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枪手1号
相对于玉树的阿不都拉,德里赤南将他的主攻目标,选在了昌都。
昔日吐火罗之子曼格巴,成为了攻击昌都的主帅。而色诺布德,则率另一部攻击玉树。打昌都是真,而打玉树,则是一个幌子,德里赤南很希望青海的李存忠所部能在玉树遭到攻击的时候发兵来援,那个时候,他就能率主力将来援的唐军一举歼灭。
孙桐林的警告,使得德里赤南想起了多年以前的河东之战,那一次,是他们被李泽深深地诱进了河东地区,最终遭遇到了吐蕃建国以来的最大的一场惨败,也正是这一场惨败,导致了吐蕃的政局大变,德里赤南一跃而成为了与吐火罗分庭抗庭的另一个领袖,并最终在李泽的支持之下,生生地熬死了吐火罗,完成了吐蕃的再一次的统一。
当吐火罗在临死之前决然地向德里赤南交出了手中所有的力量,德里赤南也完成了吐蕃的再一次统一,而他与李泽,也从亲密的战友变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
现在李泽的目标是要完全拿下吐蕃,将吐蕃疆域变成大唐的一个行省,而德里赤南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之下,只能努力地想着保全吐蕃国祚的延续。
主动攻击李存忠,德里赤南心怀疑虑,正如孙桐林所说的那样,兴许李泽又在故伎重演,那么他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引诱李存忠所部深入吐蕃境内。
李存忠不来,德里赤得乐得先剪除了玉树与昌都两支唐军的臂膀,李存忠如果真的敢大军前来,那么,漫长的道路将成为他最大的敌人,广阔的区域给了德里赤南与其周施的战略空间,如果能彻底击败李存忠,那么至少在数年之内,唐人将再也无力对吐蕃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有一点很清楚的是,其它的唐军不可能像李存忠的这支部队一样,能很快适应青藏高原的气候,初来乍到,别说是打仗了,他们能站着正常的举起刀子来就不错了。
而李存忠所部数万人,可是为了攻打吐蕃,准备了数年时间。只要能够干掉他们,他们吐蕃将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发展的时间。
派出曼格巴,也是德里赤南对吐火罗一系人马的一种示好。
毕竟,打一伙农奴起义军的难度,要远远低于与唐军交锋,而将昌都这个地方交给曼格巴,也等于是将以后与益州,云南等地的商业往来的利益交给了曼格巴,这是德里赤南对吐火罗临死之前向他交出大权的一个回报。
只有坐到了这个位置之上,德里赤南才真正体会到了吐火罗当时的心情。也明白了为什么吐火罗在最后会将权力交给他。
因为吐火罗,实在是在他的阵营之中找不出比自己更强的了。
而一个分裂的吐蕃,必然会成为唐人的口中之食。
只有一个统一的吐蕃,才有可能对抗唐人的入侵。
所以德里赤南,顶住了自己一系无数贵族想要领兵进攻昌都的奢望,将这一块肥肉,交给了曼格巴。
现在,他也需要一个统一的团结的吐蕃。
昌都,马康岗,马康寺。
无数的白幡成了主色调,一排排的喇嘛齐声诵经,幽远的禅唱之声随着寒风飘扬,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葬礼。
灵堂正中,摆放着一具棺椁。不过棺椁之内,并没有死去的人的遗体,只有一副衣冠。
棺椁之间的供桌之上摆放的灵牌之上,一行血红的字,让所有前来祭奠的人,无不是心中肃然,身体颤栗,因为这个灵牌,赫然是用血写就的。
这是薛均的灵位。
在德里赤南下达进攻昌都的命令之后,薛均以及十数名仍然在拉萨的薛氏族人,全都被处以五马分尸之刑。
他们的血,被涂在了曼格巴的帅旗之上。
棺椁前方,左右两侧,跪着四名全身戴着大孝的人。
分别是薛均长子薛仁忠,次子薛仁勇,倒子薛仁义,薛仁孝。而在他们的后方,还分别跪着两排人,而这些人,也都姓薛。
当年薛均在河东与李泽的对抗之中失败之后,薛氏一族,为了争取活命立功,主动请樱来到了吐蕃,那个时候,吐蕃与李泽治下的北地正处于蜜月时期。
以薛均的经历,在那个时候,他就从李泽的所作所为之中清楚地知道了终有一日,李泽必然要对吐蕃动手,而这个期限,便取决于李泽什么时候能真正将自己的势力完全做大,成为中原大地之上那个权力最大的人。
所以到了吐蕃之后,所有的薛氏族人,便全都被他遣散,分布于吐蕃各地,而昌都,正是他的重点经营之地。几乎所有的薛氏有能耐的人,或公开,或隐姓埋名地抵达了这块地方。
昌都区域,纵横来去十数万平方公里,足够他们藏身,也足够他们经营了。
有人,有钱,还有来自在大唐的支持,薛氏族人,很快就在这里悄悄地做大了。
吐蕃因为吐火罗与德里赤南两方长达数年的战争,使得国内百姓处于水热火热之中,终于在忍无可忍之下爆发了农奴大起义之后,薛氏一族,敏捷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们顺势融入到了农奴军队之中。
这些人能搞到粮食,能搞到武器甲胃,很快就聚拢了成千上万的农奴,在与奴隶主们的战斗之中,薛氏族人充分发挥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势,悄无声息地吞并了一支又一支的小型的农奴起义军,最终,他们成为了昌都势力最为庞大的那一支军队,几乎完全控制了昌都地区。
作为外来者,即便拥有了强大的武力,他们也还需要本地人的支持,所以,这支军队名义上的统治者,是一个自称为格萨尔的吐蕃人。
格萨尔对于昌都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可以让人震撼,让人一听便会匍匐在地上膜拜的姓氏。历史之上的格萨尔的后裔已无影踪,对于这样一个突然冒出来的格萨尔,自然会让很多人产生怀疑,但当这个人有了红教大喇嘛隆巴的背书之后,昌都人便再无怀疑。
有了这面大旗,昌都剩下的几支农奴起义军,也汇集到了格萨尔的旗下。
对于薛氏族人来说,所谓的格萨尔,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一个工具人罢了。他们真正的合作者,却是红教的大喇嘛隆巴。为了红教的宏伟事业,隆巴如今也算是豁出去了。率领着整整上千红衣喇嘛到了昌都。如今的昌都地区,已经成了红教的大本营。
薛均死了。
他被隆巴宣称为是红教的护教法王,为了红教的伟大事业而奉献了自己的肉身。
恐怕薛均自己也想不到,他死之后,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前来祭拜他。设在马察寺内的灵堂,这些人自然是进不去的,但这并不妨碍那些信徒们,在马察寺外虔诚地祭拜着为了解放他们而奉献了自己的肉身,被他们的敌人,来自地狱的恶魔杀死的护教法王。
唐得功站在薛均的灵位之前,上了三柱香,又双膝落地,躬敬地叩了三个响头。
如果是以前,唐得功自然是不屑于向薛均行礼的。但现在,这三个头,他是叩得结结实实。不管怎么说,薛均最后的选择,无疑是壮烈的。
他是有机会走的。
但他没有走。
他站到了最后一刻。
最后,还用他的血,激起了无数昌都人的决死一战的决心。
不管他是为了自己的家族,为了尚在大唐境内的那些薛氏族人,还是为了大唐整个的大战略,他一定会在史书之上留下属于自己的那几行字的。
那怕就是提上一笔,在出身礼部的唐得功看来,薛均也死得值了。
煌煌史书,能在上面留下一个名字的人,在当时,又何尝不是一个名动天下的风云人物呢。
而像他唐得功,死后只不过是一抔黄土,一堆枯骨,无数年后,当墓牌垮塌,他的名字也就在这个世间烟消云散了。
看着呜咽还礼的薛氏诸人,唐得功走过去扶起了薛仁忠等人。
“大唐不会忘记你父亲的。我已上折为你父请封!”
“多谢唐侍郎!”薛仁忠大哭。
“节哀顺便吧,你父亲用他的死激起来的士气,可不能白白浪费,昌都,我们是绝不能丢的。”唐得功安慰道。
寻唐 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蓄谋已久
夜已深。
梵唱之声依然,不过和尚们倒是已经换了一批,据说这一次的道场要做足七七四十九天。
一名身披斗蓬,连脸都蒙了起来的大汉走进了灵棚。为薛均上了三柱香,行过礼之后,薛仁忠便站了起来,恭敬地领着这名大汉走到马察寺内里。
唐得功早就等候在了那里。
大汉解下了斗蓬,取掉了蒙面巾,赫然便是现任大唐左武卫中郎将的李睿。
李睿赴左武卫上任已经一年有余了,但对于整个青海或者说吐蕃而言,这个人一直显得很神秘。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李睿到左武卫,是李泽对于左武卫大将军李存忠的一种钳制,此人的到来,极有可能在左武卫之中掀起一股夺权甚至内部不和的事情。
李睿可不是一般人,此人曾姓胡名十二,在李泽初期掀翻成德旧集团时立下过汗马功劳,正是因为此人立下的特殊功勋,才让李泽几乎是没有费吹灰之力便把苏氏集团彻底打落。也正是因为如此,胡十二被李泽赐李姓,改名李睿。
后来此人在右骁卫柳成林麾下,一路做到了中郎将。
去年被调入左武卫。
虽然职位都是中郎将,但现在的大唐军队之中的第三号人物,是除了大将军与监察官之外的第三人,但所有人都认为,李睿是李泽为了接手左武卫而特别派过来的,是左武卫下一任的大将军的必然人选。
但这位身份如此重要的大郎中郎将,到了左武卫上任之后,却显得神秘之极,极少露面,偶尔在左武卫大阅兵诸如此类的活动中露上一面,也是来去匆匆。别说是大家期待之中的左武卫权力之争了,李睿压根儿就没有公开处理过多少公务。
对于这样一个身份重要的人,吐蕃大论德里赤南自然不会掉以轻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听清楚,看起来健壮如牛的李睿,居然对于青藏高原之上的独特气候极端地不适应,每上高原一次,便会身体不适,一个应对不好,就会病上一场。
因为这个缘故,更多的时候,此人都是呆在甘州。
这倒是让德里赤南松了一口气。
必竟从李睿过往的战绩来看,此人是一个极难缠的对手。胡十二出身内卫,心思细腻,用兵极为狡滑,有灵狐之称。此人不能上战场,对于吐蕃来说,自然是一大利好消息。
但现在,被传了近一年身体不好的李睿,却秘密地出现在了昌都,看他那生龙活虎的模样,又哪里有半分不适应高原气候的模样?
“多谢李中郎将前来祭奠家父!”进到了屋子里,薛仁忠再一次大礼参拜。
李睿可不是唐得功。
唐得功虽然身份重要,但身份背景和以后的前程,可远远无法与眼前这个相比。
李睿双手扶起薛仁忠,道:“这是应该的。不论薛氏以前做过什么,这些年来,你们举家入吐蕃,近十年费心劳力,为我大唐经营出了现在的局面,都是劳苦功高,薛家主最后更是以身献祭,此等功劳,大唐当然不会忘记。我来祭拜,为薛家主叩上几个头,是应当应份的。”
说到薛均的死,薛仁忠不禁又是泪流满面:“爹爹他死得太惨了。”
李睿拍了拍薛仁忠的肩膀:“人左右只能死一次,怎么死,其实也并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死带来的价值,有的人死了,一文不值,但有的人死了,却影响深远。你也不必过于伤心,当我们打进拉萨的时候,我做主,把你家的大仇人,交给你来处置,如何?”
“多谢李中郎将!”薛仁忠大喜过望,再一次深深地躬身为礼。
“都坐吧!”唐得功提了指烧得正旺的火塘,道:“李中郎将一路赶来辛苦,仁忠为了料理丧事,也是辛苦了这些天了,这里烤了羊腿,酒也温好了,做下边吃边聊吧!”
三人围着火墉坐下,李睿道:“接理说,现在你服丧期间,要禁肉禁酒的,但马上大战就要开始,茹素可对你体力的保持不利,事急从权,你肉还是要吃的,酒就甭陪我喝了。我跟老唐喝就行!”
“多谢李中郎将理解!”薛仁忠道。
三人围着火塘坐下,各自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小刀,将烤好的羊肉,一片片削下来。就着温好的酒,大口地吃了起来。
“辛苦了近一年,终于要等来结果了。”抹了一把嘴上的油,李睿叹道:“这大半年来,可是将我给憋死了。”
“也就是李中郎将这样的性子,才能忍得住这样的寂寞,换了其他人,只怕真做不下来。”唐得功笑道。
“做不来,硬挺着也得做啊!”李睿笑道:“想当年在苏氏集团卧底的时候,比眼下这个,可还要凶险得多,不也是自己给自己打气熬过来了吗?”
“那可不一样!”唐得功笑道:“那个时候,李中郎将可还不是中郎将!”
那时候的李睿,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谍探,而且还因为耍聪明被李泽重重地责罚过。而现在,他可算得上是功成名就了。身居高位之后,还能耐得住寂寞,份量自然不一样。
“对于你们来说,或者是不一样的,但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样的。不都是为公子做事吗?”李睿仰头喝了一杯酒,道。
这就让人很羡慕了,能称呼李泽为公子而不叫陛下的,现在真没有几个人了。哪怕便是密营出身的人,那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一年前,李睿就到了昌都。
他抵达昌都的时间,比朝廷正式任命他为左武卫中郎将的公文要更早。
初上高原的时候,他的确是有着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不适应,不过到底是底子好,过了最初那个最艰难的阶段之后,他重于适应了这里的气候。
整整一年的时间,薛均在利用他最后的一点点能力发光发热为昌都的这支起义军准备军械,物资,而李睿的三千游骑兵,也陆陆续续地分期分批秘密抵达了昌都。同李睿一样,这些人抵达高原之后,也曾经有相当长时间的不适应,有人身体变弱了,不得不退出,还有人就此长眠在了这片高原之上。
但绝大部分人,现在都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气候,重新变成了骁勇善战的勇士。
正好李泽所说的那样,现在以大唐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打吐蕃并不是问题,问题就在于这里的天气气候。平原上的人到了这样的高原之上,有时候别说是打仗了,便是走快几步,也会喘不上气来。
而这,也是德里赤南有信心与大唐周旋到底的决心所在。
大唐能够派入吐蕃作战的士兵是有限的,到现在为止,也就只有李存忠的左武卫这样一支部队而已。
大唐布这个局,已经整整一年之久了。
而谋划这个局,则要上溯更远了,从两支农奴起义军正式起事,占据了昌都,玉树之后,这个计划便有了雏形,然后在随后的时间里,一点点的慢慢地修改,完善。
德里赤南想要发起对左武卫的战争,那他第一步,便是要先干掉境内的农奴起义军,以确保他在与大唐军队交锋的时候,后院不会起火。而更重要的是,现在他亦需要干掉昌都的农奴起义军,以确保从益州输入吐蕃的这条商道的畅通无阻。
不管怎么样,德里赤南都是要先解决这个问题的。
正是有了这一个判断,所以在薛氏基本掌控了昌都之后,盘踞在昌都的薛氏兵马,便没有再主动向吐蕃军队发起挑衅,而是一门心思地开始经营昌都的一些重要区域了。修筑要塞,城堡,构建防御网,同时开始储备大量的战略物资。
而与红教隆巴大喇嘛的联手,确保了在这片对宗教极度虔诚的区域的百姓,深信无疑这支军队,便是佛祖派来保护他们的神兵。
而薛氏昌都的施政,也让他们再一次确认了这一点。
原本一无所有的农奴们,有了自己的牧场,有了自己的牛羊,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们牧马放羊,耕种劳作,辛辛苦苦地真正地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着,而这里的官府,只是收取很少一部分的赋税。
昌都的薛氏军队的军费,基本上来自薛氏的输入以及大唐的秘密补给。
近几年的时间,薛氏在昌都的骨干军事力量,已经发展到了整整一万人。一旦战事打响的话,昌都还能动员起来的青壮,至少还有上万人,而且还是经过了一定的军事训练的青壮。
而与昌都的经营策略不同的是,扎根于玉树的另一支农奴起义军阿不都拉,却是四处出击,不停地骚扰着高原之上吐蕃的那些大贵族。
玉树,只不过是阿不都拉的一个较为稳固的据点而已,究其根本而言,阿不都拉还只能算是一个流寇。
现在,阿不都拉正在配合着唐军的大战略,拼命地向着青海方向进军,他的动作,也被土蕃高层解读为想与唐军汇合的一次军事行动。
而唐人真正的杀手,则在昌都。
吐蕃主要的针对对象,也是昌都。
而且唐人,是想在昌都干一票大的,一举逆转青藏高原之上双方的力量对比。
所以,李睿才在昌都的八宿的那些峡谷山沟之中,整整窝了一年时间。
寻唐 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议战
唐得功给二人倒了一杯青稞酒,看着两人,道:“这一次攻打昌都的吐蕃主将是曼格巴,系吐火罗长子。吐火罗共有两子,长子曼格巴,次子阔勒登。”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睿笑道:“这一次他们两兄弟都来了吗?倒也好,正好一次性解决了。”
唐得功头摇得像拨浪鼓:“不不不,阔勒登离我们这里远着呢。吐火罗临死之前,知道凭曼格巴的能力,无法与德里赤南相抗衡,所以与德里赤南做了一个交易。曼格巴带着当时吐火罗麾下的大军归顺德里赤南,从而使两股势力合一,重新完成吐蕃的大一统。但是阔勒登却并没有来。而是带着其余部众,退回到了吐火罗家族的根本之地,大小勃律。从而形成了曼格巴在外征战,阔勒登守家的格局。”
薛仁忠接着道:“如此一来,就确保了曼格巴在德里赤南麾下不会被下黑手,要是曼格巴莫名其妙的死了,阔勒登在大小勃律必然会再一次叛乱的,在那里,其家族势力还是根深蒂固,相当庞大的。”
“阁勒登既然距离我们如此遥远,那对此战的影响就没有啥了,老唐,说说曼格巴这一次来袭的情况吧!”李睿道。“等以后我们再慢慢地一个一个地去收拾。”
唐得功点了点头,脸色却是显得郑重了起来。
“从起义军占领昌都开始算起,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了。前些年,虽然德里赤南忙着与吐火罗拼斗,但也并没有忘了这里。所以,他对于昌都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这一次的进攻,德里赤南倒还是相当重视的。曼格巴所属精锐力量,算是倾巢而出了。一共两万战兵,注意了,是两万真正的战兵,另外再加上五万民夫,号称十万大军,携带了大量的粮草,辎重,军械,其中,重型的攻城武器便有相当一部分,很显然,他知道现在的昌都城寨林立。”
“七万人,号称十万,倒也名符其实了。还真是大阵仗,德里赤南与吐火南打了这么久,都没有进行过如此规模的战争。”薛仁忠道。
“德里赤南与吐火罗都是吐蕃贵族中的精英,两人虽然都想灭了对方,但更多的是从政治之上着手,想分化拉拢对手的部众,瓦解对方的实力,所以,双方的冲突,仅仅局限在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交锋之上。大规模的会战,是两方面都不希望进行的。因为大规模的会战,不管是谁赢,损失的都会是吐蕃的实力,而大唐强龙窥伺在一侧,两人可不想鹬蚌相争,最后却便宜给了我们大唐。”唐得功道:“所以,他们镇压农奴起义军是不遗余力,但彼此之间,虽然恨不能食对方之肉,寝对方之皮,去仍然保持着最后的理智。”
“七八万之众,的确够喝一壶的了。”李睿笑道:“整个昌都,所有人加起来有多少?”
“统计是我们的强项啊!”唐得功道:“从大唐来的官员,还有那些行走各地的红教喇嘛们,都负有统计的职责,人口统计便是其中的一项。整个昌都大约有三十万人口,不过却分布在这偌大的地区之内,所谓百里无人烟,倒真是没有错的。其中我们现在所在的乌察是重点经营的地区,集中了七八万人丁,已经是极难得的了。其它几十万人,八宿、左贡,察雅,江达等地人口稍多一些。这些地方,也基本在我们的控制之内,其它地方,则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一些部落,其中有倾向于德里赤南的,也有明哲保身的,不过他们实力弱小,并不重要。”
“八宿我很清楚,人丁集本上汇集在那片平原之上。”李睿道。
唐得功接着道:“接下来,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节节抵抗,步步为营。用一场场的血战,来消耗曼格巴的实力,一点一点的激怒此人,让他不顾一切地向着乌察方向挺进,从而为李睿将军最后的致命一击,创造出最好的机会。”
“薛氏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只要是姓薛的,就没有想过还能活着下战场!”薛仁忠咬着牙道。
“但是也不能蛮干。”唐得功摇头道:“曼格巴兵分两路,一路走的丁青,类乌齐,另一路走的边坝,洛隆,最后两路大军汇集于乌察。而李睿将军藏身于八宿的河沟地区,需要等到他们兵临乌察之后,才能出手,而在此之前,不管我们有多大的牺牲,李睿将军也不会出手的。但是仁忠,你要记住罗,如果到时候我们与对手来一个同归于尽,又有什么作用呢?所以步步为营,节节抵抗,并不是玉石俱焚。”
薛仁忠拱手道:“受教。”
猜你喜欢