静静地听完,咂了咂嘴。“按你的思路办吧。”
“喏。”郭嘉拱手施礼,起身告辞。
孙策也站了起来,与郭嘉一起向外走去。“回去好好睡一觉,不要轻易熬夜,不差这一天半夜的,天塌不下来。”
郭嘉强笑着搓了搓手。“大王登基在即,臣不希望这时候出差错,只能盯紧一点……”
“能出什么差错?”孙策不以为然地哼了一声:“奉孝,人心苦不足,江南、江北都一样。当初为了尽快平定江东,不想多造杀戮,以和为贵,留下了一些隐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只要是疖子,迟早要出头。出头了怎么办,划破了就是,注意收拾,别让脓水流得到处都是就行了。”
“大王所言极是,臣受教了。”
“行了,你回去休息吧。哦,对了,你收拾一下吧,明天一起搬去汤山住。”
“去汤山?”郭嘉愣了一下。以前孙策冬天会去汤山避寒,可是今年要举办登基大典,汤山肯定不合适。难道说登基的事又要往后推延?
孙策看看郭嘉,又回头看了一眼站在殿门口的袁衡,微微一笑。“王后身子不太方便,要去汤山静养几日。让你家夫人一起去,陪王后说说话,聊聊天,免得她闷着。”
郭嘉一愣,随即大喜,用力一拍大腿。“唉哟喂,这可是大好事啊。”说着,又匆匆跑回袁衡面前,深施一礼。“恭喜王后,贺喜王后,大王登基之前有此喜讯,简直是太好了,双喜临门啊。”
袁衡很不好意思,远远地瞋了孙策一眼,又道:“还请祭酒保密,莫要声张,要不然我可不得清静了。”
“臣明白,臣明白。”郭嘉连声说道,有些语无伦次。袁衡迟迟不孕,不仅袁氏姊妹着急,整个汝颍系都着急。如果没有嫡子,袁权的儿子又不是长子,将来嗣君必起争端。如今袁衡有了身孕,不管是男是女,总之解决了她能生育的疑问。就算这一胎是女儿,以后还可以再生,她还年轻,总能生个嫡子。
郭嘉回到孙策身边,难掩喜色。“大王,恕臣失礼。”
孙策哼了一声,似笑非笑。“这下汝颍系可以放心了?”
“是啊,他们放心了,臣这耳根也清静了。”郭嘉笑嘻嘻地说道:“大王,怎么这么突然?”
孙策噗嗤笑了,没好气的说道:“怎么,这还要拟个计划?该来就来了呗。”
“是该来了,是该来了。依臣说,早该来了。”
两人说笑着出了后宫,来到前殿。孙策挥挥手,让郭嘉回去休息。他自去殿中办公,进了殿门,当值的尚书王粲迎了下来,汇报今日安排。还没等他开口,孙策摆摆手。
“不要紧的事先放一放,几件事记一下。”
王粲连忙拿出纸笔,一边走一边记录。
孙策随即传达了几道诏令,让各部门准备搬家。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平时不轻易动,就是因为太麻烦。若不是袁衡有了身孕,要去汤山静养,还要向母亲吴太后报喜,他根本不想动。很快就要举行登基大典,到时候又要麻烦一趟。
听说搬到汤山行宫,王粲倒是很高兴。冬天很冷,太初宫的冬天尤其冷,西北风从江上吹来,挟带着水汽,让他这个兖州人实在受不了。他身体一直不太好,每次过冬都让他怀疑自己能不能熬到下一个春天。搬到汤山行宫,他这条命算是保住了。
一看王粲那捡了宝似的笑脸,孙策知道他的小心思。“仲宣啊,你也别整天只顾着读书,适当的锻炼锻炼身体。看看你这样子,正当少壮,却畏寒如叟,这怎么能行。孤若是远征凉州,敢带你去吗?”
王粲笑着应了。“大王放心,臣一定好好锻炼身体,要不然这希腊文岂不是白学了。”
“学得怎么样?”孙策问道。王粲是真聪明,有过目不忘之能,学语言也有天赋。他曾得蔡邕赏识提携,算是蔡邕的得意门生,和蔡琰同年,以姊弟相称。蔡琰研究梵文,他就研究希腊文葱岭以西诸国希腊化,希腊语是他们的通用语言两人算是垄断了夷语的研究,其他人很难和他们竞争。
1...10081009101010111012...10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