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子
不过就是如此,不是说题目简单录取的机会就高,主要还是看大家的发挥。你觉得简单,别人也觉的简单,都考出高分来,但总有更高分。
沈溪没有在第四场的中再去议论什么仁政治国这些大道理,引经据典上也尽量避免深奥。这也是他在县试时一贯秉承的原则。
这年头,打出头鸟,你要写篇八股文,非要引用古代已经佚失残本的名家名著,考官知道的还好,不知道的以为你胡编乱造,或者是有的考官也是半吊子学问,他不会的你都会,一准嫉妒你的才能,上来一发火不给你过。那你也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写文章最重要的是切题,只要没跑题,用典别太偏颇就可。
到中午时,开始放试帖诗策论的考题,还有一道出自《九章算术的数学题:今有贷人千钱,月息三十。今有贷人七百五十钱,九日归之,问息几何?
这时代的读书人很少有涉猎算术的,就算是叶名溯也是如此,让他杜撰个数学题无比艰难。只好去《九章算术中找现成的考题,连数字都不带变动,以免连他自己都求解不出来。
这道数学题算的是月息,不到一个月。就不存在利滚利的问题,如果把九日变成九月,沈溪相信,就算是那些资深的帐房,要算出这题也非要动用算盘不可。
沈溪跟冯话齐学过试帖诗,本来作首诗没什么难度。但作诗这东西,无论通俗易懂,又或者是辞藻华丽,都不怎么好,想要拿捏恰当实在太难。
沈溪干脆选择了对附加题不加作答,反正不会影响到县试的总成绩,作得好不好,也只是对府试有影响。
再者说了,汀州府的知府在主持府试时,真的有心思去审查各县报上来这些考生的特长,去考虑在府试时给予特别优待?
这种特长加分,最多是给那些士绅和官宦子弟一种进学的优待,就算他们在四书文和五经文中考得不好,最后也能通过这种特长加分而通过。
沈溪从中午开始就等着放排,这一场的放排会有两次,未时六刻放排一次,未时末放排第二次,前后间隔差不多是半个小时,
沈溪依然是第一次放排就出了辕门,与他一同出场只有寥寥几人此时别人还在那儿用不成熟的算法计算利息问题,想用草稿纸上壹贰叁这些字来算出利息几何,那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到底不是店铺的帐房,换做惠娘这样精明的女人,都不用拿纸来计算,口演一番就能得出最后的。
等第二次放排所有考生都出来,沈永卓也在其内,沈永卓见到沈溪不由感慨:第四场可真难啊。
沈溪不知道沈永卓所说的难,是四书文和五经文题目难,还是那些附加题难。毕竟县试是科举的第一关,本身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不是很广,要说有点儿难度的,也只有附加题部分。
七郎,你选的哪些题目作答?回去的路上,沈永卓很关心沈溪对附加题的选择。
沈溪摇摇头:我一个都不会,所以索性就跳过了,没有作答。
这样可以吗?沈永卓心下带着疑惑。
沈溪笑了笑:明日发长案,只有四书文和五经文会列入成绩。只要大哥把前两篇文章做得好一些,应该就没问题了。
沈永卓大概是患有焦虑综合征,明明最后一场已经不涉及到录取与否,他还是在路上不断念叨自己因为作答后面的考题而浪费了时间。
回到家,李氏和王氏等人过来问明二人的情况,随后王氏高兴地说道:大郎,吕家那边又派宋媒婆过来说,这次你过了县试,吕家那边正式跟咱谈婚事,连八字都对好了,就等着下聘,迎娶吕家小姐过门。
沈永卓在这场县试中,算是事业爱情双丰收。
吕家那边看中沈永卓父亲是廪生,而沈永卓又是过了县试的读书人,觉得他前途不可限量,准备把女儿嫁过来。
吕家家大业大,嫁女儿肯定不会寒碜,嫁妆必然丰厚得很。
这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好事,但沈溪在见到沈永卓那漆黑的脸色后,就预感到有不好的事发生。
果然,沈永卓迟疑了一下,用低沉的声音回道:祖母,娘,那吕家小姐我还是不娶罢了。
:第三更!同时也是月票满780票的加更!
果然是天道酬勤,今天才中午一点过打赏人数就快50人了,天子感激不尽!嗯嗯嗯,天子决定努力码字,一定不让大家失望!
继续求订阅打赏票和月票鼓励!
第一九五章 二人归来四人回
沈永卓在家里属于老实巴交的类型,大人的话从来不敢忤逆,如今突然说出不娶吕家小姐的话来,让一大家子着实惊讶一番。
王氏诧异地问道:大郎,你在胡说些什么鬼话!不娶吕家小姐,那你辛辛苦苦图的什么?吕家可是大户人家,这婚事,还是你外公帮忙张罗的,你当你外公容易吗?
旁边的钱氏有些不满了:大嫂这话就不对了,人家吕家本来就是看中咱沈家是书香门第,跟你王家有何关系?保不成大郎娶了吕家姑娘,还要谢谢你们王家?
王氏正要争辩,李氏突然大喝一声:住口。
在场的人没一个敢说话。
李氏冷冷打量沈永卓,眉头紧锁:当初这门婚事,我也是答应的,若大郎过了县试,吕家那边反悔,那是吕家背信弃义。答应的事不可违背,就算如今大礼未过,这桩婚事也算是定下来的,咱沈家丢不起那人。
李氏最重门风,她话说得这么坚决,意思是无论沈永卓说什么,这桩婚事都是板上钉钉不容更改的。
沈溪暗暗松了口气。
要是李氏再追问一番为何沈永卓不肯娶吕家小姐,把他的那些瞎话抖出来,本来王氏对他就有偏见,这事指不定要闹出多大的风波。
事情总算是确定下来,沈溪瞅着没人注意,灰溜溜回了房。
反正第二天就放榜了,最好放榜结束就回府城,连沈永卓的婚事他都不想参加。
可到翌日,三月初四当天早晨,沈明钧过来对沈溪说,李氏的意思是父子二人别急着走,因为沈永卓要急着四月的府试,婚事宜早不宜迟,干脆在三月中择日办了。而且最好连周氏也要从府城叫回来,家里许多人已经有两年没照过面。趁着喜事一家人正好团聚一下。
小郎,咱不急着走,你娘很快就回来了。沈明钧非常高兴,他既想在母亲面前尽孝。又想跟妻儿团聚,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妻子回来。
沈溪摇摇头,问道:爹,娘眼看着就要分娩了,她真的受得了来回颠簸之苦吗?
沈明钧突然反应过来。有些紧张道:哎呀,看我这一高兴,把这么重要的事情都给忘了。你等着,我这就去跟你祖母说。
当天沈溪和沈永卓要去看发长案,沈溪对此不抱任何期待,他是有才而不能被取,至于沈永卓那边,中案首的机会寥寥。
果然,到了县学外,看到发的长案。沈溪最后排第十四,算是挺好的成绩,沈永卓则排在四十六,差点儿吊榜尾。
等兄弟二人回来,却是吕家那边派人与媒婆一起过来,商量婚事的具体细节。
家里长辈商量事情,沈永卓和沈溪需要回避,等到吕家人走了,二人才进到正堂,李氏的脸色有些不太高兴。
钱氏先开口道:这吕家人。说是让大郎安心府试,分明是想把婚事拖着,若大郎府试不过,这婚事还指不定能不能成呢。
原来吕家那边早早派人去看了发长案。见沈永卓就算过了县试成绩也是倒数,人家那边有点儿意见。
王氏不满地道:吕家只是说让大郎考完府试再过聘,可没说大郎一定要过府试。
钱氏冷笑不已: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现在不成婚,非要等府试以后再成婚,人家不说出口,咱就继续这么揣着明白装糊涂?
其实这时候不用家里人说什么。沈溪大概已经明白,这次不是沈家人反悔,而是吕家那边似乎有些想法。
过了县试,终究什么都不是,其实就算是过了府试也不过就是离中秀才更进一步罢了。最重要的还是院试,只要考上秀才,不大不小算是个公务员,哪怕领不到廪米,至少能办个学堂当校长。
既然吕家人坚持,就由着他吧。
李氏黑着脸,语气不善,还是大郎说得对,吕家小姐娶不娶的,就那么回事,若大郎这次能一举过了府试,就算吕家要嫁女儿,还要看咱愿不愿意娶呢!
李氏最看重的是沈家的声誉,这次被吕家那边拖延婚事,令她觉得面子有些挂不住,也就难免说了句气话。
沈溪听了却很高兴,至少不用留下来等着吃沈永卓的喜酒。
果然,李氏看了沈明钧一眼,道:老幺,你媳妇有孕在身,的确是行动不便,为娘也不多留你,你收拾好东西,明日里,或者后天,早些回府城去。家里的事,你不用多惦记了。
是,娘。沈明钧应道。
王氏却赶忙插嘴:娘,这不大郎要考府试,可大郎他从没出过宁化地界,要不让大郎跟五叔和七郎一起回去,也好熟悉一下那边的环境?
王氏现在是有求于人,说话也客气了许多。
如今距离府试的考期,也就一个多月时间,显得有些仓促。
因为沈永卓从来没去过府城,而府城那边又有沈明钧一家人在,让沈永卓早些过去,会对沈永卓过府试有所助益。
李氏看了沈明钧一眼,叹道:大郎年岁也不小了,你让他住到老幺家里,老幺平日里又要忙着作坊的事,不怕外面有闲言闲语?
王氏嘴一撇,不屑地说道:大郎是那种人吗?
是不是的,婶婶跟侄儿共处一室,外面传起闲话来也不好听。李氏态度稍微一转,不过让大郎早些到府城去,也在情理之中。老幺,你可否帮忙安排一二?
沈明钧微微一愣,家里的事一向都是周氏做主,他还真没什么主意。
沈溪见沈明钧不说话,赶紧拉了拉他的后襟,沈明钧这才反应过来,点了点头,却什么都没说。
那好吧,让大郎赶紧收拾,后天,让他跟老幺和七郎一起进府城。至于安顿和找先生教导之事。也一并让老幺和他媳妇帮忙安排。
王氏刚才还低声下气说软话,此时她面色又不太好看了。
本来是想让儿子住在沈明钧家里,这样到底方便一些,儿子也有人照顾。现在听婆婆的意思,儿子进了府城也要住进客栈,那种人多眼杂的地方,品流复杂,难保儿子有心思好好读书。
娘。您看我也去可否?王氏最后提了一嘴。
李氏皱眉道:芊儿和曼儿你不管了?芊儿如今虚岁十七,马上要嫁人了,你这个当娘的,就不多教教孩子?
王氏苦笑道:家里这不是有娘,还有弟妹她们在吗?儿媳可就大郎这一个儿子,如今他爹嗯,左右我在家里没什么事,想陪儿子到府城,督促他考试,这有错吗?
说着居然抹起眼泪来。
李氏想到头两年。她带着王氏进城来劝沈明文回心转意,结果王氏直接带着女儿跟沈明文住进客栈,这等于是有背叛的前科。不过回头再一想,王氏一介妇人,又没丈夫在身边,只是跟自己的孙子去趟府城,没有根基,那边也是站不住脚的,不怕脱离掌控。
老幺,你怎么看?李氏打量沈明钧。
沈明钧支吾道:娘。我我会照顾好大嫂,还有大郎。
李氏一听这话摆了摆手,像是不耐烦道:走吧走吧,最好都走。家里就剩下我这个老太婆,你们就称心如意了。
全家人都看出李氏不支持王氏跟孙子一起去府城,但这时候也没人出来规劝。本来一家人最会说话的是老四沈明新夫妇,可如今他夫妇二人留在桃花村,其他房的人,要么性格懦弱怕事。要么就是心怀鬼胎。
没人反对,事情也就定下来了。
出发的日子定在两天后的三月初六。
沈明钧要收拾的东西不多,毕竟府城那边才是过日子的家,这次不过是以省亲的方式带沈溪回来参加县试。而王氏那边则大包小包的东西,还有口大箱子,就好像是要举家逃难一般。
最后箱子太沉,王氏一个人搬不动,愣是让沈明钧和沈明堂两兄弟帮忙抬出院子。
钱氏见状,阴阳怪气地道:我说大嫂,你这是准备进了府城不打算回来啦?就算五弟他们一家肯收留你,你也不看看住在哪儿府城可不是宁化这小地方,一寸土一寸金哪!
王氏听了心里不爽,反讽道:没地方住正好,说不一定在大街上能把二叔给弟妹你找回来。
本来王氏以沈家大妇之身想充当一家之主,之前劝说沈孙氏那边要注意说话,现在她自己讽刺人都不带脏字。
钱氏把手上的簸箕往地上一摔,豆子洒了一地,愤愤然回身往自己屋子去了,进了门,顺手甩门发出咣一声,显得怒不可遏。
王氏见状脸上带着冷笑,嘴里小声嘀咕,沈溪猜想应该是小样,跟老娘斗你还嫩了点儿之类的话。
把箱子抬出门,沈永卓正要上前搭把手,王氏赶紧拉住儿子:大郎,事情有你三叔和五叔,用不着你,你是读书人,进屋去把你的书读好了就成。
沈明钧从府城赶回来的马车车厢本来就不大,箱子被放进车厢里,直接占据了车厢的大半个空间。沈溪看了看剩下的位置,要塞两个人进去都难,可这辆马车回去的时候可是要载四个人的。
沈溪无奈地摇摇头,要是把他这小个头塞到箱子里,地方差不多正好够,但就怕那箱子里塞满东西,他要坐进去还挺难。
初六这天出发,车厢里太过狭窄,实在塞不进两个大人,只好让沈溪和钱氏挤在里面,而沈明钧和沈永卓则坐在外面的车辕上,王氏特别叮嘱不让儿子碰马鞭。
:第四更!同时也是月票满810票的加更!
爆发的感觉真的是嗯,好极了!大家也给力,订阅打赏和月票都节节高升,天子非常有动力!
还是那句话,读者才是作者自信心和灵感的源泉,拜托大家给予天子更多的支持!谢谢啦!
第一九六章 英雄归来
当初从府城回宁化时,沈明钧和沈溪父子欢声笑语马蹄疾。回去的时候,两个人变成四个人,身边带着沉重的行李,沈溪对着好像老巫婆一样的王氏,缩在角落里身子一颠一颠的,无比难受,连句话都懒得说。
连马都似乎不太满意,一路上总是在哧着响鼻。
坐在马车上赶路还好,只要不说话,倚着车厢壁睡一觉就可以了,可到了沿途落脚的客栈,王氏的那些麻烦事就来了。
一会儿说人家菜咸了,一会儿又指责茶水上得慢了,晚上还非要整热水洗澡,又嫌弃人家洗澡水烧得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