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世祖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芈黍离





汉世祖 第346章 文人风骨
刘皇帝笑吟吟的,态度可谓和善了,但言语间流露出的多年养成的强势与自信,还是让徐铉表情微滞,惊声道:“陛下欲扣留使节?”
“说扣留,可就说严重了,邀请罢了!”看着徐铉,刘承祐保持着微笑:“朕亲自开口延请,徐公当不会不给朕一个薄面吧!”
心下微沉,徐铉拱手于胸前,有点不客气地道:“陛下难道就当真不顾君体国仪,强留于臣?”
听他这么说,刘承祐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了,语气仍旧平和,却偏头对吕胤道:“朕本一番好意,奈何人家不领情啊!”
吕胤瞧向绷着张脸的徐铉,开口道:“听闻徐公乃一代文墨大家,博闻广智,想来当知时达务才是,何以如此狭隘,自甘一隅,不敢放眼以望天下?”
徐铉瞥了吕胤一眼,表情仍旧严肃,掷地有声地道:“臣只江南一叟,虽徒有虚名,却也知忠义气节!”
“呵!”见他这个表现,刘承祐终于又笑了,不过这回是嗤笑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江南是朝廷的臣属,那徐公可是汉臣?”
闻言,徐铉好像在提醒刘承祐一般:“陛下,大国之兵,正在攻伐臣属!”
“好了!就不要耍嘴皮子了!”刘承祐似乎没了耐性。
见状,徐铉再度拱手:“臣亦不欲逞口舌之利,欲还金陵,陛下为何相阻?”
盯着徐铉,刘承祐表情头一次冷了下来。在常年的消息刺探中,江南各种情况,刘承祐都有所了解,像徐铉,不只在金陵朝堂占有重要地位,在江南文坛上也是名望颇高,再加上身边的文臣对其也有不少的称赞,因此对于徐铉,刘承祐算是重视礼待了。
然而,真正面对他食古不化的表现时,心中难免愠怒,刘皇帝有礼贤下士的时候,同样也有小肚鸡肠的时候。你徐铉,凭什么在掌握乾坤的刘皇帝面前,这般倨傲?
耐心显然被消磨得差不多了,刘承祐眼神漠然地盯着徐铉:“以天子之诚意,开东京之广大,难留徐公驻足?”
徐铉当即道:“愿为亡国之臣,不食开封之禄!”
“既如此,朕就不强求了!”刘承祐顿时又变脸了,和善如初,痛快地摆摆手:“你自可返回金陵,朕会降下一道命令,城破之日,保证你的安全,俘还之日,不相侮辱!”
“谢陛下!臣告辞!”徐铉拜道,但不知为何,一直热血激昂的他心里感到一阵忐忑。
“朕倒要看看,他是否会与金陵共存亡!”等徐铉退下后,刘承祐忍不住发泄了一句。
见状,吕胤出言开解:“陛下,此迂直之人,不知变通,还望息怒,不必与之计较。终有一日,王师献捷,连李煜都将入朝稽首叩拜殿前,而况一徐铉?”
“朕又岂能会同一书生计较!”刘承祐看起来释然一笑,轻摇着头,嘴里却道:“不过,有时候,这些书生的臭脾气,的还是格外令人不爽啊!他谓之气节,可惜不是对朕与大汉的......”
沉默了一会儿,刘承祐又幽幽道:“由此看来,虽大势一统,但李煜身边,还是有一些方正之士的,虽然迂腐,但不妨其忠义。李家三代养士,宽恩厚禄,终究是有些底蕴的,可以理解。”
虽有“负心多是读书人”之说,但正常情况下,读书明理,对于像徐铉这样深受先贤典籍洗礼,形成了自己道德与价值观念,有个人追求的士人,表现出如此迂顽愚忠,倒也属正常。
当然,理解归理解,但不代表刘皇帝心里乐意。忠贞耿直是值得倡导的,更是该宣扬推广的,但不是对他刘皇帝与大汉帝国的忠诚,要来何用?
读书人在刘皇帝这里没有特权,任你文坛巨擘,一代大家,士林领袖,在刘承祐这边也有一文不值的时候。在帝位上待得越久,他看人的标准也越发清晰,只分有用或者无用。
但话虽这般说,徐铉的表现,还是让刘承祐心生几分感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尤其是衣冠南渡之后的大发展,江南地区在经济、文化上繁荣,是十分辉煌的。想要武力征服之,或许不难,想要在文化上胜过,却是个不小的挑战,一定程度上,江南文化是代表着华夏文化根本的。
因此,沉吟良久,刘皇帝发出这样一番感慨:“以北统南,武力占领只是第一步,文化认同,才刚开始啊!江南的士人,应当不都是徐铉这样顽固不化的吧......”
听皇帝这么说,吕胤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南北一统,乃是天道,是天下臣民所希望认同的,待宇内混一,江南士人综终究会臣服陛下,为大汉尽忠效力!”
“但愿如你所言!”刘承祐嘀咕了一句,只是他黝黑的双目中闪着些许异样的光彩,似乎在考虑什么事情。
“陛下,赵枢密使求见!”殿中舍人前来通报,打断了刘承祐的思路。
“宣!”刘承祐立刻回了神。
很快,赵匡胤进殿拜见,行礼过后,刘承祐直接问:“莫非战事有进展了?”
“回陛下!”赵匡胤将军报交给内侍孙彦筠,嘴角也泛着点笑意,道:“鄂州已然拿下,几无抵抗,全城而下,敌鄂州防御,毫无阻滞效用,得降军近五万,粮械无数。曹彬与刘光义,已率水陆大军继续东进,直取江州,捷报也当在不远后传来!”
“曹刘果大将之才,不负朕望啊!”一封捷报,将刘皇帝心中积压的少许不愉一扫而空,眉开眼笑的:“进展如此之速,鄂州坚城,竟成虚设,那皇甫继勋,果不出诸公之料,无能之辈啊!对了,皇甫继勋呢?”
“其首级被献给大军,尸体被麾下怨愤的将士砍成肉酱!”赵匡胤微摇着头,不知是感慨,还是讥讽。
“这样的死法,却是难看!皇甫晖难称名将,其子更为不堪啊!”刘承祐评价着,随即以一种轻松的语气道:“对于这位有功之臣,朕就不加封赏了......”
甚至于,刘承祐拿皇甫继勋做文章,继续打击江南军队士气的心思都没有,此人也没有什么文章好做。
“另外,江淮行营上报,江南水师已不足为患,已命张永德,率军自当涂渡江,攻击采石矶,这两日间,战报也当呈上。我军准备充足,如无意外,也能成功!”赵匡胤继续道:“一旦成功渡江,东有郭廷渭,西有张永德,北有江淮行营,金陵必危!”
听完,刘承祐是笑容满面,畅快地笑了几声,道:“上游战事已定,下游也将取得重大突破,战事的进展速度,完全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啊!照这个局面发展下去,用不了两个月,江南可平啊!”
“当比平蜀还要快些!”赵匡胤想了想,这么道,在此事上,他也比较有发言权。
眼珠子转悠了两圈,刘承祐偏头,对吕胤道:“派人去找徐铉,提醒他,回金陵要快些赶路,若是他还没南渡,金陵已破,他如何做金陵亡臣,那可就不是朕不成全他了......”
“是!”知道皇帝心里对徐铉的冒犯还有些计较,吕胤是拱手应道。
“潘美那边战况如何?”刘承祐又瞧向赵匡胤。
赵匡胤道:“根据前次战报,暂时受阻于韶州,为刺史陆光图所拒!”




汉世祖 第347章 岭南战况
同样入冬,比起北方,韶州的气候明显要好生几分,也尚未至霜冻期,对于南征事业来说,也算是个好消息。五岭连绵,十万大山,对从征汉军将士们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当然,得益于朝廷充足的准备,以及千年的开拓,如今兵进岭南,已不是拓荒,而收复进取,实现帝国的统一,建立不朽的功业。胸怀积极志向,高呼豪情口号,数万将士,翻山而来,士气一直保持地很高。
不过,进兵的难度还是存在的,一在于后勤,二在于关阻。辎重转运方面,别看背靠湖南,若非朝廷持续多年的支援积攒,想要支撑起灭国之战,还是有很大的压力,再加道路的不便,更添麻烦,所幸负责大军转运卢怀忠是个干将,使潘美无后顾之忧。
至于关阻,指的就是韶州了。韶州州治,名曲江县,以江流回曲闻名,乃是岭南门户,广州的北大门。从此突破,是最省时省道的一条路。当年因刘鋹称帝而引起的汉粤冲突,曹彬就曾率军寇韶州,受阻于曲江城下,最终无奈转取连州。
当时,未能成功夺取韶州,一在于经过前期战斗军队已疲,二在于兵力不足,最重要的则是守城之人有些本事。如今,换潘美率领大军复来,抵临韶州,则仍旧受阻于敌城之下。
此番对南粤用兵,朝廷所遣的五万兵马,潘美仍分为两路进兵,一路以崔彦进率领川东兵马,从桂州开始,略昭、贺、柳、象等广南西部地区,潘美则率主力,击韶州,目标直指兴王府。
两路进兵,也是照顾崔彦进情绪的一种做法,毕竟,论功绩、资历以及此前的军职,崔彦进是都要在潘美之上的,结果平粤大军却以潘美居帅位,换作谁都会有些想法的。
潘美察觉到了这些,虽然不是特别在意,但还是决定,君攻广西,我攻广东,双管齐下,两路并进,也避免矛盾。至于敌都在东,也是作为主帅的特权。
不过,自发兵之后,顿兵曲江城下半个多月,寸进不得,军心难免发生些许变化。而崔彦进在西面,则已连夺二州,进展顺利。潘美虽然稳得住,但心里也难免生出些焦虑的情绪。
曲江城夹水而建,汉军营寨则去城五里,临水而立。身处营中,对四皇子刘昉而言,却有些难熬,前些年中,几次跟着刘皇帝出巡、狩猎,也见识过燕山之固,太行之广,嵩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但对南岭,他只有一个感受,多,俯仰四顾全是山。
从小到大,刘昉可没少在军营里待,此番平南,他是带着一种期待与好奇的心态到军前的。抵至军前虽然才十多日,但这段时间下来,他想象完全被打破,两军对阵,金戈铁马,全然没有,每天做的事,只是陪着潘美四处巡视。
据说,自下寨以来,连试探性的进攻都没有朝曲江城发起过,数万人以严厉的军法约束,日复一日地待在一起,处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之中,这似乎才是战争的常态。虽然随驾北伐过,但刘昉实则没有真正经历过战阵,这大概也是刘昉对行军打仗的一种新认识吧。
对于皇帝安排来的四皇子,潘美要说欢迎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可是个麻烦,最重要的,战阵危险,刀剑无眼,要是刘昉出了什么问题,立再大的功劳都难以抵消罪过。
因此,原本潘美是打算把刘昉留在后方的,并且打算,在之后的汇报中,表赞一下四皇子,分点功劳,如此大家都好。但是,刘昉年纪虽小,哪里能受这种糊弄,直接抬出刘皇帝来,指出亮点,军前效力与潘帅卫兵。
面对你年少志刚的四皇子,潘美也只好将之留在身边,担当侍卫,原本以为会惹出些让自己头疼的地方,结果刘昉的表现却也有些出乎意料。虽然跃跃欲试,希望真正经历战阵,但在侍卫的岗位上,待得很安分,并没有任意妄为,闹出什么幺蛾子,并且,还取了个化名,叫刘四。
“左营上报有士卒感染风寒,你去查点一下,全军有多少士卒,传令集中起来治疗。再通知卢怀忠,药用之物,不得短缺!”帅帐之中,研究了许久军事情况的潘美抬起头,注意到帅帐前侍立的其中一道稍矮的身影,朝随军记室上官正吩咐道:“另外,把刘四叫进来!”
“是!”
对潘美的命令,上官正不敢怠慢,匆匆而去。很快,刘昉入内,朝潘美一行礼,中气十足地道:“拜见都帅,不知都帅有何吩咐?”
“帐外风冷,喝口热汤吧!”潘美看着英姿勃发的四皇子,心中暗赞,嘴上关心道。
谁料刘昉闻之,眉头却是一皱,硬气地说道:“同为卫兵,同袍尚在帐外守候,都帅单独召我若为此事,请恕我不能从命!”
见状,潘美道:“莫非要让帐外卫士,一并入内饮汤?”
“都帅有令,不敢相违!”刘昉答。
潘美露出了笑容,指着帅案上的一碗姜汤,说:“我的军令,是让你饮此姜汤!”
闻之,刘昉小脸上先是一愣,随即正声道:“是!”
说完,便走上前,端起尚温的姜汤,一饮而尽。而后望着潘美,等待着他接下来的命令。刘昉的表现,潘美是纵观眼底,心中暗叹,这该是皇家的千里驹了。
站起身,朝他招招手,在一段时间的接触下来,潘美对刘昉也少了些最初对皇子的那种生疏的敬畏,很是自然地道:“走,我们查勘一下曲江的城防!”
“是!”刘昉的声音下意识地高昂了些。
一行人,策马南奔,韶州地区虽然大部分都是山岭,但城镇所在,却是两水交汇的平原平地,因此也是一路顺驰。对于曲江城的防御与周遭地形,潘美实则早就了然于心,说是查勘,只是出来跑一跑马,换换心情,顺便看看敌情是否有什么变化。
“殿下如今也十分渴望作战吧?”热了热身,潘美问单独跟在身边,犹如摆脱牢笼的刘昉一般。
说实话,以前在宫中,觉得禁内森严,规矩甚多,不得自在,然而真正在军队里待上一段时间,方才知晓,什么叫约束。当然,也是潘美治军严厉,虽然还没有交战,这段时间,被潘美以军法处死的官兵就有而是多人了。
闻问,刘昉先回了句“我叫刘四”,然后才说道:“全军上下,何人不抱有此心,欲杀敌破城立功!只是不知,都为何始终忍耐,未动一兵,未发一矢?”
目光投向南方,潘美虎目之中映照着远处曲江城的轮廓,手一指,自信地道:“韶州虽为岭南门户,但其城池若说如何坚实,防御如何之强,却也不见得。
那刺史陆光图,虽有人望,聚勇士,得人心,但终究是文人,无驭兵指挥之能。敌将植廷晓倒颇有将略,可惜城中兵力不丰。
我可以放言,以我汉师之强,强行攻打,三日之内,必可破此城!”
听潘美一番描述,刘昉心中有种热血感油然而生,不由问道:“那为何不攻?”
“伤亡!”潘美吐露出两个字:“粤虽然大多孱弱,但终究有十万之众,倘若在韶州强攻,第一战就伤亡过大,等打到番禺,只怕也有力竭之时。再者,岭南之地颇广,且汉蛮杂居,民俗复杂,此后还需足够的力量弹压镇守,更需保存力量。”
“可是作战终究难免伤亡啊!”闻言,刘昉立刻道:“都帅这想以谋胜?”
“正是!”潘美点头,看着刘昉,好奇道:“殿下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减少将士伤亡的情况下,攻破曲江?”
刘昉认真地想了想,拧着眉头回道:“不瞒都帅,我平日里也读了不少兵书,然而,真正面对敌关,我却不知如何运用......”
刘昉没有大放厥词的表现,让潘美更高看一等,正欲开慰几句,便听刘昉继续道:“敌军死守,若能设法将之诱出城池,野战必能破之!然而,他们如何肯出来?”
潘美微讶异,脸上露出了点笑容,察觉到了,刘昉当即拱手:“想来都帅心中已有所谋划,恳请教我!”
勒转马头,准备回营,潘美淡定地道:“我驻守湖南七载,感触最深的只有一样东西,耐心!再等等,战机也该出现了!”




汉世祖 第348章 潘帅喜迎敌援
乾祐十五年,冬十月,初四,韶州汉军大营。连续几道来自南边的消息,使得平粤的汉军主帅潘美大喜过望,当即升帐议事。
此消息来源分三种,一是武德司的谍报,二是军情司的密探,三则是潘美招募的一些死士细作。但不管情报来源如何,都指向一件事,来自番禺的南粤援军终于北上了,并且,领军的主帅乃是内侍监许彦真。
“南粤主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啊!”得知援军的情况,潘美心情十分愉悦。
自从天子诏令,湖南发兵,到潘美屯兵曲江城下,韶州告危,已经过去整整二十日,然而,一直过了二十日,南粤的援兵方才赶来,这速度可算慢了。
当然,慢自有慢的原因。最重要的问题,在南粤朝堂,那里早是乌烟瘴气一片,巫女弄权,宦官专政,这些人,让他们祸国乱政或许可以,但真正面临危局时,可是一点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应对措施来。至于南粤主刘鋹,在得知汉师南下时,第一反应却是不敢相信,他此前都自削帝号,向朝廷认罪求和了,怎么还会派师来征讨他?
汉帝的平南诏书,经过时间的发酵,也已传至岭南各州,人心惶惶之中,大部分士民百姓实则是满怀期待,没有暗流涌动,都是在默默等待天兵之来。
而当确认汉师南征的消息后,刘鋹则慌了,在三年前经过朝廷的毒打之后,这个年轻的荒淫君主已经老实多了,再没敢做什么悖逆朝廷的事情。如今,更是谈汉师色变。
当然,为了应对汉军来袭,南粤还是做了些工作,比如自各州征调集中军队,这就是个耗时间的事情。说起来,对于朝廷平南,江南那边自上而下还有所防备,南粤这边却是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或者说,有见识的声音发布出来,发出来也没人听,听了也难阻大势。
仓皇之间,仅议论就花了三日的时间。后来,随着前方的战况传来,北面汉军主力受阻于韶州,西面贺州也还在手中,于是刘鋹又不急了。上一次汉军没能突破,这一次只要好好守,或许还能挡住。
经过商议,还是决定增兵支援,但面临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让谁为主帅领军去救援。因为前些年,刘鋹对功臣旧将大肆屠戮,南粤国也是没几个将才了。
最终,群臣共同推荐大将潘崇彻,这是南粤军中号称第一名将的将领,当初马楚内乱,也是他同吴怀恩一起,尽取岭南诸州,甚至兵进湖南。只是刘鋹继位之后,对其猜忌,又因为宦官的进谗,将之夺职罢权。
如今遇到危局了,朝廷又想到潘崇彻了。然而,潘崇彻此时也是心灰意懒了,南粤国被那昏主佞奴折腾的情况他也尽收眼底,值此时局,也不愿再为其效力,于是托病请辞,不肯为帅。
对此,刘鋹也年轻气盛,颇感恼怒,没有你潘崇彻,就不能抵御汉军了?于是,在他身边巫宦的举荐下,派出了两员“大将”,一个是梧州防御使伍彦柔,一个是内侍许彦真,两人分别领军去援救贺州与韶州。韶州的重要性不必说了,援贺州却是怕其失守,汉军东来,两面夹击。
那伍彦柔虽然算不得什么名将,但终究是行伍出身,有领军的经验。至于许彦真,那则是个彻彻底底的宦官,善于谄上,长于弄权,打仗哪里是他的长处,但偏偏选中了他,还把番禺主要的军队交给他率领。大抵,刘鋹是把他当作当年以善战著称为南粤开疆拓土的大宦官吴怀恩来用了。
中军帅帐内,二十多名南征的汉军将校齐聚,此番讨伐南粤的军队,是所有平南军队中禁军使用最少的一支,也是历年征战的头一遭。崔彦进那边,以川东兵马为主,辅以瑶人组成第平堑军。潘美大军,则以荆湖兵马为主,辅以蛮兵,可以说是南人伐南,参与军议的,还有几名苗瑶出身的军校。
“今日升帐,只为一事!”一身戎甲,潘美坐在帅案后,环视诸将,直接道:“南粤主已遣军四万,北上援助韶州,其军,三两日内当至曲江!”
听此消息,大部分的将领,表情都显得凝重,并感讶异,因为听得敌军援兵之来,潘美似乎显得很高兴。都监慕容承泰替众人问出了疑惑:“敢问都帅,粤军援军若至,其军力可就胜过我们了,若其再据坚城,如何能颇之?”
慕容承泰,也算是宗室子弟了,经过多年军旅生涯,也完全锻炼出来了,是皇室近亲之中,少有的将才。平南之前,潘美曾请命朝廷支持一些骑军,于是刘承祐以慕容承泰领三千骑军南下助战,并挂都监之职。
“自古用兵之道,都不在兵力多寡,敌军虽众,又如何能是我大汉精兵的对手!”潘美意态骄傲,显得十分自信:“诸位可知,这援军的主帅乃是南粤宫廷内侍许彦真,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而况此无能谄幸之阉宦?南粤朝野苦阉宦久矣,南粤将士同样饱含怨气,这样的敌军,何以为患?”
听潘美这么一番分析,诸将也都不由露出蔑视的神情,凝重消散几分,仔细想想也是,这样的对手,有何可惧?
慕容承泰也点了点头,黝黑的面庞间露出一抹凝思,又拱手道:“都帅,敌军寡守曲江,未贸然攻城,以其难破,今数万援军将至,都帅反觉易攻,是否已有筹谋?否则,粤军若仍选择坚守鏖兵,如何破之,届时哪怕强攻,都晚了!”
慕容承泰的言语中,隐隐带着少许的质疑,潘美看了他一下,对于这个宗室战将,还是给些面子,轻笑道:“慕容将军所言有理,但也正如你所言,我忌惮兵少却万众一心的坚城,却欣喜兵多而号令不一的敌军!”
“听令!”说完,潘美起身大声一句,诸将顿时竖耳倾听,然而潘美却下了一道令人愕然的命令:“让全军收拾打点,待粤军援兵至,即行后撤,至白星山扎营!先准备好,切莫到时手忙脚乱!”
虽然愕然,饱含疑问,但军令如山,再加潘美素来的强悍,倒也没人提出异议。不过,等散帐之后,慕容承泰找了上来,刘昉也跟着,虽然这小子不愿意搞特殊,但他的特权实则常在。
“都帅意欲后撤,是想诱使粤军主动出城追击吧!”慕容承泰拧着眉,直接问道。
看着慕容承泰,潘美淡淡一笑,点点头:“正是如此!”
注意到潘美那轻松的表情,慕容承泰脸色更显沉凝,道:“恕我直言,粤军未必会出城追击,哪怕我们佯退,他们也未必会上当啊!”
“将军放心,粤军一定会出城追击的!”潘美淡定道。
1...344345346347348...6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