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状元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子

    今天发三章,下一章约莫在六点左右更新,请大家踊跃收藏和推荐票支持!再次提醒,下个月本书上架,会连续爆发,请大家提前准备好保底月票哦!拜托啦!




第一三一章 前途不可限量
    沈溪在宁化开文学馆蒙学班是数一数二的优等生,但惠娘和周氏仍然担心沈溪过不了府城首屈一指的名师冯先生的考核,带沈溪去拜师之前,先行送去了厚礼。

    冯先生同意考核沈溪的学问,但表示如果达不到他的要求,一样会拒绝,之后沈明钧夫妇忐忑不安地带着沈溪到了学而学塾。

    冯先生名叫冯逐,字话齐,四十出头,给人的印象并无苍老之感,也无严谨治学老学究的作派。他一袭蓝衫负手而立,颇有长者威仪,板起的面孔让人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

    沈明钧恭恭敬敬地递上名帖和拜师帖,冯话齐示意让夫妇俩站到一边,转而看着矮小的沈溪,声音中带着几分严厉:读书人腰板要挺直,头抬起来。

    话说得干净简练,并没有老学究子曰诗云出口成章的深奥,全是简单质朴的白话。沈溪有些无所适从,面对老师不是应该弓着身子表示谦卑吗?昂首挺胸算是个什么事儿儿?

    见沈溪愣住,周氏赶紧提醒:憨娃儿,快挺起胸,抬起头。

    沈溪只好照做,目光正好与冯先生审视的视线碰撞。不过听从吩咐,他并没有转过头,与冯先生对视了一会儿。

    不错,这才是读书人该有的样子。

    冯话齐收回视线,满意地点了点头,将负在身后的双手亮了出来,原来这会儿他手上提着把戒尺。

    沈溪心想,就算冯话齐再严厉,也不能到见面就打的地步吧?

    冯话齐问过沈明钧关于沈溪读书的时间还有开蒙所学的书籍,沈明钧不太懂,最后冯话齐问沈溪:你读书一年有余,读了什么书?

    沈溪恭敬回答:回先生,读了《论语。

    哦,算算时间,一年也该学了全篇,还有别的吗?

    沈溪想了想,回答:先生教过《孟子其中几篇。

    哦?

    冯话齐略微惊讶,学了全篇《论语,正该学释义,却转而教你们《孟子,这先生未免有些太过着急了。你且讲你所学的《孟子,背上一篇来听听。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沈溪依言背了,却是《孟子第一篇《梁惠王上,这一篇篇幅很长,沈溪背的时候几乎没有停顿,吐字清晰,朗朗动听。

    待沈溪背过之后,冯话齐满意地点了点头:意思懂吗?

    沈溪不敢表现得太卓越,没有丝毫迟疑便回答:先生尚未教授。

    冯话齐略微颔首,转身来到案桌前,招呼一声:过来,把你刚才背的写下来,能写多少是多少。

    沈溪走上前,按照冯话齐的吩咐把他背诵的内容逐字写下来,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没有写得太快,也没有写得太好,字体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下笔略带无力,但对于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已经非常难得。

    写了大约一刻钟,沈溪已经写下了大约两百个字,冯话齐摆了摆手:不用写了,这学生,我收下了。

    沈明钧和周氏喜出望外,赶紧过来道谢,让沈溪拜师敬茶,而后将束脩奉上。待拜师礼节过了,冯话齐道:此子甚为聪慧,我打算让他直接随蒙学三年的学生同读,二位不会有何意见吧?

    沈明钧和周氏大概听明白了这是准备让沈溪跳级,对于家长来说,肯定是希望孩子能更早接触到高深些的知识,当然不会反对。

    冯话齐没有让沈溪马上入学读书,而是让他回家准备一下,等明天一早再来学塾。

    拜师顺利,周氏非常开心,回到药铺后一直跟惠娘说拜师的细节。

    惠娘边配药边笑盈盈听着,说到一半周氏突然发觉哪里不对,看着沈溪问道:憨娃儿,先生让你默写东西,为何写了没多久就让你停下了?

    沈溪随口回答:大约先生觉得篇幅太长,写一段就可以了吧。

    这先生也太投机取巧了,既然背都背了,就干脆写完呗。居然还让你跟着蒙学三年的娃子一起读书,回头你跟不上进度怎么办?周氏嘴里又开始抱怨。

    沈溪道:娘,您要是觉得不妥,先前为何不提?

    这不是想让你早些有出息吗?跟着那些大一点儿的孩子一起上学,以后他们十五六岁考秀才,你十二三岁就能去,多好?

    周氏脸上挂着笑容,好像在憧憬沈溪年少有为。

    惠娘笑着说道:姐姐,这事儿不能操之过急,若是拔苗助长,反倒会害了小郎。不过,这些都要看先生如何安排了,就怕小郎跟不上进度,进而厌倦上学。

    他要是不认真学,看我不打他憨娃儿,以后认真听讲知道吗?不懂的就问先生,我最担心这府城的先生不认真教哎呀,不行不行,回头再送些礼过去,礼多人不怪嘛

    第二天一大早,沈明钧送沈溪去学塾读书。

    学塾离家不远,走两条街就到了。等到了地方,冯话齐亲自带沈溪到教室。

    或许是实行精英化教育的原因,冯话齐的学塾比之宁化苏云钟的学塾小许多,这样一来学生就不用分开读书了,全部人都挤在一个大房子里,不同年龄段的人分在不同区域,一部分学生面南而坐,另一部分学生面北而坐。

    跟苏云钟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班级不同,冯话齐把学生分得更为细致。

    沈溪所在的是第三列,这一列依旧属于初蒙学的层次,需要面南而坐,前后跟他差不多程度的学生有十几个,岁数都比他大上两三岁。对于孩童来说,一岁光景都能长不小个头,沈溪在这列人中身高最矮,但他的座位却落在最后。当然,如果换个方向,那他就是第一排了。

    上课钟声敲响,冯话齐第一件事情便是把沈溪的课本发下来,除了之前沈溪学过的《论语上下篇,还有《中庸和《大学,但没有《孟子。

    冯话齐先让面北而坐的学生温习功课,他坐到了南边,开始教授那些初蒙学的学生读《论语,目前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学到了《论语第七篇《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他念一遍然后让学生跟着念,连续念两遍后便停了下来,让学生自行默诵。

    随后,冯话齐便开始教年龄较大的学生,其中就包括插班生沈溪。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出成教于国

    这回却是从《大学中段开始教起。

    若沈溪不知道《大学的内容,听冯话齐诵读肯定会云里雾里,恐怕连这一段话在书里哪个位置都找不到。但沈溪对于《大学早就了然于胸,很快便翻到冯话齐教授的这一页,跟着念诵。

    等念完两遍,冯话齐简单介绍了这段话的意思,便让学生自己默诵,然后走到教室的北边,开始教导其他年龄段的学生。

    沈溪心思没放在背书上,侧耳细细听了一下,不得不承认冯话齐的教育生平很高,他对明年要参加童生试的学生讲述的《中庸章句集著深从浅出,通俗易懂,不仅准确释义还交代了应对科举应试的办法,随后默诵了一篇去年乡试和《中庸有关的一篇时文,以加深学生的了解。

    等下午放学,冯话齐把沈溪留了下来,稍微交待:你若不懂,可问同窗。

    是,先生,学生记下了。

    沈溪在苏云钟那里读书养成的习惯,凡是先生说的他应着就是,但并不一定就会遵循,毕竟比起所谓的同窗,他的程度要高许多。

    冯话齐不知沈溪的习惯,点头道:你且将今日所学,背来与我听听。

    沈溪一时间不知如何应对。要说这冯话齐,有先生的威仪,但无先生的架子,在他们这些学生面前也是平易近人,自称的是我。但若学生上课偷懒,惩罚起来却是毫不客气,属于那种刚柔并济的类型。

    现在才是沈溪上学第一天,冯话齐就要考他学问,照理说他之前应该未接触过《大学,稍微不合情理的表现,都会让冯话齐有所怀疑。

    怎么,一段都背不出?

    冯话齐的脸色冷了下来。

    沈溪真怕挨打,痛倒没什么,面子上挂不住,于是他干脆把冯话齐白天教的内容原原本本背了出来,冯话齐听过后非常满意,但不出沈溪所料脸上浮起一抹疑色:你之前的先生,曾教过你这些?

    回先生的话,宁化沈家原本也是书香门第,家里藏书甚众,这些内容是我自学的。沈溪信口胡诌。

    冯话齐笑着点头:果然聪慧伶俐,不负我望好好读书,你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第二章送上!

    啊啊啊啊啊,天子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码字速度,这章删删改改,足足写了五个多小时

    不过天子会遵守诺言,赶紧码字,争取12点之前送出第三章,请大家继续收藏打赏和推荐票支持哦!



第一三二章 转变营销思路
    沈溪进入学塾读书,据说还是府城这边最好的学塾,周氏终于去掉一桩心事,做起事情来也更加有动力,可惜药铺自开张生意就很清淡,之前她在宁化时的候从早忙到晚,竟然有些不适应目前这种悠闲的生活。

    不过十月底的时候,随着第一批雕版彩色年画半成品的到来,周氏重新忙碌起来。

    虽然印刷作坊那边有沈明钧照看,但周氏有些不放心,毕竟沈明钧不能监督女工,趁着药铺这边事情不多,她亲自去作坊那边看着女工守着,看看谁偷懒,或者谁技术不好把描彩给描错。

    每个女工都经过沈溪的职前培训,但她们毕竟刚开始接触年画描彩,一个时辰下来最多能描两张,可第一批运来府城的年画就多达两万张,等把这些年画描完估计年都过完了。

    而同一个印刷作坊的工人还在等着描彩完的画,进行最后一步鎏色作业,最初几天,女工那边每天从早忙到晚,而隔壁的青壮却很轻松。

    但女工心思细密,随着时间推移,她们熟练度愈来越高,不到五天,熟练女工一个时辰就能给二十张年画描好颜色,随后由专人把这些年画送到隔壁。

    最后的鎏色,是用彩色粉末形成颜色,再刷上一层薄薄鱼胶到半成品年画上,用厚重的机械把这些彩色粉末压上去彻底贴合。

    鎏色完成,还需要最后一步烘干,让鱼胶彻底凝固,如此一来一副成品的年画,颜色鲜艳夺目,用手摸上去凹凸有致,里面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让人一看就赏心悦目,恨不得马上拥有一幅。

    眼看就是冬月,距离年关已然不远,印刷作坊之所以急着开工,就是为了趁着春节赶制年画出来售卖。

    为了试探市场,沈明钧作为印刷作坊的大掌柜,开始频频初入城里各个书店,与这些书店的掌柜商谈寄卖彩色年画。

    沈明钧自信满满地把成品拿过去给这些书店掌柜看过,满心期望能收到大批订单,但出人意料的是书店那边的反应并不是很强烈。

    这些书店的掌柜看到了彩色年画的巨大市场,却觉得这桩生意中自己分不到大头,抱着联合对外的心理,想一起对印刷作坊施压,一来可以大幅度压低进货价格,二来则是想要是作坊印制的年画卖不出去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到时候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技术搞到手,他们就自己找人来印,从而将利益最大化。

    书店联合起来不接生意,让沈明钧有种出师不利的挫败感。回来他把事情说明,惠娘和周氏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毕竟府城这边人生地不熟,在她们看来,实在不行就被迫让出一些利润来给书店。

    惠娘做生意有头脑,但她为人诚恳,不喜欢仗势欺人,在被书店联合打压之后,她觉得应该跟这些书店保持融洽的合作关系,如此才能长久赢利。

    可在沈溪看来,这些书店分明是店大欺客,以为惠娘初入府城好欺负,只要他们不接货,印刷作坊就会断了出货的途径。一旦被迫签订城下之盟,那以后印刷作坊路子只能越走越窄,要生存下来会非常困难。

    沈溪坚持己见:姨,若咱想挣大钱,就不能让那些书铺老板阴谋得逞。咱找他们帮忙引介印刷师傅的时候,他们一个个推三阻四,现在咱凭借自己的能力把生意做起来,他们想白白分得一杯羹,凭什么?

    惠娘脸上满是无奈:小郎,道理是这么讲,可许多事由不得咱。在府城咱毕竟是人生地不熟,若自家开家铺子卖年画,要花的银子实在太多,年画这东西,并非百姓一年到头都需要,咱开了铺子,怕是一年中有大半年要闲置,得不偿失啊。

    沈溪点点头,在这点上惠娘考虑得很周祥。

    年画是有时效性的东西,虽然平日里也可以买上一张回家挂着,但仅仅只是图个新鲜罢了。

    毕竟彩色年画还是很贵的,一张年画至少要卖五六十文,百姓手头再宽裕,最多也是在年底的时候把年画买回去挂在家中,新年图个吉利喜庆,别的时候还真没多少人愿意花钱来买年画这种不能吃不能穿的玩意儿。

    沈溪本想说,不卖年画可以卖连环画和说本啊,但最后还是没提,因为印刷铺子和药铺花了太多银子,在没有营收的情况下开书铺太过冒险,就算开了也还要找人管理,两家人实在忙不过来。

    既然如此,那咱们就索性不管那些书店了,自行想办法把年画批发出去。沈溪突然提出个大胆的构想。

    批发?

    惠娘想了想,这个新名词她不是很理解,如何个批发法?

    沈溪笑着说道:批发很好理解啊,就是批量发售,不单卖,与拿到书店寄卖更是有本质的区别。

    咱不一定要卖给谁,就好像当初苏掌柜订咱连环画的单子一样,唯一的区别是现在咱提前把年画印制好,摆出来让所有人都可以进货咱印的六种年画,每种至少要十五张才开卖,也就是规定一次的进货量最低为九十张,一张咱卖五十文钱,他们买回去后卖多少跟咱无关。

    惠娘看了周氏一眼,目光中满是犹豫:这这样能行吗?

    这次反倒是周氏站在沈溪一边,道:憨娃儿说的这事儿有些谱当初我们在桃花村的时候,村里没什么人识字,过年换个春联或者桃符,都是那些走南闯北挑担子的商贩路过,吆喝一声后满村人都出来看货,若是看着中意的,就买两张回去,一年一年都这么过来的。

    惠娘对于乡村生活和人情世故不太懂,以为做生意就该把货放到店铺去,等着顾客上门,就好像她做药铺生意一样。

    但其实这个时代,那些距离县城较远的村子,人们基本上没什么机会进城,就算要买东西也就是到附近的镇上,即便进城也不会去光顾大店铺,因为他们自来带着店大必然欺客的想法,觉得回去跟那些挑担子的小商贩买会实惠些。

    可这城里的买卖

    惠娘依然有些迷惑,既然选择进府城,自然想把生意做大,如果单单是做那些小商贩的生意,留在宁化县不是更好?那样还能节省场地和用工成本。

    沈溪笑着安慰:姨,你想得太多了,那些小商贩将彩色年画带到乡下去卖,其实是对我们的一种宣传,一旦乡里乡亲知道咱们有这好东西,今年买了,明年还会买。这可是长久生意,一本万利的!
1...6970717273...19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