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状元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子

    五月初五上午,就在考生聚众闹事两天后,府衙门前突然张贴告示。

    告示的主要内容,是对民众解释这次考生闹事的原委,并表示考生因为受到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挑唆,才会对府衙有所误解。

    告示说明,下午会择时将本次府试前十名考生的答卷誊本张贴公布,如此一来,那些落榜的考生,也能知道这前十名的考生到底是做了怎样的文章才能被点为前十。

    或者其中,是否有才不符实的情况。

    这天自府衙门外张贴告示后,过来查看的考生并不比府试第一场发案的人少。

    这个时期考生参加各级科举考试,是没有回头复查卷子权力的,更不会知道别人所作的文章如何。只有过些年,朝廷整理程文的时候,才会拿出一些现成的考题配上不错的文章,引为典范。

    像之前沈溪老师冯话齐拿给沈溪看的《京华日抄《源流至论《主意《提纲等刊物,其实大多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科举考试中的优秀八股文,编撰者通过各种关系搞到手,稍加点评,便刊印成册赚钱。

    而像这次府试后张贴考生答卷的情况,尚属第一次出现。

    无论是应届考生,还是往届考生,都想来看看这一场府试头十名的才学如何,外面传得沸沸扬扬说是有贿考的状况,那这前十名所作的文章应该不成样子,他们也想充当一下主考官,过来帮士子们评理。

    提前得知消息的考生,虽然脸上身上的青肿还没消,但这天下午老早就聚集到知府衙门外。

    有了两天前考生闹事的先例,这次府衙提前做好了应对措施,不但调来三班衙役,还抽调了本地巡检衙门的兵丁,这样谁再敢闹事,甚至可以当暴民处理。

    我就不信。一个十岁的娃子能作出怎样的好文章,让我等屈居他之下?!一会儿官府张贴出他的文章,你们若是看着觉得狗屁不通,咱就联名去告状。你们有谁愿意具名的?

    当场报名的不在少数,看热闹的不怕事大,甚至有些非应届的考生也提出要联名。

    衙役那边死死地盯着,之前知府高明城已经有吩咐,今天只要考生不闹事。就任由他们过过嘴瘾,主要高明城也发愁这些都是读书人,朝廷三令五申要善待天下士子,到了他这儿总不能要打要杀的吧,那以后即便他致仕回乡,也会遭到士林围攻。

    要是官府抓几个百姓,这些人怎么也不敢跟官府斗,可抓了读书人,他们交游广阔,说不定真能把状纸递去省城。甚至送到京城也有可能。

    旱路帮的歹徒再横,也不过就是一群浑人。这些读书人再怎么软,那也是读圣贤书有见识的,处于士农工商的顶端。

    终于到了张贴考生答卷誊本的时候。

    考卷从第十名开始张贴,因为是誊写过的,所有字体都一样,而且不分页数,都写在一张纸上同时要在告示栏贴十张纸,上面的字体自然不能太大。

    第十名的考生姓韩,这考生答得很好。但在第一篇文章之中引经据典稍微不恰当,马上被一些考生给挑出来。有人不屑道:就这种学问,还能过府试,甚至进前十?这高知府是瞎了眼吧?

    正在张贴的衙役顿时转过身来。想找出来是谁说的这句话,但一群考生都是一副非我所言的神色。

    这名衙役气结,但只能转过身,继续往告示栏上刷糨糊,然后贴第二张。

    从第十名,到第四名。每篇文章,总有人挑出个毛病来,就算站在前排的人挑不出毛病,也会有人把卷子抄写下来,传阅到后边去,后面的人很快就会挑出来。

    到底只是参加府试的考生,即便排名前十,学识水平也极为有限,论证方面总有些问题。

    不过考生们虽然不服气,但见到这前几名的答卷,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几篇文章文采和行文都极好,人家被点了前十,到底也有真才实学。

    终于到了万众期待的前三甲,第一篇被贴上去的是第三名苏通的文章。

    等众考生审读完文章之后,居然没一人能提出其中有什么问题,甚至这文章可以说令他们叹服无比。有人赞道:怪不得旁人都说本届府试案首,舍苏公子其谁,苏公子的文采,的确是好啊。

    很多人点头应是。

    旁边马上有人质疑:苏公子的文章如此精妙,只能屈居第三,是否

    他没有说下去,但话意很明显,这么好的文章排第三,前面两篇文章要么更好,要么就是涉及贿赂考官。

    在众人议论纷纷中,第二名吴省瑜的考卷被张贴上。顿时前排人的目光盯上去,目不转睛将全篇文章看完,就好好像看到一篇非常精彩的程文一样,这文章精妙程度,比之程文丝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是超出许多。

    这是十四岁孩童能作出的文章?他不会是抄的吧?考生对于文章被点为第二没什么意见,只对这文章是否别有出处产生疑问。

    考生之间互相问询,都想求证一下这文章是否曾出现在他们所看过的程文中,最后没一人敢说他以前看过。

    有人提道:就算是照抄又如何?只要没夹带进考场,人家作出来,合乎题目,那就是本事。你们平日里背的押题程文还少了?

    在场很多考生不由羞惭得低下头来。

    押题背程文这种事,每个人都不少做,甚至进考场之前,有的还在祈祷,自己背的程文正好押题,那就万事大吉。

    考生自惭形秽,但也有人提道:这下可热闹了,这么好的两篇文章,只能屈居第二和第三。这十岁的沈溪能有多大的本事,能作出令知府叹为观止点为案首的文章?

    :第五更了!同时也是月票满10票的加更!

    今天到现在才55张月票,32人打赏,是不是有些少了?天子借用古语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兄弟姐妹们加油,天子等着你们爆发一波,为下一章壮行色!求订阅打赏推荐票和月票鼓励!




第二一九章 心服口不服
    苏通的才学,旁人都是佩服的,以他的文采,莫说是府试,中秀才补增生廪生应该也是绰绰有余。↑,若非三年前他因为父亲过世而居丧,苏通应该少年即科场有为,不用等到二十岁才来与这些后生一较长短。

    但一山还比一山高,苏通遇到了吴省瑜。

    本来被大多数人轻视的官宦子弟吴省瑜,用两篇比程文还要精妙的文章令在场所有人为之折服,到这个时候,吴省瑜的才学已经为人认可,不再怀疑他跟贿考这事有关。

    剩下的只有沈溪。

    这个在很多人眼中谜一样的人物,十岁参加县试府试,都是第一场即过,甚至府试还被高知府点为案首。

    若是沈溪的文章不能比苏通和吴省瑜更加精妙绝伦,肯定会被冠以贿考的罪名,若是差上许多的话,那这些考生当场可能就会闹事。

    终于到张贴最后一张考卷,所有人都屏气凝神。

    最开始考生们都觉得,是因为贿考才令他们落榜,现在单从前九篇文章来看,就算其中有不足的地方,但这些人文采斐然,说贿考太过牵强。但毕竟此次所有事情,都是因为十岁孩童被点为案首才引发,沈溪成为了众矢之的。

    卷子终于在万众期待中被张贴上去。

    纸张不是很大,因为沈溪的文章并未顶着字数去写,两篇文章加起来才七百字出头。

    马上开始有人大声朗读,把其中的内容,说给后面那些看不到的人知晓。

    虽然来的人很多,但现场一片安静,所有人都在认真倾听。

    等读完后,前面自会有人把文章抄下来送到后面传阅,很多没听清楚的地方,通过字面能有更深的理解。

    这第一篇文章,不过如此,恐怕难以与吴公子和苏公子的文章相提并论吧

    因为第一篇文章论的是个人修养。沈溪在其中虽然引经据典,但因题目本身就是为考察学生对于《四书中关于圣人之言的掌握,就好像问答题一样,文章再精妙也就那么回事。

    考生们本着先入为主的态度。认为沈溪的文章一定做得不好,就算这第一篇八股文跟苏通和吴省瑜的不相伯仲,也会被说成不能相提并论。

    这些考生分明是上来就奠定了找茬的基调,好为后面贬损沈溪这个十岁的案首做准备,他们甚至准备以这篇文章作为本次府试有贿考之事的铁证。

    但一些有心人。已经开始第二篇文章,那是决定本次考试是否正常的关键。

    很多考生已经注意到,前十名的考卷,但凡第二篇文章,都主要论述有匪君子,而非学而时习之,这让考生们意识到,其实高明城认为的有文采的君子,一定是要经过磨砺。

    这前十名的考生之所以能把论述点找准,需要对于人情世故有一定阅历。他们料想以沈溪十岁的光景,本经据说还不是《诗经,见到这题目,一定会在学而时习之上大做文章。

    沈溪在第二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排比句,将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展开论述,让更多人觉得,这篇文章也就那么回事。

    可越往后看,考生们越惊讶。沈溪在作第二篇文章已经完全进入到考试状态,行文之间文采斐然。跃然纸上。与县试不同的是,沈溪在府试中没有藏拙,兴之所至,文章洋洋洒洒颇见功底。

    本来还有人在抄写准备传阅。可在见到这篇文章后,那抄写之人似乎也愣神了,完全被带入到文章当中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当大声诵读这篇文章的人,读到这里时,在场的人一片惊讶。连读的人都停了下来。彼此间询问,从何处见过这两句诗?

    要说一两篇时文或者是引用典故的古籍在场之人没看过,尚属情有可原,但诗词的流传度相对更广,而这两句诗读出来如此琅琅上口,甚至可称得上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在相互询问之后,居然没一人能说得上出处和来由,那就只有一种解释,这是沈溪在考场上自己作的。

    这句诗,简直是为论述有匪君子而量身定制,有这样两句诗,整个文章文采几乎上升了一个档次。

    众人将文章读完之后,很多人已经低下头摇头叹息,此时他们已然觉得,屈居人之下,似乎在情理之中,而非真的存在贿考。

    不可能,他一介十岁孩童,怎可能作出如此文章,作出如此诗词?这一定是找人代作的!

    到这个时候,很多人气急败坏,他们不甘心认输,有点儿胡搅蛮缠的意思。

    毕竟张贴出来的考卷是由专人誊写的,并非原考卷,其中是否有猫腻很难说。

    那衙役冷笑道:府尊大人早就知道你们这群人不死心,特地将沈小公子的原卷拿出来,给你们瞧瞧。

    说着,有专门的衙役把沈溪之前曾经糊名的考卷拿了出来,并没有贴上告示栏,就拿在手里给众人看,一页一页翻下来,上面有考官用朱笔所画的圈,以及一两句点评。

    考卷上的文章,与之前张贴出来的并无二致,而官府又拿出沈溪曾亲笔所写的亲供,比照上面的字迹,这些都足以证明这篇文章乃是沈溪亲笔所写的证据。

    怎样,死心了吧?

    那衙役怒气冲冲地道,府尊大人有言在先,若你们觉得不服,那就告上省城,就算到天子面前告御状也由着你们,若是服了,就老老实实回去温书,以后有的是录取机会。再闹事,别说挨板子吃官司,连以后你们考试的机会都一并剥夺了,那可是你们自找的,怨不得旁人。

    在场的士子顿时灰头土脸。

    之前一系列贿考的传闻,在府衙张贴这十张考卷之后,已经不攻自破。

    就算有些人还想胡搅蛮缠,但一想到府衙这边放出来狠话要剥夺他们参加府试的资格,他们便不敢顶着风头硬上。

    科举是读书人一辈子的希望,他们可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做赌注。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这是什么世道,我寒窗苦读数十载,文章竟不及十岁孩童。实在无颜苟活于世啊。

    一个四十多岁的考生,站在公告栏前怨天尤人。

    旁人劝解:林兄别想不开,你不过是一首诗做得不及那十岁孩童而已,你说他,若非这首画龙点睛的好诗。能被点为案首?

    本来许多考生心理失衡,痛不欲生,但听到这句话,仿佛找到心灵慰藉一样,转念一想,可不是,沈溪除了诗作得好,还有什么?

    至于沈溪文章的精妙,就被这些人选择性忽视了。

    于是在三三两两归去的途中,这些人相互安慰。所说的话大致相同,我们输的不是文采和文章,只是输给十岁孩童那首诗而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每个人在心里琢磨一番,这话似乎是在勉励他们,这一届没过,还有来年,还有来来年,生命不息考试不止,早晚有一天我要金榜题名位列朝堂一副雄心壮志。憧憬一番,却是把沈溪这句诗当作是人生的座右铭,准备回家继续寒窗苦读。

    一些本来留在府城准备重考的士子,知道彻底没了希望。收拾细软准备回乡。

    而在府衙街口的茶楼里,却有个十四岁的少年,正拿着沈溪府试文章的手抄本,仔细端详,他的脸上带着几分感慨,间或透露出的失望之色难以掩盖。

    少爷。我们该回去了,老爷头两天派人来催,说是考试一结束,就送少爷回家。可您

    老仆人非常着急,因为自家少爷一再延迟动身回乡的日期。

    这少年郎不是别人,正是本次府试屈居沈溪之下名列第二的吴省瑜。

    吴省瑜仍旧看着手里抄写的文章,摇摇头道:我不但输了他年岁,连文章都输给了他,实在不甘心。

    在发长案之后,吴省瑜虽然向沈溪道了恭喜,保持了风度,但心里却不服气,以他对于自身才学的自负,根本就没想过会输给沈溪。留在府城,他也是想看事情的结果,到底官府是否会在舆论压力之下剥夺沈溪的案首,那到时候,他就可以进补案首之位。

    吴家虽然是豪门望族,但吴省瑜毕竟是庶出,自小就很要强,而他又聪明好学,学业进步很快,在所有吴氏子孙中属于出类拔萃的。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以一个庶子的身份得到吴家老太爷如今的山西布政使吴文度的刻意栽培。

    虽然文无第一,一篇文章无法从语句的好坏断定高低,但好文章就是好文章,吴省瑜心胸也算开阔,在看过沈溪的应试文之后,他便知道自己真的输了。

    那家仆笑道:少爷,您也是少年郎,前途不可限量。老爷说了,已经把少爷过府试的消息写信往山西告知太爷,太爷知道后一定会很高兴。到那时,少爷或者能得太爷的恩许,到国子监读书。

    吴省瑜晒然一笑:我不需要得到家族的萌荫,我的将来我自己会争取。不过,我们的确在府城多停留了些时日,姜伯,你去准备马车,明日我们就启程回清流县,我就不信,明年的院试,他还能一榜而中。

    到时候,真的应该跟他好好较量一番。
1...122123124125126...19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