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芈黍离
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则在于,这是由皇帝亲自接见授官,叮咛嘱咐,天下那么多小官小吏,有多少能有这样的待遇?
这对于他们而言,实则也是一次机遇。今后在他们的履历上,也会记录上这一条,开宝五年春,帝召见于万岁殿,同行十二县官,皆授州职......
都不是蠢人,因此,这回不用赵匡义牵头了,纷纷表示,不论何州,不惧艰苦,愿为朝廷牧守。尤其是那几名出身普通,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人。
对此,刘皇帝也不意外,意态满意,吏部的选人,还是很到位的。当然,不排除他这个皇帝的作用。
笑容不减,刘皇帝再度说了一句令人心潮起伏的话:“朕再赠尔等一句名言,宰相必起于州部!”
说这话时,刘皇帝还专门看了赵匡义一眼,赵二也感受到了皇帝的目光,一向城府不错的赵匡义,也难得地露出了一抹激动的神色。
很明显,这是刘皇帝对他们的期望与勉励,虽然,对于在座的人而言,或许需要他们再奋斗二三十年,也很大概率不能实现,但向往一下还是可以的。
汉世祖 第94章 汝公出山
皇城前广场,占地极广,经过多年的添筑布置,也已不复从前的空旷,九十九根盘龙柱按照易排列,也将偌大的广场分出若干区域。皇城的威严,也在雕梁画栋之间,得到彰显。
原本是留出来给宫城扩建用的空间,反而成就了这一片盛世广场,用作庆典,也是刘皇帝阅兵、亲民的最佳场所。
开宝五年的新年大典,汇集前来一瞻龙颜,为皇帝与朝廷贺的东京士民,已达二十五万之众。庞大的广场几乎被塞满,那场景之盛,倒也凸显了这座皇家广场的价值。
此时,刘皇帝当头,缓缓踱走,置身其间,方才真正感受到这座广场的魅力,最直观的感觉,大。
轻轻地抚摸着其中一个盘龙柱,刘承祐对跟在身边的慕容彦超道:“比起增扩宫室,有此盛世广场,同样壮丽,可彰天威,皇叔以为如何?”
对此,慕容彦超还能怎么说。一直以来,他可都因为东京皇城的局促与开封的宏大互不协调,而希望刘皇帝能够按照当年开封的扩建蓝图对皇城进行继续修建,但刘皇帝就是不许。
如今,这片广场已然改造完毕,扩建的空间也消耗完了,慕容彦超也只能顺着刘皇帝的话说:“陛下不爱宫室之浮华,实乃天下万民之福!”
顿了一下,还是忍不住补充了一句:“只是,臣听过一句话,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陛下既不吝重资以修开封,为百万官民谋福,再拨钱款,缮修宫室,还有人敢置喙吗,臣料也无人会对此非议。以陛下之圣明,本非沉湎于奢华享受,又何阻于皇城正常开建......”
显然,这都快成为慕容皇叔的一种心结了,或许也有点强迫症的因素,不协调的地方,看着当真别扭。当然,经过对皇城广场的改造,那种突兀感已然消失了。
闻其言,刘皇帝还是乐呵呵的,说道:“朕觉得,开封宫室已经足够壮丽,宫中那么都楼台殿宇,空置犹多,何需再行扩建。东京布局已成,也不必过于求全了!”
“是!”慕容彦超还是恭敬地应道。
当然,东京皇城,实则也是经过向北扩建的,只是非当年开封大建那种规模罢了。而如果想要再做改进,同样也有不小的余地,比如宫中有大量老旧的殿宇楼阁是可以重建的。尤其是作为大典重礼场所的崇元殿,刘皇帝都觉得小了。
看着他,刘承祐继续道:“不过,到了洛阳,皇叔可放心施为了!”
闻言,慕容彦超顿时老眼一亮。见状,刘承祐又赶忙打了一剂预防针,道:“不过,还是要是控制钱粮,保证质量,爱惜民力。朕有复辉煌之意,但劳民伤财之事本当谨慎,切勿激发民怨!”
“臣自当牢记陛下叮嘱!”慕容彦超立刻说道。
对此,慕容彦超可是分外有自信的,毕竟当年开封那么大的工程,都主持干下来了,有成功的案例,经验十足。这一点,刘皇帝也是相信的,而改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信凭着慕容彦超的身份与手段,都是能够解决的。
因此,刘皇帝一副大气的模样:“皇叔办事,朕放心!”
“多谢陛下信任!”
“看来李卿的身体果然恢复得不错啊!”陪着刘皇帝闲逛的,还有汝国公李谷。
作为二十四臣之一,李谷在朝中也是德高望重,只是这几年,因为身体的原因,一直在养病。当初从江南返回东京时,一度让刘皇帝顾虑又去一功臣。
所幸,功成名就之后,再有几年的调养,李谷的风痹之症,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其症状严重之时,不只肢体疼痛难忍,甚至连站立都艰难,如今,却能陪着刘皇帝出游。
“还多仰赖陛下恩泽照拂,方得缓解!”人虽衰老,但精神头不错,李谷拱手含笑道。
摆了摆手,刘皇帝叹了口气道:“有病即养,遇症即治,此医师疗养之功。朕的保佑倘若真的灵验,也不至于有那么多功臣故旧,永别辞世了......”
显然,刘皇帝又想起了那些逝去的元勋宿旧。不过,心态迅速地得到调整,脸上又挂上了笑容,对李谷道:“既然身体恢复,能否还朝办公?”
闻问,李谷立刻就明白了,这是刘皇帝又要启用自己了。略加思索,李谷拱手道:“只要陛下不以臣老病,愿为朝廷效力!”
李谷有一点是刘皇帝比较欣赏的,那就是从不矫揉造作。听其表态,满意地道:“如让卿这样的大才,闲居在家,碌碌余生,这才朝廷莫大的损失。”
说着,刘承祐直接表明想法:“朕有意,以卿为开封尹!”
闻言,李谷有些意外,不由说道:“开封尹不是徐王在任吗?”
徐王刘承赟,由巨鹿王爵晋封,这个刘皇帝的堂兄弟,高祖的养子,可以说是大汉宗室之中,除了雍王刘承勋外地位最高的人了。且一向安分守己,低调做人,对刘皇帝的任何安排都是恭顺听命,此前担任着宗正卿。
当初,前开封府尹高防卒于任上,刘皇帝为继人的人选,也是费了一波脑细胞。考虑来,考虑去,最终以刘承赟尹京。
这几年过去,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大问题没有,小差错不断。最关键的,是刘承赟自己感觉疲惫了,毕竟开封府管辖的是一城十数县,一百好几十万人,要治理得经竟有条,难度不是一般大。
而刘承赟呢,虽然不是个笨人,但性子稍显迂缓,面对纷繁的公务以及层出不穷的问题,难堪其负,终于主动向刘皇帝请辞希望另举贤能。
于是,刘皇帝直接想到了李谷,毕竟当年他自河北调入京师,就当过一段时间府尹,如今也只是复担其任罢了。
面对其疑惑,刘皇帝自然给刘承赟留了颜面,说道:“徐王是朕的兄弟,宗室之中,如今以他资历最重,朕这一家子也越来越多,儿女们也渐渐大了,因此,还是让徐王替朕管着宗室庶务,更合适些!”
“卿可随时交接就任!”刘承祐有道。
“臣奉命!”李谷也很干脆,拱手道。
别看他已六十又四,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皇帝既然不鄙他年迈,还欲与他重任大权,他也没必要自薄,愿意在开封府尹的位置上,继续为大汉发光发热。
“恭喜汝公,荣登首府!”一旁,慕容彦超向李谷道贺。
李谷自然地回了一个礼,嘴里说道:“还应感谢陛下的信任!”
比较凑巧的是,跟着刘皇帝的这两老臣,都当过开封尹。
“皇叔,你将赴洛阳,趁着出宫,我们在城内寻一酒楼,摆上一桌宴席,就当朕给饯行了吧!”谈完正事,刘皇帝又一脸轻松地对慕容彦超说道。
“自当听从陛下安排!”慕容彦超回应,不过补充了一句:“有一事,希望陛下应允!”
“你说!”刘皇帝随意道。
“这置办宴席的费用,由臣来承担!”慕容彦超道。
“怎么,皇叔这就开始替朕省钱了吗?”刘承祐微微一笑。
“臣多受陛下恩赏,无以为报,只欲略尽一份心意!”慕容彦超道。
“你这份心意,朕纳了!那就这样,朕请客,你花钱......”
汉世祖 第95章 皇后又进谏
“不是同皇叔与汝公出宫巡游,一叙君臣之谊吗?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惹你愠怒如此?”坤明殿中,面对带着股汹汹气势而来的刘皇帝,大符略感意外,温和地问道。
抬眼看了下他的皇后,刘承祐自审了一下,问:“我很生气吗?”
“嗯!”大符肯定地说道:“甚是明显!”
刘承祐摸了摸自己的面颊,嘴里嘀咕着:“怒形于色,这可不好!”
见状,大符也不由莞尔,亲自奉上一杯热茶,递给他:“吃盏茶,消消气,再同我讲讲!”
肚子里或许真积压了不少怒气,不过经皇后这么一番平复,刘皇帝也不好再发作了。大符一脸雍容,那双眸子随着时间的沉淀也益加散发着智慧,接过茶茶盏,牛饮一口,而后将出宫遇到的状况给简单地讲了一遍。
“也不是什么大事低,本于皇叔、汝公相聚于宫外,本是其乐融融。然而,于市井之间,竟撞见了一干装神弄鬼的术士!”刘皇帝说道:
“靠着一些虚假的把戏,愚弄百姓,蛊惑人心!而东京百姓,追随信服者甚多,更可恶者,据说有不少在朝的官员,也奉其首脑为座上宾客。
百姓愚昧,不知其里,为其迷惑,也就罢了。那些识文断字,甚至饱读诗书的官员,竟也如此,他们平日里拿着儒家经典,圣人之言来规劝我,却连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这些道理都不懂吗?”
听完刘皇帝的叙述,大符也反应过来了,唇角带着足以抚慰人心的温暖笑容,说:“你也不必过于气愤了。大汉天下,亿兆子民,向来是愚者众,智者寡,对于这些愚弄官民的江湖术士,既然发现了,着有司查察法办即可,你若因此而生怒,坏了心情,却也不值得!”
“我也不是看不开!”被大符这番劝慰,刘皇帝心中的气也消得差不多了,紧跟着叹了一口气:“我只是觉得,如今天下一统了,四海承平了,国家强盛了,社稷繁荣了,本该是河清海晏,政通人和,然而,各种歪风邪气也冒出来了。东京天子脚下,首善之区,竟然也容这等魑魅魍魉招摇过市......”
听刘皇帝这句感慨,大符也有所体悟,对他道:“当初山河破碎,国困民贫之时,你尚能不惧艰难,锐意进取,廓清天下。而今功业大成,天下宁定,只些许不谐,又何足道?”
“话是这般说,只是我这心里,分外不爽!”刘承祐道:“此番若非我亲自撞见,竟然还不知晓!”
刘承祐说这话时,同样跟着到坤明殿来的张德钧不由心头一颤,在对东京舆情的监控方面,如今可主要是皇城司的职责。对于此事,他也有所耳闻,只是没有太重视罢了。
所幸,刘皇帝似乎只是随口一说,没有针对他的意思,但张德钧心中可发了狠,定然要有所作为,也弥补此次失误,以挽回皇帝心中可能打了折扣的印象。
“此事绝不能就这么算了!”说着,刘皇帝语气都不由严厉起来,直接对喦脱吩咐道:“传诏开封府,将那张龙儿及其徒众,好生审问!”
“还有,让刑部、都察院也介入调查,我倒要看看,朝中究竟有多少人,与之交往!”刘承祐冷冷道,又盯着张德钧:“皇城司,你自己看着办吧!”
“是!”
两个大太监同时应命,不过喦脱是淡定从容,张德钧则透着焦虑。
看着这俩毕恭毕敬告退的宦官,刘承祐突然问皇后:“你觉得,这两人如何?”
大符想了想,说:“张德钧伶俐能办事,久在陛前,经你培养抬举,倒也施展其长处,只是,心思有些深沉,又好交结,这不是好事。喦脱嘛,是晋阳的老人了,照料宫中,甚是妥当,虽时有跋扈,但是忠心可嘉!”
“唉......”刘皇帝又叹了口气。
“往年,你可少有感叹,而今日,自到我这坤明殿,就已然两声长叹了。”见状,大符坐到刘承祐吩咐,对他道。
“可能是老了吧!”刘承祐道。
“官家岁不足四旬,正当年富力强之时,可不要自怜自叹,这可不是你往日的风范!”大符看着他。
“孙子都有了,你我鬓间白发,是不是又长了一些?”指了指自己头侧,刘承祐说:“我近来常思过去的二十年,也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不容易,累!”
见状,大符立刻严肃起来了,认真地盯着刘皇帝,表情逐渐凝重。
看她这模样,刘皇帝倒有些不自在了,问:“怎么了?这般严肃?”
大符说:“我在忧虑。”
“忧虑什么?”刘承祐更加好奇。
“我说了,你可不要恼怒于我?”大符道。
“直言无妨!”
大符这才缓缓说来:“我闻官家诸多感慨,虑你心疲,而生懈怠。自古帝王,不乏圣主明君,然其善始而不善终者,长使人惋惜。你素来推崇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不也时常叹其不能有始有终吗,其秉政也不过二十三载。如今,你已御极天下二十年......”
“你不用说了!朕明白你的意思!”刘皇帝突然站了起来,低头于殿中徘徊了几步,抬眼看着大符:“你是怕我学那李隆基?”
闻之,大符也起身,轻摇头,说:“唐玄宗不过继承先祖遗泽,哪里比得上陛下开天辟地,再造乾坤之功。”
说实话,也只有皇后这般对他这种进谏警示,才不会让刘皇帝感到厌烦了。当然,大符虽然多有进言之举,也不是时时耳提面命,只是在觉得该说、该提醒时,才会开口。
没有生气,也没法生气,刘皇帝下意识又要一叹,不过被他生生忍住了,顺嘴说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看来我不自觉间,确实流露出一些懈怠的心理了!你提醒得好!”
见状,大符温柔一笑,又轻轻道:“不过,你治国理政这么多年,少有懈怠,当初废寝忘食,日夜操劳之时,也着实令人敬叹。你是该,出去散散心了!劳逸结合,这可是你自己说的!”
“正好此番出巡,去看看我打下的江山,也顺便放松一下心情!”刘承祐伸了个懒腰。
“出巡的时间定了吗?”提起出巡,大符主动问道。
“尚未!”摇了摇头:“怎么也要到春耕之后吧!”
“这些日子,宫中的姐妹们,可都在往我这里走动!”大符说。
“有什么问题?”刘承祐问。
“都希望,能伴驾,随你出巡!”大符说。
“都坐不住了啊!”刘承祐微微一笑,对大符道:“这样,后宫嫔妃的随驾人选,就由你这个中宫之主来安排了!”
闻之,大符凤眉微蹙,苦笑道:“你这是把难题抛给我啊!”
汉世祖 第96章 第四次出巡
开宝五年春正月,大汉朝中又发生了一场大的风波,由一个不入流江湖术士张龙儿所引发。其本人及徒众,处置干净利落,悉数斩首于市,让底层的那些愚民们亲眼看看,他所敬仰的“大师”并非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只需刽子手一刀即可身首分离。
同时,牵涉到其中的一批官员,一个没躲过,凡是与张龙儿有交往的,悉数被挖了出来。哪怕有心理准备,结果还是令刘皇帝感到震怒。
这其中,不只有那些希望能得“大师”赐福指教以求升官发财的下级官吏,还有勋贵,甚至几名禁军的军官。
惹恼了皇帝,结局自然是惨淡的,四十多名官员,不论何人何职,全部罢免,哪怕没有位高权重者,在东京一下子罢免这么多人,也是一场不小的震荡了。当然,也腾出了不少职位,为他人欣喜替代,大汉如今可不缺当官的人。
勋贵之中,也有十三人遭到了清算,勋职罢黜,爵位削夺,其中包括一侯两伯。这也是刘皇帝第一次对乾祐功臣勋臣们进行惩治,虽然不多,却开了个头,也为朝廷每年节约了一笔开支。
当然,最令刘皇帝感到怒不可遏的,还得属于牵涉在内的禁军官兵,虽然只是寥寥几名低级军官卫士,但事情大。别的地方,别的人,出些问题,都在刘皇帝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然而军队也牵扯到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情了,性质就严重了。
那些涉事官兵,全部流放安南,不知如此,因为出在巡检司,几名高级将帅,从韩通、到李继勋到党进,这些人都被叫到宫中,以其治军不严,狠狠地批了一顿。
这件事也确实带给了刘皇帝足够的震动,令他警醒,这么多年,始终被刘皇帝掌控在手中从未放松过的权力是什么,军权!
这才到哪里,军中就已生出这等歪风邪气了,虽然很小,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也是刘皇帝的信条。于是,皇帝一声令下,以枢密院牵头,辅以军情司,再度对禁军进行一次整风行动。
而在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确实令人吃惊。虽然刘皇帝一度再强调,四夷尚未臣服,还未到马放南山之时,但军中的懈怠风气,却在悄然之间弥漫了。
这是难以避免的事情,对于中央禁军而言,自北伐战争过后已经安逸太久了。哪怕是平南战争,对禁军的动用也是少数,至于西进南下,则全部动用的地方军队。
这么长的时间,也足以让将士们懈怠,这也算人之常情。而进入开宝年来,承平时代彻底到来,战争逐渐远去,生活水平日渐提升,禁军的待遇也不低,又在开封这座城市,军心有所变化,也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毕竟,连刘皇帝都难免心疲松懈之时,而况于普通的将士。军法仍旧严厉,约束着将士,军容仍旧威武,改变的只是精气神,这是时代改变带来的影响。
刘皇帝从中吸取的教训,就是反应过来,在和平时代,对于军队的治理,似乎也要有所调整了,不能一味地按照战争年代治军之法。同时,对于内外军的轮戍,也要加强落实了。繁华当然是好事,然而开封此都,似乎“腐化”能力也极强。
一直到刘皇帝的注意力放到整军上后,“张龙儿案”方才真正告一段落。
从开宝四年下半年开始,刘皇帝实际上就从前两年的闲适中脱离出来了,垂拱放权永远只是表面,御天下二十载,可以说,他身上几乎每一寸血肉,都被权力所浸透。
到进入开宝五年后,则更加忙碌了,而忙碌的重点,只在一事,为出巡做各项准备安排。这已经是刘皇帝在位的第二十个年头了,这么多年中,刘皇帝也不是久处宫中的主,时不时地就要出去走走看看。
而这二十年间,刘皇帝真正待在皇宫内的时间,只有约三分之二。其他的时间,或出征,或出猎,或出巡。
刨除那些在京城以及近畿的明查暗访,刘皇帝前后一共有三次动静较大的巡视。
第一次,乾祐元年的西巡,至洛阳,彼时初继位,不顾劝阻,贸然出巡,除了煊示帝威之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河中李守贞之叛做准备。针对河中之乱的一些军事布置,也是在那次西巡中就做好了。
第二次,则是次年的冬巡,冒着冬寒,向北巡幸,抚慰河北,直抵永清。目的同样很明确,为河北的军事防御,当时大汉北面的形势并不容乐观,不只是军队的忠诚问题,还在于辽国带来的压力,以及幽燕局势的动荡。
第三次,则是乾祐九年的北巡了,那是对整个北方疆土的一次视察,从河北,翻越太行入河东,再南下河中,西幸长安,再东经洛阳归开封,把大汉的核心统治区域走了个遍。
通过前三次出巡,可以看出,在过去,刘皇帝乃至朝廷的重心,都放在疆域北部。因此,到如今的开宝五年,时隔十年之后,再度出巡,方向也跟着变了。
这一回,刘皇帝打算向东、向南,南北虽然一统,但终究分裂了半个多世纪,多少有些隔阂。刘皇帝此去,目的之一,便是尽量消除这种隔阂,安抚南方士民之心,强化大汉的统治。
作为大汉的财税重地,也有资格获得刘皇帝的重视。刘皇帝的这种想法与做法,如果要在前代帝王中找个模板,最类似的是隋炀帝,不过,比起隋炀帝,刘皇帝所面临的困难可要小多了。
不过,此番出巡的规模,也是历次出巡中最大的一次。后宫嫔妃除身体不适者,悉数随驾,皇子之中,除了几个年长的以及八岁以下的,也都带上,公卿百官,带走了三分之一,随行护驾的军队,也超过一万人。
出行路线,也规划好了,分为水陆两路。水路由石守信率领,带领龙舟及官船,自汴、泗入淮,至楚州候驾。陆路则为行营,东巡河南,作为中原腹地,大汉统治的基本盘,这么多年,刘皇帝还真没有认真地去走过一次。
“此番,我出巡,短时间内,是不打算回京了,还是由你监国,当多听诸公建议,慎思笃行,好自为之!”万岁殿中,刘皇帝召来太子刘旸,做最后叮嘱。
迎着刘皇帝的目光,刘旸恭顺如前,躬身道:“是!”
看着自己的太子,成亲之后,也愈显沉稳了,很满意。一直未为人所道者,刘皇帝对刘旸这个太子最满意的地方,不是聪明才智,更不是处理事务的能力,而是其所表现出来的谦恭,没有“攻击性”。
对刘皇帝这样的天子而言,太子,还是中庸点好。选继承人,刘皇帝也不是那种喜欢按照自己模板来定的君主,类己的子嗣,虽然会喜欢,但那种喜欢,在刘皇帝这里,不是考虑继承问题的加分项,反而是扣分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