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大明不负卿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十光
与朱翊镠也算是老朋友,况且他这个临时代理首辅是朱翊镠暗中推上去的,他当然心存感激,只是平常没有表现出来罢了。
这会儿,他好心提醒道:“潞王爷,以您最近的表现,臣担心会招来新一轮的攻击啊。”
朱翊镠心想,正求之不得一直等着呢,但嘴上问道:“我最近什么表现攻击我什么”
“怎么说呢潞王爷最近的表现实在太优秀了!恕臣直言,这对于潞王爷并不是一件好事啊。”申时行推心置腹地警醒道。
朱翊镠微微点头,笑了笑说:“我知道,可这就是我的性子,有什么办法如果注定被人弹劾,那就来吧,反正我不出一年就要外地就藩了。”
“不出一年”申时行乍一听,立马儿一副诧异的神情,“为潞王爷选王妃才提上日程,然后议藩,议定后,还需修建潞王府,这一路下来,不得需要三五年时间”
“用不了这久吧”朱翊镠付之一笑,其实他心里早有计议。
申时行确定地说道:“反正依照惯例,一年时间肯定下不来。”
朱翊镠也没再多解释什么,心想如果不出意外,完全按照他的计划前进的话,那娶李之怿为妻就走啊,根本用不着一年时间。
回去的路上,申时行心中依然有不解之处,只是没有当着朱翊镠的面儿问出来而已。
比如:几年前张居正坚决查禁全国私立学院,可为什么这时候会松口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即将要回归故里了吗还是因为被朱翊镠影响左右了
再比如:为什么说到新一轮的弹劾攻击时,朱翊镠一点都不感到担心害怕呢要知道,先头可是被弹劾过一次,让他丢了俸禄与朝廷的各项补给、奖赏……
若不是与张居正刚刚见过一面有过一番深入地交流,那申时行心中的疑问还要多。
……
时光总在不知不觉中恍惚而过,眼看五月一号就要来临。
那是张居正回籍的日子。
没有一个官员不关心,毕竟张居正的去留会影响到他们的仕途。
当官的谁不清楚尽管张居正依然是首辅,可如果回到江陵,人不在北京的话,那还能有如此超绝的影响力吗
所以,五月一日又将是万众瞩目的一天。
就在头一天晚上,张大学士府就加强戒备,府内外一切人员皆不得随意进出。
那晚,不仅张大学士府,京城里的许多户人家,尤其是官员,都没有睡一个安稳觉,好像只等天亮,前来为张居正饯行。
然并卵……
。
第232章 有心一试
文武百官是否能够前来为张居正饯行,好像,确实也不是他们所能决定得了的。
不是他们想去就能去。
当初,也就是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去世,被万历皇帝夺情,张居正于次年,也就是万历六年三月份动身回籍葬父。
那次南下,张居正从京城动身出发的当天,万历皇帝命文武百官到郊外的真空寺班送,并遣内廷大珰张宏代表皇室举行郊宴为张居正饯行,两宫太后也都派了随堂太监前去赏赐金币赙仪。
万历皇帝还亲自授意,安排锦衣卫管辖的禁兵千余名随张居正南行,一路沿途跸护。好朋友戚继光闻讯,更是派来几十名鸟铳手,作为前导以壮声威……
当年张居正南归时享受的待遇规格如此之高,直与帝王无异。
而且,因为李太后和万历皇帝的高度重视,上行下效,凡张居正经过之地,官员们莫不全力以赴诚惶诚恐地安排接送,生怕有所疏忽被好事者奏本上去,惹怒李太后和万历皇帝,吃罪不起……
以致于张居正被沿途当地官员安排坐上了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大娇子里头有休息室、有办公室、有卫生间、还有两名美女……简直犹如移动的高级会所。
历朝历代的帝王都没有享受到如此高级而特别的待遇。
那一次南下,张居正可谓风光无限。
可这一次,情况大为不同。京城文武百官左等右等,却始终没有等到万历皇帝的旨意。
距离五月一日的头几天,文武百官就开始纳闷儿着急了:张居正回归故里,那该送还是不送
直到五月一日的头一天晚上,万历皇帝依然没有放出消息。
到底几个意思嘛
因此,京城的官员一个晚上,准确地说,是连续有好几个晚上,都没有睡一个安稳觉,好像只等五月一日天亮,要去为张居正饯行。
但其实不然,也只是好像。
如果没有万历皇帝的旨意,那怎么去送
这就像同在一个公司上班的同事,有一个要退休回家了。如果老板都不出面不说句话,让员工怎么组织相送一窝蜂地来了,老板不还以为与他唱反调吗最多几个亲密好友敢去。
放在张居正身上,问题还要严重一些,因为身份过于显赫,亲密好友都不一定敢去。去了,有可能牵涉到政治路线的问题。
所以,如果没有万历皇帝的旨意,为张居正饯行也只是想想,更多的还是诧异:李太后与万历皇帝到底在想什么送就送,不送就不送,表个态好不好为什么闭口不言连一个信号都不透露出来呢
当官儿的难免会琢磨,是张居正不再得宠了吗
……
张居正回归故里调养,京城的百姓虽然也关注,但相比官员们要平静从容得多,他们也不会受到李太后和万历皇帝旨意的影响。
官儿不怕大只怕管嘛。
所以,在五月一日那天凌晨,就有百姓赶到张大学士府,准备送张居正一程。
只是,张大学士府一直戒备森严,他们来了也只能静候远观,而不能围拢过去。
对于“戒备森严”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是张居正要休息,不想被无关紧要的人打扰;有人认为是张居正病重,为了稳定朝局,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实情;有人认为这是张居正失势的表现,不再有那多人关心他了……
但无论怎么想,张居正的改革赢得了百姓的欢迎是事实,尤其是清田大计,对于小老百姓而言,意味着公平、透明,感念张居正的人自然很多。
他们想送一程张居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早早地将张大学士府围了好几层,只是靠近不得。
……
而就在官员们纳闷儿睡不着但又不敢去、百姓却将张大学士府围起来时,慈宁宫李太后同样心神不宁睡不着。
一来,张居正要暂时回归故里调养,李太后确实感到焦心,对未来的不确定充满了担忧。
二来,这次有意将朝中文武百官“晾”在一边,张居正南行,不对朝中文武百官做出任何指示,实乃有心为之,她就想看看文武百官的真实反应如何。
为什么要这么做这还得说到她对大儿子不放心一节上。
对万历皇帝,李太后一直不放心,这才有了“不到三十岁,休想亲政”一说,后来发生了万历皇帝调戏侮辱宫女一事,险些将万历皇帝给废了,让朱翊镠取而代之,李太后对大儿子就更不放心了。
那这次张居正南行,她就想看看没有她和万历皇帝的指示,朝中大臣到底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外界早有传闻,张居正是“摄政王”,将万历皇帝架空了。
李太后是不相信,但在朝臣眼中,到底是自己儿子万历皇帝的威信高还是张居正高或者说朝臣到底是听万历皇帝多一些还是听张居正多一些呢
她想在张居正临别之际做一次检验。
当然,这样一次检验,她也担心对张居正是一种“伤害”,好在有小儿子朱翊镠怂恿、支持。
朱翊镠说没事儿。那一晚,他一直陪在李太后身边。
就这个问题,尽管之前已经商量好了也已经作出了决定,但母子俩仍然进行了一番交流。
“镠儿,你说张先生真的不会感到失落吗”李太后最担心此举为了大儿子冷落了张居正。
朱翊镠忙抚慰道:“娘,不会的啊,孩儿已经说过,以张先生的地位,现在已经不在乎这些虚名了。张先生这次南下不像上次,这次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南下的方式也与上次不同,为他饯行的人再多,他也没机会看到。”
李太后又道:“镠儿你说,会有多少官员前去为张先生饯行”
“孩儿估计没有。”
“难道一个都没有吗”李太后神情讶然。
朱翊镠点点头,虽然没有以十分肯定的语气,但给人一种信心十足的感觉:“该见张先生、能见张先生的不是已经见过了吗没有娘和皇兄的旨意,又没有各衙门堂官的出现,其他官员估计都在观望。本来,绝大多数官员也没有面见张先生的机会。”
……
。
第233章 皇帝笑了(求订求票支持!)
万历皇帝今儿个也起得早。
准确地说,他像李太后一样,是压根儿没怎么睡。
虽然没有谕旨文武百官为张居正饯行,但他身为张居正的得意学生,又是一国之主,当然不会置若罔闻。这次依然派出了张宏,该慰问的慰问,该赏赐的赏赐,基本礼仪倒是没有落下。
冯保一早便去了张大学士府,陪伴万历皇帝的仍是张鲸。
知道五月一日是个很特殊的日子,张鲸同样起得很早。
他一起来便跑到东暖阁,果然见万历皇帝正坐在御案前沉思。
张鲸轻手轻脚地走过去,轻轻地喊了一声:“万岁爷。”
其实,万历皇帝已经发现张鲸进来了,只是没有抬头。他低头沉思是不假,但没有入神,相反还有几分心浮气躁。
害得张鲸又轻轻喊了一声:“万岁爷”
万历皇帝这才抬眸,以不耐烦的口吻道:“听见了,坐吧。”
张鲸小心翼翼地坐下。
他知道此时此刻万历皇帝的心情指定矛盾而纠结,所以才会一早赶到这里来陪伴。
“万岁爷,昨晚睡得可好”张鲸温情而关切地问。
万历皇帝一副懒洋洋没有睡足的样子,回道:“张先生今日就要离京了,当然睡得不好啊。”
张鲸鉴貌辨色,谨小慎微地说道:“万岁爷,张先生要离京,依奴婢看,咱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呀!”
万历皇帝神情微微一滞,盯着问:“何来高兴一说”
“奴婢斗胆说几句,望万岁爷莫怪。”张鲸依稀记得,自己曾经猜测万历皇帝的心思,也是关于张居正的,被万历皇帝狠狠斥责一顿,所以这次十分谨慎。
“说吧。”万历皇帝一抬手。
“奴婢以为,张先生离京,将是万岁爷亲政的第一步。”
“切,说得容易。”万历皇帝不以为然道。一说起亲政,他就不由自主想到李太后的训斥:不到三十岁,休想亲政。
张鲸又道:“娘娘的心意,万岁爷莫非还没有看明白吗”
“我娘的心意她什么心意”
“万岁爷,您想想,娘娘这次为什么不下懿旨给文武百官为张先生饯行奴婢以为,不希望张先生被文武百官打扰只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想检验一下文武百官到底听不听万岁爷的话”
“哦此话怎讲”万历皇帝本来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张鲸的几句话将他撩得精神一振。
尤其是谈到“亲政”的问题,他更是显得迫不及待。
成功勾起万历皇帝的情致,张鲸却是不紧不慢地道:“万岁爷,这次张先生南归,按理说文武百官都要为张先生饯行,可娘娘并没有下旨,肯定是有原因的。”
“什么原因”
“万岁爷,刚说了呀!恐怕是要检验朝臣到底谁听的:是听万岁爷多一点还是听张先生多一点如果听万岁爷多一点,那这次张先生南归,想必没有几位臣子去为张先生饯行;可如果听张先生多一点,那情形就指定不一样了。万岁爷您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
万历皇帝咂摸着嘴,似有所思地微微点头。
张鲸接着说道:“如果奴婢没有猜错的话,娘娘这是一次试探,或叫检验。娘娘不下懿旨,就是让文武百官自主决定:送还是不送张先生。此时,文武百官心里肯定要掂量:到底去还是不去去意味着亲近张先生多些,不去则意味着亲近万岁爷多些。娘娘或许是想通过此事来检验一下文武百官对万岁爷的忠诚度。”
张鲸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可不是光凭嘴皮子。
他是有依据的。
都说女人心海底针。女人其实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动物:即便是面对她最最最信任的人,有时候仍然会动小心思来检验一番。
就像一个女孩,明知男孩很爱很爱她,她却偏偏不放过,恨不得每天不厌其烦地追问男孩一次:你还爱我吗
哪怕聪明如李太后,也会采取这种检验方式。
别说对文武百官,就是对张居正都用过呢。
万历皇帝或许已经忘记了,但张鲸记得很清楚:就在张居正担任首辅之初,当时国库空虚,各地方积欠难收,京城里的官员连俸禄都发不起了,迫不得已,张居正只得请旨施行胡椒苏木折俸。
当时闹得很大,引起许多官员的不满和强烈反对。
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受到武清伯李伟、驸马都尉许从诚等人的状告。李太后一怒之下,让万历皇帝饶过内阁直接谕旨户部,取消了勋贵们的实物折俸。
这样做,势必会给张居正的施政带来很大的麻烦。
那一次,张鲸知道李太后是在检验张居正:一来,检验张居正对他们母子是不是真的竭尽忠诚;二来,检验张居正面对如此危局,看他如何运筹帷幄度过难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